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八期 93年6月
《心如熾火》導讀 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鄭振煌 【摘要】凡夫的心有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等四取,故心如熾火,煩惱痛苦。智者的心放下四取,故心如釋火,解脫自在。佛法大量利用火的意象,說明人生境況,既貼切又生動,佛可謂擅喻者也。 關鍵詞:寂靜涅槃;火;四取;尼柯耶;解脫
佛教研究可從倫理觀、現象論、本體論、緣起論、修道論、解脫論等角度著手。其中,最難理解也是最常遭誤解的觀念,就是寂靜涅槃。
這也難怪,宗教(雖然佛教不是一般定義的宗教)本來就是屬於個人神祕經驗的領域,不可思議,不可言傳。尤其是佛教,強調信、解、行、證的整個過程,在信、解、行的階段,是無法明白證什麼的。這就好像旅行之前,看再多的圖書或影片,聽再多的說明或介紹,都不如親履斯地。 寂靜涅槃就是學佛修行的果,固然無信無解無行者只能瞎子摸象,胡扯一通,就是有信有解有行而未行到終點者,也只能得到相似法,隔著一層紗看寂靜涅槃,仍然不是寂靜涅槃。雖然不是真正的寂靜涅槃,可是為了引導眾生進入寂靜涅槃,還得用語言文字說明,這稱為以權顯實。 以火喻心黑暗是人類最大的恐懼,在黑暗之中,什麼都看不見,生存就會遭受威脅。因此,佛教就以心的無明(黑暗)譬喻沒有智慧,人生就會充滿煩惱痛苦,危機重重。為了滅除煩惱痛苦,就必須轉無明為明,開發智慧,猶如以火滅除黑暗。 人類在發現火、利用火之後,文明就向前推進一大步。火的意象,因而變成人類文化的重要質素。中國以燧人氏為始祖,印度以火為遍一切處的不滅元素,其理相同。 佛教大量使用火的意象,如貪瞋癡三種煩惱稱為三毒火,三界火宅比喻三界之苦,五蘊熾盛比喻五蘊煩惱躁動不已,寂靜涅槃以火滅代表煩惱心斷伏。 《法華經.序品》以薪盡火滅比喻佛之涅槃。大小乘對此有不同之解釋:(一)小乘以為菩薩為伏惑行因,故成佛果之最後身,為實業所生,稱為齊業身。即主張佛之入滅係由於自業已盡,以佛力比喻薪,智慧比喻火,故業壞報盡,稱為薪盡,果報之身盡,則智慧隨滅,稱為火滅。(二)大乘以為菩薩為斷惑行因,故佛果之身,非實業所生,只隨機生滅,稱為齊緣身。即主張應身佛之入滅係由於機緣已盡,以機緣比喻薪,佛身比喻火,故眾生之機緣盡,稱為薪盡,隨而應身佛之入滅,稱為火滅。法華義疏卷二(大正藏三四•四八二上):「薪盡火滅者,依小乘義,以身為薪,智慧為火,故智慧依於身,身盡智便滅。(中略)就大乘釋者,薪喻於感,火喻於應,眾生感盡,諸佛應息。」〔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中〕_p6512(本段錄自佛光大辭典電子版) 何謂寂靜涅槃 梵語nirvana,巴利語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為梵語
pari 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異說紛紜。總約之,可大別如下: (一)據部派佛教,涅槃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復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之分,前者是雖斷煩惱,然肉體(意即殘餘之依身,略稱「餘依」或「餘」)殘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即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有部等主張涅槃乃一存在之實體,經量部等視涅槃為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而其本身並無實體。 (二)中論等以實相為涅槃,實相又即為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同時,南本涅槃經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恆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淨、無垢為淨。唯識宗稱涅槃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四種。其中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略稱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乃指真如。無住處涅槃,即依於智慧,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濟眾生,故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於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說即以此為特色。 此外,地論宗、攝論宗謂涅槃分為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藉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槃)二種。天台宗則分為性淨涅槃、圓淨涅槃(相當於地論宗等之方便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佛以救渡眾生故,示現假身,緣盡而入涅槃。又作應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餘涅槃,再迴心轉向大乘之教,稱為無餘還生。同時,涅槃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為之相),故又稱離相。淨土宗稱彌陀淨土為涅槃之城,亦稱無為涅槃界。 (四)出現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稱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喻佛身或機緣,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釋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無餘依涅槃之意。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稱為涅槃像。舉行追慕釋尊之法會,稱涅槃會、涅槃忌、常樂會等。後世稱僧侶之死為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雜阿含經卷十八、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三、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一如來壽量品、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論卷六〕_p4149(本節錄自佛光大辭典電子版) 本書結構《心如熾火》以原始佛教的立場,說明修行者的信、解、行、證過程,最終目標是寂靜涅槃,解脫生死煩惱痛苦。 全書分二部分。 第一部分摘要「以自在無礙的覺醒……解脫」,簡述本書的內容,亦即修行者的心路歷程。 第二部分本文,廣泛引用經文,詳述佛陀如何援用婆羅門教有關火的意象,說明凡夫心如熾火,解脫者心如釋火。緒言「智者,他們就像這把火一般地熄滅了。」智者的心解脫煩惱痛苦,就像拿掉木柴,火自然就熄滅了。第一章「此火已經熄滅……它從此處去到何處?」智者的心滅除煩惱痛苦,是否就無心了?如果仍然有心,是從煩惱痛苦變成什麼樣的心?第二章「取則火燒,不取則火滅。」以十二緣起支的取,象徵「取」是解脫與否的關鍵,心取境則煩惱痛苦生,心不取境則煩惱痛苦滅。第三章「四十車的木頭」,說明凡夫心緣取欲、見、戒、我語的四十車木頭,故煩惱痛苦不已。第四章「我拿起針,挑出燈心。」智者視死如歸,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挑出燈心則火滅,挑出「取」心則煩惱滅,挑出「食」心則身死。 全書以「火」為中心,場景既自然又靜美,既和諧又溫馨。文中有感人的畫面,有盪氣迴腸的音韻,彰顯佛陀教化眾生的殷重懇切和善巧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