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五期 96年6月

【編輯手札】

佛教史料數位典藏的意義

編輯組


  當今臺灣社會各界正熱烈推動著「數位典藏」,嘗試將人類歷史透過拍攝、全文輸入和掃描等方式,以數位文字、影音、照片加以典藏,並加上相關詮釋資料(Metadata),儲存成為數位檔案資源,以供運用,這是人類記錄歷史的革命性發展。「數位典藏」不但加強了資料的保存性和持久性,更創造了資料的可用性與整合性,因此也彰顯了「數位典藏」的時代意義與重要性。

  關於「數位典藏」的優點,我們可就《佛教圖書館館刊》編輯部來加以說明。本刊編輯部即位居嘉義的古剎,該寺建造於清朝末年,名為「金蘭寺」,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由於嘉義地處地震帶,該佛寺曾經歷多次傾頹與重建,最後成為民間信仰中心。一直到民國六十四年,首任住持法師接受邀請晉山之後,才又轉變回佛寺的面貌,並名為「香光寺」。由於曾經是地方民間信仰中心,村民們不時就打造「金鍊子」來貢獻給他們所信仰的「大媽」(觀世音菩薩)以為酬願。這使得在此常住的法師們,除了認真修行、傳揚佛法之外,還必須負起照管「金鍊子」的責任。

  就在這每天早晚為「大媽」戴上、取下「金鍊子」的同時,不免讓人百思不解這項舉動的必要性與歷史意義。直到有一天,數位版的《臺灣日日新報》為我們解開了這個長久的「謎」。《臺灣日日新報》是一份日據時代的重要報紙,它躺在圖書館裡許久,很少再有人去翻閱,更少有人想起它與我們的關係。但自從該報數位化之後,由於查閱方便了許多,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嘗試以「金蘭寺」來檢索,居然很快便查出一則1935年(民國24年7月21日)的全文報導。它記載著:「玉山岩金蘭寺的佛像金帽被盜──嘉義郡竹崎庄內埔子五二八玉山岩金蘭寺之佛像。令回被人盜去蓋因該佛像有金帽一頂。價格二十圓事在去十四日起至十八日之間。郡警察課。接到關係者稟報。犯人嚴查中。」這則距今七十多年具有歷史意義的報導,令人不禁莞爾,原來許多日行的瑣事都有其歷史根由。這顯示出「數位典藏」、「史料數位化」的價值與意義,它不僅完整保存了歷史,更經由便捷的「數位加值檢索」,方便讀者重見歷史,從中汲取文化的傳承。

  有鑑於此,本刊在本期中推出了「佛教數位典藏」專題,希望提供有心以「數位典藏」保存佛教文化資產者,有機會認識到「佛教數位典藏」的發展概況,並分享相關的保存、運用知識,以便加速佛教資訊數位化的匯集與處理,讓佛教文化資源得以嶄新的面貌來呈顯和傳播!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