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五期 101年12月

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的佛教期刊

──羅妙吉與《亞光新報》兼論林秋梧的左翼《赤道報》

闞正宗 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日本殖民時期臺日僧侶所創辦的佛教刊物並不算少,最早的一份佛教刊物為1896年11月,曹洞宗僧侶佐佐木珍龍(1865-1934)組織「臺灣佛教會」發行《教報》。《教報》第一號中的〈臺灣佛教調查〉一文撰稿者被認為是出自佐佐木之手,對曹洞宗決定來臺開教傳道影響甚巨。而在所有佛教期刊中,創刊於1923年7月,總督府所主導的《南瀛佛教》最為人所熟知。日僧所辦的刊物通常以所屬的宗派為主,較少以個人為頭銜,而臺籍僧侶創辦的雜誌有較重的個人色彩,如林德林(1890-1951)的《中道》(1923年創刊)、善慧法師(1881-1945)的《靈泉》(1926年創刊)、林秋梧(1903-1934)的《赤道報》(1930年創刊)等等。

  本文所談論的《亞光新報》(1927年創刊),是留學太虛法師(1890-1947)武昌佛學院回臺的羅妙吉(1903-1930)所創辦。由於妙吉法師受學於武昌佛學院,所以無論是刊物內容,或所提倡的宗教改革,皆可見到受太虛法師改革佛教影響的痕跡。但是,隨著羅妙吉的猝逝,《亞光新報》不到三年即告終;附帶一提,社會主義僧人林秋梧所創辦的《赤道報》,因大半被查封,更僅出現六期。

  日本殖民時期無論是本土或日人所創辦的佛刊,都非常值得研究,只是這些雜誌由於創辦時間過短,大部分已散失難覓,若有一日重現,相信對研究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有一定的助益。

關鍵詞:羅妙吉;亞の光;南瀛佛教;林秋梧;中道


一、前言

  日本殖民時代最早的佛教刊物是1896年11月,曹洞宗僧侶佐佐木珍龍(1865-1934)發起組織的「臺灣佛教會」所發行的《教報》。(註1)《教報》第一號中的〈臺灣佛教調查第一回〉一文撰稿者被認為是出自佐佐木之手,對曹洞宗決定來臺開教傳道影響甚巨。(註2)由總督府所主導的《南瀛佛教》雜誌,一直是了解殖民時期臺灣佛教寶貴的資料。然這畢竟是一份具有「官方」色彩的機關報,而由臺籍緇素所創辦的刊物至少有林德林(1890-1951)的《中道》(1923年創刊)、江善慧(1881-1945)的《靈泉》(1926年創刊)、林秋梧(1903-1934)的《赤道報》(1930年創刊)等等。而由覺力和尚(1881-1933)之徒羅妙吉(1903-1930)所創之《亞光月報》(後改為《亞光新報》),無論就其規模與發行期數來看,都是一份甚具代表性的本土佛教雜誌。至於日本佛教各宗來臺後,為了宣傳教法,紛紛發行刊物,如臨濟宗的《真如》,臨濟宗滹山大悲閣的《真佛教》,日蓮宗的《放光》,(註3)1918年9月淨土宗《信友》雜誌發刊等等。(註4)

  1925(大正十四)年,羅妙吉畢業於太虛法師(1890-1947)所創辦之武昌佛學院。他回臺後卓錫於法雲寺,先是於寺中創設「臺灣阿彌陀佛會」,自任會長,1927(昭和二)年6月,開始籌辦《亞光月報》,內定連雅堂(1878-1936)為編輯主任,預計同年7月中發行。(註5)

  從諸多跡象顯示,羅妙吉本人受太虛法師改革佛教的理念影響,回臺後從事臺灣佛教的改革運動,其中代表之一就是創辦《亞光月報》。而林秋梧所創辦的《赤道報》,雖然不是佛教的刊物,但是,有助於從中一窺其無產階級理念與所宣傳的宗教改革運動──「反對中元普度」。

二、羅妙吉生平與佛教事業

  羅妙吉為苗栗法雲寺派新竹客籍僧人,1903年生,俗名瑞祥,字健豪,(註6)1917(大正六)年禮覺力法師出家,1921(大正十)年於鼓山湧泉寺依振光和尚受具足戒。(註7)1925(大正十四)年從太虛法師所創辦之武昌佛學院畢業,回臺後與同是留學大陸安徽佛教學校(安慶佛學院)的徒弟輩達玄法師,於同年10月籌建佛學院。(註8)同年11月,即參加在日本東京增上寺所舉辦的「東亞佛教大會」。「東亞佛教大會」結束後,在覺力、妙吉師徒的邀請下,大陸代表道階法師(1870-1934)及佛化新青年代表張宗載(1896-?)、甯達蘊(1901-?)來臺訪問。(註9)翌年4月初起,隨即展開全臺巡迴演講,並積極地籌辦佛教事業,包括成立「臺灣阿彌陀佛會」、佛教唯心大學與《亞光新報》等等。


▲羅妙吉與外籍神父,約攝於1925年前後

  1921年,妙吉受戒於鼓山,這一年應該也是他進入武昌佛學院之時,最晚應不會超過1922年。1925年回臺,同年底赴日本參加大會,翌年開始巡迴演講前後兩個月,接著於法雲寺成立「臺灣阿彌陀佛會」、創辦《亞光新報》、任艋舺龍山寺副寺(住持為覺力和尚,1922年9月出任)等等,(註10)都說明羅妙吉極受覺力和尚的器重,應該是有意培養其為法雲寺派第二代接班人選。

(一)巡迴演講

  首先,羅妙吉在覺力法師的鼓勵下,展開巡迴演講,由於妙吉法師為客籍,故在需講閩南語的場合即由獅頭山凌雲洞住持妙宏法師翻譯,1926年4月2日正式展開:(註11)

表1:1926年妙吉法師巡迴演講一覽
時間地點講題
4月2日至同月4日臺中州色空不異之實驗
4月3日臺中州佛教與基督教之比較
4月4日臺中州臺灣佛教維新論
4月5日豐原人生之修養
4月6日豐原衛生之極處無如吃素
4月7日彰化佛教與人生關係
4月8日員林日本佛教與中國佛教觀
4月9日員林釋尊出世之本懷
4月11日斗六佛與教育關係
4月12日斗六吾信佛之由
4月13日嘉義佛教與社會之關係
4月14日嘉義佛教徒不飲酒之由
4月15日臺南欲世界統一和平非佛法普及不可
4月16日臺南佛教非消極厭世。迷信主義
4月17日高雄西洋與佛教來由
4月18日高雄佛教能否普及全世界
4月19日鳳山佛教之真慈善主栽
4月20日鳳山觀世音菩薩之救世
4月21日屏東淨土說
4月22日屏東世尊之出世
4月23日旗山人生苦樂說
4月24日旗山佛教與學校之關係
4月25日苗栗釋迦佛之略史
4月26日苗栗佛教之真仁主義
4月27日苗栗佛教與學校之關係
4月29日法雲寺三界二十八日天說
4月30日法雲寺對于臺灣佛教徒希望
5月1日新竹大湖觀音菩薩之靈驗說
5月2日大湖釋尊之大孝主義
5月3日公館六道輪廻說
5月4日公館極樂世界與婆娑世界之比較
5月5日公館釋尊之報恩主義
5月6日苑裡甚麼是仙法
5月7日苑裡西方極樂世界之有無論
5月8日通霄釋迦佛說
5月9日通霄三種菩薩說
5月10日新竹佛教與政治之關係
5月11日新竹佛教真自由主義與人之生解決
5月12日竹南非佛法不能救世說
5月13日竹南佛教之因果論
5月14日竹南佛教之精神
5月17日臺北萬華龍山寺四月八日之浴佛
5月18日桃園街佛教真自由主義與人生之解決
5月19日龍山寺佛教之真忠孝主義
5月20日法雲寺對于佛教徒之希望
5月21日公館六道輪廻
5月22日苗栗本願寺浴佛之功德
5月25日淡水街佛教無我主義
5月26日淡水街我的新佛教與人生解決
5月27日板橋眾生具有佛性
5月27日板寮真正的佛教
5月30日基隆街自然與因緣
5月31日基隆街對于諸大善士之希望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以上密集巡迴演講雖未踏足花東地區,但前後幾乎兩個月,妙吉法師展現了高度的企圖心。演講結束後,羅妙吉請求曹洞宗大本山之支援,計畫自同年7月底前往菲律賓群島、泰印、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宣傳大乘佛教。(註12)最後,東南亞之行並未成行,或許未得曹洞宗本山之支援有關,又或許羅妙吉改變心意,朝設立佛教大學邁進。

(二)佛教大學與「臺灣阿彌陀佛會」

  1926(大正十五)年7月初,羅妙吉發表〈籌建佛教唯心大學序〉說:「妙吉童年遊學中華,去年大學畢業歸臺,旋復赴東亞佛教大會,目染耳濡,總以統一世界,和平眾國,人生幸福為宗旨。然世界之統一,眾國之平和,人生之幸福,非佛教之模範教育,必不能也。佛教雖有如斯威德,而不從學校方面發展,收天下學士名人,亦無以達其目的。妙吉欲于中華之北京、上海,日本之東京,臺灣,各建佛教唯心大學校一所,廣施教化,使人人知佛化,而普及全世界……。」(註13)

  羅妙吉籌建世界性佛教大學的構想,很明顯有受到太虛法師的啟發及影響。只是籌設佛教大學談何容易?財源就是一大問題。妙吉法師於是在1927(昭和二)年元月發起籌設「臺灣阿彌陀佛會」,(註14)一方面籌措財源,另一方面宣傳各種理念。很快獲得回響,新竹吳妙圓與信徒,喜捐巨資,並聘請大陸名師雕塑阿彌陀佛像。(註15)「臺灣阿彌陀佛會」以每年舉行兩次法會,為現世會員消災祈福延壽,為亡者超薦往生西方淨土為宣傳,會員分名譽會員、特別會員、正會員、普通會員四種,獲得高度認同,同時籌辦佛教事業,內容分為:教育部、宣講部、慈善部、編輯部、實修部,並設立佛學研究社、禪堂、念佛堂、圖書館、放生會、布教團等。(註16)

  同(1927)年2月20日,「臺灣阿彌陀佛會」舉行第一屆總會,雖然在春雨的影響下,仍有200人與會,選出會長羅妙吉、副會長邱妙舟、編輯部長蕭如松、實修部長黃妙德,以及講師顏施漢、呂大椿(1890-?)、曾真常(1900-1945)、劉達玄、高振德、曾永成,另有護法20人。(註17)接著同年「臺灣阿彌陀佛會」即規劃於農曆4月8日舉行彌陀大戒七天,(註18)後因所延請的大陸鼓山、普陀山戒師無法來臺,而延至同年農曆8月10日舉行,(註19)最後於國曆9月5日起傳釋迦大戒三天。(註20)

  1927年,「臺灣阿彌陀佛會」舉行第一屆總會後,羅妙吉即以該會之名義正式舉行演講,同(1927)年4月30日,藉為中壢已故邱姓信徒舉行超薦法會之同時,派出邱妙舟、余阿榮在該地演講。(註21)之後,5月4日,於法雲寺浴佛法會演講;(註22)5月8日,於新竹公會堂舉行浴佛法會演講;(註23)5月中旬,以釋尊誕辰名義於新竹州下巡迴演講一週;(註24)5月22日,為已故「臺灣阿彌陀佛會」名譽會長洪以南(1871-1927)(註25)於法雲寺舉行追悼會。(註26)不過,所謂的第一屆總會恐怕是未獲總督府的承認,所以才在1928年3月29日再次於艋舺龍山寺舉行「創立總會」,同時選出高雄市陳啟貞(1883-1956)(註27)為會長。(註28)

  雖然「臺灣阿彌陀佛會」成立才短短四個月,但是由於運作成功,同時吸引所多士紳加入,於是妙吉法師便以該會為後盾,發起籌辦《亞光月報》,以廣為宣傳其教育、慈善等理念。

(三)宗教革新會

  「宗教革新會」是羅妙吉的另一宗教事業,其改革理念根據報導:

歐風東漸。世道日非。人心險惡。至此已極。雖曰。宗教道德。挽回世道。救正人心。亦難免野僧輩出。近有萬華龍山寺。副住持羅妙吉上人。悲念及此。邀諸同志組織台灣宗教革新會。主宗於革除舊習迷信。及惡僧侶。宣傳釋迦慈悲道德。為救世主。義以謀諸同胞之幸福。斯會成立後佛教前途。大有可望矣。茲將該會略旨錄明於左。

一、打破不合時勢的迷信

二、宣傳真正的大乘法理

三、肅清敗類的教徒

四、養成科哲的人才

五、進行有益民生的主義

六、喚醒島民的癡愚大夢

七、實踐大同平等的幸福

八、贊成會員者不徵會費

九、臺北萬華龍山寺亞光新報社羅妙吉為通訊處
(註29)

  如果從羅妙吉出任艋舺龍山寺副寺後創辦「宗教革新會」看來,時間應該在1927年7月。而「宗教革新會」與前述「臺灣阿彌陀佛會」都附屬在《亞光新報》下一起運作。「宗教革新會」創辦時共有宗旨七條如下:

一、打破不合時勢的迷信。

二、宣傳真正的大乘佛理。

三、肅清敗類的教徒。

四、養成科哲的人材。

五、實際推行有益民生的主義。

六、喚醒島民的癡愚大夢。

七、實踐大同平等的幸福。
(註30)

(四)道場的創建

  1926年,羅妙吉出任艋舺龍山寺副寺,1928(昭和三)年8月,時機成熟,羅妙吉與陳妙愿在信眾的支持下,發起創建「新北投曹洞布教所(法藏寺)」,翌(1929)年12月著手建設,1930(昭和五)年4月20日,就在即將落成前半年,羅妙吉病逝。(註31)羅妙吉長期罹患氣膜炎,住院於馬偕醫院,4月21日於三板橋葬儀堂火化後,歸葬大湖法雲寺。(註32)接續羅妙吉之後,法藏寺由覺力和尚(1881-1933)出任住持;1933年5月,覺力和尚圓寂後,由葉妙果(1884-1963)繼任;1940年3月,妙果和尚卸任,同年5月由林妙振(1901-1992)繼任。(註33)

三、《亞光新報》的創辦

  1927年6月,開始籌辦《亞光月報》,同月他發出〈阿彌陀會亞光月刊募集基金啟〉:

嗚呼!社會之怒潮莫若今日之甚也。强凌弱,衆暴寡詐欺愚,惡制陋風,相沿成俗。念我群倫,聾盲誰憫,加以天演淘汰,優勝劣敗,歐風東漸,道德淪亡,群兒舞火,四面俱焚,惡鬼吮血,十方同慨,是非高張法幢橫磨慧劍,何以摧邪顯正度世救生。謂本會叨蒙諸善士,後援成立於茲,專以弘揚佛法,啟導人心,對島內巡廻講演,藉以公開議論,互助思想,上承絕學,下挽狂瀾,竝擬建學社,培養人材。雖經當局贊同,深恐一木難支大厦。夫以我臺文化傳茲四千年來,固有之道德,物質之雄,環球咸視,人心之須,佛法之貴,而會報尚不能刊,是雖本會之咎,寗非吾臺同胞之羞乎?爰是籌刊亞光報,用作暗室明燈,敢效鐘鏞之叩,所冀諸方善士,廣施法財,同將心力群策共肩,能臻善美,使亞細亞之佛光炫耀無窮。吾知有心人,必樂為之助,誠如是,則宗教幸甚,社會幸甚。(註34)

從以上所發出的啟事可以得知,《亞光月報》的創辦具有改革社會風氣、佛教弊習之目的,而其背後所運作者為「阿彌陀佛會」。

  與此同時,原本卓錫於大湖法雲寺的羅妙吉,以受聘於萬華龍山寺副寺的身分來北,同時開始運作,首期《亞光月報》徵稿〈人心維危論〉,至7月16日截稿,由連雅堂、林述三二人負責,稿投龍山寺。(註35)但由於應徵不多,臨時決定再延兩週。(註36)

  《亞光月報》組織完備,社址設於大湖法雲寺,發行事務所則設於龍山寺,擬訂農曆7月正式發行,臨發行前夕,為了讓人廣為周知,羅妙吉偕門人、大德曾真常、呂大椿、劉達玄等人巡迴全島演講。(註37)首期的《亞光月報》於1927年10月底正式發行,(註38)後以《亞光新報》面市。

  《亞光新報》發行後,羅妙吉為了擴大影響力,隨緣到處演講。1927年11月20日,到桃園由街役場(市鎮政府)主辦,在公會堂演講,羅妙吉主講「亞洲道德」,同時說明《亞光新報》創立宗旨,同時籌設「桃園亞光新報支局」。(註39)1928年元月,呂大椿奉派到臺中沙鹿,設立新報支局,由陳銓濬承辦一切業務。(註40)

  前述,雖然《亞光新報》成立,同時已發行至少一期,但是直到1928年3月29日才在萬華龍山寺舉行創立總會,由羅妙吉報告創立經過,最後選出高雄市陳啟貞為社長。

  1928年3月〈亞光新報社徵集基金啟〉,比之前一年的〈阿彌陀會亞光月刊募集基金啟〉,更見其深思熟慮,全文如下:

嗟呼!抱悲天之心,而頓挫不回,直欲假手轉旋夫天數,懷憫人之念,宜演講不己,自應出身拯救夫人心,何也?蓋世界頹微之秋,風俗寢衰之日,大者肆其跋扈,小者專用模稜,世界之怒潮,莫若當今之甚也。强凌弱,衆暴寡,詐欺愚,惡害良,如此陋風,相沿成習。念我群黎,聾盲誰憫,加以天然淘汰,優勝劣敗,歐風東漸,道德淪亡,群兒舞火,四面俱焚,惡鬼充血,十方同慨是非高張法幢,橫磨慧劍,何以驅邪顯正,救世度生。本社專以宣傳道德,啟導人心,對島內巡回講演,蒙諸善衆,公開議論,互相攻錯,上遵聖賢法紀,下挽既倒狂瀾,並擬建學社,培養人材,演教旨,開醒迷昧。雖經當局賛同,深恐一木難支大厦,集腋始得以成裘。夫我臺島,文明之化,傳茲久矣,遍覽環球,綜觀宇宙,遵從道德,風行鄒魯,聖訓在所必需,佛理俱皆遵重,迄今代遠年湮,玉步屢改,變遷無常,且演講之報不刊,雖是本社之咎,亦我同胞之羞也。爰是籌劃刊行亞光新報,作苦海慈航,為長夜慧燈,效鐘鏞之叩,梯山杭海頻聞,敲擊鐸之音,農工商士共曉所冀諸上善信廣施法財,同出心力,置福為田,俾累積駢肩,咸臻善美,通衢要路,共發菩提,更令亞細亞洲之佛光,照耀于三千大千世界,此固有心人,必樂為之寄附,以成無量功果也。由是澆風轉為淳風,天心亦為造福,惡俗變為美俗,人心漸得和平,是則宗教幸甚,社會幸甚。(註41)


▲《亞光月報》

1928年7月12日,《亞光新報》召開第二次總會,羅妙吉以主任的身分報告將來社務四大方向:一聯合全島吟社,判行其詩文為振興漢學;二組織講演團,巡迴宣傳道德真理為向上民心;三設立孤兒院,教育無父母及貧困兒女,為平等幸福;四聘請各地慈善家為委員以鳩集資金也。(註42)

  然從所掌握的《亞光新報》的內容看來,其在宣傳大乘佛教、破除迷信、倡宗教改革、興倫理道德等方針上,和「宗教革新會」大致重疊。其已知之徵文、徵詩大多與社會教化有關,其各期徵文、徵詩如表2。

表2:《亞光新報》各期徵文、詩一覽(不完全統計)
期別時間徵文徵詩
第一期1927.6-8人心維危論
第二期1927.9-12社會教化振興策亞光詩鐘
第三期1928.5-6亞光
第四期1928.6-7老僧對佛
第五期1928.7-8心鏡
(資料來源:歷年《臺灣日日新報》)


  1928年3月29日,「臺灣阿彌陀佛會」於艋舺龍山寺舉行創立總會,高雄陳啟貞不僅任該會會長,亦同時任《亞光新報》社長。(註43)1928年4月12日,《亞光新報》於屏東東山寺設立支局,由吳錦和居士任支局長。(註44)至此,《亞光新報》共設14處分支,由北到南各支局長如表3。

表3:《亞光新報》全臺支局長一覽
地方支局長成立時間支局長身分背景
1. 基隆郡支局長徐奎漢
2. 桃園郡支局長林登壽1927.11
3. 大溪郡支局長江普乾江普乾(?-1939),大溪齋明寺第五代住持。(《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77),頁271
4. 中壢郡支局長邱石養邱石養(1877-?),中壢人氏,幼年入平鎮道東書房學漢學,後畢業於中壢公學校。1900年任臺北縣巡十年,卸任後經營鴉片請負小賣人指定、代書業、牛皮買賣業;1922年任中壢庄協議會員;1924年任中壢奉公會會長;1929年再度出任中壢街協議會員。(原幹洲編,《自治制度改正十周年紀念人物史》,(臺北市:勤勞と富源社,昭和6[1931]),頁68
5. 新竹郡支局長陳福全1928.4陳福全,新竹市西門人,為地方宗教家、慈善家,1930年2月,與地方人士籌設博愛團濟貧施藥。(〈貧困者のため 新竹博愛團有志の同情で組織〉,《臺灣日日新報》,第10717號(1930年2月16日),5版
6. 竹東郡支局長羅享增羅享增,竹東地區代書,1936年11月23日當選「竹東郡代書人組合會」組合長。(〈竹東/代書人組合總會〉,《臺灣日日新報》,第13172號(1936年11月26日),5版
7. 沙鹿支局長陳詮濬1928.1
8. 溪湖支局長楊昌泉楊昌泉(1895-?)員林溪湖人氏,在溪湖經營老復益製米公司、楊益發吳服商社,1920年任溪湖庄聯合壯丁團長,1926年出任溪湖庄協議會員。(原幹洲編,《自治制度改正十周年紀念人物史》,(臺北市:勤勞と富源社,昭和6[1931]),頁120
9. 豐原郡支局長劉和瑞
10. 嘉義郡支局長林江
11. 臺南市支局長鄭啟東鄭啟東(1890-?),臺南書畫家,臺日社臺南駐在記者。(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實業名鑑. 第一輯》,(臺中州臺中市:臺灣新聞社,1934),頁230
12. 高雄市支局長林祉臣林祉臣,高雄市「苓雅寮同善社主筆」(〈高雄苓雅寮同善社燈謎〉,《臺灣日日新報》,第11673號(1932年10月7日),4版
13. 鳳山郡支局長顏,宗教家,鳳山郡漢藥種商組合成員、鳳山宣講社社長、鳳山街漢學報社長。(〈宣譾社解散〉,《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8676號(1924年7月11日),4版
14. 屏東郡支局長吳錦和1928.4(最後成立)吳錦和,新竹地區望族,號智慧居士,31歲時於鼓山拜振光法師皈依;1924年7月倡建屏東臨濟宗布教所(今之東山寺);1925年8月,出任臨濟宗高雄州第二支部長,在屏東經營研文堂印鋪、研文堂活版所。(洪和尚,〈智慧居士略史〉,《亞光新報》,第2年第6號(1928年6月)
(資料來源:《亞光新報》1928年3月至7月、《臺灣日日新報》)


  綜觀《亞光新報》所聘請之支局長皆為地方士紳或宗教家,這對推動雜誌的弘化工作是有積極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與羅妙吉之理念契合者及人脈的廣闊。

四、《亞光新報》的內容

  《亞光新報》並沒有留下完整全貌,就以所掌握的第2年第2號至第6號(1928年3月至7月)的內容,來探討該報的理念與思想。

  從《亞光新報》的發行認可是在1928年1月來看,前述該報是1927年6月籌辦,同年10月發行首期,看來在獲發行認可之前,至少發行過「試刊號」1-3期,而正式發行則是在1928年元月或2月(第2年第1號)。

  無論如何,從僅有的五期月刊的內容來看,羅妙吉以其留學中國大陸的背景,可以看出他深受太虛法師為首的中國佛教改革派緇素的影響,茲將這五期大陸緇素在《亞光新報》所撰的文章表列如下:

表4:《亞光新報》1928年3月至7月大陸緇素撰文一覽
期數作者篇名
1928.3(2-2)大勇法師二大迷信
1928.3(2-2)太虛法師救世的佛教(續前)
1928.3(2-2)楊棣棠非佛化大宣傳無以維持世界之和平(續前)
1928.3(2-2)一庵對於佛教徒與國人及世界之請願(續特刊號)
1928.3(2-2)秋濤我的美化觀
1928.3(2-2)裕初佛法之人生革命(一)
1928.3(2-2)呂澂佛學史稿(三)
1928.3(2-2)徐慶瀾臺灣阿彌陀佛會序
1928.3(2-2)歐陽漸臺灣佛學社序
1928.3(2-2)法華志修說
1928.3(2-2)祖定上人答娑婆生(續一號)
1928.3(2-2)呂眉生夜書三律
1928.4(2-3)楊棣棠論世人崇拜英雄之結果以致造成世界之大亂
1928.4(2-3)太虛法師人人自治與世界和平
1928.4(2-3)太虛法師談人生
1928.4(2-3)梁啟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
1928.4(2-3)恬廬十三經略論序
1928.4(2-3)悟愚論孔子學說之概觀
1928.4(2-3)謝蒙佛教心理學(三)
1928.4(2-3)祖定上人答娑婆生(續二號)
1928.4(2-3)悲華仙人墨子(續第一號)
1928.4(2-3)趙元禮宿山海關
1928.4(2-3)汪兆銘寄題雄跨壁亭
1928.4(2-3)李義田金城雜感
1928.4(2-3)謝祖元時序不寧發為短詠
1928.4(2-3)傅立魚送葉立中南歸
1928.4(2-3)黃廣弔石翼王達開
1928.5(2-4)黃保蒼歐戰後世界人心與佛教
1928.5(2-4)石岑科學於人生
1928.5(2-4)岳美中十三經略論
1928.5(2-4)聶雲台母教的感化力
1928.5(2-4)含愁五言詩發原一瞥
1928.5(2-4)許學源饋貧糧
1928.5(2-4)太虛法師唯識三十論
1928.5(2-4)黃石愛與欲的均衡
1928.5(2-4)陳直夫兒童期的研究
1928.5(2-4)祖定上人答娑婆生(四)
1928.5(2-4)敦煌先生害人終害己
1928.5(2-4)呂美蓀寄金曇如女士
1928.5(2-4)胡適/呂大椿譯菩提達摩
1928.6(2-5)太虛法師佛教人乘正性論
1928.6(2-5)任公先生學問之趣味
1928.6(2-5)石岑科學與人生(續)
1928.6(2-5)岳美中十三經略論(續)
1928.6(2-5)聶雲台業命說
1928.6(2-5)含愁五言詩發原一瞥(續)
1928.6(2-5)太虛法師唯識三十論(續)
1928.6(2-5)恭親王偕鄭讓于重游老虎灘
1928.6(2-5)王永江夜過山海關
1928.6(2-5)胡玉縉書感
1928.6(2-5)周樹模九日登未雨亭
1928.6(2-5)升允奉和肅王原韻
1928.7(2-6)太虛法師對於中華佛教革命僧的訓詞
1928.7(2-6)任公先生敬業與樂業
1928.7(2-6)聶雲台業命說(續前)
1928.7(2-6)祖定上人答娑婆生(五)
1928.7(2-6)汪兆銘紅葉三首
1928.7(2-6)賀慶修祝亞光新報發刊
1928.7(2-6)胡適/呂大椿譯菩提達摩(續)
1928.7(2-6)靜修山人笑與哭
(資料來源:《亞光新報》1928年3月至7月)


  從「表4」來看,《亞光新報》的撰稿者,大陸的佛教緇素占頗重比例。而綜觀羅妙吉受太虛法師有影響及啟發者主有兩項,一是籌建佛教唯心大學,一是宗教改革。

  首先,羅妙吉的佛教唯心大學,其重點有二:1. 以佛教模範教育統一世界為和平眾國;2. 於北京、上海、臺灣及日本東京,各建佛教唯心大學校一所。這種理念與太虛法師的世界佛學苑「完全以研究世界的佛學,建立世界的佛教為目的的」類似,世界佛學苑欲與印度摩訶菩提會所發起的佛教國際大學合併後在世界各地遍設學院,他說:「總辦事處可設在印度,歐、美、亞洲諸國,都可以遍設學院。」(註45)太虛法師的想法是在歐、美、亞洲設國際佛教大學的分院,而羅妙吉則希望在兩岸及日本設佛教大學,最終目的在以佛教教育實現世界和平統一,而太虛法師主張:「佛法應謂之曰五乘之共通教義,為學佛之最低限度也。……若能以之普及於今世之人類,則雖不倡世界和平而世界必趨於和平矣。」(註46)二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於宗教改革方面,羅妙吉有7點主張:1. 打破不合時勢的迷信;2. 宣傳真正的大乘法理;3. 肅清敗類的教徒;4. 養成科哲的人才;5. 進行有益民生的主義;6. 喚醒島民的癡愚大夢;7. 實踐大同平等的幸福。

  而太虛法師的佛教改革主張:1. 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設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傳產制。2. 革改:甲、遯隱改精進修習,化導社會;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資生服務人群。3. 建設:甲、依三民主義文化建由人而菩薩、而佛的人生佛教;乙、以人生佛教建中國僧寺制;丙、收新化舊成中國大乘人生的信眾制;丁、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風化的國俗及人世。(註47)

  二者都強調「破除迷信」、「宣傳大乘思想」、「有益民生之主義」(三民主義),從各方面跡證可知羅妙吉留學武昌佛學院受太虛法師佛教改革派的影響十分深遠。

五、餘論

  羅妙吉為苗栗法雲寺派覺力和尚弟子,覺力和尚的留學弟子主要分成兩派,一是留學中國大陸,如羅妙吉的武昌佛學院、劉達玄與曾真常的安徽安慶佛學院;(註48)一是留學日本,如彭妙機留學日蓮宗的身延學院、(註49)洪達超尼(1907-1975)的京都(知恩院)尼眾學校,(註50)而羅妙吉則是一位深受中國大陸佛教改革派太虛法師的影響。

  羅妙吉15歲出家,19歲受戒於鼓山湧泉寺後留學武昌佛學院,23歲回臺,25歲(1927年10月)創辦的《亞光新報》,目的是在傳播中國佛教的改革理念,屬傳統的改革派僧侶,然因28歲時即圓寂,其所倡導的佛教事業唯心佛教大學、《亞光新報》與宗教改革運動,皆隨著他去世而曇花一現。

  如同臺南開元寺改革派僧侶林秋梧一樣,其與羅妙吉同出生於1903年,1934年10月去世時年僅32歲。不同於羅妙吉的佛教改革理念,林秋梧留學日本駒澤大學,深受左派社會主義的影響,他於1930年10月創辦《赤道報》(旬刊)。被稱為「臺灣革命僧」的林秋梧,曾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


  《赤道報》在創刊號的「徵稿簡章」中特別在第一條載明:「凡有關無產階級的文藝作品一律歡迎」,(註51)同時在〈創刊第一聲〉中對社會的改革表示:

本刊的動機,固是要把陰沈而困厄的現實社會,掀翻狂湧似的引入光明之途,指示一條正確的出路──×道,把混亂的××社會葬入坆墓裏,重新建設一個風和日麗的科學化的社會。可是我們現愛並沒有言×行×的自由,四週是這樣的昏闇,這樣的慘白,自由的祇有驢叫馬嘶而已。……有人也許會這樣說,『赤道』兩字非常不穩,赤道同人恐怕都是傳染赤化思想的不良份子!其實那有什麼不穩不良呢?不過我們把『赤道』兩字當做現在在表象××階級新生路徑的字樣之中,頂有意義而且強有氣力。所以把他拿來當做本刊的名稱,表示在××下面,××取者為解脫自己而發見的確公明的道路,人類由資本主義社會到××××××的中間一定要經過的途徑。(註52)

關於《赤道報》,《臺灣歷史辭典》如此介紹:「1930年10月林秋梧擔任發行編輯人,於臺南創辦中、日文併用的旬刊雜誌《赤道報》,共發行6號,其中2、5號遭禁。同仁包括了林占鰲、莊松林、盧丙丁、林宣鰲、梁加升、趙櫪馬與陳天順等赤崁勞動青年會(臺灣民眾黨外圍組織)會員。雖然創刊號標榜無黨無派,但仍致力於介紹普羅列塔利亞文化運動的日本左翼作家秋田雨雀〈蘇俄的概觀〉、第二號社論〈我們要怎樣參加無產文藝運動〉等文章,可見應為一份關注普羅文學運動的左翼刊物。《赤道報》目前雖僅出土兩期,但從轉載與議論作品仍可一窺臺灣左翼文藝理論的發展水平。」(註53)

  《赤道報》作為左翼的雜誌,主要是從事社會改革運動,對於佛教的改革著墨並不多,唯一僅見的是宣傳「反對中元普度」的理念。林秋梧所從事的佛教改善運動,最為當時臺灣佛教界所矚目的是,自1927年7月起,連續三年的「反對中元普度」運動,而整個運動的核心是來自「赤崁勞動青年會」,林秋梧正是該會的活躍分子,最後由臺南興文齋書店集結成《反普特刊》流通,而興文齋書店正是《赤道報》發行的支持者之一。(註54)


▲《赤道報》1930年10月創刊號

  《反普特刊》收錄林秋梧的〈我們為什麼要參加勞青的反普運動〉:

我們台灣的同胞中許許多多是繼承著這個「南人尚鬼」的遺傳性,每年到了舊曆七月就花費了巨款的錢財,虛擲了許多寶貴的時間,用著莫大的犧牲,說什麼要體佛的教旨大發慈悲濟渡陰間一切無所寄託的餓鬼,孝敬「好兄弟仔」。且以為自己也是個熱心虔敬的佛教徒。這種的態度真是可笑又可憐得很了。(註55)

並呼籲「希望全島同胞在『反普』旗幟之下,共同努力剷除××主義搾取無產階級的工具──一切的迷信、設建現世的極樂世界!」(註56)

  林秋梧的佛教改革理念是從社會主義出發,著眼於「階級」的不平等,羅妙吉則是稟承太虛法師的教理、教產、教制的「內部」改革,兩者進路不同,但目的皆在佛教的正本清源。然可惜的是,兩人年紀輕輕就病故,其所倡導的改革理想,也隨著斯人其逝而隱而沒,僅能從其所遺留的《亞光新報》與《赤道報》的殘卷中追懷了。

【附註】
註1:〈教報の發刊〉,《臺灣新報》,87號(1896年12月16日),3版。
註2: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10期(1997年7月),頁291-292。
註3:〈臺北宗教雜觀〉,《臺灣日日新報》,2347號(1906年3月1日),2版。
註4:〈雜誌信友發刊〉,《臺灣日日新報》,6548號(1918年9月13日),3版。
註5:〈大湖法雲寺籌刊亞光月報〉,《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739號(1927年6月9日),4版。
註6:施德昌,〈新北投曹洞布教所(法藏寺)〉,《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臺灣佛教名蹟寶鑑》,(臺中:民德寫真館,1941)。
註7:法雲寺,《觀音山法雲禪寺菩薩戒同戒錄》,(苗栗:法雲寺,1928),頁1。
註8:〈法雲寺設佛學院〉,《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137號(1925年10月15日),4版。
註9:〈來臺中華僧一行〉,《臺灣日日新報》,9180號(1925年11月27日),4版。
註10:艋舺龍山寺前住持福智法師圓寂有年,覺力和尚1922年9月出任艋舺龍山寺住持,參見〈覺力師之駐錫〉,《臺灣日日新報》,8009號(1922年9月13日),6版。
註11:〈僧妙吉巡廻講演〉,《臺灣日日新報》,9303號(1926年3月30日),4版。
註12:〈羅氏宣傳大乘佛〉,《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381號(1926年6月16日),4版。
註13:羅妙吉,〈籌建佛教唯心大學序〉,《臺灣日日新報》,9405號(1926年7月10日),4版。
註14:〈大湖法雲寺設彌陀會〉,《臺灣日日新報》,9583號(1927年1月4日),8版。
註15:〈會員獻金佛為彌陀會本尊〉,《臺灣日日新報》,9598號(1927年1月19日),4版。
註16:〈阿彌陀佛會籌辨事業內容〉,《臺灣日日新報》,9610號(1927年1月31日),4版。
註17:〈臺灣阿彌陀會第一回總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635號(1927年2月25日),4版。
註18:〈臺灣阿彌陀佛會傳受彌陀大戒〉,《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641號(1927年3月3日),4版。
註19:〈大湖法雲禪寺傳戒延期〉,《臺灣日日新報》,9701號(1927年5月2日),4版。
註20:〈大湖法雲寺受戒會及秋祭〉,《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828號(1927年9月6日),4版。
註21:〈中壢佛教講演〉,《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697號(1927年4月28日),4版。
註22:〈釋尊紀念講演〉,《臺灣日日新報》,9703號(1927年5月4日),4版。
註23:〈新竹公學堂釋尊降誕祭〉,《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709號(1927年5月10日),4版。
註24:〈巡廻講演佛教〉,《臺灣日日新報》,9713號(1927年5月14日),4版。
註25:「臺灣阿彌陀佛會」名譽會長洪以南,祖籍泉州,生於1871(清同治十)年,字逸雅,號墨樵,別號無量癡者。道光年間其曾祖父洪汝璽,偕其祖父騰雲來臺,祖父時年13歲。1878(光緒四)年,祖父被誥封四品功典。其父名輝東,字拱軒,亦曾恩賜候選同知。1895(光緒二十一)年,洪以南負笈於泉州,翌年應試登第,取晉江縣秀才,1896年回臺;1897(明治三十)年出任臺北廳辨務署參事,同年12月獲授配紳章;1904(明治三十七)年受任命為「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1907(明治四十)年任臺北廳參事;1914(大正三)年選任臺北廳淡水區長。參見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頁44。
註26:〈阿彌陀會開追弔會〉,《臺灣日日新報》,9723號(1927年5月24日),4版。
註27:陳啟貞,1883(明治十六)年生於高雄苓雅藔,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本土四大財團陳仲和之長男,曾赴日本慶應義塾學習,1904(明治三十七)年因故退學回臺,出任家族「新興製糖株式會社」取締役(董事)。1903(大正二)年獲授紳章,1920(大正九)年選任高雄街協議會員。參見內藤素生編纂,《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頁318。
註28:〈亞光社總會選陳氏為社長〉,《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0036號(1928年4月1日),4版。
註29:沁園,〈(補錄)組織宗教革新會〉,《鳴鼓集. 三集》,(彰化:崇文社,1928),頁31-32,《臺灣文藝叢誌》,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41/81.html(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2012.6.13上網)。
註30:〈宗教革新會〉,《亞の光》,第2年第2號(1928年3月)。
註31:同註6。
註32:〈臺灣宗教革新會長羅妙吉師〉,《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0782號(1930年4月23日),4版。
註33:同註6。
註34:羅妙吉,〈阿彌陀會亞光月刊募集基金啟〉,《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746號(1927年6月16日),4版。
註35:〈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756號(1927年6月26日),4版。
註36:〈亞光報徵文延期〉,《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778號(1927年7月18日),4版。
註37:〈亞光報組織就緒〉,《臺灣日日新報》,9781號(1927年7月21日),4版。
註38:〈亞光特刊發行〉,《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877號(1927年10月25日),4版。
註39:〈桃園/亞報支局〉,《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909號(1927年11月26日),4版。
註40:〈大甲/設置支局〉,《臺灣日日新報(夕刊)》,9962號(1928年1月18日),4版。
註41:〈亞光新報社徵集基金啟〉,《亞の光》,第2年第2號(1928年3月)。
註42:〈亞光報次回總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0140號(1928年7月14日),4版。
註43:〈目錄〉,《亞の光》,第2年第3號(1928年4月)。
註44:《亞の光》,第2年第4號(1928年5月)。
註45:太虛著,〈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太虛大師全書. 第19編:文叢》,(光牒版Ver 1.0,新竹縣竹北市:印順教基金會,2005),頁114-115。
註46:太虛著,〈佛法悟入漸次〉,《太虛大師全書. 第1編:佛法總學》,(光牒版Ver 1.0,新竹縣竹北市:印順教基金會,2005),頁350。
註47:同註45,頁92。
註48:闞正宗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1999),頁75。
註49:〈僧侶留學〉,《臺灣日日新報》,8740號(1924年9月13日),4版。
註50:同註48,頁68。
註51:《赤道報》,創刊號(1930年10月30日),頁14。
註52:〈創刊第一聲〉,《赤道報》,創刊號(1930年10月30日),頁2。
註53:黃琪椿,《赤道報》,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07/cca220003-li-wpkbhisdict001286-0412-u.xml(2012.8.16上網)。
註54:李筱峰著,《台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望春風文化,2004),頁112-113。
註55:引自:同上註,頁113-115。
註56:引自:同註54,頁113-115。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