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三期 92年3月

佛教主題詞表試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釋自正


【摘要】:本文為「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之「佛教主題詞表座談會」引言稿。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網路逢勃發展,資訊爆炸,佛教文獻資料遽增,對於文獻整理而言,傳統所編製的工具已不敷使用,因此,希望藉由編製「佛教主題詞表」,作為整理、輔助檢索佛教文獻的利器。本文介紹佛教主題詞表的編製緣起、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節錄佛教主題詞表試擬等內容,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就教學者專家。

關鍵詞:佛教圖書分類法;佛教主題分析;佛教主題詞

 

一、編製緣起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促使佛教文獻資源快速成長,面對佛教紙本與電子文獻在量上的急速成長,以及研究主題愈來愈多元的情況下,佛教文獻系統化、規範化整理與檢索的問題,於焉產生。目前佛教文獻的整理工作逐漸被重視,許多輔助佛教文獻檢索的工具書、資料庫陸續出現,然而每種工具都因編製單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整理工具與系統,在分類上出現「百家齊鳴」的現象,在檢索上則莫約是採用「全文(關鍵詞)檢索」的一統局面。尤其在文獻的分類整理上,視每次整理的文獻量及主題作類目的增刪修改;另外,進行全文檢索時最常出現的是檢索結果資料量太大了,超出使用者能力範圍,反而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篩選資料。因此,有必要改善此種自成系統、不斷修改類目及檢索結果資料量太大的缺點,使佛教文獻能被廣泛使用,以利資源整合、分享。

  早期佛教圖書館曾為整理圖書資料,編製一套「佛教圖書分類法」,作為整理的規範工具。然而面對主題多元的各類型紙本與電子的佛教文獻,已非目前的分類所能涵蓋。因此,建構一套能涵蓋整個佛教知識體系的完善規範工具,是勢在必行的。審視當前文獻整理規範工具的發展,主題詞表是主要發展方向,亦為主題法之一種,是吸收分類法、標題法、元詞法、關鍵詞法等優點發展出來的,直接用「語詞」作為表達主題概念的方法,是一種後組式語言,主要以字順排列和參照的方式呈現,對文獻進行主題分析,組織表達文獻間的關係。因此,幾經與學者專家們討論後,希望藉由編製「佛教主題詞表」,作為整理、輔助檢索佛教文獻的利器。

  雖然,「佛教圖書分類表」之類目,無法涵蓋目前紙本及電子之各類型佛教文獻。然而它具層級性與系統性之優點,所以在編製佛教主題詞表時,希望能將分類法的學科層級概念與主題詞表結合,發展佛教分類主題詞表,使其更具延展性與完整性的特質。

  由於「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尚在起草階段,內容規劃尚未完善,祈請就教諸方。以下不揣淺陋,茲將計畫草擬初稿及擷錄試擬的佛教主題詞表,略作整理。

二、佛教主題詞表編製計畫

1. 計畫目標

  本計畫主要目的在編製《佛教主題詞表》,其用途在提供佛教文獻的標引和檢索,俾使本表為一專門主題詞表,作為佛教文獻檢索的工具書。

2. 成立編訂小組

  本計畫之進行將擬以專案方式進行,成立編訂小組,目前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負責召集,邀請佛教界及圖書館界專業人士擔任顧問,工作人員主要為圖書館專業從業人員,小組預訂於民國92年開始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

3. 詞表架構

  本表之編製,緣於佛教文獻類型、主題多元及數量遽增,為使其適用於各類型文獻(如:紙本或電子、期刊或圖書等等),於是決定採用分類主題一體化的方式建構,詞間結構採用「用」(Use)、「不用」(UF)、「廣義詞」(BT)、「狹義詞」(NT)、「關聯詞」(RT)、「參見」、「說明參照」等關係。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分類 主題詞」表,二是「主題詞 分類號」對照表。

  第一部分是以《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為基礎,於類目下直接使用主題詞表的表示方式,如:對每一類目以主題詞進行規範,並於類目下發展適當的主題詞代替不再細分的各類目。

  第二部分是以主題詞表為主體,依中文字筆畫順序的方式展開排列,於每一正式主題詞後列出分類號。

4. 選詞工作

(1) 確立選詞原則

(2) 蒐集相關參考資料

大陸漢語主題詞表(佛教類)主題詞

大陸社會科學檢索詞表(佛教類)主題詞96詞目

佛光大辭典22,665詞目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6,314詞目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5,869詞目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31,586詞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類)467詞目

佛教圖書館分類表743詞目

國家圖書館編製宗教類主題詞表(佛教類)131詞目

(3) 整理佛學詞彙

將以上九種收集來的詞彙加以彙整,並刪除詞義相同而重複的詞彙共得三萬多個詞目。

(4) 選擇詞彙:邀請專家學者加入討論詞彙增刪,

(5) 詞彙分類:以《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為基礎

(6) 建立詞彙間關係(註1

A. 等同關係

等同關係,主題法以「USE」和「UF」(英文全名:Use For)作為參照關係。

例如(1):般若

UF  智慧

說明:a. 在使用詞彙時必須以「般若」代替「智慧」

      b. 「智慧」為「般若」的語意同義詞以UF表示之。

例如(2)智慧

USE  般若

說明:a. 在使用詞彙時必須以「般若」代替「智慧」

      b. 「智慧」USE後的「般若」互為語意同義詞。

B. 階層關係

  階層關係(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又稱上下關係、等級關係或層級關係,其表示方式為廣義詞和狹義詞。

  廣義詞,又稱上位詞,索引典以「BT」(Broader Term)表示。代表詞與詞間的層次關係,從下位概念(狹義概念)描述詞指向上位概念(廣義概念)描述詞,其表達方式在廣義詞之前加「BT」;「BT1」代表第一層廣義詞,表示該詞之概念範疇包含詞頭之概念;「BT2」代表第二層廣義詞,涵義比第一層廣義詞「BT1」更廣泛;依其層次關係為「BT1」、「BT2」、「BT3」……,依此類推。

  狹義詞,又名下位詞,索引典以「NT」(Narrower Term)表示。代表詞與詞間的階層關係,從上位概念(廣義概念)描述詞指向下位概念(狹義概念)描述詞,即代表詞群內關鍵詞的涵義比詞頭更狹窄,其表達方式是在狹義詞之前加「NT」;「NT1」代表第一層狹義詞,涵義比詞頭狹窄;「NT2」代表第二層狹義詞,涵義比第一層狹義詞(NT1)更狹窄;依其層次關係為「NT1」、「NT2」、「NT3」……,依此類推。

例如六根

        BT1  十二處

   BT2  三科

   BT3  諸法

說明:「六根」屬「十二處」的一種,「十二處」又是「三科」的一種,「三科」又是「諸法」的一種,此即廣義的層次關係。

例如:十二因緣

        NT1 識(十二因緣)

        NT2 六識

        NT3 眼識

說明:「眼識」屬於「六識」的一種,「六識」又是「識(十二因緣)」的一種,「識(十二因緣)」又是「十二因緣」的一種,此即狹義的層次關係。

C. 關聯關係

  關聯關係又稱聯想關係、親緣關係、類緣關係或相關關係,凡詞彙間的關係不屬於等同及階層關係,但具有某種聯想程度者,即屬關聯關係,用「RT」(Related Term)表示。

例如(1)

RT 

說明:「空」與「有」是互為對立的關係。

例如(2):四諦

RT  十二因緣

說明:「四諦」與「十二因緣」互為關聯關係。

三、佛教主題詞表試擬(部分節錄)

類號

標題詞

不用

廣義詞

狹義詞

關聯詞

090

三藏

一切經;藏經

 

經藏;律藏;論藏

 

112

五蘊

五陰;五眾;五聚

三科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世間法

112

十二處

十二入;十二入處

三科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世間法

113

十二因緣

十二有支;緣起論;十二支緣起;

二六之緣;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輪迴;四諦;緣覺;出世間法

115

四諦

四聖諦;四真諦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聲聞;十二因緣;出世間法

115

苦諦

苦聖諦;一切皆苦

四諦

二苦;四苦;八苦

流轉

115

集諦

習諦;苦習聖諦;苦集諦

四諦

 

流轉

115

滅諦

苦滅諦;苦盡諦;苦滅聖諦;愛滅苦滅聖諦

四諦

 

還滅

115

道諦

道聖諦;趣苦滅道聖諦;苦滅道聖諦;苦出要諦

四諦

 

還滅;六度

115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116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116

八正道

八生道分;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

三十七道品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三學

121

原始佛教

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根本佛教

印度佛教

 

佛教史

122

部派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印度佛教

 

部派佛教哲學;南傳佛教教派;小乘佛經;佛教史

123

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大乘佛教哲學;佛教史

135

中觀派

大乘空宗;中觀學派

大乘佛教教派

   

136

瑜伽行派

大乘有宗;瑜伽宗;瑜伽派

大乘佛教教派

   

300

經藏

經;經疏;修多羅;素怛纜;蘇怛羅;契經、正經、貫經

三藏

 

律藏;論藏

400

律藏

調伏藏;毘尼藏

三藏

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

經藏;論藏

500

論藏

論;論疏;阿毘達磨藏、阿毘曇藏;對法藏

三藏

 

經藏;律藏

612.11

佛誕節

花節;浴佛節;佛生日

佛教節日

 

宗教節日

612.11

成道節

成道會;佛成道會;臘八

   

釋迦牟尼佛

612.7

盂蘭盆節

鬼節;盂蘭盆會;中元節

     

632

三摩地;三昧;禪定;禪那;靜慮;坐禪;跏坐

修持

   

647.2

輪迴

六道輪迴;輪迴轉生;三世輪迴;生死輪迴;生死;生死相續;淪迴;流轉;輪轉

   

十二因緣

800

中國佛教宗派

中國佛教教派

中國佛教

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涅槃宗;律宗;地論宗;淨土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

中國佛教史

810

三論宗(中國)

空宗;無相宗;中觀宗;般若宗;破相宗;法性宗

中國佛教宗派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吉藏

820

天台宗(中國)

法華宗;天台法華宗;台宗;圓宗;台家

中國佛教宗派

 

法華經;智顗

830

法相宗(中國)

唯識宗;瑜伽宗;慈恩宗;有相宗;相宗

中國佛教宗派

 

唯識;玄奘

840

華嚴宗(中國)

法界宗;賢首宗;圓明具德宗

中國佛教宗派

 

華嚴經;法藏

850

律宗(中國)

四分律宗

中國佛教宗派

 

四分律

860

禪宗(中國)

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

中國佛教宗派

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黃龍宗;楊岐宗

達磨

865

六祖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法寶壇經;壇經

 

 

慧能

870

淨土宗(中國)

念佛宗

中國佛教宗派

 

淨土經典

880

密宗(中國)

密教;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毘盧遮那宗;祕密乘

中國佛教宗派

 

大日經;金剛頂經

891

俱舍宗(中國)

小乘有宗

中國佛教宗派

 

俱舍論;真諦

892

毗曇宗(中國)

毗曇學派;薩婆多宗;數論;數家

中國佛教宗派

 

阿毘曇心論;雜阿毘曇心論

893

成實宗(中國)

成實學派;成論家;小乘空宗

中國佛教宗派

 

成實論;鳩摩羅什

894

涅槃宗(中國)

涅槃學派;修多羅宗

中國佛教宗派

 

涅槃經

895

攝論宗(中國)

攝論學派

中國佛教宗派

 

真諦

896

地論宗(中國)

地論學派;地論家

中國佛教宗派

 

十地經論

930

西藏佛教

喇嘛教;藏傳佛教

中國少數民族宗教

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

 

輪排索引典(註2

*三科

UF 蘊處界

BT1 諸法

NT1 五蘊

NT2 色蘊

NT2 受蘊

NT3 苦受

NT3 樂受

NT3 捨受

NT2 想蘊

NT2 行蘊

NT2 識蘊

NT1 十二處

NT2 六根

NT3 眼根

NT3 耳根

NT3 鼻根

NT3 舌根

NT3 身根

NT3 意根

NT2 六境

NT3 色塵

NT3 聲塵

NT3 香塵

NT3 味塵

NT3 觸塵

NT3 法塵

NT1 十八界

NT2 六根

NT3 眼根

NT3 耳根

NT3 鼻根

NT3 舌根

NT3 身根

NT3 意根

NT2 六境

NT3 色塵

NT3 聲塵

NT3 香塵

NT3 味塵

NT3 觸塵

NT3 法塵

NT2 六識

NT3 眼識

NT3 耳識

NT3 鼻識

NT3 舌識

NT3 身識

NT3 意識

*三法印

NT1 諸行無常

NT1 諸法無我

NT1 涅槃寂靜

RT 三解脫門

RT 空

*五蘊

UF 五陰

UF 五眾

BT1 三科

BT2 諸法

NT1 色蘊

NT1 受蘊

NT2 苦受

NT2 樂受

NT2 捨受

NT1 想蘊

NT1 行蘊

NT1 識蘊

RT 世間法

*六根

UF 六處

UF 內六入

BT1 十二處

BT2 三科

BT3 諸法

BT1 十八界

BT2 三科

BT3 諸法

NT1 眼根

NT1 耳根

NT1 鼻根

NT1 舌根

NT1 身根

NT1 意根

RT 色蘊

RT 六識

RT 六境

RT 五根

*四諦

UF 四聖諦

NT1 苦諦

NT2 二苦

NT3 身苦

NT3 心苦

NT2 八苦

NT3 生苦

NT3 老苦

NT3 病苦

NT3 死苦

NT3 愛別離

NT3 怨憎會

NT3 求不得

NT3 五盛陰苦

NT2 四苦

NT3 生苦

NT3 老苦

NT3 病苦

NT3 死苦

NT1 集諦

NT1 滅諦

NT1 道諦

RT 聲聞

RT 十二因緣

RT 出世間法

*未來

UF 未來世

UF 當來世

UF 後際

BT1 三世

未來世

USE 未來

*六度

UF 六波羅蜜

UF 六波羅蜜多

UF 六到彼岸

NT1 布施

NT1 持戒

NT1 忍辱

NT1 精進

NT1 禪定

NT1 般若

RT 三學

RT 菩薩

RT 菩薩道

RT 五度

RT 道諦

*觀世音菩薩

UF 觀自在菩薩

UF 觀世音

UF 觀音菩薩

UF 圓通大士

【附註】

1:釋自衍,「以《心經》為基礎建置般若經索引典之探討」,(碩士論文,台北市: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民89年),頁56-66

2:同上註,摘錄頁119-149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3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