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二期 91年12月 CBETA版電子佛典集成部類目錄
|
01阿含部(A Han Bu) T01-02 |
02本緣部(Ben Yuan Bu) T03-04 |
03般若部(Bo Ruo Bu) T05-08 |
04法華部(Fa Hua Bu) T09a |
05華嚴部(Hua Yan Bu) T09b-10 |
06寶積部(Bao Ji Bu) T11-12a |
07涅槃部(Nie Pan Bu) T12b |
08大集部(Da Ji Bu) T13 |
09經集部(Jing Ji Bu) T14-17 |
10密教部(Mi Jiao Bu) T18-21 |
11律部(Lv Bu) T22-24 |
12釋經論部(Shi Jing Lun Bu) T25-26a |
13毗曇部(Pi Tan Bu) T26b-29 |
14中觀部類(Zhong Guan Bu) T30a |
15瑜伽部類(Yu Qie Bu) T30b-32 |
16論集部(Lun Ji Bu) T32 |
17經疏部(Jing Shu Bu) T33-39 |
18律疏部(Lv Shu Bu) T40a |
19論疏部(Lun Shu Bu) T40b-44a |
20諸宗部(Zhu Zong Bu) T44b-48 |
21史傳部(Shi Zhuan Bu) T49-52 |
22事彙部(Shi Hui Bu) T53-54a |
23外教部(Wai Jiao Bu) T54b |
24目錄部(Mu Lu Bu) T55 |
25古逸部(Gu Yi Bu) T85a |
26疑似部(Yi Si Bu) T85b |
由此,我們應該可以注意到各部彼此的關係:經疏與所註解經的關聯性,律疏與所註解律的關聯性,論疏與所註解論的關聯性;以及根據這些經律論,中國佛教又發展出不同的宗派(諸宗部)。此外,還有後來在敦煌所找到的關聯文獻(古逸部、疑似部)。所以,如何利用電子文件的特性,將這關聯性的資料都放在同一部類,以便研究與檢索,這是面臨電子資訊時代,在台灣的「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http://www.cbeta.org)在製作電子佛典時,希望考量的問題。
2001年CBETA電子佛典光碟版中的經文檔案之部類目錄,是依照《大正藏總目錄》的同本異譯本的記錄與《大正藏索引》解題中所述《大正藏》編目構想,並參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編《大正藏》原有26個部(01阿含部-26疑似部),成為20個的樹狀結構(tree structure)部類,稱為「CBETA版電子佛典部類目錄」,簡稱「CBETA版經錄」。未來,繼續整編《卍字續藏經》(可參考《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的編號與分類)、以及其他佛典(例如《大藏經補編》所收集的),成為「CBETA版電子佛典集成部類目錄」(仍然可簡稱為「CBETA版經錄」)。
「CBETA版經錄」的目的是:利用電子文件的特性,將《大正藏》原有編目呈現樹狀結構,便於更有系統的深入經藏;及將各類佛典內容與性質的相關性呈現關聯結構,發揮更有效率的文句檢索。今詳述如下:
1. 「CBETA版經錄」特色之一:樹狀結構
2000年,CBETA發表了三十二冊的經文成果,是按照《大正藏》原有的分部,從「阿含部」開始,按照經、律、論的次第排列,但是沒有考量到各佛典間的樹狀結構關係。例如:打開「阿含部」,雖然可以一下子就看到所有151部(從0001長阿含經-0151佛說阿含正行經)經名,但是無法知道它們之間的結構關係,也不知道有哪些相關性的典籍(論書、注釋書等)。
2001年,CBETA將「阿含部」等等《大正藏》原有的分部,擴大稱為「阿含部類」等。當我們打開經文的時候,經文目錄不是一次全部展開全部經目,而是依部類的編目依層次呈現出來。也就是說,CBETA依照《大正藏總目錄》的同本異譯本的記錄與《大正藏索引》解題中所述《大正藏》編目構想,並參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利用電子文件的特性,將相關聯的經文樹狀結構關係表達出來。
例如:我們若依「CBETA版經錄」打開「阿含部類」,則會先看到第一層架構是:0001-25長阿含經類、0026-94中阿含經類、0095-98廣義法門經等、0099-124雜阿含經類、0125-48增壹阿含經類、0149-51阿難同學經等、1505-08阿含經論釋、1693-94阿含經疏等八類。
再打開「0001-25長阿含經類」,還可以看到第二層架構是:0001長阿含經(22卷)、0002-0025長阿含經單本等二類。如此,可以藉由樹狀結構的安排,有系統的深入經藏,而不會像直接跳進經藏大海一樣毫無頭緒,更能讓使用者瞭解經藏的系統架構,以便觸類旁通。如右圖所示:
2. 「CBETA版經錄」特色之二:關聯結構
|
討論樹狀結構的原因,是為了要能夠整體且有系統的去把握佛經間的階層關係。此外,為了將學習的目的從資料(data)提升到資訊(information)乃至知識(knowledge),佛典的關聯結構也是應該重視的考量,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資料庫(Database) 的層級,我們希望的是它也能給我們知識。知識的取得就需要考慮到資料與資訊的系統性及關聯性,如此在人腦內才會產生新的知識。
由於不同的時代需求與觀點,因而產生不同的經錄,從電子時代或資訊時代的角度去看,我們要如何整編因應電子時代的經錄才會好用?這可以因應使用者的個別需求,自行調整自己所需要的關聯性目錄。若從大方向來看,我們可以考量到兩類型的關聯性目錄的方向:第一種方向是「整套不重複」(CBETA版經錄A),第二種方向是「分部重複」(CBETA版經錄B)。
2.1. 「CBETA版經錄」A:整套不重複
《大正藏》原來是分為26部,我們則整編成20部類,將經律論的注疏(包含敦煌文獻,也即古逸部),歸併到相關的經律論;宗派(諸宗部)也是一樣,歸併到相關的經律論。淨土宗跟禪宗是中國獨特發展出來的,且不易歸併到某特定的經律論部類,故將它獨立成類。接下來是史傳部(T49-52)與事彙部類(T53-55,85),最後是疑似部(T85)。至於部類名稱的命名原則,若依照《大正藏》原來編目者保持原稱,如「本緣部」。《大正藏》原無此分類者,編目為「類」,如「禪宗類」。整合《大正藏》原來編目及相關經疏論疏等其他資料者,編目為「部類」,如「阿含部類」。其名稱與分類如下表所示:
01阿含部類(A Han Bu Lei) T01-02,25,33 |
02本緣部(Ben Yuan Bu) T03-04 |
03般若部類(Bo Ruo Bu Lei) T05-08,25,33,40,85 |
04法華部類(Fa Hua Bu Lei) T09a,26a,46,85 |
05華嚴部類(Hua Yan Bu Lei) T09b-10,26a,35-36,45,85 |
06寶積部類(Bao Ji Bu Lei) T11-12a,26a,37,85 |
07涅槃部類(Nie Pan Bu Lei) T12b,26a,37-38,40b,85 |
08大集部類(Da ji Bu Lei) T13,26a |
09經集部類(Jing Ji Bu Lei) T14-17,26a,38-39,85 |
10密教部類(Mi Jiao Bu Lei) T18-21,39,46 |
11律部類(Lv Bu Lei) T22-24,40a,45,85 |
12毗曇部類(Pi Tan Bu Lei) T26b-29,41,85 |
13中觀部類(Zhong Guan Bu Lei) T30a,42,45,85 |
14瑜伽部類(Yu Qie Bu Lei) T30b-32,42-44,85 |
15論集部類(Lun Ji Bu Lei) T32,44,85 |
16淨土宗類(Jing Tu Zong Lei) T26a,37,40b,47,85 |
17禪宗類(Chan Zong Lei) T47-48,85 |
18史傳部(Shi Zhuan Bu Lei) T49-52 |
19事彙部類(Shi Hui Bu Lei) T53-55,85 |
20疑似部(Yi Si Bu) T85 |
譬如:阿含的部類中,除了原有的「阿含部」(T01-02),也將阿含的論(T25)、阿含的疏(T33)歸併為阿含部類。般若的部類,除了原有的「般若部」(T05-08),也含有般若釋經論(T 25)、般若經論疏(T 33,40)、敦煌文獻(T85)的部分。因此,可將各類佛典內容與性質的相關性呈現關聯結構,發揮更有效率的文句檢索。今舉若干代表性的例子如下:
部類範例一
阿含部類:n0001~n0151(T01~T02)
n1505~n1508(T25)
n1693~n1694(T33)
部類範例二
般若部類:n0220~n0261(T05~T08)
n1509~n1518(T25)
n1695~n1714(T33)
n1816~n1817(T40)
n2732~n2747(T85)
部類範例三
律部類:n1421~n1504(T22~T24)
n1804~n1815(T40)
n1892~n1910(T45)
n2784~n2798(T85)
部類範例四
瑜伽部類:n1579~n1627(T30~T31)
n1828~n1838(T42~T43)
n1851(T44)
n1861~n1865(T45)
n2801~n2812(T85)
n2823(T85)
部類範例五
史傳部:n2027~n2020(T49~T52)
2.2. 「CBETA版經錄」B:分部重複
第二個方向是以某部類的考量為主,所以有些佛典可以是重複的。舉例:「淨土宗類」可以把「寶積部」的彌陀淨土經典與「淨土宗」放在一起,或者也可以把「大集部類」的般舟三昧經典與「淨土宗」放在一起;而「寶積部」也保留這些彌陀淨土經典,「大集部類」也保留般舟三昧經典。另外的例子:敦煌的關聯文獻(古逸部)固然可以歸併到相關的經律論,但因應專門研究敦煌寫本的學者需求,也可以保留「敦煌寫本類」第85冊的專類。
「CBETA版經錄」B(分部重複)可如下表所示:
01阿含部類 T01-02,25,33 |
02本緣部 T03-04 |
03般若部類 T05-08,25, 33,40,85 |
04法華部類 T09a,26a,46,85 |
05華嚴部類 T09b-10,26a,35-36,45,85 |
06寶積部類 T11-12a,26a,37,85 |
07涅槃部類 T12b,26a,37-38,40b,85 |
08大集部類 T13,26a |
09經集部類 T14-17,26a,38-39,85 |
10密教部類 T18-21,39,46 |
11律部類 T22-24,40a,45,85 |
12毗曇部類 T26b-29,41,85 |
13中觀部類 T30a,42,45,85 |
14瑜伽部類 T30b-32,42-44,85 |
15論集部類 T32,44,85 |
16淨土宗類 T11-12,26a,37,40b,47,85 |
17禪宗類 T47-48,85 |
18史傳部 T49-52 |
19事彙部類 T53-55,85 |
20敦煌寫本類 T85 |
3. 不同的關聯結構經錄之檢索效果比較
最後,我們將比較三類不同的關聯結構經錄之檢索效果如下:
經文版本:CBETA電子佛典(2001 Apr.) 檢索範圍:全部五十六冊經典 檢索名相:法華三昧 檢索結果:共得277筆,散見於不同位置,如右圖所示: 優點:可查詢全部經典 缺點:結果過多,不易進一步分析 缺點改進方式:使用布林檢索,或採小範圍分部檢索 |
|
經文版本:CBETA電子佛典(2000 Jul.) 檢索範圍:法華部 檢索名相:法華三昧 檢索結果:共得25筆,如右圖所示: 優點:範圍小,檢索快,內容易於整理 缺點:如果要查詢相關的內容,則需另行參照查詢 缺點改進方法:擴大檢索範圍,或是合併不同的檢索結果
|
|
經文版本:CBETA電子佛典(2001 Apr.) 檢索範圍:法華部類 檢索名相:法華三昧 檢索結果:共得117筆,如右圖所示: 優點:檢索結果較具相關性,易於整理 缺點:需另行編目,較為複雜 缺點改進方式:使用CBETA提供之電子佛典經文
|
|
【附註】
註1:《開元釋教錄》「般若經建初者,謂諸佛之母也。舊錄之中,編比無次。今此錄中,大小乘經,皆以部類編為次第。小乘諸律,據本末而為倫次。大乘諸論以釋經者為先,集解義者列之於後。小乘諸論據有部次第,發智為初,六足居次,毘婆沙等支派編末。聖賢集傳內外兩分,大夏神州東西有異,欲使科條各別,覽者易知。」(T55, no. 2154, p. 582, b11~13)
註2:呂澂,〈略談《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中譯本部分的編次〉,《中國哲學史研究集刊》,第1輯,(1963,reprint 1980)。
註3:方廣沯,《佛教大藏經史(八-十世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