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十八/十九期 88年 9月
第二場研討
問題與討論
主持人: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謝清俊教授
發表人: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惠敏法師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施郁芬教授
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恆清法師
▲主持人:謝清俊教授
主持人:聽了三篇精采的演講,每篇都各具特色,對「佛教資料電子化」也有較廣泛的認識。現在就請各位提出問題。
佛教資料電子化後,佛教資訊的傳播,是否應限制對象制定流通原則?
Q:陳建明(佛祖心雜誌社):有兩個問題要請問惠敏法師。第一,過去在家人不能研讀出家人的戒律,將來佛教資料電子化以後,資訊取得非常方便,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第二,將來佛教資料電子化會不會帶動多元化的修行方式?也就是說在家裡也可以達到共修的效果,甚至在修觀時若發生困難,可運用多媒體或虛擬實境來達到觀想的效果。謝謝!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惠敏法師
A:惠敏法師:首先對剛才報告內容有瑕疵的地方道歉。因為原本第二場研討共有九十分鐘,三位發表人每位有三十分鐘的報告時間,剛剛在發表前才知道每位只有二十分鐘,匆匆忙忙的將一些該講的漏掉了。譬如在開始進行佛典電子化時,謝教授對整個漢譯大藏經電子化在觀念、理念上提供很多指導,他目前擔任CBETA的顧問,我們經常向他請教相關問題,尤其是造字的部分,他與莊德明先生給予我們很多協助。另外,恆清法師是CBETA的催生者,現在是常任委員,以及剛剛幫我們操作電腦的是總幹事--杜正民老師。此外,在整個過程中,還有許多人在技術、財力或資料提供上給予很多協助,這是應該向大家說明的。因為今天的主題是希望報告實作,我對「實作」的解讀,就是設定在技術層面的報告,所以關於CBETA的內容或檢索,就請大家實際使用CBETA的光碟或網站上的說明。謝謝!
現在回答剛才所發問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在家人接觸律藏是否有顧慮?另一個就是在資訊媒體的環境裡,關於修行多元化的問題。我想這兩個問題多少有點相關。第一點,當初之所以說在家人不宜看律典,應該不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問題,只是現在比較普遍而已。譬如說當時在刻版時,那些印刷、刻版的工人,以及抄寫的人很多是初學者,他們都是在家人,所以這問題並不是以前沒有,只是現在比較普遍。另外,對於在家人不宜看律藏的問題,宋朝的靈芝律師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考量除了牽涉到律藏是屬於僧團內部的公約或運作外,事實上對在家人來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換句話說,對在家人並沒有直接的用途,所以就不需要去看。比較早期的原因,是怕在佛教團體裡有外道份子進行所謂的「盜法」,以及牽涉到在家人看了律藏的內容可能會有疑問、輕視或譏嫌,而變成時常去注意出家人是否有犯戒,因為一知半解反而引起一些無謂的困擾。所以在這問題之下,假如有純粹目的,例如很多學者也在研究律藏,若能夠考慮這些因素,我想也不是在家人就絕對不可以閱讀律藏。總而言之,資訊包括律藏,在於使用者是否有正確的態度,並沒有絕對可以或絕對不可以的限制。
施教授是從事教育和科技整合關係的工作,佛教也是一種教育,整個資訊環境的改變也一定會影響教育,教育關心的問題,就是修行。修行第一關最重要的是「見道位」,是知識上的一種突破,是個人人生觀、知識架構的一種突破。知識架構的突破、擴展及開放性,在今天資訊媒體的時代更容易做到,因為知識並不會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會變得具有開放性,而且每個人可以互相增長。從中真的可以體會佛陀為什麼講人人皆有佛性,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潛力與平等取得資訊。佛教裡講見道位,事實上是知識上的一種突破,這點我個人認為是蠻有增長性的。以上是簡單的說明,假若有不完美之處,請在座的專家指教與補充,謝謝。
▼與會來賓踴躍參與問題與討論
Q:林擁欣(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對剛剛第一位居士提出有關佛法資訊不宜過度或沒有原則的流通,事實上不只律藏的問題,還有密法的一些修行方法也是一樣的。我有個建議,就是以後在製作軟體,於開始執行時,設計詢問使用者的身份是在家人、出家人或是學者;在查到資料後,於資料的旁邊註明閱讀者的身份,如:查到密法、手印資料的旁邊可以註明「需要師傳才可以解,不可以自己隨意學」。因為佛法放到網路上,網路上大部分的使用者都不是學者,也有很多人可能只是佛學的初學者,甚至是非佛教徒,他們不小心修到不正確的方法或由自己摸索,很容易出問題造成困擾。所以我認為應該加上一些限制功能比較好。
Q:陳建明:我覺得他提出這個問題很好,其實我剛剛真正要問的是,未來資訊這麼發達,在佛教資料電子化後,是否還需要做這樣的限制?
A:惠敏法師:這個問題從技術上來看,XML語言也有針對這方面的問題設計,就是在網路上的資料,怎麼樣去分級?一個媒體像電影一樣分級,從普通級到限制級,將來大藏經是不是有限制級?如:限制讀者、學者使用。我想對於資訊如何適當的傳播,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牽涉與考慮到整個社會教育的觀點。假如針對佛教本身,真的要形成一個共識,要多聽各專家的意見,制定一個共通性、大家可以接受的原則或法則,再配合技術去處理。我初步做一簡單的回應。
A:謝清俊教授:剛剛有位先生問到現在電子佛典這麼流通,是不是會造成一些問題?是不是有些不該看的資料,我們應該把它解除?或像剛剛惠敏法師講的分級?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去探討。事實上,不是每個人一下子就什麼佛法都可以接受,最簡單的例子像菩薩道行,自己若沒有到那個階位的話,不能直接去修那些東西,就好像小孩子剛開始讀書的時候,總是先接觸比較單純的東西,然後慢慢接觸比較複雜的,是有進階的,不可以隨意越階;越過這個階位,這些資訊不見得對你造成好處,有時反而會造成壞處,就像修行越等也是同樣的問題。所以這對我而言沒有標準答案,就是佛教資料電子化以後,流通變得非常方便,所有電子化的佛教資料,大家一下子就可以接觸,如果沒有導師,沒有人指導的話是會出大問題的,也就是不該接觸的會接觸到;若你自己肯定沒問題,戒定慧都具足,則接觸了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反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這個不只在佛教界如此,在學術界也未嘗不是如此!這問題,請恆清法師為我們講幾句話,我不曉得答案如何,但這真正是電子化的一個問題所在。
▼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恆清法師
A:恆清法師:我的看法比較不像剛才那兩位居士或謝教授那麼擔心。第一,就我學佛這麼多年,我覺得佛法是公開的,佛陀沒有一種法是秘密的;後來的發展才有密教、其他法門或有師父才可以傳的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佛陀留下來的法,沒有一種是指定只傳給誰,或只有誰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我們做的是最基礎的典籍保存,從古傳到現在,只是現在資訊取得比較容易,大家都可以去取得,這不是資訊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問題。取得資訊後,要怎麼利用,在於個人態度,而非資訊本身。我們要永遠記住,佛法典籍不論怎麼做都是工具,都是指頭指月,只要不把月亮和指頭弄錯就好。所以我不那麼擔心,不知對不對,就像主席說的,也許沒答案,你們自己去評斷好了。
佛典造字、缺字問題之處理及其資源取得
Q:李信德(佛光山資訊中心):有關佛教經典的造字問題,其未來的趨勢、方向都是用WebBase的方式,就是利用IE 5.0的功能來做整個延伸,不知道佛教界是否也能利用IE上「制定義字」的方式,來整合佛教字體的問題?
主持人:請Dr. Wittern(維習安博士)來回答。
A:維習安博士(中華佛學研究所):由我來說明缺字,實在有些班門弄斧,應該由謝教授來說明才對。我想處理缺字的人有二個觀點,一是在文獻裡如何處理,一是如何呈現。今天早上三位所發表的內容,都有提到做經典資訊是需要合作的,在處理缺字時合作更是重要。一般的中文字是由系統提供一個通用的標準,但在我們用缺字,碰到系統沒有的字,就稱為缺字,如:我造了一些字,另一個單位或計劃也造了一些字,有的字是重複的,有的字是互通的。怎麼區別呢?只能由一個共同合作的單位處理、整合,才可能解決。目前不論是國內或國際上的一些單位,都在進行整理缺字的工作,其呈現的方式,是將缺字用圖檔替代,如:網路上經常看到一些圖檔,或用臨時造字的方式呈現。但在不久的將來,我希望有個通用的標準,也就是大家都可以用一樣的方式把缺字整理出來。
Q:悟因法師(香光尼眾佛學院):有很多人在處理經典輸入時,常碰到一些造字的困擾,如何取得資源,以解決這個問題?謝教授的專長是檢索與文字處理,是不是請謝教授告訴我們如何去找到資源?謝謝。
A:謝清俊教授:造字的問題,中央研究院資訊處理實驗室在幾年前曾與幾個做電子佛典的單位接洽,大家發現了缺字就給我們,我們把字重新整理、排好,在造字區幫大家造字,但這只是一個臨時的動作,因為大家都知道造字區的字怎麼造都滿足不了大家以後無窮無盡的造字需求。目前那個造字檔還放在台大佛學研究中心的網站上,如果缺字不多可利用那個造字檔,這是現在可以解決的方式。
目前各種用途的電子佛典越做越多,有的要保存原典,因此要求很嚴格,字的上面有一點就要多一點,上面一撇的位置不對,就要把一撇的位置標出來,這是做電子佛典的情況。有的要流通,不能用古字,因為古字一般人看不懂,要把古字轉換成現代字。所以,所謂缺字是有很多種不同的涵義,不同的目標就有不同的缺字問題。舉個比方,如:發現了敦煌的六祖壇經抄本,是要保持抄本原來手寫的東西,還是如惠敏法師所講的多價文獻,抄本裡很多的字跟現在流通的字又完全不一樣。所以做電子佛典、佛教資訊電子化,針對不同的應用會碰到不同的缺字問題。憑良心講,如果不把二千多年來的文字資料釐清,基礎不夠好的話,缺字問題永遠會存在。我想不管是CBETA、台大佛學中心,或者我們實驗室,只要大家與我們連繫有缺字的問題,我們都會儘量幫忙大家解決問題。
Q:李信德:目前有很多人希望利用網路來查一些名相的詮釋,在這個詮釋裡會碰到一些不知道意義的古字。目前IE有提供中文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字體,我想建議是否能集合大家的力量,整理佛教的字,在IE上制定一個「佛體字」的字體,就是在看網頁時,可以很方便選擇佛體字。字碼的部分,是否能請恆清法師將已經造出來的字碼全部集中,做個標準的字碼。目前整個IE 5.0發展出來後,大家所使用的都是Unicode,包括office 2000也是全部使用Unicode。所以只要有設定一個字碼,就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在工作上,因為要做名相詮釋字典時,在網路上所遇到的困難,但是我找不到一個比較有學術性、技術性的單位,能整合編碼與輸入的問題。是不是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大家有一個方法,把造字全部集中,在網路上有一個佛教界的字體叫做佛體字,不管是什麼樣的字,我們都能夠用。這是我的構想,希望大家支持,謝謝!
A:杜正民(中華佛學研究所):如剛剛維博士所講的,我也是班門弄斧,事實上在謝教授面前我們沒有什麼可以談的。不過,我大概可以了解大家對於造字的急迫性與實際作業的需求。在1995年時,因為大家有共同的需求,所以謝教授和恆清法師才共同發起佛典造字協會及會議。這個會議在謝教授的指導下,是有點小成果。但做到後來,發現有一條路可能真的會走不下去,就是我們不是只做一個佛教的造字集而已,因為佛教的字就目前在做的,幾乎是一種無限。所謂的無限,就是上次維博士做了一個統計,大概可以用到的Big-5碼,有1萬2千多個字,而我們目前在做大正藏的時候,也發現缺了1萬2千多個字。假如要去造字,成本是不是會很高?高到和Big-5碼的成本一樣?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解決的方式是採用國際的編碼,就是M碼。M碼本身有一個好處,第一,可以儲存;第二,可以顯示。
另外,還有一個好消息,可以與大家分享。前陣子謝教授主辦一個缺字會議,會議上高副處長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因為從恆清法師和謝教授開始辦造字會議,我們跟政府相關單位一直有很多的接觸,所以高副處長在上次國際會討論到ISO10646的缺字時,將佛典的字集提出來,原則上可能在下一次會議時,會決定將佛典的缺字編入Unicode,當然速度上一定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就像我們從1995年就有很強的需求,但在整個作業的進度,整個法令、制度的更改,真的是需要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和大家一樣著急,因為我們都是實際在作業的人,但碰到這樣的問題時,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讓這個事實慢慢來呈現。
Q:自衍法師(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就我所知,中央研究院資訊所用組字的方式處理造字,另外open98已研發漢字庫。現在這二個方式好像佛教界都通用,請問未來的發展主力是以什麼為主?或者大家可以極力往那個方向,是否請謝教授為我們分析說明。
A:謝清俊教授:漢字庫的解法與用組字方法去解,這二個是完全不同的方向,所以這二種方式並不衝突可以相容。可以二個都用,沒有問題。
內觀出版《南傳大藏經》光碟之使用問題
Q:厚觀法師(福嚴佛學院):請問施教授,在光碟中有羅馬字等七種語文,不知這麼多語言與自己制定的電腦缺字,會不會有「衝碼」的問題?另外,該光碟可以與PTS版本之頁數互相對照,這光碟中有PTS版的全文嗎?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施郁芬教授
A:施郁芬教授:有關這片光碟片所呈現的七種文字,彼此會不會互相衝突或有造字的問題?我剛剛已先說明沒有參加這個光碟的製作過程,所以這個答案我是不曉得的;但我相信應該是有的,目前可以確定它和中文之間是不相容的。另外,VRI(內觀研究所)的網站功能設計得不錯,上面有e-mail,可以直接寫e-mail詢問,也有整理關於這片光碟常被問的問題(FAQ),但沒有這個問題,所以我無法回答。
第二個問題是這片光碟有沒有PTS的全文?這片光碟並沒有PTS的全文,由於主要根據緬甸出版第六次結集的結果,而巴利聖典應該是第五次結集的,內容可能略有差異,但可以彼此互相參照,即從VRI印出的書頁或由光碟中可以和緬甸、泰文或PTS出版的紙本頁次對照。從CD裡可以找到相對應的頁次,所以這只是INDEX而已。
佛教資料電子化之版權
Q:彭景輝(圓光佛學研究所圖書館):請問恆清法師,目前做佛典電子化,都是以第一手資料為主,若我有個小型圖書館,想將一本書全部數位化,不曉得這樣是否有觸及版權的問題?另外,是否可以在台大佛學中心設置一個諮詢站,提供與出版社或作者取得版權問題的技術指導?或將版權的取得方法放到網站上,以及可以請教哪位法律顧問關於版權的問題?
A:恆清法師:版權問題,我剛才講過我們也是很頭痛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網站沒有提供整本書的全文,大部分是學術性的文章,所以我們的辦法就是去找作者授權,也就是要找到那本書或那篇文章的作者,得到他的同意。要將一書或文章數位化,一定要獲得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書的作者的同意才可以。
至於版權取得是法律的問題。我們可以試圖去找一些法令,然後放在網路上。但這就不一定和佛教有直接的關係,是通用的,任何人要取得版權都有一定法律程序,不是只有佛教界才需要。我想應該可以從負責版權的政府機構取得相關法律資訊,我們網站能做的就是將這個資訊告訴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至本站的「獅子吼」站提出問題,會有很多人回應你;如果剛好是一個佛教徒,又具備豐富的法律常識,就會回答你的問題。
A:惠敏法師:提到有關版權取得的問題,他的意思可能是蠻多人有建構自己私人圖書館的需求。如果只是私人建構、不公開,可能沒問題;若要公開或與大家共享,則會牽涉到版權問題。假設每個人都做,也會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若有一個單位成為協調中心,代表與相關的出版社、作者取得連繫,然後統一來互利,如:做好的電子檔,可以共享交換,猶如滾雪球般,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等於是從個人喜歡的開始建,然後整合成一個大的資料庫。我想這個觀念是可以互相合作的。而推派一個中心為代表,對方可能比較願意授權,這是個不錯的觀念。
辨識系統之選擇
Q:彭景輝:關於OCR的問題,CEBTA是用丹青辨識系統,在他們與丹青溝通後,希望多一個佛學字集,而我從事的單位也有丹青系統,但沒有這一套佛學的系統,是不是能以資源共享的方式,提供我們使用?此外,在辨識系統方面,因為本身只是使用者,不是工程師,我們想知道哪幾套辨識系統的辨識功能比較好?能不能在網路上為我們講解這個辨識系統的優缺點,或是還需要增加哪一些方面的資訊?
A:杜正民: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成果發表,不是只有藏經與大家分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將所研發出來的技術及作業流程都公諸於眾,只要是能公開的,都會放在網頁上。所以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成果有:第一,藏經的原文;第二,技術;第三,整個作業流程,包括維習安博士所做的一整套有關文獻的規定,還有XML的技術。但若牽涉到商業行為,就不是我們能夠做主的,如:丹青公司研發的這套軟體,我們目前只拿到測試版,可能尚未開放給大家使用,不過假如大家有需求,或許可以和我們連絡,將有需要的單位彙集後,再與他們聯絡,或許他們可以提供給大家。
A:維習安博士:或許他們也會了解,不是只有我們需要這個軟體,還有其他單位也有需求;若多一些單位與丹青公司連絡,他們會發現還有其他人也需要這工具的。
主持人:這場討論時間到此結束,謝謝大家,也謝謝講者。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18/1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