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一/二十二期 89年 6月
引言目前在西方,尤其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以來,佛教可以說相當的盛行。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曾經公開表示過,當他登上英王寶座時,他將不再身兼英國國教的大主教,而只要當英國國王就好了,因為英國不再是單一信奉英國國教的國家,而已經是個多元信仰的社會。他的看法,頗能反應英國社會快速變化的發展實情。從佛教出版與佛學研究方面來看,在此之前,西方博物館有關佛教主題的展示,或是有關佛教的出版品,數量還相當少,品質也不是很精緻。現在僅就個人蒐藏所及,擇要挑選一些較具代表性的英文佛書出版品,和大家作個說明。就出版品數量的角度而言,很容易便可看出佛教目前在西方確實相當盛行。幾年前有位韓國學者到英國實地參觀訪問後,感嘆的說:「將來或許東方人若想學佛法,可能要到西方去。」因為他看到中國大陸、越南、高棉(柬埔寨)、寮國等本來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現在都沈寂下來,他是有感而發才這麼說的。 大家也許會有疑問,難道西方佛教真的那麼盛行嗎?只要看看目前知名的影視界人物,如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史帝芬席格(Stephen Segal)、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等人信佛的情形,便可得知。在這之前,西方還很少有人敢公開宣稱:「我是佛教徒」。李察吉爾說:「我是一個佛教徒,而且我每天都在禪修(meditation)」。像李察吉爾這麼忙的人,每天都能撥時間禪坐,可見他已不只是名義上的佛教徒而已。此外,目前西方還開設有關佛學課程,甚至頒授佛學學位的學校愈來愈多,也可驗證此一事實。就個人所知,像英國倫敦的亞菲學院、巴斯、布里斯托、曼徹斯特等大學,以及美國普林斯敦大學都已經有佛學課程的講授了。佛教團體、佛教刊物、多媒體、網站、電子出版品等也愈來愈多,大眾媒體報導佛教訊息,也有增多的趨勢,甚至連義務教育的「宗教教育」(Religious Education, 簡稱RE)課程,也列入認識佛教的課。 從阿諾德(Edward Arnold)到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英國學者波威爾(Andrew Powell)在他所著的《常新佛法》(Living Buddhism)一書中指出,佛教是目前西方發展最快的宗教。因為只要到荷蘭、法國、西班牙去走一遭,便可感覺到西方傳統的修道院正一間一間快速的關閉中。佛光山在英國倫敦瑪格麗特街八十四號成立的「佛光寺」,就是由買下來的教堂改裝成的,只不過把教堂上的十字架摘下,寫上「佛光寺」而已,這在幾十年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為什麼我要用「從阿諾德到索甲仁波切」這個標題呢?索甲仁波切不用我介紹,大家都很清楚,因為他已經到臺灣好幾次了,也許還跟各位灌過頂呢。阿諾德則大家可能比較生疏,阿諾德是個不簡單的人物,他是英國《衛報》(Guardian)主編,他寫了一本書叫《亞細亞之光》(The light of Asia),是本詩集,歌頌佛陀偉大的智慧與慈悲。這本書目前在網路上還非常暢銷,其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暢銷情形,正如目前索甲仁波切的書一樣。這兩本書的暢銷情形剛好隔了一個世紀,我想以這樣的話題,來談今天西方佛教出版的情形。 這麼大的問題,如何用短短的十分鐘來說清楚?只得精挑細選,上個世紀選一本,這個世紀選一本。上個世紀最震撼人心、轟動文壇的西方佛教著作,首推阿諾德的《亞細亞之光》,這本書前前後後再版了好幾十版,被翻譯成好幾十國的文字,而且到現在還很膾炙人口。那麼從那時起到目前這段期間,究竟有沒有產生什麼大的變化?有,阿諾德的這本著作,曾經得過泰皇的白象獎。為什麼頒的是白象獎?因為在佛教中「象」是尊貴的動物,用以表揚他對弘揚佛法的貢獻。即使如此,阿諾德仍不敢公開宣稱他是佛教徒,因為當時的英國社會,佛教徒畢竟還是稀有動物,在社會上不容易被人認同,所以在公眾場合,他還是有些顧忌的。 現在索甲仁波切就完全不一樣了,甚至是直截了當的告訴西方人對於生死應有的正確觀念。原來西方人,乃至西方的宗教文化體系,總是很忌諱談死亡,對於臨命終時好像很沒把握,嘴巴說死後上天國,心理上卻沒有人願意真的早日去見上帝,對於臨命終者的處理方式,以及對於死亡的看法,還是充滿疑惑,既不關懷,也不體恤,甚且還有點粗鄙,有點粗糙。認為死掉以後,如果有註冊在基督教名下,就可到天國;沒有註冊在基督教名下,就會永墮地獄。這種認知對目前知識份子而言,當作神話來說,勉強還可忍受;當作事實來看,便有點荒誕不經。它和現代的臨床心理學,以及對臨終病者的觀察,是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索甲仁波切的書能夠這麼暢銷,一下子被譯成好幾十國文字的原因。 文字般若開啟眾生的光明寶藏佛法不是一般的神鬼信仰,因為它最主要是在談心,談心地的清淨,談煩惱的消除,自我的消融,心佛眾生的三無差別,一切平等,而且佛法間的派系並不像西方間的派系彼此互不往來,每一教派都宣稱它才是唯一的真理。佛法談「空」、「無我」,這和一般信仰談到「永生」、「靈魂不滅」,事實上是有點差距的。佛法特別重視真修實證的證量,而不是光談語言文字,只掛在嘴上的言辭、記憶力,主要是從一個人身心受用與否的角度來勘驗的。所以佛法不是一般信仰,佛典當然也不是一般的世俗文字,或一般的世間學問,因為它是消除煩惱,淨化心地,了生脫死,提昇人品的學問,能夠度脫生死苦海,達到涅槃彼岸的大智慧與大學問。佛法接引我們的方式之一是出版品的流通,我們瞭解佛法,是不能和摩訶迦葉相比的。釋尊拈花微笑,便能以心傳心,心領神會,把佛法付囑給他了。基本上,對於一般根器的人,語言文字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工具。例如,英國佛教學會會長韓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大法官,在他的著作裡談到西方人接觸佛教,主要是從佛書的閱讀而來。因此佛書是接引眾生的重要工具。再來,只要我們接觸到佛法,真正認識佛法,我們必然就會喜歡它。這是我對佛法、文字般若能開啟眾生光明寶藏的一點粗淺看法。 佛書出版檢討談到佛書出版,不管是從數量、品質、包裝、行銷,乃至專業經營理念,近幾年有很大的進步,例如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1959年剛逃出來時所寫的《吾土吾民》(My Land and My People),紙張、封面的設計與包裝,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是有點簡陋。可是目前有關達賴喇嘛的一切出版品,可說每一本都相當精緻、美觀,只要參照《流亡中的自在》(Freedom in Exile)這本書,即可明顯看出進步的痕跡。再看我手上所拿的這本1986年英國大英博物館出版的《常新佛教》,是不是圖文並茂,裝訂也相當好啊!從這些實例便可約略看出整個西方佛教出版的發展,不管是外觀、內容、內涵,都有相當大的進步。最後,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有關佛法的書籍,由於內容是直接談契合每個人生活與心靈的問題,而不談臆想神話,故能彌補西方教條式宗教信仰裡欠缺圓融的部分。西方知識份子信仰基督教,很多是隨著父母、家庭因素而跟著信仰的,完全不知道什麼道理。只是因為年紀小時,作不得主張,聽由爸爸媽媽帶著去受洗,沒有選擇餘地,只好跟著做。可是佛法卻不是這樣,是一個人成長以後,透過自己理智的選擇與審慎的思考,覺得佛法就是他真正想要的。這種貼切人心、貼切生活,活在當前、當下的感覺,是不必等到死後,等到來生,上到天國才能驗證的,這是它很吸引人的地方,也是為什麼它成為目前西方發展最快的宗教的原因。正因如此,佛法的出版,不但愈來愈精緻,而且數量、品質都有很大的提昇,也給西方人士多了一點清涼身心的另類選擇,找到安身立命的新基點,重新認識自己本具的光明自性,而不一定要依賴萬能的外力來給自己算命或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