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二期 100年6月

比丘尼晴朗的天空

──評《比丘尼的天空: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張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本文乃針對《比丘尼的天空: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一書的書評。文中除讚佩臺灣尼僧教育之成功與該次研討會之殊勝之外,針對會議論文集中的不足之處,提出管窺之見,即未來尼僧教育或整體僧伽教育,亟需要在已經有的教義、教理與佛教史的學習之外,加強現代學術教育,尤其指現代社會科學教育,以培養學生懷疑能力與批判能力,以建構尼僧教育的社會參與性、學術批判性與現代意識。那麼,比丘尼的天空應該是晴朗的未來。

關鍵詞:比丘尼;尼僧教育;社會性;學術性;現代性


《比丘尼的天空: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Bhikkhuni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Sangha Education》,香光尼眾佛學院主編。民國99年出版。全書487頁。

一、前言

  本書的中、英文書名不盡相同,英文是平實的Bhikkhuni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現代社會的比丘尼教育);中文書名顯示,這不只是一本討論僧伽教育的論文集,更照顧到比丘尼的性靈成長與臺灣比丘尼對未來的昂首期待,具有展翅高飛的隱喻。本書評將在中英文書名這一主軸上展開評論。


  悟因長老尼是戰後中國佛教會在臺創辦中國佛教三藏學院所培育出來的知識尼僧,其所創立之香光尼眾佛學院,在臺灣眾多佛學院中的教學品質與學生數量來說,均堪稱數一數二,選擇以舉辦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來紀念七十大壽,可說具有深遠含意,會後又能集結成書,更是值得讚揚。與會者、評論者及書中國內外作者群均為目前佛學界之翹楚,所討論議題兼具深度與廣度,既有臺灣尼僧教育史考究,又有全球各地(包括西藏、韓國、越南、德國、馬來西亞檳城、喜馬拉雅山)尼僧教育現況之探討。會中,同時廣邀國內外幾所重要尼僧教育單位參與,舉辦海報展覽;會後,並帶領與會者參訪法鼓僧伽大學、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及香光尼眾佛學院等單位,其主旨是讓國際與會者認識臺灣尼僧教育實況,促進臺灣各個尼僧教育單位之合作,提供國內外關心尼僧教育者廣泛交流機會。筆者對於此次會議及其活動持高度的肯定與讚佩。

  以下乃筆者淺陋之見,提供給將來尼僧教育研討會的鼓勵與期許。

二、保持臺灣尼僧教育的優勢

  閱讀全書可以知道臺灣尼僧大約是全球最進步最幸福之地區,無論在尼僧教育課程完備程度(註1)、在受戒自由度、在社會參與度,都是領先地位,將來應該成為全球各地尼僧教育取經的對象,也有責任輔導或提供經驗給全球各地尼僧教育單位參考。那麼,臺灣尼僧教育如何保持住此一優越地位呢?筆者想要發揮悟因長老尼與菩提比丘兩位智者,發人深省的說法。

  悟因長老尼在書中第19頁,提及目前僧伽教育兩項缺失,其一,是僧團的組織與僧團的社會化在僧伽養成教育中,所占的重要性未被強調;其二,是需要能融會真俗二諦,才能廣度群生,則弘化知能也應納為僧伽教育項目。

  菩提比丘在書中第25-26頁,提及未來的僧伽教育需要結合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學術方法。傳統教育目的在培養我們的性格與行為,現代學術方法則是社會科學的懷疑能力、判斷能力、批判能力、分析能力、創造力與思考能力。筆者要強調其中懷疑能力與批判能力,尤其是目前僧伽教育中最缺乏的。

  如果以這兩位智者的標準來要求本書的話,那麼本書尚未達到的部分,或說未來尼僧教育研討會可以加強的部分,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將來的論文可以朝向更強的社會性質與更強的學術性質發展。其次,與「社會性」及「學術性」密切相關的缺失,筆者認為應該是「現代性」,亦即英文書名標示的「現代社會的比丘尼教育」。所謂「現代性」即是面對當下臺灣佛教界或世界各地僧尼教育的實存現況調查與問題剖析,而不僅止於討論歷史問題會報導各地現況。有了實存現況調查與問題剖析,下一步即是可以編成教材,作為(臺灣地區)僧尼教育朝向「現代性」的教材,而不僅止於教義教理的研讀。更進一步,有了這些教材,才可以討論如何於實存現象中實踐佛陀的教義與教理。不要讓教義與教理的研讀,成為與現實社會或現代社會脫勾的字面教材。

三、提升尼僧教育的社會性、學術性與現代性

  未來研討會論文如何能做到更強的社會性質、更強的學術性質與更強的現代性質呢?筆者不才,僅能以自身所受的社會科學訓練來說明。

  人類學收集資料的方法是田野調查法,亦即在佛學院或寺院現場,將所聽聞到的資料,深度訪問到的報導,參與並觀察當事人行為,長期與當事人共住所揣摩到的當事人想法,加以記錄、整理、分析。這種研究法,重視當事人的行為多於重視當事人的言語說話,因為當事人的言語說話可以是當事人的理想,而不是當事人的實際作法。也就是說,研究者要仔細區分出每個人心中的理想與生活中實際的作為。如果以這個原則來要求,則本書中許多文章,流於理想、流於表面觀察、流於表面報導、流於佛法或佛學的理想,而不是真正臺灣或西藏、韓國等地區尼僧的教育實況。也就是因為流於理想,就無法挖掘尼僧教育的一些實質問題或困難。

  其次,人類學是一門頗具「暴力」的學問,也就是說它企圖揭發人類行為的潛意識層面,逼視人類行為背後的私欲,強迫佛教界面對無以逃避的權力問題。臺灣佛教界長期有許多人謀不臧,或性別不平等,或權利義務分配不均,其他困難等,影響僧尼教育的提升或改善,但是華人社會多數人不喜歡打開天窗說亮話,喜歡留給對方一個面子,喜歡事緩則圓,佛教界尤其喜歡隨緣做事,因此,目前許多僧伽教育制度上的困難,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解決。如果要兼顧華人或佛教界的這些人情禁忌的話,那麼另外一個作法是,不要依附於學界,不要舉辦目前這種以學者為主的研討會,佛教界可以自己作主,僧尼可以舉辦「關門會議」,亦即僅邀請僧尼學者發表論文與參加討論,可以在「關門會議」中,徹底討論僧尼教育的問題與困難,無須顧忌社會人士觀瞻,無須理會外界對佛教界的評斷。如果佛教界無法自己作主,無法自我提出學術議題,無法自己進行研究,無法自己提出研究成果來解決佛教問題,那麼舉辦再多的學術研討會,恐怕都是增加「佛學」文獻而非「佛教僧尼」得利。

  要能有足夠人才舉辦「關門會議」,不要外界學者過度干涉教界事務,就要從長計議,開始培養教內人才。去除早期僧尼的「讀書無用論」,如書中恆清法師所提,接受四年佛學院教育畢業者,才可受大戒。受完大戒,對「解門」或任何書籍文字無興趣者,可以不再碰觸書籍,不需要學習任何外文。而對學問或研究有興趣者,就需要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或英文等外文,也才開始選擇一個題目撰寫論文,也需要培訓其國際視野。同時,應該鼓勵佛學院學生在碩博士論文撰寫階段,除了以傳統佛法、教義教理、佛教史作為論文題目之外,可以進行各類佛教界或僧尼教育議題之社會科學調查。其前提當然是碩博士課程中,已經安排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課程,教導學生如何進行社會科學議題的選題與調查,培養學生的懷疑能力與批判能力。由佛學院學生進行社會科學調查,才能解決目前佛教界潛藏的問題。諸如為何僧尼會有「讀書無用論」?是否「讀書」導致學僧與寺院之間的衝突?此種衝突如何化解?其他如,比丘尼的流浪問題、醫療問題,或是老年問題、僧尼與原生家庭關係、僧尼在修行上碰到的諸種問題,均可以被學術專業地深入研究。

  所謂「可以被學術式地研究」,意指大家都知道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大家也都有自己應付或存活的方式,但是都無法拿到檯面上討論,就無法給予規章或制度性的改善或規範。對於臺灣比丘尼為數眾多,書中論文提出了解釋,是因為歷史時期有許多齋姑轉型成受戒的比丘尼,對於我們的過去有了某種程度的理解之後,未來尼僧教育研討會可以開始朝向現存的問題,或未來需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了。

  研究歷史人物或制度,其困難在於史料之挖掘與解讀,還原當事人生平事蹟等等;研究現存問題,則必須面對當事人隱私或面子問題,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雙方的權力糾葛、人情牽拖。善良者或許同意研究者是愛深責切,仇恨者認為研究者是挖瘡疤爆內幕,那就無法平心靜氣地討論改善之道。

  目前臺灣有愈來愈多的僧尼在一般大學校院拿碩博士學位,將來會有更多進入佛教研修學院求學,這表示僧尼讀書做研究並不妨礙修行。佛學基礎與命脈當然是在教義與教理,「知史以把握未來」,佛教史也是基礎課程,但是有時候技術性的或制度性的缺陷,會撼動命脈之存續,因此,枝節末流的現實制度與技術性的改善,仍是有必要的。這便需要加強僧伽教育中的社會科學能力。

  臺灣僧伽教育中,教義、教理或佛教史的研究典範與課程已經有了,目前欠缺的僅是鼓勵學僧面對「社會性」、「現代性」這兩個面向,進行「學術性」深入探討。在此僅舉一例,臺北市如學法師的道場──法光文教基金會──每年頒發三十萬元碩博士論文獎學金,獎助項目其實可以增列鼓勵受獎助者進行社會科學式的教界現況調查題目的撰寫。如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面對現實現象,面對當前臺灣教界,無論好的現象、壞的現象,均可以做研究,累積成果,編撰教材。這樣一來,或能提升未來僧尼教育研討會的社會性、學術性與現代性,將來比丘尼才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四、結論

  臺灣僧伽教育始自日據時代,尼僧教育也在覺力和尚與慈航法師的先後灌溉之下,更形茁壯。戰後,北臺灣如學禪師創辦的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南臺灣悟因法師創辦的香光尼眾佛學院,可以說是尼僧教育之佼佼者。2009年悟因法師七十大壽以舉辦國際僧伽教育學術研討會的方式來慶祝,會議於臺北縣板橋市龍山寺道場展開,僧尼學者專家匯集一室,討論熱烈,盛況空前。會後能將論文編輯出版,更顯示香光尼僧團對於提升僧伽教育之用心。筆者不才卻對臺灣尼僧教育寄予厚望,不揣淺陋,撰此書評,期望教界方家批評指正。

【附註】
註1:韓國有比較統一之教育課程,但是其宗派也幾乎都屬曹溪宗,寺院同質性高,容易做到課程一致性。與臺灣各宗派林立情形不同。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