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二期 100年6月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
1. | 收錄範圍:本文收錄1990年至2010年臺灣地區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資料,共470篇。 | ||||
2. | 資料來源:本文以各屆舉辦之「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後論文集的篇目資料為主,若無會後論文集則依會議當日所發的論文集為主;若議程所載之論題與全文不同,則依全文所載論題為主。若資料欠缺不全者,則空白不著錄。 | ||||
3. | 本文內容:包括論文分類表及分類篇目。
| ||||
4. | 倘有疏漏之處,尚祈各界先進不吝指導,惠予斧正。 |
【01】佛教文獻學 【02】佛教思想 0201 佛教思想(史)總論 0202 因緣論、空有論 0203 唯識思想 0204 與各思想比較 0205 中國佛教思想 【03】佛教史 0301 印度佛教史 0302 中國歷代佛教史 0303 各地佛教史 【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 0401 印度 0402 魏晉南北朝 0403 隋唐五代 0404 宋元 0405 明清 0406 民國 0407 日本 0408 泰國 【05】佛教地誌 【06】經典研究 0601 阿含部 .北傳阿含經 .中阿含經 .雜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 .南傳經典 0602 本緣部 0603 般若部 .大般若經 .金剛經 0604 法華部 0605 華嚴部 0606 寶積部 0607 涅槃部、大集部 0608 經集部 .維摩詰經 .其他 0609 密教部 【07】戒律研究 【08】論書研究 0801 釋經論 0802 毗曇部 0803 中觀部 .中論 .淨明句論 .入菩薩行論 0804 瑜伽部 .瑜伽師地論 .攝大乘論 .大乘莊嚴經論 .其他 0805 論集部 |
【09】僧制及僧制史 0901 僧制總論 0902 僧制史 【10】信仰、修持、儀制 1001 信仰 .佛菩薩信仰 .觀音信仰 .一般信仰 1002 修持 1003 儀制 【11】佛教事業 1101 佛教事業管理 1102 佛教教育事業 【12】佛教語文 1201 佛教語文總論 1202 佛書音義 1203 佛書語法 【13】佛教文學 1301 佛教文學總論 1302 中國佛教詩歌史 1303 中國佛教小說、變文、寶卷 1304 佛教與中國小說 1305 佛教與東方文學 【14】佛教藝術 1401 佛教藝術總論 1402 佛教書畫 1403 佛教雕塑 1404 石窟藝術 1405 佛教建築 1406 佛教音樂 【15】佛教應用 1501 素食 1502 臨終關懷 1503 其他 【16】佛教各宗 1601 天臺宗 1602 華嚴宗 1603 禪宗 1604 淨土宗 1605 其他 【17】西藏研究 【18】敦煌學 【19】宗教與信仰 【20】其他 |
01佛教文獻學 | |
當代佛學研究中的言說實踐──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反思 | 第7屆 |
佛教文獻詮釋的現代啟蒙圖景:環繞印順治學方法的理解與詮釋 | 第12屆 |
數位時代的佛學研究──以《摩訶止觀》為例 | 第20屆 |
02佛教思想 | |
0201佛教思想(史)總論 | |
因明在中國的三階段略述 | 第1屆 |
佛正見的理論與實踐 | 第2屆 |
《佛性論》中的如來藏思想初探 | 第3屆 |
四聖諦頓、漸無間等之探討 | 第4屆 |
三法印的現代意義 | 第5屆 |
涅槃之探討 | 第5屆 |
如來藏思想在華嚴思想體系之地位 | 第5屆 |
阿毘曇佛教的菩薩觀 | 第6屆 |
部派佛教異見之略集 | 第7屆 |
中觀的根本論題──緣起、自性、空 | 第8屆 |
說一切有部「中有」思想初探 | 第8屆 |
說一切有部與經部之論究 | 第8屆 |
說一切有部無表色之探討──以無表色功能為主 | 第11屆 |
說一切有部「無表色」之成立 | 第12屆 |
談羅什與慧遠對「般舟三昧」看法之異同──以《大乘大義章》為中心 | 第8屆 |
心性本淨說之略探 | 第10屆 |
本有種子所發展的五姓思想之探討 | 第10屆 |
心意識之初探──以說一切有部為中心 | 第11屆 |
探索生命之原理──命根 | 第11屆 |
阿那含聖者命終生處及其般涅槃之探究 | 第14屆 |
從維摩詰居士談大乘菩薩實踐精神 | 第15屆 |
佛陀觀在九分教中的開展 | 第15屆 |
從漢譯蓮華色故事看佛教女性觀 | 第16屆 |
略論「獨覺」(pratyeka-buddha)乘證果之界地 | 第16屆 |
初期大乘經論中菩薩行的悲智雙運之探討 | 第18屆 |
0202因緣論、空有論 | |
從「緣起性實」、「緣起性假」到「緣起性空」──有關「緣起」思想的歷史探索 | 第1屆 |
論五蘊與十二緣起之「行」 | 第1屆 |
有情依的業力與輪迴 | 第3屆 |
犢子部的補特伽羅 | 第4屆 |
業力說之探索 | 第7屆 |
佛教的輪迴觀 | 第7屆 |
緣起思想之發展 | 第7屆 |
認識論緣起觀的爭議與解消──以佛使比丘、印順之觀點為中心的探討 | 第15屆 |
空性詮釋的虛實之間──以牟宗三判釋線索為主的反省 | 第18屆 |
0203唯識思想 | |
以基督教思想演變為例──試探唯識學在佛教復興運動中的角色 | 第4屆 |
由唯識學的角度談懺悔與自覺──以慚愧心所為中心 | 第7屆 |
阿陀那識之研究 | 第9屆 |
從唯識無境探討三性 | 第15屆 |
佛教唯識學派「唯識無境」義的哲學探析──以《唯識二十論》與《成唯識論》為中心 | 第17屆 |
瑜伽行派「種子說」的流變探討──以《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為主 | 第21屆 |
0204與各思想比較 | |
若干基督徒眼中的“佛教”──兼對比較宗教學方法的反省 | 第3屆 |
《摩訶止觀》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大小乘斷證思想比較 | 第14屆 |
0205中國佛教思想 | |
魏晉南北朝佛教報應思想的中國化 | 第2屆 |
梁武帝〈斷酒肉文〉成立因緣之探討 | 第4屆 |
晚明「狂禪」論析 | 第6屆 |
從佛陀的沈默看熊十力的體用哲學──存有論問題的探討 | 第6屆 |
從「證如不證悲」之判釋探討牟宗三早年「儒佛融攝」之詮釋策略 | 第10屆 |
大乘菩薩道精神在明末清初的落實與發展──以天然一系在嶺南(廣東)的發展為例 | 第11屆 |
事事無礙觀與齊物論之比較 | 第13屆 |
教相判釋的後設思考──從高達美哲學詮釋學論智顗化法判的對象 | 第14屆 |
從「人菩薩行」觀點探討「本生」中主角形象之意義 | 第18屆 |
中國末法思想探微──以慧思大師為主 | 第19屆 |
03佛教史 | |
菲律賓佛教傳入與發展之略探 | 第19屆 |
0301印度佛教史 | |
論隋文帝與明太祖的佛教政策 | 第7屆 |
原始佛教對死亡的定義──以關大眠「佛教與生命倫理學」一書為中心 | 第12屆 |
從ākāra的意涵探討經量部的認識論 | 第18屆 |
0302中國歷代佛教史 | |
民初佛教對時代之回應的探索 | 第1屆 |
帝王與法王──雍正帝崇佛史事試析 | 第4屆 |
由「五姓各別」所構築的政治藍圖──試探唐太宗與法相宗創立之因緣 | 第5屆 |
五世達賴來訪北京時期與滿清的政教關係 | 第8屆 |
明成祖的佛教懷遠政策 | 第9屆 |
冷戰時期兩岸海外佛教代表權之爭 | 第14屆 |
0303各地佛教史 | |
中古西域與東西佛教交流──由氣候地理學角度的觀察 | 第6屆 |
略論日據時期的「反普度」活動 | 第10屆 |
當代臺灣藏傳佛教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以雲林縣白馬山菩提講堂為例 | 第13屆 |
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 | |
0401印度 | |
釋尊略傳之探究 | 第7屆 |
關於佛陀的正語 | 第10屆 |
略探Gandhakuñī(香室)──佛陀的專有住處 | 第12屆 |
阿難之研究 | 第1屆 |
蓮花色比丘尼本生故事之研究 | 第19屆 |
法稱唯識立場之研究 | 第6屆 |
法救論師之思想的探討 | 第9屆 |
藏文文獻中關於阿底峽傳記的記載 | 第17屆 |
0402魏晉南北朝 | |
慧遠與桓玄之論難──禮敬問題 | 第1屆 |
廬山慧遠採行念佛三昧的探討 | 第1屆 |
談《續高僧傳》〈護法篇〉的成立意義 | 第1屆 |
從《比丘尼傳》看當時僧尼之社會地位 | 第2屆 |
三本慧思大師傳中的不同點 | 第8屆 |
探討比丘尼淨檢傳中的三個問題──傳文中的疑點、非難的原因、地點的釐清 | 第8屆 |
僧肇的「真空妙有」般若正觀評析 | 第9屆 |
神異僧典範之研究──以「釋保誌」為例 | 第10屆 |
僧肇之動靜觀再議 | 第12屆 |
0403隋唐五代 | |
五祖弘忍的研究 | 第1屆 |
牛頭初祖法融禪學思想之研究 | 第1屆 |
華嚴四祖澄觀的研究──以澄觀與慧苑的關係為主 | 第2屆 |
神會「頓悟、頓修」之探究 | 第5屆 |
臨濟義玄禪法析論 | 第6屆 |
不空三藏與華嚴思想之關係──就其時代背景與譯著而論 | 第9屆 |
李通玄的生卒年與著述考 | 第10屆 |
吉藏二諦論之探討 | 第10屆 |
吉藏的「二諦」與「三諦」的內在關聯 | 第20屆 |
慧沼對「一闡提」之見解及所持立場的探討 | 第11屆 |
法眼文益《宗門十規論》禪法思想及其價值辨析 | 第11屆 |
馬祖道一禪師之華嚴思想 | 第14屆 |
Tripitaka Master Prajnā of the Tang Dynasty | 第20屆 |
天臺智者大師「治病法」之研究 | 第6屆 |
試析天台智者大師以「觀心」詮釋的意趣 | 第9屆 |
智者大師三藏教思想形成背景之初探 | 第12屆 |
天臺智顗學統研究 | 第16屆 |
智者大師「戒乘緩急」思想探究──以十支戒為中心 | 第18屆 |
天台智者大師禪學之研究──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六特勝」為中心 | 第20屆 |
論智儼之判教思想 | 第6屆 |
智儼的緣起思想──以《搜玄記》對「現前地」的詮釋為中心 | 第9屆 |
法藏對唯識三性說的融攝 | 第8屆 |
法藏「頓教」思想研究 | 第17屆 |
宗密大師的禪教合一 | 第4屆 |
宗密三教會通思想的二層關懷 | 第8屆 |
宗密心性思想探索──以《禪源諸詮集都序》、《圓覺經大疏》為中心 | 第8屆 |
宗密禪門思想探究──以《禪門師資承襲圖》為中心 | 第10屆 |
0404宋元 | |
從行秀禪學思想內容看其宗派意識 | 第2屆 |
北宋僧契嵩釋儒一貫思想初探──以高達美哲學詮釋學為進路的探索 | 第14屆 |
高峰原妙之「參禪三要」研究 | 第17屆 |
宋代賢首中興教主淨源之生平探討──兼談大覺國師義天與慧因高麗寺 | 第20屆 |
元代中峰明本之禪學思想與禪法略探 | 第16屆 |
中峰明本看話禪法之實踐觀 | 第17屆 |
0405明清 | |
蕅益智旭卜筮信仰之探索 | 第10屆 |
蕅益法師儒經注解之思想試探 | 第12屆 |
試論憨山德清“一心三觀”的思想 | 第11屆 |
憨山德清以佛解儒思想研究──以《大學綱目決疑》為例 | 第13屆 |
憨山德清《中庸直指》體用論探析 | 第14屆 |
憨山德清三教會通思想初探──以《觀老莊影響論》為例 | 第15屆 |
《明史、姚廣孝傳(道衍禪師)》之史源、校讀和立場探討 | 第11屆 |
王龍溪對於三教的理解與融會 | 第18屆 |
0406民國 | |
太虛大師佛教改革運動之時代背景分析 | 第1屆 |
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淨土思想之比較──以彌陀淨土為考察線索 | 第13屆 |
法尊法師的生平與貢獻 | 第5屆 |
弘一大師的改革意識 | 第6屆 |
覺力禪師往生後其派下之動向(1933-1945) | 第10屆 |
李炳南老居士的思想及弘化 | 第10屆 |
第巴.桑結嘉措生平事蹟初探 | 第10屆 |
智諭法師淨土思想研究 | 第12屆 |
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在臺灣學術界的論述(1986~1995年) | 第15屆 |
釋東初的護教史觀及其精神──以《中國佛教近代史》為主之初探 | 第19屆 |
0407日本 | |
智證大師圓珍之「圓密一致」論 | 第16屆 |
The Simplicity Aesthetic Concepts of Hisamatsu Shinichi | 第20屆 |
0408泰國 | |
The Influence of Mahayana on Buddhadasa's Thoughts | 第20屆 |
05佛教地誌 | |
圓山臨濟寺的歷史 | 第7屆 |
開元寺在戒嚴前之政策體制下的轉型研究 | 第15屆 |
「歷史」的探源──以《台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和《台灣省通志稿》中,有關佛教的部分為分析中心 | 第10屆 |
06經典研究 | |
0601阿含部 | |
◎北傳阿含經 | |
漢譯《阿含經》空之探究 | 第3屆 |
試論阿含經中戒學的重要性 | 第3屆 |
七覺支之探究──以南北傳四部《阿含經》為主 | 第7屆 |
阿含為空義之本源 | 第7屆 |
《阿含經》之彌勒與彌陀淨土之略究 | 第13屆 |
從倫理學觀點看《阿含經》的「利他」概念 | 第17屆 |
漢譯《阿含經》有關「平等」的闡述 | 第17屆 |
《阿含經》緣起說的「名色」之研究 | 第21屆 |
佛教對婆羅門「天啟祭祀」的檢視──以《阿含經》為討論範疇 | 第21屆 |
◎中阿含 | |
七知經的探討 | 第14屆 |
《海八德經》譯者考 | 第16屆 |
◎雜阿含 | |
《雜阿含經》中因病痛自殺的心裡探究──以Vakkali與Channa為例 | 第9屆 |
《雜阿含.1178經》為主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 | 第10屆 |
以「識之攀緣」為中心貫穿原始佛教的解脫道──以《雜阿含》為依據 | 第12屆 |
從死後差異論中道正見的生死觀──以《雜阿含經》為依據 | 第13屆 |
《雜阿含.788經》「正見增上」之思想探究 | 第14屆 |
《雜阿含經》「學相應」之研究──以《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為主要考量依據 | 第14屆 |
論《雜阿含經》無常法門之成立 | 第18屆 |
論《雜阿含經》之「厭離」(nibbidā) | 第20屆 |
四無量心與解脫──以《覺支相應.慈經》(SN 46:54)等經群為中心 | 第17屆 |
從《七十七智經》看「法住智」之意義 | 第15屆 |
◎增一阿含 | |
增一阿含與大乘思想 | 第6屆 |
現存漢譯《增一阿含經》譯者考 | 第18屆 |
《增壹阿含經》〈31增上品.第三經〉之探討──以「四通行」為主 | 第20屆 |
《玉耶女經》之妻綱倫理初探 | 第16屆 |
◎南傳經典 | |
《警寤本生》──Jāgarajātaka譯注及語義分析 | 第11屆 |
巴利本〈出入息相應〉譯注 | 第16屆 |
早期佛教經典的「口傳性」與「民間性」考察──以《經集》(Sutta-nipāta)為論述對象 | 第18屆 |
巴利《中部.譬喻品》之思想 | 第21屆 |
0602本緣部 | |
六度集探微 | 第1屆 |
《雜寶藏經》的語言特色及價值 | 第7屆 |
《賢愚經》在敦煌的流傳與發展 | 第11屆 |
《修行本起經》「佛性」譯詞的義涵 | 第13屆 |
竺法護《普曜經》雙音詞考釋──以並列式為主 | 第19屆 |
0603般若部 | |
◎大般若經 | |
真假「般若波羅密多」之研辨 | 第13屆 |
新學菩薩、初發心菩薩的涵義與差異──以《大般若經》為中心 | 第15屆 |
《大品般若經》菩薩十地中前三地修行實踐之研究 | 第19屆 |
略論《般若經》中菩薩「諸法無受三昧」之義 | 第19屆 |
《大般若經.第二會》依於世俗所建立之言說 | 第12屆 |
《大般若經.第二會.修治地品》「菩薩十地」中大乘與二乘的接軌所透顯的階段性雙軌的修學設計 | 第13屆 |
般若經典所闡發勝義之意涵──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中心 | 第13屆 |
The Influence of Fazang's Abridged Commentary on Pjrajna-paramita Heart Sutra on the Teachings and Explanatory Technique of Song-Yuan Huayan = 法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對宋元華嚴宗釋的影響 | 第20屆 |
般若經『八千頌』「隨喜迴向品」關於品名的探討 | 第3屆 |
《勝天王般若經.法界品》的佛身觀 | 第11屆 |
從《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試析「信法」與「謗法」之概念 | 第11屆 |
藏譯本童吉祥著《般若波羅蜜多攝義》漢譯 | 第14屆 |
◎金剛經 | |
《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 | 第11屆 |
敦煌本P.2133《金剛經講經文》之探析 | 第15屆 |
0604法華部 | |
《法華經》的方便──兼論其涉及的佛法教學的倫理課題 | 第12屆 |
《妙法蓮華經》中「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解讀 | 第14屆 |
《法華經》死生觀探論 | 第18屆 |
敦煌本《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研究──以P.2133、Φ36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例 | 第14屆 |
敦煌本《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研究──以Φ365〈藥王菩薩本事品〉為例 | 第16屆 |
《普門品》中「威神力」詞義初探──以《正法華經》與《妙法蓮華經》為主 | 第5屆 |
從「十雙釋義」論《觀音玄義》的修行觀 | 第12屆 |
0605華嚴部 | |
《華嚴經》中智慧的問答──以《六十華嚴》〈菩薩明難品〉為中心 | 第7屆 |
華嚴四十二陀羅尼之研究 | 第7屆 |
華嚴三昧妙行之因果成就 | 第16屆 |
舍那之光 | 第7屆 |
《華嚴經》十住菩薩之梵行 | 第7屆 |
文殊菩薩之研究──以《華嚴經》「十信法門」為主 | 第9屆 |
初期大乘經典的普賢行 | 第14屆 |
《華嚴經》中「四諦」之研究 | 第15屆 |
《華嚴經》中「信位」行法之內涵及特色 | 第16屆 |
《華嚴經》「海印三昧」之研究──以法藏的學說為主 | 第17屆 |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以《華嚴經》焰慧地為主 | 第20屆 |
《華嚴經》第九無著無縛之解脫迴向位初探 | 第21屆 |
第八地菩薩嚴土熟生之探究──以《華嚴經》為主 | 第18屆 |
《華嚴經》「如來出現」意義之研究 | 第19屆 |
《華嚴經》的菩提心之特色 | 第19屆 |
善慧地中「力波羅蜜」的重要性──以華嚴菩薩道為中心 | 第10屆 |
《華嚴經》〈離世間品〉菩薩修證次第觀門論 | 第3屆 |
《八十華嚴經.離世間品》戒觀 | 第4屆 |
《八十華嚴.離世間品》之善知識觀 | 第5屆 |
探討十行法門──以《華嚴經.離世間品》為主 | 第17屆 |
略述《華嚴經》〈十地品〉菩薩行證的特色 | 第4屆 |
《華嚴經》〈十地品〉發光地之研究 | 第7屆 |
論《華嚴經》離垢地戒度的修行價值與現代意義──以〈十地品〉為研究中心 | 第8屆 |
《華嚴經》〈十地品〉難勝地之菩薩行──以澄觀之疏解為主 | 第10屆 |
《華嚴經.十地品》初歡喜地的布施行 | 第12屆 |
《華嚴經.十地品》不動地菩薩無功用行之研究 | 第13屆 |
華嚴念佛法門初探──以《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為中心 | 第9屆 |
《華嚴經.入法界品》逆行度生之討究 | 第11屆 |
〈入法界品.明智居士章〉中精進度之思想 | 第11屆 |
第六現前地菩薩的般若行──以《華嚴經.入法界品》守護一切城夜神修行為線索 | 第12屆 |
《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之研究 | 第7屆 |
十行菩薩饒益行初探──以《華嚴經》〈十行品〉為主 | 第9屆 |
華嚴淨土思想初探──以《八十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為中心 | 第11屆 |
華嚴思想中眾生業性之探討──以《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為中心 | 第15屆 |
《華嚴經.十通品》探究 | 第17屆 |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譬喻說法之研究 | 第18屆 |
0606寶積部 | |
從「法鏡經」中所表現的修行生活看當時佛教活動的情況 | 第3屆 |
《大寶積經.淨天子會》「慢」的探究──針對「菩薩夢中聞他未曾聞如來名」一段 | 第6屆 |
《大寶積經.淨天子會》「善知識手」與「惡知識手」之喻義 | 第6屆 |
《大寶積經.淨天子會》中之「自夢得無畏」 | 第6屆 |
《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毀呰」一詞的探討 | 第8屆 |
《大寶積經.文殊說般若會》的「般若波羅蜜」理趣 | 第13屆 |
漢文《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大祀」斠釋 | 第15屆 |
《阿閦佛國經》的思想概要 | 第17屆 |
從《大寶積經.被甲莊嚴會》論「被甲莊嚴」的施設與修學 | 第19屆 |
善導《觀經四帖疏》──〈定善、散善〉之探究 | 第4屆 |
敦煌本《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探析 | 第12屆 |
以阿彌陀經論持名求生西方是否違背中道實相觀 | 第12屆 |
《阿彌陀經》立相住心初探 | 第12屆 |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諸本對照之研究:以三輩往生及聞名得益為主 | 第15屆 |
0607涅槃部、大集部 | |
《大般涅槃經.後分》乘別試論 | 第16屆 |
《虛空藏菩薩經》根本罪之研究 | 第20屆 |
0608經集部 | |
◎維摩詰經 | |
舍利弗在《維摩經》中的性格與角色 | 第6屆 |
《維摩詰經》「轉身」與幻有思想的演變 | 第2屆 |
論淨世與覺世的超越根據──以《維摩詰經》菩薩行思想為理論中心 | 第2屆 |
不可思議之不二、解脫、方便──一個維摩詰經異名之探討 | 第2屆 |
《注維摩詰經》文獻試探 | 第3屆 |
菩薩的繫縛與解脫──支謙譯《維摩詰經》用詞解析 | 第3屆 |
《維摩詰經》中「菩薩藏」一詞的探討 | 第3屆 |
略探《維摩經.問疾品》中的「起法想」 | 第7屆 |
《維摩詰經》〈弟子品〉戒學思想──對於優婆離持戒之批判 | 第9屆 |
《維摩經.弟子品》注疏研究──以「維摩呵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為討論中心 | 第9屆 |
《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義理試析──兼論建設「人間淨土」的新目標與做法 | 第13屆 |
從《思益梵天所問經》談「超越聲聞乘趣向修學菩薩乘」的觀點 | 第10屆 |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 第10屆 |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 第11屆 |
論智者大師引用《思益經》「聖默然與聖說法」的釋義乃至開展──以《法華經玄義》與《維摩經玄疏》為主 | 第17屆 |
佛典編輯:蕃譯《密嚴經.布施品》略考 | 第8屆 |
漢譯《密嚴經》的「現觀」譯文差異之探討 | 第8屆 |
◎其他 | |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之文獻探析與思想簡析 | 第2屆 |
《解深密經》與法相宗之關涉──以漢譯注疏之撰著為中心 | 第2屆 |
瑜伽行派中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以《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為中心 | 第16屆 |
《坐禪三昧經》的念佛三昧禪法淺探 | 第6屆 |
《達摩多羅禪經》中之「修行觀入」略探 | 第8屆 |
略探《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四心譬喻的分類 | 第8屆 |
《持心梵天所問經》「遵句跡」之探討 | 第10屆 |
「《申日兒本經》」翻譯初探 | 第12屆 |
以佛典目錄論《瓔珞經》一二事 | 第16屆 |
An Analytical Study on Buddhist Eschatology – Prophecy of Decline of Dharma Based on the Sūtra on the Seven Dreams of Ānanda = 佛教末世論分析研究-以《阿難七夢經》談末法思想 | 第19屆 |
《安般守意經》經序思想與安般闡釋──以康僧會、道安為研究中心 | 第19屆 |
《楞伽經》中阿羅漢迴心思想之探源 | 第20屆 |
Annotation on the "Abridged Manual for Cultiv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Repentance] Ritual [based on] the Scripture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Bodhi Site" Compiled by Jingyuan (1011-1088) = 註釋淨源(1011-1088)錄《圓覺經道場略本修證儀》 | 第20屆 |
0609密教部 | |
《楞嚴經》的業力觀──開顯染淨因果事理 | 第4屆 |
試論《楞嚴經》爇臂燃指之思想 | 第9屆 |
《楞嚴經》之四諦思想 | 第15屆 |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的綱要及其條理之研究 | 第16屆 |
07戒律研究 | |
佛教五戒之探討 | 第5屆 |
南北朝菩薩戒本之成立與流傳 | 第1屆 |
佛教放生與實踐──梵網經的完成與傳承 | 第12屆 |
僧伽用物規範之探討──以《四分律》為主 | 第20屆 |
淨人角色及其現代意義之探討──以《比丘戒.捨墮十》為例 | 第15屆 |
探討「執一而持」之持戒觀的妥當性──以〈憍賞彌犍度〉為例 | 第5屆 |
八敬法存廢問題之探究──從緣起無我的觀點談起 | 第14屆 |
漢譯律典中僧人施與父母食物初探 | 第21屆 |
08論書研究 | |
0801釋經論 | |
從龍樹《大智度論》與印順《佛法概論》中對三法印的詮釋比較論三法印的現代意義 | 第5屆 |
《大智度論》之淨土思想 | 第9屆 |
《大智度論》道次第的研究 | 第14屆 |
試論《大智度論》的「般若波羅蜜」義 | 第10屆 |
從《大智度論》看「菩薩般若」與「二乘般若」之異同 | 第10屆 |
《大智度論》中「十想」之探討 | 第16屆 |
《大智度論》中八念之初探 | 第17屆 |
二乘人與大乘菩薩十二因緣觀之比較──以《大智度論》為主 | 第18屆 |
從《大智度論》所引的文獻來窺探四悉檀 | 第18屆 |
「魔事」之探究──以《大般若經》及《大智度論》為主 | 第21屆 |
無生法忍初探──以《大品般若》及《大智度論》為主 | 第9屆 |
略論《大智度論》與《十住毘婆沙論》中之「不退轉菩薩」 | 第21屆 |
菩薩得「必定」之初探──以《十住毘婆沙論》與《大智度論》為中心 | 第13屆 |
《十住毘婆沙論》中的無我觀 | 第13屆 |
0802毗曇部 | |
現存梵本《阿毗達磨俱舍論明瞭義.序分》與藏譯本之比較研究 | 第6屆 |
頓、漸二法之初探──以《俱舍論》的「聖諦現觀」為主 | 第11屆 |
阿毘達磨發智論的探討 | 第7屆 |
阿毘達磨論的心所法 | 第8屆 |
舍利弗阿毗曇論『攝相應分』『緒分』與南北傳論書之發展 | 第9屆 |
略探聞所成慧在修道中的意義──以《大毘婆娑論》、《俱舍論》、《順正理論》為中心 | 第11屆 |
斷煩惱的探討──以《大毘婆沙論》為中心 | 第15屆 |
0803中觀部 | |
◎中論 | |
從《中論.觀因緣品》中看龍樹的論證方式 | 第3屆 |
從《中觀密意莊嚴》談聲聞、緣覺能不能證悟法無我 | 第6屆 |
《中論》解脫思想之論證邏輯 | 第8屆 |
關於《中觀論頌》各品結頌的性質──以第十八品為中心的一個探究 | 第10屆 |
<涅槃無名論>與《中論》之涅槃觀 | 第10屆 |
吉藏三諦說初探──以《中觀論疏》對〈觀四諦品〉第十八偈解釋為主 | 第11屆 |
《中論.觀法品》之三三昧探討 | 第21屆 |
◎淨明句論 | |
梵本《淨明句論.第三品觀眼等感官》初探 | 第6屆 |
《明句論.第二十三品》第一頌中「分別」、「顛倒」、「癡」之探究 | 第15屆 |
◎入菩薩行論 | |
淺析菩提心內涵──以寂天《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為例 | 第20屆 |
0804瑜伽部 | |
◎瑜伽師地論 | |
瑜伽止觀「離欲資糧」之簡析 | 第1屆 |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念處相應中『沙門』門初探 | 第7屆 |
「奢摩他」與「毘鉢舍那」之研究──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為主 | 第17屆 |
《瑜伽師地論》「無常偈」之研究 | 第18屆 |
《瑜伽師地論》修學神通思想之研究──兼論瑜伽古義與派坦加利之《瑜伽經》 | 第18屆 |
◎攝大乘論 | |
《攝大乘論》的依他起性之研究 | 第6屆 |
《攝大乘論》「聞熏習」與「如來藏說」關係之探究 | 第7屆 |
《攝大乘論》中「所」字之研究 | 第10屆 |
就《攝大乘論》之譯本探討阿賴耶識 | 第11屆 |
◎大乘莊嚴經論 | |
《大乘莊嚴經論.教授教誡品》前十四頌譯注 | 第7屆 |
《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之梵本修訂──關於〈修行品〉第三頌“nairātmottavā”一詞 | 第9屆 |
◎其他 | |
「夢喻」的探究──以《唯識二十論》為探討對象 | 第9屆 |
《中邊分別論釋疏》中的顯現義 | 第14屆 |
0805論集部 | |
《集學論.空品》之菩薩戒思想研究──以十八根本罪為中心 | 第1屆 |
藏譯本《學處集要》「布施品」選譯 | 第2屆 |
藏譯本《明義釋》及藏文著作《心要莊嚴疏》之研究與譯註 | 第13屆 |
09僧制及僧制史 | |
0901僧制總論 | |
從佛世的衣制看佛陀組織僧團的幾點考慮 | 第1屆 |
略論佛世飲食制度的淨 | 第2屆 |
寺院機能與社會關係之探討──以袾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時期的雲棲寺為例 | 第3屆 |
由朝臣議狀看唐高宗龍朔二年沙門禮拜問題 | 第7屆 |
唐代高僧出家原因考──以《宋高僧傳》為主要考證依據 | 第18屆 |
0902僧制史 | |
淺述原始與近代佛教的僧伽 | 第7屆 |
The Emergence of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Britain = 英國佛教僧團初期發展初探 | 第19屆 |
10信仰、修持、儀制 | |
1001信仰 | |
◎佛菩薩信仰 | |
從敦煌寫卷看中古時期的藥師信仰 | 第12屆 |
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 | 第1屆 |
論西方淨土與彌勒淨土之比較 | 第7屆 |
文殊法門中的彌勒形象 | 第12屆 |
從巴利文獻談彌勒信仰 | 第21屆 |
唐代不空推展文殊信仰的活動初探 | 第16屆 |
◎觀音信仰 | |
十一面觀音之探究 | 第7屆 |
觀世音菩薩對婦女「無子之苦」的救度──以天台智者大師《觀音義疏》為根據 | 第15屆 |
◎一般信仰 | |
寶寧寺水陸畫明王圖像初探 | 第18屆 |
從達摩圖像看達摩信仰的流布 | 第18屆 |
迴向之初探 | 第9屆 |
學佛「善知識」之研究 | 第9屆 |
1002修持 | |
從放生看中國佛教大乘菩薩道的實踐──以南北朝至宋代為例 | 第2屆 |
佛教「咒語」初探 | 第5屆 |
心靈、聖哲與佛法生活化──中道的探尋 | 第2屆 |
由現代人的安頓身心需求以探究佛法安頓身心之道 | 第10屆 |
原始佛教「聲聞解脫道」修證模式之研究 | 第21屆 |
談「七覺支」及其治病原因 | 第1屆 |
「般舟三昧」的修行方法之初探──以《般舟三昧經》、《觀佛三昧海經》為中心 | 第6屆 |
佛陀的修行觀──以身念處為例 | 第8屆 |
安那般那念──十六勝行「身行」之探究 | 第11屆 |
觀呼吸法門之比較──以《長部.大念處經》與《瑜伽師地論》為例 | 第19屆 |
慈心修持初探──以《慈經》、《八城經》及《清淨道論》為主 | 第18屆 |
四至五世紀罽賓禪法的「念佛觀」──以鳩摩羅什與曇摩密多所譯禪經為主 | 第11屆 |
離貪欲及離瞋恚之殊勝利益比對──以《佛說十善業道經》、《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及《海龍王經.十德六度品》為例 | 第12屆 |
《非行非坐三昧》行儀所依經──《請觀音經》之研究 | 第14屆 |
試從梁武帝公案探析「功德」「懺悔」意義 | 第21屆 |
1003儀制 | |
關於中國經懺起源和「梁皇懺」的一些看法 | 第4屆 |
「梁皇懺」初探 | 第8屆 |
《梁皇懺》未見載於隋唐經錄的因緣 | 第9屆 |
《法華三昧懺儀》初探 | 第6屆 |
台灣地區多日型儀式性法會概況及其原因試探 | 第6屆 |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與《慈悲道場水懺》關係之初探 | 第6屆 |
法鼓山水陸法會牌位數位化之影響研究 | 第20屆 |
網路共修法會行為之研究── 以法鼓山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為例 | 第21屆 |
唐.道宣律師《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之研究 | 第21屆 |
11佛教事業 | |
1101佛教事業管理 | |
網路世界中的佛法傳化 | 第13屆 |
1102佛教教育事業 | |
太虛大師離職後之閩南佛學院(1933-1945) | 第11屆 |
近代中國的世俗化與佛教教育思想的變革──以太虛大師的思想為例 | 第13屆 |
虛雲老和尚在石鼓山的辦學(1929-1935) | 第19屆 |
12佛教語文 | |
1201佛教語文總論 | |
以觀詮教──論佛典語言的詮釋 | 第13屆 |
1202佛書音義 | |
敦煌伯二九○一號〈玄應《一切經音義》節本〉寫卷考源及其校勘價值 | 第9屆 |
論《慧琳音義》與佛經語言學 | 第11屆 |
1203佛書語法 | |
古典西藏語文法教材的基礎研究 | 第6屆 |
13佛教文學 | |
1301佛教文學總論 | |
論謝靈運的佛教文學 | 第9屆 |
台灣文學與佛教關係的系譜──從口傳文學、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 | 第20屆 |
1302中國佛教詩歌史 | |
敦煌本《九想觀詩》初探 | 第11屆 |
1303中國佛教小說、變文、寶卷 | |
敦煌寫卷《降魔變文》略探 | 第14屆 |
漢譯佛典與敦煌變文「敘事分析」──以〈波斯匿王女金剛品〉與〈醜女緣起〉為範圍 | 第19屆 |
1304佛教與中國小說 | |
《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 | 第11屆 |
1305佛教與東方文學 | |
《美難陀》第十五章<諸尋思之捨斷>問題初探 | 第8屆 |
14佛教藝術 | |
1401佛教藝術總論 | |
「虛空藏菩薩」法像之探究──依新脩大正藏圖像部為主要依據 | 第17屆 |
1402佛教書畫 | |
弘一法師書法風格之研究 | 第6屆 |
臺南法華寺的佛教藝術及其源流考──以「大悲出相」壁畫為中心的研究 | 第6屆 |
晚清傳媒視野中的佛教──以《點石齋畫報》觀察為例 | 第14屆 |
1403佛教雕塑 | |
新竹市佛寺供像之探討 | 第7屆 |
北朝造像碑之維摩變 | 第9屆 |
1404石窟藝術 | |
安西榆林25窟初探 | 第10屆 |
1405佛教建築 | |
「緣印禪林」禪意空間設計策略之研究 | 第21屆 |
1406佛教音樂 | |
梵唄典籍《魚山聲明集》再探──內容體例與流傳歷史的研究 | 第9屆 |
15佛教應用 | |
1501素食 | |
「吃素、環保、救地球?」──從環境教育與社會領域課程之觀點剖析 | 第21屆 |
1502臨終關懷 | |
從佛教瞻病送終法談臨終關懷 | 第7屆 |
1503其他 | |
從喻嘉言醫學三書看佛教對中醫的影響 | 第11屆 |
超個人心理學對心理諮商的運用──以宜蘭縣心靈照拂協會(紅塵淨土道場)為例 | 第16屆 |
佛教睡眠觀的初步研究:試談「時」與「非時」睡眠之種種 | 第21屆 |
16佛教各宗 | |
1601天臺宗 | |
天台數息觀之探討 | 第1屆 |
宋代山家與山外派論爭之探討與反省──以論爭背景及經過為中心 | 第4屆 |
智顗《觀心論》之研究 | 第5屆 |
考據、信仰與解釋的正當性: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 | 第6屆 |
《大乘止觀法門》的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 第6屆 |
慧思大師《隨自意三昧》之研究 | 第7屆 |
《次第禪門》與《摩訶止觀》業相說之比較 | 第7屆 |
湛然理具思想概述──以《十不二門》為主 | 第7屆 |
天台「性惡說」初探 | 第7屆 |
從《四念處》探討天台「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義涵 | 第10屆 |
天台「一念無明法性心」之探究 | 第10屆 |
從觀心法門看天臺心性學前後期之嬗變 | 第11屆 |
摩訶止觀的研究──以四門不生為考察 | 第11屆 |
天台別圓教的形上學立場 | 第12屆 |
敦煌寫卷P.2131《天台分門圖》初探 | 第12屆 |
《摩訶止觀》、《次第禪門》、《六妙門》皆是圓教觀法──從關口真大判釋智顗的思想為前後期談起 | 第13屆 |
中國歷來對天臺三種止觀之觀點 | 第14屆 |
從天台圓教省思生命的趣向及安立之道 | 第14屆 |
從一念三千詮釋天台的環保觀 | 第15屆 |
一念三千中的心靈環保 | 第17屆 |
《方等三昧行法》作者疑考初探 | 第17屆 |
天台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之研究──以禪定思想為論題 | 第18屆 |
慧思《隨自意三昧》禪觀之研究──兼論慧思與智顗禪觀之比較 | 第18屆 |
《摩訶止觀》之懺悔思想初探 | 第21屆 |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 on Bringing Together the Teachings of Tiantai and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 四明知禮《天台與起信論融會章》之英譯及註釋 | 第20屆 |
1602華嚴宗 | |
華嚴法界觀門的思想結構 | 第1屆 |
『華嚴一乘十玄門』之研究 | 第2屆 |
《五教止觀》〈生即無生門〉初探 | 第4屆 |
明末華嚴人物及其特色初探 | 第4屆 |
論慧苑與華嚴宗 | 第4屆 |
明末華嚴宗法脈傳承之史料檢討 | 第5屆 |
從華嚴的觀念略談《原人論》「會通本末」所會的對象 | 第6屆 |
華嚴菩薩悲智雙運之淨行 | 第7屆 |
華嚴一乘十玄門之宇宙觀 | 第7屆 |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中的真空思想 | 第9屆 |
海印三昧思想初探 | 第9屆 |
宗密《原人論.斥迷執》之意義 | 第17屆 |
1603禪宗 | |
默照禪之特色──以「默照銘」為主的一個探究 | 第2屆 |
從六祖壇經論六祖惠能的生活實踐哲學 | 第3屆 |
如來禪與如來藏說之交涉──以達摩禪〈二入四行〉「信」與「真性」為中心論印度禪到中華禪的轉化 | 第4屆 |
從《禪門規式》至《敕修百丈清規》略述禪門與官府的關係 | 第5屆 |
標月之指──禪宗公案的意義 | 第6屆 |
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 | 第10屆 |
略論百丈清規及其對叢林制度之興革 | 第14屆 |
雲門三句及其論詩析探 | 第14屆 |
浪子和尚與佛門史遷──以「憤書說」,探索《禪林僧寶傳》與《史記》之交涉 | 第14屆 |
弘忍《最上乘論》中所引經論與相關思想之考察 | 第16屆 |
《高峰禪要》中參話頭的功能 | 第19屆 |
1604淨土宗 | |
從《安樂集》看道綽淨土思想之承繼與發展 | 第4屆 |
道綽《安樂集》的觀想念佛 | 第14屆 |
1605其他 | |
日本曹洞宗在台佈教事業(1895-1920) | 第8屆 |
地論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 第9屆 |
17西藏研究 | |
《辨別正見》的他空見描述與批判 | 第15屆 |
格魯派宗義書與量論「二諦」語詞之比較研究 | 第16屆 |
評介藏學界對西藏佛教前弘期事蹟的爭議 | 第3屆 |
近代黃教傳入蒙古之因由初探──以明萬曆六年阿勒坦汗與索南嘉措之會面為中心 | 第7屆 |
18敦煌學 | |
敦煌寫本《法身體》初探 | 第6屆 |
敦煌本P.3445〈謁法門寺真身五十韻〉探析 | 第13屆 |
19宗教與信仰 | |
潘尼卡多元主義宗教:佛教與基督教的對話──以生命關懷為主 | 第17屆 |
20其他 | |
《論語點睛》研究 | 第6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