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八期 93年6月

書評寫作教學設計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釋自衍


【摘要】寫「書評」可以培養品書、評書、寫作及學術研究的基礎能力,本文以「香光尼眾佛學院」開設「書評寫作」課程為例,介紹開課的緣起、課程規劃、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等,並嘗試就課程的學習成效作一檢討與建議,以期發揮書評寫作輔助研究的成效。

關鍵詞:書評寫作;教學設計;學術書評;文獻評論


壹、前言

  香光尼眾佛學院(以下簡稱本院)開設「書評寫作」課程的緣起,乃因發現學生在專題寫作上,對於文獻評論的能力較弱,因此為增進此知能,特將原設計一學年(兩學期)的「專題寫作」課程,改為上學期先開設「書評寫作」課程,下學期才開設「專題寫作」課程,希望藉此可以紮實的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及學術研究的基礎能力。

  為何選擇以「書評寫作」作為專題寫作課程的前奏曲呢?主要是書評能力的養成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集中精力,讀完所選的書,並學習歸納全書重點,藉由賞析、剖析、評析可以培養獨立治學的能力,形成系統見解,開拓視野。

  本文特別概介此課程的規劃及實施概況,並嘗試就課程的學習成效作一檢討與建議,以期發揮書評寫作輔助研究的成效。

貳、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考

一、書評課程的理念

  一般將圖書的評論稱為「書評」,若以文章為評論對象則稱「文獻評論」。本課程將「書評」的概念,擴充到凡以文字為媒介做表達傳播的,皆可以作為評論的範圍,因此除了書之外還有單篇的文章等各種資料類型,課程的重點包括學習如何閱讀、閱讀之後如何轉化成導讀概介,以及透過「參方眼」蘊釀成「評」的能力,透過文字表達寫出來。藉此訓練將別人的文獻,透過評論重新建構自己的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書評的寫作方式,受書評類型影響而有差異,在教學設計上,蒐集了各種文獻對書評類型的歸類,有新聞報導型、批評型、專門型、導讀型、論述型、摘要型、比較型、感想型、源考型、序跋型等。在教學上筆者概分二種類型讓學生分別練習,一是導讀、二是評論。導讀即是書介,是一種分享,主要是將別人的思想整理轉述成提要撰寫表達,而評論除了提供使用者的指引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超越作者的思惟與發現,且評論需要以別人研究成果為基礎,向上發展,而非自行表述。因此在學習的次第上先由純導讀的寫作學習入門,再開啟評論的練習,使學生瞭解「評」與「介」的不同功能,以及如何撰寫兼具評介功能的書評。

二、課程規畫

  本課程名稱為「書評寫作」,課程的研修資料以佛教的文獻為主。課程資訊如下:

課程名稱

書評寫作

開課班別

專修部一年級

開課期別

上學期

授課法師

自衍法師

授課時段

每星期二下午2:10~5:00

上課時數

27.5小時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閱讀、分析、歸納整理文獻的能力。

2. 簡介書評寫作的意義及重要性,以增加學生研究及寫作佛學論文之能力。

3. 介紹書評種類與撰寫方法。

4. 增進評析圖書或文章的能力,以開拓視野。

(二)上課方式

1. 講授:課堂上講授內容。

2. 閱讀文獻:每次上課前,事先閱讀與該次上課主題相關之文獻。

3. 研討評析論文:透過閱讀佛教圖書文獻,學習評析各類型文獻,瞭解各種評論方法。

4. 實作練習:運用每次上課所學之方法撰寫研究報告,以增進書評寫作能力

(三)教學評量

1. 作業:實際寫作演練(50%)。

2. 平時成績:上課出席與課堂參與討論(20%)。

3. 期末報告:撰寫一篇書評報告,於課堂上發表,以檢測學習成果(30%)。

(四)課程教材

1. 書評專題選目http://www.gaya.org.tw/journal/ m37/bibliography.htm

2. 佛教書評範例http://www.gaya.org.tw/teacher/ 20/book/sample.htm

3. 課堂講義(參見附錄一,節錄學術性書評講義)

(五)教學進度表

週次

教學內容

1. 課程概介

2. 書評相關文獻書目介紹(報紙、期刊、專書、學位論文、網路資源)

3. 書評的定義、意義與價值

4. 書評相關文體介紹(評介、導讀、心得、讀書報告、序跋、學術書評)

1. 怎樣讀書:閱讀的方式

2. 閱讀資料的歸納與整理

1. 書評類型概介

2. 撰寫書評的流程

3. 書評寫作要點、技巧

4. 評論的要點

1. 導讀型書評撰寫法

2. 學術性書評撰寫法

圖書書評

工具書書評

短篇文獻評論

長篇文獻評論

論文參考文獻評論

1. 回應評論文章技巧

2. 書評發表園地概介

十一

書評發表報告

參、教學評量

  檢核書評教學的成效,最具體的方法是讓學生繳交書評作業。本課程整體教學是透過師生間的互動及學生作品的互評來完成。課程規定學生繳交作業的方式,是一份紙本和一份電子檔;教學者於紙本上批改,再發還給同學,電子檔則在課堂上透過投影機放映,提供討論之用,讓每位同學可以藉由觀摩別人作品,提出不同觀點進行討論,來達到學習評論的效果

  學期末為瞭解學生學習本科目的成效,於課程結束時設計了學習評鑑,由學生撰寫,內容包括本課程單元安排的順序、教學內容的深淺度、課後作業的份量、上課次數及時間的安排、學習的困難及對上課的建議等等。以下摘錄學生的學習回饋:

一、學生的回饋

(一)普遍反應收穫大,但每次的作業繁重,閱讀時間緊促,指定閱讀的文獻難以全部完成。

(二)作業若採自行挑選一專書或單篇文章評論,常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在尋找書及文章,建議最好統一規定評論的內容。

(三)評論的觀點,較難拿捏及找到下手處。

(四)建議課程次數增多,學習時間才夠充足。

(五)很高興藉由本課程學會了如何評書與品書,並開拓了閱讀的領域。

二、教學者檢討

  本課程上課時數共計有十一次,每次150分鐘,對教學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戰。由於備課時間有限,加上國內有關書評教學的文獻資料缺乏,只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自行摸索,走過這段歷程,教學者的檢討如下:

(一)選擇好的佛教書評範例困難

  因為本課程是開設佛學院,因此選擇的文章皆以佛教相關的書評文章為主,但要能找到好的範本,提供學生參閱,確實是相當困難的,這也許和佛教的書評寫作一直未受到大眾重視有關。

(二)批改學生作業時間多

  由於每次上課畢,學生必須繳交一份作業,故批改學生作業,花掉很多的時間。起初是由每位學生自行挑選一書或文章閱讀來撰寫書評,因此筆者在批改作業前,也必須一一閱讀學生所挑選的書或文章,才能完成批閱。後來改為統一閱讀相同文獻,由此發現學生能互相觀摩別人的作品,學習成效亦大。另外,書評作業的批改,最常提示的是學生評論的觀點,及文字修辭的更改。

(三)課程內容的安排

  為了讓學生有學習各類書評的經驗,課程安排了多種的書評撰寫,雖然資料類型不同,實質上應該是相同的,但學生卻反應無法針對每一種書評類型分別其差異,這對教學者是一個很好的提醒,不一定要介紹很多書評的類型,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評」的菁華,以奠定紮實的書評基礎。

肆、結語

  本文是筆者的教學記錄整理,概略描述書評的教學設計,其目的是藉此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書評教學資料產生,形成經驗的交流,讓國內各學門領域都能重視書評教學。從書評教育下手,這是播種的工作,邀請大家一起來重視它,因為提升書評的風氣,有助優良圖書的出版、提升出版品的水準,好的書評更能傳播知識、有助學術研究風氣。藉此呼籲讓我們一起來為書評教育努力!

 

【附錄一】課程講義:學術性書評

一、定義

  對已發表的圖書、論文等其他類型的文獻進行審讀、分析、評價和介紹,所撰寫的學術性評論文章,稱學術書評。

二、學術性書評的重要性與功能

(一)活躍學術研究氣氛,幫助學術研究發展,提高學術研究水準。

(二)開創學術研究議題,可瞄準學術發展動向。

(三)透過討論、批評、回應、再批評,讓真理得以分辨,建立學術典範。

三、學術性書評的種類

(一)評文獻整體:全面的評介。

(二)評觀點:就某個問題發表意見,局部做專題性的評論。

(三)延伸觀點:用讀後的形式,藉此引伸出書評者本人的研究成果。

(四)提出不同意見:可以有不同意見的討論或爭論。

四、學術性書評的要件

(一)必須對所評論的書做過深入研究,從頭到尾反覆閱讀。

(二)對所評書的研究對象也做過一定的研究或至少有所涉獵。

(三)應該熟悉同一領域的其他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和外國)才能對所評書的成就和不足加以客觀的評論。

五、撰寫方法

(一)選擇評論的文獻

1. 選自己熟悉的領域。

2. 新近出版文獻。

3. 時勢需要的文獻。

4. 圖書或文章之價值、作者之觀點值得闡揚及推廣。

5. 該書有疑義、矛盾、發現不足。

6. 查明該書是否已有人寫過書評,作為自己書評擬定方向。

(二)閱讀圖書文獻

  由內容到形式,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寫作經過、書的背景資料、閱讀同類書、瞭解被評書的出版、發行情況、出版特色。

(三)評論的架構

1. 敘述評論的緣起。

2. 介紹文獻基本資訊:題名、作者、出版時間、出版單位等。

3. 綜論文獻的內容與價值。

4. 評論文獻內容:題目與全文的呼應、取材、體系結構、理論觀點、寫作技巧、內容範圍、探索深度、學術價值及存在問題等,加以評論。

5. 結尾:對文獻的作者與讀者提出建議及指出文獻的不足處。

(四)評論的方法

1. 特點評論法:歸納全書的幾個特點,分別概述。

2. 比較評論法:將文獻中的新觀點與同類文獻做比較。

3. 順序評論法:按照文獻內容先後次序一部分一部分評論。

4. 知人評書法:先對文獻作者的時代、出身、生活及創作成就作一概介後,才開始文獻評論。

5. 夾敘夾評法:邊敘述學科知識邊評論文獻的特點。

6. 先引後評法:摘引文獻中重要觀點或語句,再對文獻加以評論。

7. 先總後分法:對文獻的內容先總括進行評論之後,再對內容做進行評論。

8. 考證法

9. 分析法

10. 鑑賞法

(五)評論要點

1. 題目:題目與結論、題目與內容是否呼應、書名或標題恰當否?

2. 主旨:討論的價值為何?研究動機或研究問題清楚否?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無告知?採用何種研究方法?名詞詮釋是否清楚?

4. 內容適宜性

(1) 資料的使用:對資料的掌握是否恰當?作者是否使用了新資料?作者對於舊資料的使用是否超過現有的學術成果?立論是否正確?事實的解釋、材料的選擇、蒐集的資料是否充實?

(2) 詮釋的妥當性:作者的論點是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作者的論點和現今學界的論斷關係為何?作者是否有所交代?對於原始資料的使用,作者的詮釋是否符合文本本身的脈絡?作者是在做哲學性的詮釋還是歷史性的解釋?若牽涉到翻譯時,作者的譯文是否精確?引用推論之因果,合邏輯否?論證是否切當?敘事說理有無矛盾之處?觀點是否正確?

(3) 領域視野:作者的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嗎?關注的焦點,大小適中嗎?思考的內涵為何?

(4) 寫法:全書組織章節的安排、結構架構合乎邏輯否?同類著作之比較的考察?

(5) 適閱對象:推薦給什麼樣的讀者(一種確切地定義該書學術貢獻的方法)?給予社會的貢獻為何?對文獻的研究價值為何?

5. 結論

結論歸納是否有問題?建議該論題未來發展方向?

6. 形式及文筆

語言文字的表達是否通順?體例不一?資料的引證(統計結果,數字資料要言其出處?資料來源正確否?圖表有無文字說明?年代所指有誤否?個人研究成果須言出處,用文獻舉證)。

六、評論的立場

1. 以讀者學習立場。

2. 以後學身分心得分享,談論閱讀心得。

3. 回應人是拋磚引玉,提出疑問與看法或提出疑問討教。

4. 提供個人所知資訊。

5. 歸納重點,架構介紹;歸納本文的重點。

6. 提出值得讚歎之處或觀點。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3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