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八期 97年12月

臺灣地區佛教印經事業之發展略探

釋自正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提要】本文以政府遷臺以來,近六十年的佛教印經事業發展歷程進行探討。本研究分析佛教印經事業發展歷程,以歷史結構分析為主軸,將佛教的印經出版事業發展略分四個時期:草創期(1949-1971)、萌芽期(1972-1987)、成長期(1988-1998)、轉型期(1999-2008)。概述各期佛教印經事業發展之內容與特色,希望藉此整理,瞭解臺灣地區佛教的出版,也對佛教的文化發展作一回顧。

關鍵詞:印經;佛經;佛教出版;印經事業


一、前言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之後有眾多弟子追隨佛陀修學佛法,當時佛陀說法的內容都是靠弟子口耳相傳並無文字記錄,直到佛陀入涅槃之後的第一個結夏安居,才由迦葉聚集眾多弟子共同結集背誦佛陀說法的內容,而真正使用文字記錄佛陀說法的內容,傳說是在佛入涅槃四、五百年之後(註1)。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東漢時期,當時的佛經文字都是梵、巴等語文,因此高僧大德開始從事佛經漢譯工作,使佛經得以在中國傳播。佛經的流傳也因為朝廷及民間大量的抄經、寫經、刻經,帶動佛教的信仰;至宋代印刷術的發達,開啟民間集資刻印大藏經的風氣。由此可以得知,佛經流傳的媒介主要是透過語言及文字,而在中國的發展是歷經譯經、寫經、印經的過程。

  佛滅後二千五百年,佛經可以長久的流傳,除了仰賴這些傳播媒介外,其主要原因是在眾多經典中明載流通經典的利益功德,因此印製、流通經典遂成為佛教的重要信仰文化。在臺灣地區,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的進步,印刷、流通經典的風氣亦隨之發展。尤其政府遷臺之後,在佛教經典稀有、不易取得的情況下,陸續成立了多所印經會,由眾人集資影印經典,免費贈送給需要閱讀的大眾。

  隨著經濟的進步與信仰的開放,昔日的印經會不只是印製經典,甚至還流通現代著作的佛書。無論在版本、裝幀上,都相當的現代化,流通佛教經典的單位已不再侷限於「印經會」,更擴及「出版社」、「基金會」等,使得六十年來佛教印經事業發展,呈現特有的出版樣貌。

  因此,本文擬以政府遷臺以來,近六十年來臺灣的佛教印經事業發展歷程進行探討。本研究以歷史結構分析為主軸,分析佛教印經事業發展歷程,希望藉此整理、瞭解臺灣佛教的出版方式,也對佛教的文化發展作一回顧。

二、佛教印經事業的範疇

  歷來印製、流通佛教經典的機構單位眾多,如:印經會、印經處、印經組、印經社、流通處、印經館、印經中心、佛經處、佛書處、善書處、贈經會、贈經處、印送會、印送處、送經處……等,而這些印經單位最常見的有「印經會」與「流通處」。本文嘗試由各種文獻整理歸納佛教印經事業的範疇定義。

(一)「印經」之界定

  本文所述之「印經」,採廣義說,非僅印刷出版佛教經典,尚包括出版佛教圖書、非書資料。本文所述之「印經」不包括「雜誌」之助印、附印等論題。

(二)「助印」、「附印」之界定

  「助印」為協助印製,贊助相關成本,免費贈送予需要者。「附印」為適用於大量需求者,於印製時給付印製相關成本,一併印製所需的數量。

(三)「印經會」的定義

  由歷來研究資料發現,探討印經會組織運作的資料相當有限。其中,黃德賓於〈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中記述:「印經會為一種佛教團體,由負責人向信眾招募資金,用於專門出版關於佛教義理的書籍或視聽資料,使大眾可以免費索閱或以成本價請得,以此方式推廣佛教的教義。」(註2)

(四)「流通處」的定義

  有稱為「佛經流通處」。指專門出售或贈送佛教經書之處,而近代大部分的流通處,同時也經營佛書出版的工作(註3),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五)「佛教印經事業」之界定

  現今眾多的印經單位,已突破過去傳統的出版模式,不只是印刷「佛教經典」而已,而是將「印經」廣義化。就印製的內容而言,不僅是佛教經典,還包括佛教的著述、學佛心得等;就印製載體而言,除紙本圖書外,還包括錄音帶、錄影帶、光碟等多媒體;流通方式,有集資出版、結緣、付郵資(或工本費)、附印等。

  因此,本文嘗試將這一連串與印經相關的行為定義為:指以傳播佛法為目的,透過募款、集資方式,印製佛教圖書文獻,提供眾人流通,且不以營利為目的,其單位所從事的行為與工作,稱為「佛教印經事業」。

三、佛教印經單位之類型

  究竟有哪些單位在從事「佛教印經」工作?若依本文對「佛教印經事業」的定義,則會發現佛教印經單位之類型相當多。本文嘗試由「佛教圖書館館藏聯合目錄」(註4)之佛教圖書館館藏佛學書目出版項資料,找出臺灣地區的出版單位,而有關個人出版及學位論文出版不在統計之列,並刪除重複的部分,將這些出版單位性質相近或相關者,加以整理、歸納出28類(見表一)──1. 出版社;2. 書局;3. 印經會;4. 圖書資料中心;5. 雜誌社;6. 廣播、電視、網路;7. 寺院單位;8. 慈善團體;9. 教會團體;10. 法會因緣;11. 委員會;12. 文物流通處;13. 放生會;14. 紀念會;15. 學會組織;16. 志業中心;17. 大專院校佛學社團;18. 佛學院所;19. 學校;20. 研究單位;21. 法人機構;22. 書院;23. 堂;24. 素食館;25. 印刷所;26. 文具店;27. 醫療單位;28. 佛弟子。其中,以「印經會」、「寺院單位」及「基金會」三類的出版量為最多。「印經會」這一類包括的單位有印經處、印經組、印經社、印經館、印經中心、佛經處、佛書處、善書處、贈經會、贈經處、印送會、印送處、送經處,此類所出版的圖書資料算是「佛教印經事業」之大宗;其次為「寺院單位」與「基金會」。不可忽視的,一些廣播媒體也在從事佛教印經出版活動。

表一:佛教圖書館館藏佛書之出版單位彙整表
序號單位類別涵蓋範圍列舉
1出版社出版社、文化館、編撰社、編譯館、編印會中華佛教文化館、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佛教編譯館、和裕、南林、香光書鄉、圓光等
2書局 法輪書局、益群書店、菩提書局、瑞成書局等
3印經會印經處、印經組、印經社、印經館、印經中心、佛經處、佛書處、善書處、贈經會、贈經處、印送會、印送處、送經處等九品班印經坊、大乘精舍印經會、中國佛教文物印經會、中華印經協會、仁王護國印經會、海藏寺清嚴肉身菩薩弘法印經會、莊嚴印經功德會、雪廬受託印經處、普門文庫、普賢王如來印經會、無漏室印經組、善導寺佛經處、夢參印經功德會、覺慧印經中心、觀世音佛經善書印送會等
4圖書資料中心圖書館、佛學資料中心、圖書室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佛學資料中心、太虛圖書館、佛教法藏圖書館、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華藏圖書館、慈光圖書館、嘉義新雨圖書館等
5雜誌社週刊社、報社人乘佛刊雜誌社、白話佛經雜誌社、向覺雜誌、明倫雜誌社、南海菩薩雜誌社、香光莊嚴雜誌社、普門慈幼雜誌社、慈雲雜誌社、豐餘書報社、覺世旬刊社等
6廣播、電視、網路電視臺、節目製作社大愛衛星電視、生命電視臺、白雲廣播、全球素食網、佛教電視臺、佛衛電視慈悲臺、金禧廣播、海德廣播節目製作社等
7寺院單位道場、寺院、禪舍、禪院、內院、別院、淨苑、蘭若、精舍、靜舍、淨舍、講堂、學舍、學苑、學社、學園、佛教堂、蓮社三慧講堂、太平慈光寺、文殊講堂、臺中市佛教蓮社、臺中南普陀寺、臺中慈善寺、打鼓岩元亨寺、本願山彌陀講堂、西蓮淨苑、妙雲蘭若、宏法寺、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悟光精舍、般若學苑、高雄佛教堂、華嚴蓮社、華嚴蘭若、隆峰寺、圓覺學社、農禪寺、燕巢悟光精舍等
8慈善團體救濟會、慈善會、功德會光明慈悲喜捨救濟會、佛教慈濟功德會、廣慈僧伽醫藥慈善會等
9教會團體佛教會、協(進)會中國佛教音樂推廣協會、中國佛教會、中國隨緣社會服務協會、世界佛教僧伽會、正信佛教青年會、關懷生命協會等
10法會因緣三壇大戒會、法會三壇大戒會、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白公上人八秩華誕傳戒籌備會、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法會、南投縣各界聯合千僧護國祈福消災大法會籌備會、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傳戒委員會等
11委員會編委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委會、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佛學教科書編輯委員會、演培法師全集出版委員會等
12文物流通處文物中心中國佛教文物中心、全德佛教精品、吉祥文物中心、佛化人生佛教圖書文物中心、菩提樹佛教文物、慈恩佛教文物中心等
13放生會 弘光放生會、淨覺院放生會等
14紀念會 白聖長老紀念會、壹同寺玄深恩師永久紀念會、慶祝玄奘大師誕辰紀念委員會等
15學會組織弘(宏)法會、弘法社、弘法團、念佛會、共修會、佛學會、學佛會、居士林、居士會、護法會、研究會、佛法中心、菩薩會、法施會、婦女會七號公園竹林禪意區促進會、中華佛教居士會、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會、中華電子佛典學會、北投佛教居士林、臺中市中觀佛學會、臺北佛教利生中心、臺南淨宗學會、正信佛學會、光照念佛會、汐止念佛會、佛陀教育中心、佛教居士共修會、高雄宏法寺慈恩婦女會、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等
16志業中心志業服務處、文化服務處、文化中心中觀佛教文化中心、白雲文化中心、佛光山佛教文化服務處、佛法中心、佛教慈濟文化中心、無盡燈佛教文化中心等
17大專院校佛學社團 中興大學智燈社、文化大學智慧社、淡大正智社、逢甲大學教職員工佛學社、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臺灣大學晨曦學社等
18佛學院所佛學院、學佛院、佛學研究所中國佛教學院、臺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原始佛教學院、華嚴專宗學院、圓光佛學研究所、慈光禪學研究所、慈光禪學院、福嚴佛學院等
19學校專科院校、大學、研究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佛光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法鼓山僧伽大學、南投縣私立普台國民小學、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能仁家商、清華大學等
20研究單位研究中心、研究社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心等
21法人機構基金會、社團法人十方禪林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中華民國正念動中禪學會、中華禪淨協會、中華護生協會、內觀文教基金會、內觀教育基金會、弘誓文教基金會、休休文教基金會、印順文教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佛陀教育基金會、佛陀教育基金會、伽耶山基金會、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慧炬佛學會、淨心文教基金會、智諭老和尚教育紀念基金會、聖嚴教育基金會、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福智文教基金會、澎湖大悲寺禪淨基金會、蓮子護生協會、嚴寬祜文教基金會、續明法師紀念獎學基金會、護持大乘法脈基金會、靈泉禪寺善慧文教基金會等
22書院書齋、書屋、書房可筑書房、白鄰書屋、法味書院、慧海書齋等
23 臺灣省臺中市正覺堂、彙文堂、樂清朱氏詠莪堂、養正堂等
24素食館素食餐廳如來素食樂園、松竹素食館等
25印刷所印刷(有限)公司、製版社、電腦排版打字公司、裝訂公司文橋彩色製版社、日星電腦排版打字公司、世樺印刷事業、台北印刷局、源太裝訂公司等
26文具店文具店、文具行乙勝文具、春輝文具紙品公司等
27醫療單位藥行、診所、醫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黃則洵皮膚科診所、新富山藥行、濟民參藥房等
28佛弟子十方佛弟子、三寶弟子、四眾緇素十方佛弟子、十方法界眾生、十方眾生、三寶弟子、三寶弟子眾、佛教四眾弟子、祥光精舍信眾、華藏法會四眾緇素、道證法師暨臺大晨曦社師生、臺美加港星四眾緇素、釋廣化之四眾弟子等


四、臺灣地區佛教印經事業發展概況

  根據上述整理可略窺民國38年至97年間印經單位之類型,由於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且類型眾多,因此本文嘗試以文獻分析法來探究臺灣地區六十年來佛教印經事業的發展概況,蒐集與佛教印經事業相關的研究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出各階段的發展特色。資料來源以臺灣早期發行的期刊,如《台灣佛教》、《海潮音》、《覺生》、《覺世》、《菩提樹》、《人生》、《中國佛教》、《慈雲》、《獅子吼》等刊物上所記載的印經活動與訊息,進行整理。並以「佛教圖書館館藏聯合目錄」之館藏書目,整理出佛教印經事業單位,配合年度,找尋出各階段的印經事業單位,再從中選擇有特色之印經事業單位,從其出版品觀察出版之內容、裝幀、版式等資訊,由此建構各階段的印經出版概況。

  佛教印經事業發展,依據所查得之文獻資料整理,將佛教的印經出版事業發展略分四個階段:草創期(1949-1971)、萌芽期(1972-1987)、成長期(1988-1998)、轉型期(1999-2008)。此四階段是以出版事宜改變最明顯的階段為分界點,如民國61年,普門文庫的成立,帶動印經會的興盛;民國76年,是臺灣戒嚴解除、報禁解除,出版品走向開放的時代;民國88年1月廢止「出版法」,出版單位不需向新聞局申請登記,以出版社為名從事佛教印經出版,不易統計,再加上網際網路盛行,更加速改變了佛教印經的方式。因此,本文試依上述四階段分別概述各期印經事業發展之內容與特色。

(一)草創期(1949-1971)──民國38年至民國60年

1. 草創期的文化背景

  臺灣佛教的發展,自戰後38年政府遷臺以來,市面上少有佛教經典的出現,想買一本佛經閱讀,但價格卻相當高,誠如朱鏡宙所言(註5),因此就有朱鏡宙與李子寬等人於民國38年發心籌辦成立印經會,即臺灣地區第一所成立之印經單位──「臺灣印經處」。當時臺灣佛教的時代背景,是政府遷臺之後,有許多期刊在臺灣復刊、創刊出版,如民國39年7月,《覺群》停刊,《覺生》創刊;民國40年,《人生》月刊復刊;民國41年,《菩提樹》雜誌創刊;民國46年,《覺世》旬刊創刊;民國55年,《海潮音》復刊號出版等。這些期刊經常刊載「佛經流通」的訊息(註6)、「徵求附印啟事」(註7),間接加速了印經資訊的流通。再者,民國44年,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委員會成立(註8),也是帶動佛經流通普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草創期成立的印經單位

  此階段成立的印經單位,有民國38年「臺灣印經處」(註9)、民國40年成立「臺中市佛教蓮社」(註10)、民國46年星雲法師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註11)、民國57年成立「華嚴蓮社印經會」(註12)。其中「臺灣印經處」,由「朱鏡宙與大醒、李子寬等人發起成立。……印經處成立之初,並未對外公開募款,印經費用大都由董事隨喜捐款或相知之友人捐助。……計自1949年創辦以來,至1962年1月止,已出版經書155種,約計四十三萬冊。1961年,朱鏡宙因年老多病,將臺灣印經處改由善導寺道安接辦。此一印經處所出版之佛書,大多為大陸佛書之影印再版,甚少排印新著作。雖然如此,其所出版之佛書,對光復後之二十年間的台灣佛教界,仍有一定的影響。」(註13)

  從各圖書館典藏的書目中(註14),瞭解此階段出版圖書的單位還有「臺灣佛學院」(民國38年)、「獅頭山元光寺」、「十普寺」(民國44年)、「法音雜誌社」(民國45-50年)、「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委員會」(民國48年)、「國際佛教文化」、「十方大覺寺」(民國50年)、「慧日講堂」(民國52年)、「中華佛教文化館」(民國53年)、「獅子吼雜誌社」(民國56-60年)、「開元寺佛經流通處」(民國56年)、「光德寺」(民國57年)、「海潮音社」(民國60年)等等。另有「臺中瑞成印書館」,早年即開始從事佛經的流通、代印刷等工作。(註15)可惜有眾多印經單位未能查獲正式開始出版書的時間,故本文僅列舉供參考。

3. 草創期出版品的流通

  以上所略述之印經單位,募款方式除了自由捐贈「助印」外,亦提供有價的「附印」(註16),每冊定基本工本費提供流通,流通處以佛寺單位為主,如「善導寺流通處」、「開元寺佛經流通處」,還有一般的「分售處」,如「臺中瑞成印書館」、「高雄慶芳書局」等;其中,最普遍的流通方式是於雜誌上刊載「贈書啟事」,由需要者自付郵資,贈完為止,(註17)詳見圖一。

4. 草創期出版品的特色

  此階段印經單位的出版品,大多是以影印大陸帶來的佛經為主,也有部分印行初機學佛的書籍;印刷方式以鉛印為主;裝幀方式以線裝、騎馬釘的書為多。

  書籍排版的典型模式是:封面之內頁刊載「印造佛經佛像之十大利益」,書名頁刊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書後刊載「助印功德芳名」、「助印功德金收支清單」、「回向偈」(普為出資印送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回向……),較特別的是,「臺灣印經處」出版品的書後會有「收支報告」,記載收入、支出、結存、新收董事芳名;「存紙報告」可能因為當時印刷者為「臺灣省政府印刷廠」,紙張為配給的,因此每次印完書之後會列出「結存印書紙幾令張」,(註18)詳見圖二。

(二)萌芽期(1972-1987)──民國61年至民國76年

1. 萌芽期的文化背景

  民國61年至76年,是臺灣經濟的起飛階段,是佛教出版界的萌芽期,有眾多的佛教學報誕生,如《佛教文化學報》(民國61年)、《華梵佛學年刊》(民國71年)、《中華佛學學報》(民國76年)。期刊的創刊,如《普門》雜誌(民國68年),《現代佛教》雜誌(民國70年)、《人生》雜誌(民國71年復刊)、《文殊》雜誌(民國75年)。大套叢書的出版,有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00冊(民國65-68年)、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100冊(民國73-78年)等。藏經方面,民國66年,廣定法師編《佛教大藏經》出版;民國62年12月,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出版《大正新脩大藏經》;民國64年出版《卍續藏經》等。工具書方面,民國63年明復法師編《中國佛學人名辭典》(註19)、民國64年《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的出版,這些大量的佛教出版品,奠定了佛教的學術研究基礎,也開啟了佛教文化傳播的新紀元。

圖一:贈書啟事


圖二:存紙報告


2. 萌芽期成立的印經單位

  本階段成立之印經單位,民國61年4月成立「普門文庫」(註20)、民國62年的「大乘精舍印經會」(註21)、民國69年的「慈心佛經流通處」、民國74年的「佛陀教育基金會」(註22)、「菩提長青社」(註23)、「淨心印經會」(註24)、民國75年「文殊印經會」(註25)等等。

  從各圖書館典藏的書目中,得知此階段的印經單位還有「鳳山佛教蓮社」(民國62年)、「琉璃經房」(民國63年)、「華嚴法施會」(民國64年)、「佛經善書印送會」(民國65年)、「佛經善書贈送處」(民國65-67年)、「諾那精舍金剛贈經會」(民國66年)、「華藏贈經處」、「青蓮印經會」(民國67年)、「淨蓮印經會」、「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菩提印經會」(民國69年)、「慈心贈經處」(民國71-73年)、「慈恩周刊印經會」(民國74年)、「大悲印經會」(民國76年)等等。

  此階段所成立之印經單位,有不少單位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至今仍在運作,如「大乘精舍印經會」、「佛陀教育基金會」、「菩提長青社」、「淨心印經會」(後來更名為:「淨心文教基金會」),在當今佛教的弘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 萌芽期印經單位的組織管理

  本階段的印經會組織,有二個共同的特色:(1) 成立「會員制」招募參與助印的基本成員。(2) 以「印經工作」為主,擴大到其他的弘化活動。如「普門文庫」每月平均出版1本書,約有14年的時間,出版的書高達167種之多(註26),並設有慈善、文化、弘法、總務四個組織(註27),此一影響力帶動後來很多印經單位也採用「會員制」,如「菩提長青印經會徵求會員」(見圖三)(註28)、「大乘精舍印經會會員參加辦法」(註29)、民國71年「蓮友印經會簡則」(註30)、「峨眉精舍善書互印會擴大會友辦法」(註31)、「慈心佛經流通處印經會簡介與參加辦法」(註32),詳見圖四。另外,這些印經單位的成立,除了以印製佛教經典、圖書提供贈閱流通外,還從事慈善、救濟、放生等工作,參與佛教的弘化。

圖三:「菩提長青印經會徵求會員」訊息


圖四:慈心佛經流通處印經會簡介與參加辦法


4. 萌芽期出版品的特色

  此階段印經單位的出版品特色:出版的內容以「淨土法門」為主的經書增多,也有專門印製佛經的印刷廠出現,如「和裕」、「世樺」。排版方式,於民國70年代開始,陸續採用電腦打字排版,如「文殊印經會」印刷之《華嚴經》。

(三)成長期(1988-1998)──民國77年至民國87年

1. 成長期的文化背景

  民國77年至民國87年,可謂佛教文化出版的興盛繁榮期。研究佛學的專業學報陸續創刊,如民國82年《圓光佛學學報》創刊、民國85年《佛學研究中心學報》創刊、民國86年《中華佛學研究》創刊。在期刊出版方面,民國77年佛教第一份日報創刊──《福報》、民國78年《佛教新聞週刊》創刊、民國80年《僧伽雜誌》創刊、民國86年《正觀》雜誌創刊。藏經的出版,民國79年至87年《漢譯南傳大藏經》出版,民國80年台北版《西藏大藏經》出版(註33)。工具書方面,民國77年《佛光大辭典》、民國83年《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出版。這時期隨著網際網路的盛行,地球村的概念出現,南北傳、藏傳各系佛教進入臺灣,出現了大量的佛教文獻翻譯。

2. 成長期成立的印經單位

  本階段成立之印經單位,有民國79年的「法界佛教印經會」(民國73年原名「法界佛教贈經會」)(註34)、民國81年的「香光書鄉出版社」(註35)、民國87年「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成立(註36)、民國85年成立「法妙印經會」(註37)等等。其中以出版社為名從事出版的「香光書鄉出版社」,陸續翻譯出版泰國高僧佛使尊者的一系列著作,是臺灣地區引介泰國南傳佛教思想的開始。另外,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也出現以發行數位藏經為主的佛教印經事業單位──「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從各圖書館典藏的書目中,可看出此階段的出版單位還有洪啟嵩創辦的「菩提書院印經會」、「如來印經會」(民國84年)、「白馬精舍印經會」(民國77年)等等。

  本階段的印經單位,明顯增加以機構為主的單位,有佛學院、基金會、寺院單位,如:圓光佛學院、慈善佛學院、中台文教基金會等等。

3. 成長期出版品的特色

  此階段印經單位的出版品特色:文化移入期,如將日、歐、美各國研究成果譯成中文出版;載體由紙本、錄音帶、錄影帶等朝向數位發展,如光碟、網路、數位佛典;彩色印刷大量出現;印經單位開始申請國際標準書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簡稱ISBN)之登記,如圓光印經會、香光書鄉出版社等等。

(四)轉型期(1999-2008)──民國88年至民國97年

1. 轉型期的佛教印經單位

  本階段大社會資訊科技的進步,也帶動佛教印經會的轉型,印經的載體也轉為影音、數位多媒體,最明顯的是網路上有許多法師講經的影音及佛教音樂等資源。

  另外,還出現一種現象,就是許多印經單位在萌芽期時,轉以出版社方式經營,但到了民國88年1月20日正式廢止了具有近七十年歷史的「出版法」之後,許多印經事業單位,由於是以非營利為主,故轉變為「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的機構,使「印經工作」成為母體機構的主要事業,同時也從事相關的文化工作。如此的改變,使「印經事業」的出版品,也開始以另類方式拓展行銷管道,最明顯的是異於傳統佛書流通管道,在一般書店或網路書店也可以見到佛教印經單位的出版品陳列販售。

2. 轉型期成立的印經單位

  此階段成立之印經單位,有民國88年成立的「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民國90年成立的「中華印經協會」;其中「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是以專門製作「數位多媒體」的出版品為主,且出版內容以淨土思想為主;另有弘律單位所印製的「律典相關書籍」。這些以弘揚某一經、某一思想、典籍為主而成立的佛教印經事業單位,在此階段特別盛行,漸漸的可以發現,印經的內容開始朝向分眾方式發展。

  另外,「中華印經協會」是近年來專門以從事「印經事業」為主,向政府機構成立「社團法人」之機構單位,成立的時間不長,但印書量相當龐大,舉凡經、律、論等,且跨足多媒體的出版流通,讓佛教印經事業的出版品走向多元化。

3. 轉型期出版品的特色

  此階段印經單位的出版品特色:本土著作興盛,因此有不少本土的著作或翻譯著作,透過印經單位印製流通,且運用多種載體出版結緣書。隨著科技印刷進步,明顯的發現此階段所印製的經典圖書,已朝向裝幀典雅、印刷精美來引起大眾們閱讀的意願。

五、印經事業發展之趨向

  臺灣的佛教自民國38年發展至今,其信仰傳布既深且遠,印經事業的興盛可說是對佛教信仰與文化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由本文之研究得知,印經事業之發展與國家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等,息息相關。以下就上述四階段的整理,將印經事業發展之趨向歸納為出版內容、載體改變、母體機構、經營管理四個項度探討。

1. 出版內容:印經會的出版內容,由以上各階段的發展可略而得知,出版品內容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戰後臺灣的出版品以影印大陸經書為主,民國60年到70年代弘揚淨土者眾多,當時印經會的出版品也以印製「淨土」叢書為多。明顯發現佛教的印經內容,也由傳統印製經書轉變為印製現代的著作出版。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宗教信仰的開放,南傳、藏傳佛教進入臺灣,結緣書印製內容更廣泛,遍及各宗派及各學科。因此,由出版的內容,約略可解讀到當時代的佛教發展。
2. 載體改變:由上文所述印經事業發展的四個階段,可以明顯發現印經事業的載體,由平面紙本的出版到影音多媒體,乃至網路傳播媒體。隨著載體的改變,「印經」一詞已成為佛教非營利出版品的代名詞,不只是指書的媒體,還包括一切的非書資料。
3. 母體機構:佛教印經事業的發展,由第二階段萌芽期開始即可發現印經單位的組織,已由純粹以印經功能為主所成立的單位,逐漸轉變成以法人機構為主,如「基金會」、「佛寺單位」、「社團法人」。由此發展歷程可知,佛教印經事業的長遠發展,仍需要有其母體機構支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護持,如民國90年所成立的「中華印經協會」算是以印經為主的「社團法人」。
4. 經營管理:臺灣印經事業的發展,初階段都是由印刷廠代為印刷(可參見早期出版品版權頁上的發行所);之後隨著佛教的大量印經、單位眾多,開始出現佛教專門的印刷廠(公司),如「和裕」、「世樺」出版品從來稿、排版、版式、規畫書系到印刷品印製完成、提供結緣流通,都是有組織的管理。亦有將印刷成書的電子檔案置於網路上提供下載,如「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網路時代的「印經出版品」。因此,我們可以說臺灣印經事業單位的出版流程,是朝向現代化的出版運作。

六、結語

  臺灣佛教印經事業的未來走向,與佛教文化發展密切相關。佛教的印經出版所產生的影響,仍有諸多議題可再進一步討論,如:出版內容;提供的對象;出版品的印量管控;供需問題──過多的印製是否造成負擔;助印圖書之版權問題──在早期版權問題並未受到重視,隨著時代的進步,普遍已建立尊重版權的觀念,但仍有可論議之處;十方信施捐助印製佛經,如何妥善管理專款;處於現今網路時代,佛教印經會的出版品如何因應流通?如何保持印經事業存在的意義與功能,又能出版優質佛書傳遞佛法,彰顯教化的功能,藉由佛教出版品的出版流通,讓大眾受益,獲得身心淨化,這是所有參與佛教文化推廣者可再關切省思之處。

【附註】
註1:另有說法以文字記錄佛陀言行成為佛教典籍,是在佛滅後一百五十年。
註2:黃德賓撰,〈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民90),頁10。
註3:同上註,頁11。
註4:統計民國38年至97年8月止,「佛教圖書館館藏聯合目錄」10所佛教圖書館館藏臺灣地區出版佛學圖書及多媒體資料,http://www.gaya.org.tw/library/lib_join/index.asp
註5:朱鏡宙,〈臺灣印經處〉,收在《夢痕記》,(臺中:朱氏詠莪堂,民65),頁600。
註6:編輯部,〈英漢對照《迴諍論》贈送兩千部,廣結大法緣〉,《獅子吼》,1期(民51年4月),頁2。
註7:編輯部,〈影印正楷書寫《法華經》徵求附印〉,《獅子吼》,10卷3/4期(民60年4月),頁6。
註8:釋妙然主編,《民國佛教大事年紀》,(臺北:海潮音,民84),頁306。
註9:朱鏡宙,〈為臺灣印經處告讀者書〉,收在《詠莪堂文錄》,(臺北:樂清朱氏詠莪堂,民67),頁153。

註10:臺中市佛教蓮社簡介,http://www.tcbl.org.tw/old/intro-2007/int01.htm
註11:「蓬萊淨土遊:臺灣佛教數位博物館」網站,佛教人物單元下「星雲法師」條目,http://ccbs.ntu.edu.tw/ formosa/people/1-xing-yun.html。
註12:卓遵宏、侯坤宏採訪,《成一法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6),頁167。
註13:編輯部,〈《台灣佛教辭典》選刊〉,《妙心雜誌》,84期(2004年11月1日),頁13。
註14:同註4。
註15:臺中瑞成書局成立於1912年。「公司簡介」, http://www.ruicheng.com.tw/main.php?fid=02&com_id=01
註16:〈臺灣印經處翻印《初機佛學》叢書徵求附印〉,《獅子吼》,2卷1期(民52年2月),封底。
註17:〈贈書啟事〉,《獅子吼》,2卷5期(民52年6月),封底。
註18:那伽著,《泰北行腳記》,(臺北:臺灣印經處印行,民48年7月),封底裡頁。
註19:佛教年表資料庫查詢系統,http://www.gaya.org.tw/library/chronicle/index.asp
註20:阿淑,〈普門文庫的發祥地──吉祥寺〉,《菩提長青(旬刊)》,民75年12月30日,第四版。
註21:樂崇輝,〈從大乘精舍印經志業談佛教平面媒體的未來走向〉,發表於「佛教印經事業發展論壇」,民國97年9月27日。
註22:阮貴良,〈佛陀教育基金會佛書出版概況:回顧與展望〉,《佛教圖書館館訊》,21/22期(民89年6月),頁21-25。
註23:〈佛經徵助印〉,《菩提長青(特刊)》,民74年9月5日,第一版。
註24:編輯組,〈連鎖經營的──淨心佛學視聽圖書館〉,《佛教圖書館館訊》,3期(民84年9月),頁49。
註25:〈華嚴經徵求助、附印〉,《文殊》,4期(民75年7月),第一版。
註26:〈普門文庫答客問〉,《佛教常用「梵唄、器物、服裝」簡述》,(臺北:普門文庫,民74),頁107。
註27:〈普門文庫簡介〉,《觀世音菩薩靈應事跡實錄》,(臺北:普門文庫,民70),頁215。
註28:編輯組,〈菩提長青印經會徵求會員啟事〉、〈菩提長青印經會簡則〉,《菩提長青(特刊)》,民74年12月14日,第一版。
註29:釋昭仁著,〈大乘精舍印經會會員參加辦法〉,《生之無常》,(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1),書後。
註30:佐藤舜一郎著,〈蓮友印經會簡則〉,《幸福之道》,(臺中:欣林,民71),頁33。
註31:〈峨眉精舍善書互印會擴大會友辦法〉,《峨眉精舍善書互印會因果善書試刊號》,(臺北:賀天恆,民68),頁54-55。
註32:安羅支著,《博士界的論辯》,(臺北:慈心佛經流通處,民74),書後。
註33:同註19。
註34:「法界佛教印經會」緣起,http://www.drbataipei.org/drbbds/origin/taipei.htm
註35:「香光書鄉出版社」成立於民國81年。
註36: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採訪整理,〈締造佛教電子出版的新紀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佛教圖書館館訊》,24期(民89年12月),頁84。
註37:1996年,僧伽林僧團負責人法藏法師為紀念其母親釋法妙比丘尼,故成立此印經會。http://www.sanghanet.net/wanfo-website/printingorg1.htm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