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四十期 93年12月
印度佛教史的文獻資源概介(下)
釋見豪
七、佛陀的教化
(一)佛陀教化的對象與其次第
□ | 《雜阿含.九一五經》(大正二.二三○下) |
| 本經記述佛陀以「良田喻」和「水器喻」來譬喻說法對象的次第。內容是佛陀教化人間時,印度有一聚落主問佛陀,為什麼佛陀說法能個個不同,因人而異?說法時又該如何選擇先後次第?佛陀以「良田喻」和「水器喻」回答。 |
| 佛陀問聚落主,肥田和瘦田應如何耕種?聚落主回答:「應以肥田先下種,如有賸餘的種子和時間,再播種於瘦田。」佛陀說:「我教化眾生也是如此,先向比丘、比丘尼說法,因為是良田;其次向在家佛弟子說,這是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之次第;倘若還有餘裕,便向其他學者外道說。」 |
□ | 《雜阿含.九○九經》(大正二.二二七下) |
| 此經敘述佛陀問調馬聚落主,有幾種調伏馬的方法。聚落主回答,可用柔軟、剛強與柔軟剛強併用等三種方法。佛再問,若用此三種,馬仍不調馴,要怎麼辦?聚落主則以將之殺死回答。聚落主反問佛陀,有幾種調御丈夫的方法?佛陀說,也是以柔軟、剛強與柔軟剛強併用三種。聚落主乃問,若無法調御怎麼辦?佛說,為了不令我法有所屈辱,便當殺之。聚落主驚訝問:「瞿曇法中,殺生者不淨;瞿曇法中不應殺。而今說言:不調伏者亦當殺之?」佛回答說,所謂「殺」,是指「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 |
(二)佛陀說法的次第
佛陀教證的說法次第是端正法、正法要和增上法。佛陀教化時,首先便先觀察聞法者是否具備了端正向善的行為或基礎。具足後,佛再為說趣向解脫之善的「正法要」,以建立出世間的正見。
□ | 《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教化病經》(大正一.四五八中) |
| 此經述說給孤獨長者病危時,回憶初見佛陀時,佛陀為他說法的情形: |
| 世尊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世尊為我說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法要,世尊即為我說苦、習、滅、道,我爾時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我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大正一.四八○中-下) |
(三)佛陀說法的原則
釋尊說法的三個原則是︰凡有所說法,必使聞法者得其義利;所說法儘可能使聞法者可愛、可意其語,或對其有義利雖逆其耳者,亦為說之;從不說違反真理、違背實相之虛妄、不實的法語。
□ | 〈長阿含經.清淨經〉(大正一.七二下);南傳中尼柯耶〈無畏王子經〉(漢譯南傳一○.一四三) |
| 如來於彼過去事,若在目前,無不知見;於未來世,生於道智。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來、現在亦復如是。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大正一.七五中-下) |
(四)佛陀說法的語言
1. 大意
佛陀的言教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而是靠弟子們口頭傳誦,才得以弘化各方。語言有其區域性,在每一區域活動的人們,都各有自己的語言,特別是印度,因為種族繁多,語言文字的種類也就很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應用何種語言說法弘化呢?很多學者認為,佛陀一生遊行弘化多半是在當時的摩揭陀國,因而他使用的語言,很可能就是摩揭陀國語。南傳佛教為增加巴利聖典的權威性與純正性,主張巴利語就是摩揭陀語,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有學者認為巴利語不是摩揭陀國語,而是印度西部的方言。不過,佛陀說法不是單純地用一種語言,而是用各種不同的方言,以適應各個不同區域的民族。佛陀不強迫弟子們用同一語言,即使是雅利安族的比丘倡議僧團全用雅語,佛陀仍是主張「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大正二二.九五五上)
「復次佛法貴如說行,非但言說,是故隨方俗語能令得道,名為語善。不如外典但貴語言,若失語言,若失音聲,辭主得罪。」(《成實論》大正三二.二四三中)
「吾佛法中不與美言(雅語、梵語)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為說之。」(《毘尼母經》大正二四.八二二上)
2. 文獻資料
(1) 三藏資料
□ | 《五分律》(大正二二.一七四中) |
□ | 《四分律》(大正二二.九五五上) |
□ | 《十誦律》(大正二三.二七四上) |
□ | 《根有律》(大正二三.二三二中) |
□ | 《毘尼母經》卷四(大正二四.八二二上) |
□ | 《南傳巴利律》第二冊〈小品〉頁一三九 |
(2) 網路、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 | Geiger, Wilhelm, Pali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Calcutta : University of Calcutta, 1953. |
□ | Law, Bimala Churn, 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 London :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Ltd., 1933. |
□ | Gunapala Malalasekera, The Pali Literature of Ceylon, London :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28. |
□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004.htm |
| 季羡林著《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市:東初,民84)一書中,收錄〈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附英譯文)〉、〈再談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兼談美國梵文學者佛蘭克林.愛哲噸的方法論〉、〈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三篇文章。 |
□ | 季羡林譯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
□ | 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和〈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收在其《印度古代與言論集》,(北京:中國社科院,1982)。 |
□ | 徐真友撰,〈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正觀雜誌》,第1期(1997年6月),頁68-83。 |
(五)佛陀建立僧團
1. 比丘尼僧團的建立
(1) 大愛道出家的故事
□ | 《中阿含林品.瞿曇彌經》(大正一.六○五上) |
□ |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大正一.八五六上) |
□ | 《中本起經.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大正四.一五八上) |
□ | 〈釋迦姨母大愛道出家記〉,《釋迦譜》卷二(大正五○.五二中) |
□ | 《巴利律.比丘尼犍度》(Vin. II 253-257);(A IV 276-277) |
□ | 《四分律.比丘尼犍度》(大正二二.九二二下) |
□ | 《五分律.比丘尼法》(大正二二.一八五中) |
□ | 漢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二四.三五○中) |
| 藏譯Dul-ba-phran-tshegs-kyi-gzhi(《西藏大藏經》台北版,第二冊,頁212、199-209) |
□ | 《毘尼母經》(大正二四.八○三上) |
(2) 八敬法(只列八法,沒有故事的記載) |
□ | 《十誦律.比丘尼八敬法》(大正二三.三四五中-下) |
□ | 《摩訶僧祇律》(大正二二.四七一上-四七六中) |
□ | 《律二十二明了論》(大正二四.六七○下) |
2. 僧團的和合 |
□ | 《中阿含大品.周那經》(大正一.七五二下);《長阿含.清淨經》(大正一.七二下) |
| 本經記載尼乾子死去後,尼乾派生起論諍而分裂,住在舍彌村的沙彌周那告知阿難此事。阿難和周那往詣釋尊之處,因憂慮釋尊滅後,僧伽亦生論諍而申白釋尊。對此,釋尊吩咐六諍根、四諍事,而若生論諍時,應以七滅諍及應行持的六可念法(六和合)。 |
| 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是法躬自作證,謂四念處、四神足、四意斷、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得安樂已。」(大正一.七四上) |
□ | 《長阿含.眾集經》(大正一.四九中) |
| 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後弟子分為二部,常共諍訟、相求長短,迭相罵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不知此;汝在邪見,我在正法。」(大正一.四九下) |
八、佛陀的涅槃
(一)大意
佛教紀元從佛陀涅槃開始算起,但有關佛陀涅槃的年代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並不是很確定。此年代差異的問題點,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阿育王即位的年代,以及阿育位即位到佛陀涅槃的時間。
1. | 依據南傳資料《島史Dīpavaṃsa》(VI 1, 19f)、《大史Mahāvaṃsa》(V, 21)與覺音的《律藏註釋書Samantapāsādikā》(I, p. 41),阿育王於公元前325/326年即位。此時相距於喬達摩.佛陀涅槃約218年,因此,佛陀的涅槃約在公元前543/544年,此年代稱作「長年代」(long chronology)。而後,現代學者認為阿育王即位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68年,因此修正了長年代的時間,而有佛陀涅槃於公元前486年之說,此稱為「已修正的長年代」(corrected long chronology)。 |
2. | 依據北傳早期梵文的資料,阿育王即位與佛陀涅槃只相差100年,配上阿育王於公元前268年即位,因此建立了佛陀涅槃於公元前368年之說,相對於長年代,此稱為「短年代」(short chronology)。西方學者在巴利的資料找到證明此年代的說法。 |
有關佛陀涅槃的年代,在南北傳的資料上相差了約100年。目前以北傳資料所建立的時間較為西方的學者們所接受。所以,佛陀的年代約於公元前448-368年,大約是公元前五至四世紀。
(二)文獻資料
1. 三藏資料
□ | 《長阿含.遊行經》(大正一.一一上);《佛般泥洹經》(大正一.一六○中);《大般涅槃經》(大正一.一九一中);《般泥洹經》(大正一.一七六上);《迦葉赴佛般泥洹經》(大正一二.一一一五中) |
| 以上經典詳細敘說佛陀臨入涅槃前,從羅閱城起,遊行各地,化導四眾及異學,最後到達拘尸城,於娑羅雙樹間入涅槃,以及八王分舍利等。 |
□ | 《中阿含王相應品.大善見王經》(大正一.五一五中) |
| 此經是佛陀回答阿難為何選擇拘尸城小城般涅槃。 |
| 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更有餘大城,一名瞻波、二名舍衛、三名鞞舍離、四名王舍城、五名波羅奈、六名加維羅衛,世尊不於彼般涅槃,何故正在此小土城?諸城之中此最為下。」是時,世尊告曰:「阿難,汝莫說此為小土城,諸城之中此最為下。所以者何?乃過去時,此拘尸城名拘尸王城,極大豐樂,多有人民。……」(大正一.五一五中) |
2. 網路、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有關佛陀年代問題的討論有以下資料:
□ | http://www.rediff.com/news/jan/09budda.htm |
| Buddha's last resting place discovered(佛陀最後涅槃地點的發現) |
□ | http://www.umass.edu/wsp/great/contra/ bechert.html |
| The Date of the Buddha |
□ | http://homepage.ntlworld.com/d.burnett/Buddha/ buddha-date.htm |
| Dates of the Buddha, The Chronological Question |
□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5C06 %5C06_05.htm |
| 王邦維,〈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1993年7月),頁103-127。 |
□ | Bechert Heinz ed., The Dating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3 vols., Göttingen, 1991, 1992, 1997. |
□ | Lamott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êaka Era, (Louvain, 1988), pp. 13-14. |
□ | Norman, K. R., “Observation on the Dates of the Buddha and the Jina,” in Collected Papers IV. pp. 185-201. |
□ | Cousins, L. S., “The ‘Five Point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uddhist Schools,” in The Buddhist Forum vol. II, pp. 27-60. |
□ | Cousins, L. S., “The Dating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 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6 (1996), pp. 57-63. |
□ | Akira Hirakawa, “An Evaluation of the Sources On the Date of the Buddha,” in The Dating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ed. by Heinz Bechert, pp. 252-295. |
□ | Fleet, J. F., “The Date of Buddhas Death, as Determined by a Record of Asoka,”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pp. 1-26. |
□ | 呂澂,〈佛歷年代辯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7》,(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頁1-120。 |
□ | 宇井伯壽,〈佛滅年代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7》,(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頁99-186。 |
□ | 釋東初,〈關於佛陀生滅紀年之考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7》,(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頁309-324。 |
九、經典的結集
(一)大意
佛陀遺教告誡弟子們應以法與律為依止,然而教法一直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由佛說而弟子領受並憶持於心,所以有理解的差異與憶持的不完整,如《維摩詰所說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儘管經典透過各種幫助記憶的方式而相傳著,但這種方式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使用語言或發音的不同,或是對某經典不再感到興趣,而且隨著諷誦者年紀漸長,記憶力減退,某些經典也許就會消失了。
「第一結集」、「第二結集」是佛教界公認的結集,為一切部派所公認,也是部派未分裂以前的結集傳說。傳說的兩大結集,不僅是法與律──經與律的結集,更含有僧團內歧見的消除,歸於和合的部分。
(二)文獻資料
1. 三藏資料
(1) 結集緣起
□ | 《五分律》(大正二二.一九○中);《僧祇律》(大正二二.四八九下);《四分律》(大正二二.九六六上);《十誦律》(大正二三.四四七上);《根有律》(大正二四.四○二下);《善見律》(大正二四.六七三中);《毗尼母經》(大正二四.八一八下)。 |
□ | 《大智度論》(大正二五.六七中);《分別功德論》(大正二五.三一下);《大唐西域記》(大正五一.九二二中);《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大正四九.一上);《阿育王傳》(大正五○.一五一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五○.二三八上)。 |
□ | 《長阿含.眾集經》(大正一.五○中)。 |
| 敘說佛陀因患背痛,欲暫止息,令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舍利弗倡議當集如來所說正法,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
(2) 結集方式
□ | 《摩訶僧祇律》(大正二二.四九一中)說: |
| 「阿難言:諸長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隨喜,不如法者應遮。若不相應,應遮,勿見尊重而不遮。是義非義,願見告語!眾皆言:長老阿難!汝但集法藏,如法者隨喜,非法者臨時當知。」 |
□ | 《四分律.集法毘尼五百人》(大正二二.九六八上) |
| 時大迦葉即作白言:「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問優波離法毘尼,白如是。」……時大迦葉即問言:「第一波羅夷,本起何處?誰先犯?」優波離答言:「在毘舍離,須提那迦蘭陀子初犯。」「第二復本起何處?」答言:「在王舍城,陀尼伽比丘陶師子初犯。」復問:「第三本起何處?」……為毘尼藏。 |
| 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在何處說?」……阿難皆答:「如長阿含說,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一切中經,為中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如是集為雜藏。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集為阿毘曇藏。時即集為三藏。」 |
2. 網路、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04/04_03.htm |
| 林崇安,〈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1991年7月),頁1-26。 |
| 本文引用南北傳的相關資料,探討《阿含經》在不同結集中的變化以及大乘經典的源流。 |
□ |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15263.html |
| 林崇安,〈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內觀教育》,(2004)。 |
□ | http://www.hku.hk/buddhist/yinshun/31/yinshun31-03.html |
| 釋印順,〈第二章聖典的結集與部派分化〉,《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民79),頁33-46。 |
□ | Biswadeb Mukherjee (穆克紀), “The Riddle of the First Buddhist Council —A Retrospection” (佛教第一結集的難題──一個回顧),《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7月),頁452-473。 |
□ | Hallisey, Charles, “Councils as Ideas and Events in the Theravāda,” The Buddhist Forum 3 (1991), pp. 133-148. |
□ | Bechert, H., “The Writing Down of the Pāli Canon,” WZKS 36 (1992), pp. 45-53. |
□ | Manne, J., “Categories of Sutta in the Pāli Nikāya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ur Appreci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 and Literature,” Journal of Pāli Text Society XV (1990), pp. 29-87. |
□ | Lancaster, L., “Buddhist Literature : Its Canon, Scribes and Editors,” in The Critical Study of Sacred Texts, ed. by Wendy D., O’Flaherty (Berkeley, 1979), pp. 215-229. |
□ | Link, A. E., “The Earliest Account of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ripi aka I and I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1 (1961), pp. 87-103 and 281-299. |
□ | Hirakawa Akira, “The meaning of “Dharma” and “Abhidharma” ,” in Indianisme et Bo, (Louvain -La-Neuve, 1980), pp. 159-175. |
□ | http://www.martynmission.cam.ac.uk/CPaglou.htm |
| Nature and Identity of the Texts in the Sacred Traditions of Buddhism |
| 此為英文的文章,介紹三藏經典與經典的結集。 |
□ | Allon, Mark, “The Oral Composi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Early Buddhist Texts,” in Indian Insights : Buddhism, Brahmanism and Bhakti, Peter Connolly and Sue Hamilton (eds.) (London : Luzac Oriental 1997), pp. 39-62. |
□ |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On the Authority (Pramanya) of the Buddhist Agamas(1),”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02, pp. 363-376. |
□ | Dutt, Nalinaksha, “The Buddhist Manuscripts at Gilgit,” The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 1932. 06, pp. 342-350. |
□ | McMahan, David “Orality,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South Asian Buddhism : Visionary Literature and the Struggle for Legitimacy in the Mahayana,” History of Religions Vol. 37 No. 3 (Feb 1998), pp. 249-274. |
□ | Law, Bimala Charan, “A Study of the Digha Nikaya of the Suttapitaka,” The Young East 4:4 (1928.9), pp. 112-120. |
十、部派佛教
佛滅之後,印度佛教的發展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原始佛教階段大約為釋迦牟尼逝世後的100年間,史稱「和合一味」時期,這種「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統一,而分裂的種子在其中孕育和成長。
(一)部派分化的遠因
1. 大意
佛陀住世時,僧團和合,雖有爭執,但因佛陀的處理而得到解決。儘管如此,由於佛陀的弟子們個性與習慣不同,對佛陀教法的理解及行持亦各有偏重,自然地形成了以上座大弟子們各自特長為中心的群體。而佛陀入滅後,因阿育王信仰佛教,佛弟子弘化四方,但由於南北印度語言的差距,為適應所教化區域的環境,自然運用當地方言。然而使用方言說法可能使佛法變質,於是各種不同的學派,就因為運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而產生分裂。印順說:「傳說阿育王時代,華氏城因僧眾的來自各地,語言隔礙,所以分用不同的語言誦戒,佛法即分為多部。在不同的環境中,佛教適應不同文化,採用當地語文,確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註4)
2. 三藏資料
□ | 《雜阿含.四四七經》(大正二.一一五上) |
| 此經是佛陀曾對諸比丘說: |
| 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 |
□ | 《增一阿含經.放牛品(三)》(大正二.七九五中) |
| 本經記載佛陀見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那律等弟子,告訴諸比丘:「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與善共並,惡者與惡共並,猶如乳與乳相應,酥與酥相應;糞與屎、溺各自相應。此亦如是,眾生根源所行法則各自相應;善者與善相應,惡者與惡相應。汝等頗見舍利弗比丘將諸比丘經行乎?」 |
| 這些已經說明原始佛教僧團裏存在著自然的分派。 |
□ | 《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二下) |
| 內容記載著佛陀涅槃後,弟子對微細戒有不同的詮釋,此為弟子分化的遠因之一。 |
| 有比丘言:「諸長老,世尊先語阿難,欲為諸比丘捨細微戒,為捨何等?」有比丘言:「世尊若捨細微戒者,正當捨威儀。」有言:「不正捨威儀亦當捨眾學。」有言:「亦捨四波羅提提舍尼。」有言:「亦應捨九十二波夜提。」……大迦葉言:「……諸長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當隨順學。」 |
(二)部派分派的近因與形成
1. 部派分派的近因
(1) 大意
第二次結集前後,佛教徒發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分裂之因說法不一,按南傳佛教的史書《大史》等記載,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起爭執而引發「十事非法」。三藏記載,佛滅以後第二次結集發生於毗舍離的七百結集。這一次結集,起於耶舍迦乾陀子在跋耆族的毗舍離,見到跋耆族比丘以銅缽向信眾乞取金錢。耶舍認為不合佛制,乃在信眾面前,指證乞求金錢的非法,而引起了跋耆比丘的反感,將耶舍驅擯出去。後來雙方各找支持者,在毗舍離集會,進行論決。結果,跋耆比丘的十事,被判為非法。南傳律藏記載此十事乃部派分裂的導火線。
按北傳佛教《異部宗輪論》的說法,「大天五事」是部派分裂之因,是由於對修行的最高果位是否為阿羅漢果產生不同的看法而引起的,這是屬於教義上的問題。大天所倡說的五種見解,即:(一)餘所誘,(二)無知,(三)猶豫,(四)他令入,(道因聲故起)。
(2) 文獻、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 | 《五分律》(大正二二.一九二上中);《僧祇律》(大正二二.四九三上);《四分律》(大正二二.九六八下);《十誦律》(大正二三.四五○上);《根有律》(大正二四.四○七下);《善見律》(大正二四.六七七下);《毗尼母經》(大正二四.八一九中上) |
□ |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0114.htm |
| 楊惠南,〈從「十事非法諍」論戒律的方便性〉,《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市:東大圖書,1990),頁15-28。 |
□ | Cousins, L. S., “The Five Point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uddhist Schools,” Buddhist Forum II, ed. by T. Skorupski (London : SOAS, 1990). |
2. 部派的形成
(1) 大意
從現存資料分析,原始佛教分裂為部派,既有教義方面的原因,也有戒律方面的原因。首先,產生了兩大部派,即尊崇傳統、保守沿襲舊規的上座部和較為進取、提倡改革的大眾部。這被稱為根本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根本分裂以後、枝末分裂以前,是部派佛教成立的前史;而部派的枝末分裂視為部派佛教的開始,從此原始佛教發展為部派佛教。後來興起的大乘佛教典籍中,一般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統稱為小乘佛教。
(2) 文獻、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三)部派思想的分歧
1. 大意
自根本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後,枝末部派由於是以思想分化,故皆以教義為部派的名稱。部派佛教時期,從上座部分出的說一切有部影響最大,之後又從此部分出犢子、法上、密林山等部。說一切有部的學說以阿毗達磨為立論依據,把世間一切現象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兩類,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並以「六因說」來解釋因緣關係,發展了原始佛教的緣起觀。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2. 文獻、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 | 《百喻經》卷四(大正四.五五六上) |
| 為名利故造作戲論,言二世有二世無,中陰有中陰無,心數法有心數法無。 |
□ | 《大般涅槃經》卷十八與卷三十三(大正一二.四七三中-下,七一六中,五六三中-下) |
| 此經記敘佛陀敘述其涅槃後,弟子們將在各種議題上出現不同的意見。 |
| 「善男子!我法滅時,有聲聞弟子,或說有神或說神空;或說有中陰或說無中陰;或說有三世或說無三世……。」等十四個議題。 |
| 「如是眾生於佛滅後作如是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或不畢竟入於涅槃。或說有我或說無我。或有中陰或無中陰。或說有退或說無退……」等二十一個議題。 |
□ | 《成實論》卷二(大正三二.二五三下) |
| 於三藏中,多諸異論,但人多喜起諍論者,所謂二世有、二世無;一切有、一切無;中陰有、中陰無;四諦次第得、一時得;有退、無退:使與心相應、心不相應;心性本淨、性本不淨;已受報業,或有或無;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有人無人。等十個議題。 |
□ | 釋悟殷,《部派佛教系列上編:實相篇、業果篇》,台北市:法界出版社,民90。 |
| ──《部派佛教系列中編:修證篇》,台北市:法界出版社,民92。 |
| 此系列的書提供部派佛教的幾個主要派別在有關時間觀、有為與無為觀、業力觀、輪迴觀、中有觀、菩薩觀、佛陀觀、聖果觀等的思想比較與探討。 |
□ | Kajiyama, Yuichi, “Realism of the Sarvāstivāda School,” in Buddhist Thought and Asian Civilisation, pp. 114-131. |
□ | Davids. T. W. Rhys, “The Sects of the Buddhists,”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91), pp. 409-422. |
□ | Bendall. C., “Ancient Indian Sects and Oorders Mentioned by Buddhist Writers,”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01), pp. 122-127. |
十一、文化藝術
(一)大意
吠陀時代的印度文化,在詩歌藝術乃至為雕刻諸神而有的雕刻與建築藝術,有相當突出的發展。孔雀王朝時期所開創的佛教藝術,尤以阿育王石柱為代表,後來的桑奇佛塔更是讓佛教藝術臻於最高成就。到了貴霜王朝,大量佛教雕像的出現,使犍陀羅藝術進入嶄新的階段,其最大的特點是結合印度與希臘的風格,在藝術上呈現其國際性,同時也闡述佛教教義的發展,如佛陀觀思想的不同。佛教後來在印度式微,藝術的發展也受到影響,但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以佛教為主題的繪畫、建築與雕刻藝術,相繼孕育而生,對中國的文學藝術乃至思想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文獻與期刊論文資料
1. 佛像的起源
□ | 《增一阿含.聽法品(五)》(大正二.七○六上) |
| 此經記敘波斯匿王與優填王思睹如來而憂惱,群臣便作是念:宜作如來形像。王聞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 |
□ | Coomaraswamy, Ananda, “The Origin of the Buddha Image,” The Art Bulletin, IX 4 (June, 1927), pp. 287-328. |
2. 佛教的藝術
佛教藝術 提供有關佛教藝術主題的網路資源之各項連結。
十二、印度佛教的滅亡
(一)大意
佛教約於公元十三世紀在印度滅亡,至此佛教已歷經約一千六百年的歷史,與佛教大約同時代的耆那教至今仍存在於印度,而佛教何以會走向滅亡,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由於印度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因此要了解滅亡的原因實有困難,但是探究當時其他宗教的發展、政治與佛教的關係、佛教內部本身的問題、信眾對佛教信仰的態度與社會的經濟狀況等,應該不難推測出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滅亡的原因。
(二)文獻、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 | 《雜阿含.九○六經》(大正二.二二六中) |
| 此經是佛陀開示:「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並加以說明能令如來正法沈沒或不沈沒的五個因緣。 |
□ | 鄭振煌,〈興盛即滅亡? ──從印度佛教的滅亡看台灣佛教的興盛〉,《慧炬》,第326/327期(1991年8月),頁22-34。 |
□ | 韓廷傑,〈印度佛教的滅亡〉,《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民85),頁281-294。 |
□ | 儀模,〈印度佛教的興起和衰亡〉,《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93》,(台北:大乘文化,民67),頁363-372。 |
□ | 杜特,〈佛教在印度的興起和衰落〉,《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93》,(台北:大乘文化,民67),頁253-266。 |
□ | 釋印順,〈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民76),頁305-326。 |
□ | 查爾斯.埃利奧特著;李榮熙譯,〈大乘佛教──佛教在印度的衰亡〉,《印度教與佛教史綱 第二卷》,(高雄:佛光,民79),頁164-207。 |
□ | 佐佐木教悟等著;釋達和譯,〈回教徒的侵入與佛教的滅亡〉,《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民84),頁119-121。 |
十三、初期大乘佛教的興起
(一)大意
依據釋印順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在西元前後,印度出現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的菩薩行者,他們宣揚佛果莊嚴,菩薩大行的經典,而引起以發出離心、修己利行,求成阿羅漢之傳統佛教的反對,部分的傳統佛教者並指斥這些菩薩行的經典為非佛所說。「大乘非佛說」的論說,讓菩薩行者也相對地指斥傳統佛教為小乘,這種相互指斥的情況一直延續著。傳統的部派佛教,擁有傳統的及寺院組織的優勢,但在理論與修持上,又缺少反對大乘佛法的真正力量,所以,大乘終於在印度流行起來(註5)。
(二)網路、圖書與期刊論文資料
□ |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1/bj11_303.htm |
| 蔡耀明,〈歐美學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討及其論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頁77-97。 |
□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01/01_05.htm |
|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頁123-135。 |
□ | http://www.hku.hk/buddhist/yinshun/41/yinshun41-00.html |
|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57。 |
□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14/bj100599.htm |
| 釋如石,〈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永恆懷念是大乘起源與開展的動力嗎?〉,《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頁1-42。 |
□ | Gombrich, Richard, “How the Mahāyana Began,” The Buddhist Forum 1, pp. 21-30. |
□ | Harrison, Paul, “Searching for the Origins of the Mahāyāna : What we looking for?,” Eastern Buddhism 28 (1995), pp. 48-69. |
□ | Hirakawa, A. “The Rise of Mahāyāna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ship of Stūpa,” in Memorie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 22 (Tokyo, 1963), pp. 57-106. |
□ | Kent, S. A.,“A Sectari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ise of the Mahāyāna,” Religion 12 (1982), pp. 311-332. |
□ | Lancaster, Lewis, “The Oldest Mahāyāna Sūtra :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 Eastern Buddhism 8 (1975), pp. 30-41. |
□ | Beyer, S., “Notes on the Vision Quest in Early Mahāyāna,” Prajñāpāramitā and Related Systems, ed. by L. Lancaster(Berkeley, 1977), pp. 329-340. |
□ | Gomez, Luis O., “Proto-Mādhyamika in the Pāli Can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 (1976), pp. 137-165. |
| ──“The Bodhisattva as Wonder-worker,” in Prajñāpāramitā and Related Systems, ed. by L. Lancaster (Berkeley, 1977), pp.221-261. |
□ | Schopen, G., “The Inscription on the Kuṣān Image of Amitābha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Early Mahāyāna in Indi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0.2 (1987), pp. 99-137. |
| ──“Mahāyāna in Indian Inscriptions,” Indo-Iranian Journal 21 (1979), pp. 1-19. |
□ | Vetter, T. “On the Origin of Mahāyāna Buddhism and the Subsequent Introduction of Prajñāpāramitā,” Asiatische Studien 48.4 (1994), pp. 124-181. |
□ | Williams, Paul, Mahāyāna Buddhism :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9. |
□ | Conze Edward, “Buddhism : The Mahāyana,” Living Faith, pp. 293-317. |
陸、印度佛教史的相關資料
一、英文資料
□ | http://www.buddhanet.net/e-learning/history/b_books.htm |
| Buddhist Studies : A Selected Readiing List in Buddhist History |
| 介紹有關佛教歷史的英文目錄,包括一般通史、佛陀的傳記與歷史,以及佛教在印度、罽賓、中亞、斯里蘭卡、東南亞、東亞、西藏、西方等的發展概況。 |
□ | http://buddhism.kalachakranet.org/pre_buddhism_history.html |
| BUDDHISM IN HISTORICAL CONTEXT |
| 內容包括:三寶、歷史與傳統、哲學、修行、煩惱、象徵、佛教故事等主題,每一主題有不同的小主題。 |
□ | http://hinduwebsite.com/buddhism/history_of_ buddhism.htm |
| History of Buddhism |
| 佛陀故事的介紹、佛教歷史、佛教的結集、佛陀的教義、佛教的修行、相關佛教教義的文章與其他佛教網站的連結。 |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Buddhism |
| Buddhism (From Wikipedia) |
| 此為提供免費的佛教英文百科全書,共有七個主題:佛教、佛教的派別、佛教的哲學家、佛教的神秘學、佛教的哲學概念、僧院與佛教的三藏與佛教的專有名詞。每一主題下,又依英文字母順次有不同小主題的文章,並附有相關的照片。此網站也接受對各個條目解釋的修改。 |
□ | http://mcel.pacificu.edu/as/students/vb/History.HTM |
|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m |
| 印度佛教史簡介。 |
□ | http://buddhism.about.com/ |
| Buddhism |
| 提供初學者透過網路的學習課程,以及佛教相關的各種主題的文章與資料。資料豐富,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網站。 |
□ | http://www.acay.com.au/-silkroad/buddha/buddhism_history.htm |
|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Buddhism |
| 佛教的歷史、哲學與修行的介紹。 |
□ | http://www.ship.edu/~cgboeree/buddhaintro.html |
|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
| 內容介紹悉達多的一生、佛陀教化地區的地圖、佛教的歷史、佛教基本教義、佛教的宇宙觀、生命的輪迴、佛教的基本倫理、佛教的基本禪修、金剛經、心經、十牛圖、佛教字詞解釋與相關的閱讀介紹。 |
□ | http://www.omplace.com/omsites/Buddhism/prebuddhism.html |
| PRE-BUDDHIST HISTORY |
| 簡介佛教產生前的印度歷史。包括印度河谷文明、雅利安人、與佛陀同時代的學派與思想(早期的印度教、耆那教與其他的哲學家)。 |
□ | Hirakawa Akira, trans. by Paul Groner.,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Reprinted by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98. |
□ | Reynolds, Frank E, “From Philology to Anthropology :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on Works Related to Early Theravāda and Sinhalese Buddhism,” In The Two Wheels of Dhamma : Essays on the Theravāda Tradition in India and Ceylon, Gananath Obeyesekere, Frank E. Reynolds and Bardwell L. Smith. ed., Chambersburg, Pa. :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1972. |
在《法之雙輪—印度與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專題》一書中的一篇文章〈從語言學到人類學:一篇有關早期上座部與僧伽羅佛教作品的書目文章〉,介紹了有關印度佛教歷史較早期的第二手資料。以下是該篇文章中與印佛史有關的書籍與文章,若直接與本文主題相關的資料,乃列到該主題中的文獻資料裡。
1. | Damodar Dharmanand Kosambi, Ancient India : A History of Its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1966. |
2. | de Jong, J. W., “The Background of Early Buddhism,” in the Journal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XII, 1 ( January 1964), pp. 34-37. |
3. | Basham, A. L., “The Rise of Buddhism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IV, 3 (December 1966), pp. 395-411.
| 4. | Warder, A. 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Buddhism and Other Contemporary System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XVIII (1965), pp. 43-63.
| 5. | Dutt, Sukumar, The Buddha and Five After-Centuries, London : Luzac, 1957. |
| ──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 London : G. Allen and Unwin, 1962. |
6. | Lamotte, Étienne, 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 des origines à l'ère Saka, Louvain : Publications Universities, 1958. |
| 拉莫特(Lamotte, Etienne)的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印度佛教歷史》),原書是由法文寫成。此書是印度佛教史的外文資料中最有名的著作,共分七章,其中有佛陀時代的印度、摩揭陀時期、孔雀王朝時期、部派佛教與佛教徒的宗教等。 |
7. | Dutt, Nalinaksha, Early Monastic Buddhism, 2 vols., Calcutta : Calcutta Oriental Series, No. 30, 1941. |
8. | Gokuldas De, Democracy in Buddhist Saṃgha, Calcutta : Calcutta University Press, 1955. |
9. | Nikam, N. A. translated, Edicts of Aśoka,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
10. | Thittila, U.,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ravada Buddhism,” in The Path of the Buddha: Buddhism Interpreted by Buddhists, Kenneth Morgan, ed., (New York : The Ronald Press, 1956). |
11. | Horner, Isaline,“Theravada Buddhism,”in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Living Faiths, R. C. Zaehner ed., (London : Hutchison, 1959), pp. 267-295. |
| ──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 Laywomen and Almswomen, New York : E. P. Dutton and Company, Ltd., 1930. |
12. | Oldenberg, Hermann, Buddha : His Life, His Doctrine, His Order, London : Williams and Norgate, 1882. |
13. | Balkrishna Gokhale, “The Early Buddhist View of the Sta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LXXXIX, 4 (October- December, 1969). |
二、中文資料
柒、結語
本文嘗試以印度佛教史為主題,整理其相關文獻資料。在搜索過程中發現,佛教歷史發展的影響既豐富又深遠,超過一般所了解的教理、教制、教典的發展,這部分可以從佛教對文化藝術的影響中獲得證明。現代科技日新,藉著網際網路的發達,印佛史研究與教學的資料和媒介得以不斷被開發與創新。本文所蒐集之相關資料雖無法完整盡善,然仍期待對於印佛史有興趣者能有所助益。
【全文完】
【附註】
註4: | 釋印順,〈大乘是佛說論〉,《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市:正聞,民75),頁161。 |
註5: |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57),頁1-2。 |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40期目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