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四期 84年12月

佛書評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陳文山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
  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臺南縣永康市:中華
  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民國以來,我國先後曾出版過兩種頗為流行之佛教辭書,其一為丁福保編之《佛教大辭典》(上海市:佛學書局,1920),另一為何子培編之《實用佛學辭典》(上海市:佛學書局,1934)。前書係以織田得能之《佛教大辭典》為藍本而編纂之中型佛學辭典,後者係以《佛教大辭典》為基礎而編纂之小型佛學辭典。目前臺灣有天華、新文豐、慧炬、佛教書局等多家出版社,先後影印出版,足見受歡迎之一斑。

  上述情況,直至1989年慈怡主編之《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一書發行後,其情況才為之一變。《佛光大辭典》之出版,建立國人在臺自編自印佛學辭典之基礎(其實本書主要參考日人佛學辭典編纂而成)。其後,吳汝鈞編著之《佛教思想大詞典》(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2),而1994年,藍吉富主編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一書出版,更是佛學辭書界之盛事。該書耗資數千萬元之鉅,參與編纂之撰者、編者超過三十人,編輯歷時十年,故其出版發行,不論佛教界、文化界、出版界,都與有榮焉。

  據編者稱,該書編纂之基本方向有二:其一、將近百年來海內外佛學研究之成果,介紹給讀者;其二、為佛教信仰者提供適宜之查檢信仰內涵之工具書。關於前者,本書多數條詞釋文後載有現代學者相關之研究論文;關於後者,本書附錄所選載之《常用佛典》和《佛門必備課誦本》,便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

  本書編輯期間,先後參考或徵引之中外佛教典籍不下百餘種,舉其要者,厥有下列諸書:藏經類有《大正新修大藏經》、《卍續藏經》、《南傳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嘉興大藏經》、《佛光大藏經》,佛教叢書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現代佛學大系》、《禪門逸書》,佛教綜合辭典有《望月佛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彙》、《佛教語大辭典》,佛書辭典有《佛書解說大辭典》、《佛典解題事典》,佛教史傳辭典有《中國佛教史辭典》、《東洋佛教人名事典》,各宗辭典有《禪學大辭典》、《密教大辭典》、《淨土宗大辭典》、《法相大辭典》等。

  釋文有本國學者撰寫的,也有從外文尤其是日文編譯而成的;另外,尚有徵引古代典籍或現代研究論文作為釋文之附文的。全書部帙頗為龐大,總計分裝10巨冊,第1冊為索引、第2-9冊為正文、第10冊為附錄。

  1.“正文”卷,係按中文筆畫順序編排的佛學辭典,每一條目敘述文字分為標題、釋文、參考資料、以及相關文獻4個欄目。

  “標題”欄:按中文筆畫順序編排,其中人名條目之標題,並附有公元之生卒年;有關印度、西藏佛學條目之標題,附有梵文、巴利文、藏文對照。

  “釋文”欄:以語體文撰寫,文末間附撰者署名,以示負責;或註明引文出處,以便查考檢閱原書。

  “參考資料”欄:即參考書目欄,其功用有二:一來可表示撰寫條目時參閱、徵引之文獻出處;二來可提供利用者或研究者作深入參考、研習之資糧。

  “相關文獻”欄:選錄與該條目有關之古代文獻,以對釋文內容作補充說明,以收互相發明之效;或選刊現代學者之研究論文,以反映二十世紀佛教學者的具體研究成果。

  2.“索引”卷,分為“索引通檢”和“索引正文”兩部分。“通檢”部分,又分為“中文首字筆畫通檢”、“中文首字注音符號通檢”、“中文分類通檢”、“外文字首通檢”4種。

  “正文”部分,又分為“中文筆畫索引”、“中文分類索引”、“外文索引”3種。其中筆畫索引除收錄作為條目之標題外,同時也收錄標題之同義詞,以及釋文中提及之重要詞彙,例如標題“抄經”及其同義詞“別生經”、“別生抄”、“抄本”、“支派經”等,均分別收入“中文筆畫索引”相應的筆畫中,俾便從不同筆畫均可檢閱。索引頁碼以兩種字體排印,有詳解的釋文,以黑體字表示;無詳釋的詞彙,即只限釋文中提及之詞彙,以一般字體表示。分類索引只收錄有釋文之主要條目,外文索引只收錄附有梵文、巴利文、藏文與中文對照之條目。

  索引卷的使用法,係經由“通檢─索引─全書”途徑逐步實現的,即“依‘通檢’以查‘索引’”,按“‘索引’而檢‘全書’”。索引位址形式為“冊─頁─欄”三者合組的一組頁碼。例如“敦煌學(•4199a”,即表示“敦煌學”這一條目,請查本書第7冊第4199面左欄;“南傳大藏經(•3258b”,即表示“南傳大藏經”這一條目,請查本書第6冊第3258面右欄。

  3.“附錄”卷,收錄正文未收之實用資料,計有《常用佛典》、《佛門必備課誦本》、《佛書書名索引》、《當代臺灣佛教資料》、《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等 5 種。 其中,《佛書書名索引》按筆畫順序編排,係查檢佛書出自何部大藏經或佛教叢書之工具,並不是檢閱正文佛書條目之索引。《當代臺灣佛教資料》收集近二十年來臺灣佛教發展相關資料,主要是佛教人物和團體名錄,分為名僧錄、居士錄、研究者名錄、曾在臺灣講學之海外華人研究者名錄、佛書翻譯者名錄、佛教團體與教育機構名錄6種,均按筆畫順序編排。《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以圖片方式展示臺灣地區43座名剎及其創辦者或住持,可惜未有文字敘述配合作深入之介紹。

  本書之內容大要略如上述,現在讓我們來討論本書之缺失及其待改進之處,或許對將來修訂再版有參考之價值。歸納而言,可分為下述五點:

1•條目宜分別主次

  工具書之條目有所謂“長條目”、“中條目”、“短條目”等等的分別,這些不同的條目,原來是為了適應不同等級或不同程度之重要性而設的。換言之,凡重要性之條目,必定是釋文詳細之長條目,或至少是釋文詳略適中之中條目;反之,凡次要性之條目,以簡略之短條目撰述即可。在這方面本書頗能注意及此,大體言之,也能重視條目的等級性及其間之平衡處理,但仍有部分條目未能把握本條原則,以致長短失序,造成主次不分之弊病。舉例言之,譬如“僧伽”、“變文”、“馬鳴”、“龍樹”、“無著”、“世親”、“一切經音義”、“高僧傳”等理應是重要條目,但與“僧殘”、“僧物”、“讀經”、“龍智”等條目之釋文字數卻差不多;尤有進者,華嚴宗初祖“法順”條目之釋文字數(不含附刊之相關文獻),比同時代華嚴學者“李通玄”條目釋文字數還要少很多;教理“斷滅論”條目字數不及300字,如此安排釋文,幾無主次條目之分,頗為不當。因此,筆者建議條目宜先分主次,然後再針對主次條目,釋文長短作相應之處理,俾便釋文之長短與條目之主次相適應,所謂“長其所當長,短其所當短”即其最佳寫照。

2•相關條目之增補

  所謂“相關條目”係指“成對條目”、“成套條目”、“關聯條目”等而言,這些條目如收其一,則必收其另一,如此方不至顧此失彼,涵蓋了應收條目的範圍而無遺漏。不過,以本條檢證本書,似有未允當之處。舉例言之,例如已收“禪宗全書”,但同性質之“禪門逸書”卻未收;已收“玄應音義”,但同性質之“慧琳音義”卻未收;已收“大藏經補編”,但同性質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現代佛學大系”卻未收;已收“佛教文獻學”,但同性質之“佛教目錄學”“佛教邏輯學”(係“學科名”,與已收之“書名”條不同)、“佛教心理學”卻未收;已收“臺灣佛教”,卻未收“民國佛教”;已收“法相辭典”,卻未收“佛學大辭典”、“實用佛學辭典”;已收“周宣德”,卻未收“蔡運辰”(指正文不是指附錄)等等。

  其次,頗為重要之佛書譯者“馮承鈞”條目,本書漏收。另外,像“佛光大辭典”、“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等條目,亦可酌予收錄。還有“朝鮮佛教”、“錫蘭佛教”、“高棉佛教”等條目,標題用語已過時,宜分別改為“韓國佛教”、“斯里蘭卡佛教”、“柬埔寨佛教”。

3•編輯方法宜講求

  現代工具書之編輯,非常講求編輯方法。現代編輯方法,舉其重要者,可分為下列五方面:首先,設立“見”、“詳見”、“參見”等各種參照條目,俾便條目間參考、利用;其次,釋文中出現本書已收錄名詞,加註星號或以不同字體排印,以方便讀者參閱、查考;第三,長條目分設各種大小不同層次之標題,必要時於條目前另立“本條目次”,既清眉目,又便檢閱;第四,條目編排方式講求邏輯性與合理性,並且從整體貫通至細節,涉及各個層次;第五,設立多種檢索途徑,俾便從不同檢字途徑查檢利用。這些編排方法,對於中型或大型工具書的編輯,尤具意義。但本書除第五點全做到,另外部分條目設有“參照”條之外,其餘的各點,均有待進一步加以改進。

  舉例言之,例如“楊岐派”與“克勤”、“碧巖錄”,“居士佛教運動”與“楊文會”,“馬鳴”與“佛所行讚”等,均是相關條目,宜分別設立“參見”條目,以便讀者交叉參閱。

  其次,本書之編排第一層次主要係按條目之中文筆畫順序排列,但第二層次卻未有任何排序可言,以致欲查檢某字頭,頗為不便,筆者以為第二層次排序,宜改按點(、)、橫(-)、直(|)、撇( )、折( ) 5種筆形順序編排,如此方有倫有脊,排序井然,便於讀者查檢利用。

4•撰述條目宜加強

  現代百科全書條目後多有撰者署名,一來表示係專家學者所寫,二來係構成百科全書形式要件之一。現代百科全書之所以與我國古代類書不同,最主要的差別是前者係以專家學者撰述之條目為主,比較注重新知識、新觀點的呈現;後者係以輯錄舊文故事為材料之基礎,比較側重詞藻、典實之出處。就前述兩者異同而比較之,撰述條目可以說是編纂百科全書命脈之所在,沒有撰述條目,即無百科全書可言。如以這樣的觀點來衡量,首先就全書整體比例來看,很明顯地本書撰述條目太少,而編輯之文以及集錄舊文比例過高,不似百科全書,反而接近資料匯編。其次,就局部各個條目來看,很多條目往往是釋文字數少於附及的相關文獻,譬如“韓愈”、“禪門鍛鍊說”等,其“相關文獻”的字數,便超過釋文的數十倍,有時其內容與釋文內容重複,有時其內容只是與條目相關而已,並不是釋文內容之補充,頗有喧賓奪主之嫌。因此,有必要考慮刪除原來附載之“相關文獻”欄文字,同時加強撰述條目之撰寫,尤其要提高國人自撰條目之比例,以展現“現代的”、“中國的”百科全書的風格與面貌。

5•附錄內容宜調整

  附錄所收之資料,宜與正文配合,收其所當收,不宜過於浮泛。以此觀點來看,本書所收之附錄雖然豐富,但是否需要搜集信仰資料,實有商榷餘地。筆者以為附錄中《常用佛典》和《佛門必備課誦本》兩種資料取得容易,同時與辭書附錄體例亦不合,無需附及辭書內,可以考慮刪除;至於其餘《佛書書名索引》、《當代佛教資料》、《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3種資料,仍予以保留,但最好內容宜加調整、補充。經過調整、補充後,假如篇幅減少,可以考慮與首卷“索引”卷合帙,並調編為最末一冊,如此辭典正文可編為第1-8冊,實際更符合多卷辭書“先正文,後附錄、索引”之編排體制。經過增刪、補訂之附錄,內容可分為下列5部分,其名稱亦可配合更改:

(1)臺灣地區寺院錄

  《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所收寺院僅43座,顯然不足讀者參考之需,故宜加以增補、修訂使成《臺灣地區寺院錄》。其編排方式基本上仍採分欄目條述方式,欄目可分為“名稱、負責人或住持、地址、電話、傳真、沿革、組織、特色、出版品”等欄編述。至於收錄標準,則舉凡臺灣地區之寺院,不論規模大小,歷史久暫,均予以收錄彙編,部分寺院酌配圖片,俾收以圖佐文之效。

(2)臺灣佛教機構錄

  《當代臺灣佛教資料》有關佛教團體、教育機構名錄,內容頗為簡明實用,只需在原有基礎上稍為加以修訂、補充即可。編排方式仍按原來分類方式,分為人民團體、基金會、佛教研究所及佛學院3部分,唯各部分宜按機構名稱筆畫順序編排,至於欄目方面除原有欄目外,可酌增沿革、特色、出版品等欄目。

(3)臺灣佛教人名錄

  《當代臺灣佛教資料》有關人物部分,資料頗為豐富,並分為“名僧錄”、“居士錄”、“研究者名錄”、“曾在臺灣講學之海外華人研究者名錄”、“佛書翻譯者名錄”等5個欄目編列。人物所屬類別,分類大抵正確,唯稍嫌主觀,譬如“居士錄”中之方倫、南懷瑾、陳慧劍、劉國香、鄭石岩等人,何嘗不可列入“研究者名錄”? 是以人物“出入”之間,頗難把握。其次,分類編列還有一個弊病,就是某些兩屬之人物,例如印順、東初、淨海、智諭、道安、聖嚴、會性、慧嶽、慧嚴等人物,本書即兩處重複編列,參閱反而不便。因此與其“出入”之間,難以取捨,而兩處編列參考又不便,不如考慮匯編為一,全部人名按筆畫順序排列。至於人物類型如僧尼、居士、佛教學者、佛書譯者等名目,如有需要,可於釋文內註明即可,有關海外華人學者,可以加註符號或以不同字體排印,亦可解決。

(4)藏經書名索引目

  《佛書書名索引》立意甚佳,可惜每一種佛書僅註明出自大藏經或佛教叢書之出處一、二種,參閱上不能窺其全貌,殊為可惜。譬如《景德傳燈錄》,本書僅注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收錄,其實該書另外也收錄於《磧砂大藏經》第33冊、《乾隆大藏經》第136冊(新文豐新編縮本)、《佛教大藏經》第70-71,111冊(《普惠藏》本)、《卍正大藏經》第58冊等大部佛教叢書內。因此,筆者以為假如能將各佛書出自藏經以及重要佛教叢書之出處,一一注明,不啻是“檢一目而得全璧”,檢閱翻查稱便,提高了藏經書名檢目之功能,同時對於研究者參考或徵引原典資料,更是一大福音。

(5)中文佛教期刊誌

  此為新增資料,收集不難,但對佛學研究或利用者有莫大之助益。收錄的資料,可以臺灣和大陸地區出版之期刊為主,至於海外發行之中文佛教期刊,也可以考慮一併收錄。“期刊誌”的內容,可分“名稱、刊期、創刊日期、沿革、特色、地址、電話、傳真、訂閱”等欄目,以表解或條列方式編述,編排方式可按刊名筆畫順序編排。

  以上所論,固然對《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之缺失提出批評,不過,都基於“愛之深,責之切”之求全心理,非有意苛責編輯諸賢,尚祈見諒之。但是,即使如此,本書仍然是瑕不掩瑜,不論內容上或編排上,都有足資吾儕學習、借鏡之處。最後,誠懇地希望筆者一愚之得,倘蒙《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諸君子青睞,於再版修訂之際,採納筆者論點之一、二並加以改進之,使本書內容更充實,編排更精當,利用更便捷,則不啻讀者之幸也。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