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92.6.4 |
大般若經 |
圖書 學位論文 圖書論文 期刊論文 網路資源 |
般若思想期刊論文 圖書 學位論文 |
◎圖書 |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 (漢文部分) 第 1- 2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國北京:中華,1984年。 |
支那內學院編,楊家駱主編。《內學年刊. 第四輯: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臺北市:鼎文書局,1975年。 |
李奎安等編。《高麗大藏經. 1-4:大般若經(一)至(四)》。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2.01年。 |
楊元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碑》。唐咸通十五年(874)四月刻墨拓本。 |
葛[鼎*彗]提綱。《大般若經綱要》。。台北市:華藏法施會藏版,民65年。 |
葛[鼎*慧],釋玄奘。《大般若經綱要十卷》。臺北市:吉祥文物中心,民76年。 |
葛[鼎*慧]。《大般若經綱要十卷》。臺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5年。 |
歐陽竟無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年。 |
歐陽竟無編。《藏要. 第一輯:1,大般若經第二分; 2,大般若經第五分外三種》。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
歐陽竟無編。《藏要. 第三輯:1,大般若經第十六分外三種》。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
歐陽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四卷》。臺北市:佛教,民67年。 |
蔡耀明撰。《般若波羅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初版。南投縣:正觀,民90年。 |
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大般若經敘》。臺北縣:彌勒出版社,1984年。 |
釋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明萬曆丙辰(34年,1616)至天啟甲子(4年,1624)休寧劉懋賢等刊本。 |
釋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卷》。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影印宋平江府陳湖磧砂延聖院刊本。 |
釋玄奘,葛[鼎*慧]。《大般若經綱要十卷》。臺北市:華嚴法施會,民65年。 |
釋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臺北市:眾生,民82年。 |
釋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存一卷》。唐人寫卷子本。 |
釋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存二卷》。元至元間杭州大普寧寺刊大藏經本。 |
釋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臺北市:眾生出版社,1993年。 |
釋玄奘譯;釋憨山撰;高良佐輯錄。《大般若經理趣分. 金剛決疑. 唐聖僧荷譯大師壇語合刊》。。桃園縣:佛經善書贈送處倡印,1978年。 |
釋印順。《妙雲集. 1-1:般若經講記》。臺北市:正聞出版社,年。 |
釋印順。《空之探究--『阿含』部派『般若經』龍樹》。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87年。 |
釋印順講; 釋演培, 釋續明 記。《般若經講記》。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0年。 |
釋東初著。《般若心經思想史》。臺北市:東初出版社,1990年。 |
釋普獻講。《般若經講座》。臺中市:普門慈幼雜誌社,1994年。 |
釋智旭(蕅益)編。《大般若經知津》。。高雄市:慈慧印經處印贈,民75年。 |
釋智旭(蕅益)編。《般若知津》。。台北市:華藏法施會倡印,民70年。 |
釋智旭。《大般若經知津》。臺北市:大乘精舍,民73年。 |
釋圓瑛著。《般若經講義》。臺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年。 |
釋慧笙編。《般若經義旨要》。基隆市:靈泉禪寺,1991年。 |
釋諦玄。《《大般若經.第二會》「依世俗說,不依勝義」此述詞所展現之二諦思想》。民91年。 |
◎學位論文 |
丘奕祥撰。「佛家經論中「空性」之研究」。碩士論文。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1987年6月。 |
林士琛撰。「佛家之存有論」。碩士論文。臺北縣: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4年7月。 |
楊俊誠撰。「兩晉佛學之流傳與傳統文化之交流」。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1年5月。 |
萬金川撰。「龍樹的語言概念」。碩士論文。臺北縣: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3年7月。 |
釋自衍。「以《心經》為基礎建置般若經索引典之探討」。碩士論文。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2000年。 |
◎圖書論文 |
小川貫□等著;藍吉富主編。「大般若經六百卷十六會圖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25:大正大藏經解題(上)》(臺北市:華宇出版社,1988)。 |
山田龍城著;藍吉富主編。「般若經類」。《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79:梵語佛典導論》(臺北市:華宇出版社,1988)。 |
方廣錩著。「《大般若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佛教典籍百問》(中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 |
王雷泉 選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目錄》(中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頁1-440。 |
朱鏡宙。「《大般若》札記」。《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59-266。 |
牟宗三著。「大智度論與大般若經」。《佛性與般若》(臺北市:台灣學生,1989)。 |
吳汝鈞。「般若思想」。《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頁210。 |
吳汝鈞著。「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市:台灣商務,1988)。 |
林慮山。「北宋開寶藏《大般若經》初印本的發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17》(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51-164。 |
法尊。「《大般若經》中「一百零八句法」簡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81-186。 |
竺摩。「泛論般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1-22。 |
真野□海。「般若經ズ於んペ道ソ思想」。《小澤教授頌壽紀念『善導大師ソ思想シガソ影響』》(日本=Japan:大東出版社,1977年):頁491-510。 |
神林隆淨著;藍吉富主編。「般若經中的菩薩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66:菩薩思想的研究 (下)》(臺北市:華宇出版社,1988)。 |
張曼濤。「『空』之中國的理解與天台之空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7》(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341-352。 |
游祥洲。「論龍樹與僧肇對般若經假名觀的闡揚及其現代意義」。《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第五屆--亞洲佛教的源流》(高雄縣:中國佛教研究院,1982)。 |
游祥洲。「龍樹的詮釋學理念之哲學省察 -- 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 探討龍樹學「三乘共賞」的詮釋學蘊涵」。《印順思想: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縣:正聞,2000年):頁181-219。 |
黃雪梅。「初期大乘的法身觀--以早期漢漢譯般若經為中心」。《如學禪師紀念論文集》(臺北市:法光文教基金會,1993)。 |
業露華著。「『般若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佛教歷史百問》(中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 1992年)。 |
楊白衣著。「般若經的空觀」。《印度佛教史略》(臺北市:普門文庫,1982)。 |
萬金川著。「般若經的語言的概念--以《小品》為中心的一個研究」。《龍樹的語言概念》(臺北市:正觀出版社,)。 |
褚柏思著。「譯大般若經攝盡大乘八宗」。《玄奘學概論》(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0)。 |
歐陽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87-258。 |
蔡耀明。「《大般若經》的佛隨念」。《一九九九年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 -- 念佛與禪》(臺北市:慈光禪學研究所, 中華民國佛教禪淨協會,1999年):頁275-310。 |
曉雲。「天台般若本跡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7》(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51-276。 |
羅因。「漢魏兩晉般若學經, 論翻譯的考察」。《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1年):頁275-292。 |
釋印定。「試論《大智度論》中菩薩般若與聲聞般若」。《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1999年):頁317-342。 |
釋如源。「《中論》之緣起論 四.《中論》與《般若經》」。《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1999年):頁145-185。 |
釋法尊撰;呂鐵鋼,胡和平編。「《大般若經》中 "一百零八句法" 簡介」。《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中國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 |
釋厚觀。「《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頁87-136。 |
釋惠敏等著。「《中論》與般若經之空在體認上的差異(鄧克銘)」。《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臺北市:東初出版社,1989)。 |
釋曉雲著。「大乘般若經六百卷翻譯及別譯對照表」。《佛教論文集》(臺北市:原泉出版社,1987)。 |
釋曉雲編著。「大般若經中「七覺分」之教育論提要」。《佛教教育散論》(臺北市:原泉出版社,1990)。 |
◎期刊論文 |
[土*反]部明。「空シ般若波羅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卷2期=44期(1974年3月31日):頁362-367。 |
[土*反]部明。「般若經等プベノギ空空 (sunyata-sunyata)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2期=38期(1971年3月31日):頁140-141。 |
[土*反]部明。「般若經ズれんペ成佛デソ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期=62期(1983年3月25日):頁8-13。 |
[木*尾]山雄一著;吳汝鈞譯。「般若經的思想」。《內明》119期(1982年2月):頁7-11。 |
[木*尾]芳光運。「一切法空思想ソ成立シガソ意義」。《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6期(1981年12.15月):頁51-75。 |
[木*尾]芳光運。「般若理趣分デソ思想ソ系譜」。《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1期(1976年9月20日):頁309-335。 |
[木*尾]芳光運。「般若部黨史」。《支那佛教史學》1卷2期(1937年7月10日):頁64-89。 |
[被-皮+夸]谷憲昭著。「A Consideration on the Byams sus kyi lehu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1期(1975年12月25日):頁20-30(L)。 |
「大般若經要解」。《白雲》2期(1997年2月):頁4。 |
Lamotte,Etienne;郭忠生譯。「《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法文譯《大智度論》第三冊序文]」。《諦觀》62期(1990年7月):頁97-179。 |
Robinson,Richard H.著;大容譯。「釋慧遠 <大智度論抄序> 註」。《諦觀》22期(1985年2月):頁17-31。 |
Robinson,Richard H.著;曇昕譯。「印度早期中觀學派(六)」。《諦觀》22期(1985年2月):頁8-16。 |
一心居士註解、郭韻玲文、偉勁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2期(民91年4月):頁116-127。 |
八力廣喜。「真野龍海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般若波羅蜜多思想論集》《般若波羅蜜多ソ研究》」。《印度哲學佛教學》8期(1993年10月30日):頁357-358。 |
三枝充[直/心]作;許洋主譯。「般若經的成立(三)」。《海潮音》69卷7期(1988年7月):頁12-15。 |
三枝充[直/心]著;許洋主譯。「般若經的成立(一)」。《海潮音》69卷4期(1988年4月):頁4-8。 |
三枝充[直/心]著;許洋主譯。「般若經的成立(二)」。《海潮音》69卷5期(1988年5月):頁21-22。 |
上田良準。「無量壽經ズれんペ法藏說話ソ般若的理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1期=5期(1954年9月25日):頁142-143。 |
土屋松榮。「淨土教思想ソ諸問題(一) -- <般若經>シソ關連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83-85(L)。 |
大田利生。「無量壽經シ初期大乘經」。《真宗學》52期(1975年2月25日):頁38-58。 |
小峰彌彥。「般若經ズれんペ菩薩シ陀羅尼」。《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期=62期(1983年3月25日):頁304-307。 |
小澤憲珠。「般若經ズれんペ菩薩地シ菩薩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卷1期=67期(1985年12月25日):頁154-??。 |
山口務。「「般若經」ズれんペ天眼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1期=65期(1984年12月25日):頁354-??。 |
山口務。「「般若經」ズれんペ第十力ズコゆサ」。《印度哲學佛教學》8期(1993年10月30日):頁105-128。 |
山口瑞鳳。「ХмЧЬ佛教ろヘ見ギ日本ソ佛教學」。《東海佛教》34期(1989年2月28日):頁1-18。 |
山口諭助。「空シ無 (一)」」。《哲學雜誌》603期=52期(1937年5月1日):頁26-57。 |
山田龍城。「般若經典類ソ形成イホギ時代ソ背景 -- The Age the Praj~naapaaramitaa Suutras Were Formed in」。《東北大學文學部研究年報》2期(1951年3月):頁1-41。 |
川合務。「寫本ХмЧЬ譯『八千頌般若經』ソ翻譯年代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期=57期(1980年12月31日):頁95-97(L)。 |
中西智海。「阿彌陀佛シ空」。《真宗研究》9期(1964年10月10日):頁105-113。 |
五來重。「民俗信仰シウサソ大般若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1期=5期(1954年9月日25):頁183-185。 |
內藤龍雄。「梁ソ武帝シ『般若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卷1期=43期(1973年12月31日):頁311-315。 |
日下俊文。「大品般若經ソ方便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期=60期(1982年3月31日):頁370-373。 |
氏家昭夫。「般若經シ文殊菩薩」。《密教文化》115期(1976年9月30日):頁12-24。 |
加藤智學。「般若經ズ於んペ往生來生ソ思想」。《大谷學報》10卷2期=34期(1929年6月5日):頁1-32。 |
平川彰。「大乘佛教ソ興起シ文殊菩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2期=36期(1970年3月31日):頁139-152。 |
平川彰。「六波羅蜜ソ展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2期=42期(1972年3月31日):頁23-35。 |
平川彰。「般若經シ六波羅蜜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2期=38期(1971年3月31日):頁95-103。 |
田上太秀。「般若經ソ三種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1期=31期(1967年12月25日):頁116-117。 |
田中現詠。「般若無知論ソ聖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54期(1979年3月31日):頁261-263。 |
田中順照。「私ソ中論」。《佛教學會報》9期(1983年12月21日):頁1-7。 |
白石凌海著;許洋主譯。「布施概念的變遷 (四): 般若經中的布施思想」。《圓光佛學學報》5期(2000年12月):頁153-168。 |
光川豐藝。「清弁月稱ソ中論釋ズノヘホペ般若經」。《佛教學研究》24期(1967年12月15日):頁1-26。 |
池本重臣。「阿彌陀佛觀ソ一展開般若思想ソ立場プベ」。《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1期=5期(1954年9月25日):頁144-145。 |
池本重臣。「後期《無量壽經》ソ眾生往生ソ因 -- 特ズ般若思想シソ關連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54期(1957年3月1日):頁42-56。 |
佐藤心岳。「中國ズれんペ《般若經》ソ研究講說」。《人文學論集》13期(1979年11月30日):頁1-20。 |
吳汝鈞。「《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華岡佛學學報》8期(1985年10月):頁237-256。 |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1期(1987年3月):頁123-135。 |
周伯勘。「《大智度論》略譯初探」。《中華佛學學報》13.1期(2000年5月):頁155-165。 |
岸一英。「大般若經第五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期=46期(1975年3月31日):頁174-175。 |
岩原諦信。「省略法則私案 -- 大般若會, 弘法大師降誕會, 常樂會」。《密教文化》15期(1951年10月10日):頁1-28。 |
林慮山。「北宋開寶藏《大般若經》初印本的發現」。《現代佛學》期(1961年2月)。 |
林賢司。「大品系般若經ズれんペ十地ソ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1期=53期(1978年12月31日):頁162-163。 |
松山善昭。「羅什ソ入寂年代メバをゲサ僧肇ズプペ般若教學展開ソ一樣相」。《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1期=3期(1953年9月30日):頁149-150。 |
法尊。「大般若經中「一百零八句法」簡介」。《現代佛學》期(1958年7月)。 |
阿部慈園。「小品系般若經ソ頭陀支」。《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1期=69期(1986年12月25日):頁105-110(L)。 |
津田真一。「《般若經》ろヘ《華嚴經》デ」。《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11期(1988年3月28日):頁291-395。 |
畝部俊英。「般若經ズれんペ稱名思想『諸佛ソ稱名』ズコゆサ」。《Nagoya Studies in Indian Culture and Buddhism: Sa□bha□a》6期(1985年1月30日):頁102-130(L)。 |
真野龍海。「般若經ズ於んペ菩薩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期=25期(1965年1月31日):頁214-217。 |
真鍋廣濟。「歌詠シ經典 -- 維摩經, 般若經, 地藏經, 涅槃經, 華嚴經, 金光明經ズコゆサ」。《龍谷大學論集》345期(1952年12月10日):頁149-160。 |
般若居士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量品34」。《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9期(民89年5月):頁114-125。 |
般若居士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1」。《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5期(民89年1月):頁118-125。 |
般若居士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2」。《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6期(民89年2月):頁120-127。 |
般若居士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2」。《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7期(民89年3月):頁118-125。 |
般若居士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3」。《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8期(民89年4月):頁116-125。 |
般若居士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5」。《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0期(民89年6月):頁116-125。 |
般若居士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校德品36」。《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1期(民89年7月):頁116-127。 |
高原信一。「ХмЧЬ文一萬頌般若經ズコゆサ」。《哲學年報》22期(1960年3月31日):頁357-380。 |
高崎直道。「般若經シ如來藏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2期=34期(1969年3月31日):頁49-56。 |
高野山大學翻譯局。「和譯 十卷章 -- 吽字義 (一)」。《密教文化》17期(1952年5月15日):頁1-10。 |
高觀如。「大般若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
副島正光。「Pancavi□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ソ思想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卷1期=43期(1973年12月31日):頁389-393。 |
副島正光。「Prjnaparamita-hdayaソ倫理學的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2期=24期(1964年3月31日):頁126-127。 |
張新鷹。「元妙嚴寺版《大般若經》卷五五六新見本略考」。《浙江學刊》期(1986年6月)。 |
郭韻玲。「大般若經求般若品 - 2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5期(民85年9月):頁90-94。 |
郭韻玲。「大般若經受教品」。《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2期(民85年6月):頁82。 |
郭韻玲。「大般若經校量功德品 - 4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8期(民86年10月):頁98-103。 |
郭韻玲。「大般若經校量功德品 - 5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9期(民86年11月):頁98-102。 |
郭韻玲。「大般若經校量功德品 - 6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0期(民86年12月):頁98-103。 |
郭韻玲。「大般若經諸天子品」。《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1期(民85年5月):頁84-89。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9)」。《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3期(民88年11月):頁122-12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16」。《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0期(民87年10月):頁116-121。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17」。《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1期(民87年11月):頁116-121。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19」。《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3期(民88年1月):頁114-119。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0」。《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4期(民88年2月):頁112-11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1」。《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5期(民88年3月):頁114-119。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2」。《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6期(民88年4月):頁116-121。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3」。《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7期(民88年5月):頁116-121。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4」。《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8期(民88年6月):頁122-12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5」。《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9期(民88年7月):頁120-125。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6」。《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0期(民88年8月):頁120-124。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7」。《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1期(民88年9月):頁122-12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28」。《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2期(民88年10月):頁122-12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0」。《金色蓮花:佛學月刊》84期(民88年12月):頁122-12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10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4期(民87年4月):頁98-103。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11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5期(民87年5月):頁98-103。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12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6期(民87年6月):頁102-10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13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7期(民87年7月):頁102-107。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14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8期(民87年8月):頁118-123。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7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1期(民87年1月):頁98-102。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8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2期(民87年2月):頁98-103。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 - 9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3期(民87年3月):頁98-103。 |
郭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15」。《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9期(民87年9月):頁118-122。 |
郭韻玲。「大般若經攝受品 - 4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0期(民86年2月):頁96-101。 |
郭韻玲。「大般若經攝受品 - 7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3期(民86年5月):頁98-102。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校量功德品 - 1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5期(民86年7月):頁94-99。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歎眾德品」。《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6期(民85年10月):頁104-107。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學般若品(2).求般若品(1)」。《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4期(民85年8月):頁86。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天帝品」。《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0期(民85年4月):頁80-89。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校量功德品 - 2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6期(民86年8月):頁96-102。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校量功德品 - 3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7期(民86年9月):頁98-103。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散花品.學般若品 - 1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3期(民85年7月):頁82。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無生品 - 2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39期(民85年3月):頁82-89。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攝受品 - 1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7期(民85年11月):頁100-105。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攝受品 - 3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9期(民86年1月):頁98-102。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攝受品 - 5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1期(民86年3月):頁96-101。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攝受品 - 6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2期(民86年4月):頁100-104。 |
郭韻玲。「經典--大般若經攝受品 - 8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4期(民86年6月):頁96-100。 |
郭韻玲文、偉勁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0期(民91年2月):頁118-126。 |
郭韻玲文、偉勁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1期(民91年3月):頁116-127。 |
郭韻玲文、偉勁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9期(民91年1月):頁116-126。 |
郭韻玲文、清明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50)」。《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5期(民90年9月):頁118-126。 |
郭韻玲文、郭碧蓮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6期(民90年10月):頁118-126。 |
郭韻玲文、陳玉山圖片提供。「經典--大般若經攝受品 - 2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48期(民85年12月):頁100-105。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8)」。《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3期(民89年9月):頁112-125。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41)」。《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6期(民89年12月):頁122-127。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42」。《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7期(民90年1月):頁120-126。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43」。《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8期(民90年2月):頁118-127。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0期(民90年4月):頁108-113。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9期(民90年3月):頁104-112。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9)」。《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4期(民89年10月):頁114-126。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40)」。《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5期(民89年11月):頁120-127。 |
郭韻玲文、陳守強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37」。《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2期(民89年8月):頁116-126。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6期(民91年8月):頁120-128。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0期(民91年12月):頁116-127。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1期(民90年5月):頁112-117。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2期(民90年6月):頁118-121。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3期(民90年7月):頁110-123。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4期(民90年8月):頁116-125。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講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7期(民90年11月):頁118-128。 |
郭韻玲文、慧蓉譯。「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8期(民90年12月):頁118-128。 |
森山清徹。「般若經ズれんペ「方便」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1期=45期(1974年12月25日):頁156-157。 |
森山清徹。「般若經ズれんペ「空シガソ同類語」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2期=50期(1977年3月31日):頁124-125。 |
森山清徹。「般若經ズれんペ「迴向」ソ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2期=48期(1976年3月31日):頁152-153。 |
游祥洲。「論龍樹與僧肇對般若經假名觀的闡揚及其現代意義」。《海潮音》65卷1期(1984年1月):頁18-21。 |
游祥洲。「論龍樹與僧肇對般若經假名觀的闡揚及其現代意義」。《海潮音》65卷6期(1984年6月):頁21-24。 |
渡邊章悟。「『般若經』ズれんペAbhaavaソ用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7卷2期=74期(1989年3月20日):頁121-125(L)。 |
渡邊章悟。「『般若經』ズれんペ無自性シ abhavasvabhav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期=66期(1985年3月25日):頁553-??。 |
渡邊章悟。「『般若經』ズれんペ緣起」。《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33-36(L)。 |
渡邊章悟。「八不シ緣起「般若經」ズれんペ「八不偈」メバをゲサ」。《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23期(1986年3月10日):頁37-50。 |
渡邊章悟。「般若經ズれんペ空ソ法數シ空義ソ理由句『二万五千頌般若』メ中心シウ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1期=63期(1983年12月25日):頁202-205。 |
湯山明著。「Prajna-Paramita-Ratna-Guna-Samcaya-Gatha(Rgs) quoted by Candrakirti in his Prasamapada(Pras) (II)」。《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1期(1978年12月31日):頁17-20(L)。 |
慈妙。「談般若經典」。《新覺生》19卷2期(1981年2月):頁11。 |
楊曾文。「佛教《般若經》思想與玄學的比較」。《世界宗教研究》4期(1983年12月)。 |
萬金川。「般若經的語言概念--以「小品」為中心的一個研究」。《鵝湖》9卷2期=98期:頁2-8, 9。 |
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諦觀》12期(1984年4月):頁53-88。 |
葉阿月。「「超越智慧的完成」之研究--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為中心」。《文史哲學報》30期(1981年12月):頁91-145。 |
葉香蘭。「新聞局評定優良出版品『紅塵甘露--大般若經要解』有聲書」。《千佛山雜誌》112期(1998年6月):頁40。 |
鈴木廣隆。「《般若經》ソ系統ズコゆサ」。《印度哲學佛教學》3期(1988年10月30日):頁104-116。 |
鈴木廣隆。「般若經ズれんペ空ソ教說」。《印度哲學佛教學》2期(1987年10月30日):頁125-140。 |
鈴木廣隆。「般若經ソ空思想」。《印度哲學佛教學》5期(1990年10月30日):頁143-155。 |
增田英男。「般若經ズれんペ「方便」ソ意味ズコゆサ (續) ガソ派生的發展的意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期=25期(1965年1月31日):頁210-213。 |
增田英男。「般若經ズれんペ「方便」ソ意味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1期=23期(1964年1月31日):頁112-117。 |
增田英男。「般若經ズれんペ「如汀」ソ意味ズコゆサ」。《密教文化》64/65期(1963年10月30日):頁10-23。 |
增田英男。「般若經ズれんペ否定辭ソ二樣ソ意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1期=19期(1962年1月25日):頁124-125。 |
增田英男。「華嚴經ズれんペ空觀ソ一考察 (承前) シゑズ般若經シソ關連ズれ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1期=37期(1970年12月25日):頁200-203。 |
增田英男。「華嚴經ズれんペ空觀ソ一考察シゑズ般若經シソ關連ズれ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1期=35期(1969年12月25日):頁97-102。 |
蔡耀明。「《大般若經 第二會》的嚴淨 / 清淨」。《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期(1999年7月):頁1-41。 |
蔡耀明。「由三乘施設論菩薩正性離生--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卷1期=25期(1997年3月):頁109-142。 |
蔡耀明。「因材施教與教學上的人我分際 -- 以《論語》,《阿含經》, 和《大般若經》為根據」。《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期(2000年7月):頁37-78。 |
蔡耀明。「佛教般若學緒論: 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為根據」。《法光》131期(2000年8月)。 |
鄭琳。「說般若思想以及其與魏晉老莊學關係的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期(1988年6月):頁11-27。 |
橘恭堂。「信州伊那谷ズ於んペ大般若經信仰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2期=20期(1962年3月31日):頁236-239。 |
龍勝菩薩造;無著菩薩譯;元魏瞿曇般若三流支譯。「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切品法門」。《因明》62期(1982年6月):頁23-30。 |
磯田熙文。「Bhumi—sambharaズコゆサ Dharmamitraズプ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卷1期=51期(1977年12月31日):頁350-354。 |
磯田熙文。「Pratipatty-alambana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1期=41期(1972年12月31日):頁382-388。 |
顏尚文。「朱士行西域求法與早期般若經的流傳」。《法光》32期(1992年5月)。 |
瀨成世眼。「顯密二教ソ比較研究」。《密教研究》3期(1920年2月20日):頁69-91。 |
關世謙。「早期般若經論的譯行史略」。《內明》154期(1985年1月):頁13-15。 |
關世謙。「早期般若經論的譯行史略」。《普門雜誌》65期(1985年2月):頁13-16。 |
關世謙。「早期般若經論的譯行史略」。《慧炬》247期(1985年1月):頁20-23。 |
韻玲。「大般若經講記:校量功德品18」。《金色蓮花:佛學月刊》72期(民87年12月):頁114-119。 |
釋性圓。「具壽善現在《大般若經》第四會中的角色扮演」。《圓光新誌》52期(2000年7月):頁85-100。 |
釋法舫。「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發願文」。《普門雜誌》194期(1995年11月):頁46-47。 |
釋慈妙。「淺談般若經」。《新覺生》20卷3期(1982年3月):頁8。 |
釋會晟。「《般若經》<八千頌 隨意迴向品> --關於品名的探討」。《諦觀》80期(1995年1月):頁57-76。 |
釋曉雲。「大般若經中「七覺支」之教育論」。《華梵佛學年刊》2-3期(1984月):頁202-210。 |
◎網路資源 |
大般若經經典選讀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4Bible/E200.htm |
《大般若經•第二會》的嚴淨/清淨(蔡耀明) http://sino-sv3.sino.uni-heidelberg.de/FULLTEXT/JR-BJ011/bj11_401.htm |
大般若經綱要(淨空法師)錄音帶 http://www.budaedu.org/ghosa/C006/T0435/ |
大般若經綱要講義(淨空法師)文字稿 http://www.amtb.org.sg/5/5_4/5_4_3/5_4_3main.htm |
大般若經簡介(獅子吼)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6/F00100O6&num=1 |
大般若經中「七覺支」之教育論 http://leo.hfu.edu.tw/wakeup/wake7.html |
般若思想 |
◎般若思想期刊論文 |
三桐慈海(Mitsugiri,Jikai)。「平井俊英著: 中國般若思想史研究—吉藏シ三論學派—」。《佛教學ЙтЮㄧ》24期(1976年10月30日):頁85-90。 |
三桐慈海(Mitsugiri,Jikai)。「竺道生ソ般若思想」。《佛教學ЙтЮㄧ》4期(1966年10月30日):頁46-59。 |
天野宏英著;宏音譯。「後期的般若思想(下)」。《獅子吼》28卷3期(1989年3月):頁36-39。 |
天野宏英著;宏音譯。「後期的般若思想(上)」。《獅子吼》28卷1期(1989年1月):頁26-29。 |
天野宏英著;宏音譯。「後期的般若思想(中)」。《獅子吼》28卷2期(1989年2月):頁21-25。 |
木村清孝。「金剛經略疏ソ三種般若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2期=36期(1970年3月31日):頁825-??。 |
伊仁。「天台宗般若思想之研究」。《中國佛教》35卷7期(1991年7月):頁1-8。 |
李勇。「開拓佛教研究的新視野-評《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佛學研究》6期(1997年):頁310-312。 |
姚衛群。「《壇經》與般若思想」。《中華文化論壇》4期(1994年12月):頁35-39。 |
洪修平。「佛教般若思想的傳入和魏晉玄學的產生」。《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 |
黃懺華。「六家七宗的般若思想」。《現代佛學》(1956年11月)。 |
福永光,松村巧著;許洋主譯。「六朝的般若思想(一)」。《海潮音》69卷8期(1988年8月):頁18-20。 |
福永光,松村巧著;許洋主譯。「六朝的般若思想(二)」。《海潮音》69卷9期(1988年9月):頁31-32。 |
福永光,松村巧著;許洋主譯。「六朝的般若思想(三)」。《海潮音》69卷10期(1988年10月):頁8-12。 |
福永光,松村巧著;許洋主譯。「六朝的般若思想(四)」。《海潮音》69卷11期(1988年11月):頁19-21。 |
福永光,松村巧著;許洋主譯。「六朝的般若思想(完)」。《海潮音》69卷12期(1988年12):頁4-6。 |
劉貴傑。「玄學思想與般若思想之交融」。《國立編譯館館刊》9卷1期:頁109-116。 |
蔡纓勳。「由不真空論之解題探討僧肇般若思想之根本要義(下)」。《獅子吼》25卷5期(1986年6月):頁16-19。 |
蔡纓勳。「由不真空論之解題探討僧肇般若思想之根本要義(上)」。《獅子吼》25卷4期(1986年5月):頁20-24。 |
釋曉雲。「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佛教文化學報》9期(1980年11月):頁1-12。 |
釋濟群。「《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慈光禪學學報》(1999年10月):頁21-35。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一)」。《諦觀》34期(1986年2月):頁1-11。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七)」。《諦觀》41期(1986年9月):頁19-24。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二)」。《諦觀》35期(1986年3月):頁1-12。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三)」。《諦觀》36期(1986年4月):頁1-8。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五)」。《諦觀》38期(1986年6月):頁25-31。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六)」。《諦觀》39期(1986年7月):頁28-33, 27。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四)」。《諦觀》37期(1986年5月):頁23-30。 |
[木*尾]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的形成(完)」。《諦觀》42期(1986年10月):頁21-32。 |
◎般若思想圖書 |
[木*尾]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臺北市:法爾出版社,1989年。 |
平川彰編集。「般若思想」。《大乘佛教講座. 第2卷》。(日本東京:春秋社,1995年12月):頁320。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摩訶止觀》之圓頓義佛教的般若思想及其在中國的發展」。《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四》(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唐君毅。「吉藏般若思想之實相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349-389。 |
張曼濤主編;釋道安監修。「般若思想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79年)。 |
龍慧。「佛教初傳的般若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93-304。 |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臺北市:台灣學生,1989年。 |
楊俊誠著。《般若與玄學》。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3年。 |
一玄。「佛教般若學講話」。《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5》(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3-58。 |
◎般若思想學位論文 |
胡梅子撰。「佛教般若思想與兒童美育」。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1987年5月。 |
胡梅子。「鳩摩羅什與大乘般若空慧」。博士論文。臺中市: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5月。 |
陳平坤。「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壇經》禪教思想探義」。碩士論文。 |
楊雪珠撰。「般若學與中國玄學交接研究--般若思想初入中土之歷程探討」。碩士論文。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1986年6月。 |
蔡耀明。「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碩士論文。1987年。 |
蔡纓勳撰。「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以「不真空論」為主要依據」。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5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