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八期 97年12月

佛經語言研究綜述

──音義的研究(下)

竺家寧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三、有關慧琳音義的研究

  由於《慧琳音義》在佛教史上或漢語史上,都是很重要的著作,所以相關研究的論著最多。例如:曾昭聰〈佛經音義研究的力作──讀《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收於《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7期,頁54-56。本文主張慧琳《一切經音義》是我國唐代一部集諸家訓釋佛經音義大成的佛典文獻,也是漢語文字學的一大寶庫。不過,到徐時儀先生《慧琳音義》才算開始有系統的研究。有鑑於此,姚永銘博士推出其多年的研究結晶──《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該書有兩大特點:一是全面,如杒械一條,他引用多種文獻證明杒乃木名,並非刑具;如《說文》:「杒,桎杒也。」並且《慧琳音義》中並有丑、刃兩旁混用者,佛經中此類例子亦不少見,校杒為杻實屬合情合理;這是徵引文獻的全面。二是深入,作者認為今日研究《慧琳音義》,一方面為古、近代漢語研究的需要;二方面也是《慧琳音義》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例如「省聲」是漢字結構中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是《說文》所言省聲,歷來爭議頗多。而在《慧琳音義》中,恰有大量例證可用以研究《說文》省聲,如判別「怍」字在《說文》中是否為省聲等等。

  又聶宛忻、黃仁瑄〈“耄”和“考”、“老”──慧琳《一切經音義》“轉注”考〉,收於《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第21卷(總82期),頁103-106。本文認為轉注是傳統的六書之一,自東漢許慎界定「轉注」定義後,近兩千年來關於轉注的歧見紛紜。作者在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中發現一些語言材料,他曾明確指出一些字為轉注字。這也是說文以後的古文獻中最早用語言實例說明轉注字的。《慧琳音義》中關於耄字的語言材料多達17條。如老耄下注:「下毛報反。昏忘也。俗字也。」(《慧琳音義》卷第七十八.《經律異相》卷第八)本條慧琳即認為耄字是俗字,其義為昏忘。研究多條《慧琳音義》注釋,可知慧琳《一切經音義》中的耄字,便是毛音加註意符老而成的轉注字。慧琳所謂轉注,就是在表義聲符的基礎上加注意符的一種造字方式。以此究考、老的關係,可以推估考是髲的轉注字,考轉注於老。

  又陳光憲〈慧琳一切經音義引說文考〉,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度。本文主張自有文字以來,歷代研究者眾矣。周有爾雅之作;秦有李斯作倉頡篇,為整理中國文字之始祖。迨至漢代隸書通行,學者往往詭要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如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悉不合字例之條,東漢許君叔重乃刱為說文解字一書,自茲以降,治文字學者咸宗許氏。中唐以後,小學浸衰,說文一書傳鈔誤既多,解釋之乖異又復叢出,幸經南唐二徐苦心董理,然竄亂增刪,已非許書全貌,後儒輒逞私智,又改二徐本。是故今日而欲求見許書之真面目,更難乎其難。有清一季,漢學大昌,乾嘉大師求之經典引與二徐殊者以校之,金壇段氏搜羅最豐,其采有玄應書,尊崇備至,惟玄應書動多裁剪,不錄全文,固不若慧琳之徵引詳博。

  又謝美齡〈慧琳一切經音義聲類新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度。本論文旨在考訂慧琳《一切經音義》的反切系統:第一章緒論,簡介慧琳的生平及其所著的《一切經音義》,同時考述其刊刻流傳的情形。第二章聲類考,按喉、牙、舌、齒、唇的次序,將考訂所得的四十聲類依次討論,敘列其各系竹切上字使用的次數、系聯的情形,及各系反切上字有否同用,或是與其他聲類混淆等。結果證實黃淬伯;也發現黃氏誤因4%的少數例外而將泥、娘二母合併。第三章討論慧琳反切中的重紐問題。所得到的結果是:在反切上字方面,重紐A、B類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例外與正常的比數是1:99。第四章結論,遵用周法高在《玄應反切考》中所主張的,認為慧琳反切所屬的音系是以當時首都長安為主的「士大夫階級的讀書音」。

  又謝慧綺〈慧琳《一切經音義》俗字析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度。本文主張歷來俗字一向不登大雅之堂,是以字樣學備受學者重視,而俗文字學總被忽略,例如古有《字林》、《干祿字書》、《玉篇》之成書,卻未見以整理俗字為目的之字書。舉《龍龕手鑑》為例,該書係首度忠實呈現遼代俗字風貌、供誦讀佛學經論時翻檢之佛教字典,卻在重視文字考據、惜敦煌寫卷未出土的清代被直陳為「廢書」,如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即為一例。儘管俗字不受文人青睞,其於書寫上竟是賡代不輟。唐僧慧琳編撰之《一切經音義》可謂當朝說解佛經文字音義之字典,而俗文字學則是近年文字學之新興學科。本論文以日本翻刻麗藏本「慧琳、希麟正續《一切經音義》」中之正編為主,上溯慧琳生平及其彙整《一切經音義》之源,下推歷代用字之展,旁涉各家版本之說,進而歸納出《一切經音義》俗字體例及寫卷時代俗文字使用風貌,藉之彰顯俗文字學學術特色及價值,同時作為今日整理文字之參考,以釐清俗字之使用範疇,並確立正字之標準。

  又聶宛忻、黃仁瑄〈慧琳《一切經音義》中的一些轉注字〉,收於《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卷10期(2004年10月),頁79-82,89。本文認為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明確註明「轉注」的語言材料。例如:翕然。「歆邑反。孔注《尚書》云:『翕,合也。』《說文》:『翕。從羽,合聲。』亦轉注字也。」(《高僧傳》卷第7, 90, 59)翕指鳥羽的開合。《說文.羽部》曰:「翕,起也。從羽,合聲。」段玉裁注:「許云起也者,但言合則不見起,言起而合在其中矣。翕從合者,鳥將起必斂翼也。」《爾雅.釋詁》:「翕,合也。」《尚書.皋陶謨》:「翕受敷施。」唐孔穎達注:「翕,合也。」「翕」從聲符「合」得其聲義,因其行為和鳥翼有關,遂加注意符「羽」。「翕」是「合」的轉注字。據《一切經音義》的語料證明,轉注是在轉注原語的基礎上加注意符的一種造字方式;轉注字就是在轉注原語加注而成的文字。

  又黃仁瑄〈慧琳《一切經音義》中的假借〉,收於《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卷2期(2003年2月),頁31-40。本文主張慧琳《一切經音義》中有一些明確注明「假借」的語言材料。慧琳所謂的「假借」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本無其字的假借──如可汗。「音寒,假借字也。北狄王號。」(《大唐慈恩寺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1, 83, 59)可表示許可。人們借以表示王號,只關乎其聲音。「可汗」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如借兵。「上精亦反。《倉頡篇》云:『借,假他。』《古今正字》:『蹔取他。從人,昔聲。』經作債,是債負字,非假借,傳寫誤也。」(《經律異相》卷2, 78,58)《倉頡篇》、《古今正字》今都不傳。「借兵」經作「債兵」,慧琳指出是書寫錯訛所致,和假借無關,此處假借為本有其字的假借而言。字義間有引申關係的假借──如大樂。「郎各反。《考聲》:『喜暢甚也。』假借字也。本音岳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8, 8, 57)大樂語自《令大菩薩大樂最勝成就大樂最勝成就》(07, 0220, 0990)。《考聲》今已不傳。「樂」(音岳)的本義和音樂有關,「樂」(郎各反)是「樂」(讀如岳)的假借字。無論是三種中的哪一類,都和聲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樣看來,慧琳所謂的「假借」遠比今人想像的複雜許多。

  又黃仁瑄〈慧琳《一切經音義》中的轉注兼會意字〉,收於《語言研究》25卷2期(2005年6月),頁93-98。本文以為在慧琳的全部轉注材料中,有5條轉注材料同時注明了它們會意的六書屬性,這在《說文》及其後的古文獻中似屬僅見──沒有古文獻中文字說明會意兼轉注者。梳理慧琳注明會意的轉注材料,既有助於我們了解會意與轉注的關係,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轉注的性質與特點。例如:蓬馞「……下盆沒反。《廣雅》:『馞馞,香煙氣盛貌也。』轉注、會意字也」(《經律異相》卷49, 79, 58)今本《廣雅》和慧琳所據略有不同。《廣雅.釋訓》:「馞馞,香也。」《說文》無馞字。就結構而言,馞有兩個部件,一是聲符「孛」,一是意符「香」。馞表示香、香盛。《廣雅.釋詁四》:「馞,香也。」《玉篇.香部》:「馞,香大盛。」馞從聲符「孛」得其聲義,意符「香」起固化、凸顯意義的作用,「馞」是「孛」聲的轉注字。

  又黃仁瑄〈慧琳《一切經音義》中的轉注字〉,收於《古漢語研究》2005年1期(總66期),頁88-92。本文主張東漢許慎的轉注定義簡約,《說文》九千多字中,對於「考」、「老」二字為轉注的說明不多,使後人不明轉注者的實際定義為何。唐初慧琳《一切經音義》裡有一些關於轉注的材料,這可能是《說文》後最早提到轉注的古文獻。理解慧琳的轉注材料,無疑有助於我們探討六書中轉注的定義。例如:帝系譜。「下逋普反。《史記》云:『稽諸譜牒。』《釋名》云:『譜,布也。』《古今正字》云:『譜(言糸)』者,布列見其事。從言,普聲。轉注字。」(《辨正論》卷5, 86, 59)清鄭珍《說文新附考》:「《說文》無譜字,古《世本》當作普。如書昭簿普之義,久乃因加言旁。」由此,「譜」是「普」的轉注字。從慧琳的轉注材料分析來看,今人孫雍長的觀點最切近語料的實際狀況。孫氏認為:「『考』的前身是『丂』字,『丂』字是『老』的轉注原體字……為了求得字形與字義的密合,後來便將這個『丂』字移附受注到『老』這個『類首』字身上,才造出『轉注字』『老』字來。」「轉注」就是將「轉注原體字」移附受注到一個「類首」形體上的造字法。

  又李霞〈《慧琳音義》引《玉篇》考〉,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慧琳音義》所引《玉篇》共2,005條,其中在現存原本《玉篇》殘卷中可以檢索到該字的條目共132條,減去重出的65條,《慧琳音義》實際引用原本《玉篇》共67條。《慧琳音義》所引在原本《玉篇》殘卷中找到的條目與原本殘卷內容相同的占40%,不同的占27%,有異有同的占18%,有其字無其異的占10%,其他占4%。

四、其他音義的研究

  佛經音義除了玄應和慧琳之外,比較重要的,恐怕要算可洪大師的《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了。下面是可洪和其他佛經音義的研究概況。例如:陳五雲〈《可洪音義》碎拾〉,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整理《藏經音義隨函錄》,發現其中甚多俗字,乃摘出疏證分析之。例如:傳抄訛誤例。「壯訛作牡」的字誤,可洪舉出十四條例子佐證。究其根源,實因隸變而來,從「爿」之字往往書作近似牛旁之字。作者又提出「就勢書寫例」,如「為」字之誤。同樣的例子還有「綜」缺少「宗」的右下一點;「苦」缺了中間的「十」;「乾」左傍缺第二筆短橫等等。

  又儲泰松〈《可洪音義》注釋的內容及其特色〉,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簡稱《可洪音義》)主要為疏通佛典疑難詞以理解內容的微言大義而編纂,注釋內容不限於形音義,還涉及佛典的正偽與閱讀問題。本文簡述《可洪音義》的特點及體例,提出如下幾點看法:第一,辨經之正偽。《可洪音義》所用底本藏經為延祚寺藏,收經主要依《開元錄》,見於錄者即目為正本,見於別錄而藏經又收錄者,一般視為偽經。此外,可洪還依抄經的紙數多寡、用語的雅俗、經文的內容、用字的真俗等等來判定一部經的真偽。第二,據經意比證異文定經文文字之正誤。經典經累代傳抄,加上抄手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信徒,幾經輾轉,以非為是的經文自然影響對佛經的正確理解。就此可洪常比證異文,推定經意,並作出判斷。

  又李義活〈續一切經音義反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本文主張遼釋希麟撰之《續一切經音義》十卷,其書具音切者雖僅有2,943條,然除保存豐富之語言、俗文字、方言,他人《音義》等資料之外,尚載有前代著錄久佚不傳之作。本篇計分六章。第一章續論:探述《續一切經音義》成書時期,並析論該書之流傳與內容。第二章希麟《音義》音切體例:介紹《續一切音義》所作字音之體例。第三章希麟《音義》聲類考。第四章希麟《音義》韻類考:依陳灃《切韻考》系聯條例進行,得聲類凡三十九、韻類二百七。第五章希麟《音義》音系研究:就前兩章系聯所得之聲類、韻類與《廣韻》之聲類、韻聲比較討論。末附希麟《音義》音系表、希麟《音義》與《廣韻》音系比較表及希麟《音義》與諸家《音義》音系比較表。第六章結論:總結希麟《音義》一書之價值,說明希麟《音義》反切之特色。

  又丁鋒〈現存最早佛經音義──隋釋曇捷及其所著《法華經字釋》考〉,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學界公認玄應《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為現存最早的佛經音義。其實,在玄應之前,與智騫同時代至少還有一種佛經音義問世,並且殘存於其他著作中,流傳至今。這就是與智騫同屬隋朝東都洛陽慧日道場的沙門曇捷為《妙法蓮華經》所著的《字釋》。《字釋》的一部分內容以被引用的形式,保留在日本僧人「中算」的《妙法蓮華經釋文》裡。佛經音義作為一種闡釋佛典語言的訓釋文體,是隨著佛理東傳廣為傳播而形成發達起來,也與漢魏以來漢語語言註釋學音義體的勃興息息相關。中算是日本平安時代中期京都景福寺的僧侶。從序來看,成書值中國北宋初年。主要取曇捷的《單字》和窺基的《音訓》為主體,揉合其他諸家學說而成。

  又林光明〈漢文佛典之梵字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漢文藏經中,常有一些非漢文的字型夾列其間,這些特殊的字型,大多是梵文,主要有五種字體:1. 唐代使用悉曇體,如《大正藏》;2. 宋代使用城體,如《高麗藏》;3. 元、明、清使用蘭札體,如《嘉興藏》;4. 清朝的御製滿漢蒙藏四體的多種經文,使用藏文梵字;5. 現代新出資料,則用天城體。如何學習辨識這些字體,是值得研究者重視的基礎知識之一。有人認為梵音一直沒有變,其實梵音是有其變化的,特別是考慮到印度各地的差別,以及傳譯成漢文時,還有時間前後與地方不同的差異。

  又陳源源〈《妙法蓮華經釋文》所引佛典「音義書」考──以慧苑《華嚴經音義》與行瑫《大藏經音疏》為例〉,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以《法華釋文》所引的慧苑《華嚴經音義》與行瑫《大藏經音疏》為例,就作者使用的「音義」著作做考察,並對其中的一些條目進行探討。包括慧苑《華嚴經音義》、行瑫《大藏經音疏》。

  又鄭賢章〈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與古籍整理〉,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五代可洪花了十年時間撰寫《隨函錄》,全書分三十卷,成書後入藏,然自《宋史.藝文志》存有書目後,其書漸從中土佚失,今所見版本僅為高麗藏再雕本。該書內容豐富,於文字、音韻、訓詁、古籍整理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函錄》對佛經的校勘有特殊作用,一則因為它保存了當時所見的寫本文字,比較真實地反映佛教原有面貌;二則因它對當時所見的版本異文有較多的揭示與判斷,使我們能認識和鑑別今天的佛經異文。

  又苗昱〈《華嚴音義》版本考〉,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的版本考據針對《華嚴經》和《華嚴音義》。《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三次大規模的翻譯。第一次在東晉義熙十四年,此即後人所稱的舊譯《華嚴》;第二次是武周時,此為新譯《華嚴》;第三次是唐德宗貞元年間,後人稱之為《普賢行願品》。為舊譯《華嚴》作音義而流傳至今的只有玄應《華嚴音義》。而新譯《華嚴》譯出後便廣泛流傳,為之作音義者不只一家,較早的始於釋法藏。《慧苑音義》有很高的校勘和輯佚價值。《古寫本》成書時代距武周不久,乃僧人定昭所藏之本,應是日人為日人研讀新譯《華嚴》而作。《古寫本》以《慧苑音義》作主要底本,還參以其他《華嚴音義》,體例與《慧苑音義》基本相同。

五、佛經音義的價值

  還有一類著作是探討佛經音義的價值。例如姚永銘〈利用佛經音義補輯《說文》逸字應該注意的若干問題〉,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說文解字》是中國語言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但是屢經傳抄刊刻,難免存在訛脫衍倒的情況,因此《說文》原文的校勘一向受到重視,其中補輯逸字更成了歷代《說文》研究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利用佛經音義補輯《說文》逸字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說文》用字與經典用字有正俗之別,《說文》用正字,經典用俗字,正俗字構成異體關係,不能僅僅依據經典用字不見於《說文》而補輯之。二是佛經音義本身卷帙浩繁,編著者前後有失照應,內部往往存在歧異,應該將其從總體上作一個全盤的考察,否則僅僅依據某條引文而加以補輯,實屬非常輕率,也是非常危險的。三是佛經音義雖然是非常重要的資料,但是與其他資料一樣,也難免存在訛失。在利用佛經音義補輯《說文》逸字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時刻提醒自己,以免以訛傳訛。四是應該儘量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人在《說文》用字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可資借鑑參考,不能僅僅依據佛經音義的引文補輯《說文》逸字。五是應該綜合參稽各種文獻。補輯《說文》逸字,佛經音義只是其中一種比較重要的資料,但絕不是唯一的資料,因此在補輯《說文》逸字的時候,也應該參考別的文獻,而不能僅僅依據佛經音義這樣一種單一類型的文獻。

  又林源、唐永寶〈佛經音義在大型歷時語文辭書編纂中的價值〉,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佛經音義徵引了許多古逸辭書,保存了大量俗字俗詞。本文以從佛經音義中所輯得的400餘條東漢末服虔的《通俗文》對《漢語大字典》提早書證、訂補詞義等方面的作用為例,來說明在大型歷時語文辭書的編纂中,佛經音義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又李圭甲、金愛英〈構築五大音義書綜合檢索系統的校勘方案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佛經五大音義書原本是為精讀佛經撰寫的五種代表性音義書:玄應的《一切經音義》、慧琳的《一切經音義》、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慧苑的《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可洪的《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所謂「音義書」是說明「音」和「義」的書,是讀佛經時解釋佛經中出現的難解詞彙的「音」和「義」的佛教用語辭典兼字典。但是五大音義書的內容重複較多且缺少一貫性,所以很難查找想要檢索的詞彙。書中校勘最需要的部分就是字形。因為當時出現大量的口語詞彙,而其詞彙固定成文字的過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古今字、俗體字和各種異體字形,所以同樣的詞彙也會在字形上有不同的表現,致使檢索和語意理解上產生混亂。其次是「說解的校勘」,解釋每個音義書中的特定詞彙添加說明的時候,根據編者的趣向或其他原因,雖為同一詞彙但解釋不同的情況比較多,而且引用古代前籍的時候,選擇的引用也不同,所以需要對注解作校勘。其次是「字音的校勘」,音義書的目的就是解釋佛書中的難解詞彙的音和義,所以五部音義書大部分詞調都標上了注音。

  又梁曉虹〈日本現存佛經音義及其史料價值〉,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21-23日,上海師大古籍所。本文認為佛經音義作為「治經」的工具,要適應佛教在日本發展的趨勢,為解讀佛書之用,就會與當地的語言文字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佛經音義也必定會有新的發展,這也就為佛經音義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日本現存佛經音義的種類從來源上分析,可分為三種類型:隨佛教東傳而來的中國僧人所撰述者、在中國所傳來音義基礎上加工而成者。從文字音韻訓詁的角度,日本現存佛經音義的資料價值相當寶貴。如《妙法蓮華經釋文》的編撰者中算,被認為乃當時致力於文字訓詁,尤精於字義解釋的大家。

六、結論

  以上我們把佛經音義的研究分成四個部分觀察。主要是依照材料來分類。事實上,如果依照內容性質分類,對於玄應、慧琳一系音義的研究,涵蓋了佛經語言的各個層面,包括:佛經文字的研究、佛經聲韻的研究、佛經訓詁、字義的研究、佛經詞彙的研究、佛經音義的比較研究、佛經版本的考察與校勘等。本來所謂「佛經音義」也就是古代的「佛經語言學」。由此可知,佛經語言學並不是現代才發展出的新學科,而是古代學者曾經致力研究過的東西,只不過宋代以後,逐漸衰落了。這和宋明理學的興起,言心言性的學術思潮有關,因而對字斟句酌語言本身的探究逐漸生疏。宋代的鄭樵曾說過一句名言:「釋氏以參禪為大悟,通音為小悟」。意思是說,音韻文字的知識是出家人閱讀佛典的基本功夫。他勉勵出家人,不要只留心於心靈的修行或佛學思想義理的探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佛門對於佛經語言學的重視。

  我們從上面的著作分析,可以發現目前的研究趨向,《可洪音義》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可洪音義》篇幅有三十卷,僅次於《慧琳音義》,過去一直很少學者從事研究。可見的未來,這方面的研究必然會有更多的學者參與,提出更豐富的研究成果。佛經音義比較研究的開展,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研究方向。目前保存的佛經音義較主要的有五部,這五部書的內容資料有同有異,值得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來作進一步的深入比較和研究。另外一個趨向是版本校勘的研究。版本校勘是古籍研究的重要基礎功夫,唯有奠定了版本文獻校勘的基礎,才能具有更紮實的文獻辨別能力,從而能更有效的掌握佛經資料,探索其中的語言問題。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