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四期 84年12月
佛學資料類號修訂之淺見
台南藝術學院籌備處副研究員 莊耀輝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佛學資料類號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拋磚引玉,抒發個人一愚之見,就教於先進大德,冀望佛學資料之組織整理、上架排比、檢索利用能與時俱進,符合實際現況,並滿足讀者之需求。
關鍵詞:佛學資料;分類法
Buddhist Documentation;Classification
一、引言
分類是人的本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極廣,例如,分什麼東西好吃,什麼東西不好吃;什麼東西便宜,什麼東西不便宜;什麼東西冷,什麼東西熱;那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不喜歡;那些人是我族類,那些人不是我族類等日常生活中的林林總總,都是分類,也就是我們心念不停在打轉、認知、識取的「分別心」。
「分類」的意思,就是要分門別類,也就是荀子所說的:「同其所同,異其所異」,使性質相似的資料儘量歸類在一起,以便和其他性質不同的資料有所區別,方便讀者的瞭解與利用。簡單的說,「分類」就是以有系統的方法,將宇宙天地間的學問組織起來。
所以說,分類是「將架上的書或資料,以系統的方式排列,或把架上的書或資料,以系統的方式排列後,供需要的人閱讀或取用其中特定的知識」(註1)。它必須正視學術發展的實情,有一定的組織架構與邏輯次第可遵循,並且具有一定的意義,能適切反映知識現況,絕不是胡扯亂拼出來的產物。換句話說,分類的作用,是為了便於資料的管理、利用而設的。尤其在資料爆炸的時代,若無法有效篩選、組織資料,勢將為迅速膨脹的資料所淹沒。由此可知,一個分類表本身,如果不能幫助龐雜資料的管理、駕馭、利用,反而使資料的組織更為雜亂無章,那麼分類本身,就好比是頭上安頭,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或許這正是為什麼分類表很多,但經得起時間、文化地域考驗,而能廣為流傳的,終究有限的主要原因。探討佛學資料的分類問題時,必須把握住分類的最基本作用與功能,了解目前佛學研究現況,佛學資料型態,資料存取方式,乃至類號目前實際之地位,然後才能檢討其利弊得失,知所改進。
二、類號擴充之必要
類號之設計,基本上,是要反應知識領域進展實況,以便部次資料,方便尋檢利用而設的。如果說圖書館是個成長的有機體(註2),那麼資料類號之擴充,自然是順理成章的必然現象。隨著知識領域的進展,衍生出來的新學問領域,有些早就超過原有的範疇,很難在舊有的類號中找到適切之位置。這些新範疇,自然需要有新的類號來加以攝受包容,一方面既要能顯現出它與其他相關知識領域的連繫性,同時也要充份表現它獨特的屬性來。加上目前學科整合的趨勢,有些學科彼此之間,也漸產生一些交集的領域來,這自然也需要有適切的位置來容納它們,既要顯現其與原有學科間的關係,也要呈現其特殊性來。
明白了分類的道理,自然就能接納分類表的調整彈性,不致僵硬的想制訂一套垂諸久遠的標準分類表,「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因為僵硬不變的分類表,實際已近似死亡,並沒有多大意義,其適用性與容受性,都是難以經得起時空變化之考驗,頗值得懷疑的。十九世紀末以來出現的許多分類法,大多數已遭淘汰的命運,即因無法適應時代的變遷。因此,只有適時反應知識領域進展狀況的分類表,才是個有生命力的類表。故知分類表的探討、研修、改進,乃是圖書館永續經營中一種恆久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已往一定要有一定實體形質、物件之「圖書」觀念,目前已因電子化資料媒體的大量出現,並逐漸佔有重要地位,而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甚至成為根本看不到實體的載錄資料媒體。這類多樣性科技性新儲存媒體的出現,方興未艾,自然也都對傳統以實體印刷圖書為主要考量的分類法,帶來莫大的衝擊。換言之,書本式的圖書資料,固然目前仍沒有完全消失的可能,但多媒體資料,則已日趨重要,因此,僅以傳統的書本圖書為考量的分類法,在處理多媒體非書資料上,已有些窒礙難行的地方,例如,CD、LD就沒有書背可貼。面對多樣性的媒體,及不可知的未來,目前我們迫切期待的應是一種實質上可以處理各種媒體資料的標準。
在電腦廣泛應用於資料處理後,分類表的類號,其功用幾乎等於排架之序號,力求排架順序的合理性,或類號之間的擴充性為主要訴求,將類似的資料,歸類在一起,以免雜亂無章而已。資料的取用,在圖書館自動化作業的環境下,透過電腦查詢的各個檢索點,即可簡單、方便、迅速,又詳盡的查檢到相關的有效訊息,其省時、省力,自不待言。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以欄位、指標方式讓書目資料在各個圖書資訊單位間相互流通的機讀編目格式,並非目前解決資料分類的唯一方案。
審視國內分類表的使用狀況,我們很容易發現國內的圖書分類法,除了賴永祥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外,其餘的各種分類法,幾乎都已消聲匿跡。但奇怪的是,民國七十八年新修訂的該分類法第七版,竟跟七十年第六版的佛學類目,幾乎完全一樣,沒有任何更動,真是匪夷所思。近幾年歐美佛教與佛學蓬勃發展的實情,我們的分類表,竟然能處變不驚、無動於衷,絕緣於整個學術潮流之外,不知今夕是何夕,頗有時空錯亂的感覺,怎不令人訝異呢?從整個佛書數量之龐大、國內外佛學研究日益受重視,乃至佛教人口的眾多比例上,佛學資料都應得到合理的重視才對,但不僅表現在分類表上長久沒有研修,甚且央圖訂購的宗教類期刊,清一色全是發源於中東的「唯一宗教」與「絕對真理」,而佔國內人口大多數的佛教人口,竟然連一份外文佛教刊物都沒有,寧非怪事?這當中透露的訊息,似乎可參透過半了。事實上,近幾年西方的佛教發展與佛學研究,都已迥非昔比,光從以下一些具體事實,就可看出端倪。
1978年以後,《大英百科全書》開始有「佛教在西方」('Buddhism in the West')的款目;1985年,大英博物館開始有大規模的佛教文物展示,(主題是,「佛教:藝術與信仰」)英國歷史最悠久,又極具權威的佛學刊物,《中道》的主編史內林(John Snelling),參觀該次特展後,聲稱「佛教的時刻已經來臨」。此後,各地博物館類似的展示主題,逐漸增多。
佛教的修行中心擴充甚快,英人波威爾(Andrew Powell),在他的大作Living Buddhism一書中指出,佛教已是目前西方發展最快的宗教(註3)。
研究出版事業上,佛教出版社、出版品、期刊大量湧現,在質與量上,都相當可觀。著名的出版社,美國有雪獅(The Snow Lion)、智慧(The Wisdom)等;英國有色巴(Tharpa)、風馬(The Windhorse)等。
多媒體視聽資料,如錄影帶、影碟的出現,大量推陳出新,目前雖不至於完全取代或改變資料存取的方式,但其重要性,則與日俱增,是有目共睹的。
三、類號修訂的考慮因素
但類號的修訂,卻不是可以輕率為之的事,雖然一個好的分類表需要有相當的彈性,卻也不是可以隨便到『朝令夕改』的程度,因為類號更動所伴隨而來的改類號、移架、排架等工作,是個相當繁重的事。館藏少的還不太要緊,改起來還不會很礙事,但對館藏量龐大的圖書館而言,這可不是一件輕易的小事。
首先,必須充份瞭解國內外佛教發展與佛學研究的實際現況。瞭解各個佛學資料分類表的利弊得失。必須明白佛教與現前問題的關係,及其回應方式。認識資訊科技與多媒體出版形式與傳播方式,對整個圖書館傳統業務與服務方式的衝擊。光碟上的資料,自然不應、也無法和一般的圖書資料並置,乃是顯而易見的。網路上的資料,無遠弗屆,天涯若比鄰,其資料的豐富性,絕非一個館的資源所能比擬,而且其資料之管理與查尋,從任何檢索點就可以切入,既方便又快速的找到最有時效性的資料,幾乎用不上分類。換言之,分類表的重要性已大不如昔,僅靠分類是難以滿足讀者多方面訊息需求的。
當然,想研修或改進目前所用的分類表,只靠圖書館專家學者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各學科專家學者的參與、配合,提供意見,也是不可或缺的。
好的分類表,實際應具有如下的特性:
1.包容性。
2.擴充的延展性。
3.縱與橫的連繫性。
換句話說,它不能是很僵硬、缺乏彈性或變通性。除了要能真實反應佛學知識發展的現況外,分類表本身也應具有相當的彈性,能扣緊知識領域擴展的現況。同時,分類表本身也須具有一定的邏輯與次第,方便讀者的瞭解與使用,易記、易懂、易學,便於查檢資料。
四、目前常用佛學資料類號值得研議的問題
1.中文佛學資料分類表上的問題
佛教在光復後一直是處於受壓抑的狀態,因此,佛學資料也較受冷落,中文圖書分類表上的佛書分類,給人的感覺很像西洋體系的分類,對佛學資料認知難免會有些差距,常有以彼例此的安排,例如,傳統部次三藏的次第(經-律-論),在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中,就有走樣的感覺。
2.西文佛學資料分類表上的問題
西文資料分類的最大問題在於西方文化信仰本位主義的色彩太濃,固執管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甚易以已知例未知,如杜威表294.35 Moral theology中的sins, vices等類目,對佛學資料來說,並不貼切,因為佛教中根本就沒有「原罪」之類的太多神話。正像達賴喇嘛常被洋人問他信不信上帝一樣,他只能笑著跟他們說:「上帝是你們的事,業力則是我的事。」('God is your business, karma is my business.'),對於譊譊不休的唯一信仰、絕對真理的「得救者」,達賴喇嘛似乎只有「予欲無言」,否則恐怕也只是「雞同鴨講」。整個宗教類號,幾乎盡是基督教的天下,所有世界其他各個宗教只集中在一個小類號中,並且對於佛教的瞭解,也侷限於西方接觸到的範圍,不但難以如實顯現佛學真實的豐富範疇,甚且這種將非歐美傳統信仰侷促於一小類號的分法,對於知識體系龐大的佛學來說,幾乎等於沒有分類一樣,根本看不出佛學知識體系特別之組織結構與意義來。
五、亟待增修的類號
與類號的增修有最直接關係的,當然就是知識領域的進展,隨著知識領域之擴充,有些範疇,已不是舊的領域所能完全容納,而且強將它歸入舊的類號時,也未能適切的顯現該學科領域獨特的特性時,另起新的類號就有很大的必要。
1.多媒體佛教藝術類:過去佛學資料幾乎只限於紙張資料,但目前各種媒體資料的大量發行,如微捲、錄影帶、影碟等,已徹底改變了資料的型式、資料的典藏,乃至資料的存取與管理,而且在可見的短期之內這類媒體,雖然還不至於完全取代原有的紙張資料,但其重要性與日俱增是非常值得注意。因此,圖書館所面臨的衝擊不可謂不大。這類媒體挾著聲音、影像、動感,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刻,而且輕巧方便,易於保管,易於使用,都是傳統紙張印刷資料難以企及的。多樣性媒體的出現,不但凸顯了存放架的問題,同時也呈現一致標準類分各類資料的需求。
2.藏傳佛學類:在中共進入拉薩前,西藏一直覆蓋著神祕的面紗,西方世界對於西藏的了解,是零星與不完整的。但隨著西藏解放後引發的難民逃亡潮,卻打開了西方人士接觸西藏佛法的大門,因此1960年代以後,西藏佛教機構顯著增多外,連帶有關西藏佛法的西文著作,也逐漸增多,甚至藏學佛教出版社也紛紛成立,雪獅(Snow Lion)、風馬(Windhorse)、智慧(Wisdom)等出版社即其著例。
3.西方佛教發展現況類:正如九世紀蓮花生大士的預言所說:當鐵鳥在空中飛翔,鐵馬在軌道上奔馳時,西藏人將如螻蟻般星散各地,而佛法也將傳到紅人的領域。目前佛法,除了中東、北非纏回勢力盤據的地區,由於「改信」就是褻瀆阿拉的唯一死罪,無法立足外,幾乎已經傳遍各地。當西方傳統信仰,大半要靠自家生產(pro- created by themselves)來補充新信徒時,佛教獨能超出家庭、族群之外,吸引成年的年輕人,是很具有特殊意義的。
4.佛教與其他宗教信仰的對話,如它與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對話類:處在快速國際化的社會中,天涯若比鄰,多元社會、多元價值,乃是一種趨勢。因此,各宗教信仰間對話的資料,也自有它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5.佛法與科學類:佛法沒有一大堆開天闢地、人怎麼來,等與科學、理性極不相容的神話,用不著彌縫補綴愈來愈大的教理不圓融漏洞,因此,其契理、契機,不牴觸科學認知,是遠較一般的神鬼信仰,經得起時間與空間的考驗。這類的著作也漸多,如根據達賴喇嘛與普林斯敦大學理工科教授所做的一些實驗寫成The Gentle Bridge 之類的著作即是。
6.佛教與現實問題類:沒有人,就沒有宗教信仰的需要。無法回應現實人生問題的信仰,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扣緊人心、扣緊現實人生問題的論著,就有它的切時意義。如禪與西皮、佛學與心理學、佛教與環保、佛教與婚姻、佛教與煙毒色情暴力、佛教與企業管理、佛教與生態環保等。
六、結論
只要資料繼續以一定的實體存在,就會有組織整理、檢索取用的問題需要解決。分類目前雖然已難完全滿足讀者的訊息需求,但它在部次排架的功能上,幾乎還是屹立不搖的。
對於佛學資料有限的圖書館而言,採用一般的圖書分類法就已夠用了,但對專門的佛學圖書館來說,就有必要研修一種較為合身的衣服,老是只拿人家的舊衣服來修改,總覺得不是很貼切。
佛書分類在電子多媒體時代,仍應適切反映學術發展現況,媒體型態,隨時研修,扣緊時代脈動,才能行之久遠。對於分類問題的研議,更不是少數一、兩個人的事,而是圖書館界、佛教界,乃至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共同面對的問題,這是值得有志佛學研究與佛法宏揚的人來關切的。
【附註】
註1:Arthur Malby, Sayers' Manual of Classification for Librarians
(1975), p. 15。
註2:Shiyali Ramamrita Ranganathan,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1989), p. 326。
註3:Andrew Powell, Living Buddhism (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9 ),p. 180。
【參考資料】
1.毛慶禎,〈分類編目之回顧與展望〉《銘傳管理學院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民84年9月26日),頁49-67。
2. 莊耀輝,《唐代佛書分類與現代佛學圖書分類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
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
3. Chan, L.M., 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1 )。
4. Malby, A., Sayers' Manual of Classification for Librarians, 5th ed.,
( London: Andre Deutsch, 1975 )。
5. Ranganathan, S.R., Class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angalore: Sarada
Ranganathan Endowment for Library Science, 1989 )。
6. Ranganathan, S.R.,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Bangalore:
Sarada Ran-ganathan Endowment for Library Science, 1989 )。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