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92.3.14 |
佛教書評範例 |
【圖書】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太虛大師全書. 25 : 書評。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
闞正宗。景德傳燈錄白話試譯及評介。台北市:菩堤常青,1992。 |
安世興。評介古藏文詞書《丁香帳》。北京:民族,1982。 |
黃素娟撰。《重編一切經音義》評述。嘉義縣: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民89。 |
釋昭慧著。驅殼非障驕慢成障 : 佛教倫理諍論評議。民79。 |
釋聖嚴著。法鼓全集. 第三輯第六冊 : 書序•評介•勵行。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14 : 智顗思想與宗派佛教的興起. 智顗觀心論思想述評. 智顗三諦思想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22 : 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 彌勒信仰述評。高雄縣:佛光山文教機金會,2001-。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25 : 黃檗禪學思想研究. 馬祖道一與洪州宗評傳。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 : 太虛之唯識學研究. 智顗佛教哲學述評. 慧遠大乘義章佛學思想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9 : 李通玄佛學思想述評. 善導淨土思想述評. 印光法師淨土思想及其時代特色。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
【期刊論文】 |
郭文般。「評丁仁傑著<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灣社會學2期(民90年12月):頁315-319。 |
妙日法師。「道安格義佛教思想述評」。普門學報5期(民90年9月):頁163-193。 |
蔡耀明。「<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評介」。佛教圖書館館訊27期(民90年9月):頁54-58。 |
薩爾吉。「佛教入門的金剛寶鑽佛學研究的無言良師--評<佛光大辭典>[丁福保編纂]」。普門學報3期(民90年5月):頁359-363。 |
劉立夫。「中國佛教倫理研究的拓新之作--<中國佛教倫理研究>[王月清著]評介」。鵝湖26卷1期(民89年7月):頁23-26。 |
王月清。「尋繹中國民間宗教的內在理路--<羅教.佛教.禪學> [徐小躍著] 評說」。哲學與文化27卷6期=總313期(民89年6月):頁601-603。 |
邱敏捷。「敬答「普門」發行人之評論--「人間佛教的真義」」。普門245期(民89年2月):頁16-19。 |
宗師。「書評:<大捨無求--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兩岸雙贏12期(民89年1月):頁61-62。 |
程功讓。「談「批判佛教」與「場所佛教」--評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當代29期=總147期(民88年11月):頁136-140。 |
葛兆光。「關於近十年中國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個評論」。思與言37卷2期(民88年6月),頁259-278。。 |
李泗濱。「<中國藏傳佛教史>[冉光榮著]評介」。書評37期(民87年12月):頁19-23。 |
蔡耀明。「歐美學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討及其論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3期(民87年7月):頁77-97。 |
王月清。「<中國佛教文化歷程>[洪修平著]評說」。鵝湖23卷5期=總269期(民86年11月:頁52-54。 |
周伯戡。「評藍吉富<佛教史料學>」。正觀2期(民86年9月):頁231-233。 |
丁敏。「當代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為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期(民86年7月):頁233-280。 |
釋見曄。「評Peter Gregory: |
張珣。「評江[燦騰]著<臺灣當代佛教>」。思與言35卷2期(民86年6月):頁349-351。 |
彭清深。「甘肅藏傳佛教研究及其文獻述評」。圖書與情報(大陸)1997年2期=總66期(1997年6月):頁48-53。 |
何廣棪。「兩宋僧人詞述評--兼論宋僧詞於佛教宣傳上之貢獻」。大陸雜誌94卷4期(民86年4月):頁5-13。 |
楊郁文。「評介<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人生雜誌161期(民86年1月):頁66-67。 |
李雪濤。「評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內明294期(民85年9月):頁320-25+8。 |
張珣。「評江[燦騰]著<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思與言34卷2期(民85年6月):頁255-258。 |
楊淑洪。「評方立天之<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東吳歷史學報2期(民85年3月):頁217-227。 |
古正美。「答辯陸揚之「貴霜王朝與大乘佛教史新論平議」--評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 (上)」。大陸雜誌92卷1期。(民85年1月):頁37-48。 |
古正美。「答辯陸揚之「貴霜王朝與大乘佛教史新論平議」--評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 (下)」。大陸雜誌92卷1期(民85年2月):頁13-40。 |
釋見曄。「評: Timothy Brook, |
陳文山。「佛書評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教圖書館館訊4期(民84年12月):頁35-39。 |
方立天。「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評」。哲學雜誌14期(民84年11月):頁40-74。 |
邱德修。「評介<佛教與東方藝術>」。菩堤樹42卷6期=總498期(民83年5月):頁19-25。 |
邱德修。「評介<中國佛教文學>」。菩堤樹42卷5期=總497期(民83年4月):頁8-13。 |
邱德修。「評介<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白化文著]」。菩堤樹42卷4期(民83年3月):頁14-19。 |
邱德修。「評介<西藏佛教史略>[王輔仁著]」。菩堤樹42卷3期(民83年2月):頁21-26。 |
邱德修。「評介<中國佛教>[高振農著]」。菩堤樹41卷12期(民82年11月):頁18-23。 |
傅偉勳。「大小兼受戒、單受菩薩戒與無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觀的評較考察」。中華佛學學報2期(民82年7月):頁73-101。 |
邱德修。「<中國佛教學源流略講>[呂澂著]評介」。菩堤樹41卷8期(民82年7月):頁14-18。 |
康地波羅法師評、高政哲譯。「評<印度佛教史>」。慧炬348期(民82年6月):頁75-66。 |
邱德修。「評介<中國佛教>第四輯[中國佛教協會編] : 中國佛教經籍(續)與中國佛教教理」。菩堤樹41卷7期=總487期(民82年6月):頁20-26。 |
李開濟。「評方立天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哲學與文化19卷12期=總223期(民81年12月):頁1139-1141。 |
邱德修。「評介<佛教文化面面觀>[ 楊曾文主編]」。菩堤樹40卷10期(民81年10月):頁31-33。 |
王煜。「評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哲學與文化19卷10期=總221期(民81年10月):頁957-960。 |
邱德修。「<佛教文化辭典>﹝任道斌主編﹞ 評介」。菩堤樹40卷7期(民81年7月):頁31-32。 |
邱德修。「評介 <中國佛教簡史>﹝郭朋著﹞」。菩堤樹40卷6期(民81年6月):頁27-29。 |
邱得修。「評介 <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等著﹞」。菩堤樹40卷4期(民81年四4月):頁24-25。 |
釋寂音。「評介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菩堤樹40卷1/2期(民81年2月):頁62-69。 |
周伯戡。「評任繼愈主編的 <中國佛教史>」。東方宗教研究2期(民80年10月):頁457-464。 |
王煜。「評傅偉勳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文化17卷1期(民79年1月):頁82-84。 |
王德毅。「評黃敏枝著 <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歷史月刊19期(民78年8月):頁154-155。 |
釋昭慧。「是治史還是說書 ﹝評楊惠南作 <臺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當代32期(民77年12月):頁144-146。 |
江燦騰。「評介郭朋著 <明清佛教> : 兼論明清佛教研究的新動向」。史原16期(民76年11月):頁217-227。 |
江燦騰。「評介張聖嚴著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史原15期(民75年4月):頁231-238。 |
廖明活。「東晉佛教諸家「本無」義述評」。書目季刊19卷4期(民75年3月):頁48-59。 |
楊白衣。「評介 <中國佛教史> 第一卷, 鎌田茂雄著」。漢學研究3卷1期=總5期(民74年6月):頁355-360。 |
曹仕邦。「評介 <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食貨月刊15卷1/2期(民74年6月):頁85-92。 |
楊白衣。「評鎌田茂雄著 <中國佛教ソ寺シ歷史>」。漢學研究1卷1期(民72年6月):頁351-353。 |
褚柏思。「印海法師譯著四書評介<佛教唯心論概論>、<中印禪宗史>、<中國淨土教理史>、 <彌勒上生經講記>」。海潮音62卷4期(民70年4月):頁22-23。 |
魏中林。「整体把握 尋找中介─—《佛教与中國文藝美學》評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卷1期(1994年1月):頁152-154。 |
彭本人。「重在研究 貴在發現──《佛教南傳之路》評介」。美術之友2001年1月:頁17-18。 |
李開濟。「<佛學與人生>[劉貴傑著]評介」。哲學與文化28卷5期=總324期(民90年5月):頁474-476。 |
蔡耀明。「以禪修來趣入佛法:評介 |
陳榮波。「印順<中國禪宗史>評介」。東海學報38卷1期(民86年7月):頁171-173。 |
黃夏年。「評《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2期:頁152 |
澎清深。「藏漢文化發展和交流的使者──評《中國藏傳佛教名僧錄》」。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頁50-53。 |
索代。「藏傳佛教宗派源流分析──評《宗教流派鏡史》」。法音1995年7期:頁28-29。 |
符均。「開迷解惑 尋根索源──評《佛教起源論》」。華夏文化1995年6期:頁64。 |
白化文。「中國佛學界域外佛教研究的最新成就──評楊曾文著《日本佛教史》」。佛教文化1996年4期:頁43。 |
李雪濤。「評李雪濤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法音1997年8期:頁26-31。 |
李勇。「開拓佛教研究的新視野──評《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佛學研究1997年:頁310-313。 |
張同標。「藏傳佛教美術研究的拓荒之作──評毛君周先生的《藏傳佛教美術》一書」。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4期:頁90-92。 |
東井玉。「佛教區域歷史研究的新成果──評王榮國先生的《福建佛教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2期:頁95+58。 |
陳堅。「倫理學研究的新視野——評《中國佛教倫理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3期:頁142-146。 |
常智奇。「為佛教文化立傳 揭法門寺院秘史——評《法門寺揭秘》的价值和意義」。新聞知識2001年3期:頁52。 |
何德章。「評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中國史研究2000年02期 |
傅新毅。「民間宗教研究的思想史維度——評徐小躍近著《羅教•佛教•禪學》」。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1期:頁188-189。 |
彭彤。「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總体掃描和理性總結——評《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法音2001年4期:頁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