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八期 93年6月
【編輯手札】解讀「書評」歷史編輯組歷史上最早的書評,文獻上推論是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全書共介紹了一千四百六十八種書籍,完成於十二世紀的鉅著,開創書訊、書評之先河。大陸近代書評風氣,據說是起於民國二十二年九月劉英士主編的《圖書評論》,這份刊物被譽為近代中國建立嚴肅書評風氣的真正開始,還有《讀書》期刊,也是當今有名刊載書評的雜誌。臺灣最早的專門書評刊物是民國六十一年創刊的《書評書目》雜誌,之後還有《新書月刊》、《誠品閱讀》等刊物出現,但這些刊物的生命似乎都不長,如今皆已「煙消雲散」。而美國舉世聞名的《紐約時報書評》,自1851年創刊起,一直持續到現在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了,其單獨的發行量就有八萬份,且文獻上指出美國每年出版新書有六萬餘種,書評產量有二十餘萬篇,平均一本書產生三篇書評;反觀台灣,一年出版的書有登記ISBN的近四萬冊,有一萬多家出版社,卻連一份專門的書評刊物都沒有,被評論的書相當少,且又多集中在某幾家大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由此所反映出的現況,值得讓我們深思,要提升國內的出版品質、閱讀品質,書評制度的建立,是相當重要的。 然而,從古到今,書評文章或書評刊物的誕生,都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關。就政治面而言,政治的權力和思想,可以從當時代的遣詞用字看出端倪,並由文學概況推測出政治思想發展的主流。就經濟面而言,我們可以解讀當時代的讀書及出版的風氣,從圖書編輯主題、加工、裝幀設計、印刷出版和行銷的情況,來瞭解當時代的編輯學、美學和出版學的發展,反映出經濟發展的榮枯。就文化面而言,書評反映著當代的思潮與文化傳承,藉由文字解讀當時代的閱讀傾向、文化價值和文化潮流。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書評」不僅具有介紹新思想、新學科,傳播新知識、新資訊及指導、推動、監督的功能,它還是學者專家以另類方式傳遞思想的媒介。 本期主題「論書評(二)」,除了延續刊載「品書與評書」論壇之發表專文:林端教授「寫書、評書與讀書──知識社會學的考察」、邱德修教授「如何寫佛籍書評」及論壇活動紀實外,並邀請王乾任先生撰寫「如何開墾一片書評田地──簡論臺灣書評」、自衍法師的「書評寫作教學設計」,以及佛書介紹之文章。期待大家共同來關心書評的重要性,攜手締造這時代的書評歷史,讓我們為書評的努力,留下深刻而永不磨滅的足跡,使書評得以永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