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七期 93年3月

一篇漂亮的大眾媒體書評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講師 林俊平


【摘要】本文從書評的定義、書評的功能與意義談起,並概述了國內專業書評人的缺乏,導致書評與書介的混淆不清。書評與書介的不同,在於書評除了具有引導讀者閱讀的指南功能,更需要透過嚴密的思想架構及學理依據客觀進行分析歸納,並對所評論的書進行綜合性的思索與系統性的辨析,提出其獨到的見解及觀點,最後給予知識上或學術上的評價,才是一篇書評的精華。因此,一篇能夠符合評論、闡述、推薦及教育的特性,對個人、家庭、學校及圖書館均有助益的書評,才稱得上是一篇漂亮的大眾媒體書評。筆者嘗試以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劉克襄所撰寫的《倒風內海》書評作為案例,分析該文的布局,就筆者主觀認定,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而這樣的書評即是一篇漂亮的大眾媒體書評。

關鍵詞:書評;書介;大眾媒體;書評人


前言

  檢視國內外報章雜誌、廣播電視節目等傳播媒體中,有出版訊息的可謂不勝枚舉,然各媒體共有的出版訊息單元,又以「書評」為最高,即使是小眾的專業學報或期刊,亦可發現書評單元專欄的設計。不過學報期刊所評介的書目,因讀者取向的不同,書評對新書的「商業前途」影響力並不顯著;但是,若是一般報紙的書評影響力,可就不一樣了。關於報紙上的書評,則不能不提到《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書評於1896年另闢專版成為「紐約時報書評周刊」,至今已有一百零三年的歷史,就出版商的立場來看,甚至有「只要能上《紐約時報》的書評,即使是挨罵也是值得」的說法(註1)。

  將討論的場域拉回國內。根據文建會最新統計《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灣圖書出版市場調查報告》,民國八十九年度推估新書出版總數為24,385種,平均每月新書出版量為3,412.6種,不僅出版商為了如何在茫茫書海中讓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得大傷腦筋,一般讀者面對如此龐大的新書也有不知從何讀起的困擾。此時,書評所具有的「指南」功能,便發揮了不可忽視的效果。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書評才具有「指南」功能?不同的媒體有著不同的讀者群,書評裡的指南功能必定得隨之調整。誠如臺北市立圖書館所編製的刊物《書評索引》發刊詞所說的(註2):「書評具有評論、闡述、推薦及教育的特性,對個人、家庭、學校及圖書館均有助益。就個人而言,書評可培養選書能力與作為購書的指南;對家庭而言,書評可提供出版資訊,為子女選擇圖書;對學校而言,書評能為教師提供學生作為閱讀指導的參考;對圖書館而言,書評更是採購人員選書的最佳參考工具。」書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一篇書評的誕生,製作的過程牽涉範圍包括媒體組織、媒體編輯、書評人、出版商、作者,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樣的一種錯綜複雜的書評生態關係,最終卻與讀者的利益汲汲相關。因此,筆者暫時以最容易受大眾所接觸的報紙讀書版面的書評作為討論的範疇,描繪出一篇具有指南功能的漂亮大眾書評。

書評的定義

  在描繪具有指南功能的漂亮大眾書評之前,我們先來釐清書評的定義。就字義來看,書評就是對於一本書的評論,藉由文字來彰顯書的價值、作者的地位。薛鳳昌說「評,始於陳壽三國志,而評其人之臧否善惡,猶他史之或論或贊也,蓋『評』者平也,所以平其義也,唐以後始有書評或文評。」(註3)四庫全書總目錄提要的史部和集部,也列有史評、詩文評類,直至五四以後,傳媒日漸發達,將「書評」體推向另一高峰,可見書評的發展由來已久,相對的在書評的規矩上也發展出一套「評」的原理與精神。

  有關書評的定義,大陸學者孟昭晉(註4)參考辭典文獻(註5),歸納出書評有如下定義:對圖書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評論,並就圖書對讀者的意義進行研究的一種社會評論活動;對新出版的書刊資料,從思想內容、學術價值、寫作技巧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述評的文章;對已出版的文獻進行審讀或編寫的評論性非學術文章;是對一切圖書的內容、裝幀、插圖、封面設計及印刷質量的評論;評論家、新聞記者或其他人,在報紙或雜誌上發表的,對於剛出版的新書的評估、分析和評論性的文章;是報刊評論及出版物評論的一種體裁;關於書籍內容及其他方面的簡潔批評,通常以介紹新出版書籍為目的,刊載在期刊等的書評欄及書評期刊上,但也有以口頭方式進行。

  孟昭晉在綜合了上述文獻中對書評概念的釋義,並比對各釋義所共同強調的特點之後,認為書評有評論性、通報性、新聞性三個基本特徵:書評是經過具體圖書(作品)價值的分析與評估,探討其各種意義而形成的文章,書評中的「評論性」可以較為簡潔,但卻是必須具有的核心特徵;對近期出版的新書以介紹為目的的通報、報導,這點使得它和篇幅較長、涵蓋面較小的文藝評論或是學術評論區別開來;書評所評的對象必須是近期出版的作品,而且發表在報刊等大眾傳播媒體上,它有時效的要求。

書評的功能與意義

  在書評定義之後,接著要討論的是書評的功能與意義。徐柏容(註6)認為,書評具有「認識」、「學術」、「教育」三種功能:認識功能是指提高讀者對所評的書的深層認識,而這認識又包括了理解作用、指導作用及啟發作用;學術功能是指書評藉由分析、批判、補充、篩選、論證等程序,參與學術研究及討論,而使原書的學術性得到發揚或是擴展,而書評自身也具有了學術論文的地位;教育功能是指不論是對作者、讀者,或是對出版者而言,可以在書評內學習到其中的得失。

  此外,徐柏容(註7)尚提出書評是對書籍的社會意義、時代意義等進行判斷,並積極的與書籍一起發揮對文化積累作用的看法。他更認為書評在社會文化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概括」、「引導」與「淨化」三個方面:書評的文化概括意義指的是,綜合性的書評可以一次概括評論多本同一性質的書,使讀者有綜觀的認識;書評的引導意義指的是,書評可以影響書籍出版的方向,進而引導文化的走向及發展;書評的淨化意義指的是,藉由書評對書籍的批判、篩選作用,促進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孟昭晉(註8)也就書評的內在功能層面,舉出書評至少有描述、解釋、評價等三功能:書評的描述功能,旨在表達被評圖書在形式上(如題名、出版者、頁數、開本)和內容上(如篇章結構、題材主題、研究成果)的基本特徵;書評的解釋功能就是把被評圖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性的思索與系統性的辨析,也就是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閱讀感受及問題加以分析闡述;評價功能是指書評應能依據一定的價值觀、評價標準,在綜合被評圖書的具體狀況之後,提出足以代表社會群體對該書的價值態度。

誰寫書評

  國內報刊雜誌設有書評專欄的不少,但以目前國內的閱讀風氣與評論文化環境(註9),尚不利於職業書評人的生存,易言之,所謂的書評人多是在正職之外臨時客串的角色(註10),那他們如何扮演這個角色?書評人在傳承人類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Hauser(註11)說:「在藝術家和其消費公眾之間建立橋樑的中介者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中介為職業的批評家。」蕭乾(註12)也有相近的看法,他認為:「作品價值的起點是在被人閱讀。這中間需要一座橋樑,促使作品與讀者接近。一向作為這橋樑的是出版家推銷的廣告。這不是一座好橋樑,因為它是搭在讀者與出版家的錢袋之間,遍滿了誘惑,遍滿了誇張,專引讀者上當。書評的存在就為了要代替這座出於一方貪私的橋樑,抵抗商賈的誘惑。他雖介於作品與讀者之間,但他的臉卻朝向著讀者:替他選擇、詮釋,替他評價。」

  從以上學者的意見中,不難了解書評人在文化脈絡中的重要性。然而,就國內目前的情況而論,《書評書目》在1981年停刊後即無專業的書評刊物,書評在其他期刊雜誌中只是各專欄的一員而已,在這樣的書評環境下很難孕育出職業書評人(註13)。沒有職業書評人,編輯轉而尋求正職之外的兼任評者,但是書評不是人人能寫,書評需要根據一套嚴密的思想架構及學理依據,進而作出客觀的分析歸納,其中關鍵性的因素便在於書評人的認知能力。徐柏容(註14)即認為,書評人的品質、學識、專業修養對圖書評論的影響極深:書評者最重要的是要有政治品質、道德品質以及科學品質,才能正確公正、實事求是、不偏不倚的做出評判;書評者的學識廣度及深度,大抵上須與作者相當,但在文化素養上則應該更為高雅博大,方能正確判斷該書的真正價值;書評者除了必備的文字修養及淵博的學識之外,對所評選的書更要有專業的知識,才能對該書的內容深入評判。另外,書評者對編輯學、出版學有所了解,也才能從編輯、出版角度作整體評論。

  評論者不僅要學養深厚、文理澹雅、態度嚴肅、見識廣博,讀要讀得多,寫要寫得快,還要不怕得罪人(註15)。寫書評,尤其是一篇嚴正的書評,往往是件得罪人的事(註16),司徒衛(註17)亦曾表示文藝理論、批評的癥結之一便在於︰「理論文字的顧忌還少,批評性文章就需多作考慮,如不必藉『批評』去結緣,則又何必以之去『結怨』呢」。郭明福(註18)也心有同感的認為︰「在讀書寫稿的同時,我深深的感覺到︰寫書評書介是件相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書評容易被誤解,也容易被苛求。」

  儘管書評人的視覺幅度可以盡可能的擴大,但是真正能在批評文字中顯現岸然獨立的氣魄,卻又是另一回事。李瑞騰(註19)即指出批評家應該具有批評情操:「批評家必須勇於面對時空,忠於真理、忠於藝術、忠於作家、忠於讀者,不受人情包圍,不做頌禱文章,這種學術良心呈顯在字裡行間是一種不可侵犯的神色。……批評精神必須包含對於時代精神與社會意識的理解,同時對作者小自我的內外動靜必須有多方面的關心。」

書介與書評

  由於專業書評人的缺乏,書評的書評人若以讀者的角度出發,偏重在為讀者描述、介紹、導讀的成分居多,以此功能為主的書評則較類似「書介」型的文字,希望藉著媒體的傳播功能,讓社會上更多的讀者大眾,知道有這麼一本書出版了(註20),但這類書評也易流於感想式、印象式的抒發。甚至有部分書評人對於相關背景知識的介紹,即佔去全篇幅的五分之四,而真正評判該書的文字不過五分之一強,此外,亦鮮少能將作者的觀念和寫作優缺點、裝幀設計、與同性質其他作者作品的比較一起納入考量之中。

  目前報紙讀書版面上常見的書評,著墨最多的是對該書內容的解釋,類似導讀、描述的功能,但是對於文字布局、學理脈絡以及知識體系的解析,就少見價值的評判了。然而,能夠對所評的書進行綜合性的思索與系統性的辨析,並提出書評人獨到的見解及觀點,經過反覆辨正後,書評人再就該書給予知識上或學術上的評價,才是一篇書評的精華,也是讀者賴以購書或閱讀的指引。有趣的是,多數書評人迴避了直接向讀者提出具體的「推薦」或「不推薦」的觀點,寧可將文字重心放在該書的描述及內容解釋,推薦或不推薦、值得或不值得購買的問題反倒交由讀者自己判斷解讀。

一篇漂亮的大眾媒體書評

  至於什麼樣的書評是一篇漂亮的大眾媒體書評?不妨以刊登於1997年12月18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劉克襄評介的《倒風內海》做參考︰

  知悉作者近年來創作取材方向的讀者,並不難理解這本小說的來龍去脈。從《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小矮人之謎》以迄這部小說的完成,作者極欲擺脫「自然寫作」的侷限和窘境,進而在「歷史小說」尋找位階的意圖至為明顯。而這一部小說的出現,相信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不懈,應該可以獲得一定的肯定。《倒風內海》的時空背景放在台灣文學界少見的三百年前,並且以平埔族西拉雅族為主體,敘述一段鄭成功攻台前夕,發生在荷蘭人殖民台灣西海岸的故事。小說一開始,在某些敘述上,採用特定的西拉雅語言,配合故事的開展。或許,讀者會對作者如此刻意的語言實驗產生疑惑,但放諸是時之自然環境,地方性生活語彙的適時加入,往往更能貼切而生動地烘托出早年的生活背景。

  自然元素和符號的靈活運用,更是作者近來歷史小說的特長,在這本小說裡尤見用心。但在我閱讀到的評論裡,幾乎都疏漏了這一重要的面向。作者累積至此的歷史小說,隱然已有風格雛形出現。而在過去台灣歷史小說裡,像作者一般對自然景觀描繪如此生鮮深刻者,尚無出其右。

  同時,誠如小說家葉石濤所云,近年有關平埔族的研究專書陸續出現,提供了本地作家描寫該族群生活的肥沃土壤,進而做出不同於以往的有趣詮釋,作者亦不徨多讓。

  故事的發展中,最堪為玩味的,無疑是夾在漢人集團的移民拓墾和荷蘭人的殖民經營之間,西拉雅族人在兩者取其輕下,選擇站在荷蘭人的一邊。作者顛覆了我們熟知的台灣史,漢人移民所帶來的掠奪、欺騙,明顯地凌駕了荷蘭殖民者的剝削和取巧。

  不過,這種人道主義的光環,以及後殖民的色彩並無法掩蓋小說技巧之不足。此外,為充分消化龐雜的文獻史料,似乎也是作者的問題癥結。但比較前面幾部,這本小說的語言運用顯然更加成熟,甚至在題材選定上做了更高難度的挑戰,這會使得我們對他的下一部小說產生更好奇的期待。

  就書評人的背景而言,劉克襄本身曾發表過的作品有:《松鼠班比曹》、《漂鳥的故鄉》、《在測天島》、《小鼯鼠的看法》等詩集;《旅行札記》、《荒野之心》、《消失中的亞熱帶》、《自然旅情》、《山黃麻家書》、《隨鳥走天涯》、《小綠山之歌(鳥類篇)》、《小綠山之舞(昆蟲、兩棲篇)》、《小綠山之精靈(植物、貝類篇)》、《偷窺自然》等自然觀察散文;《橫越福爾摩沙》、《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深入陌生地》、《後山探險》、《台灣舊路踏查記》等自然志研究;《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等動物小說;《豆鼠私生活》、《鯨魚不快樂時》、《不需要名字的水鳥》等繪本;甚至是《太魯閣之旅》、《找回自然的心》等關於自然教育的作品及旅遊指南類的《草嶺古道》等。劉克襄可說是一位集詩人、小說家及自然觀察者於一身的寫作者,更曾獲《中國時報》敘述詩推薦獎、台灣詩獎、吳三連獎及台灣自然保育獎的肯定。因此,以作者對於自然寫作的學養深厚、見識廣博,再加上長期對文壇發展的觀察,報紙編輯邀請劉克襄為此書撰評,的確是適合的人選。

  本文在前半部曾提及書評藉由分析、批判、補充、篩選、論證等程序,可提高讀者對所評的書的深層認識,而且,不論是作者、讀者,或是出版者,也可以在書評內學習到其中的得失。劉克襄這篇書評從作者過去的寫作脈絡談起,並提出個人發現其他評論人所忽視的觀點,將過去的作品與此番新作的變化做簡單的銜接,也對該書大要做了精簡的描述,但不揭露全書的情節鋪陳,保留了讀者對這本小說的好奇。劉克襄在評論文本內涵時,以文學批評為底深入淺出(註21),所用的文字淺顯易懂,避免意涵不確定的非學術性語言;由於報紙讀者散佈於各階層,雖然有一部分是專業人士,但更大部分的是一般讀者,因此用輕批評(light criticism)的方式更適合向廣大讀者訴求(註22)。

  此外,文中雖然讚譽之處頗多,但批評之處亦鏗鏘有力,體現了「批評家必須勇於面對時空,忠於真理、忠於藝術、忠於作者、忠於讀者,不受人情包圍,不作禱頌文章,這種學術良心呈顯在字裡行間是一種不可侵犯的神色」。尤其每一部分的分量均適切安排,行文流暢,兼顧了書評的學術性與可讀性。這樣的書評就研究者主觀認定,是可以作為報紙媒體──大眾媒體書評的示範,不過較可惜的是,這篇書評並未就書籍的裝幀設計提出看法。

結語

  李瑞騰教授曾說:「對於作家,書評可以豐富作者認知的泉源;對於讀者,書評展現該書的輪廓蘊義,專家的價值判斷具有引導和提昇的功能;對於學術界,可能被接納也可能產生論戰,於是在相互激盪中促進了學術文化的進步」(註23)。專業雜誌上的書評,因為讀者取向固定,書評所評選的著作自然偏向某一類專業著作,不易被大眾接受;而報紙這一類型的大眾傳播媒體而言,其讀者是一群面貌不可辨識的大眾,為了能被最多數人所接受,報紙的書評固然側重在評論的可讀性以及趣味性較強的書刊資料,亦必須兼顧專業性、客觀性和嚴正性。因此,一篇兼顧專業性、客觀性、嚴正性和可讀性的書評,才能對作家、對專家、對讀者都有益處,而這也正是筆者所推薦推重的漂亮的大眾媒體書評。

【附註】

註1:桑魯卿,〈美國的書評〉,聯合報社編《大書坊》,(台北:聯合報,民74年),頁189。
註2:謝金菊,〈書評索引發刊詞〉,《書評索引》1期(民82年),頁2。
註3:轉引自李瑞騰,《寂寞之旅》,(台北:時報,民71年),頁187。
註4:孟昭晉,《書評概論》,(南京:南京大學,1994年),頁1-8。
註5:中文文獻︰《辭海》、《現代漢語詞典》、《中國大百科-新聞出版卷》、盧震京《圖書學大辭典》、《圖書館學詞典》、李蘅《圖書館學情報科學詞典》;書刊文獻有邵萍、王岩〈西方的書評、書評刊物和索引〉(《世界圖書》1992年第4期)、倪曉建《書目工作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葛昆元《怎樣寫書評》(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年)。英語文獻︰蘭登大詞典;俄語文獻︰《蘇聯大百科全書》、《圖書學百科詞典》;日語文獻︰《圖書館術語詞典》。詳見孟昭晉,《書評概論》,頁1-8。
註6:徐柏容,《書評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3年),頁43-53。
註7:同上註,頁31。
註8:同註4,頁23-26。
註9:讀書風氣的不盛,可以幾種有關讀書媒體的現象來衡量,例如《書評書目》從1972創刊到1981停刊;公共電視台在1990年製播一季「當代書房」,1992年製播「書香書訊」均因廣告壓力和收視率低迷而停播;張大春主持的「談笑書聲」、「縱橫書海」亦如是。
註10:法國Apostrophes讀書節目的主持人Bernard Pivot,主持節目15年中的職業以代讀人的角色自居,其讀書時間分配如下︰星期一,5-8小時;星期二,8-10小時;星期三,12-15小時;星期四,12-15小時;星期五,5-7小時;星期六,4-10小時;星期日,8-10小時。他認為,把讀書當作職業,需要眼到心到,投入全部的時間和精力。詳見畢佛,《讀書這一行》,頁99。
註11:轉引自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二版,(台北:雅典,民79年),頁144。
註12:蕭乾,《書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民79年),頁141。
註13:國內未有專業的書評家原因很多,撰寫書評的收入難以維生便是因素之一。楊照即指出︰「寫書評跟打零工一樣,別想期待太豐厚的待遇……所以也不能想像書評集在市場上成了暢銷書,不能想像有一天遇見一個讀者殷勤詢問︰『怎麼好久沒看到你寫書評了呢?』這是同樣的邏輯。」詳見楊照《文學的原像》,頁10。
註14:同註6,頁156-168。
註15:彭歌,《書中滋味》,(台北︰三民,民77年),頁14-15。
註16:陳三井,〈書評與學術風氣〉,《書評書目》75期(民68年),頁106-109。
註17:司徒衛,《書評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43年),頁1-3。
註18:郭明福,《琳瑯書滿目》,(台北︰爾雅,民74年),頁289-303。
註19:同註3,頁191。
註20:應鳳凰,〈我對書評的看法──三則隨筆〉,《文訊》39期(民77年),頁74-75。
註21:文學批評包含批評原理、批評方法、實際批評三部分。批評原理,即批評的理論基礎;批評方法,如傳統的批評方法、形式的批評法、心理學的批評法、表象的批評法等;實際批評,即對作品本身從事詮析和評價。詳見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頁12-13。
註22:孟樊謂「重批評」針對的是同行或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發言;「輕批評」的訴求對象則是它想要爭取的社會大眾。「輕批評」不必像「重批評」那樣要引經據典,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所表達的主要是觀點、意見和主張。詳見孟樊,《台灣世紀末觀察》,頁187-191。
註23:同註3,頁189。



【訊息】

推薦使用──「南傳大藏經目錄檢索系統」

  「南傳大藏經目錄檢索系統」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建置,收錄PTS版《南傳大藏經》及《漢譯南傳大藏經》目錄,主要在提供不同語言版本之《南傳大藏經》目錄對照及整合查詢功能。

  本系統採用unicode碼建置巴利文,系統提供「經名」、「經號」、「冊號」及「PTS本頁數」等檢索功能。其中經名、經號的部分可對照查詢漢譯及巴利文之目錄,冊號則提供漢譯冊次的查詢。

   歡迎上網檢索:http://www.gaya.org.tw/library/palitipitaka/index.asp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3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