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93.4.29 |
淨土三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觀無量壽經 | 淨土思想 |
□阿彌陀經 |
一、圖書資料 |
王月清釋譯。《淨土三經》。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
弘學。《淨土宗三經》。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 |
志心編。《阿彌陀經講義表解》。臺中:法華寺,1989年。 |
昆達拉(U.Kundala)撰。《中國大乘阿彌陀淨土思想研究》。臺中:南普陀佛學院,1944年。 |
林中治。《<四大法門之四〉念佛法門》。臺北:大圓出版社,2001年。 |
洪緣音。《如何修持阿彌陀經》。: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
森重一成。《阿彌陀經シ出やよ--生わペ道ウペト》。日本:國書刊行會, |
黃智海。《阿彌陀經在說些什麼》。新店:世界佛教出版社,1998年。 |
學佛雅集。《圖說阿彌陀經》。臺北:世界佛教出版社,2003年。 |
羅錦堂導讀;談錫永主編。《阿彌陀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
釋明性。《阿彌陀經講話》。臺北:中國佛教雜誌社,1973年。 |
釋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臺中:青蓮出版社,1973年。 |
釋蕅益要解,釋圓瑛講義。《阿彌陀經要解講義》。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1年。 |
二、學位論文 |
文洛鈞。「十念往生之研究」。博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2002年。 |
李雅雯。「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博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2年。 |
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博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1987年。 |
釋心宏。「《般舟三昧經》的研究」。博碩士論文。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 |
三、圖書論文 |
呂碧城。「《觀無量壽佛經》釋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1980年10月):頁293-300。 |
坪井俊映。「淨土三經概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1980年10月):頁1-240。 |
慈舟。「《佛說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見解。《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1980年10月):頁337-344。 |
鄭振煌。「佛法與科學的融合--《佛說阿彌陀經》為例說明」。《199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佛光文化,1992年):頁90-107。 |
四、期刊論文 |
郭麗娟。「《佛說阿彌陀經疏鈔》「一心不亂」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3期(1999年3月):頁107-173。 |
企愚。「《阿彌陀經》的文學性。《正法眼》1期(1995年):頁33-35。 |
高柏園。「《阿彌陀經》初探(上)。《中國佛教》30卷6期(1986年6月):頁4-11。 |
小笠原宣秀。「《阿彌陀經》ソ流傳ズ關エペ諸問題。《真宗研究》1期(1955年10月10日):頁67-76。 |
門川徹真。「《阿彌陀經集註》ズれんペ《稱讚淨土經》文所引ソ意味。《真宗研究》25期(1981年3月31日):頁84-96。 |
阿蘭A安德魯斯;宋立道譯。「《觀阿彌陀經》及淨土佛教的意義。《世界宗教資料》1期(1993年3月):頁39-42。 |
石田充之。「「往生淨土」ソ現代的意義。《真宗學》29/30期(1963年12月20日):頁97-109。 |
柴田泰。「『阿彌陀經』六方諸佛ソ異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6期=23卷2期(1975年3月31日):頁90-96。 |
稻垣久雄著。「Padma-symbolisminPureLandThoughtwithParticularReferencetotheModesofBirth。《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期=13卷1期(1965年1月31日):頁48-51(L)。 |
坪井俊映。「大阿彌陀經(支謙譯)ソ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期=2卷2期(1954年3月30日):頁182-183。 |
色井秀讓。「大阿彌陀經疑點若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期24卷2期(1976年3月31日):頁77-82。 |
大田利生。「大阿彌陀經ソ成立シガソ思想。《龍谷大學論集》419期(1981年10月30日):頁119-141。 |
石田瑞□[=麻+呂]著;李世傑譯。「中國的淨土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國的開展》2期(1987年):頁33-60。 |
佛龍。「弘揚淨土宗要的《佛說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浙江佛教》1997卷2期(1997年6月):頁54-57。 |
藤田宏達撰;李世傑譯。「印度的淨土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國的開展》2期(1987年):頁1-32。 |
信樂峻[麻/呂]。「阿彌陀佛論。《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20期(1982年3月30日):頁98-127。 |
平川彰=チヘろマやわヘ。「阿彌陀佛ソ經典シ佛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期=14卷2期(1966年3月31日):頁333-346。 |
伍安娜。「阿彌陀經中的信願行。《慧炬》161期(1977年11月):頁4-9。 |
鄭振煌。「阿彌陀經的意義治療法門(三)。《慧炬雜誌》469-470期(2003年8月15日):頁12-18。 |
高柏園。「阿彌陀經初探(下)。《中國佛教》30卷7期(1986年7月):頁15-19,27。 |
稻垣久雄。「阿彌陀經語彙。《龍谷大學論集》379期(1965年11月30日):頁66-90(L)。 |
色井秀讓。「阿彌陀經ソ成立ズコゆサ。《天台學報》5期(1962年10月29日):頁17-29。 |
西尾京雄。「阿彌陀經ソ諸眾鳥ズコゆサ。《真宗研究》22期(1977年12月15日):頁103-113。 |
泉芳□。「原典プベ念佛ソ意義メ考察ウサ觀念シ稱念ズ及。《佛教研究》13期=4卷2期(1923年7月5日):頁142-151。 |
藤田宏達。「原始佛教シ淨土思想。《印度哲學佛教學》6期(1991年10月30日):頁348-364。 |
大田利生。「原始淨土思想ソ研究。《真宗學》43期(1970年12月31日):頁60-65。 |
戶須覺了。「真宗教學ズ於んペ西方淨土ソ意義ソ討究。《宗學院論輯》36期(1976年3月15日):頁63-92。 |
向野策馬。「淨土三經及ヂ本典シ涅槃經シソ關係。《宗學院論輯》14期(1976年3月15日):頁127-162。 |
藤堂祐範。「淨土宗主要典籍ソ書寫及ヂ印行。《淨土學》2期(1931年2月10日):頁13-26。 |
森哲雄。「淨土教典ソ道德觀。《淨土學》4期(1932年12月10日):頁50-64。 |
岡亮二。「淨土教思想ソ體系的研究。《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31期(1992年):頁1-18。 |
加藤佛眼。「淨土教ズ於んペ『顯淨土真實証文類』ソ地位。《真宗學》11期(1954年7月15日):頁1-36。 |
大田利生。「淨土教ズれんペ不退ソ思想。《真宗學》68期(1983年3月23日):頁24-48。 |
能仁正顯。「淨土教ズれんペ共生ソ思想--法藏菩薩ソ誓願ズノペ家家族ソ問題。《日本佛教學會年報》64期(1999年5月):頁247-260(L)。 |
高橋弘次。「淨土教ソ人間觀。《人文學論集》10期(1976年12月10日):頁17-31。 |
望月信享。「菩薩行シ往生淨土行。《淨土學》20期(1942年12月20日):頁1-11。 |
中山正晃。「雲棲祩宏シ淨土教。《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期=20卷2期(1971年12月31日):頁170-173。 |
胡進杉。「聖極樂世界莊嚴大乘經--阿彌陀經的藏文譯本。《故宮文物月刊》135期=12卷3期(1994年6月):頁42-51。 |
花圓映澄。「諸宗念佛教義ソ概觀。《宗學院論輯》2期(1976年1月15日):頁1-122。 |
禪慧。「曇鸞大師與阿彌陀淨土。《閩南佛學院學報》25期=2001卷1期(2001年6月):頁60-70。 |
中山正晃。「曇鸞ソ淨土三經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期=9卷1期(1961年1月25日):頁138-139。 |
雲村賢淳。「曇鸞ソ稱名觀。《真宗研究》2期(1956年9月25日):頁60-65。 |
靜谷正雄。「羅什譯『阿彌陀經』ソ成立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期=25卷1期(1976年12月25日):頁95-100。 |
楠基道。「譯經史上プベ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メ考証エペ--經文「執持名號」メ考よ。《真宗學》6期(1952年1月25日):頁89-103。 |
柴田泰。「譯語シウサソ阿彌陀佛ソ「淨土」。《印度哲學佛教學》7期(1992年10月30日):頁185-204。 |
五、網路資源 |
淨宗本科專攻學科>阿彌陀經專輯 http://www.amtb.org.tw/section1/jiang.asp?web_choice=1 |
□無量壽經 |
一、圖書資料 |
〔新羅〕元曉撰;落合俊典編集解說。《無量壽經宗要》。漢城市:民族社,1988年。 |
大田利生著。《無量壽經ソ研究:思想シガソ展開》。京都:永田文昌堂,1990年。 |
山口益、櫻部建、森三樹三郎譯。《淨土三部經》。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2年。 |
中村元、早島鏡正、紀野一義譯註。《淨土三部經(上):無量壽經》。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63-64年。 |
中村元譯注;早島鏡正譯注;紀野一義譯注。《淨土三部經:上(大無量壽經)》。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昭42年。 |
友松圓諦著。《淨土三部經》。 |
王龍。《無量壽經白話》。臺北市:法鼓文化,1998年。 |
王龍著。《無量壽經白話》。 |
寺本婉雅著。《藏漢和三譯對校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東京市:丙午,昭和3年。 |
年。 |
早島鏡正著。《人間ソ願ゆ:無量壽經》。日本東京都:筑摩書房,出版年 昭49年。 |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淨土藏.注疏部:無量壽經義疏外六部》。高雄縣:佛光,1999年。 |
佛書刊行會編纂。《大日本佛教全書53:無量壽經集解》。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平成3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三十七:淨土三部經.第一》。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三十八:淨土三部經.第二》。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三十九:淨土三部經.第三》。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四十:淨土三部經.第四》。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四十一:淨土三部經.第五》。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吳蘊齋略解。《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別行略解》。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8年。 |
沈家振講述。《佛說無量壽經六十講記》。高雄縣:古嚴寺印贈,民83年。 |
易陶天著。《無量壽經通俗講話》。臺北市:松山寺佛學研究部,1961年。 |
林祺安。《漢譯無量壽經會譯對照》。台北縣:大千,2002年。 |
金治勇。《大無量壽經ソ話》。日本:百華苑。 |
柏原祐義著;江支地譯。《淨土三部經講話》。三重市:本願山彌陀淨舍,民82年。 |
洪緣音。《如何修持無量壽經》。台北市:全佛(阿含)文化,1995年。 |
香川孝雄。《無量壽經 諸本對照研究》。日本京都市:永田文昌堂,昭58年。 |
香川孝雄著。《無量壽經之諸本對照研究》。三重市:本願山隬陀淨舍倡印。 |
高松信英。《現代語譯 大無量壽經》。日本:法藏館,1999年。 |
高聞天撰述。《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無量壽經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往生論講說合編》。台北市:大覺蓮友林,民61年。 |
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台北市:吉祥文物中心,民76年。 |
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台北市:志蓮精舍倡印,民66年。 |
彭際清述。《無量壽經起信論》。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年。 |
曾我量深選集刊行會編。《曾我量深全集--7. 「大無量壽經聽記」》。日本東京都:彌生書房,2001年。 |
黃念祖著。《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台中縣霧峰鄉:霧峰乾靈寺倡印,民85年。 |
釋道隱。《佛說無量壽經》。三重市:本願山彌陀淨舍,1995年。 |
釋慧淨編。《佛說無量壽經》。三重市:本願山彌陀淨舍,1994年。 |
釋慧遠著。《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年。 |
藤田宏達著。《〔梵文和譯〕無量壽經》。京都市:法藏館,年。 |
藤田宏達著。《大無量壽經講究》。京都:真宗大谷派宗務所,1990年。 |
釋性梵。《佛說無量壽經講義》。台南市:和裕,1996年。 |
釋法藏編著。《《佛說無量壽經》要疏》。屏東縣:僧伽林文化事業,2003年。 |
釋能學譯。《佛說無量壽經. 下卷》。高雄縣:新超峰寺,民73年。 |
釋能學譯。《佛說無量壽經. 上卷》。高雄縣:新超峰寺,民73年。 |
釋淨空講述;劉承符記。《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台北市:佛陀教基會,民84年。 |
釋會性節錄。《無量壽經五譯節本》。普門講堂,民59年。 |
釋會性講述;釋性文謹記。《無量壽經五譯節本講錄》。台北市:華藏佛教基金會倡印,1999年。 |
釋聖印著。《佛說無量壽經講話》。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釋聖嚴。《四十八個願望-- 無量壽經講記》。臺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
釋道隱著。《佛說無量壽經甄解》。三重市:本願山彌陀淨舍,民84年。 |
釋達智著。《捨而後得.淨土三部經》。永和市:武陵,民73年。 |
釋慧淨編。《佛說無量壽經》。三重市:本願山彌陀淨舍,1994年。 |
釋慧淨編訂。《無量壽經漢譯五本分段對照》。三重市:本願山隬陀淨舍印經會倡印,民82年。 |
釋慧遠。《佛說無量壽經義疏》。臺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年。 |
二、學位論文 |
楊滿財。「《無量壽經》研究」。碩士論文。台灣: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
三、會議論文 |
陳敏齡。「《無量壽經》的釋尊與阿彌陀佛」。《現代佛教學會2015年年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頁261-276。 |
陳敏齡。「《無量壽經》的釋尊與阿彌陀佛」。《現代佛教學會2015年年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頁261-276。 |
賴賢宗;林炯靈。「從《無量壽經》的環境倫理建立面對現今環境問題的觀念」。《第四屆師法自然淨化人心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5月):頁59-66。 |
釋慧嚴。「探究《無量壽經》的人間性思想」。《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7年7月):頁305-326。 |
四、期刊論文 |
□[=褲;衣+(跨-足)]谷憲昭。「吉藏『觀無量壽經疏』シ淨土思想」。《三論教學シ佛教諸思想: 平井俊榮博士古稀記念論集》(2000年10月)。 |
□田香勳。「無量壽經ソ成立過程ズ關ウサ」。《大原先生古稀紀念『淨土教思想研究』》(1967年11月):頁231-262。 |
上田良準。「無量壽經ズれんペ法藏說話ソ般若的理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1期(1954年9月):頁142-143。 |
大田利生。「大無量壽經ソ研究--聞名思想ソ展開ズコゆサ」。《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9期(1970年6月):頁95-98。 |
大田利生。「阿ウピゑ佛國經シ無量壽經」。《真宗研究》24期(1980年2月):11-21。 |
大田利生。「淨土經典ズノペ菩薩思想-- 無量壽經メ中心シウサ」。《龍谷大學論集》413期(1978年10月):頁66-85。 |
大田利生。「無量壽經三輩段ソ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2期(1971年3月):頁144-145。 |
大田利生。「無量壽經偈文ソ一考察」。《真宗學》58期(1978年3月):頁31-55。 |
大田利生。「無量壽經願文ソ研究」。《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21期(1982年11月):頁20-35。 |
大田利生。「無量壽經シ初期大乘經」。《真宗學》52期(1975年2月):頁38-58。 |
大江淳証。「大無量壽經シ教行信証」。《真宗學》12期(1955年2月):頁1-14。 |
小丸真司。「『觀無量壽經』ズれんペ阿闍世, 韋提希說話ズコゆサ」。《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別冊》9期(1982年3月):頁41-49。 |
小妻道生。「大無量壽經ズれんペ時ズコゆサ」。《真宗研究》12期(1967年11月):頁114-124。 |
小林良信。「〈無量壽經〉 ソ序分ズコゆサ (I)」。《佛教論叢》32期(1988年):頁68-71。 |
小林良信。「後期無量壽經ズれんペ聞名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卷期(1986年12月):頁47-49。 |
小島。「無量壽經述義記 (春日禮智輯)」。《佛教研究》21卷2期(1940年6月):頁92-94。 |
小島文保。「т①ви博士「無量壽經原本 梵文①みс字譯」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2期(1972年3月):頁96-100。 |
山口益。「無量壽經ヨеЫみЁцスペ題號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2期(1962年3月):頁16-20。 |
山本啟量。「佛教認識論ズ於んペ無量壽經ソ無生法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1期(1968年12月):頁344-348。 |
山本啟量。「無量壽經ズ於んペ安住シ自在」。《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1期(1983年12月):頁206-209。 |
工藤成性。「淨土教發達史上ズ於んペ『無量壽經優婆提舍』ソ地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2期(1954年3月):頁305-307。 |
中大佛學教材編寫小組。「佛典選註之三--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內明》121期(1982年4月):頁6-13。 |
平野顯照。「敦煌本無量壽經五惡段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2期(1970年3月):頁830-??。 |
生田晃純。「彌勒佛シチシウわ人--『大無量壽經』вみЬ」。《東海佛教》18期(1973年12月):頁1-11。 |
田中ンбЗ。「中國淨土教ズれんペ淨影寺慧遠ソ貢獻--『觀無量壽經義疏』メ中心シウ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7卷2期(1989年3月):頁93-98。 |
申寶林。「《無量壽經》之會集與注解」。《台州佛教通訊》(1991年3月)。 |
申寶林。「《無量壽經》永放光明」。《洛陽佛教》(1992年2月)。 |
申寶林。「《無量壽經》的翻譯, 會集和注釋」。《內明》236期(1991年11月):頁24-26。 |
申寶林。「研習《無量壽經》的一點體會」。《台州佛教通訊》(1991年10月)。 |
申寶林。「無量壽經的積極意義」。《廣東佛教》(1992年3月)。 |
申寶林。「無量壽經研習之二--文約義豐易記易持」。《台州佛教》(1992年2月)。 |
申寶林。「無量壽經研習之三 --正行助行相輔相成」。《台州佛教》(1992年3月)。 |
申寶林。「無量壽經研習之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台州佛教》(1992年4月)。 |
申寶林。「續談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無量壽經》贊」。《法音》(1998年4月)。 |
寺本婉雅。「西藏文佛說大無量壽經和譯(承前)」。《佛教研究》5卷1期(1924年3月):頁83-106。 |
寺本婉雅。「西藏文佛說大無量壽經和譯 (承前)」。《佛教研究》5卷2期(1924年7月):頁36-56。 |
寺本婉雅。「西藏文無量壽經和譯」。《佛教研究》4卷2期(1923年7月):頁44-71。 |
池本重臣。「初期大無量壽經ソ特異性」。《真宗學》3期(1950年7月):頁69-95。 |
池本重臣。「初期大無量壽經ソ特異性 (第二回)」。《真宗學》4期(1950年12月):頁88-119。 |
池本重臣。「初期大無量壽經ソ特異性 (續)」。《真宗學》6期(1952年1月):頁52-88。 |
池本重臣。「初期大無量壽經ソ特異性 (第四回)」。《真宗學》11期(1954年7月):頁58-92。 |
池本重臣。「後期《無量壽經》ソ阿彌陀佛論」。《真宗研究》2期(1956年9月):頁11-21。 |
池本重臣。「後期《無量壽經》ソ眾生往生ソ因-- 特ズ般若思想シソ關連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54期(1957年3月):頁42-56。 |
池本重臣。「後期「無量壽經」ソ眾生往生ソ果特ズ般若思想シソ關連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58期(1958年3月):頁43-53。 |
池本重臣。「後期無量壽經ソ教理的展開」。《龍谷大學論集》344期(1952年7月):頁36-56。 |
池本重臣。「淨土觀ソ展開 無量壽經プベ無量壽經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卷2期(1963年3月):頁231-234 |
池本重臣。「淨土觀ソ展開 無量壽經プベ無量壽經論デ」。《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卷2期(1963年3月):頁231-234。 |
池本重臣。「無量壽經諸本ソ成立過程--特ズ宋譯莊嚴經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67期(1961年3月):頁21-42。 |
池本重臣。「無量壽經ソ五惡段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1期(1953年9月):頁165-166。 |
池本重臣。「無量壽經ソ五惡段ズコゆサЁЮ附加說ソ檢討」。《龍谷大學論集》350期(1955年10月):頁82-101。 |
池本重臣。「無量壽經ソ出世本懷文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1期(1958年1月):頁126-127。 |
池本重臣。「親鸞教學ソ教理的研究本典シ大無量壽經」。《真宗學》33/34期(1966年2月):頁141-157。 |
池本重臣。「龍樹シ無量壽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卷1期(1960年1月):頁288-291。 |
池田勇諦。「大無量壽經ズ說ゑ「國中人天」ソ意義--信, 証ソ關係ズコゆサ」。《東海佛教》9/10期(1964年10月):頁19-21。 |
羽溪了諦。「無量壽經ソ宗教的真理」。《龍谷大學論集》353期(1956年10月):13-22。 |
佛龍。「弘揚淨土宗要的《佛說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浙江佛教》1997卷2期(1997年6月):頁54-57。 |
佐藤智水。「『佛說無量壽經』ズノりペ無礙光シ無對光ガソ原語形体ソ推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1期(1984年12月):頁148-。 |
足利惇氏。「梵文無量壽經ソ偈文」。《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卷1期(1952年7月):18-26。 |
那須英勝。「無量壽經諸異本ズれんペ本願思想ソ展開」。《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8期(1987年3月):頁70-75。 |
岡亮二。「無量壽經ズ於んペ聞名思想シ稱名念佛」。《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卷1期(1961年1月):頁136-137。 |
岡亮二。「無量壽經ズれんペ「十念」シ「一念」」。《真宗研究》12期(1967年11月):頁50-60。 |
東谷信昭。「義寂ソ『無量壽經述義記』ズコゆサ-- 十念說ズ觀エペ一考察」。《佛教論叢》33期(1989年):頁87-90。 |
果常。「依願而行--無量壽經給我的啟發 (一)」。《人乘雜誌》18卷11期(1997年8月):頁46-50。 |
林智康。「『教行信証』シ『大無量壽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1979年3月):頁323-326。 |
芳岡良音。「普賢菩薩シ無量壽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期(1965年1月):頁218-220。 |
芳岡良音。「無量壽經成立ソ民族的背景」。《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1期(1968年12月):頁366-369。 |
芳岡良音。「無量壽經シ說出世部」。《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卷1期(1963年1月):頁136-137。 |
芳岡良音。「無量壽經ソ起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卷1期(1960年1月):頁138-139。 |
近藤徹稱。「無量壽經ズれんペ三輩段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2期(1969年3月):頁219-222。 |
金子寬哉。「中國淨土教祖師ソ觀無量壽經引用文ソ檢討」。《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1979年3月):頁282-285。 |
門川徹真。「《大無量壽經》シ釋尊傳」。《13》期(1968年11月):頁48-58。 |
信樂峻[麻/呂]。「無量壽經ソ研究」。《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1期(1972年6月):頁90-118。 |
信樂峻[麻/呂]。「無量壽經ソ研究(ガソ二)」。《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2期(1973年6月):頁148-186。 |
前田聽瑞。「無量壽經ソ精神」。《日華佛教研究會年報》3期(1938年9月):頁251-259。 |
律航。「佛說無量壽經五重玄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1980年10月):頁249-256。 |
律航。「無量壽經與淨土法門關係重要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1980年10月):頁241-248。 |
後藤義乘。「數理文獻學的方法ズプペ無量壽經類漢譯者ソ推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卷2期(1978年3月):頁174-175。 |
星野元豊。「經典シガソ解釋--大無量壽經シ親鸞ソタやゆ」。《大原先生古稀紀念『淨土教思想研究』》(1967年11月):頁441-458。 |
泉法□。「梵本無量壽經ズ第十八願ソ有無ソ問題」。《佛教研究》7卷3期(1926年11月):頁10-21。 |
泉芳璟。「梵文無量壽經ソ因願ズ就サ特ズ第十八願, 第十九願ソ修正」。《大谷學報》15卷2期(1934年5月):頁1-21。 |
香川孝雄。「《無量壽經》ソ漢譯」。《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年報》2期(1984年3月):頁18-49。 |
香川孝雄。「無量壽經類ズれんペ淨土觀ソ展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1期(1975年12月):頁47-51。 |
修山脩一。「宗教的情意ろヘノギ『往生淨土』ソ問題 (2)--『無量壽經』ズ現マホギ阿彌陀佛ソ信仰」。頁103-148。 |
宮地廓慧。「大無量壽經異本對照私考(一) 生因願ズ於んペ惡人往生ソ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2宮地廓慧。「大無量壽經異本對照私考 (二) 異本原本成立ソ次第」。《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卷2期(1971年12月):頁164-169。 |
宮地廓慧。「大無量壽經異本對照私考 (三) 省略簡素化ソ例証」。《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2期(1972年3月):頁45-52。 |
期(1970年3月):133-138。 |
柴田泰。「〈無量壽經〉 ソ諸佛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1期(1976年12月):頁188-191。 |
柴田泰。「無量壽經十二光佛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卷2期(1967年3月):頁216-220。 |
畝部俊英。「梵文《無量壽經》ズれんペ一. 二ソ問題」。《真宗研究》19期(1974年10月):頁9-??。 |
畝部俊英。「無量壽經ズれんペ本願ソ根本意趣」。《ヤжФюс佛教シユ⑦Э思想: 加藤純章博士還曆記念論集》(2000年10月)。 |
草間法照。「藤田宏達著《大無量壽經講究》」。《印度哲學佛教學》6期(1991年10月):頁371-372。 |
高橋松海。「法然教學ソ主體性 其三十三-- дユйюシ無量壽經ソ救ゆソ文面」。《佛教論叢》33期(1989年):頁55-58。 |
高觀如。「無量壽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
梯信曉。「智光無量壽經論釋ソ一考察--安養集所見ソ逸文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卷1期(1987年12月):頁123-126。 |
梯信曉。「新羅義寂『無量壽經述義記』ソ一考察--世親『淨土論』ソ位置付ん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卷1期(1989年12月):頁207-210。 |
深貝慈孝。「淨影寺慧遠ソ彌陀淨土觀-- 大乘義章淨土教シ觀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シソ關連ズれゆサ」。《佛教大學研究紀要》55期(1971年3月):頁133-164。 |
淨空。「《無量壽經解》序」。《法音》(1988年9月)。 |
細田典明。「藤田宏達著《梵文無量壽經寫本①みс字本集成》上 下卷」。《印度哲學佛教學》8期(1993年10月):頁351-352。 |
許成九。「親鸞ズれんペ韓國淨土教ソ受容シゑズ憬興ソ『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メ中心シウサ」。《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10期(1989年3月):頁111-113。 |
郭勤正。「淨土法門的型態與構成--以《無量壽經》為依據」。《中國佛教》29卷5期(1985年5月):頁19-27。 |
惠谷隆戒。「古佚書龍興ソ觀無量壽經記ソ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卷1期(1960年1月):頁84-92。 |
惠谷隆戒。「無量壽經義疏上下二卷新羅法位撰」。《佛教大學研究紀要》40期(1961年12月):頁127-142。 |
普賢晃壽。「智光ソ淨土教思想「論註」シ「無量壽經論釋」」。《真宗學》35/36期(1967年2月):頁37-58。 |
曾我量深。「大無量壽經ソ宗義 [第一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一卷: 聖典綱要》(1927年):頁12。 |
曾我量深。「大無量壽經ソ宗義 [第二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二卷: 聖典綱要》(1927年):頁11。 |
曾普信。「無量壽經問答」。《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1980年10月):頁257-276。 |
朝山幸彥。「舊譯無量壽經ソ動的表現シ時代背景」。《印度哲學佛教學》7期(1992年10月):頁170-184。 |
森二郎。「無量壽經ソ弘願」。《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期(1965年1月):頁313-316。 |
森二郎。「無量壽經ソ研究 (承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2期(1958年3月):頁128-129。 |
森二郎。「無量壽經ソ研究 (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卷2期(1963年3月):頁160-161。 |
森二郎。「無量壽經ソ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卷1期(1956年1月):頁48-57。 |
渡邊顯正。「憬興師ソ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卷1期(1985年12月):頁128-??。 |
賀幡亮俊。「無量壽經諸本ズ於んペ蓮華化生ソ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1期(1968年12月):頁362-365。 |
賀幡亮俊。「璟興ソ無量壽經疏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1期(1967年12月):頁378-381。 |
飯山等。「法藏菩薩論 無量壽經ソ對告眾」。《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1期(1981年12月):頁207-210。 |
黃念祖。「《無量壽經》今得善本(夏蓮居會本)之大事因緣」。《佛教文化》(1990年2月)。 |
圓香。「《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序」。《海潮音》67卷10期(1986年10月):頁33-34。 |
經隆優。「『大無量壽經』ズれんペ「欲」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1期(1981年12月):頁273-276。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一)」。《海潮音》68卷6期(1987年6月):頁27-31。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二)」。《海潮音》68卷7期(1987年7月):頁29-32。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三)」。《海潮音》68卷8期(1987年8月):頁29-32。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四)」。《海潮音》68卷9期(1987年9月):頁16-24。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四)」。《海潮音》68卷10期(1987年10月):頁31-34。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五)」。《海潮音》68卷12期(1987年12月):頁31-33。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六)」。《海潮音》69卷1期(1988年1月):頁20-24。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七)」。《海潮音》69卷5期(1988年5月):頁28-32。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八)」。《海潮音》69卷9期(1988年9月):頁12-16。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九)」。《海潮音》69卷11期(1988年11月):頁22-26。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海潮音》69卷12期(1988年12月):頁22-26。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一)」。《海潮音》70卷1期(1989年1月):頁20-24。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二)」。《海潮音》70卷2期(1989年2月):頁12-21。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三)」。《海潮音》70卷3期(1989年3月):頁13-19。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四)」。《海潮音》70卷4期(1989年4月):頁20-24。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五)」。《海潮音》70卷6期(1989年6月):頁17-23。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六)」。《海潮音》70卷8期(1989年8月):頁24-32。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七)」。《海潮音》70卷9期(1989年9月):頁26-30。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八)」。《海潮音》70卷10期(1989年10月):頁23-30。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十九)」。《海潮音》70卷11期(1989年11月):頁31-32。 |
聖印。「佛說無量壽經講話 (完)」。《海潮音》70卷12期(1989年12月):頁27-31。 |
福井真。「 (梵文無量壽經)東方偈ソ研究」。《待兼山論叢》29期(1995年12月):頁1-15。 |
福井真。「Sukhaavatiivyuuha〈梵文無量壽經〉 ソ研究--流通偈メ中心ズウサ」。《待兼山論叢》32期(1998年12月):頁1-14。 |
福永光司。「佛教與道教--以漢譯《佛說無量壽經》為例」。《中日佛教研究》期(1989年4月)。 |
榎原徹了。「易行品ソ無量壽經シガソ展開」。《真宗研究》23期(1979年3月):頁23-35。 |
幡谷明。「大無量壽經ズれんペ三偈ソ位置ズコゆサ-- 選擇 迴向 成就ソ意味」。《大谷學報》42卷1期(1962年9月):頁16-35。 |
幡谷明。「大無量壽經ズれんペ普賢行-- 親鸞ソ還相回向論ソ歷史的背景」。《大谷學報》64卷4期(1985年2月):頁1-22。 |
幡谷明。「不退轉地デソ入門--大無量壽經ズコゆサソ一試論」。《大谷學報》48卷4期(1969年3月):頁39-62。 |
德澤龍泉。「今家ズ於んペ無量壽經解釋ソ系統シ發展」。《宗學院論輯》10期(1976年2月):頁91-139。 |
德澤龍泉。「聖道諸師ズ於んペ無量壽經ソ解釋的思想傾向シガソ批判」。《宗學院論輯》7期(1976年2月):頁181- 241。 |
稻垣久雄。「①⑦Э⑦大學ヤЖヤヤиэロ研究所藏「大無量壽經」梵本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84期(1967年7月):頁109-110。 |
蔡惠明。「關於《無量壽經》會集」。《台州佛教通訊》(1991年12月)。 |
鄭志明。「試說無量壽經四十八別願的宗教精神」。《中國佛教》28卷12期(1984年12月):頁24-28。 |
藤田宏達。「《無量壽經》ソ日本最古ソ版經シ寫經」。《印度哲學佛教學》4期(1990年10月):頁1-37。 |
藤田宏達。「『無量壽經』ソ譯者ゾ誰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卷2期(1967年3月):頁22-31。 |
藤田宏達。「『觀無量壽經』ソ撰述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2期(1969年3月):頁20-27。 |
藤堂恭俊。「『無量壽經論註』成立ソ精神風土シ基本的思想材」。《佛教大學研究紀要》34期(1958年3月):頁33-45。 |
願弘。「也談無量壽經會集本」。《台州佛教》(1992年3月)。 |
□觀無量壽經 |
一、圖書資料 |
山口益、櫻部建、森三樹三郎譯。《淨土三部經》。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2年。 |
中村元、早島鏡正、紀野一義譯註。《淨土三部經(下) : 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63-64年。 |
友松圓諦著。《淨土三部經》。 |
百濟康義。《ヨユヲю語ソ觀無量壽經》。日本:永田文昌堂,200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三十七 : 淨土三部經. 第一》。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三十八 : 淨土三部經. 第二》。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三十九 : 淨土三部經. 第三》。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四十: 淨土三部經. 第四》。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四十一: 淨土三部經. 第五》。台北市:新文豐,民81年。 |
坪井俊映著。《觀無量壽經概說》。日本京都:佛教大學,1987年。 |
知禮述。《觀無量壽經智者疏妙宗鈔》。台北市:華嚴法會,民61年。 |
柏原祐義著;江支地譯。《淨土三部經講話》。三重市:本願山彌陀淨舍,民82年。 |
洪緣音。《如何修持觀無量壽經》。台北市:全佛(阿含)文化,1995年。 |
真宗大谷派教學研究所編集。《現代ソ聖典 第三版--觀無量壽經序分》。日本:東本願寺。 |
諦閑法師。《佛說觀無量壽經疏鈔演義》。台北市:華藏圖書館。 |
魏琪。《白話觀無量壽經》。中國西安:三秦,2002年。 |
藤田宏達。《觀無量壽經講究:觀經四帖疏メ參看》。日本京都:真宗大谷派宗務所,1985年。 |
釋知禮述鈔。《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台中市:台中蓮社,民80年。 |
釋智顗疏;釋知禮述鈔。《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台北市:福美,民61年。 |
釋聖印著。《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台北市:新文豐,民78年。 |
釋道源講;釋廣化記。《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記》。中和市:淨宗蓮社,1989年。 |
二、期刊論文 |
大城邦義。「見佛ズコゆサ--佛說觀無量壽經メ讀ハ視點」。《大谷學報》66卷4期(1987年1月):頁60-71。 |
片山了仙。「觀無量壽經ソ傳譯ズ就サ」。《淨土學》4期(1932年12月):頁43-49。 |
石垣源瞻。「觀無量壽經ソ「觀」ズ就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1979年3月):頁74-79。 |
宇野禎敏。「淨影寺慧遠『觀無量壽經疏』ソ三乘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1期(1982年12月):頁140-141。 |
色井秀讓。「觀佛三昧海經シ觀無量壽經」。《》13卷1期(1965年1月):頁227-230。 |
孫修身。「敦煌石窟中的《觀無量壽經變相》」。《敦煌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1987年):頁215-246。 |
島善一郎。「佛說觀無量壽經ズ於んペ白毫相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61期(1959年3月):頁54-65。 |
高觀如。「觀無量壽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
深貝慈孝。「淨影寺慧遠ソ彌陀淨土觀-- 大乘義章淨土教シ觀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シソ關連ズれゆサ」。《佛教大學研究紀要》55期(1971年3月):頁133-164。 |
惠谷隆戒。「唐龍興撰觀無量壽經記ソ復元ズコゆサ」。《佛教大學研究紀要》37期(1960年3月):頁1-4。 |
惠谷隆戒。「復元本觀無量壽經記二卷唐龍興撰」。《佛教大學研究紀要》37期(1960年3月):頁5-41。 |
黃啟江。「淨土詮釋傳統中的宗門意識--論宋天台義學者對元照《觀無量壽經義疏》之批判及其所造成之反響」。《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年9月):頁309-352。 |
福原隆善。「覺運ソ『觀無量壽經疏顯要記破文』ズコゆサ」。《天台學報》25期(1983年11月):頁102-106。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一)」。《海潮音》66卷5期(1985年5月):頁8-18。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二)」。《海潮音》66卷6期(1985年6月):頁8-15。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三)」。《海潮音》66卷7期(1985年7月):頁30-34。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四)」。《海潮音》66卷8期(1985年8月):頁24-32。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五)」。《海潮音》66卷9期(1985年9月):頁22-26。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六)」。《海潮音》66卷10期(1985年10月):頁20-24。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七)」。《海潮音》66卷11期(1985年11月):頁25-30。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八)」。《海潮音》66卷12期(1985年12月):頁30-35。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九)」。《海潮音》67卷1期(1986年1月):頁25-27。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海潮音》67卷2期(1986年2月):頁28-31。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一)」。《海潮音》67卷3期(1986年3月):頁31-35。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二)」。《海潮音》67卷4期(1986年4月):頁22-26。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三)」。《海潮音》67卷5期(1986年5月):頁25-28。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四)」。《海潮音》67卷6期(1986年6月):頁29-33。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五)」。《海潮音》67卷7期(1986年7月):頁22-26。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六)」。《海潮音》67卷8期(1986年8月):頁26-31。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七)」。《海潮音》67卷9期(1986年9月):頁31-35。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八)」。《海潮音》67卷10期(1986年10月):頁32-33。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十九)」。《海潮音》67卷12期(1986年12月):頁31-33。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二十)」。《海潮音》68卷1期(1987年1月):頁27-30。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二十一)」。《海潮音》68卷2期(1987年2月):頁33-35。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二十二)」。《海潮音》68卷3期(1987年3月):頁30-33。 |
聖印。「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 (完)」。《海潮音》68卷4期(1987年4月):頁23-28。 |
默如。「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話序」。《海潮音》67卷11期(1986年11月):頁7-8。 |
魏磊。「淨宗妙理 心作心是--介紹《佛說觀無量壽經》」。《佛教文化》5期(1995年9月):頁14-16。 |
□淨土思想 |
一、圖書資料 |
釋見正。《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88年。 |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 |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
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
郭朋。《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
郭朋。《中國佛教簡史》。福州:福建人民,1990年。 |
中村薰。《中國華嚴淨土思想ソ研究》。日本:法藏館,2001年。 |
釋昭慧。《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臺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 |
釋見正。《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臺北:法鼓文化,1997年。 |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87年。 |
釋聖嚴。《淨土在人間》。臺北:法鼓文化,2003年。 |
釋聖嚴。《學術論考》。臺北:法鼓文化,1993年。 |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
釋宏印。《宏印法師講演集》。臺北:慈濟文化,1991年。 |
釋宏印。《海印文選》。臺北: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1990年。 |
陳劍鍠。《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臺北:東大圖書,2002年。 |
釋智諭。《池畔蓮鈔 第二集》。臺北:西蓮淨苑,1995年。 |
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臺北:慧明文化,2001年。 |
莊春江。《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說》。臺北:圓明出版社,1993年。 |
玉城康四郎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臺北:幼獅,1987年。 |
小川一乘。《佛教ろヘノギ往生思想》。京都:法藏館,2001年。 |
陳清香。《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臺北:中華叢書編委會,1977年。 |
賴傳鑑編著。《佛像藝術--東方思想與造形》。臺北:藝術家,1986年。 |
麻天祥。《佛學與人生--近代思想家的佛學思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
王志遠。《宋初天台佛學窺豹》。高雄:佛光文化,1992年。 |
釋星雲。《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高雄:佛光文化,1983年。 |
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文化,1989年。 |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
廖明活。《懷感的淨土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
邱敏捷。《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出版社,1993年。 |
釋慧嚴。《從人間性看淨土思想》。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
釋慧嚴。《慧嚴佛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 |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
廖閱鵬。《淨土文鈔》。臺北:圓神出版社,1992年。 |
釋弘學。《淨土探微》。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
二、學位論文 |
蔡貴亮。「《般舟三昧經》思想之探討」。博碩士論文。2001年。 |
傅楠梓。「中古時期的藥師信仰」。博碩士論文。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
昆達拉。「中國大乘阿彌陀淨土思想研究」。博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年6月。 |
王慶齡。「中國淨土宗思想的研究」。博碩士論文。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1982年6月。 |
曾堯民。「六世紀中國北方彌陀淨土信仰初探」。博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2003年。 |
吳聰敏。「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研究」。博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3年。 |
吳燦明。「淨土思想之研究」。博碩士論文。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 |
溫宗坤。「世親《淨土論》與曇鸞《淨土論註》之比較研究」。博碩士論文。2000年。 |
羅國銘。「台灣當代在家佛教中的維鬘傳道協會--一個區域性新興教團個案的探討」。博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2002年。 |
黃桂雲。「淨土藏經類典籍收錄考察與判讀—以臺灣當代中文出版品為主」。博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2003年。 |
黃琛傑。「永明延壽思想中的禪與淨」。博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 |
謝智明。「宋代居士佛教研究」。博碩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2001年。 |
張瑞佳。「明末蕅益大師之生平及其佛學思想研究」。博碩士論文。 |
林琦瑄。「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為說明」。博碩士論文。2000年。 |
鄧繼盈。「蕅益智旭淨土思想之研究」。博碩士論文。1990年。 |
安京植。「唐代淨土宗眾生教化之教育意義」。博碩士論文。1992年。 |
邱敏捷。「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博碩士論文。1990年。 |
胡國柱。「從中古到近世的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研究」。博碩士論文。2000年。 |
李雅雯。「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博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2年。 |
林美滿。「當代台灣淨土教法的發展」。博碩士論文。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
盧笑芳。「慧遠佛教思想研究」。博碩士論文。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1983年。 |
釋證蓮。「蓮池大師生平及其思想之研究」。博碩士論文。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1990年。 |
三、圖書論文 |
劉嘉誠。「慧遠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十)》(臺北市:華嚴蓮社,2000年):頁263-280。 |
史蒂文生。「現世可成清淨佛土--慈雲《往生淨土懺儀》的社會和文化層面」。《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臺北市:法鼓文化,1998年):頁94。 |
李志夫。「從印度傳統論甘地之淨土思想」。《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臺北市:法鼓文化,1998年):頁247-266。 |
陸揚。「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中古社會之關係」。《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臺北市:法鼓文化,1998年):頁209。 |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臺北市:法鼓文化,1998年):頁168-170。 |
方立天。「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與歸趣」。《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頁130。 |
鄭志明。「人間淨土的終極關懷--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
陸揚。「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古社會的關係」。《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
楊曾文。「道綽, 善導和唐代淨土宗」。《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頁203-230。 |
劉松勇。「道綽的淨土思想」。《如學禪師紀念論文集》(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1982年):頁213-222。 |
釋昭慧。「印順導師對本生談與西方淨土思想的抉擇」。《印順思想: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2000年):頁125-144。 |
蔣義斌。「《大智度論》中的淨土觀」。《印順思想: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2000年):頁221-244。 |
釋祖仁。「《大智度論》之淨土思想」。《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年):頁209-232。 |
陳敏齡。「《般舟三昧經》的阿彌陀佛觀」。《東方宗教研究》(臺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頁1-15。 |
陳慧劍。「三民主義的理想社會與淨土思想」。《佛法與相關政治思想論集》(臺北:天華出版,1972年):頁24-26。 |
業露華。「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宗教問題探索89-91年文集》。 |
業露華。「薄益大師淨土思想研究」。《第四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1992年)。 |
釋天蓮。「華嚴淨土思想初探--以《八十華嚴經 華藏世界品》為中心」。《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6日)》(2000年):頁1-9。 |
劉靜宜。「敦煌本《九想觀詩》初探」。《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7日)》(2000年):頁1-32。 |
木村泰賢。「本願思想之開展與其道德的文化的宗教的意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37-386。 |
慧嶽。「上生兜率淨土的勝義和行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9》(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63-174。 |
談玄。「顯密融通兜率淨土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9》(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09-156。 |
太虛。「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9》(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57-162。 |
釋聖嚴。「藕益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5》(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31-342。 |
釋聖嚴。「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5》(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19-330。 |
蓮生。「淨土思想沿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5》(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29-34。 |
游俠。「楊仁山居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5》(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43-350。 |
普景來。「論淨土法門貫通諸法大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7-48。 |
端甫。「論淨土法門貫通諸法大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59-86。 |
唐大圓。「淨土宗之新建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13-318。 |
病夫。「淨土宗的修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19-328。 |
張一留。「淨土宗綱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41-176。 |
道源。「淨土宗與佛教之世界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29-336。 |
朱世龍。「淨土念佛的哲理與實踐」。《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99-230。 |
釋印海。「玄奘;窺基以及法相諸家之淨土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49-58。 |
李世傑。「念佛的哲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231-290。 |
華嚴關主。「橫起三界的淨土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97-108。 |
王哲雄。「淨土禮佛行儀之藝術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291-312。 |
張一留。「淨土教勢之演進及印光大師之教理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22-140。 |
楊白衣。「淨土探源」。《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36。 |
律航。「淨土釋疑新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77-198。 |
澹思。「阿彌陀佛的起源」。《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19-121。 |
朱世龍。「阿彌陀佛修菩薩乘發四十八願及其信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09-118。 |
張慧明。「從淨土法門說到大乘與小乘」。《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87-96。 |
竺摩。「淨土法門叢譚」。《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81-90。 |
賢悟。「西方有無的商榷」。《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55-64。 |
張一留。「西方認識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44。 |
振慈。「我對淨土法門的看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283-296。 |
曾景來。「往生成佛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73-80。 |
心悟。「念佛行者須知的幾個要點」。《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21-138。 |
常愧。「念佛往生淨土之意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05-110。 |
毛凌雲。「念佛法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139-282。 |
念淨。「淨土講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325-384。 |
單培根。「淨宗不可廢通途教法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97-104。 |
單培根。「淨宗當修通途法之教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91-96。 |
深慚。「說西方淨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45-54。 |
李世傑。「淨土的分類」。《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頁297-314。 |
藤田宏達撰,李世傑譯。「印度的淨土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國的開展》(臺北:幼獅文化,1987年):頁1-32。 |
[被-皮+夸]谷憲昭。「吉藏『觀無量壽經疏』シ淨土思想」。《三論教學シ佛教諸思想: 平井俊榮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2000年)。 |
四、期刊論文 |
惠谷隆戒。「曇鸞大師ソ淨土思想考」。《支那佛教史學》3卷3/4期(1939年12月30日):頁 175-180。 |
間島由美子。「『往生要集』ズれんペ一. 二ソ問題」。《東洋ソ思想シ宗教》(1985年):頁 95-109。 |
戶松憲千代。「僧都禪瑜シガソ淨土思想 (上) 新出新十疑論ソ紹介」。《佛教研究》77期=21卷1期(1940年2月25日):頁 84-118。 |
金子寬哉。「『淨土法事讚』ズコゆサ--龍門 奉先寺廬舍那像シソ關連メ中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9期=35卷1期(1986年12月25日):頁100-105(L)。 |
赤松孝章。「敦煌寫本プベ見ギペХмЧЬソ淨土思想受容」。《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9期=35卷1期(1986年12月25日):頁57-61(L)。 |
惠谷隆戒。「新羅元曉ソ遊心安樂道ゾ偽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5期=23卷1期(1974年12月25日):頁16-23。 |
康東均。「新羅鄉歌ズ於んペ淨土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0期=30卷2期(1982年3月31日):頁176-179。 |
八力廣喜。「『十住毘婆沙論』ズ說ろホペ二三ソ教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期=21卷2期(1972年3月31日):頁380-385。 |
柴田泰。「淨土教關係疑經典ソ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期=21卷2期(1972年3月31日):頁123-127。 |
柴田泰。「中國ズれんペ密教系淨土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期= 19卷2期(1971月3月31日):頁282-287。 |
康東均。「元曉ソ淨土思想ズ於んペ生因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8期= 29卷2期(1981年3月31日):頁128-129。 |
上田晃圓。「唯識觀ソ受容觀理『唯識義私記』シソ比較メ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8期= 29卷2期(1981年3月31日):頁130-131。 |
康東均。「元曉ソ淨土思想ズ於んペ聲聞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期= 28卷1期(1979年12月31日):頁192-193。 |
久米原恆久。「末法得脫デソ諸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9期= 35卷1期(1986年12月25日):頁86-89(L)。 |
光地英學。「印度ズ於んペ禪淨思想ソ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期= 3卷1期(1954年9月25日):頁285-288。 |
申正午。「西山休靜ソ淨土思想ズ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2期= 31卷2期(1983年3月25日):頁195-197。 |
服部淳一。「定仙ソ淨土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4期= 37卷2期(1989年3月20日):頁185-190(L)。 |
近藤良一。「長蘆宗□」。《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期= 14卷2期(1966年3月31日):頁280-283。 |
日置孝彥。「長蘆宗□ズノヘホペ念佛ソ理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期= 36卷2期(1978年3月20日):頁337-340。 |
柴田泰。「敦煌文獻ソ淨土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78年3月20日):頁285-288。 |
八力廣喜。「淨土思想」。《印度哲學佛教學》2期(1987年10月30日):頁88-97。 |
柴田泰。「譯語シウサソ阿彌陀佛ソ「淨土」」。《印度哲學佛教學》6期(1991年10月30日):頁348-364。 |
藤田宏達。「原始佛教シ淨土思想」。《印度哲學佛教學》2期(1992年10月30日):頁185-204。 |
奧本一道。「平家物語ズ現マホギ法然上人像」。《淨土學》27期(1960年3月20日):頁48-63。 |
村田昇。「北村透谷ソ佛教」。《密教文化》69/70期(1964年11月30日):頁132-151。 |
柴田泰著,楊曾文譯。「宋代的淨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期(1992年6月)。 |
森田龍僊。「密教ソ淨土思想」。《密教研究》6期(1921年4月20日):頁1-14。 |
上田靈城。「照遍和尚 ガソ生涯シ思想」。《密教文化》125期(1979年2月15日):頁1-23。 |
三長覺靜。「野山系淨土教ソ概觀 (其一)」。《密教研究》9期(1922年11月10日):頁65-83。 |
橘恭堂。「日本禪宗教圈シ庶民ソ葬送儀禮(序說)」。《禪學研究》54期(1964年7月31日):頁220-227(L)。 |
淺田隆道。「日野法界寺阿彌陀堂ソ柱繪」。《密教文化》4期(1948年12月20日):頁55-62。 |
乾仁志。「田谷ソ洞窟ズれんペ胎藏種子曼荼羅」。《密教文化》128期(1979年12月21日):頁42-49。 |
石田瑞□[=麻+呂]著,李世傑譯。「中國的淨土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國的開展》2期(1987年):頁33-60。 |
柴田泰。「中國ズれんペ淨土教ソ發展」。《講座. 大乘佛教 第5卷 : 淨土思想》(1996年3月)。 |
藤堂恭俊。「天親シ曇鸞ソ淨土思想」。《講座. 大乘佛教 第5卷 : 淨土思想》(1996年3月)。 |
藤吉慈海。「本願思想シ佛國土ソ思想」。《講座. 大乘佛教 第5卷 : 淨土思想》(1996年3月)。 |
藤田宏達。「淨土經典ソ種ぼ相」。《講座. 大乘佛教 第5卷 : 淨土思想》(1996年3月)。 |
平川彰。「淨土思想ソ成立」。《講座. 大乘佛教 第5卷 : 淨土思想》(1996年3月)。 |
正木晴彥。「善導ソ淨土教學」。《講座. 大乘佛教 第5卷 : 淨土思想》(1996年3月)。 |
香川孝雄。「龍樹ソ淨土思想」。《講座. 大乘佛教 第5卷 : 淨土思想》(1996年3月)。 |
五十嵐大策。「淨土教シ必然性」。《龍谷教學》17期(1982年6月10日):頁31-43。 |
青木隆。「中國地論宗ズれんペ緣集說ソ展開」。《Philosophia》75期(1988年3月1日):頁147-161。 |
畝部俊英。「般若經ズれんペ稱名思想「諸佛ソ稱名」」。《Nagoya Studies in Indian Culture and Buddhism: Sa□bha□a》6期(1985年1月30日):頁102-130(L)。 |
真鍋直樹。「淨土思想ソ展開シガソ本質」。《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5期(1983年3月22日):頁61-63。 |
宇治谷祐顯。「悲華經ソヤтФ佛本生說話」。《東海佛教》13期(1969年3月30日):頁23。 |
柏木弘雄。「如來藏思想シ彌陀信仰--大乘起信論ズれんペ專意念佛ソ教說」。《東海佛教》13期(1969年3月30日):頁24-25。 |
林碩聞。「南都教學ズ對エペ法然ソ受容的態度特ズ永觀, 珍海ズ對ウサ」。《東海佛教》9/10期(1964年10月1日):頁29-41。 |
大田利生。「原始淨土思想ソ研究」。《真宗學》43期(1970年12月31日):頁60-65。 |
陳繼東。「楊文會撰『觀無量壽佛經略論』ソ淨土思想--十六觀ソ問題メ中心」。《哲學佛教學研究》4期(1996年12月):頁81-93。 |
蘇瑩輝。「從淨土變相在敦煌諸窟之分佈--談淨土思想之流傳」。《佛教藝術》3期(1987年5月):頁9-14。 |
賴賢宗。「淨土信仰論之研究:世親, 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期(1999年7月):頁69-104。 |
楊惠南。「論前後期佛教對解脫境的看法」。《文史哲學報》29期(1980年12月):頁279-315。 |
楊惠南。「漢譯佛經中的彌勒信仰--以《彌勒上, 下生經》為主的研究」。《文史哲學報》35期(1987年12月):頁119-181。 |
釋聖嚴。「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岡佛學學報》6期(1983年7月):頁5-48。 |
釋聖嚴。「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研究》3期(1999年3月):頁1-17。 |
釋聖凱。「論法照淨土思想的特色」。《中國佛學》2卷2期(1999年10月):頁43-65。 |
楊曾文。「中日兩國的淨土教--從毛丹青翻譯《嘆異抄》說起」。《中國史研究》65期(1995年2月):頁126-137。 |
方立天。「中國佛教人生理想論 (五)」。《圓光新誌》58期(2001年7月):頁5-16。 |
江燦騰。「淨土思想在中國流傳的原因」。《法光》53期(1994年2月)。 |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淨土思想」。《中華佛學學報》8期(1995年7月):頁345-372。 |
江燦騰。「李卓吾的生平與佛教思想」。《中華佛學學報》2期(1988年10月):頁267-323。 |
釋慧嚴。「彌陀淨土信仰對漢儒內心世界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年9月):頁159-183。 |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中華佛學學報》13期(2000年5月):頁299-305。 |
釋佛智。「天台宗高僧--知禮大師的生平及思想」。《閩南佛學院學報》1期(1995年6月):頁51-56。 |
釋恆毓。「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閩南佛學院學報》總22期(1999年12月):頁100-104。 |
釋持念。「龍樹淨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閩南佛學院學報》(1993年6月):頁94-100。 |
禪慧。「曇鸞大師與阿彌陀淨土」。《閩南佛學院學報》25期(2001年6月):頁60-70。 |
釋定恆。「弘一大師的淨土思想」。《閩南佛學院學報》(1990年2月)。 |
新福。「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閩南佛學院學報》(1990年2月)。 |
施光明。「曇鸞淨土思想初探」。《五台山研究》(1986年6月)。 |
施光明。「曇鸞與慧遠淨土思想比較研究」。《五台山研究》(1990年4月)。 |
蔡惠明。「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台州佛教》12期(1996年12月):頁25-27。 |
高柏園。「淨土思想之義理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中國佛教》31卷7期(1987年7月):頁4-13。 |
陳大先。「安樂集--探道綽的淨土思想特色」。《中國佛教》32卷8期(1988年8月):頁20-26。 |
林孟穎。「從唯識哲學之轉依理論看淨土思想之不退轉義」。《中國佛教》29卷8期(1985年8月):頁4-7, 21。 |
蔡惠明。「明袁宗道, 宏道, 中道的淨土思想」。《南洋佛教》249期(1990年1月):頁20-23。 |
蔡惠明。「淨土思想探源」。《上海佛教》(1992年)。 |
釋覺光。「諦閑大師的淨土思想」。《香港佛教》440期(1997年1月):頁7-11。 |
楊惠南。「當代台灣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東方宗教研究》1期(1990年10月):頁315-343。 |
陳敏齡。「曇鸞的淨土思想--兼論北魏金石碑銘所見的淨土」。《東方宗教研究》4期(1994年10月):頁47-66。 |
謝路軍。「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2月):頁97-105。 |
李美煌。「隋唐淨土思想的探討」。《慧炬》275期(1987年5月):頁28-33。 |
釋證光。「般舟三昧經中的淨土思想」。《慧炬》253期(1985年7月):頁4-6。 |
童麗玲。「蓮宗二祖善導大師的生平、著述及淨土思想」。《慧炬》229期(1983年7月):頁4-10。 |
萬榮正。「論「淨土思想」」。《獅子吼》21卷9期(1982年9月):頁29-33。 |
童麗玲。「善導大師的生平及淨土思想」。《獅子吼》22卷11期(1983年11月):頁32-35。 |
釋會清。「隋唐淨土思想之探討」。《獅子吼》24卷8期(1985年8月):頁36-41。 |
釋淨薰,陳宗元。「窺基大師之淨土思想」。《獅子吼》24卷8期(1985年8月):頁28-30。 |
賴隆彥。「淨土思想的禪觀性格--《般舟三昧經》念佛法門考」。《獅子吼》30卷3期(1991年3月):頁13-15。 |
袁淑真。「龍樹的淨土思想」。《海潮音》71卷4期(1990年4月):頁20-30。 |
周紹良。「太虛法師之間淨土思想」。《內明》232期(1991年7月):頁32-35。 |
智銘。「為淨土思想探求合理思路--評介《淨土三經正義》[沈九成著]」。《內明》142期(1984年1月):頁3-6。 |
釋見正。「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實踐方法」。《諦觀》58期(1989年7月):頁91-117。 |
江燦騰。「道衍禪師的生平與佛教思想」。《諦觀》57期(1989年4月):頁1-54。 |
楊惠南。「漢譯佛經中的彌勒信仰」。《諦觀》56期(1989年1月):頁1-84。 |
邱敏捷。「袁宏道《西方合論》的淨土思想」。《諦觀》73期(1993年4月):頁73-98。 |
白欲曉。「論淨土信仰的中國化--從曇鸞淨土理論探討起」。《宗教哲學》20期=5卷4期(1999年12月)。 |
文夢霞。「佛國淨土與中國神話:莫高窟 285窟的窟頂畫文化意涵解析」。《哲學與文化》30卷7期(2003年7月):頁51-67。 |
李炳海。「佛教淨土思想與南朝崇尚潔淨文風」。《江海學刊》3期(1996年5月):頁156-163。 |
陳華。「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與彌勒信仰」。《東方宗教研究》2期(1988年9月):頁53-70。 |
江燦騰。「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思想史的探討」。《東方宗教研究》2期(1988年9月):頁163-184。 |
潛竹。「世親菩薩的淨土思想」。《普門雜誌》132期(1990年9月):頁14-19。 |
賴鵬舉。「北涼的彌勒淨土思想及其禪窟造像」。《圓光佛學學報》4期(1999年12月):頁1-24。 |
賴鵬舉。「羅什入關以前中國的淨土思想」。《法光學壇》1期(1997年):頁73-78。 |
吳麗娜。「雪廬老人之生平及其淨土思想探究」。《建國學報》20期(2001年6月):頁81-89。 |
釋惠空。「台灣淨土思想發展的的契機」。《佛藏》14期(1999年8月)。 |
釋法藏。「台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佛藏》14期(1999年8月)。 |
釋傅發。「論禪淨自悟與他力思想之開展--從念佛見佛到即心是佛」。《佛藏》15期(1999年10月)。 |
五、網路資源 |
世親《淨土論》的淨土思想及其禪修實踐之研究 http://www.yinshun.org.tw/91thesis/91-02.html |
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3-1/3-1-a-03.htm |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3-1/3-1-d-25.htm |
傳統淨土思想的人間性及其現代意義 http://www.humanity.com.tw/168/close.html |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http://www.humanity.com.tw/168/open.html |
「人間淨土」思想以——《大般若經》與《大智度經》為中心 http://netcity2.web.hinet.net/userdata/tow/mont426-6.htm |
《妙宗鈔》的淨土思想 http://www.minlun.org.tw/2pt/2pt-1-5/5.htm |
菩提正道工作室 http://www.bodhiroad.idv.tw/default40.php |
淨土專頁 http://www.jingtu.org/.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