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一期 99年6月

佛教在家眾修行佛法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

陳咨澔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研究生
林麗娟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


【摘要】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佛教團體中,在家眾修行佛法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本文研究主題如下:1. 佛教在家眾平時接觸佛法的情形及其信奉佛教的動機,2. 佛教在家眾對於佛法困惑解決採取方式及來源,3. 佛教在家眾對於圖書館的使用情形,4. 在家眾使用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源的情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問題之探索。由123份回收之問卷中整理之結果:佛教在家眾平時接觸佛法的情形及其信奉佛教的動機以「真正的解脫」與「解決心靈的問題」居多。多數在家眾需求「修持的方法、步驟」之相關資訊。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選取資料途徑之填選比率最高為「教團、道場師父」與「教團或道場的活動」。在家眾對於佛教圖書館與一般性圖書館的使用情形並不普遍;多數人使用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源解決佛法或教團活動之需求;而他們選擇電子化佛學資料所考量的因素,以容易搜尋到所需資料之填選比率最高。

關鍵詞:佛教在家眾(Buddhists);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
    資訊尋求(Information Search);宗教(Religion)


壹、研究背景

  臺灣佛教發展有其相當的基礎。1970年之後,臺灣佛教界發展走向多元性與複雜性,這種現象可由分散各地的佛教徒所舉辦之各種活動的狀況而看出其多元的特質。(註1)目前臺灣最為人所知的佛教團體包含佛光山、法鼓山、慈濟、中台山等。

  佛教徒包括出家、在家兩眾,其中又以在家信徒較多。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佛教幫助人們獲得人生正確的認識、淨化人心,提倡知足常樂,講求因果循環,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現代人面臨競爭與壓力大的困擾,常追求精神的信仰。而每人的信仰目的不盡相同;有人是追求心靈平靜,有的則是探尋生命的意義、人生觀、行為習慣、生活態度等,所以佛教徒在追求佛學上面所遇到的難度也不同,對於所需的資訊要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亦不相同。而過去針對這些族群相關的資訊需求或資訊尋求行為的研究相當有限,如何深入探索,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主題主要在於探討佛教團體中,在家眾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對於相關研究之探討首先藉由相關文獻論述佛教在家眾接觸信奉佛教的過程,以及資訊需求的概況,再藉由他們解決佛法問題所接觸的途徑,以探索其資訊需求的管道。相較於以往,近年來佛教出版文物,不論是書籍或是多媒體影音,甚至是新一代的網路資源,在出版與內容的品質均有大幅度的精進,而本研究也著重於在家眾針對這些資源需求與尋求進行探討。在圖書館方面,目前佛教圖書館十分活躍,在國內圖書館界儼然成為一個組織。佛教圖書館不論是在佛教分類法、聯合目錄等,皆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佛教圖書館所蒐藏書籍,不僅涵蓋出家眾研讀佛學理論的經典、相關研究資料,亦涵蓋淨化人心、提升精神生活層面之書籍,對於一般有志信佛的民眾也有相當大的助益。本研究從在家眾對於佛教圖書館的觀感及使用上的助益與困難進行探討。統整本文具體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佛教在家眾平時接觸佛法的情形及其信奉佛教的動機為何?

二、佛教在家眾對於佛法困惑解決採取方式及來源有哪些?

三、佛教在家眾對於圖書館的使用情形如何?

四、在家眾使用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源的情形如何?

貳、文獻分析

  臺灣佛教的變遷,依著眼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分法,目前大部分是都以佛教的演變時期作為區分依據。各家對於佛教演變時期年代與分隔的階段數目也不同。以時代作為區隔,在清末前、日據時代、戒嚴前後期階段的佛教發展,各有其發展的特色。

  江燦騰指出過去一百年來佛教整體的發展,可依其走向不同將區分為「朝向日本化的臺灣佛教」及「大陸化佛教的重建與發展」二大階段。(註2)而闞正宗則依臺灣佛教的發展狀況區分為「佛教初傳時期」、「佛教日本化時期」、「中國佛教奠基期」及「中國佛教發展期」四個時期。佛教在近五十年來,由於大陸來臺僧侶的傳教與帶來的寶貴經典,加上1971年後臺灣經濟起飛,發展進入穩定的「中國佛教發展期」。(註3)此時期的特色是信徒大量的增加、道場的新興林立、各種講經法會絡繹不絕,且佛教出版物大量出現,形成了新的領導趨勢。王順民認為七○至九○年代臺灣佛教發展包含:1. 多元化的發展、2. 新興社會倫理運動的推陳出新、3. 積極地推動濟貧救難的慈善工作、4. 國際化發展、5. 海峽兩岸佛教界的良性互動。(註4)

  佛教事業在臺灣的興盛,除了佛教的教理內涵與傳統中華文化相近,也和諸多人士的努力有很大的關係。佛教的修行除自我的努力與慧根,仍需許多名師與同儕的陪伴才能進展快速,且走向正確道路。俗語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也就是說個人修行不同於集體修行,而在明師指導下修行和無師自修,更是大不相同。(註5)

  目前臺灣佛教走向多元化的時代,佛教團體則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與中台禪寺較具規模。除佛光山外,慈濟功德會強調提倡教育、文化、醫療與救濟;法鼓山積極參與社會淨化、提升生活品質;中台禪寺透過參禪來教育僧伽與信眾。除這些團體之外,另外也有獨具特色的其他佛教團體;以嘉義香光尼僧團為例,該團體推動佛教圖書現代化、融合佛法與社區成人教育;而福智法人團體推廣學校德育、生命教育、慈心事業及終身教育園區。上述佛教團體強調的理念與作為都不盡相同,卻又各自為佛教的推廣與發展盡其所能,呈現佛教文化多元化的面貌。

  佛教團體的發展和近年來臺灣佛教發展史為一體兩面。各團體的運作影響佛教在家眾的生活模式甚深。目前佛教教團模式大致上可區分為:1. 規模較大且教團制度完善,例如:佛光山與法鼓山;2. 教團活動較具特殊性,例如:福智文教基金會;3. 教團活動與地方密切結合的地方性教團,例如:慈林精舍。

  各佛教教團均走向企業化的經營,少數教團對於不同業務均設立不同的部門負責,同時各教團所舉辦的活動也十分多元。在家眾在教團內所參與的角色逐漸吃重,而這樣的情形,主因在於各教團組織日漸龐大,運作事務越趨繁雜,出家眾主要在於修行佛法,自然不足以擔任繁雜的事務,因而需要各方面專精的在家眾協助教團的運作。此外,布施是佛教的教義,佛教中人將對於貢獻己力幫助教團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教團成員除參與教團舉辦的佛學課程與法會儀式活動外,也時常擔任各活動的義工。而各教團鼓吹成員參與其活動,也積極培養相關人才,例如訓練成員擔任讀書會帶領人,或是邀請佛學程度較佳的會員擔任佛學課堂上的助教。此外,大型佛教團體,例如: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因為成員眾多,擁有相關背景的成員也不在少數,而這些成員有時會成立聯誼會或是慈善組織,像是佛光山教師聯誼會、法青會或是國際佛光會。這類團體除讓會眾更融入教團的功能外,在某方面也發揮造福社會的功能;以國際佛光會為例,該會成員主要為佛光山的會眾,對於慈善、救濟方面的作為,貢獻良多。

  在家眾十分重視自我修行,在佛教教義中,能否脫離輪迴之道,完全取決於自我的修行,對於佛教徒而言,佛陀是佛教的創始者,在佛教徒心中占有神聖的地位。但是不同於其他宗教將神明奉為一切的思想,佛教徒認為佛陀的偉大,是在於他將修行成佛的方法流傳下來,佛陀本身並不能讓佛教徒脫離生死輪迴的,因此佛教徒仍需靠自己的努力,鑽研佛法。陳杏枝曾分析各個宗教對於超自然現象,如人神關係、死後的世界、宗教社會功能的認知差異,研究中指出佛教徒雖然相信對於命運可以藉由外在力量來改變(註6),例如:布施、吃素、念經、放生等。但與信奉其他宗教人士相較之下,佛教徒對於這種相信外力可改變自我命運的想法較為不認同,佛教徒認為自我修行才能讓自己命運變得更加美好。而瞿海源研究臺灣地區民眾的宗教現象後歸納出:佛教徒與一般基督教或民間信仰之教徒相比,較不認同祈求外在力量以改變自我命運的想法。(註7)這些現象顯示佛教中人對於自我修行的重視程度勝於其他宗教人士。

  臺灣佛教的興盛,有心人士的大力推廣與出版事業的發達是主要的原因。早期受限於資源不足與政治動盪等因素,經書取得十分不易。這樣的情況在有心人士成立印經處免費印經書後,許多佛教經典開始流傳於社會各地。

  早期出版經書的目的並不是以營利為出發點,故多以贈送為主要傳播的方式,在行銷上與出版上,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計畫。而後隨著佛教文化與社會經濟的提升,佛教出版開始重視贈書的品質與內容而逐漸走向精緻化、商品化。(註8)以佛陀教育基金會為例,該基金會主要業務為免費印製經書與大眾結緣,出版的大方向為基本教理佛書的推廣、兒童佛書之編寫出版、印製出版各國文字之佛書經典,以協助世界各地佛教之弘揚、協助大陸各地佛教團體印贈佛書。

  在電子資源方面,電子資源具有方便檢索、比較查詢及攜帶便利等優點,利於從事佛學的研究和推廣,且易於保存、修改,加上現代個人電腦普遍、網路無遠弗屆的科技時代,利用電子資源傳達訊息成為各領域的發展重點。目前佛教領域相關電子資料庫與論壇都紛紛的成立,市面上的網路資源大致上分為以下幾類:

1. 佛學資料庫:目前佛學資料庫種類繁多,有專門針對學術研究目的而設計,也有適合一般在家眾使用。近來佛教數位典藏盛行,過往的珍貴古籍與影像資料紛紛建成資料庫供大家使用。佛教資料庫依呈現形式來看,可區分為全文資料庫(如: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書目暨全文檢索系統等)、目錄索引類(如: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藏佛學相關期刊聯合目錄查詢系統等)、年表(如:佛教年表資料庫查詢系統等)、名錄(如: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臺灣地區僧籍資料庫查詢系統等)、影音資料庫(如: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蓬萊淨土遊、數位博物館:玄奘西域行等)。
2. 電子期刊:佛教的期刊依性質可略分為三種:學術性、綜合性、訊息性。學術性佛教期刊,以刊登佛教學術研究論文為主,例如:《東方宗教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等;綜合性期刊,主要為刊登各類佛學資訊生活之文章及訊息的期刊,例如:《香光莊嚴》、《金色蓮花》;訊息性期刊,以傳播訊息為主,包括道場通訊、書訊、活動訊息,例如:《法鼓雜誌》。(註9)佛教電子期刊所呈現的內容,有些僅提供紙本期刊目次與摘要或是僅提供目次,有些則提供全文或是部分全文。(註10)而電子期刊所發行的方式,有的是紙本及電子形式一起發行,也有純粹以電子形式來出版。電子期刊可說是佛教電子資源中,數量最多的種類,但是常常因許多原因而有停刊的狀況發生。
3. 電子佛典:佛典電子化可以節省空間、利於保存,提供未來開發研究的新方向。例如藉由數位化後詞頻的統計,可看出佛典用詞的概況,易於歸納佛典的典章等。此外電子佛典具備易於複製、傳遞、傳播等優點。(註11)其中電子化資源提供檢索的功能,對於使用者更是十分便利,目前世界各地的佛教相關組織均將佛典電子化,視為重要的工程,而國內的「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在製作單位(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成員的努力下,使用者可透過該網站查詢許多種類之電子佛典全文。
4. 電子辭典:常見的電子佛學辭典有《佛光大辭典》與丁保福《佛學大辭典》。
5. 電子書:電子書已是現今資訊載體的發展趨勢,也衝擊目前現有的出版模式,未來出版社可望透過付費下載的方式,將商品提供給使用者。以佛教界來說,利用電子書形式傳遞思想亦所在多有,例如:佛光山將一系列佛學作品放置所屬網站上供人瀏覽(註12);印順文教基金會透過網路散布釋印順佛學相關著作;法鼓山已發行《法鼓全集》電子版光碟。
6. 網站與電子論壇:透過網站進行宣傳的方式是非常普遍的傳播途徑,佛教團體藉由網站散布己身的信念,也藉網站公布最新資訊、教團活動與服務,甚至藉由網站與使用者產生互動。例如:佛光山利用網站公布該教團的最新活動,教團師父的開示;此外,佛光山也在網站上銷售該教團出版文物。而電子論壇可提供使用者各式的互動討論,除可發表自己的文章與回應別人的文章外,也提供收發信件、線上交談、線上會議室等功能。著名的臺灣大學獅子吼佛學專站,於1995年成立於臺大佛學研究中心,是華人世界歷史悠久的佛法討論專站,而該論壇也是少數不隸屬特定宗派及道場而提供大眾人士進行佛學交流的電子布告欄。(註14)

  在家眾的族群資訊需求與尋求行為,主要來自於佛教相關資源的接觸。而他們在接觸各種資源面的問題,值得關注。在家眾信奉佛教的動機主要在於跟隨家庭信教、尋求平安或趨吉避凶、尋求生命意義或修身養性(註15);而追求資訊的因素包含增進自我的成長、尋求心靈寄託與提升生活品質。(註16)在家眾將佛教視為日常生活的幫助與精神支柱,並藉佛教的活動增進人際關係之互動。(註17)基於在家眾信仰佛教的動機具特殊性,對於所需要的資訊種類以及影響使用資訊的因素,亦可能隨著外在情境而有其特殊性。針對在家眾信佛的動機因素來進行深入的探討,則有其必要性。

  另外,佛教教義內容非常艱深,而在家眾的組成複雜,並不是每個人都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禮,故對於在家眾而言,解釋佛法內容是否容易讓人理解,也是他們所著重的部分。(註18)而在需求種類上,在家眾在佛教上的需求主要有追求心靈的平靜、認識佛法、修行的精進、得知所屬佛教團體的相關訊息、及其他佛教相關訊息。(註19)在家眾最常接觸的佛教資訊種類為經典論述、佛教文化思想及弘法布教。(註20)然而隨著在家眾角色的多元,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亦需不斷的更新,以提供相關理論的依據。

  近來科技的發達、數位資料與網際網路的盛行,線上電子管道,如電子文書處理、電子通訊、線上資料庫查詢、資料分析、電子資料交換及網路討論等網路上的數位資料,成為一般人常用的搜尋管道。(註21)在家眾的資訊接收來源,除了文字載體的書籍為之外,使用新儲存類型資料的情形如何,亦值得相關研究深入探討。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宗旨在探討佛教在家眾的資訊需求類型及其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相關議題。本研究選擇之研究對象為在家眾,並依據在家眾的特質,針對臺灣近代佛教發展與佛教團體的運作,佛教在家眾角色、功能,加以分析。另外,也針對佛教圖書館與佛教資源、在家眾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在研究資料的蒐集方面,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以參與國內正信佛教團體所舉辦佛學課程之在家眾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問卷內容涵蓋受訪者基本資料與佛教活動概況、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圖書館使用行為、佛教網路資源使用行為等部分。問卷項目中第1-5題項為基本人口統計資料,而關於其他所使用之題目如附錄所列。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臺北市某一佛學文教基金會會員為例,進行在家眾之資訊需求與尋求調查,研究範圍限制在該文教基金會的全體在家眾會員,資料蒐集方式則採取線上問卷為主,輔以紙本問卷的方式進行,問卷發放時間自民國98年11月18日起,至民國98年12月18日截止。其中紙本問卷回收共18份問卷,線上填答問卷則回收105份,共計回收12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23份。基於本研究問卷部分題目採用複選方式進行,在研究對象填答複選題時,本問卷設定每題最多只能填答三項,以方便統計。但研究對象在填答複選題時,時常會填寫超過三項,故筆者在統計資料時,僅將有效問卷中,不符合問卷規定填寫的題目排除,對於符合問卷規定所填寫之題目則保留統計。以下分別將所得結果說明如下:

一、基本資料

  依據本研究問卷第1-2題性別、年齡分析,在填答問卷之研究對象中,男性有61人(占總人數49.6%);而女性為62人(占總人數50.4%)。而就年齡而論,本研究對象年齡層集中在40-60歲之間。其中41-50歲有45人(占總人數36.6%);51-60歲者有44人(占總人數35.8%);而31-41歲者有21人(占總人數17.1%)。依據統計結果顯示本研究對象族群偏向中高齡階層。

  依據本研究之問卷第3題教育程度之分析,本研究對象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專與碩士學歷。擁有大專學歷者有71人(占總人數57.7%);而碩士學歷者則有41人(占總人數33.3%);高中職學歷者有6人(占總人數4.9%);博士學歷者有5人(占總人數的4.1%)。

  依據本研究之問卷第4題職業之分析,研究樣本職業以從事軍公教為最多(有33人,占總人數的26.8%),其次為商業方面(有22人,占總人數的17.9%),而後為工業及家管(各為15人,各占總人數的12.2%)。而勾選其他職業的有33人(占總人數的26.8%),有填寫職業者為14人;其中從事醫藥方面職業者2人、藝術人文領域2人、宗教及退休人士各為4人,待業中1人,ISO AUDIOR(品質管理系統稽核員)1人。

  依據本研究之問卷第5題信仰佛教的時間之分析,信仰佛教時間在16年以上者,有48人(占總人數的39%),其次依序為1-5年(有33人,占總人數的26.8%)、6-10年(有22人、占總人數的17.9%)、11-15年(有20人,占總人數的16.3%)。依據統計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信仰佛教超過16年者為最多。

  問卷第6題信仰佛教的原因,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07人而分析在信奉佛教原因之填選比率最高為「真正的解脫」(有6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8.9%)、其次依序為「解決心靈的問題」(有44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1.1%)、「追求心靈上的平靜」(有37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4.6%)、「認同佛教的理念」(有37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4.6%)。詳見表1。

表1:信仰佛教的原因
項目人數百分比%
獲得真正的解脫6358.9
解決心靈的問題4441.1
追求心靈上的平靜3734.6
認同佛教的理念3734.6
充實心靈3330.8
其他1110.3
希望能多瞭解「佛」109.3
消弭周遭災難困境75.6
受到領導人的精神感召65.6
跟隨家人信教65.6
同儕、親友的因素54.7
覺得佛教傳教活動有意義21.9

  問卷第7題較常參加過教團所舉辦的哪些活動,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01分析較常參加教團所舉辦的活動之填選比率最高為「佛學研修班」(有68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67.3%),其次依序為「法會」(有6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9.4%)、「共修」(有5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9.5%)、「禪修活動」(有42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1.6%)。

  依據問卷第8題過去一年參與教團活動的次數之分析,填寫比率最高為「1-5次」(有44人,占總人數的35.8%),其後依序為5-10次(有31人,占總人數的25.2%)、11-20次(有24人,占總人數的19.5%)。

  依據問卷第9題擔任教團內的何種職務之分析,填寫比率最高為「未擔任過教團內任何職務」(有78人,占總人數的63.5%),其次為「教團活動的志工」(有29人,占總人數的23.6%)。

二、佛教團體在家眾的相關訊息之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分析

  問卷第10題修行佛法相關訊息之資訊需求,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14而分析修行佛法相關訊息之資訊需求之填選比率最高為「修持的方法、步驟」(有91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79.8%),其次依序為「經文解釋」(有57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0.0%)、「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有38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3.3%)、「成佛的次第」(有29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5.4%)。詳見表2。

表2:修行佛法相關訊息之資訊需求
項目人數百分比%
修持的方法、步驟9179.8
經文解釋5750.0
解決生活上的問題3833.3
成佛的次第2925.4
學佛所需的資源1714.9
佛教教義的出處與解釋1210.5
佛法故事與典故108.8
儀軌的資訊76.1
其他76.1
佛教的戒律問題32.6

  問卷第11題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選取資料途徑,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17分析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選取資料途徑之填選比率最高為「教團、道場師父」(有9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79.5%),其後依序為「教團或道場的活動(法會或課程)」(有55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7.0%)、「同儕(師兄姐)」(有51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3.6%)與「網際網路」(有49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1.9%)。詳見表3。

表3: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選取資料途徑
項目人數百分比%
教團、道場的師父9379.5
教團或道場的活動(法會或課程)5547.0
同儕(師兄姐)5143.6
網際網路4941.9
電子資源(電子書等)1916.2
一般圖書館1512.8
電視(佛教節目等)1311.1
專門收藏佛學資料的圖書館65.1
其他65.1
電臺廣播00

  問卷第12題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獲取資料類型,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16分析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獲取資料類型之填選比率最高為「口語的交談」(有71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61.2%),其次依序為「佛教經典」(有67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7.8%)、「親身體驗(參與營隊等活動)」(有4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4.5%)。詳見表4。

表4: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獲取資料類型
項目人數百分比%
口語的交談7161.2
佛教經典6757.8
親身體驗(參與營隊等活動)4034.5
佛教電子資料庫2723.3
教團提供的教材、講義2521.6
期刊、雜誌2420.7
一般圖書(靜思語、學佛群疑、星雲法語等書)1714.7
錄影(音)帶或影音光碟1714.7
網路資源1512.9
其他76.0

  問卷第13題參與教團活動所產生之資訊需求,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17分析參與教團活動所產生之資訊需求之填選比率最高為「心靈成長方面(佛學)」(有10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85.5%),其次依序為「心靈成長方面(非佛學)」(有6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1.3%)、「佛教其他相關訊息(藝文展、文物展等)」(有48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1.0%)。詳見表5。

表5:參與教團活動所產生之資訊需求
項目人數百分比%
心靈成長方面(佛學)10085.5
心靈成長方面(非佛學)6051.3
佛教其他相關訊息(藝文展、文物展等)4841.0
保健養生2723.1
環保議題1210.3
傳教推廣119.4
社會工作86.8
教團管理與領導76.0
教團的相關訊息(開課、法會活動)65.1
其他43.4

  問卷第14題解決參與教團活動產生之資訊需求所偏好獲取的資料途徑,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19分析解決參與教團活動產生之資訊需求所偏好獲取的資料途徑之填選比率最高為「教團、道場的師父」為最多(有8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69.7%),其次依序為「同儕(師兄姐)」(有66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5.5%)、「教團或道場的活動(法會或課程)」(有5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2.0%)。詳見表6。

表6:解決參與教團活動產生之資訊需求所偏好獲取的資料途徑
項目人數百分比%
教團、道場的師父8369.7
同儕(師兄姐)6655.5
教團或道場的活動(法會或課程)5042.0
網際網路4437.0
電子資源(電子書等)1613.4
一般圖書館97.6
電視(佛教節目等)86.7
專門收藏佛學資料的圖書館54.2
其他54.2
電臺廣播10.8

  問卷第15題解決參與教團活動產生之資訊需求偏好之資料類型,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17分析解決參與教團活動產生之資訊需求偏好之資料類型之填選比率最高為「錄影(音)帶或影音光碟」(有6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1.3%),其次依序為「佛教經典」(有57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8.7%)、「口語的交談」(有42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5.9%)、「親身體驗(參與營隊等活動)」(有4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4.2%)。詳見表7。

表7:解決參與教團活動產生之資訊需求偏好之資料類型
項目人數百分比%
錄影(音)帶或影音光碟6051.3
佛教經典5748.7
口語的交談4235.9
親身體驗(參與營隊等活動)4034.2
電子資料庫2823.9
一般圖書(靜思語、學佛群疑、星雲法語等書)2420.5
期刊、雜誌1916.2
網路資源86.8
教團提供的教材、講義76.0
其他00

  問卷第16題選擇解決問題所需資源時考量之因素,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17分析選擇解決問題所需資源時考量之因素之填選比率最高為「答案較容易理解」(有72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61.5%),其次依序為「答案較為完整」(有47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0.2%)、「答案較具權威性」(有34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9.1%)、「答案較為多元」(有26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2.2%)。詳見表8。

表8:選擇解決問題所需資源時考量之因素
項目人數百分比%
答案較容易理解7261.5
答案較為完整4740.2
答案較具權威性3429.1
答案較為多元2622.2
個人偏好2319.7
答案取得較方便2218.8
不需花費太多精力1412.0
不需花費太多時間1412.0
不需花費太多金錢108.5
其他54.3

三、佛教專門圖書館使用分析

  問卷第17題分析在家眾得知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原因。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人數120之填選比率最高者為「由道場、教團的師父中得知」(有35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9.2%),其次依序為「透過教團、道場的活動或出版品」(有34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8.3%)、「同儕親友告知」(有3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5.0%)、「透過圖書館所舉辦的活動中得知」(有3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5.0%)、「不知道有這類圖書館」(有29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4.2%)。詳見表9。

表9:得知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原因
項目人數百分比%
由道場、教團的師父中得知3529.2
透過教團、道場的活動或出版品3428.3
同儕親友告知3025.0
透過圖書館所舉辦的活動中得知3025.0
不知道有這類圖書館2924.2
教團、道場所屬的圖書館2016.7
媒體傳播108.3
地緣因素(公司或家裡附近)97.5
圖書館印刷品(海報、出版品)86.7
圖書館網站54.2

  問卷第18題乃調查在家眾是否使用過佛教專門圖書館。填答「否」之使用者針對問卷第19題沒有使用佛教圖書館搜尋所需資料的原因加以反應。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研究結果顯示填選比率最高為「不知道有這類的圖書館」(有41人,占本題有效人數53.9%),其次依序為「有其他更方便的管道可以取代」(有30人,占本題有效人數39.5%)。詳見表10。

表10:沒有使用佛教圖書館搜尋所需資料的原因
項目人數百分比%
不知道有這類的圖書館4153.9
有其他更方便的管道可以取代3039.5
交通因素1215.8
其他911.8
時間無法配合810.5
覺得圖書館資料太艱深45.3
對於使用圖書館感到困難22.6
館藏資料太少00
覺得圖書館所需資料太少00

  依據問卷第18題針對佛教專門圖書館的使用情況之題項,填選「是」之使用者則必須針對第20-25題其利用佛教專門圖書館搜尋所需資料之使用情況加以反應。依據問卷第20題使用哪些佛教圖書館,該題為開放選項,最多填寫三所,問卷結果顯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較常使用公共服務類型的佛教圖書館(詳見表11)。

表11:使用佛教圖書館之列表
類別名稱
學校研究類型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公共服務類型文殊院佛學圖書館、慈光圖書館、海會圖書館、佛光山佛學圖書館、慧濟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圖書館、華藏圖書館、法光圖書館
內部服務類型

  依據問卷第21題使用佛教專門圖書館的頻率之分析,填選比率最高為「一年約1-2次」(有1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4.2%),其次依序為「一個月約1-2次」(有5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0.8%)、「一週約1-2次」與「三個月約1-2次」(各有3人,各占本題有效樣本的12.5%)。詳見表12。

表12:使用佛教專門圖書館的頻率
頻率次數百分比%
一年約1-2次1354.2
一個月約1-2次520.8
一週約1-2次312.5
三個月約1-2次312.5

  問卷第22題在家眾反應使用過哪些佛教專門圖書館的設施與服務。依據有效填答人數分析使用過佛教專門圖書館的設施與服務之填選比率最高為「借閱書籍、影音光碟」與「找尋所需資料」(皆為14人,各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6%),其次依序為「使用網際網路」(有9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6%)、「閱讀書報雜誌」(有8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2%)。詳見表13。

表13:使用過哪些佛教專門圖書館的設施與服務
項目人數百分比%
借閱書籍、影音光碟1456
找尋所需資料1456
使用網際網路936
閱讀書報雜誌832
自修624
參加圖書館舉辦活動(如:電影欣賞會、讀書會)416
其他28
圖書館指引標示14
館員的服務00

  問卷第23題分析在家眾反應之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優點,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依據有效填答樣本25之填選比率最高為「可以取得較完整之佛學相關資訊」(有24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96%),其次為「可藉以得知佛教相關活動訊息」(有1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2%)。詳見表14。

表14: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優點
項目人數百分比%
可以取得較完整之佛學相關資訊2496
可藉以得知佛教相關活動訊息1352
良好的閱讀空間624
設備完善520
館員能適時提供協助312
其他312

  問卷第24題在家眾反應使用佛教專門圖書館遇到困難時解決的辦法,其中填選比率最高為「尋求館員協助」(有15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60%)。詳見表15。

表15:使用佛教專門圖書館遇到困難時解決的辦法
項目人數百分比%
尋求館員協助1560
其他416
尋求周圍的協助312
利用圖書館周邊標示14
放棄14

問卷第25題為在家眾反應佛教專門圖書館需要改進的地方。因該題設計為「最多選擇三項」,故填選多於三項者則視為無效。其中填選比率最高為「資料數量不足」(有11人,占本題有效樣本47.8%),其次依序為「館員素質不齊」(有7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0.4%)、「設備不夠新穎」(有6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6.1%)。詳見表16。

表16:佛教專門圖書館需要改進的地方
項目人數百分比%
資料數量不足1147.8
館員素質不齊730.4
設備不夠新穎626.1
開放時間不夠長521.7
資料類型太少521.7
交通位置不佳521.7
資料內容太深或太淺313.0
其他313.0
借閱規則不便28.7
館內空間不佳00

四、佛教團體在家眾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概況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有57人在近1-2年使用過非佛教專門圖書館,而有52人沒有使用過。研究對象於問卷第28題填寫他們所使用之非佛教專門圖書館(見表17),問卷結果顯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較常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為公共圖書館,其次為大學圖書館。

表17:佛教團體在家眾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列表
類型例子人數
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5
大專院校圖書館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清大圖書館、交大圖書館、中興大學圖書館、輔大圖書館、東吳圖書館、文化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政大圖書館11
公共圖書館鄉鎮市區圖書館、直轄市圖書館、縣市文化局圖書館、行天宮圖書館、國立臺中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社區圖書室27
專門圖書館工業技術研究院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2
其他圖書館Malaysian National Library、Sonoma County Library3

  問卷第29題反映在家眾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原因。其中填選比率最高為「座落地點較方便」(有34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65.4%),其次為「資料種類豐富」(有2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4.2%)。詳見表18。

表18: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原因
項目人數百分比%
座落地點較方便3465.4
資料種類豐富2344.2
開放時間較為符合自己需求1223.1
資料數量眾多917.3
館內空間與設備佳713.5
借閱資料手續較為簡單713.5
館員素質佳35.8
其他11.9

  問卷第27題反映在家眾沒有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原因。其中填選比率最高為「沒有使用方面之需求」(有22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45.8%),其次依序為「有其他更方便的管道可以取代」(有15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1.3%)、「不熟悉圖書館的服務」(有1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7.1%)。詳見表19。

表19:沒有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原因
項目人數百分比%
沒有使用方面之需求2245.8
有其他更方便的管道可以取代1531.3
不熟悉圖書館的服務1327.1
交通因素510.4
時間無法配合510.4
其他48.3
對於使用圖書館感到困難24.2
沒有所需之館藏資料24.2

五、佛教團體在家眾網際網路與佛教電子資源使用之分析

  依據問卷第30-32題針對網際網路的使用情況之分析,歸納研究對象是否使用網際網路之原因。依據填選「否」之使用者的資料當中,問卷第31題針對沒有使用網際網路的原因之分析,使用者填答原因包括:「覺得沒有需要的地方」、「知道網際網路但是不知道有何作用性」、「不知如何操作」。依據填選「是」之118位使用者的資料分析其網際網路使用狀況,依據問卷第32題每天平均使用網路的時間之分析,填選比率最高為「1-2小時」(有39人,占本題有效人數的33.1%)、「1小時以內」(有32人,占本題有效人數的27.1%)、「3-5小時」(有29人,占本題有效人數的24.6%)。詳見表20。

表20:每天平均使用網路的時間
使用時間人數百分比%
1-2小時3933.1
1小時以內3227.1
3-5小時2924.6
6-10小時1512.7
10小時以上32.5

  問卷第33題反映在家眾是否使用過網路搜尋資料解決佛法或教團活動上需求。依據在家眾填選「否」之資料當中,填答人數最多者「沒有想過運用網路尋找該類解答」(有6人)。詳見表21。

表21:沒有使用網路搜尋資料解決佛法或教團活動上需求的原因
項目人數
沒有想過運用網路尋找該類解答6
其他3
資料量太大不知從何找起2
無法分辨網路資料的正確性1
覺得網路上沒有想要的資料1
個人喜好1
不知如何搜尋所需資料0
網路資料較不具權威性0

  依據問卷第35題使用之電子化佛學資料類型之分析,填選比率最高為「教團網站」(有51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3.7%),其後依序為「網路廣播電臺」(有28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9.5%)、「電子期刊、雜誌」(有26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7.4%)、「電子佛經(如:大藏經)」(有26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27.4%)。詳見表22。

表22:使用之電子化佛學資料類型
項目人數百分比%
教團網站5153.7
網路廣播電臺2829.5
電子期刊、雜誌2627.4
電子佛經(如:大藏經)2627.4
其他佛教相關網站2021.1
電子資料庫1111.6
佛教論壇(如:台大獅子吼BBS)1111.6
網路影像99.5
電子佛典(字辭典)77.4
佛學圖書館網站77.4
電子書(如:妙雲集)55.3
其他44.2

  問卷第36題為使用電子化佛學資料考量的因素之分析。依據有效填答人數之填選比率最高為「較容易搜尋到所需資料」(有53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54.1%),其後依序為「不需花費太多時間」(有34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4.7%)、「答案較容易理解」(有30人,占本題有效樣本的30.6%)。詳見表23。

表23:使用電子化佛學資料考量的因素
項目人數百分比%
較容易搜尋到所需資料5354.1
不需花費太多時間3434.7
答案較容易理解3030.6
個人偏好2727.6
不需花費太多精力2626.5
資料類型較為多元化1919.4
不需花費太多金錢1212.2
其他44.1
答案較具權威性214.3

六、綜合討論

  本研究之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信仰佛教的原因偏向心靈層面的因素。而研究對象對於教團舉辦活動的參與度來說,以佛學研修班為最多人參與的活動。研究對象參與的教團活動,還是以修行相關為主要參與活動。以參與度而言,整體來看研究對象參與教團活動的頻率很高,填答十次以上者達到填答問卷近六成四的比例,顯示出研究對象對於教團的高度參與度與向心力。

  分析佛教團體在家眾對於佛教相關的資訊需求與尋求行為,研究對象對於修行佛法的需求,以修持的方法、步驟為其所需資訊。進入佛門需循序漸進,釋聖嚴曾云:皈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註22)而于凌波也提出學佛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註23)可知佛教對修行的步驟與程序十分的注重,故對於修持的方法與步驟為研究對象最常見的資訊需求。而經文的解釋、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與成佛的次第,也是研究對象常需要的資料種類。對於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獲取資料類型,研究對象最多人採用人際管道。

  從參與佛教團體活動方面來看,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因為參與教團活動所產生之資訊需求,最多人認為是心靈成長方面(佛學)的需求,其次依序為心靈成長方面(非佛學)、佛教其他相關訊息(藝文展、文物展等)。研究對象對於搜尋佛教相關資料的途徑,十分依賴教團、道場的師父。釋聖嚴指出:一位高明的師父可以讓修行者少走許多冤枉路(註24),而佛教三寶中的僧寶,指的是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的人。(註25)佛教的教義對於三寶非常重視,連帶使得學佛之人對於教團、道場師父非常尊敬且信賴,本研究的結果也呼應這種現象。

  從統計結果來看,研究對象對於得知佛教專門圖書館的管道分散於不同管道,並沒有集中在某一形式的情況。針對佛教團體在家眾使用佛教專門圖書館概況,本研究結果反映研究對象沒有使用佛教圖書館搜尋所需資料的原因,最多人填選不知道有這類的圖書館,或者認為有其他更方便的管道可以取代,但是否其他人對於圖書館的印象也如此,導致研究對象使用佛教專門圖書館的使用率不高,也值得深入思考。

  針對使用過佛教專門圖書館搜尋所需資料的研究對象之使用情況,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較常使用公共服務類型的佛教圖書館。從使用頻率來看,研究對象填答選項以一年使用1-2次為最多。以使用設施與服務來分析,研究對象最多人使用「借閱書籍、影音光碟」。就使用佛教圖書館的研究對象的觀點來看,研究對象認為佛教專門圖書館以「可以取得較完整之佛學相關資訊」與「可藉以得知佛教相關活動訊息」最多人勾選。

  針對佛教團體在家眾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概況分析,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近1-2年較常使用的非佛教專門圖書館為公共圖書館,其次為大學圖書館。以使用原因來看,研究對象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的原因最多為圖書館座落地點較為方便,而資料種類豐富則次之。分析沒有使用非佛教專門圖書館之研究對象未使用之原因,最多使用者認為沒有這方面需求,而其他更方便的管道取代及不熟悉圖書館的服務,也是許多研究對象沒有使用的原因之一。

  針對使用網路搜尋資料解決佛法或教團活動上需求之分析,沒有使用過的研究對象之所以未使用的原因以「沒想過運用網路尋找該類解答」最多;而分析使用過網路搜尋資料解決佛法或教團活動上需求的研究對象,所使用的電子化佛學資料類型,最多為教團網站。而研究對象選擇電子化佛學資料所考量的因素,最多人認為所需資料搜尋是否容易搜尋到,是其考量的因素;而花費的時間長短與答案是否容易理解,也是許多人考量的要素。

  綜合本研究之觀察,佛教在家眾修行佛法之資訊管道以方便取得為主要管道。傳統非正式管道則存在於團體之間,由人與人進行各種資訊的交流。(註26)科技的發達、數位資料與網際網路的盛行,雖然線上電子管道,線上資料庫查詢、資料分析、電子資料交換及網路討論等網路上的數位資料,成為一般人常用的搜尋管道(註27)。本研究針對佛教在家眾修行佛法選擇其所獲取資訊分析,偏重佛教道場為主;而就圖書館與資訊資源使用的情形,則以方便、容易取得作為考量,故並無集中於特定管道的情形。

伍、結論

  佛教徒在追求佛學上面遇到各種所需探索的問題,對於所需的資訊與尋求資訊之行為與其他類型的資訊需求及尋求亦不同。過去針對這些族群相關的資訊需求或資訊尋求行為的研究相當有限,本研究由佛教在家眾修行佛法為主題,探討佛教在家眾之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本研究之結果反映:佛教在家眾平時接觸佛法的動機以「真正的解脫」與「解決心靈的問題」居多。多數在家眾需求「修持的方法、步驟」之相關資訊。解決修行佛法需求之偏好選取資料途徑之填選比率最高為「教團、道場師父」與「教團或道場的活動」。在家眾對於佛教圖書館與一般性圖書館的使用情形並不普遍;多數人使用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源解決佛法或教團活動上之需求。由於大部分在家眾選擇電子化佛學資料所考量的因素,以容易搜尋為主,未來可將此考量列入在家眾之圖書資訊與資源規劃。而因為本研究族群之限制:需參與佛教團體、非開班授課或是主持教團的在家居士、屬於大乘佛教教派之在家眾,未能擴及廣泛的在家眾族群。再加上為便利取樣,而將研究範圍集中在單一佛教團體。建議未來研究亦可更廣泛的調查不同佛教團體的在家眾族群資訊需求或資訊尋求行為。

  ※本文曾發表於2010年圖書館與資訊社會研討會(輔仁大學,2010年5月5-6日)。

【附註】
註1:姚麗香,〈台灣地區光復後宗教變遷之探討〉,(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民73)。
註2:江燦騰,《臺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臺山》,(臺北:南天,民86)。
註3: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民88),頁209-220。
註4:王順民,《宗教福利》,(臺北:亞太圖書,民88)。
註5:釋聖嚴,《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民88),頁190。
註6:陳杏枝,〈改變命運和宗教修行的轉變〉,在《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90),頁29-35。
註7:瞿海源,〈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卷2期(民82年7月),頁125-143。
註8:釋自正,〈從圖書館管理角度談臺灣地區佛教出版〉,《佛教圖書館館訊》,21/22期(民89年6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1-22/21-main2-2.htm(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註9: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ddm/homepage/index.aspx(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註10:釋見篤,〈臺灣地區佛教紙本期刊電子化之探討〉,《佛教圖書館館訊》,25/26期(民90年6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5-26/25-main1.htm(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註11:黃鴻珠,〈「觀前顧後」資料電子化的要訣之一〉,《佛教圖書館館訊》,15期(民87年9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5/15-main4.htm#2(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註12:佛光山佛學文庫,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frbook.aspx(檢索日期民99年3月31日)。
註1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http://www.yinshun.org.tw/books/(檢索日期民99年3月31日)。
註14: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http://cbs.ntu.edu.tw/main/(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註15:楊惠蘭,〈佛教類圖書閱讀行為與消費行為關聯之研究:以高雄地區佛教道場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民91)。
註16:同上註。
註17:畢盈,〈台灣地區佛教信眾電視宗教頻道收視行為調查〉,(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民91)。
註18:同註15。
註19:吳美鳳,〈千佛山信眾對電視弘法節目滿意度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民95);同註15;同註17。
註20:同註15。
註21:吳美美,楊曉雯,《圖書館的利用:高中高職篇》,(臺北:國家圖書館,民88)。
註22:釋聖嚴,《戒律學綱要》,(臺北:法鼓文化,民88),頁61。
註23:于凌波,《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頁147。
註24:釋聖嚴,《佛教入門》,(臺北:法鼓文化,民88),頁185。
註25:釋聖嚴,《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民88),頁11。
註26:Geoffrey Ford, "Progress in Documentation: Research in User Behavior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9 (March 1973), p. 87.
註27:同註21。

附錄:研究問題與問卷題項對照表
研究問題一:佛教在家眾平時接觸佛法的情形及其信奉佛教的動機?希望獲得的資訊
在家眾參與教團活動的頻率、活動種類等相關概況。
在家眾信奉佛教的動機。
問卷題項6信仰佛教的動機
參考文獻:
美鳳,〈千佛山信眾對電視弘法節目滿意度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民95。
惠蘭,〈佛教類圖書閱讀行為與消費行為關聯之研究:以高雄地區佛教道場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民91。
問卷題項7參加過該教團所舉辦的活動
自編題項
美鳳,〈千佛山信眾對電視弘法節目滿意度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民95。
樂,簡惠美,《信仰與社會:北臺灣的佛教團體》,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4。
問卷題項8參與該教團活動的頻率
自編題項
問卷題項9擔任教團內的職務之情形
參考文獻:
惠蘭,〈佛教類圖書閱讀行為與消費行為關聯之研究:以高雄地區佛教道場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民91。
美鳳,〈千佛山信眾對電視弘法節目滿意度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民95。
研究問題二:佛教在家眾對於佛法困惑解決採取方式及來源有哪些?希望獲得的資訊
在家眾因信奉佛教而產生哪些困惑。
在家眾在教團內的身分不同是否會導致其尋找佛教資源的不同。
在家眾的性別、職業、學歷、學佛年資與解決問題的關係。
在家眾運用何種資源去解決其問題及選擇這些方式的因素。
問卷題項1-5請問您的性別、年齡、最高學歷、職業與信仰佛教時間。
自編題項
問卷題項10信奉佛教與參與教團的活動而產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惠蘭,〈佛教類圖書閱讀行為與消費行為關聯之研究:以高雄地區佛教道場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民91。
美鳳,〈千佛山信眾對電視弘法節目滿意度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民95。
問卷題項11-14參與上述活動產生需求時,所會搜尋的資料類型?偏好的獲取來源?(12題)選擇該類途徑的原因?(13題)最滿意的獲取來源?(14題)
參考文獻:
樂,簡惠美,《信仰與社會:北臺灣的佛教團體》,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4。
惠蘭,〈佛教類圖書閱讀行為與消費行為關聯之研究:以高雄地區佛教道場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民91。
美鳳,〈千佛山信眾對電視弘法節目滿意度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民95。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研究問題三:佛教在家眾對於圖書館的使用情形如何?希望獲得的資訊
對於利用專業圖書館尋找佛教資料的使用概況、使用頻率。
對於專門收藏佛教資源的圖書館的使用情形。
使用圖書館所遇到的困難與採取的解決方式。
對於圖書館的滿意度。
問卷題項18最近1-2年使用圖書館之情形
參考文獻:
文增,〈老人使用鄉鎮圖書館的情形及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立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1998。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問卷題項19使用圖書館的頻率
自編題項
問卷題項20使用過圖書館哪些設施與服務
參考文獻:
文增,〈老人使用鄉鎮圖書館的情形及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立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1998。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問卷題項21-22用圖書館來搜尋佛學資源之經驗、目的
參考文獻:
文增,〈老人使用鄉鎮圖書館的情形及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立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1998。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問卷題項23使用過專門收藏佛教資料的圖書館來搜尋佛學資料或解決因參與教團問題的情形
參考文獻:
文增,〈老人使用鄉鎮圖書館的情形及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立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1998。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問卷題項24在使用專門收藏佛教資料的圖書館時,最常遇到的困難
參考文獻:
文增,〈老人使用鄉鎮圖書館的情形及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立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1998。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問卷題項25使用專門收藏佛教資料的圖書館遇到困難時,最常解決困難的方式
參考文獻:
文增,〈老人使用鄉鎮圖書館的情形及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立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1998。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問卷題項26專門收藏佛教資料的圖書館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文增,〈老人使用鄉鎮圖書館的情形及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立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1998。
雯雯,〈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
研究問題四:在家眾使用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源的情形如何?希望獲得的資訊
在家眾使用網際網路的習慣是否影響到佛教資源的利用情形。
在家眾利用網路及電子化佛教資源的情況。
問卷題項27使用網際網路之情形
自編題項
問卷題項28每天平均使用網路的時間長短
自編題項
問卷題項29使用網際網路搜尋信奉佛教與參與教團活動產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清俊,〈網路資源對佛教之衝擊與影響〉,《佛教圖書館館訊》,15期(民87年9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5/15-main1.htm(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問卷題項30你經常使用哪些類型的佛教資源與選擇之原因
參考文獻:
見篤,〈臺灣地區佛教紙本期刊電子化之探討〉,《佛教圖書館館訊》,25/26期(民90年6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5-26/25-main1.htm(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鴻珠,〈「觀前顧後」資料電子化的要訣之一〉,《佛教圖書館館訊》,15期(民87年9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5/15-main4.htm#2(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永本,〈從文本到數位──談《佛光大辭典》之編製〉,《佛教圖書館館刊》,47期(民97年6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47/47-main3.htm(檢索日期民98年9月5日)。
大獅子吼佛學專站,http://cbs.ntu.edu.tw/main/
問卷題項32最滿意哪種類型的佛教資源
自編題項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