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八期 97年12月

如何增進印經會的影響力

梁崇明 大千出版社發行人


【提要】印經會是續佛慧命的一種殊勝組織型態,亦是集十方資糧共成十方事的如來家業。因此,如何讓眾緣發心的資糧,從印經會的功能,對社會大眾產生正向的影響力,這正是印經會的責任與義務。如何增進印經會的影響力?就個人以出版的立場及社會大眾訴求為考量,用反觀的方式,提出以下九個思考面向,與諸位大德共同來討論。一、印經會未來的使命。二、服務的深度與廣度。三、組織再造迎接新未來。四、提升法寶流通的質與量。五、邁向高品質的閱讀時代。六、開發多元的法寶型態。七、建立法寶共享平臺之資料庫。八、資源整合增進效益。九、科技、人性、佛性三合一。期願透過與會的諸位賢達一起集思廣義,對增進佛教印經會的影響力有更大的裨益。

關鍵詞:維基百科;POD


一、印經會未來的使命

(一)佛教精神的傳承與實踐

1. 有效縮短眾生的痛苦期

  如何讓佛法在社會深耕,這是佛法在世間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因為眾生有病所以社會需要佛法,佛法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因此佛教印經會應多加強對人文的關懷,譬如從關心教育問題,善巧的導入佛教的價值觀,讓功利主義,以及知識至上的競爭意識,能得到轉化,降低那不斷飆高的痛苦指數。從關心道德問題,加強推廣共命共存的觀念。從關心環保問題,破除個人宰制自然的意識,反省自私行為與災害的關係。從經濟、能源、糧食、災難……等問題,喚起覺醒的力量。

  以佛法的善巧方便,多出版關心社會問題的出版品,方能與社會的訴求產生連結,這樣的作品才能有效的被閱讀,佛教拯救苦難眾生的慈心,才能在這裡發揮作用,有效縮短眾生的痛苦期,讓大家少走冤枉路。

2. 扭轉大眾對佛教的印象

  如何讓學佛年輕化,破除老人佛教的負面印象,這是佛教界應該共同努力扭轉的問題。就印經會的立場而言,應該多出版吸引年輕人閱讀的出版品(作品要以吸引年輕人的議題為主軸,以善巧的方法導入佛法)。另外,也要破除往生送死的刻板印象,讓佛法無所不在的精神,轉化為看得到的具體行動,發揮佛教讓人快樂的智慧。世俗常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社會大眾只在親人往生的時候才想到佛教,那表示佛教被社會需要的好像只有這件事。現在應該將佛法在教育上的功能,如何善巧的發揮在社會上,讓社會大眾遇到教育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佛教。

3. 敦促政府將佛教列入教育課程

  依目前九年一貫教育,乃至於高中職大學,都嚴重缺乏對宗教認識的課程,尤其對佛教教育認識普遍不足,導致以佛教詐騙的事件頻傳。因此,佛教印經會應主動向主管機關建議,敦促政府早日將宗教課程納入教育體系之中。以英國為例,把宗教教育的責任交給中小學;英國的法律規定,英國的中小學必須有宗教課程。

(二)從佛教的文宣角色提升為文化部門

  從古代手抄經本的流通,到現在印經會所扮演的文宣角色,已無法滿足學佛的多方訴求,為了因應新時代,應提供全方位的佛法教育課程,與相關學習、交流、研習等等活動資訊,讓印經會成為佛教的文化中心。

(三)聯合成立佛教正法機構

  以一般社會大眾的能力,根本無法判別正邪佛法,因此,讓附佛外道以及搞個人崇拜之造神運動者有機可乘,假佛教之名做出非佛教的行為,嚴重誤導眾生,毀壞佛教教義,擾亂了佛教,甚至破壞了佛教名聲。我不能再坐視不管,更不能以駝鳥心態看待此事,希望佛教能來一次大團結大聯合,共同設立正信佛教出版品的認證機構,訂定審查制度與認證機制,推動佛教正法運動,宣傳揀擇正法的活動,教導大眾如何分辨正信佛教,讓大眾具有判別的能力,這是相當急迫性的工作,也是全體佛教的責任與義務。

(四)積極主動向社會發聲

  佛教界雖然有自己的媒體,但這些都是被貼標記的媒體,大多數只有佛教徒是最忠實的觀眾,一般普羅大眾是不會主動去看的,除非有什麼特別因緣另當別論。而在一般的公眾媒體中,佛教界的活動資訊,其曝光率少的可憐,若是有佛教的大新聞,大多數都是負面的比較多。因此,建議佛教印經會應與媒體建立暢通的管道,主動向媒體發聲,讓外界能常看到佛教對社會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許多媒體常因為錯誤報導,誤導大眾落入錯誤的觀念,因而讓許多無知的人斷送了慧命。這個問題遠比殺生還嚴重,我們都知道智慧比失去身體還重要。因此,可以從社會上所發生的問題,掌握第一時間,向媒體發聲,即時反應正確的觀念,提高佛教的能見度,深化佛教在社會的影響力。

二、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一)印經會服務的範圍

  為了因應e世代高速變化的社會,印經會服務的範圍,也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與訴求,依專業能力循序漸進,深耕服務內涵與擴大範圍:

1. 深耕服務內涵

  對原來的服務內涵及服務品質,應做全盤的重新檢討,找出不足之處,加強其內涵,強化服務深度。依實際的狀況觀察,關注每個服務對象的實際狀況,建立服務對象之個人檔案,做閱讀效益評量與追蹤,掌握閱聽人的狀態。

2. 與世界接軌

  走出臺灣,將臺灣弘法經驗移植至世界各地的華文地區,突破區域性服務範圍,學習從區域到全球性的服務,從瞭解世界的苦難與訴求,重新調整團隊的服務步伐,擴大弘法視野。

3. 從佛教徒擴大到非佛教徒的服務

  前面我們曾提到印經會應多加強對人文的關懷,這就是從佛教徒擴大到非佛教徒的一種服務。譬如也可以從社會許多問題中,善巧的導入相關討論的活動,再從這些活動中導入佛法,甚至出版與此議題結合之出版品。

4. 主動積極的精緻服務

(1) 勇於開創

  這已經不是一個等待因緣的時代,印經會應更積極的開創因緣,化被動為主動。主動積極的走入社會,如走入社區、團體、企業……等。

(2) 永續的深層服務

  個人化終身服務的時代已經來臨,要積極建立讀者個人化學佛檔案,從請書、閱讀、記錄、溝通、追蹤、關心、解惑、成長……等,做全程完整的記錄,作為個人化服務的執行參考。

(3) 建立佛教專業的問題諮詢中心

  建立全方位的Q&A溝通橋樑,譬如設立「佛法一指通」專線,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來回答,除了學佛遇到的種種問題,能給予適當的幫助與指引之外,也可以讓遇到困惑的大眾,能得到即時又正確的答案,避免受騙上當。

(4) 落實佛法的實用性

  不談玄說妙,要聽那聽不到的聲音,要真正瞭解現代人的急迫訴求。譬如,從現實面的苦難訴求,來落實佛法在生活上的實用性,有效的處理感情、婚姻、健康、事業、債務、就業、職場、意外災害等等問題。因此,不能什麼事情都推給業障,要先問診,要能觀機逗教,給對的藥,以務實的態度把方法拿出來,告訴他怎麼做,展現佛法的價值與實用性,增進對社會的影響力。

(二)印經會服務的項目

  以下所提出的印經會服務項目,有些單位已經執行得相當理想,鄙人最主要是將現代人的訴求,或者是社會需要的部分,希望透過執行面的加強,增進這些服務項目的影響力。

1. 辦理書展

  佛教界甚少自行辦理大型佛教書展,雖然每年的臺北國際書展,有某些佛教出版單位參加,但顯然還是太少,影響力不夠大。因此,個人希望教內印經單位,大家聯合起來共同辦理大型佛教書展,讓社會大眾產生關注,看看佛教界到底有哪些出版品,藉此打開社會大眾認識佛教的眼界,提高佛教出版品的影響力。

2. 新書發表

  一般結緣書出版了之後,最多發發書訊,甚少有發表的活動。因此,個人建議結緣書也要辦新書發表會,可以刊登媒體,或者其他管道發布活動訊息。並邀請助印者、倡印者、推廣者、流通者……等一起來參加,共同提高結緣書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3. 閱讀研習

  一般閱讀研習有諸多型態,如研習會、研討會、讀書會、導讀會、閱讀座談會等等。但大多顯得太佛教,或者太嚴肅、太拘謹,很難令參與者真正敞開心胸,道出內心深層的聲音。另一方面,也很難讓一般大眾(非佛教徒)直接參與。因此,個人建議,除了依訴求分班分級之外,要儘量朝開放式的參與,不要太多權威式的主導,過程儘可能要活潑輕鬆,讓研習沒有壓力,只有影響力。

4. 活動辦理

  可從教內至教外的交流活動中,敞開佛教的心量,開啟長期觀摩學習之旅。從國內至國際交流活動中,打開跨區域、跨國界的不同領域之學習視野。從兩岸交流中,重新找回佛教在中土的影響力。從參訪實修者的活動中,增進精進的動力。從與圖書館的合作中,辦理相關獎勵活動,活化佛教的閱讀風氣。

5. 委託承印

  接受委託印製服務,幫助國內外各個團體開發出版品,全面提升佛教出版品品質,增進影響力。

三、組織再造迎接新未來

(一)以社會整體變化之訴求,檢視組織因應能力

1. 舊組織之靈活性與應變能力之總檢討

  社會變化速度太快,問題也愈來愈複雜化,佛教印經會之組織,同樣必須面對社會整體變化之訴求,檢視組織因應能力,重新檢討如何做調整,讓組織功能達到契合時代的理想狀態。

2. 重組組織人力資源之特性

  為因應時代變化,原組織人力資源之特性,應重新整合,找到更適當的定位,發揮未被開發出來的潛能,從授權、決策、執行,驗收等等,來檢討整體組織之運作效能,讓組織充滿新活力。

(1) 就人力資源規畫而言,可從正職、志工、義工,以及委外等,評估短、中、長期業務訴求,再預擬人力需求發展規畫。
(2) 人才的傳承與複製,必須從專業度去做檢驗,將核心技術數據化,讓專業技術能夠量化學習。做短、中、長期的傳承培訓(複製)計畫。讓老一輩的經驗傳承給年輕團隊,促使團隊年輕化,新舊血輪能順利的轉換,共同為續佛慧命而努力。
(3) 就專業人才培訓而言,編輯必須具備全方位的編輯力;美編必須具備視覺美學的創造力。設計必須掌握時代脈動的創意;發行除了熟悉的通路之外,必須懂得應變與新通路的開創;文宣則必須懂得善用媒體的力量;網際網路人才必須隨時掌握新技術,讓網路經絡暢通無阻;資料庫人才必須具備永續思考的技術;軟硬體電腦人才必須隨時掌握新技術,做到善維護、具擴充性、具不斷更新功能等訴求;弘法人才必須具備能寫、能講、能演的功夫。
(4) 就人才充電計畫而言,應按職務之訴求,提出各項新知與技術之學習,做短、中、長期的規畫。

(二)導入心願景活化組織機制

  組織之動力,來自組織之願景,讓所有組織之參與者,在生命價值的實踐過程中,充滿了無限的喜悅。除了大願景之外,必須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點,導入該時期的心願景。例如這次四川大地震,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以佛教印經會而言,如何針對大地震後人心的恐懼與創傷,提供有效的療傷止痛法寶,而組織應該把這項任務立下一個心願與目標,讓參與者從這個心願中活化組織機制,展現個人的職志與組織願景,在不斷的交互與契合中得到法喜。

(三)佛化制度

  以五戒、十善、六度深耕組織之文化,完全以願心為出發點,讓組織的運作達到主動積極的互補功能,以佛性化(活性化)的機制,實用佛法的定慧等持的力量,以及專注身心合一的做事精神,作為全方位能力的品管機制,降低缺陷率與錯誤率。展現組織之生命力,讓系統的思考更完善,實現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得到實現,發揮團隊不斷學習的精神。

  身安才能道隆,佛教不斷喚醒大家要發心,但千萬別忘了,佛教印經會本身就是佛教道場,我們要別人發心,組織本身自己就要先發心,才能留住人才,薪資不能與現實面差距太大,否則身不安如何能夠道隆!

(四)顧問團隊的建立

  每個人都有盲點,組織有組織的盲點,因此,需要有專業的顧問群做後盾,以顧問群的專業度,視為第三者的客觀觀察,隨時檢驗組織、改造組織,讓組織永保領先的專業度。

四、提升法寶流通的質與量

  如何提升法寶流通的質與量,個人認為要先轉化佛教法寶流通舊有的觀念,才能突破傳統的束縛,放下沉重的包袱,全心開創新局。列出以下五點,請大家一起來研討。

(一)有效流通珍惜資源

  結緣書除了會員制以外,通常很難知道發出去的書到底有多少人看?效果也很難評估。完全是一廂情願,單方的一個流通方式。我個人甚至還聽到一位弘揚淨土的知名法師說,儘量印儘量發,只要有一個人成佛,不管花多少錢都值得!這樣的想法及這樣的算法,實在很難令人苟同,相信只要有點供需觀念的人,都知道這是相當顢頇的作法。

  如何做到以各個不同的訴求對象,給對的藥,達到學習的理想效果,這才是有效流通的主要目的。因此,有效的法寶流通,應建立一套完整的閱讀調查,將讀者群的資料做不同訴求的分類,以及閱讀追蹤統計,心得分享研究與成效分析,以利流通成效之評量,並依此作為觀機逗教的基礎資料,供日後出版參考。

(二)法寶流通調查

  從供需調查開始著手,首先應透過教內與教外媒體發布新書訊或出版預告,一定要有書籍及作者簡介,並且以明顯的字體秀出「提供試讀本或樣書」的字樣,讓外界充分明白流通辦法。所提供的試讀本內容必須足夠表達該書的內涵,令外界確實能夠瞭解閱讀該書的接受度,如此才能達到調查的實質效果。所提供的法寶書訊、簡介、試讀本、樣書,不能漫無目的的給,為了珍惜資源,都必須採登記制。印書量就從回收調查樣本數量來做決定。

  書籍發行必須附具有反饋機制的調查表,例如製作問卷,像讀者回卡這類的簡易調查表,或者心得分享。還有延伸閱讀的介紹(閱讀後的下一本書),相關的閱讀獎勵辦法。總之,要有雙向溝通的功效,讓讀者與印經會一起成長,儘可能做到溝通、關心、追蹤、調整、改善、成長等各階段的記錄。

(三)流通多樣化

  改變結緣書的流通結構,不同場合做不同的流通,採多軌,有完全免費結緣、工本費、定價、贊助等等流通方式。另外,我們要以流通點來思考普羅大眾會在哪裡看到佛書?以知識界、文化界,以及社會大眾來思考,到底他們會從哪裡知道佛教?根據閱讀調查,書店及圖書館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管道;反而素食店或佛教的圖書館,是一個特定對象的管道。因此,如何將結緣書(改為上市版本)送到書店、圖書館,是印經會必須思考的問題。上班族大多接觸不到結緣書,個人建議,將佛法的理論,結合普羅大眾的生活訴求為議題,出版實用性的佛法書,將結緣書推到書店、便利商店、大賣場、學校或醫院、圖書館或閱覽處。

  另外我們來談談異業流通合作,目前很多企業都有許多公益活動規畫,印經會如何針對企業的訴求,提出合作方案,讓雙方都能圓滿達到各取所需的理想目標。除了活動配合之外,與各個行業合作開闢免費流通專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管道。例如醫院、美容院、飯店、旅館、民宿、茶藝館、咖啡店、休閒場所……等,都可以設流通專櫃或設簡單式陳列書架。

(四)結緣書的管理

  在素食自助餐廳最常見到結緣書沒人管理,或者隨便亂堆,這都是造成法寶不受尊重的壞印象。就長遠性的考量,印經會應尋找合作對象,自行設點、設櫃,設專人管理,訂定管理辦法,最起碼要維持流通處乾淨、清爽、整齊的基本要求。採不定時檢驗,發現執行不利,立即提出改善要求,無法配合者,撤除該流通點,寧缺勿濫,不要造成法寶不受尊重的壞印象。

(五)擴大流通範圍

  印經會應多參加海內外國際書展,開發雙語或多語版本,與國際多交流,吸取各國的出版經驗,分享彼此的弘法心得。另外,也要將佛法傳回中國大陸,我們可以與中國大陸的寺院合作,將法寶直接在大陸印製流通。還有世界各國的華文地區,都可以透過合作的模式廣設流通處。

五、邁向高品質的閱讀時代

  我們必須以世界出版業進步的速度,來反觀佛教出版品的品質,如此才能有效的提升佛教出版品,真正與世界接軌,而不是自己關起門來說自己好,這樣對我們沒有任何幫助。我們應該從滿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訴求,增進佛教出版品的影響力。

  這幾年來,結緣書雖然比以前進步很多,但速度仍嫌不夠快,尚未能全面性提升品質,努力的空間還很大。因此,要打破結緣書不專業的印象,必須從出版品的品質做起,這是印經會當務之急的工作。以下分別從兩種出版品來討論:

(一)實體書應有的出版品質

  限於篇幅的關係,以下所列的專業項目只能做重點提示,相信大家都能藉由上市的出版品,瞭解更多相關檢驗辦法。首先從出版品選題來談,印經會應勇於開創與突破,避免一再重複舊書稿的印製,要開發符合時代訴求的議題。在審稿的品質方面,應聘請佛學解行並重之法師或專業人士,建立嚴謹的審稿機制,最好建立正法的認證機制。撰稿的品質方面,應講求文字的流暢通順與易讀性。在譯稿的品質方面,應尋找曾經翻譯過佛學書籍,具備佛學的某種專業程度,且譯稿必須經專業審核標準審核。校稿的品質必須以零錯誤為目標,儘可能將錯誤率降到最低。編輯的品質,要從書籍整體性做到傳達該書理念的最佳效益,無論是標題、副標、段落、插圖、版型……等,都要考量其閱讀的適切性。

  美編的品質要講求視覺的舒適性(清爽版型與最佳視覺效果),符合現代人輕鬆閱讀的訴求,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用字的品質要從字體的選擇做起,有哪些字體在長時間的閱讀下不容易累,耐讀性佳。針對標題、內文、註解,用哪些字體較適切,字之大小也要注意應用的恰當。排版的品質應注意字間、行間與閱讀適切性的考量。設計的品質就是要符合書籍主題之訴求,要有獨特的設計品味,抓住讀者的心。攝影的品質方面,無論彩度、明度、對比、焦距等等,都要有基本標準要求,至於取境與技巧,那是攝影師的境界,最主要是符合書籍所要展現的內容。照片的品質至少一定要清晰亮麗,色彩鮮明,沒有刮傷或瑕疵。

  掃描的品質在於解析一定要達到印刷標準(dpi、彩度、明度、對比等等標準要求),注意細膩處是否消失了,層次是否分明。製版的品質必須配合最好的版材及晒版的精細度、準確度,完全將原圖所要求的效果展現出來。印刷的品質必須講求著墨均勻度,將打樣的要求效果展現出來,如顯相的層次、色彩準確度,都要符合打樣的標準。裝訂的品質要注意摺紙的準確度、用膠的品質、裁切的精準度。發行的品質應注意裝箱之正確放書的方法,以及包裝之堅固性、防撞擊性。

  上述僅供參考,未提的其他事項,可多與同業研究,找出更好的品管方法。

(二)有聲書應有的出版品質

  有聲書的品質,牽涉範圍相當專業廣泛,今就以下四大項提出供大家參考。1. 錄音的品質首重錄音室的設備與錄音師的技術,如果前兩項都達到理想值,最後階段應用高科技設備檢測音頻之品質。2. 剪接的品質在於使用的剪接工具是否精確,操作人員是否熟練、專業。3. 錄影的品質在於畫面的穩定,避免晃動所造成的變焦,取境要有美感,至於光線、色彩、明暗、對比等等,要有一定的水準。4. 製作(複製)光碟的品質,應從音軌與音質做測試,注意音軌是否有誤碼,要瞭解用什麼檔案製作品質最理想。

  另光碟片外包裝材料之品質,可向廠商要一份品管檢驗表,按表檢查是否符合品質要求。

六、開發多元的法寶型態

  新時代的閱讀訴求,已經進入多元的閱讀型態,因此,必須開發多元的法寶型態,才能滿足各種型態的閱讀訴求。下列分別以法寶型態、法寶內容,提出一些想法與大家共同研討。

(一)法寶型態

  就現有已開發的三種法寶型態,分別說明如下:

1. 實體書

  就紙本書而言,可開發平裝(配CD)、精裝(配CD)、口袋書、立體書、繪本。內容方面有純文字、配插圖或圖片、圖解書、漫畫書……等。

2. 有聲書

  有影音多媒體、3D動畫、電影等,成品有CD/VCD/DVD等等。內容方面有互動式、教學式、觀賞式……等。

3. 電子書

(1) 電腦閱讀器或網路線上閱讀器(閱讀器──可供閱讀之軟體),也有配合光碟啟動,直接將光碟放入電腦,自動與網路連線,從資料庫中讀取資料。
(2) 攜帶式閱讀器,有Sony Librie、Amazon.com Kindle、Kolin Library、電子書STAReBOOK……等。

(二)法寶內容

1. 出版規畫

  印經會應該要有明確的出版規畫,以短、中、長期的出版規畫,做有系統、有系列性的出版,以長遠心耕耘,讓閱讀得以持續的延伸,形成永續的閱讀力。

2. 給佛教徒看的出版品

  在舊讀者方面,應加強實修之圖解書開發,透過圖解的方式,讓讀者清楚的掌握實修的過程,提升實修能力。剛入門的新讀者方面,應該讓他們接受正確的佛法修學次第,或者透過繪本的方式,更容易瞭解佛法義理。

3. 給一般讀者看的出版品

  要以現代生活用語為主,以說故事及生活佛法實踐案例,取代枯燥的佛法理論,讓普羅大眾都能夠歡喜接受。另一個作法是,不告訴您這是佛法書,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將佛法導入書中之情節,讓街上穿西裝及穿高跟鞋的上班族,讀了之後來學佛。

七、建立法寶共享平臺之資料庫

(一)從瀏覽共享平臺觀機逗教

  建立佛教的維基百科(註1):

  採完全開放式的平臺,雙向互通,從參與中分享彼此的心得,不斷的雙向成長。從瀏覽共享平臺資料庫之點閱率及點閱範疇,得知讀者訴求,瞭解讀者之慣性,乃至思想。從這些數據當中,分析讀者想要與需要,提供有效的藥方。就長期性的觀察而言,從點閱記錄讀者的成長曲線,有助印經會幫助讀者提升學佛的程度。

(二)按讀者的訴求隨機編印出版品

  社會變化快速,人心顯得更不穩定,因此掌握第一時間點,以最即時的出版方式,因應讀者即時的求知欲,滿足讀者求法的好勝心。印經會之電腦資料庫,可直接與POD(註2)廠商連線,按讀者的需求隨時編印,滿足快速少量之即時出版訴求。

八、資源整合增進效益

(一)內部資源整合

  評估印經會內部各部門之執行績效,以去蕪存菁的方法,將過度人力或資源較多之部門,轉給其他需要的部門,或保留績效好的部門,改善或去除效益不張的部門,甚至將整個部門重新改組。

(二)外部資源整合

  評估外部協力廠商業務之執行效益,保留績效較佳、服務較好的,去除效益不張的協力廠。經評比後,較理想之廠商應加強合作關係,擴大合作業務,列為長期合作的好夥伴。對於發心幫忙之外部資源或贊助單位,應從發心的內容與贊助事項,評估其適切性,調整其訴求目的,將資源應用發揮至最大效益。

(三)以提案模式,促進教內資源整合

1. 按組織規模大小及專業分工整合

  小組織可以採專案方式(專業領域業務)向大組織提案,藉著大組織的資源實現自己的志願與理想。如此不但可解決小組織資源不足的問題,也可以彌補大組織在某些專業領域不足的問題。以組織規模大小及專業分工整合,讓大、小組織成為互補關係,猶如小組織可以專業承攬大組織的相關業務,大組織亦可釋出委外案件給有能力承接的小組織,甚至大組織可培養小組織為專業合作夥伴,或者大組織贊助小組織發展更專業領域。營造共生共榮的良性循環,讓印經會的凝聚力,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2. 工作計畫分享

  各個印經會組織,應該每年共同召開年度工作計畫分享之相關會議,藉由彼此對年度工作計畫的討論與交換意見之參考,可避免彼此間重複的選題,或同質性的重疊工作。另外,亦可經互相檢驗的方式,改進年度工作計畫內容,避免公門式的消耗主義,增進計畫案的效益。

3. 資源交流、分享、共用

  印經會彼此之間,應多舉辦交流活動,互通有無,如技術交流、人才交流,其他交流等等,厚實彼此的實力,增進影響力。開放資源共享平臺、訊息連結、互搭網路便車,或共用倉庫、共用發行、設計、編輯……等人員,可節省彼此成本,共創最大效益,擴大影響力。

九、科技、人性、佛性三合一

(一)應用科技弘法

  利用高科技傳輸,讓佛法長相左右。以高速度線上寬頻網路,迅速傳輸高品質電子資料,包括影、音、圖、文檔案,亦可運用3G手機功能,直接傳輸網路直播、電子報、檔案下載、即時簡訊……等。另外,應用網際網路技術,設立網路24小時播放的免費電視臺,以及超時空弘法機制,可以24小時隨時待命回答問題(將普遍性的問題應用電腦程式設定回答機制)的網路機器人。還有,多利用資料庫的功能,在PDA或電子書閱讀器上設捷徑,直接與下載功能連結。

(二)掌握人性化訴求

  營造沒有壓力的聞法時空,不再是單方面的聆聽。以開放式的無距離溝通方式,讓法師與信眾,或作者與讀者,透過網路媒體(論壇、個人網站、部落格),直接雙向互動,沒有隔礙的自在聞法、請法、問法。

  現代佛學出版品,應解除佛學名相障礙,降低學佛門檻,將佛法的義理從經典裡轉化出來,遣詞用字要如同生活般的對話,以「換句話說」的轉換技巧,讓佛法的表達更活潑、更淺顯易懂。另外,出版之選題也要儘可能以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為導向,將佛法的實用性,在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實踐。

  從古代經變圖到3D動畫的啟示,讓弘法者更清楚明白,因時空之不同,法的呈現方式也隨之改變,這都是為了因應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訴求。例如結合高科技遊戲機,導入具有佛法的遊戲軟體,讓遊戲者從遊戲中認識佛法,這是非常適合e世代年輕人的訴求,從遊戲中得到自己的法寶。因此,如何善用活活潑潑的弘法技巧,符合時代性與創新性,正是當今弘法者必須用心思維的課題。

(三)提供符合科技時代相應的修行妙法

  現代人九個有十個活在焦慮中,事情總是忙不完,時間總是不夠用。因此,如何提供上班族沒有時間修行的修行方法,是最契機的法門,出版品的選題可儘量朝這個方向發揮。另外,如何結合休閒與修行同時具足的時空安排,也是非常適合現代人的訴求,在放鬆與修行之間,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還有,在企業裡,弘法者如何教導沒有壓力的工作與沒有壓力的修行並進,讓上班族在工作中悟道,令企業導入佛法後,更趨向穩定成長。

十、結語

  有關如何增進印經會的影響力?其牽涉到的範圍相當廣闊,個人所知亦相當有限,許多不足之處,期願十方賢達能提供寶貴意見,共同為佛教印經會發展的未來而努力。

【附註】
註1:英語Wikipedia,是一個基於Wiki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畫,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用他們所選擇的語言來書寫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
註2:Print On Demand,簡稱POD。所謂POD就是按照多少需求,印多少本。可隨選列印,從電子檔中修改、複製、傳送及輸出,符合多樣少量的出版訴求,節省存書空間及內容時效問題。


       
〔佛教印經事業發展論壇 第三場論壇:佛教印經會的未來展望〕
▲主持人自衍法師(右二),發表人周伯戡教授(右一)、梁崇明先生(左二)、李志強先生(左一)(編輯組提供)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