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三期 89年 9月

「電子書」的另類思考

慧翔

  最近有朋友從國外回來,很得意的展示他新購買的「電子書」閱讀器,他以無比興奮的心情告訴我使用電子書的種種好處--從此購書便利,免去往返書店的舟車勞頓與時間,而且一本電子書約可儲存近三百本書或五萬頁的資訊內容,不但節省了存書的空間,更令人欣悅的是可同時享受閱讀與聲光繪影的感官體驗。

  他還說,目前由於大眾普遍還不習慣使用電子書,也或許是廠商未做使用者調查,因此廠商在考量開發、設計電子書時,多半依循過去使用紙本書的經驗,希望閱讀電子書的同時也能嗅得到「書香」,因此把電子書製作成有皮質封面,且打開電子螢幕,就像翻閱書本,或只要用手觸動螢幕角落,就可以將書頁折角作記號,甚至還可以用筆畫線、寫註記......。種種體貼讀者的設計,讓人大開眼界。

  但話題一轉,他感慨的說:「只是有些功能在閱讀電子書時都是必要的嗎?為何新媒體的開發,仍是要受舊有習慣的牽制?是不是該給新媒體自由發展的空間呢?」面對這些問題,我腦中浮現的想法是:新媒體的開發,若建構在過去的使用經驗,讀者將易於接受,這不也是很好嗎?但這位朋友卻提出不同的見解,他說:「人們總是習慣過去的使用經驗,因此排斥不熟悉的東西,眷戀過去的好,而不曾思考新物品的優點。就如電子書的出現,它提供無紙化的閱讀環境,不但可節省木材的消耗量,更可透過內容的超連結(hyperlink),進一步發掘更詳細與更有價值的資料,厚植知識的累積,使原本需經過人腦來進行的知識彙整、詮釋的工程,透過資訊科技來協助完成。」

  這番話改變了我對電子書的看法,也開拓了思考的層面。面對多元的資訊媒體,我們應該關心尊重每一種媒體的獨特功能與特性,而不是一直和過去作比較,或杞人憂天地以為紙本書會消失。就像早期人們藉著收音機聽廣播接受訊息,可是當新媒體——電視機出現後,也有人開始憂心,收音機是否會遭到淘汰的命運,但時間證明了這擔憂應是多餘的。

  因此,若一味地執持過去的經驗標準,我們將束縛住自己的視野,何妨開放心胸,去瞭解每一種媒體發展的特色以及其所能傳播的功效,如此才能善用各種資訊媒體,適應資訊新社會,成為掌握媒體的主人。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2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