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一期 91年9月
從佛教傳承談佛教知識體系
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鄭振煌
【摘要】:佛教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殆為世界文化中之最,不可能以一篇短文介紹。本文從佛教傳承的角度敘述佛教知識體系,共分十二段:佛教知識體系旨在滅苦、佛教知識的結集、三藏十二部的知識體系、大藏經的出版、中國佛教十大宗的知識體系、《菩提道次第論》的知識體系、《清淨道論》的知識體系、《密宗道次第廣論》的知識體系、西藏佛教九乘佛法的知識體系、《成佛之道》的知識體系、《四部宗義》的知識體系、結論。
關鍵詞:佛教傳承;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佛教知識;三藏十二部;大藏經;菩提道次第廣論;清淨道論;密宗道次第廣論;成佛之道;四部宗義
釋迦牟尼佛示現於二千五、六百年前的印度,述而不作,針對人生的苦痛,以個人修行所得的離苦之道教導弟子。他無意開宗立派,更無意著書立說,並無知識體系可言。嚴格說來,佛教是後代修行者根據佛的意思衍生出來的知識體系。由於佛教的開放性、包容性、人間性、實用性和實證性,為適應不同時空而發展出碩大無朋的知識體系,應為各宗教之最。本文旨在勾勒各傳承的知識體系,供社會大眾鳥瞰佛教知識體系的輪廓。
一、佛教知識體系旨在滅苦
佛教既為離苦之道的法門,則一切傳承當以四聖諦為中心:苦諦(苦的內容)、集諦(苦的原因)、滅諦(苦的息滅)、道諦(滅苦之道)。苦諦和集諦攝於聞思二學或信解二次第,亦稱因或根。道諦攝於修或行。滅諦攝於果或證。故佛教的知識體系可以矩陣示之:
南傳佛教各傳承
漢傳佛教各傳承
藏傳佛教各傳承
因(根、聞思) 道(修、行) 果(證) 佛教本解脫一味,並無大小乘或顯密之分,但以眾生因緣而起諸法門。南傳佛教的解脫之道,主要為觀照個己身心的無常、苦、無我。漢傳佛教的解脫之道,主要為發菩提心、利他行願而證入畢竟空性。藏傳佛教的解脫之道,進一步強調身口意三密相應。或重出離,或重轉化,或重自解脫,或重自他共解脫;或權,或實;或因地修,或果地轉。一切法門皆在解脫眾生的苦,而苦源自無明和造業,故滅苦之道為徹悟人生宇宙真相的明,並以清淨心行身口意業。
二、佛教知識的結集
1.第一次結集(383BC):佛滅以後,在阿闍世王護持下舉行,有五百阿羅漢會集於摩揭陀國王舍城外七葉窟,以摩訶迦葉為上首。由阿難陀誦出經藏,即漢傳佛教的四阿含經 (1) 長阿含經,(2) 中阿含經,(3) 增一阿含經,(4) 雜阿含經。這四種經是釋迦初成道時候所說,《長阿含》是破斥婆羅門教的邪見;《增一阿含》說明人們修世間的種種善事造下善因,來世能投人道或天道的善報;《中阿含》進一步說明修出世間的善因,來世能出生死得涅槃;《雜阿含》說明世間禪定與出世間禪定的分別,屬於定學。南傳佛教則匯集為五部尼柯耶,於《增一部》、《長部》、《中部》、《相應部》之外,別立《小部》。律藏由優婆離誦出的《八十誦律》,是佛門一切戒律的根本,部派佛教時期各部派各有所宗,從這根本律再分《十誦律》、《摩訶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統稱為波羅提木叉戒。爾後大乘菩薩戒起,稱闡述大乘菩薩戒相的《菩薩地持經.方便處戒品》、《梵網經》卷下等為大乘律。
2.第二次結集(280BC):佛滅後百年,毘舍離附近的跋耆族比丘對戒律產生異見,行「十事非法」。與會七百比丘集會毘舍離城,以耶舍為上首,所以也稱七百集法。所謂十事非法為 (1) 鹽薑合共宿淨,(2) 兩指抄食淨,(3) 復坐食淨,(4) 越聚落食淨,(5) 酥油蜜石蜜和酪淨,(6) 飲闍樓伽酒淨,(7) 作坐具隨意大小淨,(8) 習先所習淨,(9) 求聽淨,(10) 受蓄金銀錢淨。會後,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根本分裂)。
3.第三次結集(251BC):佛滅度後二三六年,佛教在中印度的阿育王時代,因阿育王護持正法而發起第三次結集。在布薩集眾中,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能破外道邪見徒中選知三藏得三達智者一千比丘,在波吒釐子城(華氏城)做第三法集,經九個月完成,經律論比第一、二次結集更具完備。
4.第四次結集(130AD):佛滅度後四百餘年,北印度犍陀羅國的迦膩色迦王,精選德高望眾的僧侶五百人,以脅尊者、世友尊者二人為上首,在迦濕彌羅國結集,解釋經律論三藏,各有十萬頌,總計三十萬頌,解釋論藏者即現存《大毘婆沙論》二百卷。此次結集和從前結集有兩點不同:(1) 用有部的學風整理三藏,是有部一宗的結集。(2) 重在解釋三藏的義理,並非搜集佛的遺教。印度諸論及南傳佛典並未記載此事。南傳佛教將十九世紀在斯里蘭卡舉行的五百僧人結集,作為第四次結集,首次將巴利語三藏輯錄成冊。
5.第五次結集(1871AD):緬甸敏東王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舉行三藏結集。以律藏為中心,考訂校對聖典原文的異同,經五個月完成,將文字鐫刻於七二九塊方形大理石上,並豎立於曼德勒山下之拘他陀塔寺內,周圍又有四十五個佛塔圍繞著。
6.第六次結集(1954AD):於1954年五月十七日的「衛塞節」,緬甸佛教徒為慶祝佛誕二千五百年,在政府贊助下,於仰光北郊五里處的藝固山崗上結集,排印緬文三藏聖典,並邀請南傳佛教各國高僧共二千五百位參加。
7.大乘經典的結集,史無明載,然《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提到在第一次結集時,「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如慎勿使有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戒律藏者亦集著一處。」依此,第一次結集早有菩薩藏的大乘經典。《大智度論》卷一百又說:「佛般涅槃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說明阿難和文殊、彌勒結集大乘經。
8.秘密經典有說阿難結集,有說金剛手菩薩結集,並無確實史料證明。《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云:「復次慈氏,云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法妙蘊,……攝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毗奈耶,三阿毗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今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呾纜藏,其鄔波離受持所說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說阿毗達磨藏,曼殊室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
三、三藏十二部的知識體系
小乘三藏:(1) 法指佛說的教法。(2) 律指佛教出家教團日常生活規則的總集。經指阿含經,有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律藏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共有七種:(1) 巴利律,(2) 五分律,(3) 四分律,(4) 摩訶僧祇律,(5) 十誦律,(6) 有部新律,(7) 西藏譯律藏。論藏:對經(法)與律的種種研究,稱為對法和對律,文獻稱「阿毗達磨」,將此集錄起來稱論藏。論藏有巴利七論:初期的法集論、分別論、人施設論;中期的論事、界說論。後期:雙論、發趣論。以及說一切有部七論:初期的集異門論、法蘊論、施設論。中期的識身論、界身論;後期的品類論、發智論。
大乘三藏:初期大乘經典有《大品般若》、《金剛般若》、《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中期大乘有如來藏、佛性系統、瑜伽行派系統與中觀派產生。中國的大乘佛教把《梵網經》(梵網戒)與《善戒經》(瑜伽戒)當成大乘戒。論有《大毘婆沙論》、《大乘莊嚴論》。
大乘十二分教:佛典依文體與內容類別為十二種,稱為十二分教,或譯為十二部經、十二分聖教。有些是依據表現形式來分類,如契經、祇夜(重誦)、偈;有些是依據敘述方法與形式來分類,如自說、如是語、方廣、論議;有些是依據內容性質來分類,如因緣、譬喻、本生、未曾有法。佛所說法或屬於其中的一、二或三項。故三藏聖典要用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來分類,並不太可能。這十二分教為:(1) 契經:廣義,指十二分教全體的十二部經而言。狹義,就是簡潔地將要點敘述下來的散文集。(2) 祇夜:本意為「可以唱出來的」,但文學形式裏是指用韻文來重覆散文所敘述的作品。(3) 記別:本意是「問答體的解釋文章」,後來進一步解為「對簡單的做詳細解說」之意。大乘佛教更指佛對弟子「成佛的預言」。(4) 諷頌:這是一種只有韻文的文學形式,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5) 自說:遇到某種令人感動的事件時,自然由衷而發的言論。主要指「佛自說教法」,在形式上散文韻文都有。(6) 因緣:指說法時,在某種因緣條件下,說出一種序文式的故事。(7) 譬喻:釋尊英雄行為的故事、與因果業報說有關。(8) 本事:佛弟子過去世的故事或過去佛的世界所發生的故事,或轉輪聖王的故事。(9) 本生:佛陀前生的故事。(10) 方廣: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大乘佛教以之稱大乘經,或名方等。(11) 未曾有法:指佛所說那一類希有、未曾有、不可思議的事情。(12) 論議:指與略說不同的廣說,是一種詳細注釋的說法。
四、大藏經的出版
凡以經律論為主的大規模佛典集成,稱為大藏經。現存大藏經有九大語文系統: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巴利文、傣文、英文。以下擇要述之。
1. 中國出版的大藏經
(1) 北宋蜀板大藏經:開雕於宋太祖開寶四年(971AD)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AD),全部四百八十函五千又四十八卷。
(2) 明朝南北藏: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AD)在南京開雕一部大藏經,通稱南藏板,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成祖建都北平後,於永樂十八年(1420AD)重新開雕藏經,到英宗正統五年(1440AD)刻成,稱為北藏板,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
(3) 清朝龍藏:雍正十三年(1735AD)起開雕,到乾隆三年(1738AD)完成,計七百三十五函七千八百三十八卷。
(4) 頻伽藏:清宣統三年(1911AD),上海頻伽精舍以私人財力雕印,計四十函八千四百一十六卷。
(5) 影印續藏經:民國十一年(1922AD)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十三年完成,總計一千七百五十七部,七千一百四十八卷。
2. 其他出版的大藏經
(1) 高麗板:自紀元1020年開雕,1087年完成,計五百七十函,五千九百二十四卷。大部分依北宋蜀板藏經,並蒐集開元以後新譯新撰的經典。又依北宋蜀板、高麗舊板、契丹板比較對照,嚴密勘定,自1236年重新開雕,1251年完成,稱為再雕板,計六百三十九函,六千五百五十七卷。
(2) 契丹板:遼興宗(1031-54AD)時開雕,到道宗時(1055-64AD)完成,計五百七十九帙。
(3) 日本板:紀元1637年,僧人天海賴德川幕府的保護,創設雕經局於東叡山寬永寺,開雕全藏,到紀元1648年完成,計六百六十函,六千三百二十三卷,這是活字版大藏經,世稱為天海經。藏經書院的正續藏:紀元1902年,京都藏經書院以明藏做底本,排印大藏經,四年後完成,計三十七套,六千九百九十二卷,因卷端有卍字,稱為卍藏版。
藏經書院又刊行續藏經,自明治38年(1905AD)到大正元年(1911AD)經八年完成,計百五十一套,七千一百四十八卷,稱大日本續經藏。
大正十二年(1923AD),高楠順次郎等人又發起大正新修大藏經,昭和三年(1928AD)完成,計五十五函,二千三百三十六部,九千零六卷,稱為大正藏。
五、中國佛教十大宗的知識體系
1.成實宗:姚秦時,鳩摩羅什譯出《成實論》,是佛滅後九百年,由訶梨跋摩所作,內容為苦、集、滅、道四諦,發揮人空法空的道理。「人空」即人的身體是業識為因,父母為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人就沒有了。「法空」即人們聽見說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體固然空,然而構造這身體的元素(法)終久不滅,是不空的。那裡知道宇宙中間一切東西(法),沒有不是因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法也是沒有。
2. 俱舍宗:六朝時(五世紀-六世紀)南陳真諦法師三藏,譯出《俱舍論》,此本是世親菩薩所作的《阿毘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阿毘為對,達磨為法,俱舍為藏,就是對法藏論,內容為苦、集、滅、道四諦,說明有漏(有生滅的)、無漏(無生滅的)的法,末卷說無我是小乘有部最後的發展。
3. 淨土宗:東晉(四世紀)慧遠所創,居江西廬山東林寺,立白蓮社,開念佛法門,有一百二十三人參加。佛為末世眾生根器淺薄,開直捷法門,教人一心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淨土。這宗依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在教理以外,特重實行。
4. 禪宗:南天竺菩提達摩來中國(520AD),後入北魏,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法,成立禪宗。從達摩傳到第六祖慧能以後,禪宗又分成南北兩派,南禪後來又分五個支派:臨濟宗、雲門宗、曹洞宗、溈仰宗、法眼宗。
5. 三論宗:姚秦時(5世紀初)鳩摩羅什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傳入中國。《十二門論》是龍樹菩薩所作,說明十二種的法,全是破大乘他宗的迷執,明大乘的實理。《百論》是提婆所作,內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見,以明大小兩乘的中道。《中論》前二十五品是破大乘他宗的迷執,明大乘的實理。後二品是破小乘的迷執,明小乘的實理。唐朝嘉祥大師(名吉藏)做《三論疏》。故嘉祥以前稱北地三論,之後稱南地三論。北方又加龍樹的《大智度論》稱四論。
6. 天台宗:陳隋間(六世紀末)智者大師(名智顗)居天台山,建立天台宗。而出宗是慧文禪師讀龍樹《中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就悟到一心三觀的妙理。天台宗教人用功時候,返觀一心,先掃除一切從因緣生的妄念做空觀的功夫;之後再看這妄念怎麼會起來的?無非是一個一個假名,記在心裏,所以念念生起,這是假觀功夫;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觀功夫。智者大師也拿《法華經》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論》為指南,拿《涅槃經》扶助《法華經》,依《大品般若經》立空假中三觀的方法。
7. 律宗:大乘律有《梵網經》、《菩薩戒本經》等,小乘律有《十誦律》、《四分律》等。另道宣律師統一戒律,因住在終南山,故世人稱為南山宗。三昧律師開設戒壇於江蘇的寶華山,專用律法軌範僧徒,至今南北大叢林的傳戒,都遵照寶華山的戒法。
8. 法相宗:佛家以宇宙一切事事物物統稱之為法,凡法有它的本體叫做性,有它的現象叫做相,性祇一個,相有萬殊,就是我們心上起一念頭,也有它的相貌,總名法相。此宗由玄奘法師親到中印度,從戒賢論師受此教義。佛滅九百年,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處傳出《瑜伽師地論》,開始創立此教系;後來世親菩薩作《唯識三十頌》,護法菩薩等作《成唯識論》成為有力的學說。此宗所依的經為《楞伽》、《阿毘達磨》、《華嚴》、《密嚴》、《解深密》、《菩薩藏》,共六經;所依的論有《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十一論。另有慧沼作《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作《成唯識論演秘》。
9. 華嚴宗:唐朝杜順和尚,依《華嚴經》創立觀心法,名叫法界觀,為本宗初祖;智儼法師傳承這體系,作《華嚴經搜玄記》,為第二祖,至第三祖賢首國師法藏,作《華嚴經探玄記》,本宗大成;第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又作《華嚴懸談》及《演義鈔》,解釋華嚴奧義,於是華嚴宗如日麗中天,隆盛無比。華嚴四祖澄觀,作《疏》二十卷,作《演義鈔》四十卷,完成此宗教義。
10. 密宗:東晉懷帝永嘉時(四世紀),帛尸梨蜜多羅首譯出《孔雀王經》,之後唐玄宗開元時(八世紀中)善無畏來中國正式傳布密教;同時金剛智偕弟子不空也從海道到中國,宏傳此教,為有密宗的開始。密宗專以持誦密咒為教;密宗經典是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所說。此宗經典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主,之外對祈禱、供養等儀軌,極為重視。這宗祕密法門,是身、口、意三密相應,手結印是身密,口念咒是口密;心中觀想是意密。
六、《菩提道次第論》的知識體系
宗喀巴大師總攝三藏十二部經的要義,循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按「三士道」由淺入深的進程而編成此書。「三士道」是任何一種根機的人,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1. 本論的結構
本論根據《菩提道炬論》所說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等「三士道」的次第而組織。「下士道」指脫離三惡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門;「中士道」指解脫三有輪迴,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的法門。「下士道」有四階段:(1) 思惟人身無常,(2) 思惟三惡趣苦,(3) 皈依三寶,(4) 深信業果。「中士道」有四階段:(1) 思惟苦諦(三有生死過患),(2) 思惟集諦(煩惱及業流轉次第),(3) 思惟十二有支(流轉還滅道理),(4) 思惟解脫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學)。「上士道」有二大階段:(1) 發大菩提心,(2) 修菩薩行。修行有四階段:總說六度四攝和別說修止觀法。在三士道之前,作為三士道基礎的,又有二階段:(1) 親近善知識,(2) 思惟人身難得。在三士道之後,又說明發大菩提心者如對密咒信仰愛好,可進修密乘。
不論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學的,故又稱為「共同道」。為欲迅速圓滿福智資糧,在共同道基礎上,應進修密乘諸道,即先依善知識受大灌頂,守三昧耶戒及諸戒律。若學三部密,當先修有相瑜伽,後修無相瑜伽,由此得各宗所說的各部悉地。若學無上瑜伽密法,當先學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最後證得大金剛持果。這就是本論的大意。
2. 本論的主要內容
本論闡明三要道:(1) 出離心:厭離三有,希求涅槃之心,又名「解脫心」。(2) 菩提心: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3) 清淨見:又稱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
3. 本論的特點
甲、修菩提心法:修七重因果及自他交換二法。
乙、修止除掉沉法:修止有掉舉和沉沒二障礙。
丙、修空觀的抉擇:止觀等持。
丁、安立世俗諦:本論說明中觀宗雖破一切諸法自性,但要安立無自性的緣起──世俗諦。安立世俗諦要具備三個條件:(1) 名言識,指眼等六識。(2) 名言量,指正確的名言識。(3) 觀真實量(正量),故不墮「常邊」和「斷邊」。
七、《清淨道論》的知識體系
覺音(Buddhaghosa)著《清淨道論》,為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詳細、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傳上座部教理的必讀之書。覺音引用整個南傳三藏要點,並參考斯里蘭卡流傳的古代三藏義疏和史書而寫成此論。所以《大史》稱它為「三藏和義疏的精要」;德國唯里曼.蓋格(Wilhelm Geiger)教授也說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書」,亞洲南方各國的佛教學者都很重視研究它。讀了此書可以了解南傳佛教的主要教理,並看到一些當時當地的社會、經濟、歷史等問題。這部巴利三藏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國有多種文字譯本。
覺音嚴格按照當時大寺派的思想體系來寫《清淨道論》。其組織次第和內容與優波底沙所著《解脫道論》相似。本書分三十二品,依戒、定、慧三大主題次第敘述。前二品說戒,內容為戒的種類、好處和怎樣自願受持十三頭陀支等。中間十一品,主要敘述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定、食厭想、四界差別等四十種定境的修習法。後十品說慧學,是本書最重要部分,集南傳佛教論藏的主要內容和七部論以後發展出來的教理。其主要論題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諦、十二因緣起等。此處解釋物質方面的色蘊,有二十四種所造色;解釋精神方面的識蘊,有八十九心、心識過程中的十四種作用和五十二心所法;解釋緣起各種條件有二十四緣等。這些都是南傳佛教的特色。
八、《密宗道次第廣論》的知識體系
《密宗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在西藏渥得貢賈山下慈氏寺造,概論密部教法而以無上瑜伽為重點。本論內容分二:
1. 顯示佛陀正法為求解脫之要道
總敘聲聞、緣覺及菩薩諸乘。別敘大乘二種:顯教、密乘。
密乘應機立教有四續部:(1) 事部:為下品根機設,專修外事。(2) 行部:為中品根機設,等分修外事與內瑜伽。(3) 瑜伽部:為上品根機設,著重內修三摩地瑜伽。(4) 無上瑜伽部:為上上品根機設,專修最勝內瑜伽。
無上瑜伽續又分為父續與母續二類。說明顯品、方便品和幻身之續為父續,以《集密經》為上。說明空品、慧品和樂品無分別智之續為母續,以《勝樂經》為上。
2. 指導入彼要道次第不同之門
略說二種大乘共道次第:先於具德相的善知識前以意樂、加行如理依止,善知識為說皈依,發菩提心,方成大乘學者。
廣說金剛乘不共道次第有四:(1) 事部道次第,(2) 行部道次第,(3) 瑜伽部道次第,(4) 無上瑜伽部道次第。
事部道次第有四:(1) 舉行灌頂令成修道之器。(2) 清淨律儀及三昧耶。(3) 念誦靜慮:修前加行(沐浴、加持等)、修正行(自觀為本尊,修習念誦及供養、讚嘆、懺悔、發願等),修後行(灑淨、念誦、護摩、施食等)。不待念誦靜慮中,有住火、住聲的靜慮及聲後靜慮等。(4) 修成就:息災、增益、降伏。
行部道次第有四:(1) 舉行灌頂令成修道之器。(2) 清淨律儀及三昧耶。(3) 瑜伽:有相瑜伽是不修空性之本尊念誦,分外四支念誦及內四支念誦。無相瑜伽是修空性(中觀正見所抉擇的諸法無自性)之本尊念誦。(4) 修成就:息災、增益、降伏。
瑜伽部道次第有四:(1) 舉行灌頂,即入金剛界曼荼羅等灌頂。不受五部律儀而僅受菩薩律儀者,僅傳弟子灌頂。若俱受五部律儀者,則傳以金剛阿闍灌頂。(2) 清淨律儀及三昧耶。(3) 修本尊瑜伽:有相瑜伽分緣粗本尊身四座瑜伽及緣細標幟四座瑜伽。無相瑜伽分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等四部修法。(4) 修成就法:靜慮、念誦和護摩修悉地法。其所修的共悉地是事行二部。
無上瑜伽部道次第有四:(1) 清淨灌頂(瓶、密、智慧、第四),成辦修道法器。(2) 淨三昧耶及律儀。(3) 住三昧耶修道次第。生起次第由三三摩地等修法,以嚴淨行者心地;圓滿次第修大印及樂空無別瑜伽,以期證得佛果悉地。(4) 現證所修之果,上品根器速成佛果,中小品得諸悉地。
九、西藏佛教九乘佛法的知識體系
寧瑪派把整個佛教的顯密教法分為九乘:顯教三乘,密教六乘。密教六乘又分外密三乘、內密三乘,最後一乘還包括三部。九乘即九個等級。分等級是因為眾生根器、意樂、時機各有不同,而佛是因時制宜、隨類施教,故有這些差別。其目的不外是求解決煩惱和證菩提。
顯三乘分聲聞、獨覺、菩薩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階段。小乘的聲聞乘認為,應當斷三業行,對治煩惱,守持淨戒,修十二頭陀苦行,入四諦十六觀法,悟到人無我,斷煩惱障,生起菩提智慧,證阿羅漢。獨覺乘也認為,應當對治三業行,徹斷煩惱,入十二因緣門,悟法無我,斷所知障而得菩提智慧,證阿羅漢果。由於他們自利,不管眾生,證得的菩提智慧不圓滿,故皆屬小乘。而菩薩乘認為,應當徹斷煩惱,嚴持淨戒外,還要修四無量心、七聖財、十法行、發菩提心、廣行六度、雙悟人法二種無我、雙斷二障,才能開顯菩提妙智。菩薩雖未證成佛大覺,但利己利他,發心廣大,故屬大乘。
顯教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就,故顯乘又稱為因乘或性相因乘。因乘即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道品趨往涅槃道之資糧,是顯教之漸修法門。密教則運用轉煩惱為菩提的方便,不需長時間艱苦修行就可以達到快速成就菩提。這因為密宗認為眾生就是佛,即心是佛;佛和眾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煩惱,悟即菩提,煩惱為菩提。因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得境拉到因位作為目標修持,成就佛果。故又稱為果乘或金剛果乘。
外密三續提出「三密相應法」,用眾生造業和煩惱的身語意三業,轉變為佛的身語意三密,即可相應獲得成就。但因眾生業重,不敢自認為佛,一時轉不過來,所以外密才有三乘劃分。
外密三乘有制耶、鄔巴、瑜伽等三乘,約當新派的事續、行續、瑜伽續三續部。事續部:注重身語清潔等外事,而內修瑜伽法。行續部:既重身語外事,也重內心修定,是內外雙重的瑜伽法。瑜伽續:重內部瑜伽的修煉,觀我為佛,敢於承當自己是佛。
內密三乘是專顯內瑜伽最勝三摩地之修法,又稱為無上瑜伽。寧瑪派的內密三乘有:摩訶瑜伽、阿魯瑜伽、阿底瑜伽,約當新派的父續、母續、不二續。父續又稱方便續,專重俱生大樂智的幻身修法,如《毗盧》、《大幻網》、《密集》等。母續又稱勝慧續,專重甚深之光明修法,如《勝樂》、《佛平等合》等。不二續即光明與幻身二者的結合,為大圓滿法。
寧瑪派無上瑜伽分為《經、幻、心》三部。三大瑜伽之實修,在正修前先修曼荼羅、日入壇灌頂、授三昧耶戒及修其他儀軌。摩訶瑜伽屬幻部,其修法按幻網教規分為方便道與解脫道二道。阿魯瑜伽屬經部,其修法以依於智慧圓滿次第為主,證悟界覺無分別智,獲得解脫。其亦有上、下門等修法。解脫先依正理,擇界覺無別之正見,其次進入實事,入無相、無分別三摩地。阿底瑜伽屬心部,即要門大圓滿。肯定即心是佛,圓悟一心,契證菩提和煩惱二無分別,佛與眾生二無分別,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十、《成佛之道》的知識體系
佛法重點在「端正法」。印順導師著《成佛之道》,依太虛思想 (1) 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故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2) 揭示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法,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攝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趨入佛道。(3) 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道的方便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這是印順導師所顯示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之著論。本論分為五章:
第一章歸敬三寶,說明皈依佛法僧。
第二章聞法趨入,說明聽聞師父開示,才能入佛法大殿。
第三章五乘共法: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本章說明人乘正行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而趨向佛道,並說天乘如何修十善法。
第四章三乘共法,說明聲聞乘修四聖諦及八正道,獨覺乘修十二因緣。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說明菩薩乘修六度萬行和四無量心,是在人、天、聲聞、緣覺乘的共德上,進明佛菩薩的因行果德。「菩薩之所乘,菩提心之相應,慈悲心為上首,空慧是方便。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而「不共」有二義:一為人、天、聲聞、緣覺乘中所沒有的。二為在佛菩薩的心行中,統攝一切功德,無不成為大乘的特法,如般若的摩訶衍品,總一切功德而名為大乘。
十一、《四部宗義》的知識體系
印度佛教分為大乘及小乘二種。小乘宗派有毘婆沙宗和經部宗,大乘宗派則為唯識宗和中觀宗。成就此四宗有三次第,依宗的因位(抉擇正見)、道位(修習行持或正道)、果位(現證菩提或究竟果)修法。當中以抉擇正見的因位為重要,因為道果都是依於抉擇正見而建立的。
本著因道果以明內宗別外宗(外道)。內宗宗見有二:一為四法印見(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為不生不滅的法印。二為無我見,又分 (1) 補特伽羅無我,其建立有兩大類:一是離蘊我(常一自在我),一是即蘊我(五蘊及心為我)。(2) 法無我。
內各宗各部所建立的即蘊我有:
1. 正量部:許不離蘊不即蘊、與蘊一異不可說的不可說補特伽羅。
2. 毘婆沙師:許五蘊和合為補特伽羅。
3. 經部宗:隨教行俱舍論及順根本經部師許心為補特伽羅,隨理行派立內相續識為補特伽羅。
4. 唯識瑜伽行師:立阿賴耶識為補特伽羅。
5. 中觀自續師:立意識為我。
以上五家即蘊建立補特伽羅,其理由無非為了在名言設施及因果作受所依權說。
6. 中觀應成派:唯許依止現前之五蘊身假立為我。
中觀自續以上諸師所建立的我,都不離斷見與常見。中觀應成派由無自性的名言有理能遮斷見,由名言有即無自性理能遮常見,則能通達正見。
各部宗的法無我見:
1. 毘婆沙師:只論補特伽羅無我,不論法無我。
2. 經部諸師:只有法假,不許法性空。
3. 唯識瑜伽行師:破細色無方分極微為粗品法無我,許外境空及能取所取異體之二取空為圓成實,是細品法無我。
4. 中觀自續師:隨瑜伽行者視唯識細、粗兩品法無我都是粗品,許一切法諦實空(即勝義空)為細品。隨經部行者唯立一品法無我,許一切法於勝義中空無自性。
5. 中觀應成派:唯許施設事之諸蘊由諦實空為法無我。
各宗之道(修行)即不著常、斷、有、無、不著我、不著無我等捨如是等一切之二邊,往中道正見,行中道正見。
另所取果分二種:一、所得果,二、所斷果。所得果者,修清淨行,今世後世當得超三界成就究竟解脫的安樂。所斷果者,依金剛喻定,永寂眾患得究竟。
十二、結論
佛教知識博大精深,雖畢生鑽研亦無以探其究竟,修學之道,應先瞭解自己根性,親近善知識,抉擇相應法門執持之,則解脫可期。進而發菩提心,廣學一切法門,從利他行中體證空性,成就無上佛果。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3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