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九期 98年6月
傳承佛教文化出版的尖兵──淨心文教基金會淨心編輯小組【摘要】淨心文教基金會秉持「弘揚佛陀精神 推廣人間淨土」之宗旨,以「凝聚有心賢達人士,共同建立充滿智慧、慈悲與感恩的社會」為理念。自1984年以來,受佛法啟蒙的淨心開拓者們,對佛法、社會本著感恩、回饋的心,開始以文化、教育、慈善等活動來弘揚佛法,造福社會。歷年來在教界人士的照顧、配合及社會大眾熱忱的護持之下,服務成果逐漸豐碩。1993年本會為提升政策、管理和服務品質,並謀求佛教服務事業的永續發展,成立文教基金會。本會服務內容包括印經、圖書館、佛學課程、藝文課程及各項公益、自然生態環保、社會關懷等活動。 關鍵詞:淨心文教基金會;淨心印經會 一、本會早期發展概況 本會成立基金會之前,早期的活動主要為印經、濟貧、放生、掩埋往生動物等工作,這些活動和傳統民間慈善團體的性質頗為一致。 早期發展過程中,含攝了傳統與開創的雙重特質。與傳統信仰背景相契的具體表徵,是儀式性色彩濃厚的信仰活動。但到了90年代,除了偶而應邀協辦的活動,或有些具傳統色彩外,本會的業務,已完全鎖定在文教範圍。 早期的淨心,除了體質、性格承續傳統的美德之外,對佛教界,尤其是僧團的動態,頗不熟悉。舉例來說,像「淨心」的命名,其原意取自鳥巢禪師的法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中的「自淨其意」,取意涵名為「淨心」。是時淨心法師在白聖長老門下,已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可惜創始的前輩中,無人通曉當時佛教界,僧團的人事情況。等到日後,活動量、格局迅速提升,才發現團體之名稱與教界大德法號相同的問題。 這也可以看出,淨心自始就具有樸素性,以及自主性,相對於往後的發展,更凸顯出淨心發展策略上的前瞻性。若就佛教教育的本質來說,佛教所努力的目標,是屬重思考、生活方式與清淨、解脫、智慧的相應性,重內省,精神、心靈文明層面的發展。這樣的屬性,與本會發展階段中,同時期的社會主流力量趨向極度的物化,正朝著不同的價值方向發展。本會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迅速的拓展服務範圍,其所受到的肯定和支持之程度,無論對社會、佛教界,以及無數參與護持本會活動者,都是意義深長的。 (一)成立淨心文教基金會 1993年為提升政策、管理和服務品質,並謀求佛教服務事業的永續發展,成立淨心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本會成長期,正處在臺灣社會劇變的轉捩點上,而相對的,在運作生態也產生大幅度的變化,從傳統民間公益團體的性格,在短短的幾年之間,發展出現代基金會的架構和行政運作生態。 就本會從財團法人立案通過至今,回顧前塵,創會階段,正處在臺灣經濟力躍升,會務活動受到社會人力、物力支援最充沛的時代,然而經濟景氣從攀升到衰退,均是來得快,去得快。本會在這種關鍵性的時代,編制、業務量急速的擴充,機會與危機均存在其中。然而不可否認的,這段歲月裡,藉著本會全體人員的努力,無數佛弟子默默的護持,許許多多的人,享受到佛法的喜悅,所結的法緣,是無可計量的。更何況,以當時的社會現象而言,正是人心最浮動,最迷惘的年代,正是最需要佛法的時候,無數本會的前輩們,在此過程中,所付出的貢獻,以及參與過程所獲得的成長,是值得肯定的。 (二)本會行政期發展特色 如果說第一屆董事會時期,會務作業是發展行政期,那麼第二屆董事們所領導的會務部門,是處在行政發展期。此時的本會有些像因過度勞累、體力透支的人。前者是快速擴張期,後者是調理期。面對危機,化解危機,健全會務運作體質,秉持本會立會宗旨和理念,依社會需要來規劃會務發展方針,是第二屆董事會任期間的重要特色。 而第三屆董事會的時代,正是西元2000年來臨的時代,我們所期待的,不僅是契合佛教精神的社會服務導向,而且對社會的深層問題,有更清晰的認知和界定。 到了第四屆董事會致力推動生命的終極關懷「安寧療護」,推廣生命與生死教育,和大眾一起探討認識生命的全貌,邀請各界專家協力深耕生死教育。 「嚴土熟生.共創淨土」是第五屆董事會優先推展,人與自然萬物相互依存的土地觀,生態環境方面,不僅提供知識性的,更注重啟發人與土地、與大自然的情感。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經濟衝擊造成無薪休假,引發人心不安。如何安定人心為第六屆董事會的當務之急,推動各階層佛法教育,吸收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優點、漢傳佛教的精隨,深入淺出地傳達正信的佛法。 (三)立會宗旨 一個具有反省能力的社會,才會有文化與生活品質,也才有未來的希望。而反省和自覺,正是佛教學習的起點,本會立會宗旨「弘揚佛陀精神、推廣人間淨土」下所訂的業務計劃,向來重視正確的知識與正當行為的一致性,這才契合佛教對「正見」的詮釋和要求。臺灣社會固有混亂的一面,但也存在不少有見地、發心、行為都非常優秀的人,像這類人材、加上佛法,以及人人內在的自覺力、適當的緣,將是使這個不圓滿的社會,轉化為慈悲、智慧、清淨、解脫的動力。本會的理念,正是凝聚有心賢達人士,共同來培養這種通向圓滿社會和人生的轉化中心。除了改善原有的服務,使其更契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外,同時注重人文、價值觀上的深層問題,像生態環境方面,不僅提供知識性的,更注重到啟發人在天性上與土地、與大自然的情感。其他的如各類的專題研習營、社區文化生活、禪修活動及印書的規劃等,亦將朝向如此設計,這些努力,旨在使人生更圓滿,社會品質更提升。而這樣的機構,暨不屬於財團,也不屬任何利益團體,有心人就可以參與和護持,服務者、享受服務者,均可在佛法的啟發下,同登菩提之路。 二、本會歷任導師 (一)第一任導師 1999年,在常務董事會充分的討論之下,做了一個重要的決議,即是邀請性廣法師擔任本會導師。性廣法師是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1981年,師二十歲,於汐止慈航紀念堂依止慧妙法師披剃。出家後服膺印順導師思想,受學於昭慧法師,並曾多次追隨法師投入護法衛教行動。 1986年,創辦佛教弘誓學院,講授《成佛之道》,強調解行並重,領導學員從事護法行動及社會服務工作。1999年榮任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第三屆理事長,淨心文教基金會聘為該會導師。其間並向多位禪師習學南北傳禪法,研究印順導師禪學思想,致力於建立與弘揚「走入人間利他,不廢禪觀修持」的菩薩禪法──「人間佛教禪法」。 性廣法師深受印順導師思想影響,且由於受學於昭慧法師,對護法衛教、辦學、社會服務工作等,均具豐富的歷練。而近年,親近緬甸帕奧禪師習禪。因此,對南北傳佛法的理論修行均有相當水準的研究和體驗。這項的聘任將為本會對「人間佛教」的提創和實踐,開啟了更開闊、更落實的空間。一是在佛教思想與禪修上;一是在社會關懷服務上。 (二)第二任導師 2008年第六屆董事會聘任臺南妙心寺住持傳道法師,為本會第二任導師。導師是臺灣臺南人,1958年在高雄佛教堂皈依佛門,於1964年禮開證上人出家。畢業於臺北臨濟寺戒光佛學院及中國佛教研究院。1973年任臺南永康妙心寺副住持,1992年接任住持。現任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及現代佛教學會常務理事、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開元禪學院教師及臺南妙心寺住持。曾任臺南監獄榮譽教誨師、福嚴佛學院教師、臺南縣佛教會理事長、寶華佛學院教師及高雄佛教堂董事長。著有《佛法十講》、編印《朱玖瑩書法選集》、《蘇雪林山水》等書。在臺灣,從事環保之社運工作者,鮮有不知「傳道法師」其人者。這位面乳黝黑、身手矯健、雄辯滔滔而慧思敏悟的僧人,有清奇的羅漢面相,有慈悲的菩薩心腸。不但有深度禪修的功力,又傾全心以從事佛教的教育、文化、環保事業。 三、淨心出版發展概說 本會印經工作開始於本會成立的初期,「淨心印經會」甚至還曾被用來當會名。1984年出版第一本書為蓮懺法師所著的《閒譚記》。印經、放生、掩埋動物同為本會發展初期主要的活動項目,這類的活動,頗紹承了傳統社會,善心人士的努力傳統,以下我們介紹印經組的宗旨,以及啟事,即可知早期本會印經的理念: 宗旨:「本會為宏揚大乘佛法以文字般若,印贈佛陀世尊所說之經典及歷代高僧大德所闡述之經論,期使人人共證無上菩提。」 啟事:在這個世界裡,不知有多少善心人士想積功德,但不知從何著手,究竟功德最大的善事是什麼?就是印贈佛像、善書、經典等送人閱讀。 這種善舉可以廣大流通到每一個地方,能自利利人。 由於人的本性是善良、平等,看了佛書可以使人更加高興去做善事,本來心中存有邪念之人,看了佛書之後,也可以使他去除邪念,並且鼓勵他去做善事,人人都有做善事的心,那麼普天之人都是善人,善良的人多了,種種的善事自然就有人不斷的去做善事,做多了,福就近,禍就遠離我們,所以印贈佛書可以智慧大眾,功德最大。 (一)歷年來出版書目 就歷年來所編印的已出版書目來看,本會曾印過的書包含了經、律、論,及古今(含外國人)的作品。在淺方面,從初機到經典,以及學術論著都有。宗派方面,流傳於淨土教門最多,其次是禪宗,教門之外的出版品,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1995年之後的出版趨勢,人間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出版品,以及學術性的論著比例比往年高。1997年起,印經組觀念環保掛帥,2000年持續南傳上座部佛教,2003年開始印製《雜阿含經白話譯解》共8冊屬大部書籍,2010年將出版阿毘達磨俱舍論白話譯註。每部書出版的量約3,000-10,000冊,視當時候實質需求的冊數為考量,無論出版的量多寡,內容均受到嚴格的控制。又以健康類及南傳上座部禪修類,重刷次數最多,都已超過十五刷以上。為了節省支出成本,在微薄的人力情況下,輸入、編、校、排版作業,都在組內完成。 而相對的,90年代初期,臺灣社會亦開始學習尊重著作權和版權,就出版界來說,這是世界地球村化的整個趨勢,也是一個社會文化水準提升的現象。在過去年代,人們習於認為看善書不用錢,然而近年來,願意花錢去書店買宗教書籍的消費人口愈來愈多,佛教出版品整體水準也日趨完美。傳統的社會,流傳著拿宗教出版品販賣是罪惡的。但傳統的舊習,對文化的進步,有太多阻礙因素。例如正常出版流程中,從作者供稿件到輸入、編校到出書過程中,隱含了無數的成本。但缺乏尊重著作權和版權觀念的倡印者,所計算的只是印刷和紙張的成本,完全無視於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以及編校、設計過程中,種種的成本,這樣的環境,怎能提供優良的作者和出版者良好的創造發展空間。 (二)未來出版計畫 本會對坊間氾濫的善書,從古以來,被翻印過無數次的宗教出版品,不顧慮社會實質需求,以印行量計功德的書,抱持著較負面的態度,因這涉及到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益問題。更何況,造紙原料,來自對森林的砍伐,而造紙工業本身,亦屬高污染的行業。這也是印經組在擬定出版計劃時,高品質要求,低發行量的原因。1997年起,印經政策的改變,除了低發行量,並以出版新書為主要原則之外,非純佛學的出版品也被列入計劃。健康寶典的出版正是一個開始,這本書應了佛教慈悲的精神和飲食健康的智慧,對污染充斥的現代社會,這樣的出版品,關注了時人生活飲食健康需求。而生態環境相關的出版品,也列入未來的出版計劃中。 佛學論著,未來仍是印經組出版工作的重心,題材的選擇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修行的實踐方面,尤其是禪修的理論和實踐上。配合著禪修活動,為現代人專注力的培養,內心的淨化,乃至人生價值的定位,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務。一是人間佛教思想和精神的應用,例如佛弟子,或佛教團體,面對著種種的社會問題,如何以緣起智慧去應待,這比終生在封閉的環境中,皓首窮經更難。但畢竟臺灣旳佛教文化活力、發展經驗,在面對新環境變局中,宗教精神和內涵正成長著。 附錄一:印經組歷年印經成果
未入編號書
附錄二:淨心文教基金會簡介
網頁:www.puremind.org.tw E-Mail:pure.org@msa.hinet.net 郵政劃撥 戶名: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 帳號:41645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