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七期 90年9月
試析臺港地區二十世紀後半期之
|
|
|
|
|
|
|
|
|
【01】 |
佛教文獻學 |
17 |
1.6% |
【11】 |
佛教語文 |
21 |
2% |
【02】 |
佛教思想 |
94 |
1.6% |
【12】 |
佛教文學 |
109 |
10.2% |
【03】 |
佛教史 |
47 |
4.4% |
【13】 |
佛教藝術 |
63 |
5.9% |
【04】 |
佛教人物及其思想 |
127 |
11.9% |
【14】 |
佛教應用 |
33 |
3.1% |
【05】 |
佛教地誌 |
3 |
0.3% |
【15】 |
佛教各宗 |
65 |
6.1% |
【06】 |
經典研究 |
36 |
3.4% |
【16】 |
西藏研究 |
55 |
5.1% |
【07】 |
論書研究 |
29 |
2.7% |
【17】 |
敦煌學 |
62 |
5.8% |
【08】 |
僧制及僧制史 |
14 |
1.3% |
【18】 |
宗教與信仰 |
199 |
18.6% |
【09】 |
信仰、修持、儀制 |
18 |
1.7% |
【19】 |
宗教藝術 |
38 |
3.6% |
【10】 |
佛教事業 |
33 |
3.1% |
【20】 |
印度哲學 |
7 |
0.7% |
除上表從橫向簡易分析各類研究之比重外,本文還從時間的縱向發展,整理各佛學領域在不同年代的研究狀況,如表二:「二十世紀後半期臺港地區博碩士佛教各領域研究之年代發展數據」(見文後表二)所示,藉此得以清楚掌握每個年代對各領域的關注情形,同時可作為檢討未來研究方向之一的重要憑藉。
關於表二製作範例,於此作一說明。表二在時間上的處理,乃按民國記年,將其劃分成民國五十年代前期(50-55)、後期(56-59),民國六十年代前期(60-65)、後期(66-69),民國七十年代前期(70-75)、後期(76-79),民國八十年代前期(80-85)、後期(86-89)等六個區間。文獻類別,則依照《彙編》之編目順序,而各年代研究部數之統計,則載於各學校機構前端,如編號「0204唯識思想」民國六十年代前期(60-65)的研究統計為兩篇,出自文大及臺大哲研所各一部,故以「2文大哲研所(1)、臺大哲研所(1)(縱列)」形式記之。至於「0405」明清佛教人物及其思想之八十年代後期研究統計為7部,當中高師國文所有2部,意即同年完成兩部佛教相關之學位論文,若非同年,便按年序前後並列。
而本文對各校所簡稱,多按照一般熟知慣稱,而較不為熟悉者,有香港新亞書院(簡稱「香新」)、香港珠海書院(簡稱「香珠」)、香港能仁書院(簡稱「香能」)、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簡稱「華梵東研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簡稱「玄奘宗教所」)、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簡稱「文大印研所」)、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簡稱「文大民僑所」)、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簡稱「淡大西文所」)等。根據表一、表二顯示,可以清楚看到佛教各類課題於各年代的研究狀況。從各類研究比例來看,「18宗教與信仰」類之研究,高居第一,按照上述,若將「18」、「19」概括一類,則非佛教之他宗教類相關研究,便佔全體二成以上(237:22.2%),而其他與佛教相關之各類研究,則僅佔全體七成七左右(833:77.8%)。職此,本文依各類文獻性質,將其分成「第一部分佛教類文獻」、「第二部分非佛教類文獻」兩大部分,再就各部分各類之年代研究,進行動向評析。
從各個年代的研究發展來看,「第一部分佛教類文獻」中的「02佛教思想」、「03佛教史」、「06經典研究」、「11佛教語文」、「12佛教文學」、「15佛教各宗」、「13佛教藝術」、「16西藏研究」、「17敦煌學」等類之研究,至少自民國六十年代前期以來便受到關注,陸續有相關論文提出,雖非多產,然每個年代的發展,大致出現均衡的狀態。而「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類之研究,雖亦起自民國六十年代前期,後期卻呈現空白現象,而大量研究則起於民國七十年代前期,直到民國八十年代後期仍是一處備受矚目的研究領域。大體上,各類研究自八十年代前期起,明顯大幅提昇。當中「10佛教事業」及「14佛教應用」兩類中,除少數幾部論文完成於民國七十年代外,可以說純然全是新近的研究課題。這與八十年代臺灣政治的開放、學術自由的時代背景不無相關,也與佛教界紛紛創辦大學之風有關;如華梵、南華、玄奘等大學的成立。同時關心佛教的課題,也逐漸走出人文社會學科範疇,如前述「10佛教事業」類及「14佛教應用」類,算是新近開闢出的研究領域,這兩類的研究多集中在民國八十∼八十九年之間,研究者及其研究課題,多超越人文,迄及理工農商醫等各學科領域,尤其後者,更集中在非人文學科範疇,說明佛教研究也隨著其他學科步入人文與科技結合等多元性、多角度的研究潮流之中。所以學科之間的合作,包括各類研究之間的整合,勢必也將成為未來佛教研究的一大走向。然這兩類所探討的對象,多關注於現代佛教問題,譬如「10佛教事業」類,專注於現代佛教慈善事業;尤過度集中在慈濟功德會等組織管理之研究以及教育事業的課題,而「14佛教應用」類則投注於燃香用料成分及其對現代空氣品質的影響,以及素食、禪坐對生理、心理所發揮的實際效果之檢測上。對於傳統歷代佛教社會事業、佛教教育理念、方式,以及靜坐在傳統社會醫療上的應用,素食在傳統社會裡的意義、價值觀念,或是佛具材料、生產製造對社會經濟、社會環境的刺激等諸如此類之研究,可說空白一片,亦是亟待開發整合之重要領域。
至於「第一部分佛教類文獻」中各類研究之比例,以「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所佔比例最高,其次依序為「12佛教文學」、「02佛教思想」、「15佛教各宗」、「13佛教藝術」、「17敦煌學」「16西藏研究」等七類研究達575部,占佛教相關研究總合(833部)之2/3強。若就內容性質而言,「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02佛教思想」、「15佛教各宗」等各類研究,大體不離佛教思想之探討範圍。除此,「06經典研究」及「07論書研究」,雖是針對一經一論之辯釋,實質上,仍屬佛教義理之論辯範疇。可見廣泛的佛教思想範疇實是二十世紀後半期臺港地區佛教學位論文關注的一大課題,說是其研究主流亦不為過。其他,如「01佛教文獻學」、「03佛教史」、「05佛教地誌」、「09信仰、修持、儀制」、「11佛教語文」、「08僧制及僧制史」、「10佛教事業」、「14佛教應用」、「20印度哲學」等九類研究,統合僅193部,足見上述各領域之研究,甚是不足;舉如「佛教地誌」類或「僧制及僧制史」類所收錄有關佛教經濟之研究,均屈指可數,極待努力,企盼他日「佛教經濟」能夠別成一類。而「印度哲學」之研究,於民國七十年代得見幾部論文提出,民國五十年代、民國六十年代、乃至其他各類較為蓬勃發展的民國八十年代,反而未見任何一部與「印度哲學」相關論著之完成,顯示此研究領域之薄弱及相關人才之欠缺,這對印度佛教研究勢必造成極大困難。
綜觀臺港地區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之整體研究,雖有少數新課題被開發出,但主要的重心,大多集中在與中國佛教相關的課題上,重點又過度集中在義理範疇。除此,對於他國佛教,如前述有關印度佛教課題研究之極度不足外,同樣的,對於漢傳佛教圈裡的東亞,即對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周邊區域的佛教,乃至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之各領域的認知,仍充分顯現極度有限,甚或從未涉及之實。當然對各區域的佛教語學之研究,除中國語學外,其他亦闕而未究。這是我們開拓佛教學研究的重大阻礙。上述問題顯示的意義,更在臺港地區佛教學術界在各相關領域之研究能力的普遍欠缺下,難以指導學習者從事多方面的探討。臺灣長久以來從事佛學研究的,大多零星散落在各大學院校的相關科系裡,研究者本身也多非佛學專業訓練出身,雖然在強調多元學習的今日社會裡,跨領域研究是時代的趨勢,可是基礎性的佛學專業訓練仍須系統而紮實的學程,始得以專精而後開展。值此佛教辦學熱潮之際,企盼有心者計劃性地規劃培養佛學專業師資及其研究人才之相關理念與課程,以建構優質的學習研究資源。
表二:二十世紀後半期臺港地區博碩士佛教各領域研究之年代發展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