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四期 92年6月

論工具書編輯─專訪張錦郎老師

佛教圖書館館訊雜誌主編 釋自衍採訪


引言

  圖書館是蒐集、整理、提供資訊的地方。在圖書館服務久了,常會感到國內工具書缺乏,和幾位學友探討原因,許多人都認為國內工具書編輯風氣不盛,乃是因為編工具書非學術研究創作,耗時費力成效不大……。為此我們希望製作「工具書編輯」專輯,藉此瞭解編輯工具書的現況與困難等問題。經詢問多方,是否有工具書編輯的專家,有不少人推薦──張錦郎老師,是國內最早出版《中文參考用書指引》的作者,編過不少工具書,如:《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等,目前正參與《台灣文學辭典》的編輯工作。因此,本刊一直很想造訪這位具有工具書編輯經驗的前輩。然因緣未成熟,直到一年之後,本刊透過國家圖書館閱覽組羅金梅小姐從中幫忙,穿針引線才得以成行。

  於民國92年5月2日正式拜訪張老師,整個連繫訪談的過程裡看到張老師的認真、用功、細心、做學問嚴謹的態度,令人讚仰;他不僅針對專訪的題目,事前做好功課,對訪題一一作答,在訪談中更娓娓敘述工具書編輯實務的經驗,加深了我們對工具書編輯概念的瞭解,如同上了一堂寶貴的工具書編輯課程。

  此次的訪談,猶如挖到一座寶礦,今特將訪問內容,以問答方式刊載,以饗讀者。未來將陸續刊載訪談張老師介紹各類型工具書的編輯,藉此邀請大家共同來關心工具書的編輯。

開場白

  首先要向自衍法師致歉,因為約一年前(日期已忘了),我在電話中曾婉拒接受訪談工具書的編輯問題。當時覺得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課題,性質複雜(涉及不同類型的工具書),有些工具書的編輯經驗,還不是很有心得(如文學辭典),未敢貿然答應。事實上,中國大陸近年來已出版15種以上工具書編輯的專書(台灣只有一種),有關工具書編輯的研討會,也超過10次以上,會後也都有出版論文集(台灣只有民國66年王振鵠館長到中央圖書館的第一年開過一次「書目、索引編輯研討會」,當時擔任教育部長的李元簇和楊家駱教授,都親自出席並致詞),至於刊物上發表有關編製工具書的論文就太多了。我曾把這些文章精選了188篇(其中台灣的只收一篇),分編成5冊:《書目摘要編纂法》、《專科辭典編纂法》、《學科年鑑編纂法》(含大事記)、《綜述.書評編寫法》、《書籍輔文》,共1,087頁。今天將這5冊送請法師指教。

  一年後法師透過我的學生金梅小姐,堅持還是要訪談同樣的題目,另一方面也很佩服法師有遠見、有眼光製作這個專輯,因為國內的圖書館教育一直停留在參考工具書的介紹和利用階段。法師自己也編了書評家眾口稱讚的《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自己也是專家。因此就恭敬不如從命,接受訪問了。

問:1. 就您的經驗概介一種類型工具書的編輯企劃。


專訪之後合影:張錦郎老師(左二)、自衍法師(左一)、羅金梅小姐(右二)及歐陽芬小姐(右一)(編輯組提供)

答:首先談編輯企劃的重要性。

  編輯工具書的第一步工作是「主題的選擇」(簡稱:「選題」),第二步是「擬編輯企劃」,就是俗稱的「編纂方案」或「編纂規劃」。如果再加上「編輯體例」並附一些相關的標準或參考資料,就可以編成一本工作手冊。

  距今三十五年前,時任中央圖書館館長的包遵彭老師(我在「台灣省立師範大學」的老師,講授「博物館學」)跟我談到看一部工具書編得好不好,就看他有無工作手冊。我想這是他有感而發,因他繼前任館長屈萬里教授擔任一部由外國人G. William Skinner主編的世界性書目Modern Chinese Society : An Analytical Bibliography的顧問工作,該書目即編有工作手冊,手冊較重要者有三章,即第二章登錄規格(第一節一般說明,第三節著者欄規格,第四節標題欄規格,第五節出版發行欄規格,第六節期刊欄規格);第三章卡片處理程序;第四章標符記註工作要點等。事實上,在那一年我就持有這本工作手冊,當時只覺得著錄的規定過於繁瑣。三十六年後的今天,再翻翻這本手冊,真是佩服執事者的科學和細心。

  這幾年,我轉移目標,注意中國大陸綜合性和文史工具書的編輯與出版,發現得獎的辭典、百科全書和年鑑,有些都編有工作手冊,手冊也有正式出版的。我也留意近幾年台灣出版界,出版了幾套大、中型專科辭典,因未擬妥編輯體例,亦無工作手冊或編纂方案,結果,單單是詞目或條目的著錄項目就前後不統一,更談不上「把人類知識組織成便於讀者快速尋檢並表示知識內在連繫的詞(條)目系統的框架」了。這樣,影響所及,工具書的質量受到質疑,編者和出版社的聲譽受損,讀者不但未能獲得正確的資訊,甚至得到錯誤的知識,最後無法提高銷售量,乃意料中的事。

  有人認為工具書的編輯企劃,像是一部憲法,既然如此重要,我就針對法師所提試擬專科辭典(最常見的工具書類型)的編輯企劃。首先聲明,這是我根據多年前蒐集到的一份未能注明出處的中國大陸某年鑑的編纂計畫為基礎,加上近三年來,參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陳萬益教授主持《台灣文學辭典》的編輯經驗和心得,加以整理歸納,敬請法師和讀者指教。

  我認為專科辭典的編輯企劃內容應包括下列十二項:

一、宗旨和方針:說明本辭典的宗旨和編纂方針。
二、讀者對象:說明本辭典的適用對象。
三、性質和規模:說明本辭典屬於哪一型(大、中、小三型)辭典,預計收多少詞目,篇幅有多少萬字。
四、選材的範圍和原則:說明本辭典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框架設計如何,採集資料的原則如何,最好能分門別類地規定選或不選的界限。
五、詞目著錄項目:即規範編輯的原則和體例,說明辭典是根據哪些原則來組織和編集資料的,一般規格和技術規格如何。以《臺灣文學辭典》為例,「詞目著錄項目」,則規範十多項著錄項目,如人物、著作(含作品)、刊物、工具書、文學獎、文學會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機構(文學教學單位)、文學出版社、文學流派、文學事件、名詞(術語)等。就「會議著錄項目」而言,則包括載明會議名稱、時間、地點、主辦、承辦單位、參加人數(國內、國外)、討論要點、會議成果、重要論文題目及發表人。
六、詞目釋文:是針對辭條的規範撰寫要求。以《台灣文學辭典》為例,我們即有「詞條撰寫要求」如下文:
1. 本計畫為「辭典」之編纂,書寫「體例」必須統一。詞條撰述者必須依照本《工作手冊》所「附錄」之各類「詞條撰寫體例」撰寫。
2. 若撰述者被分配之詞條為過去所曾撰寫者,請仍依本計畫之體例重新調整,以避免產生版權上之疑議。
3. 本辭典之詞條分為「大」、「中」、「小」三類。「大詞條」統一由編纂小組商議後指定,撰述字數在800~1000字左右;「中、小詞條」由撰述者自行依詞條之重要性、資料多寡及實際狀況決定,但字數分別為「中詞條」約600字左右;「小詞條」約300字以下。
4. 撰述者在接到本工作小組委託撰述之詞條時,凡註記有「*」號者,該詞條為「大詞條」,請撰述者留意。
5. 同一位作家,可能同時收錄其「作品」(書)或「單篇作品」。為避免內容重複太多,撰述詞條時,請各針對所分配之詞條屬性撰寫。
6. 詞條內容涉及年代時日者,除日治時期(含)以前以陰曆呈現外,戰後一律以西元紀年月日,並皆以阿拉伯數字書寫。
7. 凡數字皆以阿拉伯數字書寫。
8. 「台」或「臺」字請統一為「台」。
9. 撰述時應避免評論性的字句出現。
10. 詞條撰述之檔案格式,標點符號請統一為「全形字」;阿拉伯數字則統一為「半形字」。
11. 撰述內容凡提及「書名」與「篇名」者,「書名」請加「雙箭號《》」,「篇名」請加「單箭號〈〉」。
七、編排和索引:說明正文按什麼方式排列,正文後附什麼索引(不附索引的可以不提)。
八、圖片(照片、圖片、插圖)和附錄:說明本辭典準備採用多少插圖、插頁和表格,編製哪些附錄,採用和編製的原則如何。
九、人員組織、架構、工作分配、執行流程等。力量組織:即人事組織結構,說明編纂人力怎樣組織。以《台灣文學辭典》為例,則有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編輯顧問、編輯委員、撰述委員、研究助理。
十、工作進度:說明各階段工作大體上的起訖時間。
十一、出版和發行:說明本辭典的出版單位,以及字體、開本、紙張、裝訂方式、重印、再版和發行辦法。
十二、檔案工作:全部會議紀錄,歷次審稿意見,編輯出版過程,選題、約稿、作者來往書信、公文等。又如工作、會議進行中的照片、新書發表會之照片、獲獎的紀錄、有參考價值的讀者來信、報刊電視的報導等。

  由此想到民國57年我主持《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的編輯工作,並未擬妥詳細的編纂計畫,以致未收翻譯的論文;凡例或序文亦未交待西文論著是否另編或收入續編。今天想起來,總覺得是一件遺憾的事!

  不同類型工具書的編纂企劃內容,都不盡相同,尤其是較重要的第五(詞目著錄項目)、六(詞目釋文)、七(編排和索引)三項。希望有機會再談談其他類型工具書的編纂企劃。

問:2. 如何評鑑參考工具書?

答: 我認為評鑑參考工具書,一般是以編著者和出版社的權威性、編寫目的、收錄範圍、及時性和準確性為標準。

  一般收錄和評介工具書的「工具書指南」、「工具書使用法」都會提到如何評鑑參考工具書,我個人就不提看法。如:中國大陸出版《中文工具書使用法》一書,就有提及工具書鑑別和選擇的方法,可提供參考。節錄如下:

1. 考查工具書的編著者與出版者。編著者與出版者的資歷和聲譽是鑑別和選擇工具書的重要依據,因為編輯者、撰稿人和出版者對工具書的質量關係甚大。國外一些工具書專家都把權威性作為判別工具書優劣的首要標準,而權威性的標誌就是編輯部、編輯委會、編輯顧問、撰稿人、審稿人、出版者的學術聲望與資格。在深入鑑別和選擇工具書之前,這種權威性的標誌最容易受到人們的注意。
2. 考查工具書編纂和出版的年代。工具書的編纂和出版年代與工具書的內容息息相關。以大範圍來說,透過編纂和出版年代,判斷工具書的取材範圍,內容特色及編排方法,即時代性問題。從小範圍來說,查看編纂與出版的年代,便可了解工具書取材是否新穎、及時,即時效性問題。由於工具書的出版周期較長,在查看其編纂和出版年代時,不僅要看出版年代,更重要的要看編纂年代,看收錄資料的截止日期,看所列參考資料的最新時間。另外,要注意成書時間的長短以及增補、修訂情況,以判斷編纂工作的難易及所下功夫的深淺。
3. 查考工具書的序跋、凡例和目次。通過序跋、凡例和目次,了解一本書的編纂目的、使用對象、收錄內容、取材範圍及編纂過程等。這樣大體上能把握一本工具書的內容和編排上的特點,對鑑別和選擇工具書很有幫助。
4. 翻閱工具書的正文。工具書的正文,即工具書的主體部分,是其內容及價值的真正所在。查閱工具書的正文,是鑑別和選擇工具書的關鍵。但一般工具書卷帙浩繁,難以通覽,可以通過選條試查和定條比較,作出比較可靠的鑑別和選擇。選條試查,即選擇自己熟悉的專業範圍的條目進行試查。看有沒有收錄?敘述的詳簡、深淺程度如何?有沒有重大遺漏?觀點有沒有問題?資料是否新穎?定條比較,即從本書選擇某一條目,與同類的其他工具書的同一條目進行比較。看看各書的收錄情況,篇幅的大小,敘述的詳簡和深淺,觀點和資料的新舊程度,以及文字的風格等等。
5. 參閱工具書的書評資料。工具書的書評資料,是人們研究和使用工具書的經驗總結。通過工具書書評可了解到該書的社會評價,以供鑑別和選擇工具書參考。諸多的工具書「指南」、「舉要」、「解題」、「簡介」、「手冊」、「使用法」,是工具書的工具書,也是簡明的工具書書評資料,可供鑑別和選擇工具書時參考。

  國家圖書館參考組主任,也是國內著名書評家兼作家王錫璋先生在他的大作《圖書館的參考服務──理論與實務》一書內,也提到美國墨基女士評定一本參考書是否優良,可從下列幾項考量:1. 仔細考查書名頁,以便了解──(1) 書籍內容的範圍。(2) 作者。(3) 作者以前的學經歷(是否與書籍的內容範圍相關)。(4) 出版社(是否專業或權威)。(5) 出版日期(是否新穎)。2. 閱讀前言或導論,以便──(1) 了解更多的書籍內容範疇。(2) 了解書籍有何特點。(3) 了解是否有任何限制。(4) 與其他同主題的書相互比較。3. 考察書的本文,以便──(1) 了解編排體例(是否方便查檢)。(2) 了解是否有參照系統(Cross refence)。(3) 是否有附錄?與主文有關聯否?(4) 是否有索引?(5) 條目撰寫的品質如何?是否有署名?有參考書目、附註等?4. 有可能的話,找幾個自己熟悉的主題,仔細閱讀正文中所撰寫的相關條目,以便了解其撰寫是否有錯誤或缺失,是否有偏見之詞?5. 考察其排列順序是否有特殊之處?是否便於利用?

  除以上列舉的評鑑方法外,讀者也可以到圖書館請教參考部門的資深參考館員。

問:3. 請您談談近幾年來臺灣地區參考工具書的出版狀況。另對國家圖書館所編之《年度參考書目錄》看法為何?

答:這幾年國家圖書館每年出版一冊《年度參考書目錄》。想了解近年來國內參考工具書的出版狀況,這是唯一也是最好的參考工具。如果要進一步探討工具書編輯有什麼優缺點,如何改進?我短時間答不出來。這幾年自己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學科年鑑和專科辭典的研究上,自然就忽略(不是忽視)了國內工具書編印的全盤了解。由於法師的提醒,我想再過兩年,我會回頭把國內參考工具書的編輯當做研究重點,屆時再提出較詳盡的報告。

  至於國家圖書館所編《年度參考書目錄》之看法,我提出三點意見。

  第一,正文要有一篇較長的綜述或述評的文章,內容除一些統計分析的數據和文字外,還要有與往年的比較說明文字。內容重點則放在一年來工具書的編輯體例、分類編排、條目釋文、輔助索引等方面,有哪些創新、突破和改革,有哪些退步或需要改善的地方。文章也可以提出呼籲,出版品如非工具書,不要取工具書名稱,如年鑑、手冊、名錄等。也有一些名實不符的情形,如《中國報刊名錄》不是「名錄」,是「目錄」。當然也可以舉無工具書之名卻有工具書之實的例子。

  第二,工具書的著錄分三種,重要者寫一千字左右的提要,次要者寫五、六百字左右,其餘的列為簡目,簡目也可以寫百字左右的提要。

  第三,加附錄一欄。收古籍重印、重編、重排的工具書;收專書、期刊和部分工具書刊登的專題目錄;收邊緣工具書,如資料彙編、史料彙編之類。

  這本目錄,由於主編的用心投入,越編越好,加上館內同人的關心,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圖書館的一種重要出版品。

問:4. 您認為臺灣地區編輯參考工具書的困難何在?或是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應該朝那方面努力?

答:4.1國內編輯參考工具書的困難

  資料不足,書刊不全,是編任何類型的工具書首先或共同遭遇的問題和困難所在。尤其是編書目、論文目錄、個人著作目錄、論文集篇目分類目錄等,更需要有完整的文獻資料為基礎,即使編年鑑或大事記,也不例外。國內圖書館普遍藏書不足,又無藏書特色,較嚴重的是不重視不定期連續出版品的收藏,如:國家圖書館忽略1945─1954年(中央圖書館復館於1954年)書刊資料的蒐集;各級圖書館則疏於灰色文獻或是各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者逝世周年、十周年,或誕生百年、誕生一一○周年(如《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論文集的蒐集。還有較嚴重的是忽略學者專家和部分政府官員的逝世紀念文集(如《梅貽琦先生紀念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的蒐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料不足,書刊不全的結果,影響到工具書收錄資料的完整性。

  第二個困難是缺少一個完善的圖書分類法(或分類表)和編目規則,可供論文分類和著錄的參考借鏡,因此,必須自編分類表和自擬著錄條例。當然幾十篇論文,要粗分,或細分都可以,與分類表沒有太大關係。不過,對於像我們專門編單篇論文目錄的人來說,制定檢索期刊(如《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和論文目錄(國人習用論文索引,中國大陸亦然)的編目條例,卻顯得更迫切,避免這一類工具書體例不一。最明顯的例子,是論文的著錄,是篇名在前,或作者在前,或西元年代在前,宜有統一的制定;國內目前看到的,就有三種著錄方法。還有卷期、年月、起訖頁次、連載的文章(題名不一定相同)的著錄,大家也不一致。再以分類來說,書評、序跋、專題目錄,是打散或集中在目錄類,大家的看法、做法也不盡一致。至於像古文字歸入考古的甲骨文、金文或歸入文字學類,經學、金石、術數是打散或集中,大家的看法則較有共識,就不提了。

  至於我自己編工具書,早期和近期遇到的困難不同,如何解決,想在第6個問題中再來講。

4.2 國內編輯參考工具書存在的問題

  國內較少撰寫類似「近五十年(或四十年、三十年、二十年……)來工具書(或書目、辭典、百科全書、年鑑……)編纂之回顧」的文章,來總結、檢討過去工具書編纂的重要成就和特點,並提出存在的問題和缺點,應如何改進等。所以,法師所問存在哪些問題,我一時也答不出來。只能就平常因工作需要利用各種工具書,所發現的問題或缺點,提出幾點看法。

1. 工具書出版後,經過多年仍未增訂或續編

  以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典來說,只有《辭源》、《重編國語辭典》和《教育大辭書》有增訂和續編過一次,其餘《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中正科技大辭典》和《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二十幾年來,似乎未增訂過。又如《中國歷代書目總錄》,是一本書目的書目,也是快五十年了,都未增訂過。有的工具書即使再版或增訂,缺失仍舊。有三本再版多次的小型綜合性辭典,舊資料未更新,錯誤仍未更正,更談不上內容改寫和釋文用詞的規範化。

2. 選題重複和缺漏的問題

  關於選題重複的問題,如早期師大圖書館編印的《教育論文索引》,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後來國立教育資料館也同樣編了《教育論文索引》。近期又有兩部詞學研究書目先後(1993,1995)出版,收錄的時間分別是1901-1992、1912-1992,幾乎完全相同。

  至於缺漏的問題,則比較嚴重,各類型的工具書均有此現象,隨便舉一例,超過數千種的論文集(包括:會議論文集、專題討論論文集、個人多年研究論文集),迄未編成論文分類目錄。很多學科,既無辭典,又缺年鑑,更不要說無書目或百科全書了。

3. 框架問題

  工具書的框架,指工具書的結構設計而言。框架一詞原為建築工程的術語,指由樑或屋架和柱聯結而成的結構,後在西方被引入現代百科全書編纂,然後擴大及於各種工具書的編纂。(見《辭書學辭典》)尤其是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和大型綜合性辭典,都是通過框架來選條目和詞目的。年鑑的編纂,也是最重視框架設計。

  國內編大型百科全書和辭典的機會不多,編年鑑、出版年鑑,年年都有。所以想談談年鑑的框架問題。年鑑的框架,由五部分組成:(1) 特載或專文,適用於創刊、創刊十、二十週年,或建國八十、九十年等有重大意義或重大事件時適用;(2) 概況,依性質、按類名(欄目),用條目呈現內容,是年鑑的主體部分;(3) 資料,如大事記、統計、法規、標準、名錄等;(4) 二次文獻,包括新書提要、論文摘要、工作論點摘編、圖書和論文目錄;(5) 檢索系統,包括索引、目次(含外文)、參見。

  我們檢閱近百年來出版的各種年鑑,很少能達到這個標準。行政或教育文化機關出版的年鑑,主體部分幾乎按照其組織條例的組織架構分幾大部分,再按篇章節分類編排,文體有議論文的長篇大論,有的像工作報告,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完全不知道主體部分是由類目、欄目、條目組成,也沒有看過一本專業年鑑,編了二次文獻。前面所提「工作論點摘編」,是指報章雜誌評論教育問題、交通問題、經濟問題等的文章,要精選重要者,摘要刊登在教育年鑑、交通年鑑和經濟年鑑上。去年看過一本學科年鑑,從目次上看,似有框架設計和綜述文獻之名,但是,翻閱內容後,才發現只是彙集各種文體和文不對題的多篇文章,以及未整理加工的資料匯編的大拼盤。多年來出版年鑑只是把每年出版的圖書、出版社名錄,加以匯集,冠上本末倒置的幾篇大事記和文章而已。沒有發揮各類圖書出版種類與往年(前一年、前五年、前十年……)的比較功能。去年在中國新聞出版總署遇到朱力先生,他說台灣的出版年鑑只是一本名錄而已。年鑑的編輯架構還存在很多問題,似可建議召開研討會,來共同研究討論並加以解決。

4. 體例問題

  體例與框架不同,後者是一種宏觀的結構設計,前者是指工具書的著錄條例和編寫格式。如摘要的體例涉及摘要的要素(內容項目)、詳簡度和編寫注意事項(如不用引文、不使用「本文」、「作者」作為主語、儘量與作者的文體保持一致……)。辭典的體例包括哪一些呢?以中國大陸的《辭海》為例,計有:(1) 詞目方面,包括詞目的選收範圍、詞目的定名、詞目的分級和字數;(2) 釋文方面,包括釋文的範圍和編寫次序;(3) 規格方面,包括字體和注音、歷史紀年、古地名加注今地名、引文、外文、別稱、參見、標點符號、數目字、插圖等。

  國內編工具書,向來不重視體例問題,或制定時考慮不夠慎密周詳,結果影響編出來的工具書品質不佳,最常見的現象是體例不統一和不完備。舉一些二次文獻的例子,如學術論文(含學位論文)的提要或摘要,兩者的寫法混淆不清,有的寫成兩者的混合物。常看到一些學位論文的提要或摘要,只列章節名稱。最後一章,只寫出「結論」二字,未把研究的結果,或今後的建議、課題寫出來。書目的著錄也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國家書目,有些規定不夠周延,如出版社用簡稱,然而各種專題書目、教職員著作目錄、個人著作目錄、書籍輔文的注釋和參考文獻,卻大部分用全稱。又如附註項未充分發揮作用,我覺得下列情形可考慮在附注項註明:(1) 有參考價值的他序;(2) 叢書或套書主編有參考價值的序言或導言;(3) 綜述文獻或學科年鑑上的專題書目;(4) 館藏中譯本,館藏亦有原版外文書或館藏中文書,館藏亦有該書之外文譯本,可互相注明;(5) 書名含混不清,不加按語,讀者不易了解者。又如提要項亦未充分發揮作用。我認為國家書目最大的特色之一,是表現在大部分的文獻內容都有加按語、注釋和簡介。我記得中國大陸的提要項,還可對文獻內容進行評述。我特別重視附注項和提要項的原因是,認為雖然只是一張小小的卡片,只要好好加以充分利用,也會讓讀者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資訊。就像某辭典的廣告「求最小存身,獻最大知識量」。

4.3 困難的克服和改進存在的問題

  資料不足,書刊不全的問題,可以從整頓、清點館藏入手,遺失或破損圖書文獻加以補充,再加強充實新書刊資料的蒐集。惟有完整的館藏,工具書的編輯,才能順利進行。至於工具書的增訂、再版問題,當初編纂規劃即應列入增訂、再版計畫。

  其他,如選題、框架、體例等方面,則是主持人和編輯隊伍的學識、規劃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問題。

  事實上,已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編工具書比二十世紀容易多了。我個人的看法,大部分的難題都可以解決和克服。試想有那麼多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優秀工具書出版,它們的選題、體例、選詞、編寫、編排、審稿、裝幀等,均可供學習、借鏡、參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嘗試錯誤和摸索的時間。每年出版、刊登有關工具書編纂的理論和實務經驗的專書、論文,或各類型工具書編纂的理論和實務經驗的專書(包括編輯手冊和研討會文集)、論文,以及工具書的書評文章,種數和篇數,累以百計,累以千計。加上有豐富工具書編輯經驗的專家和有長期利用工具書經驗的學者,可以請教,可幫我們指示迷津。

  這些二十世紀寶貴的智能財富,是我們在工具書編輯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克服障礙的最佳武器,如果編者也能做一些工具書比較的研究工作,例如把台灣出版的《佛光大辭典》和中國大陸出版的《宗教大辭典》的佛教部分,把相同的詞目逐一比較;又把最近台灣出版的教育辭典、體育辭典(均由國立編譯館主持)和中國大陸出版的教育詞典、體育詞典,也是把詞目相同的,逐一比較其釋文的編寫,或進一步做選詞的比較,也能體會出編輯專科辭典的竅門來。

  事實上,工具書的功能主要是供檢索用(百科全書兼具閱讀功能),各種類型的工具書的編纂方法都可以互相推移,可以互相滲透,連編輯經驗也可以互相轉移。例如最近有些專科辭典也採用了百科全書的編法,第一個條目就是該學科的概觀性文章,有層次標題和隱性條目,釋文後有撰稿者署名,重要條目附參考文獻。學科年鑑也採用了二次文獻的書目、論文目錄、新書提要和論文摘要的編法。有些工具書吸取圖譜、圖鑑的編法,大量收錄照片、圖片,中國大陸1999年出版的五卷本《辭海》,全書隨文附圖一萬六千餘幅,其中絕大多數是彩色照片。

  最後建議重要工具書出版時舉辦研討會,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輯《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出版時,在國家圖書館舉辦一場研討會,又在期刊上出版專號,這在台灣出版史上是一項創舉,值得肯定。中國大陸出版《現代漢語辭典》後,召開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四十篇,就收詞、釋義、舉例、編纂經驗等方面的學術問題進行全面的討論,研討會論文集後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種做法,一方面促使社會重視工具書的編印,一方面可供下次再版時修訂的參考。

4.4應努力的方向

  我粗淺的看法,應朝標準化和合作化兩個方向努力。

  先談標準化。所謂標準就是「對重複性事務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編纂、編寫和編輯工具書是屬於「事」的範圍,工具書是屬於「物」的範圍,工具書的組成部分,如目次、索引、摘要、詞目、條目、年鑑等屬於名詞、術語,是屬於「概念」的範圍。這些事務和概念都會一次又一次出現,合乎標準化的要件。標準化最大的好處是使繁雜、雜亂的工作能趨向統一和規範,不會各行其事。

  就我的剪輯資料顯示,民國66年楊維楨在〈趕快完成「標準」的建設〉乙文,提到四項工作,其中第一項為名詞的標準化,第二項是索引的標準化,文中特別提到中央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和國科會科資中心應承擔這個任務。中國大陸遠在1965年丁珂(1924-1969)就提出圖書文獻術語(如目錄、索引、清單、文獻志、檢索、主題、標題、文獻篇名等)的標準化問題,文長近萬字。

  目前世界各國均積極推動文獻工作的標準化。海峽兩岸也先後公佈數十種文獻工作的國家標準。兩者互相比較,台灣公佈的部分標準,較不切實際,可能與主事者實務經驗不足又只有少數人參與有關。同時中國大陸公佈的標準涵蓋編輯、出版、印刷等,較有助於工具書編寫標準化的進行。因此,國內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我們不妨先從工具書的名詞術語開始(中國大陸已公佈〈辭書編纂基本術語〉),如釐清提要與摘要之不同,分類目錄與分類索引之差異等。然後有系統制定辭典詞目編寫法、百科全書條目編寫法、年鑑條目編寫法等的國家標準。

  標準化是世界共同的趨勢,也有利於國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再談合作化。我不是說編任何工具書都要集體合作;小型工具書,由個人或幾個人組成,就不存在合作問題。中央圖書館編《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雖屬於大型專科目錄,但參與者都是同一機構平常又有良好互動和默契的同人共同來編,也不會存在合作的問題。如果是一部大型的辭典或卷帙浩大的百科全書,涉及多種學科,內容繁雜、複雜,需要宏觀結構設計(框架),又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工具書專家來擬訂編纂體例(含編寫體例),如果是這樣,就需要有一支不同研究領域、不同學科背景、不同教學或研究單位組成的團隊來共同規劃、共同執行。

  合作編輯的好處是較能按計畫執行,較能如期出版,體例較完備,審稿、校稿較少缺失、錯誤。四十年前我曾親眼目睹一部由某大學同一系所師生主編的大型語文辭典的編輯過程,只見常聊天(胡、李兩博士例外),不見討論、爭論。假使來自不同單位,不同的師承,上述情形較不易發生。該工具書出版後,未獲好評。

  台灣可以合作編哪些工具書呢?我覺得可以考慮先從以大學生為讀者對象的學科辭典開始。因為大型的語文辭典,中國大陸已出版《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暫時不必另起爐灶。各學科出齊後,將來增訂再版時,可考慮另出社會科學大辭典、自然科學大辭典、應用科學大辭典三種精編本。出版工作,也可以考慮由兩個以上的出版社合作出版。

  我看外國很多大部頭工具書,都是集全國精英合作編成。合作化是一種流行趨勢,不然很難有大型工具書的誕生。

  最後提出幾點難度較低,短期即可看到成效,有助於提升工具書編輯水準的看法。

1. 在研究所階段,開設工具書編輯、工具書評論、工具書比較研究的課程,培養工具書編輯人才。中國大陸已有招生辭書學(含百科全書等)的博碩士研究生。
2. 成立工具書研究團體,如:辭書學會、年鑑研究會、索引協會等,經常舉辦各類型工具書編輯研討會。如:中央圖書館在民國66年王振鵠館長到任伊始,即舉辦「全國書目索引編輯研討會」,該團體也可以編譯各類型工具書的編輯手冊。
3. 設立工具書獎,這是東吳大學教授劉兆祐多年前在報紙上呼籲過的陳年往事。後來中國大陸設立國家辭書獎,以第四屆獲獎的工具書來看,計有特別獎二種,一等獎十種,二等獎十九種。也可以兩年舉辦一次工具書成果展。這是偏重獎勵、鼓勵的措施。順便建議教育部,圖書館員的升等,助理編輯升編輯,可以以編專題書目(含提要),正文前加一篇綜述文獻,代替學術著作,這也是鼓勵館員多編工具書的方法,值得採行。

問:5. 您對國內編輯參考工具書的建議為何(如編輯規劃、主題的選擇、條目撰寫……等)?

答:工具書的編輯我有寫過〈談全國圖書總目錄的編輯〉、〈國內論文索引編輯的檢討〉、〈論專題文獻目錄的編製:以國立中央圖書館為例〉三篇文章,來反映看法。但那是二十年前的往事,現在確實是有不同的見解。工具書的類型這麼多,自己在圖書館工作多年,又經常翻閱這些工具書,對書目、辭典、年鑑的編法,自然會有一些想法和建議。以下針對編輯規劃、主題的選擇、條目撰寫提一些建議。

5.1編輯規劃

  工具書編輯的初步工作是規劃和選題。首先談規劃。我想分別實際舉一些無規劃和有完整規劃的例子,來說明規劃 的重要。先說沒有規劃的例子,如:民國65年出版的聯合報第一輯索引和大事記(民國40-45年),事隔27年第二輯尚未出版。常用的《辭海》五十餘年來似增訂過一次而已(中國大陸的《辭海》至少改編增訂過六次以上)。國語日報社出版的字辭典重印多次,正文的釋義錯誤,書評都批評了,依舊未改。早期兩大報編印《台灣年鑑》,各只出一輯。早期出版的很受當時圖書館界、財經界重視的二次文獻:《經濟論文分類索引》、《財政論文分類索引》、《貨幣金融分類索引》,三十七年過去了,迄今仍無續編。《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是《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的續編兼補編,但《目錄》第四冊和最後一冊的索引兼補遺,卻遲遲未見問世,1980年以後的資料也未見有續編計畫。台灣出版博碩士論文目錄(含提要)的單位至少有7個:教育部、中央圖書館、政治大學社資中心、教育資料館、台灣商務印書館、國科會科資中心、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等,私人也編過兩次。目錄有的有提要(有的稱摘要),有的只有簡編目錄。有的書名是摘要,卻寫成摘要不像摘要,提要不像提要。這是國內二次文獻的編輯最缺乏完整規劃的例子,提要或摘要的撰寫亦無體例可言。

  國內編輯工具書真正有規劃的,屈指可數。早期有劉金狗先生在省立台北圖書館任職期間編了館藏有關台灣的中文、日文、西文目錄。六○年代屈萬里教授任中央圖書館館長規劃了四種聯合目錄,並先後出版。繼任者包遵彭館長任職不到兩年,任內規劃出版的工具書叢刊十二種,最具特色。另外,他同時規劃的二次文獻,有綜合性目錄,亦有回溯性專科目錄,同時並進。最近所看到的,只有《文訊》雜誌連續出版三版的《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四年的《台灣文學年鑑》,兩次的文壇大事記。其中最難得的是《文訊》雜誌本身刊載了約五十種專題目錄,幾乎把文學工具書包辦了一半。

  以上所說,即使有完整規劃,亦屬於小型的。真正大型的計畫唯有由現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所長林慶彰教授主編的《經學論著目錄》,不但收中文、日文,西文部分亦在進行中。不但收台灣發表的論文,也收中國大陸和日本發表的論文。同時,除了期刊論文外,還兼收專書、工具書、專書中有關經學的篇章,和論文集的論文、會議論文集的論文、報紙的論文等,幾乎有關經學的論文,都一網打盡,沒有遺漏。更重要的是已出版初編、續編、三編,四編也在編輯進行中;收錄的文章,時間遠追溯到1900年。這真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偉大文化工程。我常常想史學界、文學界、哲學界都各有一位林慶彰先生,台灣在國際上、學術上、出版史上不揚眉吐氣也難。這是台灣編輯二次文獻(書目、目錄、提要、摘要)唯一有完整編輯規劃的範例。我建議國內要編輯工具書的單位或團體,應參考、研究、學習他的做法。

  因此,工具書編輯要有完整的編輯規劃就是我的建議。

5.2主題的選擇

  再來談談我對工具書主題的選擇意見。所謂主題的選擇在編輯學上簡稱「選題」。選題的定義,教科書或編輯學辭典、百科全書均講得過於詳細,我不想引用。我只是就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用條列式,比較具體說明一個完整的選題規劃應包括六項內容:

1. 出書意圖。即說明為什麼需要選擇當前時機出版這樣一本書。

2. 書名及圖書的主要內容。

3. 出版價值。即從價值的角度來研究圖書出版的必要性。

4. 市場效應。

5. 作者簡介。(含團隊成員簡介)

6. 讀者對象。

  工具書的選題亦可參考比照辦理。

  長期的選題規劃,中國大陸稱為選題的總構想,這與前面法師所問的編輯規劃意思是相同的。

  我對工具書的選題,只想提一個大原則。我把工具書當成一個知識系統,可分成幾大類,各大類再細分小類,小類下再細分子目、細目。各類之間均有關聯。中國大陸把工具書當成一個家族,我把它當作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下,工具書的選題工作,只能分輕重緩急,不能偏廢。

  舉例來說,台灣光復五十週年當天(1995年10月25日),《文訊》雜誌社舉辦一場座談會,我應邀參加,講了一個台灣文學應該編什麼工具書的題目,內容是檢討過去台灣文學曾經編過哪些工具書,建議待編的工具書有哪些類型,又最急迫(又有現成資料)要優先編輯的工具書是什麼;後來行政院文建會即接受我的意見,請《文訊》雜誌社先編《台灣文學年鑑》。那一次座談會陳萬益教授也是主講人之一,兩年前他也提議編《台灣文學辭典》,所需經費也得到文建會的全額補助。我希望這部辭典出版後,繼續編纂《台灣文學百科全書》,目前即可仿照林慶彰教授主編的《經學論著目錄》體例,編《台灣文學論著目錄》,先編近五年、近十年、近二十年三冊,這樣就和《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1946-1979)第二冊銜接起來。

  這個大原則,也可以應用到各個學科。各學科先檢討已編過哪些工具書,未編的有哪些,待編、續增訂的有哪些。

  另外,我倒是要建議由法師來倡議舉辦一場宗教界或佛學界應編什麼工具書的座談會。也討論中國大陸已出版的宗教或佛學的工具書,有哪些台灣可以加以增訂出版的,如:任繼愈館長主編的《宗教大辭典》,台灣版就可考慮加進一些關於台灣宗教部分的材料。

  理論上,科學的選題要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掌握和分析各種資訊,包括讀者需求、市場需求等。事實上,我和黃淵泉先生合編《中國近六十年圖書館事業大事記》一書,是基於一種歷史的責任感,覺得我們有義務把前人辛苦的耕耘留下紀錄。所以有時候覺得只要每個人對你的職業肯真正腳踏實地、全力以赴、殫精竭慮地投入工作,心中就會浮出、生起需要編哪些工具書的念頭或想法了。

5.3條目的撰寫

  至於條目的撰寫方法,中國大陸曾出版幾部專書,也發表很多文章,如:1995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有許家康先生撰述的《年鑑條目及編寫研究》,附錄有收《廣西年鑑》條目編寫規範,值得參考。

  現在中國大陸工具書都應用條目的方式來撰寫書目、年鑑、大事記、手冊,不像我們大部分用條列或文章的形式來呈現。我們早期的年鑑都是用文章的方式來呈現。有關條目的寫作,都不合乎標準,就是說台灣對於工具書,如:辭典、百科全書和年鑑用條目來表達,都不是很合乎規範化。

  關於條目的編寫意見,就約略談到這裡,保留等有機會談辭典、百科全書和年鑑、大事記的編寫時再深入探討。因為上述四種工具書都是以條目為主要內容。

  不過,這一次我想先談一談國內工具書較不受重視的書籍輔文問題。書籍輔文,指一本書中幫助讀者理解和利用正文內容的材料,以及印在書上向讀者(包括購買者、利用者、書店、圖書館、資料室等)提供的有關本書的各種信息。(引自林穗芳〈談談書籍輔文〉乙文)工具書的輔文,正文前有序言、前言、凡例、目次、分類表等,正文後有參考文獻、編後記、輔助索引、附錄等。正文上的書眉標題,正文中的夾注,正文下的腳注也是屬於輔文的範圍。國內工具書對於輔文,不像正文那樣受重視,常常只是聊備一格而已。所以,想談談我對工具書輔文的看法。

  首先談序文。國內出版的工具書,如果是出版社編印的,不論是自己寫的序文,或是編著者請專家學者寫的序文,都較具有可讀性,內容亦多彩多姿。如果是公家機關出版的工具書,其序文都由機關首長署名,內容索然無味。尤其是連續性的出版品,每出版一次就寫一次序言,內容千篇一律,有的內容仔細對照一下,只改動幾個字。中國大陸圖書館出版的連續性(年度性)書目,只有第一輯有館長的序文,以後用「出版說明」或「前言」代替,這種做法,可供我們參考。

  除序文外,我希望重要的工具書,能有一篇很長又很有參考價值的引言、序論,或代序論的文字,也可以寫一篇具有導讀性的文章。如1980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日人實藤惠修監修,譚汝謙主編,小川博編輯的《中國譯日本書綜合目錄》。正文前有序文八篇,其中主編撰有〈中日之間譯書事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文,長達十萬字以上,分期論述三百年來中日譯書事業的發展及其影響,並附三十三幅分門別類的圖表,使本書「不再只是工具書,亦是探討中日翻譯事業重要的論著」。我還有一個奢望,大套的工具書叢書,像成文出版社早期出版嚴靈峰主編《書目類編》(114冊),和中國大陸最近編印《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周谷城主編,復旦出版社出版)、《中國學術著作總目提要》(王繼祥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更應該撰寫一篇很長、具有導讀性質的長文,很可惜他們都沒有做,真是感到遺憾。

  目次(盡量不用「目錄」)編得愈詳細愈好,尤其是書目或論著目錄的工具書,目次的層級架構編到第三、四級都沒有關係,《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都編到第六級,所看到編得最完備的目次是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的《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分類目次編得科學又有邏輯,很多書評都講了,我所謂最完備,是指論文題目都列上去了,具有目錄(分類)、目次和索引三種檢索的功能。

  其次是凡例的詳略問題。我主持或我自己編的《中文參考用書指引》,凡例都很長,那是受到已故包遵彭館長的影響,他生前有一次單獨對我說,看一本工具書編得好壞,看看凡例寫得好不好,有沒有先編工作手冊就知道了,多年後,喬衍琯教授對我說,國內凡例寫得最詳細的是楊家駱編的《叢書大辭典》、《四庫大辭典》,所以後來我參與的工具書凡例都寫得很長。凡例的長短,應視工具書收錄資料(載體)的性質,收錄資料的起訖時間而定,凡例甚至可以寫關於編這部工具書的宗旨目的、編纂方針等。我數過《四庫全書總目》的凡例,約有3,600多字,不但文長,每一條都很有可讀性。同時,我也建議凡例的寫法,段落的符號用1 1.1 2 2.1 2.1.2來表示,如《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的凡例,早就用這個國際規定的寫法。

  另外,關於凡例的寫法,同樣一部工具書,編著者與出版社編輯部寫出來的,在體例、內容、文字表達等方面,可以說南轅北轍。這是很嚴肅、也是很有趣的事。如袁珂自己撰寫《中國神話傳說辭典》的凡例約有1,396字。該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凡例只剩下291字,兩者相差一千三百字,可以看出編者與出版社對於凡例的看法是迴然不同的。

  再說論文目錄的「收錄一覽」。早期的論文目錄,期刊收錄一覽只列舉刊名而已,後來加上收錄的卷期或年月。我受到余秉權教授編《中國史學論文引得》收錄一覽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收錄一覽著錄的項目有的多達十幾項,最大特色是詳列收錄的報刊或論文集在這套目錄中共收多少篇論文數。

  最後談到編後記。工具書的編後記,其主要內容是交代編輯過程如何艱辛,遇到什麼難以克服的難關,如何解決,有多少基層同人參與工作,說些感謝的話。尤其是繁瑣的論著目錄,最辛苦、枯燥單調的登錄工作(早期用抄寫的),均由基層或臨時約僱同人擔任,他們的姓名理應在編後記中,一一列出,表彰其辛勞。台灣出版的工具書少見附有編後記的。就所知僅有文訊雜誌社編的《台灣文學年鑑》和最近漢學研究中心編的《漢學研究中心通訊第1-20卷總目錄》(陳栩梅、陳淦松合編)有編後記。

  其他像附錄也很重要。中國大陸很多年鑑的創刊號都附有頗具參考價值的追溯性書目,如《中國文學研究年鑑》,附有〈中國文學藝術研究工具書敘錄〉。工具書附錄的重要性,顧勞撰有〈工具書附錄淺談〉乙長文,刊登《辭書研究》,編工具書的朋友,應找來研讀。

  國內的工具書,對於正文很重視,但對於正文以外的輔文,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相當遺憾的!

問:6. 請您敘說及分享曾經主編或參與工具書編輯或規劃案之印象深刻的經驗或心得。

答:一路走來,除了像法師所提的許多心得、收穫外;也累積了很寶貴的經驗和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外,更多的是備嘗艱苦和辛酸的往事。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是當時中央圖書館包遵彭館長到任後規劃的目錄編製計畫的第一種專題目錄。當時人少,有很多缺期期刊待補,沒有編論文索引的經驗,也沒有書面的編輯計畫,又屬文史哲專科目錄,無學科背景,選題、分類雙雙遇到困難。包館長是一位急性的首長,為了目錄早日出版,工作同人只有日夜加班,連除夕(民國五十八年)當天下午大家都留下來趕工,家住南部的工讀生,下午五點下班,在火車回家路上,家人已經吃年夜飯了。隔年元宵節包館長就逝世了,享年五十五歲,到館不足兩年。當初該目錄遇到最大的難題是論文的分類,部分疑難,可請教特藏組的同人,有些像考古學、民族學和古文字,就請館外的陳奇祿、金祥恆兩教授協助分類,包括編訂分類表。後來編《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因為是額外的工作,也是犧牲假日來館日夜加班,結果是大家都換了眼鏡,原因是度數加深了。提到《文化目錄》,不能不提到一位重要的關鍵人物,那就是政治大學王壽南教授,民國六十九年初,有一次與王教授見面,他說想仿照《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編三十年來文史哲論文索引,我說此工作已進行很久了,他感到很訝異,也很驚喜。他回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馬上發公文給圖書館,要求館方同意我主持這件事。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十五日王振鵠館長主持該目錄第一次編輯會議,七十一年八月十九日第一冊編輯竣事,同年十二月正式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全書收論文二萬多篇,參與者除本人外還有王錫璋(現任國家圖書館參考組主任)、吳碧娟(現任國家圖書館資訊組主任)、王國昭(現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文系教授),助理有俞寶華、施希孟等位先生小姐。校訂者有喬衍琯、劉兆祐、林慶彰、王國良四位教授。全書編輯時間一年四個月又四天,印刷時間約四個月。第三冊編輯增加錢月蓮小姐,第二冊以後助理增列劉美鴻小姐。後來陸續出版第二、三、五冊。第四冊的二萬八千多張卡片已隨我退休帶回家了,和第六冊的補遺、輔助索引何時出版,成為遙遙無期了,思之,令人感慨、感傷!(所幸連同第四冊,全套目錄已由國家圖書館建檔了,依然可查詢。)

  民國五十五年屈萬里教授繼任中央圖書館館長,提議編善本書、普通本線裝書、人文社會科學官書和期刊四種聯合目錄,參加的圖書館有七、八所。我到圖書館即負責期刊部分,每月可領編輯費六百元,當時我的薪水一個月不到一千八百元。問題是沒有利用過聯合目錄,更談不上編輯經驗。擬了一份計畫草案,包館長看了以後,令我把草案拿到台灣大學圖書館請教賴永祥教授,賴教授拿起筆來,就在草案上增刪很多文字,包館長接著令我把草案拿到南港中研院史語所圖書館請教藍乾章老師,南港太遠了,我下班後帶一籃水果到溫州街藍乾章老師府上拜訪請益,藍老師在草案上加了意見,隔天包館長又要我親自把草案送請師範大學王振鵠老師指正。回館後,把三份資料加以歸納整理。後來開第一次期刊聯合目錄會議,與會者發現計畫草案都是他們自己的看法,會中只是補充一些意見,包館長似乎很滿意的樣子,結果原來兩小時的議程,不到一小時,就在很和諧的氣氛中結束了。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參加館長級的會議,印象深刻。後來等到各圖書館把登錄卡片送來時,困難才真正開始,有的把學生刊物也收進來,有的把年鑑也收進來,有的把報紙型的畫報(如當時很有名的《世界畫刊》)也收進來,較困難的是1949年以前出版的期刊,很多未注明創刊年月,因為早期出版的期刊各館收藏均有殘缺。最麻煩的是《東方雜誌》,多次休刊,多次復刊,刊期有月刊、有半月刊。共出幾卷幾期都不清楚。幸好,當時閱覽組同人梁子涵先生送來中國大陸所編《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北京圖書館編,1961年出版),供我參考,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摸到中國大陸的出版品。這本工具書除了解決上述創刊、休刊、復刊等問題外,其編輯體例亦多處可供借鏡的地方。如這本目錄設有「總藏」,即參考該工具書的體例。梁先生後來因故離開圖書館,平常也少有來往。後來,有一天收到他評《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的大作,是一篇擲地有聲的書評,文長數千字,來不及交報刊登載,就聽說他過世了,圖書館也未出面辦治喪會。他是有名的目錄學家,民國四十二年即出版《中國歷代書目總錄》。書評原稿猶在,睹物思長輩,無限懷念,無限傷感啊!我平常均少與人來往,與梁先生只是同事,無特別交情,他卻那麼照顧我、關心我,我真是感激啊!

  也許有人會好奇,是什麼力量支持我一頭栽進去編工具書,那麼癡迷,那麼執著,還樂此不疲,勇往直前。事實上,人也是肉做的,有脆弱的時候,有跌倒受傷的時候。嚴鼎忠先生以前似乎講過這樣的話:是上一輩子修來的福,才能在七樓(按自民國78年起,辭去閱覽組主任,改任編纂職務,在圖書館七樓上班)心無旁鶩,做一些研究工作。我稍微修改一下,也許是上一輩子修來的福,這一生才會遇到那麼多、那麼好的長官、師長、同事、朋友、親人、學生,來支持我、指導我,長期關心、鼓勵我;這些因素,是我力量的泉源。

  他們具體的做法是:

1. 寫書評,寫序文,肯定我的工作,並提出正確的工具書編輯方法、編輯技術和編輯體例。
2. 聘請到學校開設介紹工具書、利用工具書、圖書館文獻(以工具書為主)編纂研究的課程。
3. 鼓勵撰寫工具書研究的文章,並多次排印在館刊的第一篇。
4. 介紹日本和中國大陸著名圖書館的領導人,俾便利用國外圖書館時可以自由進出書庫。
5. 經常提供新工具書出版資訊和複印中國大陸期刊上工具書編輯理論的文章。
6. 舉歷史上大學問家也編目錄,近代王國維、袁同禮、王重民也編目錄。編目錄不是雕蟲小技。
7. 口頭建議,將來《中文參考用書指引》再版時,對於較罕見的工具書注明收藏地點。
8. 機關首長的支持,對於部分同人以為編工具書不是圖書館業務,是私人的事,不加理會。
9. 缺錢印卡片時,提供報廢的卡片,利用背面抄寫卡片。

……等諸多做法,支持著後學,令人生起無盡感恩之心。

問:7. 在資訊時代中,您對編輯電子工具書,有何意見與看法?依使用讀者之不同需求,紙本式參考工具書與電子媒體參考工具書應併存嗎?

答:對編輯電子工具書的看法,我不會反對,問題是紙本的工具書都編不好,我懷疑電子工具書會不會就是給人家錯誤的資訊。如:常常看《人間福報》引用《佛光大辭典》對經書的解釋,有些都在談版本幾種,一一列舉,有必要嗎?中國大陸所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如有多種版本,只列舉重要的一兩種,其餘的篇幅寫該經書的內容特色。如此《佛光大辭典》電子版出現,僅將紙本電子化提供查詢而已,並非編輯電子版之後工具書會編的更好。

  另外在紙本的工具書內附一張光碟,或網路上也可以查檢,都是進步的做法,問題是國內工具書普遍都編不好。能給讀者多少正確的資訊是一個值得深思,值得加以探討的問題。

  前幾天上課,談到提要和善本書志的異同比較,下課後學生上網列印了一大堆資料,大部分用途不大,事實上只要查《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第一冊,五分鐘內就找到所需要的資料。現在編書目、目錄的同道,用關鍵詞害多少讀者在那裡窮忙!有些問題查紙本專科目錄就解決了。

問:8. 其他與「參考工具書編輯」之相關問題。

答:就國內參考工具書缺乏的原因、工具書編輯與書評的關係二個問題分別說明。

國內參考工具書缺乏的原因

1. 資本主義社會

  國內參考工具書編輯缺乏的主因,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講究的市場經濟、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沒有市場,沒有銷路,出版社就不輕易出版。編輯工具書,耗人力、時間長、成本高、利潤薄。這些因素,對於有遠見、有抱負的出版家還可以接受,他們唯一要考慮的是沒有什麼市場,沒有銷路。多年前華世出版社發行人奉壘泉先生告訴我,王德毅教授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總錄》,他只印500本,卻賣了十幾年沒有賣完。目前他在台北牯嶺街經營中國大陸圖書的生意。如果是私人經營的出版社,保證不敢出版書目、論文目錄、提要和摘要之類的工具書。

2. 學校教育的偏差

  在台灣是考試領導教育,考試領導教學。各級學校還是以考試來決定成績的高低。這種教育制度,這種學習模式,這種成績考查辦法,學校還要推行圖書館利用教育,推廣工具書利用指導,依我看來,是白忙一場。更何況究竟有多少老師會利用工具書找學術資料(會上網找一大堆有用沒用的資料)呢?多年前,有位博士館長在書庫說他從小學念到博士也沒有利用過什麼期刊論文索引。聽了讓很多同人既感嘆又感慨!今天唯一的救藥就是從小學開始就訓練、教育他們利用圖書館、利用工具書寫報告,以期中報告、期末報告、研究報告代替考試。中國大陸自1981年開始,教育部命令各大學開設各學科文獻檢索與利用的課程,其教材內容重點就是如何運用工具書尋找學術資料,從事研究工作。

  只有鼓勵大家多利用工具書,圖書館、資料室和個人多買工具書,才會有工具書市場,工具書的編輯技術才會進步。

工具書編輯與書評的關係

  工具書編輯與書評的關係,兩者有密切的關係,以中國大陸出版的辭書為例,近20年中國大陸出版辭書6,080種,不論數量和品種都有相當的成就,辭書的選詞、體例、釋義、義項、語源、書證和例句等都有進步,這些成就和進步,歸納成幾種原因,如經驗的傳承,辭書理論研究,和辭書評論的發達。以中國大陸2001年為例,發表了辭書評論(書評)的文章,計有152篇,佔辭書學論文總量的36.4%,比例相當高,這說明書評對發展工具書事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書評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提高工具書的品質、質量。書評就像航海中的燈塔,給編者努力方向的引導或參考。工具書需要書評的道理也很簡單,工具書大部分成於眾人之手,不可能十全十美,會有缺失,會有所不足。這些問題,主編和編纂團隊不一定看得清楚,所謂旁觀者清,就需要專家、學者來指示迷津,指出缺失和改進的地方。書評對於編得好的工具書,給予褒揚,給予肯定,使編者獲得信心和鼓勵。專家學者也可以提供新的編輯方法、新的編輯技術。舉一個例子,用辭書的形式,編輯年鑑、大事記、書目、目錄、手冊等,就是最新編輯、編寫工具書的一種新方法、新技術。書評還有消極的遏止作用,對於一些粗製濫造和剪貼拼湊的工具書加以指責、批判。

  台灣目前實際的情況是工具書的書評不多見,高質量的書評更少見。有不少是爛用過於溢美之詞。約一年半前看到一篇工具書的書評,內容並未觸及工具書的框架設計(結構、架構)、體例、編排方式或編撰目的。評工具書的寫法,與評一般專書和文學創作不同,有特殊的方法和寫作要求。在中國大陸安徽大學任教的徐召勛教授等人合著的《書評學概論》一書中,有專門談工具書類圖書評論的寫作方法,內容包括六點:1. 評價工具書的編寫特色,2. 評價工具書基本知識單元,即詞條的質量,3. 評價選詞對主題範疇的涵蓋情況,4. 評價工具書是否方便使用等。文末也提了兩點很重要的注意事項:1. 動筆前應將所評工具書與同類工具書進行比較,2. 應熟知各種工具書的評價標準。如美國圖書館協會1979年為詞典、百科全書、書目和地圖集等主要類型工具書制定了評價標準。我也可以就注意事項的第一點,提出一個補充意見,就是合評兩種性質相同的工具書,提出優缺點的比較研究,如前面所提的《詞學論著總目》、《詞學研究書目》,就可以寫一篇合評和比較研究的文章,又如海峽兩岸的國家書目、教育辭典、文學年鑑等,均可加以比較研究,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效果。

  我們也希望國內的報章雜誌,像中國時報的「開卷」周報,聯合報的「讀書人」版,台灣學生書局的《書目季刊》,和國家圖書館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能多多提供工具書書評、書介的園地。像《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就可以每年固定配合參考組《年度參考書目錄》出版一期或兩期的「參考工具書書評」專號。為了容納更多的書評,每篇書評文字不一定要很長。

  相信大家用心寫好工具書書評,工具書的編者一定會更有信心、更加努力編好高品質的工具書,這是我的期望,也是我的結論。

結語

  在整個訪談的過程裡,我們看到張老師對工具書編輯的關心、熱忱、耐心與用心,他將一生的黃金歲月致力於國內文史哲目錄索引的編輯,為當今目錄索引編輯奠定很好的基礎工作。尤為難得的是他全心全力投入,不分寒暑、日夜徜徉在繁瑣的資料堆裡,毫無怨言與厭倦,也因此,難怪他的夫人言:「直到退休之後才感覺家中撿到一個人。」這不禁讓人好奇是什麼動力讓他願意這樣不慕榮利,鍥而不捨的編輯工具書,在訪問的最後,我們提了這問題,張老師淡淡的說:「這就如同和平醫院抗SARS的護理長一樣,是一種責任,身為圖書館工作者應該盡的責任,有如此使命,一直做下去直到最後一刻死亡。」聽了真令人感動,這對古往今來所有編輯目錄的學者是多麼真實的寫照啊!


【張錦郎老師小檔案】

研究領域:文獻學、出版學、圖書館學。

臺灣省彰化縣人,民國26年3月生。

民國55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圖書館組結業。

民國56年7月,進入國立中央圖書館服務。任職於採訪組。

民國61年9月,兼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開設講授「中文參考資料」課程。

民國66年9月,兼任東吳大學中文系,開設講授「研究方法指導」課程。

民國70年1月,調派閱覽組擔任主任一職。

民國73年12月,升任編纂,升等論文為《中國圖書館事業論集》。

民國88年9月,兼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開設講授「圖書館文獻編輯專題研究」課程。

民國90年11月,調兼漢學研究中心資料組組長一職。

民國91年8月,退休。專事教學及參與《臺灣文學辭典》之編務。

  著有《中文參考用書指引》、《中國圖書館事業論集》;編有《中央日報近三十年文史哲論文索引》、《聯合報縮印本第一輯索引和大事記》、《中文報紙文史哲論文索引》;合編有《中華民國臺灣區中文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聯合目錄》、《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中國近六十年圖書館事業大事記》、《中華民國期刊指南》等書。單篇論述則有八十餘篇。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3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