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期 88年12月

《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
分類釋疑(十)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一、漢譯《那先比丘經》與南傳《彌蘭王問經》之關係為何?又《彌蘭王問經》應如何分類?

  《那先比丘經》,略稱那先經,巴利名Milinda-pabha,為南傳《彌蘭王問經》之異譯。有二卷及三卷本,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屬論集部。南傳大藏經並未將《彌蘭王問經》收於三藏之中,但列為重要的藏外典籍之一,英譯本有I. B. Horner的Milinda's Questions及T. W. Rhys Davids的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二書。

  本類表經律論三藏部分之類號,主要參考《大正藏》體系編訂,故於類號560論集部下設一專號--566那先比丘經。而與之為同本異譯的南傳《彌蘭王問經》,亦分入此類。雖然類表將巴利論典分入570,但其主要以南傳大藏經之論典為主,並未包括藏外典籍,故不分入此。

實例:那先比丘經/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譯,入566那先比丘經

   南傳彌蘭王問經/ 巴宙譯,入566那先比丘經

   聖僧與賢王對答錄/ 釋依淳著,入566那先比丘經
   說明:本書雖以小說及問答方式撰寫,但取材於《那先比丘經》,仍採隨原經典分類原則,分入
      566那先比丘經。

二、藏傳(譯)《法句經》應如何分類?

  《法句經》目前現存異本有四種:巴利本、梵本、藏譯本、漢譯本。於1982年,在于闐附近發現以佉盧文(Kharosthi)寫成的古寫本。此古寫本有西北印度方言(Prakrit)的特徵,近代學者推定為西元二世紀的作品,稱之犍陀羅語(Gandhari)本。其內容與梵、巴二本皆不一致,是另一系部派的誦本。(註1)

  其中漢譯本有四經,《法句經》及《法句譬喻經》屬巴利語系;《法集要頌經》、《出曜經》屬梵語系。(註2)藏傳《法句經》主要譯自梵文本,即法救編集,名《優陀那品》(藏Ched-du brjod-pahi tshoms),與漢譯本《法集要頌經》、《出曜經》同屬梵文本。

  本類表3號類經及其釋,主要依《大正藏》收錄經典為分類標準,對於同本異譯之經典則採隨原經典分類原則。藏傳(譯)經典,於分類時應先判斷其所譯版本,再依同本異譯之分類原則歸入各經典類號。 實例:白話藏傳法句經/ 法救尊者原著;葛雷.斯帕漢英譯;孫一中譯,入319.19/2262/1210其他本生諸經
   說明:本書為英譯藏傳《法句經》之中譯本,經譯者核對,與漢譯之《出曜經》應是譯自同一梵文
      本,故依《出曜經》分類。又《出曜經》為本緣部本生諸經之一,於類表無專號,故分入
      319.19其他本生諸經,再依經名取專號2262,取中譯者為第二著者號1210。

三、《雜阿含經》除由多部小經組成外,若依內容分類時,應如何歸類?

  雜阿含經共五十卷一三六二經,依內容分類,為七誦五十一相應,依序為:五陰誦(一相應)、六入處誦(一相應)、雜因誦(四相應)、道品誦(十相應)、八眾誦(十一相應)、弟子所說誦(六相應)、如來所說誦(十八相應)。關於各分類內容之相關研究著述,於分類時,先依雜阿含經分類,入313,取誦名為專號(第一著者號),並於專號後以圓括弧( )表示相應之號,再取著譯者為第二著者號。

實例:《雜阿含經.受相應》之研究/ 釋天襄著,入313/0060(4)/1000雜阿含經
   說明:「受相應」為雜阿含經第三誦雜因誦之第四相應,為第466∼489經,分入313雜阿含經後取
      「雜因誦」為第一著者號0060,相應號以( )加於第一著者號之後,記為313/0060(4);第二
      著者號1000取著者「釋天襄」(「釋」不取)。

四、「講經文」與「變文」關係為何?應分入哪一類?

  「變文」為唐以來,受佛教影響而流行之說唱文學作品之一。多取材於佛經或我國民間故事,加以舖述改寫,使其通俗生動,適合教化民眾之文。(註3)除稱變文者外,尚包括變、緣起(變文等之發端語)、傳、傳文、押座文(講經前所唱之韻文)、唱文、講唱文、講經文、詞、詞文、歌等。(註4)

  「講經文」為變文之一。將佛經改編為通俗之故事體裁,配以通俗音樂吟唱,此一講經法會稱為「俗講」,其底本稱為講經文。(註5)講經文與變文之別,在於講經文之形式有「經、白、唱」三段,變文僅有「白、唱」二段之形式,講唱內容以圖畫為中心。(註6)講經文以某一經貫串全篇,講經變文以佛經故事為主。

  因此,佛教用以講述佛經,宣揚教義,稱為講經,其所用底本即為講經文。關於講經儀式之論述可分入614講經、拜經儀式,內容包括講經儀式及講經文,或僅有講經文者,亦分入此類。

  關於變文,屬民間文學之一種,其分類依內容屬佛學或非佛學入類。若內容屬佛教者,分入710佛教文學類,再依文學複分表複分-4講唱文學。

實例: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 邵紅著,入614講經、拜經儀式
   說明:本書內容包括俗講概介及講經文之結構、儀式、內容等,故分入614講經、拜經儀式。

   敦煌變文/ 文殊出版社編輯部,入712.4中國佛教文學 - 講唱文學
   說明:本書選錄四十八種與佛教有關之敦煌變文,內容屬佛教類,則歸入712.4中國佛教文學 - 講
      唱文學。

五、有關「一切智思想」主題之著述,應如何歸類?

  一切智乃聲聞、緣覺之智,故分入117.1聲聞、緣覺;探討廣義之一切智時,同於一切種智,即佛智,分入117.3佛。若概論一切智,內容包括各經典中有關三智者,分入117賢聖論。

實例:一切智思想ソ研究/ 川崎信定著,入117賢聖論
   說明:本書之一切智思想不特定為一切智或一切種智,故分入117賢聖論。

六、宗派祖師之傳記,應分入280佛教傳記類?還是各宗派傳記類?

  所謂宗派傳記,指宗派祖師之總傳,亦即同一宗派二位以上祖師之傳記,才分入各宗派傳記類。如:禪宗之《祖堂集》等。

  有關各宗派祖師之分傳,即個人傳記,由於一師常跨多個宗派,如:宗密具華嚴宗、禪宗二宗派之身份,為避免分類時難於判斷,故分入280佛教傳記類。

實例:禪宗師承記/ 顧一樵編著,入862.8禪宗傳記
   說明:本書內容為中國禪宗歷代祖師傳承,含括多人傳記,分入860中國禪宗,再依宗派複分表複分
      -28傳記。

   一花開五葉:惠能大師傳/ 陳南燕著,入282.42中國佛教分傳 - 唐
   說明:本書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個人傳記,分入282.42中國佛教分傳 - 唐。

【附註】

註1: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台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
   基金會,1994年),頁2947。
註2: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1988年),頁3341中。
註3:同上註,頁6913。
註4:同註2,頁6914。
註5:同註2,頁4971。
註6:同註2。

【參考書目】

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年。
2.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1988年。
3. 孫一,<白話藏傳法句經中譯序>,《白話藏傳法句經》,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8年,頁4-7。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20期目次]   [佛教圖書分類法]   [分類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