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七期 93年3月

書評學的奠基之作──
孟昭晉《書評概論》評介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福助



 書評概論/ 孟昭晉編著. -- 第一版. -- 中國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民83]

  [5],385面; 21公分

  ISBN 7-305-02377-9(平裝)

  「書評」(book review)是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即時通報近期新出版的具體圖書,並對其價值進行簡潔分析評議的一種文章。「書評」在漢語中屬於近代的外來語詞,它是近代報刊業興起後才引入中國大陸的一種新事務、新概念和新名詞。

  中國大陸「書評」的發展,大約19世紀50-90年代為萌生期,20世紀最初10年為成長期,10-20年代為興起期,30-40年代為事業繁榮期,50-80年代為理論建設期。1989年中國大陸全國書評工作學者在北京成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1990年該學會在昆明舉行全國首屆書評研討會,出版論文集《書評的學問》(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與此同時,《書評工作指導與探索》(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葛昆元《怎樣寫書評》(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王建輝《書評散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徐召勛《書評與書評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書評面面觀》(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吳道弘《書評例話》(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等書評研究或普及性著作先後出版。孟昭晉《書評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則是後來才出版的,是奠定書評學學科建設理論基礎的傑作。

  孟昭晉編著《書評概論》,是北京大學新開書評課程的教科書。原為中國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文科教材1985-1990編選計劃所規劃項目之一,編寫過程歷時8年,於1994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7章:第1章「書評與書評研究」,第2章「書評工作者」,第3章「書評的標準」,第4章「書評工作中的閱讀」,第5章「書評的方法」,第6章「書評寫作」,第7章「書評受眾與書評傳媒」。每章標題下均有內容摘要。每章下分4-5節,共30節。書前有中英文對照目錄。書末附錄「中外書評作品選讀」,包括文藝類14篇、非文藝類8篇,另附「課程教學法獻議」、「參考徵引書目」、「人名╱主題索引」。全書內容詳贍,結構完整,共計35萬言。

  這本《書評概論》的最大特色,是在於從事「書評學」這門新興學科的理論建設。雖然作者很嚴肅地認為:「『書評研究』是一門正在建設中的課程,也是一門正在形成與發展著的學科。」(頁36)又說:「書評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的體系尚在摸索之中。」(頁39)這本書的書名,作者也很謙虛地只用「書評概論」,而不正式採用「書評學概論」,但全書內容卻已企圖創立一套科學研究的理論體系與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書中對書評的基本特徵及定義、書評的功能、書評的種類、書評工作者的主觀修養與客觀環境、書評的價值標準與判斷方法、書評工作對閱讀的要求與操作、書評文章寫作具體規範、書評用戶教育與讀者培養、書評傳播媒介發展現況、書評文獻檢索體系的建立等,都充分運用學術術語分析法與概念推理法,不憚其煩地進行論析闡釋。作者又特別把書評當作是一種複雜的綜合化的社會現象,因而同時從新聞學、傳播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多種角度去觀照,嘗試作相關多元學科的有機結合。儘管書中部分章節的繁簡配置不無失當之處,若干引證也有不夠充實之病,但是瑕不掩瑜,本書企圖建構的「書評學」學科理論架構,基本上已經成型,並將可為社會實踐所承認。作者勇猛精進的開拓精神,以及創見迭出的卓識鴻裁,確足令吾輩欽仰學習。

  關於本書有待商榷之處,筆者條陳管見如下,謹就教於作者及四方賢達:

一、應廣泛吸收期刊論文的研究成果

  本書書末附錄重要參考徵引書目,只列書籍,計分三類,共50種專書,缺乏期刊論文。書中對期刊論文雖有零星引用,但數量甚少。期刊論文篇幅短小,內容精審,能即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在學術陣地上一向是居於最前鋒的。理想的嶄新內容的教科書,應是融裁成百上千篇相關的期刊論文及若干專著而成。期刊論文文獻應是能反映時代思潮的教科書的最重要資料來源。本書如有機會增補再版或改寫,應廣泛吸收海內外書評學相關期刊論文的研究成果,每章每節均詳加附註,除隨處註明參考資料來源外,並對徵引資料多加考辨申議,如此才符合最進步的教科書體例。

二、應避免政治色彩

  作者受限於特定的政治環境,主觀地認為書評作者承擔評介出版品的社會重任,「首先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理論修養水平和政治上的成熟程度。」(頁62)因此本書在理論及選例上,不免沾染些書評作者最忌諱的政治色彩,第3章第3節「二、對我國圖書內容道德價值的審視」(頁102-106),採用政黨理論觀點,就是十分明顯的例子。書評是「客觀公平、實是求是」的嚴肅學術工作,不宜為生態多變的政治服務。況且作者也有中國大陸書評學必須即速與世界書評文化接軌的倡議(頁234)。因此謹建議作者如有機會增訂再版或重寫本書,不妨將本書發行的眼光放到全球華文世界,而不侷限於中國大陸一地,如此作者就能自覺地及時建立符合華文社會普世需要的客觀態度。

三、書評作品選文應具規範性

  本書附錄「中外書評作品選讀」,選文包括文藝類及非文藝類共22篇,用意甚佳。可惜編者基於某些因素,考慮不夠周詳,以致選文大抵只具史料意義,多半欠缺規範性,非足以印證書中理論的架構。其中非文藝類作品水準較高,文藝類作品則多為泛泛之論,即興之作,舉證不足,缺乏說服力。管見以為徐雁〈冬陽下的駱駝隊──讀《城南舊事》〉、王建輝〈科學啟示錄──評《傑出物理學家的失誤》〉兩篇,內容精嚴,神采旺盛,興味盎然,閃爍著智慧的靈光,對青年朋友應最具有吸引力。作者不妨以此兩篇精采的作品為標準,重新抽換趣味性較高、規範性較強的作品,同時每篇選文酌加說明入選理由,以便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目錄」應再加詳

  本書每章之下分節,節下分目,目下分次,各級均加措詞精確的標題,彼此聯貫,體系完密。可惜書前「目錄」只出現「章」、「節」兩級,應再加第3級標題,以便利檢讀。

  依據書目資料,書評學論著尚有徐召勛主編《書評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與本書同年出版。該書由於筆者尚未見到,容將來再作比較研究。


【訊息】

延伸閱讀──「書評」專題選目

  為配合本期專題推出,本刊特別整理臺灣與大陸地區論述「書評」之相關文獻書目,分圖書、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網路資源,歡迎上線閱讀。

  詳見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7/bibliography.htm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3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