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五期 101年12月
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的佛教期刊──羅妙吉與《亞光新報》兼論林秋梧的左翼《赤道報》闞正宗 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摘要】日本殖民時期臺日僧侶所創辦的佛教刊物並不算少,最早的一份佛教刊物為1896年11月,曹洞宗僧侶佐佐木珍龍(1865-1934)組織「臺灣佛教會」發行《教報》。《教報》第一號中的〈臺灣佛教調查〉一文撰稿者被認為是出自佐佐木之手,對曹洞宗決定來臺開教傳道影響甚巨。而在所有佛教期刊中,創刊於1923年7月,總督府所主導的《南瀛佛教》最為人所熟知。日僧所辦的刊物通常以所屬的宗派為主,較少以個人為頭銜,而臺籍僧侶創辦的雜誌有較重的個人色彩,如林德林(1890-1951)的《中道》(1923年創刊)、善慧法師(1881-1945)的《靈泉》(1926年創刊)、林秋梧(1903-1934)的《赤道報》(1930年創刊)等等。 本文所談論的《亞光新報》(1927年創刊),是留學太虛法師(1890-1947)武昌佛學院回臺的羅妙吉(1903-1930)所創辦。由於妙吉法師受學於武昌佛學院,所以無論是刊物內容,或所提倡的宗教改革,皆可見到受太虛法師改革佛教影響的痕跡。但是,隨著羅妙吉的猝逝,《亞光新報》不到三年即告終;附帶一提,社會主義僧人林秋梧所創辦的《赤道報》,因大半被查封,更僅出現六期。 日本殖民時期無論是本土或日人所創辦的佛刊,都非常值得研究,只是這些雜誌由於創辦時間過短,大部分已散失難覓,若有一日重現,相信對研究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有一定的助益。 關鍵詞:羅妙吉;亞の光;南瀛佛教;林秋梧;中道 一、前言 日本殖民時代最早的佛教刊物是1896年11月,曹洞宗僧侶佐佐木珍龍(1865-1934)發起組織的「臺灣佛教會」所發行的《教報》。(註1)《教報》第一號中的〈臺灣佛教調查第一回〉一文撰稿者被認為是出自佐佐木之手,對曹洞宗決定來臺開教傳道影響甚巨。(註2)由總督府所主導的《南瀛佛教》雜誌,一直是了解殖民時期臺灣佛教寶貴的資料。然這畢竟是一份具有「官方」色彩的機關報,而由臺籍緇素所創辦的刊物至少有林德林(1890-1951)的《中道》(1923年創刊)、江善慧(1881-1945)的《靈泉》(1926年創刊)、林秋梧(1903-1934)的《赤道報》(1930年創刊)等等。而由覺力和尚(1881-1933)之徒羅妙吉(1903-1930)所創之《亞光月報》(後改為《亞光新報》),無論就其規模與發行期數來看,都是一份甚具代表性的本土佛教雜誌。至於日本佛教各宗來臺後,為了宣傳教法,紛紛發行刊物,如臨濟宗的《真如》,臨濟宗滹山大悲閣的《真佛教》,日蓮宗的《放光》,(註3)1918年9月淨土宗《信友》雜誌發刊等等。(註4) 1925(大正十四)年,羅妙吉畢業於太虛法師(1890-1947)所創辦之武昌佛學院。他回臺後卓錫於法雲寺,先是於寺中創設「臺灣阿彌陀佛會」,自任會長,1927(昭和二)年6月,開始籌辦《亞光月報》,內定連雅堂(1878-1936)為編輯主任,預計同年7月中發行。(註5) 從諸多跡象顯示,羅妙吉本人受太虛法師改革佛教的理念影響,回臺後從事臺灣佛教的改革運動,其中代表之一就是創辦《亞光月報》。而林秋梧所創辦的《赤道報》,雖然不是佛教的刊物,但是,有助於從中一窺其無產階級理念與所宣傳的宗教改革運動──「反對中元普度」。 二、羅妙吉生平與佛教事業 羅妙吉為苗栗法雲寺派新竹客籍僧人,1903年生,俗名瑞祥,字健豪,(註6)1917(大正六)年禮覺力法師出家,1921(大正十)年於鼓山湧泉寺依振光和尚受具足戒。(註7)1925(大正十四)年從太虛法師所創辦之武昌佛學院畢業,回臺後與同是留學大陸安徽佛教學校(安慶佛學院)的徒弟輩達玄法師,於同年10月籌建佛學院。(註8)同年11月,即參加在日本東京增上寺所舉辦的「東亞佛教大會」。「東亞佛教大會」結束後,在覺力、妙吉師徒的邀請下,大陸代表道階法師(1870-1934)及佛化新青年代表張宗載(1896-?)、甯達蘊(1901-?)來臺訪問。(註9)翌年4月初起,隨即展開全臺巡迴演講,並積極地籌辦佛教事業,包括成立「臺灣阿彌陀佛會」、佛教唯心大學與《亞光新報》等等。 ▲羅妙吉與外籍神父,約攝於1925年前後 1921年,妙吉受戒於鼓山,這一年應該也是他進入武昌佛學院之時,最晚應不會超過1922年。1925年回臺,同年底赴日本參加大會,翌年開始巡迴演講前後兩個月,接著於法雲寺成立「臺灣阿彌陀佛會」、創辦《亞光新報》、任艋舺龍山寺副寺(住持為覺力和尚,1922年9月出任)等等,(註10)都說明羅妙吉極受覺力和尚的器重,應該是有意培養其為法雲寺派第二代接班人選。 (一)巡迴演講 首先,羅妙吉在覺力法師的鼓勵下,展開巡迴演講,由於妙吉法師為客籍,故在需講閩南語的場合即由獅頭山凌雲洞住持妙宏法師翻譯,1926年4月2日正式展開:(註11) 表1:1926年妙吉法師巡迴演講一覽
以上密集巡迴演講雖未踏足花東地區,但前後幾乎兩個月,妙吉法師展現了高度的企圖心。演講結束後,羅妙吉請求曹洞宗大本山之支援,計畫自同年7月底前往菲律賓群島、泰印、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宣傳大乘佛教。(註12)最後,東南亞之行並未成行,或許未得曹洞宗本山之支援有關,又或許羅妙吉改變心意,朝設立佛教大學邁進。 (二)佛教大學與「臺灣阿彌陀佛會」 1926(大正十五)年7月初,羅妙吉發表〈籌建佛教唯心大學序〉說:「妙吉童年遊學中華,去年大學畢業歸臺,旋復赴東亞佛教大會,目染耳濡,總以統一世界,和平眾國,人生幸福為宗旨。然世界之統一,眾國之平和,人生之幸福,非佛教之模範教育,必不能也。佛教雖有如斯威德,而不從學校方面發展,收天下學士名人,亦無以達其目的。妙吉欲于中華之北京、上海,日本之東京,臺灣,各建佛教唯心大學校一所,廣施教化,使人人知佛化,而普及全世界……。」(註13) 羅妙吉籌建世界性佛教大學的構想,很明顯有受到太虛法師的啟發及影響。只是籌設佛教大學談何容易?財源就是一大問題。妙吉法師於是在1927(昭和二)年元月發起籌設「臺灣阿彌陀佛會」,(註14)一方面籌措財源,另一方面宣傳各種理念。很快獲得回響,新竹吳妙圓與信徒,喜捐巨資,並聘請大陸名師雕塑阿彌陀佛像。(註15)「臺灣阿彌陀佛會」以每年舉行兩次法會,為現世會員消災祈福延壽,為亡者超薦往生西方淨土為宣傳,會員分名譽會員、特別會員、正會員、普通會員四種,獲得高度認同,同時籌辦佛教事業,內容分為:教育部、宣講部、慈善部、編輯部、實修部,並設立佛學研究社、禪堂、念佛堂、圖書館、放生會、布教團等。(註16) 同(1927)年2月20日,「臺灣阿彌陀佛會」舉行第一屆總會,雖然在春雨的影響下,仍有200人與會,選出會長羅妙吉、副會長邱妙舟、編輯部長蕭如松、實修部長黃妙德,以及講師顏施漢、呂大椿(1890-?)、曾真常(1900-1945)、劉達玄、高振德、曾永成,另有護法20人。(註17)接著同年「臺灣阿彌陀佛會」即規劃於農曆4月8日舉行彌陀大戒七天,(註18)後因所延請的大陸鼓山、普陀山戒師無法來臺,而延至同年農曆8月10日舉行,(註19)最後於國曆9月5日起傳釋迦大戒三天。(註20) 1927年,「臺灣阿彌陀佛會」舉行第一屆總會後,羅妙吉即以該會之名義正式舉行演講,同(1927)年4月30日,藉為中壢已故邱姓信徒舉行超薦法會之同時,派出邱妙舟、余阿榮在該地演講。(註21)之後,5月4日,於法雲寺浴佛法會演講;(註22)5月8日,於新竹公會堂舉行浴佛法會演講;(註23)5月中旬,以釋尊誕辰名義於新竹州下巡迴演講一週;(註24)5月22日,為已故「臺灣阿彌陀佛會」名譽會長洪以南(1871-1927)(註25)於法雲寺舉行追悼會。(註26)不過,所謂的第一屆總會恐怕是未獲總督府的承認,所以才在1928年3月29日再次於艋舺龍山寺舉行「創立總會」,同時選出高雄市陳啟貞(1883-1956)(註27)為會長。(註28) 雖然「臺灣阿彌陀佛會」成立才短短四個月,但是由於運作成功,同時吸引所多士紳加入,於是妙吉法師便以該會為後盾,發起籌辦《亞光月報》,以廣為宣傳其教育、慈善等理念。 (三)宗教革新會 「宗教革新會」是羅妙吉的另一宗教事業,其改革理念根據報導:
1926年,羅妙吉出任艋舺龍山寺副寺,1928(昭和三)年8月,時機成熟,羅妙吉與陳妙愿在信眾的支持下,發起創建「新北投曹洞布教所(法藏寺)」,翌(1929)年12月著手建設,1930(昭和五)年4月20日,就在即將落成前半年,羅妙吉病逝。(註31)羅妙吉長期罹患氣膜炎,住院於馬偕醫院,4月21日於三板橋葬儀堂火化後,歸葬大湖法雲寺。(註32)接續羅妙吉之後,法藏寺由覺力和尚(1881-1933)出任住持;1933年5月,覺力和尚圓寂後,由葉妙果(1884-1963)繼任;1940年3月,妙果和尚卸任,同年5月由林妙振(1901-1992)繼任。(註33) 三、《亞光新報》的創辦 1927年6月,開始籌辦《亞光月報》,同月他發出〈阿彌陀會亞光月刊募集基金啟〉:
與此同時,原本卓錫於大湖法雲寺的羅妙吉,以受聘於萬華龍山寺副寺的身分來北,同時開始運作,首期《亞光月報》徵稿〈人心維危論〉,至7月16日截稿,由連雅堂、林述三二人負責,稿投龍山寺。(註35)但由於應徵不多,臨時決定再延兩週。(註36) 《亞光月報》組織完備,社址設於大湖法雲寺,發行事務所則設於龍山寺,擬訂農曆7月正式發行,臨發行前夕,為了讓人廣為周知,羅妙吉偕門人、大德曾真常、呂大椿、劉達玄等人巡迴全島演講。(註37)首期的《亞光月報》於1927年10月底正式發行,(註38)後以《亞光新報》面市。 《亞光新報》發行後,羅妙吉為了擴大影響力,隨緣到處演講。1927年11月20日,到桃園由街役場(市鎮政府)主辦,在公會堂演講,羅妙吉主講「亞洲道德」,同時說明《亞光新報》創立宗旨,同時籌設「桃園亞光新報支局」。(註39)1928年元月,呂大椿奉派到臺中沙鹿,設立新報支局,由陳銓濬承辦一切業務。(註40) 前述,雖然《亞光新報》成立,同時已發行至少一期,但是直到1928年3月29日才在萬華龍山寺舉行創立總會,由羅妙吉報告創立經過,最後選出高雄市陳啟貞為社長。 1928年3月〈亞光新報社徵集基金啟〉,比之前一年的〈阿彌陀會亞光月刊募集基金啟〉,更見其深思熟慮,全文如下:
▲《亞光月報》 1928年7月12日,《亞光新報》召開第二次總會,羅妙吉以主任的身分報告將來社務四大方向:一聯合全島吟社,判行其詩文為振興漢學;二組織講演團,巡迴宣傳道德真理為向上民心;三設立孤兒院,教育無父母及貧困兒女,為平等幸福;四聘請各地慈善家為委員以鳩集資金也。(註42) 然從所掌握的《亞光新報》的內容看來,其在宣傳大乘佛教、破除迷信、倡宗教改革、興倫理道德等方針上,和「宗教革新會」大致重疊。其已知之徵文、徵詩大多與社會教化有關,其各期徵文、徵詩如表2。 表2:《亞光新報》各期徵文、詩一覽(不完全統計)
1928年3月29日,「臺灣阿彌陀佛會」於艋舺龍山寺舉行創立總會,高雄陳啟貞不僅任該會會長,亦同時任《亞光新報》社長。(註43)1928年4月12日,《亞光新報》於屏東東山寺設立支局,由吳錦和居士任支局長。(註44)至此,《亞光新報》共設14處分支,由北到南各支局長如表3。 表3:《亞光新報》全臺支局長一覽
綜觀《亞光新報》所聘請之支局長皆為地方士紳或宗教家,這對推動雜誌的弘化工作是有積極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與羅妙吉之理念契合者及人脈的廣闊。 四、《亞光新報》的內容 《亞光新報》並沒有留下完整全貌,就以所掌握的第2年第2號至第6號(1928年3月至7月)的內容,來探討該報的理念與思想。 從《亞光新報》的發行認可是在1928年1月來看,前述該報是1927年6月籌辦,同年10月發行首期,看來在獲發行認可之前,至少發行過「試刊號」1-3期,而正式發行則是在1928年元月或2月(第2年第1號)。 無論如何,從僅有的五期月刊的內容來看,羅妙吉以其留學中國大陸的背景,可以看出他深受太虛法師為首的中國佛教改革派緇素的影響,茲將這五期大陸緇素在《亞光新報》所撰的文章表列如下: 表4:《亞光新報》1928年3月至7月大陸緇素撰文一覽
從「表4」來看,《亞光新報》的撰稿者,大陸的佛教緇素占頗重比例。而綜觀羅妙吉受太虛法師有影響及啟發者主有兩項,一是籌建佛教唯心大學,一是宗教改革。 首先,羅妙吉的佛教唯心大學,其重點有二:1. 以佛教模範教育統一世界為和平眾國;2. 於北京、上海、臺灣及日本東京,各建佛教唯心大學校一所。這種理念與太虛法師的世界佛學苑「完全以研究世界的佛學,建立世界的佛教為目的的」類似,世界佛學苑欲與印度摩訶菩提會所發起的佛教國際大學合併後在世界各地遍設學院,他說:「總辦事處可設在印度,歐、美、亞洲諸國,都可以遍設學院。」(註45)太虛法師的想法是在歐、美、亞洲設國際佛教大學的分院,而羅妙吉則希望在兩岸及日本設佛教大學,最終目的在以佛教教育實現世界和平統一,而太虛法師主張:「佛法應謂之曰五乘之共通教義,為學佛之最低限度也。……若能以之普及於今世之人類,則雖不倡世界和平而世界必趨於和平矣。」(註46)二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於宗教改革方面,羅妙吉有7點主張:1. 打破不合時勢的迷信;2. 宣傳真正的大乘法理;3. 肅清敗類的教徒;4. 養成科哲的人才;5. 進行有益民生的主義;6. 喚醒島民的癡愚大夢;7. 實踐大同平等的幸福。 而太虛法師的佛教改革主張:1. 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設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傳產制。2. 革改:甲、遯隱改精進修習,化導社會;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資生服務人群。3. 建設:甲、依三民主義文化建由人而菩薩、而佛的人生佛教;乙、以人生佛教建中國僧寺制;丙、收新化舊成中國大乘人生的信眾制;丁、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風化的國俗及人世。(註47) 二者都強調「破除迷信」、「宣傳大乘思想」、「有益民生之主義」(三民主義),從各方面跡證可知羅妙吉留學武昌佛學院受太虛法師佛教改革派的影響十分深遠。 五、餘論 羅妙吉為苗栗法雲寺派覺力和尚弟子,覺力和尚的留學弟子主要分成兩派,一是留學中國大陸,如羅妙吉的武昌佛學院、劉達玄與曾真常的安徽安慶佛學院;(註48)一是留學日本,如彭妙機留學日蓮宗的身延學院、(註49)洪達超尼(1907-1975)的京都(知恩院)尼眾學校,(註50)而羅妙吉則是一位深受中國大陸佛教改革派太虛法師的影響。 羅妙吉15歲出家,19歲受戒於鼓山湧泉寺後留學武昌佛學院,23歲回臺,25歲(1927年10月)創辦的《亞光新報》,目的是在傳播中國佛教的改革理念,屬傳統的改革派僧侶,然因28歲時即圓寂,其所倡導的佛教事業唯心佛教大學、《亞光新報》與宗教改革運動,皆隨著他去世而曇花一現。 如同臺南開元寺改革派僧侶林秋梧一樣,其與羅妙吉同出生於1903年,1934年10月去世時年僅32歲。不同於羅妙吉的佛教改革理念,林秋梧留學日本駒澤大學,深受左派社會主義的影響,他於1930年10月創辦《赤道報》(旬刊)。被稱為「臺灣革命僧」的林秋梧,曾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 《赤道報》在創刊號的「徵稿簡章」中特別在第一條載明:「凡有關無產階級的文藝作品一律歡迎」,(註51)同時在〈創刊第一聲〉中對社會的改革表示:
《赤道報》作為左翼的雜誌,主要是從事社會改革運動,對於佛教的改革著墨並不多,唯一僅見的是宣傳「反對中元普度」的理念。林秋梧所從事的佛教改善運動,最為當時臺灣佛教界所矚目的是,自1927年7月起,連續三年的「反對中元普度」運動,而整個運動的核心是來自「赤崁勞動青年會」,林秋梧正是該會的活躍分子,最後由臺南興文齋書店集結成《反普特刊》流通,而興文齋書店正是《赤道報》發行的支持者之一。(註54) ▲《赤道報》1930年10月創刊號 《反普特刊》收錄林秋梧的〈我們為什麼要參加勞青的反普運動〉:
林秋梧的佛教改革理念是從社會主義出發,著眼於「階級」的不平等,羅妙吉則是稟承太虛法師的教理、教產、教制的「內部」改革,兩者進路不同,但目的皆在佛教的正本清源。然可惜的是,兩人年紀輕輕就病故,其所倡導的改革理想,也隨著斯人其逝而隱而沒,僅能從其所遺留的《亞光新報》與《赤道報》的殘卷中追懷了。 【附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