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五期 96年6月
佛教拓片數位典藏現況施汝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計畫助理【摘要】拓片是古代中國保存、流傳文字或圖像的紙質媒介,其製作技法是一項專門技藝。即使現代攝影技術進步,在宗教、歷史、藝術、金石學等學術研究上,拓片還是無法完全被取代,尤其是原件已損毀或佚失,留存的拓片就更彌足珍貴。 本文首先簡介世界各地拓片收藏、數位典藏的概況,重點則是介紹中研院史語所「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所面對的困難、解決方法及其網站更新資料。一方面在於讓讀者了解國內外拓片數位典藏近況,另一方面更期待在六年的「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2007-2012)期間能與國際各相關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彼此的經驗、資料和技術。(註1) 關鍵詞:佛教石刻造像;拓片收藏;數位典藏;資料庫 拓片數位典藏現況 拓片是古代中國保存、流傳文字或圖像的紙質媒介,其製作技法是一項專門技藝。即使現代攝影技術進步,在宗教、歷史、藝術、金石學等學術研究上,拓片還是無法完全被取代,尤其是原件已損毀或佚失,留存的拓片就更彌足珍貴。此外,拓片上的收藏家的精美印記和題跋,傳達了收藏經過和評鑑等訊息,更增加藝術和歷史價值。因此,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圖書館和博物館對拓片收藏整理及數位化工作不遺餘力。 目前全球正在進行拓片資料庫的機構包括: 歐美地區──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德國海德堡學術院(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亞洲地區──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臺灣除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研院史語所」)外,還有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臺灣大學。(註2) 中研院史語所的「佛教石刻拓片資料庫」,目前是以北朝佛教拓片為主要內容(註3);海德堡學術院的「中國佛教石經」資料庫,以山東地區佛教石刻為主,拓片為輔,其他拓片資料庫則為各朝代拓片,沒有特別分類出佛教拓片。另外,還有中正大學文學院、法國遠東學院與越南社會科學院漢喃研究所(註4)合作的「中法越共同研究越南漢喃研究所藏漢文拓片計畫」中,部分拓片內容是研究關於越南與中國南方佛教發展史料。 歐美地區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國拓片資料庫」 (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Chinese Rubbing Database) http://www.lib.berkeley.edu/EAL/stone/search.html http://sunsite.berkeley.edu/Rubbings/(1998製作)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的拓片收藏數量,排名在芝加哥國家歷史費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 in Chicago)之後,佔美國地區拓片收藏的第二位,總數約有1,500多件,收藏來源為1950年從日本藏書家Mitsui Soken和東亞歷史學者Woodbridge Bingham(1902-1986)的收藏。該館的「中國拓片資料庫」(Chinese Rubbing Database),由網路上的查詢可知,資料庫上的紀錄共有4,752筆,目前提供拓片中文文字基本資料,無釋文和拓片影像資料。若從1998年製作的網站進入,資料庫提供英文說明及72dpi、300dpi拓片影像瀏覽。 「海德堡學術院研究計畫-中國佛教石經」 (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uddhistische Steinschriften in China) http://www.stonesutras.org/stonesutras/index.html(使用網路瀏覽器Firefox) 由雷德侯教授(Prof. Dr. Lothar Ledderose)所主持的德國海德堡學術院研究計畫「中國佛教石經」(Buddhistische Steinschriften in China)從2005年開始進行,目前以中國山東地區為研究重點,(註5)將刻經作全面的記錄存檔。以XML為基礎的開放性型資料庫上可查詢石刻影像、拓片、釋文、英文翻譯及相關資料,並且用3D的影像技術呈現其地理實況。目前尚在建置中。 亞洲地區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 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拓片舊藏者包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1866-1934)、東洋史學家桑原騭藏(1870-1931)和收藏家端方(1861-1911)(註6)等。(註7)佛教拓片收藏有山西雲岡石窟、河北房山石刻、北響堂山石窟、河南寶山石刻、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等拓片。(註8)其所建置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分為畫像石和文字拓片兩部分,文字拓片所包含的年代為漢到明代,提供全文檢索,下載Djvu軟體後,可以放大縮小拓片圖檔;此資料庫另一特點是,可以有拓片局部文字的圖檔檢索(註9),當浮標位在拓片圖檔的字體上時,可顯現每個字的楷書字體,由於修改不易還有製作成本高,必須逐字做記號,所以目前沒有將所有收藏的拓片內容做標記。 「北京大學圖書館金石拓片特藏」 http://162.105.138.23/tapian/tp.htm 「祕籍琳琅-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 http://rbdl.calis.edu.cn/pages/Search.htm 北京大學圖書館拓片約有5萬餘件。(註10)館藏來源最主要為金石學家繆荃孫(1844-1919)的藝風堂舊藏約有10,800餘種拓片、收藏家張仁盠(1900-1951)的柳風堂約有13,000多件;此外,還有原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文科研究所所收集的8,000種拓片和原燕京大學圖書館的5,000餘件拓片,再加上50年代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的向達(1900-1966)所收購金石拓片。「北京大學圖書館金石拓片特藏」選擇了其中100種拓片的目錄資訊和照片作為樣本,拓片圖檔分為72KB和179KB檔案大小圖片瀏覽方式。「祕籍琳琅-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為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以及金石拓片、輿圖、契約等特藏文獻資料庫,查詢方式可用檢索、瀏覽、索引、時空檢索等多種方式。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文拓片資源庫」 http://202.96.31.42:9080/ros/index.htm(註11)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各類拓片26萬餘件,為現今收藏拓片最多典藏機構,其中石刻拓片有4萬種13萬件,與佛教相關的石刻有房山雲居寺石經計1.5萬多種、2,100餘件民國時期所拓《龍門全山造像記》、鐵如意齋主人繆繼珊專藏中龍門石刻本1,300餘種、清代考據學家顧千里(1766-1835)和四當齋主人章鈺(1865-1937)等名家專藏中清拓龍門石刻本精品數十件。(註12)除此之外,拓片舊藏還有清末收藏家葉昌熾(1849-1917)、端方(1861-1911)等收藏,內容豐富而珍貴。2000年開始進行數位化工作,其館所建置的「中文拓片資源庫」的文字資料16,854筆,數位影像21,000餘幅。資料庫以石刻的年月排序,提供簡單檢索和多條件限定組合的高級檢索。 「國立歷史博物館」 http://digital.nmh.gov.tw/ndap/index.htm 關於館內的拓片收藏可參考1999年出版《「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目錄文物篇(二)》(註13),從目錄中得知收藏中有20件著名的北魏龍門二十品(註14),館內的數位典藏成果可以在網站的「典藏-典藏檢索」以全文檢索、類別加關鍵字或文物檢索方式來查詢,拓片在此資料庫歸為「文獻」類,所提供的圖檔大小約500 x 326像素左右,72dpi。 「國家圖書館-金石拓片資料庫」 http://rarebook.ncl.edu.tw/gold/(註15) 國家圖書館(原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拓片共6,462件,12,462幅,其中以墓誌2,820件為最大宗,次為刻石2,826件、吉金(金文全形)771件。拓片的來源為孟繼壎(1840-?,字志青)舊藏石刻拓片,最重要的是1940-1941年間在江南地區所收購的金石拓片,之後又收購古文字學家商承祚(1902-1991)所藏一批青銅器全形連銘文拓片。至1982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師生,代搨臺南碑林;再加上新購一批漢代四川畫像磚石拓片。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下所建置的「金石拓片資料庫」,可從不限欄位、題名、撰文人、銘刻、功德、出土地點欄位查詢到所需的拓片資料,也可以藉由瀏覽索引來查詢,查詢結果除了提供基本的拓片資料外,並可瀏覽拓片影像。 「臺灣大學-臺灣古拓碑資料庫」 http://140.112.114.21/newdarc/darc/index.jsp 臺灣大學圖書館的收藏內容(註16),共有300餘幅,為日治時期臺北帝大(今臺灣大學)所收藏的臺灣、琉球古拓碑,如道光十一年(1831)同知福建臺灣府北路理番鹿港海防事王蘭佩所撰的「重修龍山寺記」(註17),原碑現已不存,碑文內容敘述修繕寺廟經過,為鹿港龍山寺史重要的史料。從目前資料庫可得知共有189筆資料,除了簡易查詢和進階查詢外,也可以點選「分類樹」中的項目瀏覽資料庫的內容,如寺廟、寺廟經濟等。 「中法越共同研究越南漢喃研究所藏漢文拓片計畫」 http://www.ccunix.ccu.edu.tw/~hishkm/test.htm 1920年起由法國所蒐集越南拓片(註18),其中約有200多種的漢文拓片,對於越南與中國南方佛教發展史,是批珍貴的史料,收藏中最早原石刻年代為隋代大業年間(605-618),網頁上有收藏清單列表,可依點選方式,瀏覽越南漢文拓片的數位化圖檔,但沒提供檢索的功能。 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佛教拓片 傅斯年圖書館所藏佛教造像拓片(註19),其原石刻始自西元5世紀初迄於民國,來源地最主要為中國,如著名的山西雲岡、龍門、房山等石窟、河南寶山石窟等;另外,還有考古學家石璋如(1902-2004)田野調查所收購的陝西耀縣造像碑等。(註20)從拓片上的收藏印章來看,製作年代大部分為清末民初,有的原為桂馥(1736-1805)(註21)、端方(1861-1911)、周星詒(1833-1904)(註22)、徐乃昌(1862-1936)(註23)、柯昌泗(1899-1952)(註24)、潘祖蔭(1830-1890)(註25)、劉喜海(1793-1852)(註26)等人的舊藏。(註27)佛教拓片種類包括了石窟造像及其題記、寺院或塔的碑頌、僧尼的塔銘和墓誌等外,同時涵蓋少數佛道混合的造像碑。(註28)銘刻內容主要為造像者之發願文、造像緣起和法會的邑義人力組織等,是中古時期重要的民間社會史料。 中研院史語所於2001年開始執行「史語所珍藏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其中之一的分項計畫為「金石拓片與其他媒材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2002年計畫名稱改為「拓片與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並完成了「佛教石刻造像拓本」的Metadata分析資料和「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註29)2007年開始了新的為期六年「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2007-2012),除了繼續數位典藏的工作外,期能與國際各相關單位進行合作。 網站簡介 「佛教石刻造像拓本」的首頁(圖一)可由「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網站(圖二)進入,「序言」介紹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的拓片收藏、特色,並有部分藏品的說明。「佛教史蹟」是以小南海石窟中窟為範例(圖三),將石窟田野照片及拓片,依照石刻的所在空間來展示,讓讀者能夠了解研究拓片,一方面,必須還原到石刻本身及所在地來思考其歷史意義;另一方面,是石刻之間的空間上關聯性。 圖一、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 http://rub.ihp.sinica.edu.tw/ 圖二、「佛教石刻造像拓本」首頁 http://rub.ihp.sinica.edu.tw/~buddhism/ 圖三、「佛教史蹟」:小南海石窟中窟 「資料庫查詢」可以用鍵入文字或點選清單方式來查詢,查詢欄位有「題名」、「原刻中西曆起迄年代」、「原刻地點/出土地」、「傅圖登錄號」、「全文檢索」、「造像內容」、「題跋」和「印記」,也可以直接點選確認鍵,瀏覽全部的資料(圖四),經過查詢後的結果,首先是列表資料(圖五),然後點選該筆的「拓片縮圖」或「題名」,進入詳細的拓片資料內容,在「題名」中有收放表單,內容為其他題名和其著錄(圖六)。本資料最具有特色的是拓片、釋文和石刻照片對照功能(圖七、八),點選按鍵「拓片&釋文 田野照片」後,即另開出二並列視窗的網頁,兩邊的視窗下有「拓片」、「釋文」和「石刻」按鍵提供選擇,並使用Djvu看圖軟體,圖檔解析度150dpi,可以任意放大、縮小和移動影像,此功能不僅能夠比較出古今文字的異同之處,而且也能夠經由釋文進一步解讀拓片內容;目前資料庫共有2,305筆資料;另外,今年新增加了「拓片尋寶」單元,以淺顯易懂的圖像與文字介紹說明拓片內容(圖九)。 圖四、「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資料庫查詢 圖五、「佛教石刻造像拓本」列表資料 圖六、「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詳細的拓片資料內容 圖七、拓片和釋文對照範例 圖八、拓片和石刻影像對照範例 圖九、「拓片尋寶」單元 「史地工具」的內容是與中研院GIS合作開發的「中古歷史地圖查詢」,包含石窟、北魏到唐歷史地圖和現代行政區圖層,提供了石窟的地理歷史資訊。「相關網站」為世界各地拓片資料庫的連結。「與我們連絡」是本計畫的郵件地址。「版權宣告」連結到中研院史語所的智慧財產權聲明、授權同意書和申請流程。 釋文製作流程 拓片釋文的製作是佛教拓片數位典藏流程中,最複雜成本最高的工作項目,簡列表之,以作參考。 表一、研讀拓片流程
題名 拓片題名是整理拓片的一個棘手問題,傅斯年圖書館的拓片題籤上的題名,曾由余壽雲先生和幾位研究生,在1970年代左右,依《藝風堂錄》、《寰宇訪碑錄》和《金石匯目分編》所訂下題名,未包括於此三著錄者,則另依內容定名。(註32)但不同著錄,題名不盡相同,所以本資料庫題名的作法是將各種著錄中題名一一列出,譬如: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稱為「永顯寺道端等三百人造像記」、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則稱為「開化寺邑義三百人造像記」等並可以查詢,如此一來可以解決同拓片不同題名的問題。另外,造像碑多為四面或兩面,因早年入館時未能及時編目,部分已經被打散,加上如無紀年或只有題名和圖像局部,就不容易歸類成一組,只能透過拓片研讀確認歸檔;屬於同組件或複本的拓片在資料庫的詳細說明介面,可以選取「同組件/複本」按鍵,找到相關的拓片。 異體字 碑文中許多異體字在數位化過程中,也是一件較難處理的問題,除了參照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的網路版《異體字字典》(註33)選取字體外,並包括《異體字字典》未收錄的所有異體字,彙整製成楷書異體字對照表格,交給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文獻處理實驗室」(註34)將碑文異體字編碼,加入所建置「漢字構形資料庫」(註35),目前共造了783個佛教拓片異體字,且持續增加中。 共同查詢平臺 臺灣各拓片資料庫是否有共同查詢平臺?2005年9月第三次金石拓片主題小組會議中,整合了臺灣各拓片典藏單位的欄位,做出了史語所、國家圖書館和臺大數位典藏欄位對應表,找出拓片核心欄位,為將來設置專門為各拓片資料庫共同的查詢平臺,做了前行的準備。 另一方面,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聯合目錄(Union Catalogs Program,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TAIWAN),(註36)集合了所有國家數位典藏資料,並提供了單一窗口的檢索、也可依主題分類方式來查詢,因查詢結果只提供了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集,DC)15個核心欄位內容(註37)和部分圖檔資料,所以若要更詳盡的資料,使用者可根據所查詢的結果,直接連結至原典藏機構的物件。(註38)希望未來建立依拓片原刻的時間屬性,使用者可拉選或鍵入起迄年代,進行依時間座標或地理屬性瀏覽資料的功能。(註39) 拓片收藏散布世界各地,目前有部分收藏單位仍未開始進行拓片數位典藏,殷鑑不遠,前人在不同國家或單位所進行之數位典藏經驗,正可以作為將來的參考資料,如配合數位版權法律的制定、GIS的科技技術,未來更值得期待的是發展出一個時間、空間基礎架構平臺,可查到各地的拓片收藏,資料內容將不侷限在拓片本身的資料,而是多層面相關的呈現,中研院史語所的「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2007-2012)正朝著與國際各相關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彼此的資料、技術,期將宗教、文化社會史、藝術史等研究視野,拓展得更深入遼闊。 【附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