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書鄉/香光叢書/法雨篇1/點石集/《覺有情》

【共創生命的淨土】

每一尊佛示現世間,

為了實踐他的願,

用慈悲、智慧、願力成就一個國土,

如藥師佛的琉璃淨土,

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阿Y佛的妙喜淨土……

因此,淨土是諸佛本願及

眾生之信行功德所共成。

堪忍的世界——娑婆掠影

近三個月來,我們在報紙、電視等傳播媒體上見到、聽到最多的是什麼?——綁架幼童、示威遊行、飆車死灰復燃、股市暴漲、六合彩取代大家樂、台幣升值、愛滋病傳染、開放探親、美國大選、內閣改組……。

我們說「人定勝天」,以為人類是天地間的主宰,但是仍有太多我們無法掌握的變數,生命一直是在矛盾、衝擊、挫折的不安中徘徊,這就是我們生命的真象。

佛陀在二千多年前便說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世界,在佛經裡說「娑婆世界」的特色為「五濁惡世」,「五濁」是:

一、劫濁——「劫」是「時劫」,即大時代、大環境的災難。在整個時空中充滿弱肉強食的暴力,功利主義盛行,孤獨、冷漠、迷惘、頹廢是現代人的心理疾病。

二、見濁——資訊傳播發達,似是而非的見解充斥。邪知邪見、否定因果、不信聖賢、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例如前幾年美國正流行同性結婚合法化,理由是「我們兩個相愛啊!為什麼結婚一定要是異性呢?」真是奇言異行。

三、煩惱濁——眾生的心所有善與不善,不善的諸如貪、瞋、癡、慢、疑等,會污濁人的身行、口語、思想,處處以人我執、法我執為中心,在五濁惡世中煩惱心所特別熾盛。

四、眾生濁——眾生受五蘊熾盛苦及各種業障、業報習染無力自拔。因眾生是五蘊和合而生,且在多處受生,受眾多的生死,相互熏習各種習氣,雜染填膺。

五、命濁——命是色心相持為體,壽、暖、識相續執持為命,而此命受天災、人禍、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威脅,動盪不安,古人謂「命如游絲」,隨時都潛伏著死的危機。

世界之為五濁,不因科技的日新月異、物質生活的提昇而有顯著改善,因此有人謂:「過去古德對五濁惡世的解釋,對今日來說,已經不夠味了。」這是一個空前未有的時代,其深度、廣度絕非古德所能夢想,身處其間的我們怎麼可以不找個解決方法?

何處是歸程

世人以為父母、兒女、妻眷、財富、名譽、地位、權力可以依恃,但人生聚散無常,財富終會銷散,權力、地位又那裡可以成為憑恃!當生命終了,你準備帶走什麼?

人孤獨的來,仍要獨自離去,既然已來到這個世界,就要想辦法了生脫死,讓自己活得充實,看清楚自己往後的道路。因為只有視死亡為自然的人,才能以更超然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人生,設定人生目標,可以較適當地評估生活品質,過著充實的生活。佛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充實生活的智慧,以及最後歸去的世界,這些都是人生的根本問題。所以,今天要和各位談的是人生的歸宿與如何創造生命的淨土。

淨土的種類

何謂淨土?淨土就是「清淨的國土」。因為這世界有許多障礙、誘惑與缺憾,所以佛陀在所有的經典中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建立清淨安穩的世界。隨眾生根性的差殊,淨土有許多種類,大致分為:

一、唯心淨土——《維摩詰經》所說「心淨則國土淨」的境界,內心安寧沒有貪、瞋、痴的世界,由內心的清淨進而影響外在世界的清淨。

二、人間淨土——在人間完成的清淨世界,諸佛皆出現人間,在《彌勒下生成佛經》裡有記載,彌勒菩薩將來人間成佛。

三、天國淨土——有人說天國也是淨土,因天界的眾生五欲較人間豐盛,壽命也較人間為長,但忙享受福報,無暇修行,當五衰相現時,仍不免墮落,天國不是究竟歸趣,更不是淨土。在天界只有二地為聖人所居,一是兜率內院,彌勒菩薩在此說法;二是五不還天,證了三果的阿那含在此修行,除此兩地其他皆為凡夫所居,並不究竟。

四、佛國淨土——每一尊佛示現世間,為了實踐他的願,用慈悲、智慧、願力成就一個國土,如藥師佛的琉璃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阿佛的妙喜淨土,因此,淨土是諸佛本願及眾生之信行功德所共成。

在佛國淨土中,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修持法門者最多,得成就、得利益者也最多,各宗祖師也主張以極樂淨土為依歸,所以一說到淨土法門,大家就以彌陀淨土法門為代表,其實尚有上述諸種淨土。關於彌陀淨土法門的殊勝,在「佛學今詮」裡張澄基居士指出淨土法門有四個基本貢獻:

一、對人生之去處及歸宿提出了回歸淨土的明確指示。

二、在宗教的修持上,提出了「依佛力」和「自他共願力」的教法。

三、以「易行道」來解決一切宗教問題,不依顯密二教之常軌,因此擺脫了種種困難,以方便道而直超覺地。

四、生前修大乘悲智之教為眾生服務,死後則期生淨土,伴上聖學而究竟菩提,因此是一個現、未皆能圓滿的教法。

人活著不能不做現世努力,淨土法門是不忘現世努力,也照顧最後歸趣的法門。

彌陀淨土所依之經典

在大藏經中述及極樂淨土的經典有六十餘種之多,導歸極樂淨土的經論更多,最主要的是三經一論或五經一論(加上〈普賢行願品〉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部)。

一、佛說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極樂淨土的莊嚴,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同時可受十方諸佛的護念,永不退轉。 

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陀為韋提希夫人說往生淨土的行業,又名《十六觀經》,明九品往生。

三、佛說無量壽經——明阿彌陀佛在因位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如來前所發的四十八願,所修一切難行苦行以及成就佛果的功德。

四、普賢行願品——《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將所有修行功德迴向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行願品〉亦是淨土法門所宗經典之一。

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所修行之法門,以母憶子、子思母譬喻諸佛憐念眾生,眾生亦憶念諸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成為修習淨土法門的行者必持的經籍。

往生論——由世親菩薩造,提出五念門——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總攝前三經,正明往生淨土的義理。

三經一論中以阿彌陀經最短,只有二千多字,是佛陀無問自說,今特舉出以說明彌陀法門的殊勝:

一、位置——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二、教主——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三、國名意義——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四、環境——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七寶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微妙香潔。

五、人民活動——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六、佛名由來——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佛……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七、往生的方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八、十方諸佛讚歎此經——東、西、南、北、上、下十方世界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有人問我為什麼一定要念佛呢?因為要活下去,念佛是我的思想中心,這樣做使我心安,每天我要面對整個世界,獨處時也要面對自己,在動盪中,我需要找一個中心樁——一個不轉的東西,念佛便是那根樁,念得緊紮得深,往生的路也更清楚。

此法門是世尊無問自說,世尊的成道帶來三個希望:

一、人間成佛——即身成佛。

二、在五濁惡世成道。

三、佛陀深知眾生的苦迫,對世間現實生起終極的關懷與終極的承諾。

以四聖諦而言,世間現實即是苦集二諦,而終極承諾則是佛陀的智慧與願心,提供一切眾生尋求出離的解脫之道,因此,修淨土法門是五濁苦迫的解脫法門。

往生的解脫方法

往生淨土解脫方法有二:內因和外緣,眾生的心行業為內因,阿彌陀佛的業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才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的業願力為外緣

願為本願,即在因位發願而成佛。願有二種——總願和別願:

一、總願——一切菩薩通發的願,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二、別願——菩薩依各自意樂所發的個別願,如:

 (一)藥師佛發十二大願成就琉璃淨土。

 (二)《地藏經》中之二國王: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眾生令得安樂,乃至菩提,終未願成佛。

 (三)《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其中最重要的一願是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惟除五逆及毀謗正法。」

阿彌陀佛便是以此本發深願,現在西方,以光明名號攝取十方眾生,若能一心信樂,稱念佛名,我們自然能與彌陀相應,三緣具足,定能往生。何謂三緣?

一、親緣——眾生在日用尋常中稱佛、禮佛、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佛念佛,佛亦憶念眾生,身、口、意三業不相捨離,必定見佛。

二、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現,作為眾生親近之緣。

三、增上緣——眾生稱念佛名,可以除去多生多劫的罪障,臨命終時,佛與諸菩薩皆來接引,十六觀經中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淨土者,莫不皆乘彌陀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行者的心行業為內因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說有三種不同層次的往生,上輩、中輩與下輩:

一、上輩往生具五條件:

 (一)捨家離欲而作沙門。

 (二)發無上菩提心。

 (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四)修諸功德。

 (五)願生安養。

二、中輩往生具七項:

 (一)發菩提心。

 (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三)多少修善,奉持齋戒。

 (四)起立塔寺。

 (五)飯食沙門。

 (六)懸繒燃燈,散華燒香。

 (七)以此迴向願生安養。

三、下輩具三項:

 (一)假使不能修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

 (二)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三)以至誠心,願生安養。

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是:

一、發菩提心——是覺醒的心、反省的心、報恩的心、成佛的心、由疑向信的心,是生命問題的探索與覺醒。

二、一心專念乃至十念阿彌陀佛——基本的心念與阿彌陀佛相應。觀經甚至說即使是造五逆十惡的人,只要十念亦得往生。

三、迴向發願願生安養——至誠懇切地念佛,且於佛前發願,一定可以進入佛的世界,這是佛陀對一切生命的絕對尊重。

行者心行業的內因分析有:

一、安心——安於本願的心,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一)至心——發菩提心。

 (二)信樂——深心。

 (三)欲生我國——迴向發願心。

二、起行——有正行、助行二種:

 (一)正行

    1.讀誦正行——專行讀誦三經。

    2.觀察正行——專行觀察憶念彌陀淨土的依正二報。

    3.禮拜正行——專行禮拜彌陀。

    4.稱名正行——專行憶念彌陀聖號。

    5.讚歎正行——專行讚歎供養彌陀。

 (二)助行——五種正行中,除「稱名正行」為順應彌陀本願的行業,其餘所修皆為助行——助成此行的行業。

 (三)雜行——除此正、助二行之外,一切諸善行如誦大乘經或其他行門等,皆稱為雜行。

三、作業——修習起行之相。

 (一)恭敬修——「佛法在恭敬中求」恭敬彌陀及聖眾,至誠懇切念佛,便可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

 (二)無餘修——專修正助二行。

 (三)無間修——相續修持以上正行,不因貪、瞋、痴煩惱而間斷,期在一心。一切法門皆在調心,摒除一切雜念專心念佛,即是淨念相繼。

 (四)長時修——盡此一報身,誓不中止,縱使短時之內不能使心清淨,還是要至誠恭敬念佛,亂心自然停歇。念念與佛無限寬廣的信心願力相應,古德有云:「念佛心即是佛心,一心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念佛法門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其中以一心持念彌陀聖號的「持名念佛」法為最普遍且最容易受持。

往生彌陀淨土的好處

念佛往生西方可以得到什麼大益處呢?

一、得不退轉——因眾生善根薄弱、忍力不足、悲心有限、業障深重,所以先到極樂世界修學,花開見佛悟無生,再迴入娑婆度眾生,圓成菩提大道。一入極樂世界,雖是五濁凡夫卻能皆乘彌陀大願力,永不退墮。

二、親近供養請益——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五乘兼收,共同聽法,不再造業。

三、十方世界禮佛供養——一生西方,便可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且於飯食之頃即可還到本處,自由來去,此即神通自在。

四、無飲食男女之欲——不必為衣食競爭,對男女軀體無貪、無執、無分別。

五、蓮華化生——不經父精母血之欲而生,一生西方是為化生。

六、乘願再來——無隔陰之迷,不受輪迴,再回來時不是迷糊人。

七、禪悅為食。

八、雖是易行道,仍不忘強調修習善根福德因緣,以為行菩薩道、進趣解脫之門的資糧。

最後釋佛名——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皈依、依靠、信仰。

阿——無。

彌陀——量光: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有障礙。

量壽: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佛——覺者。

佛名「無量光」,光代表智慧光明,能破癡闇。壽是時間的累積,「無量壽」是時間的永恆性及長遠性,也是生命的延續,生生不息。皈依無量光明與無量壽命,讓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讓法身慧命永遠生生不息,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真義。

乘願再來

人身難得,佛陀說:「得人身如爪上塵,失人身猶如大地土」,在娑婆世界裡,眾生要接受許多挫折、衝擊、矛盾,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無時無刻不可以死,人便是在如此戰戰兢兢的心情中活到今天,每天醒來呼吸第一口空氣時,你便要慶幸「我還活著!」晚上睡覺前也數自己的呼吸,告訴自己「我還活著!」祖師大德常告誡後學:「晚上睡覺前要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因為不知道明天起來時是否還能穿上這雙鞋。

《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要確信彌陀極樂世界,而且我也願意不斷地努力儲備資糧往生極樂世界,聽聞彌陀說法,然後發願再回來,再回來告訴這裡有緣無緣的人,我曾到過那清淨安樂的國土,那地方是這樣去的——

一句洪名一寶蓮,

聲聲流出自心田;

但教念念能相續,

不怕彌陀不現前。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香光叢書   點石集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