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五期 96年6月

佛教拓片數位典藏現況

施汝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計畫助理



【摘要】拓片是古代中國保存、流傳文字或圖像的紙質媒介,其製作技法是一項專門技藝。即使現代攝影技術進步,在宗教、歷史、藝術、金石學等學術研究上,拓片還是無法完全被取代,尤其是原件已損毀或佚失,留存的拓片就更彌足珍貴。

  本文首先簡介世界各地拓片收藏、數位典藏的概況,重點則是介紹中研院史語所「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所面對的困難、解決方法及其網站更新資料。一方面在於讓讀者了解國內外拓片數位典藏近況,另一方面更期待在六年的「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2007-2012)期間能與國際各相關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彼此的經驗、資料和技術。(註1)

關鍵詞:佛教石刻造像;拓片收藏;數位典藏;資料庫


拓片數位典藏現況

  拓片是古代中國保存、流傳文字或圖像的紙質媒介,其製作技法是一項專門技藝。即使現代攝影技術進步,在宗教、歷史、藝術、金石學等學術研究上,拓片還是無法完全被取代,尤其是原件已損毀或佚失,留存的拓片就更彌足珍貴。此外,拓片上的收藏家的精美印記和題跋,傳達了收藏經過和評鑑等訊息,更增加藝術和歷史價值。因此,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圖書館和博物館對拓片收藏整理及數位化工作不遺餘力。

  目前全球正在進行拓片資料庫的機構包括:

  歐美地區──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德國海德堡學術院(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亞洲地區──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臺灣除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研院史語所」)外,還有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臺灣大學。(註2)

  中研院史語所的「佛教石刻拓片資料庫」,目前是以北朝佛教拓片為主要內容(註3);海德堡學術院的「中國佛教石經」資料庫,以山東地區佛教石刻為主,拓片為輔,其他拓片資料庫則為各朝代拓片,沒有特別分類出佛教拓片。另外,還有中正大學文學院、法國遠東學院與越南社會科學院漢喃研究所(註4)合作的「中法越共同研究越南漢喃研究所藏漢文拓片計畫」中,部分拓片內容是研究關於越南與中國南方佛教發展史料。

歐美地區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國拓片資料庫」
(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Chinese Rubbing Database)
http://www.lib.berkeley.edu/EAL/stone/search.html
http://sunsite.berkeley.edu/Rubbings/(1998製作)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的拓片收藏數量,排名在芝加哥國家歷史費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 in Chicago)之後,佔美國地區拓片收藏的第二位,總數約有1,500多件,收藏來源為1950年從日本藏書家Mitsui Soken和東亞歷史學者Woodbridge Bingham(1902-1986)的收藏。該館的「中國拓片資料庫」(Chinese Rubbing Database),由網路上的查詢可知,資料庫上的紀錄共有4,752筆,目前提供拓片中文文字基本資料,無釋文和拓片影像資料。若從1998年製作的網站進入,資料庫提供英文說明及72dpi、300dpi拓片影像瀏覽。

「海德堡學術院研究計畫-中國佛教石經」
(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uddhistische Steinschriften in China)
http://www.stonesutras.org/stonesutras/index.html(使用網路瀏覽器Firefox)
  由雷德侯教授(Prof. Dr. Lothar Ledderose)所主持的德國海德堡學術院研究計畫「中國佛教石經」(Buddhistische Steinschriften in China)從2005年開始進行,目前以中國山東地區為研究重點,(註5)將刻經作全面的記錄存檔。以XML為基礎的開放性型資料庫上可查詢石刻影像、拓片、釋文、英文翻譯及相關資料,並且用3D的影像技術呈現其地理實況。目前尚在建置中。

亞洲地區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
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拓片舊藏者包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1866-1934)、東洋史學家桑原騭藏(1870-1931)和收藏家端方(1861-1911)(註6)等。(註7)佛教拓片收藏有山西雲岡石窟、河北房山石刻、北響堂山石窟、河南寶山石刻、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等拓片。(註8)其所建置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分為畫像石和文字拓片兩部分,文字拓片所包含的年代為漢到明代,提供全文檢索,下載Djvu軟體後,可以放大縮小拓片圖檔;此資料庫另一特點是,可以有拓片局部文字的圖檔檢索(註9),當浮標位在拓片圖檔的字體上時,可顯現每個字的楷書字體,由於修改不易還有製作成本高,必須逐字做記號,所以目前沒有將所有收藏的拓片內容做標記。

「北京大學圖書館金石拓片特藏」
http://162.105.138.23/tapian/tp.htm

「祕籍琳琅-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
http://rbdl.calis.edu.cn/pages/Search.htm
  北京大學圖書館拓片約有5萬餘件。(註10)館藏來源最主要為金石學家繆荃孫(1844-1919)的藝風堂舊藏約有10,800餘種拓片、收藏家張仁盠(1900-1951)的柳風堂約有13,000多件;此外,還有原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文科研究所所收集的8,000種拓片和原燕京大學圖書館的5,000餘件拓片,再加上50年代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的向達(1900-1966)所收購金石拓片。「北京大學圖書館金石拓片特藏」選擇了其中100種拓片的目錄資訊和照片作為樣本,拓片圖檔分為72KB和179KB檔案大小圖片瀏覽方式。「祕籍琳琅-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為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以及金石拓片、輿圖、契約等特藏文獻資料庫,查詢方式可用檢索、瀏覽、索引、時空檢索等多種方式。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文拓片資源庫」
http://202.96.31.42:9080/ros/index.htm(註11)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各類拓片26萬餘件,為現今收藏拓片最多典藏機構,其中石刻拓片有4萬種13萬件,與佛教相關的石刻有房山雲居寺石經計1.5萬多種、2,100餘件民國時期所拓《龍門全山造像記》、鐵如意齋主人繆繼珊專藏中龍門石刻本1,300餘種、清代考據學家顧千里(1766-1835)和四當齋主人章鈺(1865-1937)等名家專藏中清拓龍門石刻本精品數十件。(註12)除此之外,拓片舊藏還有清末收藏家葉昌熾(1849-1917)、端方(1861-1911)等收藏,內容豐富而珍貴。2000年開始進行數位化工作,其館所建置的「中文拓片資源庫」的文字資料16,854筆,數位影像21,000餘幅。資料庫以石刻的年月排序,提供簡單檢索和多條件限定組合的高級檢索。

「國立歷史博物館」
http://digital.nmh.gov.tw/ndap/index.htm
  關於館內的拓片收藏可參考1999年出版《「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目錄文物篇(二)》(註13),從目錄中得知收藏中有20件著名的北魏龍門二十品(註14),館內的數位典藏成果可以在網站的「典藏-典藏檢索」以全文檢索、類別加關鍵字或文物檢索方式來查詢,拓片在此資料庫歸為「文獻」類,所提供的圖檔大小約500 x 326像素左右,72dpi。

「國家圖書館-金石拓片資料庫」
http://rarebook.ncl.edu.tw/gold/(註15)
  國家圖書館(原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拓片共6,462件,12,462幅,其中以墓誌2,820件為最大宗,次為刻石2,826件、吉金(金文全形)771件。拓片的來源為孟繼壎(1840-?,字志青)舊藏石刻拓片,最重要的是1940-1941年間在江南地區所收購的金石拓片,之後又收購古文字學家商承祚(1902-1991)所藏一批青銅器全形連銘文拓片。至1982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師生,代搨臺南碑林;再加上新購一批漢代四川畫像磚石拓片。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下所建置的「金石拓片資料庫」,可從不限欄位、題名、撰文人、銘刻、功德、出土地點欄位查詢到所需的拓片資料,也可以藉由瀏覽索引來查詢,查詢結果除了提供基本的拓片資料外,並可瀏覽拓片影像。

「臺灣大學-臺灣古拓碑資料庫」
http://140.112.114.21/newdarc/darc/index.jsp
  臺灣大學圖書館的收藏內容(註16),共有300餘幅,為日治時期臺北帝大(今臺灣大學)所收藏的臺灣、琉球古拓碑,如道光十一年(1831)同知福建臺灣府北路理番鹿港海防事王蘭佩所撰的「重修龍山寺記」(註17),原碑現已不存,碑文內容敘述修繕寺廟經過,為鹿港龍山寺史重要的史料。從目前資料庫可得知共有189筆資料,除了簡易查詢和進階查詢外,也可以點選「分類樹」中的項目瀏覽資料庫的內容,如寺廟、寺廟經濟等。

「中法越共同研究越南漢喃研究所藏漢文拓片計畫」
http://www.ccunix.ccu.edu.tw/~hishkm/test.htm
  1920年起由法國所蒐集越南拓片(註18),其中約有200多種的漢文拓片,對於越南與中國南方佛教發展史,是批珍貴的史料,收藏中最早原石刻年代為隋代大業年間(605-618),網頁上有收藏清單列表,可依點選方式,瀏覽越南漢文拓片的數位化圖檔,但沒提供檢索的功能。

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佛教拓片

  傅斯年圖書館所藏佛教造像拓片(註19),其原石刻始自西元5世紀初迄於民國,來源地最主要為中國,如著名的山西雲岡、龍門、房山等石窟、河南寶山石窟等;另外,還有考古學家石璋如(1902-2004)田野調查所收購的陝西耀縣造像碑等。(註20)從拓片上的收藏印章來看,製作年代大部分為清末民初,有的原為桂馥(1736-1805)(註21)、端方(1861-1911)、周星詒(1833-1904)(註22)、徐乃昌(1862-1936)(註23)、柯昌泗(1899-1952)(註24)、潘祖蔭(1830-1890)(註25)、劉喜海(1793-1852)(註26)等人的舊藏。(註27)佛教拓片種類包括了石窟造像及其題記、寺院或塔的碑頌、僧尼的塔銘和墓誌等外,同時涵蓋少數佛道混合的造像碑。(註28)銘刻內容主要為造像者之發願文、造像緣起和法會的邑義人力組織等,是中古時期重要的民間社會史料。

  中研院史語所於2001年開始執行「史語所珍藏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其中之一的分項計畫為「金石拓片與其他媒材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2002年計畫名稱改為「拓片與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並完成了「佛教石刻造像拓本」的Metadata分析資料和「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註29)2007年開始了新的為期六年「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2007-2012),除了繼續數位典藏的工作外,期能與國際各相關單位進行合作。

網站簡介

  「佛教石刻造像拓本」的首頁(圖一)可由「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網站(圖二)進入,「序言」介紹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的拓片收藏、特色,並有部分藏品的說明。「佛教史蹟」是以小南海石窟中窟為範例(圖三),將石窟田野照片及拓片,依照石刻的所在空間來展示,讓讀者能夠了解研究拓片,一方面,必須還原到石刻本身及所在地來思考其歷史意義;另一方面,是石刻之間的空間上關聯性。

圖一、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
http://rub.ihp.sinica.edu.tw/


圖二、「佛教石刻造像拓本」首頁
http://rub.ihp.sinica.edu.tw/~buddhism/


圖三、「佛教史蹟」:小南海石窟中窟




  「資料庫查詢」可以用鍵入文字或點選清單方式來查詢,查詢欄位有「題名」、「原刻中西曆起迄年代」、「原刻地點/出土地」、「傅圖登錄號」、「全文檢索」、「造像內容」、「題跋」和「印記」,也可以直接點選確認鍵,瀏覽全部的資料(圖四),經過查詢後的結果,首先是列表資料(圖五),然後點選該筆的「拓片縮圖」或「題名」,進入詳細的拓片資料內容,在「題名」中有收放表單,內容為其他題名和其著錄(圖六)。本資料最具有特色的是拓片、釋文和石刻照片對照功能(圖七、八),點選按鍵「拓片&釋文 田野照片」後,即另開出二並列視窗的網頁,兩邊的視窗下有「拓片」、「釋文」和「石刻」按鍵提供選擇,並使用Djvu看圖軟體,圖檔解析度150dpi,可以任意放大、縮小和移動影像,此功能不僅能夠比較出古今文字的異同之處,而且也能夠經由釋文進一步解讀拓片內容;目前資料庫共有2,305筆資料;另外,今年新增加了「拓片尋寶」單元,以淺顯易懂的圖像與文字介紹說明拓片內容(圖九)。

圖四、「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查詢


圖五、「佛教石刻造像拓本」列表資料


圖六、「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詳細的拓片資料內容


圖七、拓片和釋文對照範例


圖八、拓片和石刻影像對照範例


圖九、「拓片尋寶」單元


  「史地工具」的內容是與中研院GIS合作開發的「中古歷史地圖查詢」,包含石窟、北魏到唐歷史地圖和現代行政區圖層,提供了石窟的地理歷史資訊。「相關網站」為世界各地拓片資料庫的連結。「與我們連絡」是本計畫的郵件地址。「版權宣告」連結到中研院史語所的智慧財產權聲明、授權同意書和申請流程。

釋文製作流程

  拓片釋文的製作是佛教拓片數位典藏流程中,最複雜成本最高的工作項目,簡列表之,以作參考。

表一、研讀拓片流程
選件傅圖四樓拓片室-按照年代順序(筒號)-選擇研讀拓片-抄寫拓片背面的題名、出土地等資料。
找題記內容資料若拓片有紀年,按照其年代及題名從石刻史料新編資料夾(按照年代收集編排)找出著錄資料(註30),將題記內容影印。
抄寫題記內容到拓片室手抄記錄拓片題記內容,參考對照石刻史料新編的資料
製作電子檔將題記內容按照其原排列方式製作成word電子檔,包括異體字形標示。
一校在拓片室對拓片題記內容做第一次校對、修改。
二校與顏娟英教授在拓片室校對一遍題記內容、修改。
補充相關資料石碑或石刻時代、出土地和照片、名詞典故註釋、參考資料著錄、異體字和印章印文等。
三校在拓片研讀會(註31)進行三校、修改。

題名

  拓片題名是整理拓片的一個棘手問題,傅斯年圖書館的拓片題籤上的題名,曾由余壽雲先生和幾位研究生,在1970年代左右,依《藝風堂錄》、《寰宇訪碑錄》和《金石匯目分編》所訂下題名,未包括於此三著錄者,則另依內容定名。(註32)但不同著錄,題名不盡相同,所以本資料庫題名的作法是將各種著錄中題名一一列出,譬如: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稱為「永顯寺道端等三百人造像記」、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則稱為「開化寺邑義三百人造像記」等並可以查詢,如此一來可以解決同拓片不同題名的問題。另外,造像碑多為四面或兩面,因早年入館時未能及時編目,部分已經被打散,加上如無紀年或只有題名和圖像局部,就不容易歸類成一組,只能透過拓片研讀確認歸檔;屬於同組件或複本的拓片在資料庫的詳細說明介面,可以選取「同組件/複本」按鍵,找到相關的拓片。

異體字

  碑文中許多異體字在數位化過程中,也是一件較難處理的問題,除了參照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的網路版《異體字字典》(註33)選取字體外,並包括《異體字字典》未收錄的所有異體字,彙整製成楷書異體字對照表格,交給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文獻處理實驗室」(註34)將碑文異體字編碼,加入所建置「漢字構形資料庫」(註35),目前共造了783個佛教拓片異體字,且持續增加中。

共同查詢平臺

  臺灣各拓片資料庫是否有共同查詢平臺?2005年9月第三次金石拓片主題小組會議中,整合了臺灣各拓片典藏單位的欄位,做出了史語所、國家圖書館和臺大數位典藏欄位對應表,找出拓片核心欄位,為將來設置專門為各拓片資料庫共同的查詢平臺,做了前行的準備。

  另一方面,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聯合目錄(Union Catalogs Program,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TAIWAN),(註36)集合了所有國家數位典藏資料,並提供了單一窗口的檢索、也可依主題分類方式來查詢,因查詢結果只提供了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集,DC)15個核心欄位內容(註37)和部分圖檔資料,所以若要更詳盡的資料,使用者可根據所查詢的結果,直接連結至原典藏機構的物件。(註38)希望未來建立依拓片原刻的時間屬性,使用者可拉選或鍵入起迄年代,進行依時間座標或地理屬性瀏覽資料的功能。(註39)

  拓片收藏散布世界各地,目前有部分收藏單位仍未開始進行拓片數位典藏,殷鑑不遠,前人在不同國家或單位所進行之數位典藏經驗,正可以作為將來的參考資料,如配合數位版權法律的制定、GIS的科技技術,未來更值得期待的是發展出一個時間、空間基礎架構平臺,可查到各地的拓片收藏,資料內容將不侷限在拓片本身的資料,而是多層面相關的呈現,中研院史語所的「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2007-2012)正朝著與國際各相關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彼此的資料、技術,期將宗教、文化社會史、藝術史等研究視野,拓展得更深入遼闊。

【附註】
註1:本文承本計畫主持人顏娟英教授指正,謹致最高謝意。
註2: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拓片典藏被歸納於「故宮書畫資料庫」,沒有製作個別的拓片資料庫,參見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System/Query_Basic.jsp
註3:2007年之後會陸續增加隋、唐代佛教拓片,中研院史語所除此資料庫外,還有「遼金元拓片資料庫」,收有750幅遼金元時代佛教拓片。以上兩資料庫加「甲骨文拓片」、「青銅器拓片」、「漢代石刻畫像拓本」共有五種拓片資料庫。參見「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網站: http://rub.ihp.sinica.edu.tw
註4:網址為http://www.ccunix.ccu.edu.tw/~hishkm/(修版中)。
註5:相關研究參見Ledderose , Lothar,〈Commentary on the Rock Jingshiyu 經石峪on Taishan 泰山〉,《中國石刻文獻研究國際ワークショップ》(2006年12月11、12日)(Abstract),頁33-35。
註6:端方,字午橋,號陶齋、匋齋。浭陽人(今河北豐潤縣)。姓托忒克氏,滿州正白旗人。曾在三江兩湖擔任督撫達九年之久。著有《陶齋吉金錄》、《陶齋吉金續錄》。
註7:收藏集冊名稱分別為「內藤氏舊藏拓本」、「桑原氏拓本」和「匋齋藏石記」,井波陵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資料について〉,《中國石刻文獻研究國際ワークショップ》(2006年12月11、12日),頁55。
註8:同上註,頁54。相關研究:大內文雄,〈寶山靈泉寺石窟塔銘の研究-隋唐時代の寶山靈泉寺〉,《東方學報》,69(1997年3月),頁287-356。
註9:參見安岡孝一,〈透明テキスト付き面像ヘのいざない〉,《東洋学へのコンピュータ利用,第14回研究セミナー》,(2003年3月),頁31-42;〈透明テキスト付き画像作成ツールの開発〉,《東洋学へのコンピュータ利用, 第15回研究セミナー》,(2004年3月),頁9-16;〈拓片文字データべース〉,《中國石刻文獻研究國際ワークショップ》(2006年12月11、12日),頁71-80。感謝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Prof. Dr. Christian Wittern所提供資訊。
註10:胡海帆,湯燕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金石拓本菁華 = Collection of rubbings of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8),頁1。
註11:〈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彙編〉1964年完成初稿三卷冊,七十年代後期,金石拓本組又編輯出版了《法源寺貞石錄》、《房山石經題記彙編》等,並對增目進行補充整理,於1994年出版了《北京圖書館藏北京石刻拓片目錄》,著錄北京地區自漢至今各類石刻6,340種,分為墓碑、墓誌、廟宇、會館、教育、題名碑、石經、造像和畫像、藝文、題名和題字、雜刻等十一類。同上註。
註12:同上註。
註13:《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目錄文物篇(二)》,(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頁190-283,拓片種類包括墓誌銘、漢畫、青銅器等,並與其他各類文書歸為「文獻」類,因沒有關於拓片收藏文字介紹說明,所以無法說明收藏內容和來源。
註14:《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目錄文物篇(二)》,(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頁219-221。
註15:此段資料來源參考「金石拓片資料庫」的資料庫簡介。《國立中央圖書館金石拓片簡目》,國立中央圖書館編。
註16: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編,《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05)。
註17:周璽纂「彰化縣志」十二卷成;《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3),頁37;《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 彰化縣篇》,(臺北市: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頁161。
註18:計得2萬5千件,有1萬多碑,越南漢文拓片http://www.ccunix.ccu.edu.tw/~hishkm/test.htm
註19:關於傅斯年圖書館的佛教造像、題記介紹,參見顏娟英,〈佛教造像、題記與拓片──整理傅斯年圖書館拓片側記〉,《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iii-viii(排版中)。
註20:顏娟英、謝振發,〈本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佛教造像拓片整理工作簡報〉,《古今論衡》,2期(1999年6月),頁90。相關研究參見石璋如,〈陝西耀縣的碑林與石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期(1953年),頁145-172。
註21:清代學者,戲曲作家。字冬卉,號未谷。山東曲阜人。
註22:周星貽,晚清藏書家、文學家,目錄學者。字季貺。原籍河南祥符,遷居浙江山陰(今紹興)。官至福建知府。精於目錄學,收藏圖書豐富,著有《窳櫎詩稿》、《瑞瓜堂詩抄》。
註23:徐乃昌,近代藏書家、文學家、目錄學者。字積餘,號遂庵。安徽南陵人。輯刊有《積學齋叢書》20種,《許齋叢書》20種等。著述有《積學齋日記稿》、《宋元科舉三錄》、《永嘉四靈集》、《金石古物考》、《天遊閣詩集》、《南陵先哲遺書》等多種。
註24:柯昌泗,字燕舲,號謐齋,山東膠縣人。柯劭忞子。著有《後漢書校注》、《三國志集釋》、《山左訪碑錄校補》、《朔方芻議》、《瓦當文錄》、《謐齋藏印》等。
註25:潘祖蔭,字伯寅,號鄭盦,江蘇吳縣人。故大學士世恩裔。著有《攀古樓彝器款識》、《秦輶日記》。
註26:清代金石學家。字燕庭。山東諸城人。生於清乾隆五十八年,卒於咸豐二年。著有《金石苑》《古泉苑》、《蒼玉洞》、《清愛堂家藏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一卷、《嘉蔭簃論泉截句》一卷。
註27:同註19。
註28:陝西耀縣的造像內容往往佛道混雜,無法分割,所以歸為收錄範圍,顏娟英,〈代序〉,佛教拓片研讀小組編,《北魏紀年佛教石刻拓本目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ii。
註29:施汝瑛,〈拓片資料庫管理系統〉,《金石拓片數位典藏研討會》主題3,(臺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頁4。
註30:拓片研讀會每月二次(但7、8、2月暫停),目前參加本研討會除了本所研究員陳弱水、顏娟英、劉淑芬、林聖智、博士後研究生賴依縵、謝振發和助理曹德啟、施汝瑛外,還有臺北大學歷史系蔣義斌教授、圓光佛學院研究員賴文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慧霞和覺風基金會諦玄,共12人。
註31:鍾碧芬,〈佛教石刻造像拓本數位典藏計畫〉,《金石拓片數位典藏研討會》主題13,(臺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年12月9-10日),頁13-19。
註32:此資料的來源為1992年11月至1995年7月,顏娟英教授執行國科會研究計畫「盛唐佛教藝術史發展研究」之時,與研究助理黃幸惠合作,將新文豐出版的《石刻史料新編》中的北魏到五代所有佛教石刻題記,影印剪貼,按照年代排列,之後又增補戰後大陸考古的報告。顏娟英,〈代序〉,佛教拓片研讀小組編,《北魏紀年佛教石刻拓本目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i。
註33:網址分別為:http://140.111.1.40/main.htmhttp://140.111.34.46/dict/
註34:詳細的技術說明參見莊德明,〈如何利用風格碼解決古漢字的編碼問題〉,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南開封,2006年8月。同上,〈漢字資訊化的困境及因應:談如何建立漢字知識庫〉,第二屆漢字文化節學術研討會,臺北,2006年5月。
註35:網址http://ckip.iis.sinica.edu.tw/CKIP/tool/,此軟體免費提供下載。
註36: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網頁http://catalog.ndap.org.tw/dacs5/System/Main.jsp
註37:同上,這15個欄位為:資料識別、資料類型、主題與關鍵字、類目、描述、版本銘刻/書體、日期、格式、高廣、裝訂、來源、語言、銘刻/語文、管理權。
註38:「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利用後設資料開放存取協定(OAI-PMH;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技術,以及標準通用標示語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建構。
註39: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已有此功能設計,但尚無拓片的資料。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