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八期 97年12月
一世化人以口.萬世化人以經──法界佛教印經會二十五年紀實釋近果 法界佛教印經會美術編輯【摘要】「一世化人以口•萬世化人以經」是宣化上人的教導,也是法界佛教印經會的圭臬。印經會的主要功能在於弘法利生,法界佛教印經會的行政、出版與活動,都是以修行為出發點。佛法不離世間覺,就法界佛教印經會人員而言,透過處理印經相關事務,僧、俗都可藉此在心地上用功夫,體認自性,用功修行。為達推廣之目的,法界佛教印經會針對不同層次的讀者印行各式佛書,出版的書籍亦都不是所謂潮流書籍。而對數位時代的來臨,使現代人逐漸改變閱讀習慣,尤其是數位格式與技術的日新月異,加上紙價高漲的成本壓力,對佛教典籍的存取造成很大的衝擊;反觀傳統的載體,卻可歷經千年不壞。法界佛教印經會秉持宣化上人「一世化人以口.萬世化人以經」之教導,將致力於建構弘法、譯經、教育的大業。 關鍵詞:宣化上人;法界;佛教;經典;印經會 壹、前言 印經的主要目的在於弘法利生,除了接引眾生了解佛法,更是讓眾生在修行的路上有所依循。法界佛教印經會(註1)在臺灣已經成立二十五週年。這二十五年來,秉持著開山祖師宣化上人的教導,善盡佛弟子的本分,一步一腳印,努力實踐在佛前的承諾。近年來電子媒體逐漸成為出版主流,網路的普及,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加上紙價的持續上揚,使得紙本印刷面臨空前的挑戰。 一九九五年六月七日開山祖師宣化上人圓寂於美國洛杉磯,我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抱定三大宗旨:捨命為佛事,造命為本事,正命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師一脈心傳。透過法界佛教印經會在臺弘法,我們與臺灣及世界各地的民眾結下善緣,以下是本會的成立緣起與願景。 貳、成立緣起與理念 有別於一般由知識分子發起之印經會,法界佛教印經會是由一群社會中、下階層,甚至一些不識字的善男子、善女人所共同發起成立的。成立之初,雖與法界佛教總會有關,卻非法總之分支機構。以下簡述本會之成立因緣。 一、從一本《宣化上人開示錄》開始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化上人率弟子等一行十二人,蒞臺參加第三屆世界僧伽大會,於此殊勝因緣,當日晚間普門文庫贈經會恭迎上人至普門講堂開示。小小的講堂湧進二百多人,個個法喜充滿;當場即有一百多人要求皈依宣化上人。當時有一位名叫方添的居士,聽了宣化上人的法,感覺很真、很實在;次年,方添的朋友從美國萬佛聖城帶回幾本《宣化上人開示錄》,並提議印製,於是他們熱心地自行集資印行,印行數量不多並將之寄贈給正式皈依宣化上人的臺灣弟子,但因經費拮据,只印了三次。之後,手上有萬佛城版本經書的陳果子女士,因為也想加入印經的行列,而成就了下一段因緣。 二、從行天宮步上法界大道 當時陳果子女士擔任教職,並護持行天宮,人稱陳老師。陳老師有一群二十幾位以家庭主婦為主,間以清潔工、小工的行天宮道友,他們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收入不豐,其中的一些人根本不識字,但他們一心向善,道友之間沒有世俗的分別心。因為陳老師拜讀記錄宣化上人第一次自美國返回亞洲弘法紀實的《放眼觀世界》後,在深深受益、感動之餘,遂也興起印製、流通宣化上人法寶的念頭,並將此想法告訴這群同參道友。老實的他們,雖知宣化上人是大善知識,但心中仍十分忐忑,所以決定到行天宮請示關聖帝君。在行天宮關聖帝君前順利的擲出三個聖杯之後,他們安心地成為宣化上人的護法;這一群道友後來被敬稱為「老同修」。 老同修們攢集著大家緊衣縮食的血汗錢,展開印經弘法的大業。每次印經前,老同修們便一起去朝山,風雨無阻,虔誠地祈求印經順利、正法能流通於臺灣。機緣成熟,一九八二年適逢美國萬佛聖城山門開光,他們特地赴美向宣化上人請法,俾正式於臺灣成立印經會,流通宣化上人的法音,經上人慈悲應允,並賜名為「法界佛教贈經會」。 參、發展沿革 法界佛教印經會從一個小小的印經團體,慢慢發展為小有規模、以出版為主要業務的佛教道場,端賴僧俗四眾以堅定的利生信念,實做苦幹而成。隨著心量的匯集,而日益完善,使法音長流。 一、老同修護正法 創業維艱,收入不豐的老同修們常常到市場檢拾繩子、盒子、紙類等可再利用之物,舉凡對印經、包裝經典、運送經典有用的東西,他們都撿!甚至到濱江街果菜批發市場拾取菜葉烹調煮食,這一切無非是要節省經費,多印一些經書。他們純樸踏實、毅力過人,成為佛教的大護法;後來有幾位老同修成為上人的出家弟子,也有些老同修的子女跟著上人出了家。 當時贈經會的會址位於沒有電梯的六樓,搬運經書是個大問題,後來老同修們想出一個方法,那就是:經書一旦由印刷廠送抵,立刻在一樓的樓梯口包裝,旋即或寄或送;如此,動作必須迅速俐落,才不致妨礙交通與他人進出。有幾次,眼看烏雲密布,就要下起傾盆大雨;而雨,卻在經書全部送走後的剎那才嘩啦而下。也有許多次,在陰雨連綿的寒冬,就在要裝送經書的當時,雨停了;等到包裝好送走經書,雨又連綿而下。老同修們深深覺得此事「不簡單」,天龍八部如此護持,讓老同修們感動得淚溼沾襟,護持正法的心也更堅固。 二、正式成為法界佛教總會之分支道場 一九九○年法界佛教贈經會,更名為「法界佛教印經會」,當時應十方護法大德需要,法界佛教印經會由單純的印經、贈經,轉變成多元化的弘法服務,諸如出版美國法界佛教總會的錄音帶、錄影帶,並舉辦兒童繪畫、英語班。同時邀請上人的出家弟子定期主持法會拜懺、講法,以及贊助法界佛教總會各項弘法活動。由於從事弘法的事務愈來愈多,相對的彰顯出印經會的重要性。這個一向由居士主辦的「法界」,迫切地需要僧眾的領導。為滿眾生願,僧眾逐漸參與並主導印經會的活動,水到渠成,法界佛教印經會正式成為美國法總在臺灣的分支道場。 肆、簡介法界佛教總會出版部 宣化上人的三大弘願為:一、弘法;二、譯經;三、教育。這三大弘願互有關聯,其立意都在利益眾生,希望眾生能拔苦得樂,所以在萬佛城內成立有育良小學、培德中學與法界大學。法總所屬之各分支道場均定期舉行法會,亦開辦讀經班。法總透過發行中、外文書籍與影音產品,將上人的弘願付諸實踐,也將佛法帶到西方,讓更多人種下善根。 一、法總佛經翻譯委員會──佛法新譯 佛教比天主教、基督教歷史更悠久,但為什麼佛法沒有弘揚開來?主要是因為受到文字的限制。聖經(Bible)至少已翻譯成二百四十種文字,因此普及性很強。佛法的義理如此圓滿,為何僅於東北亞與東南亞有較佳的發展,未能在整個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弘揚開來?語言的限制是很關鍵的因素。上人曾開示:「譯經是一項千秋萬世不朽的聖業,以我們凡夫來荷擔聖人的工作,這是義務兼有意義的,既可利人,又立功德。以前翻譯經典都是國王、皇帝,用國家的力量來翻譯,我們現在就是民間的力量,我們要做出一點成績來。我相信將來國家元首也都會從事這個工作,不過我們現在把基礎先打下來,在民間先做一股力量。」自一九六八年起,上人逐漸實現將三藏十二部經翻譯成西方文字語言的宏願。當時位於舊金山的佛教講堂就是譯場,每天講經之後,弟子們將當天所講的內容翻譯成英文。一九九○年,上人在加州柏林根市,成立國際譯經學院總部。自一九七二年開始出版英文版經書,到目前為止,自中文譯出的佛經、宣公上人淺釋、佛教文學及兒童佛教書籍,計有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越南文版、日文版等兩百多部;中英雙語對照出版的佛經與法語開示,也陸續發行。 二、法總的在臺樞紐──人力與物力的供應 法界佛教印經會除了印中文佛書以外,同時負責很多法總書籍的印刷。臺灣的印刷事業誠屬「物美價廉」,故諸多外文書籍均透過法界佛教印經會在臺灣付梓,再寄送海外。而臺灣隨處可購得的相關用品,諸如燃香、僧服、僧襪,乃至育良小學、培德中學、法總各分支道場所需之用品,均在臺灣採買後,以貨櫃方式運往海外。 在美國的僧團成立於一九六五年,出家眾多是西方人。自一九九○年開始,有許多人在法界佛教印經會出家,或透過法界佛教印經會加入法總僧團,這些華籍僧侶也都配合法總的分派,輪流到不同的分支道場弘法。中華民國是一個佛教興盛的國家,法界佛教印經會無論在人力與物力上,均支援法總的其他道場,為在西方弘揚佛法盡力。 伍、法界佛教印經會出版品特色 一、字體大而清晰 法界佛教印經會所編排印製的圖書,特色之一是字體大而清晰,利於閱讀。關於此點,祖師宣化上人曾特別交代,要照顧老年人與視力不佳的人,所以法界佛教印經會的圖書字體大而清晰,間以適中的留白,讓閱讀者可以不疲倦的輕鬆閱讀。 相較於坊間的圖書印刷,由於常為節省紙張與增加內頁設計效果,而採取較小的字體,法界佛教印經會發行的書籍,不論字體、字元距離與行距,都較一般書籍為大,目的在於令閱讀者能不費眼力,自在輕鬆地閱讀。這或許不是太特殊的書籍特色,但卻表達法界佛教印經會對普羅大眾,尤其是視力較弱者之同理心。 二、分眾、分齡多種語文版本 法界佛教印經會緣起於宣化上人,而上人係將佛教自東方帶到西方並設立西方僧團的第一人,可謂法貫東西。上人道高德重,慧眼化眾生,為了讓眾生容易接收佛法,進而在生活中實踐佛法,而以淺顯的語彙弘揚正知正見。故而法界佛教印經會致力於發行上人的法寶,針對不同層次的讀者有不同的選輯與編排。 自法界佛教印經會成立以來,先是印製記錄宣化上人亞洲弘法記──《放眼觀世界》、《法界唯心》,以及《宣化上人開示》系列;之後陸續印製了系列經典的淺釋,諸如華嚴經系列、法華經系列、楞嚴經系列、諸經系列、祖師道影系列、宣化上人傳記系列、各類開示系列等等。隨著時光變遷,並因應現代人的生活特質,法界所出版或印製的書籍逐步推展到兒童與成人繪本圖書,乃至於以護生為主的素食食譜系列。本著慈悲度眾的初衷,法界佛教印經會努力將正法以方便並容易閱讀的方式,與眾結緣。 佛法無國界,法界佛教印經會可說是法界佛教總會的印經中心,經由本會經手印刷的佛書不限於中文書籍,尚包括英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義大利文及越南文等外文書籍。各種文字的佛書流通於世間,灑下正法的種子,令正法長駐於世。 三、創新編排與設計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本於對佛法的恭敬,法界佛教印經會首開先例,出版的書籍都經過精心的編排與設計,不僅封面的設計有整體性,內頁的編排更講求悅目,並輔以相關插圖,一掃過去大眾對佛書印刷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帶動了典雅佛書印製的風氣。 此外,為配合現代人的忙碌生活,法界佛教印經會所製作的有聲書籍規格,從傳統的錄音帶,慢慢演變為CD等,順應現代影音科技來達到推廣之效。法界佛教印經會所有出版品之設計風格統一,悅目典雅,冀能吸引初機之人接觸佛法。 四、嚴謹的編譯 藉著書籍及有聲出版的發行,運用語言文字,來轉正法輪,作大佛事。故不論譯經亦或是出版中文書籍,凡一切有心參與此神聖工作者,均謹守譯經學院之八條箴規:1. 不貪名利;2. 不貢高我慢;3. 不自讚毀他;4. 不自以為是,對他人作品吹毛求疵;5. 以佛心為己心;6. 具擇法眼辨別正確道理;7. 懇請十方大德長老印證其翻譯;8. 所印證之經律論及佛書,應努力弘揚流通,以光大佛教。這是上人之宏願,亦是所有從事譯經及出版工作者努力邁進之目標。 陸、現階段推廣方式 有了好書,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之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學習佛法。現代人生活模式有別以往,閱讀市場也在變化,若要與更多的人結緣,書籍的通路必須跟上時代的脈絡。法界佛教印經會的推廣模式,除傳統親至本會請書或通信請書外,更秉持所謂「青山不就我,我來就青山」的意念,以更多元化的方式讓本會出版品「走出去」! 一、書店與網路 雖然親至法界佛教印經會請書,書籍幾乎全是免費結緣,但仍有許多人因為種種原因障礙,不願踏進佛教道場,他們寧願到書店花錢買書,因此書店就成了必要的通路。然而每個書店都有一定的客層,法界佛教印經會多樣性的出版品,因應不同書店的需求,而能遍及臺灣推廣。目前在誠品、金石堂與何嘉仁等書店,都可找到法界佛教印經會出版的各式圖書。 隨著網路的無遠弗屆,法界佛教印經會自二○○七年新增網路請書,為顧及各書店通路,法界請書網站(http://www.fajye.com.tw/)一如書店購書,標有售價。不同的是,網頁下方以紅色字體明白告示:「本站銷售收入,扣除稅金與郵資,將全數轉為助印專款」。透過網路書店,打破展示空間的侷限,讓更多讀者得以一窺法界佛教印經會出版中外書籍之全貌。此外,法界佛教總會之中文網站(http://www.drbachinese.org/)亦提供線上閱讀與線上聆聽,期以種種管道引領大眾開啟智慧之門。 二、書展與食品展 臺北國際書展是世界華文書籍之主要交流平臺,於一九八七年首次舉辦,至今已十六屆。法界佛教印經會自二○○四年開始參與,初始的兩年(二○○四年與二○○五年),均與書籍通路商聯合攤位,而後因現場反應良好,於二○○六年起獨立參展。為配合書展行銷,法界佛教印經會以繪本書之插畫,設計了各式宣化上人法語之中、英文書籤與萬用卡在現場隨緣贈送。本會基於對諸佛菩薩之恭敬心,舉凡書籍封面、發送之書籤與萬用卡,均無諸佛菩薩之形象,以免眾生無心而造下「出佛身血」之惡因。 法界佛教印經會本非營利單位,為了兼顧接引眾生學佛並愛惜法寶,於書展期間,參展圖書以七折優惠價銷售,並於現場免費贈送法界系列食譜與發聵振聾系列中英文版口袋型繪本書。書展現場的熱烈反應,確實達到廣泛推廣之目的。而所有收入金額扣除攤位費用後,餘額轉入助印專款。 三、食品展 印經會與食品展,乍聽之下,可能不太容易聯想在一起。 在臺灣大多數的佛教道場,都會舉行放生法會;惟臺灣的生態環境已不太適合放生。基於專款專用的原則,法界佛教印經會將放生基金改為護生基金,並以此款項印製系列食譜。本會食譜不僅有各式健康美味素食的作法,並有放生的意義、戒殺放生小文、祖師大德開示與各界名人針對素食所說之名言、食物常識、四季養生概念、敬老養生概念、懷少養生概念等實用知識。為鼓勵戒殺放生,只要願意每日吃一餐素食者,即可免費獲得法界系列食譜。 藉由法界系列食譜的發行,並為拓展流通法寶的管道,法界佛教印經會自二○○七年開始參加有機食品展、臺中素食展、臺北素食展等活動。本會參與食品展係以書展模式與眾結緣,希望能多方種入善根,讓已修行者更深入經藏,未修行者了解佛法之妙,並鼓勵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法界佛教印經會的所行所為,均以鼓勵眾生修行為出發。而修行應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故所有參與書展與食品展的義工,在輪值當日,必須至少誦念三遍楞嚴咒,冀能增進智慧,廣度眾生。每日至會場展開工作前,全體義工更一起誦念楞嚴咒,以回向法務順利,與眾結下善因緣。 柒、印經與修行 法界佛教印經會的管理與行政,均與修行緊密相連,本著度人度己的信念,是法界佛教印經會管理的模式,也是出版的方向。 法界佛教印經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佛教團體,經費多為社會小額捐款。本會除少數正式工作人員(分別負責會計、倉儲、法會等庶務)外,其餘的工作均由僧眾與義工共同完成。本會的一切事物均以修行為主,佛法不離世間覺,透過處理印經相關事務,僧、俗都可藉此在心地上用功夫,體認自性。以管理學的角度而言,本會的工作流程與人力管理,或許不是很具效率,然而每一次經手出版事務或參與推廣活動,眾人貢獻心力,都是深入經藏、薰習佛法、印證所學的好機緣,在以修行為前提的考量下,這些看似浪費人力又不合時宜的工作流程,其實是最環保又可藉以沈靜身心與種下善根的流程,這也正是法界一直堅持的傳統。法界佛教印經會出版的書籍多不是所謂的潮流書籍,或許現代人漸漸改變了閱讀的習慣,或許紙價愈來愈高,但是本著宣化上人「一世化人以口.萬世化人以經」的教導,法界佛教印經會,會一直為弘法而努力。 捌、結語 「一世化人以口.萬世化人以經」,佛陀的教誨,從三千多年前能夠流傳到現在,有賴古來之高僧、大德、祖師與尊者們將「法」傳下來。當時的人記憶力好,口授心傳;後來慢慢用貝葉、紙張記錄下來。如果當時以電子檔案來記載佛陀教法的話,筆者認為今日可能沒有經典了。因為電子檔在數位格式的發展洪流中,歷經數年、數十年可能就無法開啟,更遑論幾千年後了。如此,人們將再也無緣學習佛陀的智慧。再者,電腦科技雖具方便性,但永續性不足,若要讓佛法永流傳,就必須以印刷書籍的形式,不需藉由任何工具或程式,都可隨意閱讀。 佛法的流傳,不以現代科技之輝煌成果為依歸,印經工作須有長遠性與永續性,這不是只為現在的人,也是為萬代後世。「一世化人以口.萬世化人以經」,希望藉由宣化上人的教誨,將佛法深深植入每一個眾生的心中,並期望早日花開見佛,這是法界佛教印經會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附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