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92.6.4
華嚴經
圖書 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 網路資源

圖書
釋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臺北市:建康出版社,1957年。
戒環集。《華嚴經要解》。臺北市:台灣印經處,1961年。
李圓淨編。《華嚴經疏科文表解》。高雄縣:佛教文化服務處,1970年。
釋澄觀等述。《大華嚴經略策 答順宗心要法門 三聖圓融觀門 原人論華嚴念佛三昧論敘》。香港:光明講堂,1971? 年。
實叉難陀譯;釋澄觀疏義;釋德清提挈。《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New York, NY [US]:美國佛教會,1971年。
釋法藏述。《華嚴經旨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華嚴經》。香港:光明講堂,1971年。
釋道通述。《華嚴經吞海集 法界觀披雲集》。香港:光明講堂,1971年。
實叉難陀譯;釋宗密疏鈔。《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臺北:華藏法施會,1975年。
釋澄觀疏鈔;李通玄論。《華嚴經疏論纂要》。臺北縣:修訂中華大藏經會,1975年。
釋澄觀撰述。《華嚴經懸談》。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釋宣化上人講述;周果立記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臺北市:大乘精舍,1982年。
跋陀羅譯。《華嚴經外25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楊政河著。《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臺北市:慧炬雜誌社,1982年。
清水公照著;釋達智譯。《華嚴經入門--佛陀之覺醒 經義講述》。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87年。
慈斌。「《華嚴經》概述」。《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20。
高峰了州。「《華嚴經》之成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1-28。
莊為璣。「《華嚴經》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29-34。
高峰了州。「印度中國諸論師與《華嚴經》」。《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05-114。
一玄。「讀《華嚴經》記」。《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15-184
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44》(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年):頁185-328。
清寒子, 雪岑撰; 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 17:華嚴經釋題》。台北縣新店市:彌勒,1983年。
朱慧定。「《華嚴經》十住菩薩之梵行」。《佛教青年論文集》(高雄市:妙林,1998年):頁371-386。
陳琪英。「《華嚴經》的美學義蘊「藝術表法」的意義及運用」。《宗教與心改革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頁258-275。
釋覺清。「《華嚴經》<十地品>難勝地之菩薩行--以澄觀疏解為主」。《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台北市:華嚴蓮社,2000年):頁33-62。
釋天蓮。「華嚴淨土思想初探--以《八十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為中心」。《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頁1-9。
釋修諦。「《華嚴經入法界品》逆行度生之探討」。《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頁1-10。
金起賢。「《華嚴經》<十地品>所謂「三界唯心」的意涵之探討」。《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1995.10):頁23-45。
陳琪瑛。「《華嚴經》初探」。《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1995.10):頁396-417。
釋傳智。「十行菩薩饒益行初探以《華嚴經》<十行品>為主」。《華嚴蓮社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釋慧道。「文殊菩薩之研究以《華嚴經》『十信法門』為主」。《華嚴蓮社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釋慈汶。「《華嚴經十地品》離垢地戒度之研究」。《華嚴蓮社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期刊論文
楊政河。「《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4期(1980年10月):頁96-131。
鎌田茂雄著; 釋慈怡譯。「盧舍那佛品--華嚴經講話(二)」。《普門雜誌122卷(1989年11月):頁80-84。
胡繩武。「研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心跡」。《海潮音》61卷4期(1980年4月):頁25-26。
成一。「華嚴經之傳譯經過與其內容組織」。《海潮音》62卷1期(1981年1月):頁9-11。
成一法師講; 心宏記。「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上)」。《海潮音》63卷12期(1982年12月):頁5-12。
今津洪嶽作; 印海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解題」。《海潮音》67卷6期(1986年6月):頁14-22。
釋聖嚴。「序正見法師英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人生》109期(1992年9月15日):頁42。
玉城康四郎著; 關世謙譯。「華嚴經與菩薩思想(一)」。《菩提樹》31卷1期=361期(1982年12月):頁29-32。
玉城康四郎著; 關世謙譯。「華嚴經與菩薩思想(二)」。《菩提樹》31卷2期=362期(1983年1月):頁38-39。
玉城康四郎著; 關世謙譯。「華嚴經與菩薩思想(三)」。《菩提樹》31卷3期=363期(1983年2月):頁46-48。
佐藤心岳著; 李美智譯。「華嚴經在中國之研究」。《獅子吼》27卷5期(1988年5月):頁10-16。
俞正齊。「華嚴經對於良師益友的啟示--如何與善知識相處」。《獅子吼》27卷5期(1988年5月):頁5-9。
古天英。「華嚴經「離世間品」探究」。《獅子吼》23卷12期(1984年12月):頁19-23。
賽巴巴作; 鄭振煌譯。「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慧炬》178期(1979年4月):頁2-23(倒數)。
釋印順=Shih, Yin-shun。「從佛教思想史看《華嚴經》--序楊政河居士著《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慧炬》197期(1980年11月):頁30-31。
洪玉玲。「華嚴經的設教因緣及其華藏莊嚴世界海的殊勝--《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讀後(楊政河)」。《慧炬》222期(1982年12月):頁4-10。
金忠烈。「華嚴經『法界觀』之理論絡脈--華嚴宗『法界觀』系統一」。《慧炬》15期=32期(1965年3月):頁5-9。
方東美講; 楊政河校訂。「華嚴宗哲學(九)--華嚴經中的宗教內容」。《中國佛教》23卷4期(1979年1月):頁11-23。
方東美講; 楊政河校訂。「華嚴宗哲學(十)--檢討華嚴經的宗教內容暨華嚴五教止觀之內涵」。《中國佛教》23卷5期(1979年2月):頁4-17。
釋印順。「從佛教思想史看「華嚴」大意--序楊政河居士《華嚴經教與哲研究》」。《中國佛教》25卷1期(1980年10月):頁9。
周宣德。「序楊政河君《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中國佛教》25卷2期(1980年11月):頁18-19。
南懷瑾。「序楊政河君《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中國佛教》25卷3期(1980年12月):頁8。
楊政河。「《華嚴經》解題」。《中國佛教》25卷4期(1981年1月):頁12-19
劉韻娟。「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之啟示」。《中國佛教》26卷11期(1982年11月):頁19-24。
陳長文。「圓融無礙的華嚴--《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讀後(楊政河)」。《中國佛教》26卷12期(1982年12月):頁26-32。
徐玉珍。「讀華嚴經「淨行品」的啟示」。《中國佛教》27卷2期(1983年2月):頁28-30。
徐玉珍。「從華嚴經「梵行品」的體認」。《中國佛教》27卷4期(1983年4月):頁20-22。
徐玉珍。「華嚴經善財參學的示範來略述論語的身教言教」。《中國佛教》27期卷7期(1983年7月):頁30-32。
徐玉珍。「略述華嚴經中「善知識」之意義」。《中國佛教》27卷11期(1983年11月):頁42-44。
蔡明月。「閱讀華嚴經十地品略記」。《中國佛教》28卷5期(1984年5月):頁28-33。
陳永寧。「《華嚴經淨行品》之要旨」。《中國佛教》29卷1期(1985年1月):頁9-12, 18。
杭大元。「《華嚴經》宗教實踐的精神與過程--對現實上人生之啟示」。《中國佛教》29卷5期(1985年5月):頁9-12。
徐玉珍。「從《華嚴經》「善知識」一詞的引述」。《中國佛教》31卷3-4期(1987年4月):頁17-20。
陳力齊。「《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搜玄記)--明難品中十種甚深義介紹」。《中國佛教》34卷10-11期(1990年11月):頁11-16。
釋南亭。「華嚴經上的世間法出世間法」。《南洋佛教104期(1977年12月):頁24
木村清孝撰; 東寧譯。「《華嚴經》與《法華經》」。《諦觀84期(1996年1月):頁3-13。
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華嚴經》是什麼?(華嚴思想概論 第一章)」。《諦觀74期(1993年7月):頁29-81。
方東美講。「華嚴經內涵」。《中國文化月刊》20期(1981年6月):頁4-28。
方東美。「華嚴經所詮之義理--五周因果周」。《中國文化月刊》21期(1981年7月):頁3-28。
方東美口說。「華嚴經中的宗教內容」。《中國文化月刊》23期(1981年9月):頁4-34。
方東美口說。「華嚴經的大科--四分說明全經之大旨」。《中國文化月刊》26期(1981年12月):頁4-31。
方東美口說; 方武筆錄; 楊政河校訂。「研讀探究華嚴經之層次及意見」。《中國文化月刊》28期(1982年2月):頁5-37。
方東美口說; 方武筆錄; 楊政河校訂。「檢討華嚴經的宗教內容暨華嚴五教止觀之內涵」。《中國文化月刊》29期(1982年3月):頁4-35。
李逸友。「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經塔的金代碑銘」。《考古》4期(1979年7月):頁365-374。
李逸友。「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經塔的金元明各代題記」。《文物》5期(1977年5月):頁55-64。
牛達生。「元刊木活字版西夏文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十六卷考查記」。《 北京圖書館館刊》(1997年1月):頁81-85。
林子青譯。「一個美國婦女對《華嚴經》的理解」。《上海佛教》(1988年4)。
申寶林。「唐清前哲先後輝映--喜讀《華嚴經疏纂要》」。《廣東佛教通訊》(1990年6)。
陳士強。「《華嚴經傳記》綸貫」。《法音》(1988年9)。
劉春生。「慧苑及《華嚴經音義》的幾點考證」。《貴州大學學報》(1992年2)
孫安邦等。「五台山是傳習《華嚴經》的聖地」。《山西大學師院學報》(1989年2)。
曹永年。「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經塔明代題記探討」。《內蒙古大學學報增刊》(1981)。
壽冶。「書寫《華嚴經》緣因略記」。《法音》(1982年5)。
金申。「金字《華嚴經》略談」。《五台山研究(1987年3)。
新學整理。「三年「般若」心滲透 一部《華嚴》血寫成--釋智誠法師血寫《華嚴經》簡介」。《廣東佛教通訊(1988年1)。
許美中。「刺血為墨寫經典--智誠法師血書《華嚴經》事跡簡介」。《法音》(1988年6)。
陳士強。「唐代法藏《華嚴經金師子章》--短篇佛學名作品析」。《內明雜誌》288期(1996年3月):頁22-23。
高永霄。「《華嚴經》導讀」。《內明雜誌》294期(1996年9月):頁14-20。
金起賢。「從《華嚴經》的<十迴向品>談佛法對亞洲民主化理論的啟示」。《慧炬雜誌380-381期(1996年3月):頁15-27。
普幻子。「菩薩的花園《華嚴經 離世間品》讀經筆記」。《僧伽雜誌》6卷2期(1997年1月20日):頁13-19。
釋若學。「華嚴經淨行品與梵行品探討」。《護僧雜誌》8期(1997年7月15日):頁32-44。
周齊。「華嚴經學與華嚴宗學分際及理路的發展探索--《中國華嚴宗通史》述評」。《中國佛學》2卷1期(1999年):頁319-330。
魏道儒。「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中華佛學學報》12期(1999年7月)365-376。
潘桂明。「李通玄的東方智慧論--《新華嚴經論》札記」。《中華佛學學報》12期(1999年7月):頁377-391。
古正美。「從南天烏荼王進獻的《華嚴經》說起 -- 南天及南海的《華嚴經》佛王傳統與密教觀音佛王傳統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期(2000年7月):頁159-201。
昌法。「《華嚴經》大意淺探」。《閩南佛學院學報》23卷(總)(1999年12月):頁63-73。
釋證光。「華嚴教學上的《華嚴經》-- 以《華嚴經探玄記》為中心」。《法光學壇》4卷(2000年):頁124-137。
高峰了州, 釋慧嶽。「華嚴經之成立」。《獅子吼》10卷3-4期(1971年4月):頁12-14。

會議論文
顏娟英。「華嚴經造像的圖像學」。《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2000年6月29日):頁1-26。
游祥洲。「《華嚴經》的苦行思想」。《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1999年):頁7-24。

網路資源
八十華嚴
http://www.amtb.org.tw/12/12-18.htm
華嚴經(淨空法師)
http://www.amtb.org.tw/jiangji/dacheng/huayan.htm
華嚴經相關文章
http://book.bfnn.org/article_11.htm
華嚴經線上影音
http://www.budaedu.org/ghosa/C001/
普賢十大願
http://www.chungtai.org.tw/turn/sutra/002.htm
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評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李利安
http://www.zennow.org.tw/garden/ten6-1/ten6-1-15/ten6-1-15-55.htm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hkbj/bj74_5.htm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 
http://www.wabala.org/WENZHU/Articles/taifong/taifong.htm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釋聖嚴
http://www.ddm.org.tw/old/Big5/maze/95/3.html
華嚴的中心思想/釋海雲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1999/nl61_hua_y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