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七期 90年9月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 (1963∼2000)》編輯答客問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以下簡稱《彙編》)是近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第一本佛教領域的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彙編。本書出版時,大家關心詢問《彙編》的編輯過程:如何收集資料?如何分類?為何需要耗費十年的時間編纂?又,從本書的內容是否可以看到臺灣學位論文的研究概況……。有許多讀者希望編輯單位可以提供編輯經驗為參考。因此本館藉此整理編輯答客問,以饗大眾。
一、編輯《彙編》的緣起和目的為何?
(一)編輯緣起
1. 滿足圖書館服務讀者的需求
本書的編輯計劃可說是水到渠成,從圖書館的服務出發,順著讀者需求而延展出的成果。由於讀者到圖書館找資料,從服務中發現「博碩士論文」主題內容相當豐富,可供研究參閱,因而開始收集典藏。當資料累積到一定份量時,於民國80年開始初步計劃編纂事宜。
2. 肯定博碩士論文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
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相當廣泛,有佛教教理、教史、經律論、儀制、信仰、文學、藝術、宗派等研究,最可貴的是這些論文中,有不少研究著重以研究者的學術理論背景,作佛教現象的實證探討,如:以社會福利觀點探討慈濟功德會;以心理學觀點探討靜坐的功效;以成人教育理論探討佛教成人教育課程等等,這樣的學術論文整合理論與應用的結果,對佛教的學術發展有重大的貢獻,對實務界亦提供參考與應用的價值,實不容忽視。
因為這些論文大抵是研究者以其專業學科為基礎,進行研究、觀察、探討,所以佛教學的相關研究與過去顯然有所差異,無論方法或主題的選擇較以往多元,觸及面也更寬廣,值得研究者參考。
(二)編輯目的
1. 整理佛教文獻資料,便利研究
希望透過資料的收集,可以保存及整理歷史,以便利佛學研究。而將資料結集編輯成書,也可以節省找資料的時間,使佛學研究向前跨一步,奠定學術研究的基礎。
2. 瞭解佛教學位論文研究的成果
本書的編輯有助於瞭解佛教學研究發展的脈絡,可以從論文的質、量分析、分類統計,看出全國各研究所對相關佛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與特色,提供研究者選擇研究主題、指導老師之參考,或以此奠基,開展出佛教學研究更寬廣的未來。
二、如何界定收錄之主題範圍?
本書編輯初期只界定收錄佛教主題的資料,之後隨著資料查找的深入,發現不少研究主題,或多或少與佛教有交集,致使編輯們不斷思考與佛教相關領域的論文,其比例應達多少才收錄?宗教學有涉略佛教的主題是否收錄?探討西藏、敦煌的論文要全收,或只收與佛教有關的部分?……凡此種種問題,都是在編輯過程中,屢屢與各方專家討論,經過不斷釐清,才定位出本書對於佛教「相關」程度的界定。
編輯取決的理念在於佛教的發展與傳播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與當地信仰的關係,因此,凡是佛教的發展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互動的影響關係,由此而發展的專門領域即做全面性收錄。如:西藏佛教的發展與西藏當地的社會經濟、政策、語文及藝術有密切的關係,研究西藏佛教不能不瞭解西藏風俗民情。同樣的,有關「敦煌學」的論文也是如此。
另外,考慮宗教信仰與區域性的發展關係,可能對佛教發展及研究有影響,所以特別針對發生在臺灣地區本土的各種宗教信仰(如:民間信仰、一貫道、新興宗教、道教)之活動、藝術等資料加以收錄,以作為他山之石參考的價值。
基於此將「佛教相關」內涵界定如下:(註1)
1. 凡佛教與各學科、佛教與各宗教之關係及其比較,以及受佛教影響或與佛教有交涉之文獻;
2. 凡與佛教研究範圍有交叉或重疊之學科,例如西藏研究、敦煌學、宗教理論、印度哲學等文獻;
3. 凡在臺灣地區發展傳布之道教、民間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新興宗教等宗教信仰及宗教藝術之文獻。
不可諱言在編輯過程中對於「生死學」、「安寧療護」領域的論文,我們也蒐集了近百篇的提要,但因為此領域研究內容相當多元,如:研究小學生、青少年對生死的態度、安寧照顧……等,與佛教相關的比例甚低,雖言佛教關心生死問題,但最後我們還是割捨不編入。
另外,對於違背佛教義理,闡述錯誤佛教思想的論文,曾議論是否應當收錄,幾經討論,為了保存文獻的完整性,最後決定照常收錄。
三、如何界定收錄地區?
本書以收錄臺灣地區的學位論文為主,因至政大社資中心收集資料時,發現香港地區的佛學論文,部分研究主題特別且具學術參考價值,因此,討論評估後決定收錄。為恐資料收集不全,還特地到網站上搜尋香港各校之博碩士論文,但僅新亞研究所將論文目錄上網(提供論文題名、撰者、年度),在遍尋不著的情況下,只好以政大社資中心典藏的論文,再配合網路上查詢到的資料為主。
至於大陸地區的博碩士論文,目前雖然有一網站提供查詢,但資料不全且使用方式有限制,在多方考慮下,決定先不予以收錄。另外,歐美其他國家部分,受限於語言、人力上的困難,因此暫不予考慮。基於以上之原因,最後決定目前先選擇臺灣及香港地區的學位論文為主,待來日再擴充收錄其他地區的論文。
四、如何收集資料?
(一)實地讀架採集
本書編纂始於民國80年起實地採訪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國家圖書館及各校系所之館藏資料,以地毯式讀架選取與佛教相關之博碩士論文。依教育部規定,研究生論文考試通過,需將論文繳交至規定地點作永久保存。至於博碩士論文的存放地點,則有幾次的大變動。早期由於教育部無空間擺放,而當時的中央圖書館又侷限於植物園的一角,也沒有空間和人力來接受。後來得到政大前校長李元簇博士首肯,於民國63年將所有的論文移交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並將木柵教育部倉庫庫存大陸淪陷前的論文一併移存。(註2)至民國75年,教育部正式規定各校的博碩士論文需繳交給國立中央圖書館(即目前的國家圖書館)、國立教育資料館、政大圖書館三處。(註3)之後教育部於民國83年公布學位授予法第八條規定:「博碩士論文應以文件、錄影帶、錄音帶、光碟或其他方式,於國家圖書館保存之。」(註4)
由於各種因素變遷,導致國內博碩士論文的存放分散多處,且部分論文可能因年代久遠而失佚。因此,收集資料時有些不便,且在本書編輯過程中,往往為了查核全文資料,幾處奔波追查到底,除了國家圖書館及政大社資中心外,有時也需到各校圖書館查詢。這是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最具挑戰的困難。雖然編輯們力求完整收集,但因客觀因素有所缺漏在所難免,尚請各方不吝指正。
(二)資料庫比對查詢
此外,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要完整收齊一領域的資料已屬不易,更何況是未經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獻,雖然以地毯式的方式採集資料,為避免缺漏,因此配合資料庫及各專題學位論文目錄,一一核校。
近年國內有許多的博碩士論文資料庫,如:「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國家圖書館)、「國科會科資中心碩博士論文目錄檢索系統」、「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資料庫」(漢珍資訊公司)、「中華博碩士論文檢索光碟」(飛資得資訊公司)等四種資料庫,編輯們整理了近壹百個佛教的關鍵詞分別檢索四個資料庫,來加強資料收錄的完整性。
(三)佛學院所之研究論文未予收錄
本書編訂之初即設定以教育部體制下之公私立各大學校院博碩士論文為主,因此對於國內佛教機構所創辦非教育部體制的佛研所論文,則未予收錄。然本書編輯工作進行到最後階段時,有不少學界人士建議佛研所論文應當予以收錄,提供學界參考。但在瞭解各佛研所的論文資料後,發現差異性太大,有的佛研所收藏相當完整並整理目錄上網,有的單位校方無保留論文,或有留存但因乏人整理已遺佚,種種因素,原本考慮以「附錄」方式編入,然經討論後決定先予以割愛。
五、如何擬訂《彙編》編輯格式?
本書之編輯格式,以論文建檔格式而言,主要參考《中國編目規則》修訂版,分六項,依序為:論文題名、撰者、學校系所名稱、學位別、指導教授、出版年;每一項度間以二個半形空格分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編輯的最後核校階段,花費許多時間處理資料的統一性問題。如每筆資料所採用的破折號不一,有採全形,有使用兩全形的;還有以著錄目次為主的提要,其章節與章節名稱之間是否要空格?為求每篇論文提要編排之美觀,以方便閱讀,編者特將部分符號統一,並訂定提要呈顯方式的原則;對於各學校系所名稱,很多撰者使用不一致,為求統一性,編輯者亦逐一查核修改;另外,缺字的問題,部分論文使用電腦無法輸出的異體字,編輯則自行造字解決。雖然這些問題都相當瑣碎,但因這關係著資料的正確性,因此在處理時,也就格外的謹慎。
六、論文「提要」的部分如何形成?
本書編纂是從收集的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開始進行影印論文之書名頁、目次頁、摘要部分,並邀集大批志工建檔、核校。由於早期的論文大都沒有書寫摘要,因此本書之「論文提要」有從目次擷取或由緒論擇要摘出,後期則依據原論文提要著錄,至於原提要中之「感謝詞」或「致謝詞」則刪除之;凡原論文未有「提要」者,則取論文目次或節錄論文序言、緒論代替之。(註5)
此外,提要的內容主要以「照錄」為原則,唯經查證文字如顯有訛誤者,逕予改正之,如無從查證則保留原文,以示慎重。(註6)
七、博碩士論文如何進行分類?
當資料收集告一段落時,開始依《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十大類目做文獻之分類,結果發現論文的論述內容無法用現有的類號涵蓋,因此決定不受類表十大類的限制。而先將每篇論文參考《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給予最相近的屬性類目(也許是類表的第二級類目或第三級類目),所得約有170多個類目,最後再將這些類目按照類目的相關性,予以重組、歸併,若資料量多則給予獨立之類目,如「佛教文獻」;若類目屬性相近者,則予以歸併,如「素食」、「靜坐」、「拜香」屬於「佛教應用」的範疇,則設置「佛教應用」為一級類目,再細分二級類目則為「素食」、「靜坐」、「拜香」等。經過重新組織歸類共分出20個一級類目,75個二級類目;對於論述較少之戒律相關論文,如「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論文,我們則依其相關屬性之類目歸類,分入「西藏宗教」。如此由現有文獻內容著手分類,建構博碩士論文之分類表,也較符合「文獻保證」的原則。
其次,有關分類的方式,為了避免分類的分歧,當類表底定時,先由三位分編人員分別進行資料分類,再針對彼此差異部分進行討論、修正,最後擬訂了文獻的分類原則。如雙主題文獻,依內容所側重的主題分類;文獻內容涉及地區、時代者,先依學科性質分,其次依地區分,最後再依時代分……等文獻分類的簡則。
又為達到文獻分類便利使用之功效,一級類目如有必要再細分若干二級類目或三級類目,有些類目更為了版面簡潔及資料查檢的方便而做「暗分類目」,不註明類名,僅於分類目錄上以空一行分隔之。這些類目層級的訂定及暗分類目的採用,完全是視各資料量的多寡而做進一步之標示。
八、如何確定索引編製種類及編製方法?
本書輔助索引種類之選擇是以讀者最方便、需求最大的為優先考慮。原先擬編製四種索引:題名索引、人名索引、學校索引、年代索引,之後考慮編製索引的目的與效用性,而將學校索引取消。題名索引主要由論文題名、論文編號構成,其中部分副題名可明確表達主題具檢索意義的,亦提作索引,主要依筆畫順序排列。人名索引由撰者、被研究者、指導教授、論文編號構成,有關神祇(如:觀音、大士爺、……)及文學虛擬人物(如:哈克、……等),不列為索引,主要依筆畫順序排列,並為人名之異名編製「見」參照。年代索引則依論文出版年排序,每一條目包括論文題名、著者、論文編號三部分。
九、《彙編》收錄臺灣佛教學位論文之概況為何?
本書原收錄1,070篇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移除香港地區78篇不計,臺灣地區計有992篇。其中,由各類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之統計表(見圖一),據其分佈情況發現:18宗教與信仰最多,有199篇;其次是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有105篇;占最少的是05佛教地誌,僅有3篇。若單以純佛教領域之研究,很明顯的是研究「佛教人物及其思想」占最多數,其次為「佛教文學」,亦即表示在臺灣地區的教育體制下,佛教學之研究仍偏重於以人物思想及佛教文學研究為主。
【圖一】臺灣地區各類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統計表
另外,由圖二之統計表發現,自1963∼1980年,臺灣佛教相關學位論文僅有93篇,1981∼1990年有216篇,至1991年以後至2000年卻增加至683篇,為第二個統計年限的3倍多,第一個年限的7倍多。足見近十年來,研究佛教相關之學位論文,有大幅成長的趨向。
【圖二】臺灣地區各年限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統計表
十、《彙編》的內容反映哪些現象?
由本書可以解讀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與指導教授有相當大的關係,老師的研究方向,帶動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呈現一種師徒式的教育傳承,產生師生的繁衍關係。
由「年代索引」可以瞭解各時代普遍關心的研究主題,佛教發展的歷史軌跡,如民國89年有眾多非營利組織探討,以「慈濟」為樣本。80年代的論文出現諸多佛教與社會互動及慈善等主題,顯示近來年輕人逐漸關心佛教與社會的關係。
由「分類目次」可以瞭解研究的範疇與研究主題分佈情形。又由論文的成長量可發現,近年來宗教系所的成立,更加速佛教相關研究主題的出現,……等等。因此,由本書之各部分內容所反映出佛教學術研究的興替及其演變的現象,可以解讀相當多的資訊,並提供豐富的研究指引。
十一、如何善用《彙編》增益佛學研究?
建議使用本書的方式:1.
先閱讀編例瞭解編輯原則;2.
由分類目次可以窺見佛學研究的趨向;3.
利用書後輔助索引,如人名索引可以知道學者鑽研的研究領域與方向及研究領域的擴展方式;4.
瞭解分析自己研究領域的發展概況,針對不足之處改進。
十二、《彙編》出版之未來發展為何?
一本好的工具書,需要不斷更新資料,才能發揮其編纂的價值,以學位論文為例,每年都會有新出爐的博碩士論文資料產生,因此資料的更新尤為重要。本次出版我們的印量並不求多,出版紙本的目的是希望藉這個機會,將這段歷史作一整理,至於未來的走向,在功能上,希望建立檢索功能完善的資料庫,提供大眾使用;在內容上,增加收錄佛研所的論文及全球各地之學位論文,以建立完整佛教相關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
十三、編輯經驗分享
本書之編訂是由一個團隊共同合作的成果,其中運用了大量的志工,影印、建檔、核校、論文分類、編製索引等等。讓我們體認到一件事情的完成是需要多層面的人參與,如一般志工負責找資料、影印、建檔等基礎性的工作,而各領域的專家參與資料分類、編輯等事,如此結合志工及專業人士方可讓工具書的編訂更圓滿,亦即工具書的編輯,若能邀請圖書館學的專業人士加入,在凡例、索引、資料的分類,可以更完善。有美工編輯專業人士的加入,可以讓圖書排版美觀,使人容易閱讀。藉此呼籲,佛教界實有必要借助各領域的專業人才編製合宜合用的工具書,讓工具書的編輯更專業,達到真(資料正確)、善(內容豐富)、美(使用便利)的境界。
【附註】
註1: |
〈編例〉,《佛教相關博碩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0),頁(7)。 |
註2: |
韓介光,〈國內博、碩士論文整合之商榷〉,《政大圖資通訊》,1期(民81年5月),頁14。 |
註3: |
蔡香美,〈國內博、碩士論文的蒐集與整理〉,《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2卷3期(民83年9月),頁1。 |
註4: |
歐陽崇榮,王宏德,〈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簡介〉,《國家圖書館館訊》,78期(民87年11月),頁4。 |
註5: |
同註1。 |
註6: |
同註1,頁(8)。 |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27期目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