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九期 98年6月
評《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兼論專題目錄的編製暨序文、凡例、目次的編寫法張錦郎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兼任教授壹、前言 在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中,常看到大學、出版社、雜誌社、報社、學術機構的身影。他們舉辦學術研討會、演講會、座談會、展覽會;出版論文集、紀念集、雜誌專號、報紙特刊等。幾十年來,圖書館在「五四」紀念活動中,是缺席者,是旁觀者,只能事後把這些活動成果和出版品,編目典藏,提供研究閱覽。今年是「五四」九十周年,國家圖書館主動出擊,在「五四」九十周年前夕,搶先一個多月,出版《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以下簡稱《五四目錄》)。這一舉措令圖書館界刮目相看,掌聲四起。說是當「五四」九十周年的賀禮,未免過於庸俗。筆者認為它的重要意義,至少有四點:第一,向當代人展示近五、六十年來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第二,向後世交出一份「五四」研究的成績單,證明我們這一代人的勤奮用功,也給後世編藝文志的人留下完整的文獻資料;第三,履行圖書館的職責;第四,供讀者、用戶根據目錄,按圖索驥,檢索資料,從事研究工作。圖書館也可藉此機會,核對館藏,並充實館藏。 《五四目錄》出版後,馬上有書評刊登在六月份的《國文天地》,也表示《五四目錄》受到高度的重視。書評撰寫人是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的高材生陳亦伶,文章中語多讚許,也有鼓勵的話,如「雖非令人滿意,但軔始之功猶不可沒」。文後提出八點建議:1. 正文前4篇文章,建議當附錄;2. 正文稱為「書目資料」,有待商榷,因為還有期刊論文、報紙論文、各種文集的單篇論文;3. 分類類目看不出與「五四」研究有什麼關係;4. 收錄資料的標準不一,如序文說不收巴黎和會,但正文卻收錄這些內容的資料,也誤收與「五四」無關的條目;5. 版面編排問題;6. 收錄年代斷限;7. 年代的標示,有的以民國為主,部分專書以西元為主,未統一;8. 資料來源大部分根據資料庫,很危險。其中第1、3、4、8四點見地甚高。結論說:「國家圖書館為我國最高圖書機構,何時有什麼活動,平時就應有規畫,不應病急亂投醫。」似暗示目錄編輯稍嫌草率。 陳亦伶文章第6點建議不收2009年的資料,因為「2009年的資料卻收不到十分之一」,實際情況是根據一一核對各筆資料的結果,根本未收2009年的資料,2008年也只收4筆。因此,凡例第一條,斷限應寫至2008年截止。其實,凡例說斷限始自1949年,也不對,從1944年至1948年每年都有收資料。 拜讀陳亦伶的書評後,筆者自己把《五四目錄》1,559筆逐條看一遍,看完正文,再看正文後的輔助索引,作者索引錯誤不多,但是看到145筆題名按照特殊符號排列時,大吃一驚,再看到按照漢字筆畫排列時,題名如果有特殊符號,先排特殊符號,再排漢字。這些都與筆者多年編排題名索引的習慣大大不同,與所看到很多二次文獻正文後題名索引的排列法亦不同。其中又發現不論題名、作者、類目與分類都存在一些問題,也漏收不少論文,連著錄專書的總頁數,十本有九本是錯的,同時錯得很離譜等等,於是也興起了寫一篇書評的念頭。費時一個月,終於寫完了。將完稿時,曾將大部分稿件送請國圖舊識同仁指正,也轉請《五四目錄》編者指教。由於編者在正文後未寫編後記,正文前的凡例,有些編排法又交待不清楚,不知編者編輯這本目錄的想法與做法,深怕筆者的評論患了隔鞋騷癢的毛病,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編目錄索引起家,難免存在一些主觀的意見或成見,敬請諸位法師、編者和讀者指正。拙文過長,先列出大綱,便於讀者先了解拙文的先後順序。本文大綱如下: 壹、前言 貳、題名 一、題名(書名、篇名)加工 (一)一般文章題名加工 (二)書評題名加工 二、同一作者同一題名的重複著錄問題 三、著錄題名等以正文題名頁為準 四、錯誤、錯字 參、作者 一、著錄錯誤的原因 二、作者著錄錯誤舉例 三、楊亮功著錄的缺失 四、外國人著錄的缺失 肆、出版社 伍、刊名 陸、期刊的序號 柒、出版日期 捌、頁數 一、起訖頁數的錯誤 二、總頁數的錯誤 玖、類目與分類的商榷 一、類目的商榷 二、分類的商榷 拾、漏收部分 一、主題論文集的漏收 二、期刊專號的漏收 三、〈播種者胡適〉論戰相關文章的漏收 四、收錄標準不一的漏收:專書的章節部分 五、收錄標準不一的漏收:單篇論文部分 六、收錄標準不一的漏收:資料彙編部分 七、個人文集的漏收 拾壹、輔文部分 一、作者索引 二、題名索引 (一)特殊符號排列法的缺失 (二)題名索引的加工 三、序文、凡例、目次的編寫法 (一)序文的寫法 (二)凡例的編寫法 (三)目次的編法 拾貳、結論 貳、題名 一、題名(書名、篇名)加工 多年來編論著目錄者,能對題名做全面、系統地加工,就筆者所知,只有文訊雜誌社正在編纂中的「台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根據該目錄的編纂計畫,凡題名字義不足以顯示其內容者,在題名後以中括號([ ])加注按語。對題名含混,不能準確揭示內容,或題名中有不易被讀者所理解的某些文字,加以說明,重點在解難釋疑,如趙遐秋撰《蘊含著振聾發饋的思想力量》乙長文,如不加注釋,讀者很難想像,很難理解是在評論陳映真的作品。其他的加工方法,還有提要、摘要和揭示篇目(或揭示目次)。 《五四目錄》似僅對三、四筆題名中的書名作者只有姓氏無名字者,予以加工,加上「名字」,以中括號括之,如序號0057,〈評介沈[松僑]著《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兼論社會科學與史學研究方法〉;序號0061,〈評介丁[守和]、殷[敘彝]合著:《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序號0063,〈評[彭明著]《五四運動史》〉。 其他,均未見對題名予以加工。這一部分,擬分兩點說明,一是一般文章題名加工,二是書評題名加工。 (一)一般文章題名加工
除此之外,下列序號的題名,均宜加工,如: 0256 「五四」雜感,孫陵。 0274 「五四」一感,寒爵。 0355 五四雜感,夏志清。 0372 歷史的感召,胡菊人。 0380 把話說明白了嗎?,勞榦。 0445 五四的「八字」,高大鵬。 0446 五四一代瑣言,梁錫華。 0753 「五四」與「一一二二」,方東美。 0932 毛文化,蘇曉康。 1033 「五四」偶談,傅斯年。 1039 民國史話:「五四」殉國三烈士,吳相湘。 1046 「五四」遺事,域外人。 1057 一名小出納,吳道一。 1059 錢塘怒潮入夢來,阮毅成。 1126 五四三巨人,夏志清。 1129 抽象的抒情,沈從文。 1320 煉石補天,劉紹銘。 (二)書評題名加工 《五四目錄》的書評條目,大部分有著錄作者姓名,如序號0021〈評介周策縱著《五四運動史》〉;序號0038〈評夏志清著《新文學的傳統》〉。部分條目只寫姓氏,未寫名字,宜查出補上。如序號0049〈評介黃著《魯迅與現代中國之新文化運動》〉,「黃著」宜寫黃[松康]著;序號0055〈評介林著「中國意識的危機」〉,「林著」宜寫林[毓生]著。 未加姓名者,更應補上,如序號0031〈一部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書:《五四時代的文學》簡介〉,宜加作者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序號0060〈評《五四時期的現代中國文學》〉,宜加編者Merle Goldman。 至於外國作者,除著錄中文姓名外,宜加外國姓名,如序號0056〈評介賈祖麟著「胡適與中國文藝復興」〉,賈祖麟應加上西文姓名(Jerome B. Grieder);又如序號0020〈評傅樂詩著《丁文江與中國科學和新文化》〉,傅樂詩應加上西文姓名(Charlotte Furth)。 二、同一作者同一題名的重複著錄問題 經過整整四十年,筆者對編輯專科或專題目錄的部分想法和做法,迄未改變,其中包括對同一作者同一題名(主要是篇名)的重複著錄,如下列情形:
筆者主張要重複著錄的緣由,就是為了讓作者的著作年表和著作目錄更加正確,更加完整。舉下列四名學者為例,加以說明: 1. 林語堂 林語堂有一篇題名〈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的文章,要知道最早發表的時間和刊登的報刊。 按照《五四目錄》序號1195,是1968年5月、6月刊登《大學文選》,第17-18期,頁76-83(按筆者懷疑是17、18期合刊,不然怎麼只有一個起訖頁,不過又寫5月、6月,又覺得不是合刊。存查)。筆者查了《五四目錄》的「書目來源」,有《中國文化研究目錄》(按疑為《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之誤),其中該書序號207639、207640,均收有這篇文章,發表的刊物,分別是《今日世界》和《中國一周》,總期數前者是第223、224期,後者是846期。較重要的是出版時間,前者是1961年7月,後者是1966年7月,前者較《五四目錄》提早七年,後者較《五四目錄》,約早二年。如果編林語堂的著作年表或著作目錄,按照《五四目錄》的說法,是1968年發表〈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就錯了。 再看《五四目錄》序號1188,著錄林語堂著作《文藝欣賞(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1962年由臺南的大眾書局出版,雖然該書未收錄在《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乙書中,但是書中有〈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的題名,出版日期是1962年,與1961年《今日世界》刊登該文的時間,相當接近,這些似乎也說明編林語堂的著作目錄採用《大學文選》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2. 林毓生 《五四目錄》序號0637,林毓生〈五四時代的激烈反傳統思想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前途〉乙文,1983年收在自己的文集《思想與人物》(聯經出版公司)。讀者不禁要問,這篇文章先前發表在哪裡。《五四目錄》要有回答這個問題的功能。《五四目錄》就有必要把這篇文章,最先刊登在什麼期刊,後來是否又在什麼文集轉載,是否有修訂等,目錄要能發揮這些作用,不然,目錄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按這篇文章,1975年5月先在《中外文學》刊登,經作者修訂後,1976年5-7月在《明報月刊》轉載。1979年再收入周策縱等著,周陽山主編《五四與中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這篇文章原為英文,由劉錚雲、徐澄琪、黃進興譯成中文。筆者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還有其他書刊轉載過,有的話也要一一著錄,讓讀者知道這篇文章的來龍去脈。 林毓生還有一篇文章〈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兼論五四精神、五四目標與五四思想〉(《五四目錄》序號0404),也有類似的情形。此文也是收到林毓生的文集《思想與人物》,該文在1979年5月9-10日即刊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0年收在周玉山主編的《五四論集》(成文出版社)。《五四目錄》這兩條目均未收錄。 3. 余英時 余英時的情形剛好與上述林毓生的情況相反。《五四目錄》序號0961,收錄余英時在期刊上的文章,卻漏收轉載在余英時的文集。按此文題名〈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1999年5月刊登《聯合文學》,經作者全面修正,收在2008年6月余英時文集《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聯經出版公司),後者《五四目錄》並未收錄。 然而熟悉余英時治學習慣的人都知道,余英時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收入個人文集時,多少會修改訂正部分文字,《五四目錄》的編者可能不知道這些情況,未進一步檢查余英時的個人文集,找出與序號0961同題名的文章,予以著錄。最後定稿的文章,總比初刊登報刊時看法要成熟。這也是筆者主張同一題名要重複著錄的理由。 4. 梁實秋 《五四目錄》序號1272,梁實秋〈五四與文藝〉(按題名「五四」誤寫五四)乙文,收在1980年出版的《五四論集》(周玉山主編,成文出版社),文章後面寫出處選自1964年出版的《文學因緣》(文星書店),《文學因緣》是梁實秋的個人文集,大部分文章未注明出處,〈「五四」與文藝〉是其中之一。後來發現1959年出版的《五四愛國運動四十周年紀念特刊》(國立北京大學臺灣同學會編印),也收錄這篇文章,時間較1964年,提早五年。1959年很容易聯想到《自由中國》的停刊,也聯想到以前看《雷震日記》,書中提到擬邀梁實秋擔任《自由中國》編委,就大膽假設〈「五四」與文藝〉乙文最早應該是刊登《自由中國》上,知道文訊雜誌社有全套的《自由中國》,是戴國煇教授遺孀林彩美女士贈送的,又知道文訊雜誌社有薛化元編的《自由中國》總目錄,乃請吳穎萍小姐代查,果然被筆者料中,這篇文章就刊登於1957年5月第16卷第9期的《自由中國》。 小結這段文字,筆者的想法是〈「五四」與文藝〉乙文,除《五四論集》要收錄外,《五四愛國運動四十周年紀念特刊》、《文學因緣》兩本文集也要收錄,尤其是最早出處的《自由中國》更要著錄。 《五四目錄》也有兩條目的著錄方法,跟筆者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第一,序號0754,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張玉法主講,書評書目,61期,民67,頁4-8。(按序號0754,與序號0755,完全雷同,也都是書評書目,61期,民67,頁4-8。只是題名和責任者項著錄有異)另一序號0824,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六集(輯), 五四運動,張玉法主編,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2,頁3-8。 此條目〈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分別刊登《書評書目》和《中國現代史論集》,均有重複著錄。 第二,序號0348,文化中國的漫漫天涯路:五四批判與批判五四,葉啟政等出席,彭菲等紀錄,中國時報,民68.5.4-6,12版。另一序號0364,文化中國的漫漫天涯路:年輕一代探討五四對當代的意義,葉啟政等,五四論集,周玉山主編,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69,頁453-478。(按原文有注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六十八、五、四-六日」。 此條目〈文化中國的漫漫天涯路〉,分別刊登《中國時報》和《五四論集》,均有重複著錄。 除此兩筆有重複著錄外,就筆者目前已核對過的資料,尚未發現第3筆。至於未能重複著錄的,單就下列三本五四論文集:《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六輯, 五四運動》、《五四論集》、《五四與中國》,約有50筆,列舉如下(《五四目錄》部分列序號、題名及作者;漏列部分則列題名、作者、報刊名、卷期、年月日): 《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六輯, 五四運動》 0829,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林一新。
0055,評介林著「中國意識的危機」,劉紀曜。
0736,五四前夕留日學生的排日運動,黃福慶。
0106,中國的反基督教運動(1922-1927),山本達郎。
0107,中國民族主義與1920年代之反基督教運動,羅滋。
0197,非宗教教育與收回教育權運動(1922-1930),楊翠華。
1296,中國新文學運動發生的經過,黃煥文。
1286,五四運動與浪漫主義,李歐梵。
1290,北伐前的白話文學,鄭學稼。
0198,蔡元培與北京大學,陶英惠。
1104,曹汝霖與五四運動,王撫洲。
《五四論集》 1079,六十年前五四這一天,毛子水。
1080,對五四的回憶和感想,毛子水。
1081,三個年代的五四,陶希聖。
1083,五四回憶,蔣復璁。
0043,五四運動六十周年的回顧:兼評《曹汝霖一生之回憶》,顧沛君。
0796,五四時代以來的思想運動,胡秋原。
1086,梁啟超與五四運動,秦賢次。
0806,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回顧與價值評估,沈雲龍。
0094,五四後胡適之「努力」政治,沉茗。
0382,五四運動六十週年,劉心皇。
0195,對於學生運動的逆耳之言,夏志清。
0372,歷史的感召,胡菊人。
1276,天下未覺詩先覺,鄭愁予。
1268,浪漫的五四,汪榮祖。
0371,周策縱談:五四的成就、五四的感召,胡菊人。
0808,五四運動求原,林自森。
0384,科學、民主、現代化:為五四六十周年寫,金耀基。
0805,上海學生響應五四愛國運動的經過,李玉階。
0797,李大釗青年時期思想的轉變與政治活動,馬建白。
0373,五四的震盪,唐文標。
0377,五四運動與馬列運動,陳國祥。
1082,五四,楊亮功。
《五四與中國》 0851,五四的再認識,殷海光。
0428,中國文化意識之變與反省,金耀基。
0642,陳獨秀的民主觀:紀念「五四」六十週年,鄭學稼。
0852,主導五四時代的新青年雜誌,陳國祥。
0430,剪不斷的文化臍帶,黃武忠。
0848,五四歷史不容篡奪,周玉山。
0854,史學家曲解歷史,湯晏。
除上列3種論文集外,同一作者同一題名(或相似題名),應重複著錄的還很多。如序號0968,殷海光〈五四的隱沒和再現:為五四運動五十周年而作〉乙文,收在《五四與學生運動》(唐山出版社,1999年),該文原刊登《大學生活》新4卷5期,1969年5月15日,也要著錄。又如序號0987,陳以愛的博士論文〈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後來以〈「整理國故」運動的普及化〉收入《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四目錄》卻未收錄。序號0633,賴瑞卿〈陳獨秀思想的三部曲:從虛無主義、共產主義到民主主義〉乙文,收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乙書內,該文原刊登《仙人掌雜誌》第2卷第4號,1978年1月,也要收錄。序號0626,周弘然〈新文化運動與民主〉乙文,收在《幼獅學誌》,第3卷第3/4期,1964年,該文後又收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灣商務印書館)第22編,也要收錄。 三、著錄題名等以正文題名頁為準 國人編論文目錄,常見的普遍現象,或者說是通病,就是根據目次頁著錄題名、著譯者和起訖頁次。這樣做是方便省事,只要翻一兩頁即可完成上列三項的著錄工作。但,這是很危險的,危險之一:正確性有問題,目次頁的題名與正文的題名,後者較正確。如《五四目錄》序號0966,題名「一種圖像」,目次頁誤為「一個圖像」,說實在的,像這種例子,問題不大,較嚴重的是目次頁常漏列副題,副題有助於讀者對題名較完整地了解題旨。筆者發現《五四目錄》都是根據目次頁抄錄題名,所以會遺漏副題。下列8筆是正文篇名較正確或目次頁遺漏副題的例子。(見表一) 表一:正文篇名較正確或目次頁遺漏副題的例子
危險之二:完整性不夠,目次頁的著譯者,與正文題名下的著譯者相比較,也是後者較完整。常見的情形是著譯者超過三人,目次頁只列一人,加「等」字。正文題名下則會把著譯者一一列名。再以起訖頁來說,照目次頁著錄,如遇到文章結束時,頁數是單數頁,偶數頁是空白,編目錄的人一定把偶數頁也算進去,結果照目次抄錄和據正文抄錄,起訖頁數一定相差一頁;如果是會議論文集或某一種主題論文集,中間夾頁會寫類似「上篇」、「下篇」,或「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等,則起訖頁數,據目次頁抄錄,和根據正文抄錄,會相差三、四頁以上。 小結論就是希望大家編論文目錄,還是以正文題名為準,以目次頁為輔。偶而會有目次頁比正文正確的例外情形,如《五四目錄》序號0384,金耀基的文章;序號1270,李歐梵的文章,目次頁有副題「為五四六十周年寫」、「五四以後的文學反顧」,反而正文缺副題。尤其是李歐梵的文章,題名〈浪漫之餘〉,如果不加副題「五四以後的文學反顧」,讀者無法想像這篇文章的內容在講些什麼。筆者編了許多年的目錄,這種情形極為罕見。 四、錯誤、錯字 《五四目錄》有幾則錯誤,還有些錯字。 序號0421,金兆著《五四廣場》是一部小說,與「五四」無關,屬誤收。表示編者未看楊旻瑋〈台灣出版的「五四」研究專著書目提要〉(刊登周玉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頁683)乙長文,提要說:「《五四廣場》一書,雖名為「五四廣場」,內容卻是以大陸文革時期的背景為依據,以小說的手法描述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前仆後繼控訴中共政權的故事。」編《五四目錄》,這篇「提要」非看不可。 序號0751,王健壯主編《五四的信息》,仙人掌出版社,民66,272頁。 編者誤為有關「五四」的一本書,其實它是《仙人掌雜誌》第1卷第3號,1977年5月出版。這一期有關「五四」的文章只有一篇,即〈五四運動的闡釋與評價〉,係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第14章的結論,由沈文隆摘譯。 《仙人掌雜誌》每一期封面、書背、版權頁均有一標題,如第1卷第1號「中國的出發」,第2號「鄉土與現實」,第4號「紮穩法治的根」等,這些標題均非題名,有數期是專輯的名稱。創刊號是把「中國的出發」當代發刊詞。 序號0199,秦孝儀主編《五四學生愛國運動》,近代中國出版社,民72,287頁。序號0818,白慈飄文《五四學生愛國運動》,近代中國出版社,民71,213頁。《五四目錄》把一本書誤為兩本書,按這是一本連環圖畫書,秦孝儀主編,白慈飄撰文,徐慶克繪圖,1983年6月出版,書未標示頁碼,經《文訊》胡海敏小姐代查,約98頁,在此表示感謝。 序號1213,胡勉〈文藝復興與戰鬥:慶祝六十二年五四文藝節〉,此文與序號1182,均疑與「五四」無關。記憶中,中共曾把「五四」稱為青年節。 序號1434,朱嘉雯〈滿天風勢,迎向中國的文藝復興:側寫「五四文藝雅集」〉,此文與「五四」毫無關係。 錯字目前發現四處如下: 序號0457,劉小楓〈關於「五四」一代與「五四」一代的社會學思考札記〉。不可能有兩個「五四」,後「五四」是「四五」之誤。 序號0431,題名中有「與李哲厚對話」,疑李澤厚誤為李哲厚。 序號0924、0925、0926,書名《五四精神的解咒與重宿》疑重塑誤為重宿。序號0927,即寫「重塑」。 序號0266,〈害「五四精神」幽靈〉,遺漏二字,正確的題名是〈斲害「五四精神」的幽靈〉。所以,頁219的題名索引,也是遺漏二字。 參、作者 一、著錄錯誤的原因 探討「作者」著錄錯誤的原因,發現問題出在編者不夠細心。西文翻譯著作,責任者常會寫○○○原著,○○○、○○○同譯。如果西洋人中譯姓氏只有兩個字,如○○原著,粗心的編者,就會把「原」當作姓氏的一部分。《五四目錄》序號0765「戴克原作」就把「戴克原」當姓氏,作者索引就出現了「戴克原」。類似的例子,發現在去年(2008)出版的一本藏書目錄,有一本西洋小說,翻譯者寫「林紓、魏易同譯」,意思是林紓和魏易合譯,結果編目錄的人,把「同」字當成名字的一部分,寫成「魏易同」。細心的編者,發現作者索引有魏易、魏易同,就要懷疑兩人是否同一人。如果多讀歷史,知道魏易是魏景蒙的父親,也不會發生這種事。編目錄把作者姓名寫錯是常有的事,去年(2008)有一本作家作品目錄,誤把「杜衡」當姓名,「戴杜衡」當筆名,這與編者閱歷有關,戴杜衡早期是文學理論家,來臺後是政治評論家,逝世後政治大學李瞻教授編有《戴杜衡先生紀念集》行世。《五四目錄》寫錯作者姓名的還有兩人,一是把勞榦誤為勞幹,張君勱誤為張君勵,都是很有名的人,不應寫錯。圖書館界偶而會把兩個人的名字寫錯,一是洪建全基金會創辦人,洪建全寫成洪健全,一是教授兼作家尉天驄誤為尉天聰。非圖書館界的人,常把蔣復璁誤為蔣復聰。 補救的辦法,是平常多看傳記的文章,看《傳記文學》和《傳記文學》每期連載的「民國人物小傳」。 二、作者著錄錯誤舉例 《五四目錄》作者項著錄疏誤的地方,除上述數人外,還有下列漏寫作者,主編寫成編輯,多人署名只著錄一人,著譯作品未注明作者及譯者,座談會只寫紀錄者或主持人,未寫發言人等。茲再列舉16則如下:
三、楊亮功著錄的缺失 《五四目錄》著錄楊亮功的論著,共有6筆: 0406 《五四》重印序 傳記文學 0787 五四運動六十年 東方雜誌 0816 五四:第一本五四運動史料 傳記文學出版社 1067 五四一甲子 聯合報 1082 五四 收在周玉山主編《五四論集》 1090 讀書報國 看到這6筆資料,覺得有幾點缺失:1. 《五四》乙書,先在《傳記文學》連載,自34卷5期至35卷1期(1979年5月至7月)。只有連載前三章。1982年出版單行本,六章全收,所以才有重印序(見序號0406)。《五四目錄》應收錄《傳記文學》連載的文章。2. 周玉山主編《五四論集》乙書,收錄《五四》,應說明全書六章,只收前三章。3. 序號0816,著錄《五四:第一本五四運動史料》,頁數有503頁,實際頁數為205頁,相差近300頁。4. 《五四》乙書,又收在《楊亮功先生叢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頁817-951,無副題「第一本五四運動史料」。5. 應加按語,說明初版時編著者署名楊量工。 四、外國人著錄的缺失 外國人作者先列中文姓名,次列西文姓名,西文正文先列名字,後列姓;書後索引,反之,即姓在前,加逗點,再列名字。 《五四目錄》合乎上述標準的只有兩筆: 0983 舒衡哲(Vera Schwarcz) 0984 同上 其餘均未達到上列習慣用法。依序說明如下: 0003 Mast, Herman 未列中文姓名 0072 Stevens, Sarah E. 未列中文姓名 0107 羅滋 未列英文姓名(Jessie G. Lutz) 0365 Kagan, Richard C. 未列中文姓名 0402 史華慈 未列英文姓名 0474 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英文名字漏寫一字,正確的是Benjamin I. 0771 Schwartz, B. 正確的著錄法是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 0844 史華慈 未列英文姓名 0494 薇娜.舒衡哲 未列英文姓名,英譯名字可省略 0786 傅樂詩 未加英文姓名,作者西文索引卻有英文姓名Furth, Charlotte 0980 Marchant, Leslie R. 未譯成中文姓名 1422 Knight, D. Sabina 未譯成中文姓名 《五四目錄》收Jerome B. Grieder 3篇論文: 0643 五四時代的「政治」問題 0855 胡適與文學革命 1246 胡適與文學革命 3篇均為同一作者,第一、二篇譯為賈祖麟,第三篇譯為葛瑞德(按中國大陸譯為格里德)。由於未附上英文姓名,結果造成西文作者索引漏列,也造成作者筆畫索引未能排在一起。 為避免類似錯誤發生,著錄責任者項(著者項)時,中文譯名後要加西文姓名,有不同中文譯名,另做見片。如上述情形,賈祖麟和葛瑞德採互見。 至於第二、三篇文章,篇名和內容完全相同,分類卻大不相同,一歸入「歷史與外交」,另一篇歸入「語言與文字」,則是不應該發生的事。 又,第三篇,即序號1246,胡適與文學革命 葛瑞德, 周陽山 仙人掌 2卷5期 民67 頁19-30。責任者項應如下列著錄: 葛瑞德(Jerome B. Grieder)著,周陽山譯。順便提卷期,2卷5期改為2卷5號;民67增2月,即67.2。 肆、出版社 楊旻瑋〈台灣出版的「五四」研究專書書目提要〉乙文(收在《從五四到新五四》),收錄陳少廷主編的三本書(其中第三本《五四目錄》未收): 1. 五四運動與知識青年,環宇出版社,1973年。 2.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評價,環宇出版社,1973年。 3. 五四運動的回憶,百傑出版社,1979年修訂再版。 每種書均記收錄幾篇論文,並寫出論文名稱及其作者,表示作者看過這三本書。 周陽山〈五四運動研究資料引介〉乙文說:「陳少廷編,《五四運動與知識青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評價》(二書)。(臺北環宇出版社,新版改為百傑出版社,民國68年)。」周文提到的第二本書名中多出「歷史」二字。 《五四目錄》收錄陳少廷編的下列三本書: 1.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評價,環宇出版社,1973年,329頁。 2. 五四運動與知識青年,環宇出版社,1974年,313頁。 3.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百傑出版社,1979年初版,712頁。 根據上述楊、周二文,《五四目錄》收錄的第一、二本書,1979年似交給百傑出版社再版,將來求證屬實後,再增補「百傑」版。至於是否有第三本書,持保留態度。第一,這是論文的篇名,不像是書名;第二,即使有此書,也不太可能有712頁。後文會提到書的總頁數問題,其中十本論文集的頁數,只有最近出版的會議論文集,超過712頁。因此,第三本的存在,令人懷疑。筆者倒是覺得《五四目錄》漏收楊旻瑋文章中提到的《五四運動的回憶》乙書,楊文一一列出1篇宣言名稱、16篇論文及其作者、兩篇附錄的資料,這些都可證明作者看過這本書。 有關出版社,還有三事可談。 其一,序號0815《五四運動在上海》,經世書局出版,誤為經世出版社。 其二,序號1116,左舜生〈五四運動與蔡元培(1868-1940)〉乙文,收在《中國近代史話集》(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頁137-144。事實上,這是1966年文星書店出版的一本書:《中國近代史話初集》,列入文星叢刊183號,頁數也是137-144。《五四目錄》應加注明,讓讀者知道這本書是先由文星書店出版的。 其三,序號0840《五四運動之史的評價》乙書,1935年出版,上海生活書店總經售。1974年香港波文書局曾加影印,共390頁。《五四目錄》所收是古楓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有596頁,除非是重排本?筆者懷疑是影印本,頁數390頁誤為596頁。無論如何,《五四目錄》還是要注明此書至少有兩種版本。 伍、刊名 序號0003,刊名《現代研報》,讀者一定不知道,沒有聽過這個刊名,按,這個刊名的全稱是《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由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五四目錄》寫第1期,是第1輯才對。 與刊名有關的,附帶提一下。《五四目錄》凡例第一條說本書收錄臺灣出版的專書、期刊、報紙等。事實上,至少收7種香港出版的期刊,如:《民主評論》、《明報月刊》、《大學生活》、《人生》、《今日世界》、《自由人》、《自由報》。新加坡收錄的期刊有《讀史劄記》,由南洋大學歷史系出版,國家圖書館有收藏這份期刊。 當初,編《五四目錄》如果附有「收錄期刊一覽」,就可避免發生上述的錯誤。 陸、期刊的序號 國內期刊出版的序號,可歸納成3種:卷期、總期數、卷期和總期數並列。有的期刊不用卷期,用卷號;不用期數,用第幾「輯」;《中研院史語所集刊》採用第幾「本」,有時一本又出第一分、第二分、第三分、第四分。中國大陸流行西元紀年加期數,如2009年第2期。《五四目錄》可能是利用各種資訊網的資料,這些資訊網對期刊序號的著錄並未統一,加上不少期刊本身既有卷期,又有總期數,也造成編目錄者的困擾。 國家圖書館的《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對此問題的處理方法是卷期與總期數並列,筆者想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下面提出幾點《五四目錄》處理期刊序號欠妥的地方:
柒、出版日期 編論著目錄,著錄書刊的出版時間,專書都是著錄出版年,有的寫民國紀年,有的寫西元紀年,或者兩者並列。期刊部分,一定要著錄月份,週刊則要著錄幾月幾日,不能只著錄到月份。《五四目錄》對於專書、論文集、個人文集出版日期的著錄,有時寫民國紀年,有時寫西元紀年加民國紀年,如《海峽兩岸紀念五四七十年論文集》,寫民81(序號0924),《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寫1980[民69],體例未統一。 至於期刊部分,約收錄700筆左右,卻有近130筆,未寫月份,未免草率。 另有序號0798:「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六輯(《五四目錄》誤為第六集),五四運動……民69年(按民70年12月初版才對)」。《五四目錄》所收約近30篇論文,出版年全部寫成72年,相差3年。想不出怎麼會發生這種情事。 捌、頁數 一、起訖頁數的錯誤 《五四目錄》著錄起訖頁數頗多錯誤,探討其原因是照抄目次頁的頁碼。有時目次頁的頁碼就印錯,如序號0854,題名〈史學家曲解歷史〉乙文,頁碼起頁寫「515」,正確的頁碼是「551」,又如序號0967,起頁455,目次頁誤為453。訖頁錯誤較多,其中以相差一頁居多數(原因前文「著錄題名等以正文題名頁為準」乙節中已提過)。 如序號0367,頁619誤為620;序號0372,頁511誤為512;序號0378,頁413誤為414;序號0384,頁559誤為560等。也有不少相差三頁的,如序號0223,頁745誤為748;序號0158,頁221誤為224;序號0572,頁307誤為310等。 為避免這些小缺點,一定要翻到書刊的正文,找起訖頁來抄。至於轉頁可以不抄,起訖頁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告訴讀者這篇文章的分量。《五四目錄》序號1160,「頁14-30+2-6」,是表示文章在頁14-30,至於「+2-6」,不知代表什麼意思,從未見過這種著錄方法。 二、總頁數的錯誤 10本重要的「五四」論文集,有9本的總頁數錯得離譜,茲列舉序號、書名、編者、正誤頁數如下:
其他專書總頁數的錯誤,還有序號0526《從五四到河殤》,423頁誤為286頁。序號0815《五四運動在上海》,249頁誤為233頁。序號0866《五四運動史》,桂冠圖書公司,頁數423頁,此書在圖書館只看到上冊,372頁。另一本龍田出版社版《五四運動史》(序號0803),1980年,703頁。筆者手上有一本1981年1月修訂再版的,536頁。 玖、類目與分類的商榷 一、類目的商榷 類目的作用在於「揭示具有共同屬性的一組文獻即同類文獻」,類目有多種類型,常見的是按等級分為基本部類、基本大類(一級類目)、二級類目、三級類目等。(見《圖書館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頁74-75)基本部類像經史子集,不能單獨列表;基本大類像美國的杜威十進分類法分為10大類,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分為20大類,國內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分為10大類,中國大陸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分為22大類。基本大類可單獨列表,不必有二級類目。所以《五四目錄》只有11類,沒有二級類目。陳亦伶的書評,提到《五四目錄》的11個類目完全是依據國家圖書館的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資料庫的分類方式,按11類的類目(類名)有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教育、社會、文化、禮俗、政治、經濟、外交、歷史、傳記、語言、文學、藝術等四十餘字,幾乎完全出現在《中國圖書分類法》、《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的一、二級類目,難怪陳亦伶批評說「套用哪一種專科目錄皆可」適用。類目(類名)共有53字,未有書名中的「五四」或「五四運動」這幾個字,是欠妥的。林慶彰主編的《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分4大類目,第二類目是「乾嘉學術通論」,第三類目是「乾嘉學者分論」。中國大陸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分上下兩編,上編是「詩經通論」,類目都會有書名的影子。 陳亦伶更具體指出分類的類目要能看出與五四研究的關係,在校學生能有這種看法,極為難得、少見。接著又列舉3種類目,供編者參考,即:五四運動與國父思想、五四研究相關書評、五四時期的科學思潮。筆者也嘗試列舉十幾種類目供參考之用:五四綜論(總論)、五四事件的經過、五四學生愛國運動、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五四與新文學運動、五四與中國知識分子、五四思想解放運動、五四與民主法治、五四與啟蒙運動、五四的評價(含五四的回顧)、五四人物評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文獻史料及其他。 二、分類的商榷 圖書分類或論文分類,理論方面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前文所談,要有合理的分類體系和分類表;二是歸類是否適當。歸類就是內容性質相同的圖書論文分類在一起。《五四目錄》有部分題名內容與性質完全相同,甚至是連作者與題名都是一樣的,卻未能歸類在一起,有的還歸入不同的大類(指11類)。陳亦伶〈《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評介〉乙文,亦指出序號0322條「五四的歷史教訓」置於「社會與文化」類,但類似條目亦置於「歷史與外交」類。本文另提出11條有待商榷的例子,敬請讀者指教。
拾、漏收部分 一、主題論文集的漏收 以「五四」為主題的論文集或以「五四運動」為主題的研討會論文集,所有的論文,不論新撰、新譯、書評或報刊已刊登過的文章,均應全部收錄。下列論文集,經與《五四目錄》核對後,共發現漏收33筆,茲將作者及題名列舉如下: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漏收3篇
《五四與中國》至少漏收10篇
《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六輯, 「五四運動」漏收3篇
《五四研究論文集》漏收3篇
《從五四到新五四》漏收3篇
《五四:多元的反思》漏收1篇 陳來〈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 《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周年紀念文選》漏收4篇
《海峽兩岸論五四》 《海峽兩岸論五四》是一本論文集,《五四目錄》收錄的序號是0478。內容分上下兩編。上編海峽兩岸論五四,篇目有四:
下編七十年風霜──從北京到台北,是「五四」演講及座談會的記錄,篇目有五:
上下編9筆資料,《五四目錄》均未收錄,雖然《五四目錄》收錄3筆與本書中雷同的篇名:〈五四的回顧〉(序號0888)、〈五四的評價〉(序號0458)、〈訪湯志鈞教授談康有為、章太炎與五四運動〉(序號0886),但是出處都是《國文天地》第4卷第12期。可以這樣說,《五四目錄》未把本書當做論文集,所以9筆資料都漏收。 二、期刊專號的漏收 期刊出版「五四」紀念專輯是常有的事,今年(2009)《文訊》即以兩期的篇幅刊載「五四」九十周年的文章。《五四目錄》收期刊五四專輯、專號上的文章,漏收的情形較少。就所知僅兩篇而已。一是〈「五四運動」──一場不幸的政治干擾──《胡適自傳》第九章〉,胡適口述,唐德剛撰稿,刊登《傳記文學》第34卷第5期,1979年5月。一是〈被放大和扭曲的五四──新一代看五四和台灣新文化〉,作者有張恆豪、江夏、江軍、呂葆光、蘇峰山,刊登《新文化》第4期,1989年5月。 較有爭議的是《聯合文學》第4卷第7期(1988年5月)出版的「五四文學專卷」。這一期的內容只有兩部分,《五四目錄》收錄第一部分「論五四一代的文學」的7篇論文(共23頁),未收錄第二部分「五四一代的作品」(共170頁)。第二部分收小說家、詩人、戲劇家、散文家共24位的作品24篇,每篇附有作家小傳和對選刊作品或其他作品的評隲輯錄,這是一部分很重要的資料,所佔篇幅有42頁。筆者猜想《五四目錄》未收錄的原因,是認為這是創作,不是論文。問題是當初《聯合文學》設計此專號是有整體規畫的,必須兩部分並存,才能完整地呈現「五四」一代文學的面貌,未收錄即失去當初設計者的本意。所以,原則上筆者是贊成收錄第二部分。這裡遇到一個難題,即題名和作者如何著錄(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起訖頁數都沒有問題)。筆者試擬題名如下:五四一代的作品:小說〈藥〉等,詩〈鐵匠〉等,戲劇〈壓迫〉等,散文〈人的文學〉等,共24篇。試擬作者項如下:魯迅、劉半農、丁西林、周作人等。題名後可加按語:附作者小傳及有關評論摘要。筆者估計,包括題名、作者、刊名至起訖頁次,排印時不會超過四行。《五四目錄》有的條目還排印成五行(如序號0686、1378)。 編目錄會遇到文章收錄與不收錄兩難的問題,可請教專家,也可開會討論,取得共識。 另外,《傳記文學》第42卷第5期(1983年5月),刊載3篇有關「五四」的文章,依序是:吳相湘〈五四親日三伙伴: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楊亮功〈「五四」重印序(附:「五四」目錄)〉,阮毅成〈從「五四」談到「浙江新潮」〉,《五四目錄》收錄後二篇,獨漏第一篇。可是《五四目錄》卻收錄兩篇與「五四」人物相關的人的文章,即〈「五四」殉國三烈士〉(序號1039)、〈「五四運動」的點火人〉(序號1040),則談「五四」親日的人物,似可考慮收錄。 三、〈播種者胡適〉論戰相關文章的漏收 胡適在1962年2月24日逝世。同年1月1日李敖在《文星》第51期發表〈播種者胡適〉乙文,同年同月25日葉青(任卓宣)發表〈誰是新文化底播種者〉(《政治評論》第7卷第10期),對李敖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五四目錄》收錄葉青的文章,卻未收李敖的文章,鄭學稼接著也發表不同意李敖文章的看法〈小心求證〈播種者胡適〉的大膽假設〉(《文星》第52期,1962年2月1日)乙文,《五四目錄》也未收錄。李敖在1962年3月1日的《文星》第53期又發表〈為〈播種者胡適〉翻舊賬〉乙文,葉青和鄭學稼兩文再撰文反駁李敖的看法,這3篇文章,《五四目錄》,也未收錄。(按葉青的文章題名〈再論誰是新文化底播種者〉,刊登《政治評論》第8卷第2期,1962年3月25日。鄭學稼的文章題名〈論白話文和白話文學的運動──附答李敖先生〉刊登《文星》第54期,1962年4月1日)即使支持李敖看法的兩篇文章,《五四目錄》也未收錄。(按這兩篇分別由田尚明(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孫德中的筆名)撰文〈談胡適在《新青年》發表的信和文〉,刊登《文星》第55期,1962年5月1日;蘇雪林撰文〈開庭「審」胡適──胡適博士與文學革命〉,刊登《作品》第3卷第4期,1962年4月1日) 以上共計8筆資料,漏收7筆。 四、收錄標準不一的漏收:專書的章節部分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出版後,臺灣曾翻譯其中的十章(全書共十四章),周陽山主編的《五四與中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年)選譯六章,《五四目錄》收第二、四、七三章,有三章未收。周玉山主編的《五四論集》(成文出版社,1980年)選譯四章,《五四目錄》卻一章也未收。共計十章,選收三章,未收七章,筆者想連周氏兄弟都不知道《五四目錄》收錄的標準何在? 五、收錄標準不一的漏收:單篇論文部分
六、收錄標準不一的漏收:資料彙編部分 唐山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一套資料彙編,書名《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紀念「五四」八十周年》,主編者有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編輯者有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內容是蒐集與整理「五四」以來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的資料,材料以期刊、文集為對象,如果是「取材於個人文集者,必儘可能索查原刊出處,相互覆校,力求呈現文獻的原始風貌」。全書分為9種10冊,這9種書名是:1. 什麼是自由主義?2. 「五四」與學生運動。3. 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4. 文化的道路。5. 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6. 社會改革的思潮。7. 民主、憲政、法治(2冊)。8. 基本自由與人權保障。9. 自由經濟的主張。 這一套書,《五四目錄》收6種,未收1、6、9三種,未知編者標準何在?以第一種來說,自由主義是「五四」以降具有影響力的思潮主義,首冊書名標榜自由主義,是沒有理由不收錄的。再以第6種《社會改革的思潮》來說,其內容包括個人主義、婦女解放、家庭問題,以及社會的平等等,都是「五四」以來眾所關注的焦點話題,更應該收錄。第9種是在經濟的領域裡,主張自由經濟,反對統制經濟,思考經濟自由與社會平等的關聯,也應收錄。加上這一冊收錄全書9種10冊的總目錄和作者索引(還附有作者異名表),可供讀者檢索全書之用。 又,雖然《五四目錄》收錄第二種《「五四」與學生運動》,然書中40篇文章中有多篇涉及「五四」學生愛國運動,未能加以收錄,不無遺憾。 七、個人文集的漏收 編專題文獻目錄,文集(含個人文集、會議論文集、主題論文集)是僅次於期刊文獻的重要文獻源。《五四目錄》約收期刊論文770筆,約佔了《五四目錄》所收1,559筆的一半,其次,文集論文約450筆。筆者抽選身邊的韋政通和李澤厚的文集,核對《五四目錄》,發現均有遺漏的情事。《五四目錄》韋政通收5筆資料,序號分別為0317、0412、0639、0646、0832。筆者據韋政通《歷史轉捩點上的反思》(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乙書,查出〈「五四」在今日的意義〉、〈民主:播種不易,收成尤難──念「五四」想今朝〉兩筆,是《五四目錄》漏收的。這兩筆均分別刊載於《中國論壇》1986年5月、1988年5月。 李澤厚的文章,《五四目錄》收了3筆,序號分別為0123、0441、0873。筆者據李澤厚《走我自己的路》(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乙書,查出〈「五四」回眸七十年──香港答林道群問〉、〈啟蒙的走向──「五四」七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言提綱〉兩筆,是《五四目錄》漏收的。同書〈關於中國傳統與現代化的討論〉乙文,也是討論「五四」的文章,也可收錄。 其他,像自稱「五四之子」的殷海光,常利用每年的五月份,發表檢討五四運動的文章,《五四目錄》收9筆,漏收〈讓我們携手從事文化的創建──兼紀念五四〉乙文,此文收在陳鼓應編《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此書1969年出版,世界文物供應社經銷,1978年增訂版,由遠景出版社印行。 據《五四目錄》作者索引,約收20筆左右的作者有林毓生、余英時、周策縱、周玉山、周陽山。他們的文集,很可能還會有《五四目錄》漏收的情形,礙於截稿時間已到,無法核對。 拾壹、輔文部分 一、作者索引 作者索引有的處理得很好,如正文出現的作者欄位,有寫「社論」、「編輯部」、「每週評論」等,這些並非作者,所以編作者索引時改題「大學雜誌社論」、「中華雜誌社論」、「政治評論社論」、「綜合月刊編輯部」、「中華雜誌每週評論」等,這是正確的做法。不過,仍有些缺失,如:
二、題名索引 (一)特殊符號排列法的缺失(見圖一) 編論文目錄,正文按分類排列者居多,為方便讀者從不同角度檢索資料,正文前備有分類總表和詳表,正文後有各種輔助索引,其中最流行的是作者索引、題名索引、標題索引。有獨立排列的,也有混合排列的。作者索引多按中文、西文(包括英文字母、拉丁字母、希臘字母)、日文、韓文排列。中文習慣以筆畫多寡排列,少數按照四角號碼和部首排列;中國大陸則改用漢語拼音排列。題名索引除上列幾種排列法外,如遇到開頭是阿拉伯數字的,也有集中排列的。這幾種編法或檢索方法,編者和讀者(用戶)已習以為常,成為慣例。 圖一:特殊符號排列法 《五四目錄》的題名索引,除保留傳統的漢字筆畫、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排列法外,另創特殊符號排列法。這似乎是中文索引史上的創舉。所謂特殊符號包括兩組,一組依序是《》、〈〉、[ ]、「」等;另一組依序是:,、(本身亦未統一,也有依、:排序的)。其方法是把145筆題名開頭有第一組符號者集中排列,照第一組順序排列,符號相同,再照漢字筆畫排列。如第1筆為: 《中國三十年代作家評介》序。第6筆為:
「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五四期間…… 如果第一組符號緊接著出現第二組符號,要照第二組符號順序排,如第14筆、第15筆: 「五四」、胡適與自由臺灣:「五四」八十三周年紀念感言。 「五四」:一個未完成的文化運動。接著又排沒有第二組符號者,如第18筆: 「五四」一感 現在麻煩的問題來了,序號1212,侯健的文章,題名是: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題名沒有特殊符號;序號1210,也是侯健的文章,題名是:《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附錄,有特殊符號。這種情形,我們編題名索引,一定是先排沒有特殊符號的,再排有特殊符號的,這兩筆一定排在一起,只是上下而已。按照特殊符號排列法,先排《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附錄。沒有特殊符號則按傳統漢字筆畫排。結果是:按照特殊符號排列的,出現在《五四目錄》第187頁,照漢字筆畫排列的,出現在《五四目錄》第222頁,兩者相差35頁。類似的情形還有: 「五四」思想和文學(侯健) 五四思想和文學(侯健) 分別出現在第188、198頁,兩者相差10頁。 「五四」雜感(孫陵) 五四雜感(夏志清) 分別出現在第190、207頁,兩者相差17頁。 這樣的話,讀者找資料,還要先記得五四、五四運動有無加引號。 這種排列法,也出現在漢字筆畫排列法。如頁217: 紀念「五四」:發揚「愛國主義」與「理性主義」精神 …… 紀念「五四」應有的認識 紀念五四六十周年之際論詩的新與舊 傳統的排列法是這樣: 紀念五四六十周年之際論詩的新與舊 紀念「五四」:發揚「愛國主義」與「理性主義」精神 …… 紀念「五四」應有的認識 兩相比較還是有差別的。其他,如頁221:(見圖二) 從「新潮」的內涵看中國新詩革命的起源…… 從大共同體本位走向公民社會…… 圖二:頁221 頁233: 論「探索小說」…… 論中國意識的危機…… 頁235:(見圖三) 關於[周策縱等著]《五四論集》 …… 關於「復古運動」:敬答袁晴暉先生…… 關於五四運動…… 圖三:頁235 以上列舉的排列方法,筆者曾請教幾位圖書館界的朋友,他們都說這種排列法打亂了讀者幾十年來查題名索引的習慣,一千五百筆的小專題目錄,都可以相差35頁,假使是兩萬筆以上的目錄,那不知要相差多少頁,不知要給讀者帶來多少困惑和不便。 國家圖書館是圖書館界的火車頭,國圖索引的編法應具示範作用,是供國人編索引的人採用遵循的。這種特殊符號法,館內要先有共識,館內各單位編題名索引也要這樣編排,還要跟圖書館界、出版界、文獻學系的老師充分討論和溝通,也要徵求讀者、用戶的意見。一定要先集思廣益,不能貿然行事。 (二)題名索引的加工 題名索引會有題名相同排列在一起,如「五四運動」,即有4筆,序號分別是0330、0804、0857、0896,如果讀者要找蔡清隆寫的,運氣好很快就找到,運氣欠佳者,可能要找4筆。如果在題名後用圓括號加注著譯者,讀者就不會有這種困惑。這種題名加工,一點也不困難,但是《五四目錄》並沒有這樣做。檢查《五四目錄》,題名索引需要加工的,至少有36筆。舉例如下: 頁195 序號0353 五四(周策縱) 序號1082 五四(楊亮功)(見圖四) 圖四:序號0353、1082 頁201 序號0330 五四運動(蔡清隆) 序號0804 五四運動(包遵彭) 序號0857 五四運動(殷海光) 序號0896 五四運動(張國燾) 頁202 序號0041 五四運動史(林雙不,書介) 序號0803 五四運動史(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龍田出版社)。中國大陸譯成《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 序號0866 五四運動史(周策縱著,桂冠圖書公司) 頁203 序號0473 五四運動的反傳統和學術自由(湯一方,聯合報) 序號0456 五四運動的反傳統與學術自由(湯一介,聯經公司) (按應是同一人,核對文章即可得答案) 頁203 序號0754 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張玉法,書評書目,第61期) 序號0824 五四運的時代背景(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論集) 序號0755 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歷史學家張玉法從四方面分析五四和時代的關係(程登懷,書評書目,第61期) (按序號0754、0755是同一篇,應合併) 頁203 序號0324 五四運動的檢討(唐湘清) 序號0339 五四運動的檢討(余英時) 頁204 序號0315 五四運動真相(楊一峯) 序號0741 五四運動真相(劉家麟) 頁204 序號0250 五四運動新評價(劉中朗) 序號0310 五四運動新評價(曲江) 頁216 序號0029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評介(周玉山) 序號0030 侯健著《文學革命與革命文學》(魏子雲) 序號0024 侯建著《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評介(馬森) 序號0028 侯健著《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評介(于治中) 頁218 序號0855 胡適與文學革命(賈祖麟著;周陽山譯) 序號1246 胡適與文學革命(葛瑞德,周陽山) 頁222 序號1204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劉心皇) 序號1212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侯健) 頁223 序號0137 梁啟超與五四運動(劉邦富) 序號1086 梁啟超與五四運動(秦賢次) 頁226 序號0044 評介《五四論集》(傅彥) 序號0048 評介「五四論集」(周陽山) 頁226 序號0021 評介周策縱著《五四運動史》(謝世芬) 序號0054 評介周策縱著「五四運動史」(雷慧兒) 頁232 序號0765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戴克著,劉德美譯) 序號1160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高平叔) 頁235 序號0120 繼承「五四」,超越「五四」(龐樸) 頁236 序號0921 繼承「五四」、超越「五四」(羊滌生) 三、序文、凡例、目次的編寫法 (一)序文的寫法 筆者是非常反對政府、文教機關出版的工具書有兩篇序文。中央圖書館編輯兼出版的《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目次頁只排印一篇序文,內文卻出現前後任館長的兩篇序文。其中有一篇既無頁碼,字體與另一篇序文的字體不同。前者用楷體,後者與凡例等都是用宋體。如果把前一篇序文撕去,並不影響全書頁碼的連貫。此書究竟是一篇序文,還是兩篇序文,有不同的解讀。後來《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即將付排,出版單位陳奇祿院士寫一篇序文,文章有一個地方與事實不符。未有編輯單位中央圖書館館長的序文,如果有序文,一定有更多與事實出入的地方。前幾年由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台灣文化事典》,分別由前任、現任校長各寫一篇序文,一說此書是辭典,一說此書是百科全書,說法不一,令讀者產生困擾。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漢學研究中心出版的多部二次文獻的序文上,這些由中心主任(館長兼)署名發表的序文,都說出版這些專題目錄是有規畫的,卻從未提到什麼較完整、較具體的規畫項目,連重點(如文史哲)都隻字未提。另一方面,從主編者的序文中一點也看不出他們編的二次文獻是屬於漢學研究中心的規畫項目,看到、聽到的是編輯竣事才交給漢學研究中心校對和印刷。潘重規教授在《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序文說:「……因此鄭君(鄭阿財)將搜羅所得,自1908年以來中日兩國長達八十年的論著目錄結集成冊,以供學者採擇。承蒙國立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大力支持,予以出版。」《經學研究論著目錄》主編林慶彰在兩頁(56行)序文中提到漢學研究中心的只佔一行,文字中只提到該中心相關人員的「精神支持」四個字。如果漢學研究中心只負責印刷和出版,建議「漢學研究中心編印」中的「編印」二字取消,改為「出版」。因為「中心」只有「印」未有「編」,這樣更改較符合事實。事實上這些二次文獻的主編都是各大學的教授,有他們的序文就夠了。 最近看到老同事為《五四目錄》寫的序文,感觸良深。深深覺得還是要有「傳承與創新」的觀念。序文不妨先寫些過去為了配合時代的需要,圖書館曾編了許多專題目錄,再寫今年適逢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特地把五、六十年來「五四」的研究成果彙編成目,供學界檢索參考。筆者認為較重要的是介紹《五四目錄》的內容特點,或精髓所在。序文最後一定要感謝編輯團隊工作的辛勞。不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寫了近二百八十字闡釋民主與科學的通俗理論,更不應該用更長的篇幅評論社會現象或使用政治語言。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參考工具書的介紹工作,常根據序文和凡例寫成提要(偷懶的方法)。多年的經驗累積,發現寫序文的第一句話也要有智慧。筆者為了寫這篇書評,看了幾十篇談論五四運動的文章,發現文章首句的文字,與《五四目錄》序文開頭的文字,很不一樣,雖屬小事,亦應注意。 總之,寫序文是一門學問,也是一件嚴肅的事。有價值的序文,應具有導讀和書評的雙重功能。早期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工具書,有的請大學者蔡元培寫序,有人把《四庫全書總目》所收各書的序跋彙編成書,書名《蠡測編》,1952年華國出版社重加排印計有20冊,書名改稱《四部要籍序跋大全》。近年來已很少讀到二次文獻的序文佳作了! (二)凡例的編寫法 日前釋自正法師命筆者再談凡例的寫法,想必是之前在一次研討會上筆者答覆過於簡略的緣故。今利用談《五四目錄》凡例的缺失,順便談談二次文獻凡例的寫法。《五四目錄》的凡例,分五部分:收錄原則、全書結構、排列及分類原則、書目來源、書目紀錄欄位。略述各部分的缺失如下: 第一部分收錄原則。小缺失是同一頁重複三次提到書目資料共收1,559筆,只提一次即可,接下來可寫專書、期刊論文、報紙論文、論文集論文、學位論文各收多少筆。如筆者以人工計算,期刊論文約收700筆,報紙論文約收230筆,論文集論文約收450筆,學位論文約收95筆,專書約收70筆。 第一部分較嚴重的缺失是凡例第一條「本書收錄臺灣地區1949至2009年出版有關五四運動的……」。有兩點錯誤,一是至少有10筆是1944年至1948年出版的,卻未見2009年的一筆資料,這是很離譜的事;一是不單是收臺灣的出版品,還收8種以上香港和新加坡出版的期刊。這兩點與凡例第一條所說是不吻合的。 第二部分全書結構。又分四部分:專論、書目資料、作者索引、題名索引。專論部分說收錄的4篇論文可以「為本書之導論」,導論即引論,也具有引導的部分功能。經筆者拜讀後覺得純粹是4篇學術論文,未具有引論的作用,有些地方還出現誤導的文字。筆者會在「目次的編法」略述管見,敬候指教。作者索引和題名索引同屬輔助索引,和標題索引都是屬於檢索系統的一部分,應加以合併。其中題名索引提到特殊符號排列法,因未聽過這種排列法,宜加以說明,並加舉例。 第三部分排列及分類原則。缺失分兩點來說:第一,未見分類原則,只見類目及分類依據。而且,目錄是先有分類,再有排列。《五四目錄》的排列,第一級類目(指11類)就全部交給電腦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列,便宜行事,欠妥。部分第一級類目,如社會與文化有397筆,歷史與外交有323筆,語言與文學有367筆,均應再細分,其他各類目也應先按性質相近者排比,再交給電腦依年代排列。第二,有一個前提要先確定:凡例是給讀者看的,因此,出現太多的專業化名詞,並不妥當。這一部分只要說明分成幾類,把類目寫出來即可,不必寫分類的依據,如係參考國家圖書館館藏查詢系統、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國家圖書館全國新書資訊網等,均可刪除,包括「筆順係依教育部民國85年出版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排序」,書名均可免。何況這部分有些資訊網名稱與第四部分書目來源的第1、2、4項完全雷同。 第四部分書目來源。陳亦伶書評建議改為「資料來源」,改名的理由,陳文說:「因為目錄主體並非僅有專書資料,單篇論文與報紙各類型資料皆有,所以應更名為『資料來源』較為恰當。」並建議依照參考文獻的著錄規範,應在採用資料庫名稱下,加注確切網址。 以下談第二、三部分至少有26組(52個)特殊符號,包括單鉤(〈〉)和引號(「」),均可省略。「〈〉」是篇名專用的符號,專論、書目資料、作者索引、題名索引不能用單鉤符號。11種類目不能加引號。未見過二次文獻的類目加引號的。 希望《五四目錄》的編者不必太介意以上所講的缺失。試把成立二十幾年的漢學研究中心所出版的二次文獻的凡例,一一複印下來,再一一排列,加以對照和比較,很容易發現從凡例包括的內容、類目的名稱、層次標題的序列和序號、民國和西洋紀年的寫法、凡例文字的詳略和字體等,哪一項不是五花八門。說實在的,一般讀者都不會看凡例。不過四十年前包遵彭館長親口告訴筆者說,一部工具書編得好不好,從凡例即可略知一二。包館長也已往生四十年了,但是這句話筆者都謹記在心,永誌不忘。 就筆者所知,中國大陸有幾篇專門談辭書的凡例的文章,如夏南強〈談辭書的「凡例」〉、劉玲〈也談辭書的「凡例」〉、鄧衛華〈從「凡例」的作用論其規範化〉等,都刊登《辭書研究》。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似從未見過專門談二次文獻的「凡例」寫法的文章。筆者雖然寫過三本以上二次文獻的凡例:《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中文參考用書指引》等,今天對近三、四十年前的作品,當然不滿意,其寫法還是存在一些缺失,實在沒有資格談這個問題,為了拋磚引玉,只能提出幾點原則性的看法:
(1) 編輯旨趣 二次文獻只有極少數的凡例有寫編輯旨趣的,旨趣即宗旨和目的。漢學研究中心出版的二次文獻,只有少數的凡例寫編輯旨趣,有的過於簡略(如《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有的過於冗長(如《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唯有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約70字左右,長短適中。抄錄如下:
香港大學楊國雄、黎樹添主編《現代論文集文史哲論文索引》,敘例首列「旨趣與範圍」,旨趣部分的文字言簡意賅,足資借鏡,抄錄如下:
讀者也許會問:你自己編的二次文獻的凡例有寫編輯旨趣嗎?答案是有的。不過,《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1970年)寫得很簡略,不到70字;《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第一冊(1982年)則較為詳盡。今擬似野人獻曝,將《中文參考用書指引》(1979年)凡例第一條抄錄如下:
以上列舉三則二次文獻的凡例有寫編輯旨趣的例子,僅供參考,不具範例的作用。筆者也並非主張每一種二次文獻的凡例均需要有編輯旨趣,但是像《五四目錄》這種回溯性的專題目錄,是需要有編輯旨趣。 (2) 收錄範圍 程千帆認為有了收錄範圍,便於讀者了解目錄的特點和價值。並舉孫殿起《販書偶記》「略例」為例,說明前二條都是講《販書偶記》的收錄範圍:1. 不收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者,除非「卷數互異」,版本不同,2. 只收單行本,如收叢書中的單行本,一定是初刊或抽印本。範圍等於決定本書之價值:「是一部清代以來的著述總目,其作用相當於《四庫全書總目》的續編。」(見程千帆、徐有富著《校讎廣義.目錄編》,1998年)筆者認為收錄範圍應包括:A. 時間,即收錄文獻資料的起訖時間(時間斷限),B. 出版地(如包括臺灣、日本、中國、歐美等),C. 內容範圍:如《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說收錄的內容包括:學者研究經學通論、周易、尚書、詩經、三禮通論、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爾雅、孝經、石經等經書之相關論著。D. 載體種類,即資料、文獻範圍,如專書、論文集、學報、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政府出版品等,亦可寫共收多少條(筆),各種文獻各收多少條(筆)。 (3) 分類與排序 先談分類問題。書評、書目、目錄、序跋等,是集中歸入總類或綜合類,或打散歸入相關各類,如哲學書評,入哲學類。又如古文字入考古學或文字學;敦煌佛經卷子入敦煌學或佛教。題名含多種主題者,有編分析款目或參照款目嗎?凡例都要說明清楚。有的凡例列一、二級類目,實無必要,二級類目在目次頁或分類表就會列出,不必重複。 至於排序,即同一類目的排列,是按作者筆畫排,或題名筆畫排,或按出版時間先後排。每種分類目錄的處理方法,均不相同。《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同一類目一律按篇名筆畫排,編《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時,接受已故喬衍琯教授的建議,同一類目先按條目內容相近者排比,再按篇名筆畫排序。至於哪一種較合乎科學,不是像現在圖書館學流行的做法,完全由電腦來主導,也應尊重讀者的想法。 (4) 著錄項目 著錄項目是指《五四目錄》凡例第五部分(最後的部分):書目紀錄欄位所列的10個欄位:序號、題名、作者、書刊名、編著者、卷期冊次、學位論文、出版項、版次、頁數。 著錄項目宜排在「分類與排序」的前面或後面,《五四目錄》把它排在凡例的最後部分,列在「書目來源」之後,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臺灣和中國大陸對著錄項目存在兩大共同缺點:一是題名、作者和起訖頁次據目次頁著錄,非以正文的篇名、著譯者和起訖頁次為準。上述項目正文的正確性遠高於目次頁。常見的現象是目次頁常漏排副題。二是題名和作者從不加工或加內容注。《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由吳碧娟小姐主編時,開始有部分篇名加按語,現任主編羅金梅小姐和助理林珊如小姐,日前告知篇名加工一直擴大著錄範圍。《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早期只見附錄項著錄:附參考書目或書後索引而已,未見題名加工,偶有內容注。文訊雜誌社近編「台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共收八萬多筆資料,目錄加工進步到加提要、摘要或揭示篇目,可說是目錄編製史上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中國大陸編的論文目錄,著錄項目方面,還存在一個幾十年來未見改善的缺點,即著錄卷期、年月和起訖頁次三項,不是缺卷期,就是缺年月,頁數只記起頁。近幾年似稍有改進。至於中國大陸所編《中國國家書目》著錄項目之完備,幾乎每一本書都有簡單的內容介紹,與國內所編的《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相互比較,不知從何處談起? 著錄項目目前亟待加強的工作,就從題名和著譯者的加工做起吧!也唯有如此,凡例的著錄項目,才有實質上意義,凡例才具有可讀性,而不是像在念教條。如果所有二次文獻的凡例,著錄項目都千篇一律寫:本書著錄項目包括題名、作者、刊名、卷期……。這樣的著錄有何意義。讀者不看這些著錄項目,也猜得到「26:3」是第26卷第3期,「12-18」是第12頁至18頁,總不會看成第12卷第18期。 著錄項目未有新意,不如取消。 (5) 檢索方法 指正文前的分類表和正文後的輔助索引,後者包括作者索引、題名索引和標題索引等。其中題名索引讀者已習慣不管題名中有什麼符號都會和題名沒有符號的混合排列。就不要再另創特殊符號排列法。 (6) 附錄 主要是講收錄資料的來源。因此《五四目錄》凡例第四部分「書目來源」,可併入於此。附錄部分筆者的做法是列舉收錄期刊、報紙、論文集一覽表,較特殊的是每一種期刊、報紙、論文集都注明共收錄多少條(筆),這是前人未曾做過的,以前是靠人工去計算,現在可交給電腦處理。如果是收錄會議論文集,常見的排列方法是相同的會議論文集,第七、八屆排在第三屆前面,因為「七」、「八」筆畫較「三」少一畫,所以排在前面。第五屆又排在第四屆前面,因為「五」筆畫比「四」少一畫,所以第五屆排在第四屆前面。這是不合理的。不論會議或會議論文集,一定要照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依序排列。 以上三點凡例編寫原則,都是一些經驗談,不夠周延和深入,敬請鑒諒! (三)目次的編法 目次是書刊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二次文獻的目次,基本上包括凡例、類目或分類表、輔助索引、收錄報刊一覽表等。目次是為了讓讀者了解全書的基本內容及排列結構。目次標示的頁碼,大部分排印在篇章、類目和標題之後,近來有些書刊和論文集,流行把頁碼標示在篇章、類目和標題之前。 《五四目錄》的目次包括七部分:序、凡例、目次、專論、書目資料、作者索引、題名索引。目次中又出現目次,兩者有何不同。書刊一翻到目次頁,即看到這些書刊的目次內容,有必要再排印一次「目次」嗎?覺得多此一舉,亦令人費解。 書目資料所列11種類目名稱欠妥,前文「類目與分類的商榷」已討論過,不再贅述。此處11種類目未加引號是正確的,凡例「書目資料」類目加引號是欠妥的。目次未見各種資料的收錄一覽,表示不是根據原始材料建檔編目,其正確性就值得高度懷疑了。 最後提到正文前4篇與五四運動相關的論文。序文說可以「使得這本小小的目錄聲勢大振,……如此我們也就可以放心的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了」。序文未免誇大其詞,目錄正文部分編得好,體例有創新,資料蒐集完備,聲勢自然大振。凡例又說是可當本書之「導論」,導論即引論,也兼有動詞「導引」的意思。筆者拜讀過這4篇大作,感覺是純粹的學術論文,各自抒發自己的學術見解,包括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學和五四思想的變化,看不出對五四事件、五四運動具有什麼引論的功能,有些文字反而誤導讀者。如一篇文章說1916年胡適在《新青年》提出「白話文學革命」,筆者找遍相關文獻,只發現胡適有提到白話小說、白話詩,未見有「白話文學革命」六字。另一篇文章說1961年發生第二次中西文化論戰,然而另有學者認為1961年胡適的演講「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按「科學發展」該文作者誤為「發展科學」),並非引起論戰的主因,真正的導火線是1962年2月1日李敖發表的一篇文章〈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所以第二次中西文化論戰是從1962年開始的。這4篇論文經過筆者校對後,發現一些缺失,不能不提。
陳亦伶書評認為這4篇論文,可當附錄。筆者認為今年適逢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宜寫一篇綜述文獻,題名「九十年來(或五十年來)五四運動研究綜述」,或仿照《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目錄(1950-2000)》乙書的代序,寫一篇「從出版品看六十年來台灣五四運動研究」。這種綜述文獻具有導讀的作用,與二次文獻相結合,遠比《五四目錄》的一次文獻(指4篇論文)與二次文獻相結合對讀者來說,更具有提供系統研究成果的作用。這種二、三次文獻的結合,值得提倡和推廣。 拾貳、結論 四點結論,句句都是出自肺腑之言。 第一點結論,是略帶感傷的感言。怎麼說呢?國家圖書館原本是國內編各類型二次文獻的中心,惜二十年來優勢盡失。重鎮已轉移到南港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在林慶彰教授的主編、主持下,有規畫、高品質、多語文、文獻蒐集最齊全、著錄項目最完備的經學目錄和專科目錄,一部接一部出版,最新出版的是林慶彰與蔣秋華兩教授主編的《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編輯中的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第四、五編;專科目錄則有《朱子學研究書目》、《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日本儒學研究書目》等,這些書目和論文目錄,收錄資料涵蓋的時間就長達三個世紀之長,語文則包括中、日文和西文,文獻資料出版地點有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和歐美各國。這一長串的成績單,在我國二次文獻編纂史上或工具書發展史,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章。這些收錄文獻資料和著錄項目最齊全的二次文獻,也受到國際漢學界、海峽對岸學術機構和學術界人士的欽敬和佩服。加上文哲所圖書館在館長劉春銀的領導下,也編輯出版《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及其《補遺》、《秦賢次先生贈書目錄》,如虎添翼,文哲所已成為國內目前自製率最高的二次文獻編製中心,並且是居在遙遙領先的地位。距國家圖書館只有一條馬路之隔的文訊雜誌社,在總編輯封德屏博士領導下,近年來也編輯了多種突破傳統目錄的著錄方法的二次文獻,如《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文訊25週年總目》(吳穎萍主編)。即將編輯竣事的約有10大冊,收錄近九萬條(筆)的「台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和編輯進度已超過一年的「台灣文學期刊史編纂暨藏品詮釋計畫」(內容為1910-1950臺灣文學期刊總目次),這兩種目錄(目次)在題名和作者的加工方面的創新,屆時會讓圖書館界和文獻目錄學界刮目相看。這些目錄除《文訊25週年總目》由文訊雜誌社出版外,其餘由或「將由」南部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中南部幸有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在館長釋自衍法師領導下,主編了兩巨冊的《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參與撰稿者還有釋自正法師、黃惠珍小姐和筆者的老同事國內分類編目專家陳友民先生,這兩部《彙編》資料收錄的時間,始自1963年,截止於2006年,前後長達43年。這兩部《彙編》的「編例」的九點說明,都是根據實際需要來撰寫。這兩本《彙編》有三大特色:1. 據館內自訂自編分類表來分類,具有「量體裁衣」的特點(引自柯平《文獻目錄學》,1998年);2. 提要撰寫方法增加「列舉章節法」,即將學位論文的「章節一一列舉或加以說明」;3. 提要的撰寫文字「簡明扼要,突出重點」(有引號者皆出自《文獻目錄學》)。還有裝幀和內文編排精美大方。以上所說這些做法都值得宗教界和圖書館界的倣效和學習。 反觀國家圖書館,多年來已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古籍索引如《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大型專科目錄如《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似已成絕響,只能出版規模較小的展覽目錄《開風氣之先──雜誌創刊展(1945-1987)展覽圖錄》和小型專題目錄《五四目錄》了。前者圖文並茂,每種期刊有簡介和創刊號的彩色書影,正文前4篇專文具有導論和導讀的雙重功能,頗有創意。序文文字有「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既有回顧也有展望」,對我們這些退休人員來說,讀來倍感溫馨。後者雖非跨出一大步,仍是踏出第一步。目前經常性和綜合性的《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已不出紙本,改出網路版,筆者看過前者的網頁,覺得資訊量不足。 以上雖然講了一些讓人洩氣和氣餒的話,但是國家圖書館的同仁做事、服務讀者還是最賣力的,仍有很大的潛力,希望在新館長的領導下,大家腳踏實地,上下一條心,一定可以恢復昔日二次文獻的編製中心。 第二點結論是國家圖書館要建立檢討制度。即目錄出版後、圖書館年鑑出版後、研討會或展覽結束後,立即召開檢討會,過程要實事求是,不要虛應故事,連細節也要討論,如為什麼要採用不便翻閱、書頁又容易脫落的膠裝。結論要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筆者較關心的事,下列問題做了多少?
檢討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避免疏失和錯誤再發生、再重演,避免其他單位編目錄時重蹈覆轍。積極的意義是藉著各方的激辯,會產生火花,產生新的思維、新的分類構想、新的編製方法。 第三點結論涉及館員對編目錄、對資料庫心態調整的問題。 筆者以前編輯大中型目錄自有一套理論根據:是責任、是職掌、也是義務。沒有報酬,下班後、假日照常來館或帶回家繼續編輯,不在乎館內外圖書館界的批評,後來甚至與同仁擴大到編圖書館大事記。當閱覽組主任後,編了近20種展覽目錄,參與者有王國昭、嚴鼎忠、劉美鴻、李曉星等,也差不多這段期間,編了19種小專題目錄,包括包遵彭館長和藍乾章老師的著作目錄。辭去主管後,開始大量接觸中國大陸的圖書館書刊,發現中國大陸在50年代曾發起館員編專題目錄運動,並編印待印、編輯中、待編的目錄彙編。這段期間開始轉換跑道,參與臺灣文學工具書的編寫、編審和顧問工作。寫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館員不但要大量投入編專題目錄,還要投入其他工具書的編輯工作,因為社會上真的有很多人,包括教授、學者都分不清楚工具書和普通書的區別在哪裡。如對於《台灣文化事典》的定位,臺灣師範大學前後任校長看法不同,一說是辭典,一說是百科全書。又有某大學文學院長說年鑑不是工具書,綜述寫法可以不受規範化的限制,很多助理教授寫辭典的辭條像在寫文章。退休多年後,覺得館員的責任越來越重,編專題目錄要當基本功,要當家常便飯,還要跨出館外,告訴社會大眾如何編辭典、年鑑,如何寫大事記。既然編專題目錄是館員的看家本領,就不能有太多的疏誤。有幸在退休前認識釋自衍法師,經常聆聽教誨,使筆者對編輯比較單調的二次文獻,與以前相比較,有不同的體認、體會,認為有福報的人才能擔任這種事。所以至盼同仁要好好把握機會編好二次文獻。假如要利用資訊網,一定要核對原始文獻,著錄的文獻,要多多加工。電腦並非萬能,還是要與人工相互配合。完全利用資料庫來編專題目錄是很危險的,《五四目錄》的失敗,可資證明,還是要回歸到人工與資料庫充分合作,相輔相成,才是最佳的選擇。 第四點,也是最後的結論。 假設《五四目錄》由筆者來執行編輯,在資料蒐集方面不能遺漏重要資料,如學報、學術期刊和重要論文集(如《五四論集》,周玉山主編;《五四與中國》,周陽山主編;《五四研究論文集》,汪榮祖編;《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六輯, 五四運動》,張玉法主編)。這是第一步工作。行動開始的第一天,筆者會到書庫把分類號「628」五四運動的三、四十種論文集全部借出來,全部建檔,一筆一筆建檔,順便閱讀幾篇重要的論文。這些論文如果是從報刊上轉錄的,也要一筆一筆建檔,將來再到期刊書庫,逐一核對原始資料,核對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原來是有副標題的,原來是有著譯者的,原來「五四」是有引號的……等。第二步才是利用資訊網、資料庫和紙本目錄等,把有關「五四」的論文、文章全部列出,分成幾部分:專書、期刊論文、報紙論文、主題論文集論文、會議論文集論文、個人文集論文、學位論文等,再分別依下列不同情況排列:
第三步是把第一步的資料併入第二步的資料,發現重複的題名,只保留一筆。 第四步如有餘暇,應根據重要論文和學位論文的注釋及書後的參考文獻,補充第一步至第三步所遺漏的論文。這些論文也要核對原始的報刊。 以上四個步驟是筆者的做法,大部分是人工為主,以核對原始資料為主,以電腦、資料庫為輔。其他的分類和排序,筆者會另訂含有「五四」的類目,部分類目有第二級類目,不會採用特殊符號排列法,最後會有收錄資料一覽和一篇編後記。其他有關序文、凡例等的編寫,前文已有論及,此不贅述。關於專科目錄的編輯可參考林慶彰教授編《專科目錄的編輯方法》乙書,頗具實用與參考價值,是一部編專科目錄必備的工具書。 (拙文篇幅過長,校對費時。又,撰寫期間承吳穎萍小姐提供資料,謹此敬禮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