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一生
第一章 出生至證得阿羅漢【優婆提舍與拘律陀】故事是發生在離印度王舍城不遠,兩個稱為優婆提舍(Upatissa)與拘律陀(Kolita)的婆羅門村莊中。佛陀出世前,住在優婆提舍村 (1) 的婆羅門女舍利(Sari)懷孕了,同一天,住在拘律陀村的婆羅門女目犍莉(Moggalli)也懷孕了。這兩家人交情甚篤,七代為友,從她們懷孕的第一天開始,兩個家庭對未來的母親都給予適當的照顧,十個月後的同一天,她們二人都產下一名男嬰。在命名的那一天,婆羅門女舍利的男嬰,因為是村子中最有名望家族的兒子,所以被命名為「優婆提舍」;而婆羅門女目犍莉的兒子,也因同樣的理由被命名為「拘律陀」。 這兩位男孩長大後接受教育,精通了所有的學問。他們各自擁有五百名婆羅門青年的隨從,當前往河邊或公園運動、休閒時,優婆提舍通常與五百頂肩轎同行,拘律陀則帶五百輛馬車前往。 ◎覺悟的開始王舍城當時有個稱為「山頂節」(Hilltop Festival)的年度大事,這兩位青年的座位早已安排妥當,他們也坐在一起共同觀賞慶典。當眾人歡笑時,他們跟著歡笑,當表演場面變得刺激時,他們也跟著興奮,他們還付錢觀賞特別的表演。節日的第二天,他們也是這樣歡樂地度過。但到了第三天,他們的智慧開始覺醒,再也無法開懷大笑或感到興奮,也不想和前幾天一樣付費觀賞特別的表演。他們有著同樣的想法:「這裡到底有什麼好看的?這些人在活到一百歲以前早就死光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尋求解脫的教義啊!」 他們懷著這樣的想法在慶典中入座,拘律陀向優婆提舍說:
優婆提舍說:
拘律陀回答:
當優婆提舍知道他的朋友也有同樣的想法時,他說:
那時,有一位遊行者(paribbajaka)的沙門散若耶(Sanjaya)住在王舍城,他有一大群弟子,於是優婆提舍與拘律陀決定在散若耶門下出家。他們各自帶領五百位婆羅門青年依止散若耶修行,從此以後,散若耶的聲名大噪,護持的人也更多了。 在很的短時間內,這兩位好友已學會了散若耶的全部教義。他們問他:
散若耶回答:
聽到上述的回答,他們心想:「若是如此,跟隨他繼續修道也無益。我們捨家出家是為了尋求解脫的教義,我們無法在他這兒找到,但是印度很大,假如我們遊遍村莊、鄉鎮與城市,一定可以找到一位可以告訴我們解脫教義的老師。」自此以後,無論何時,只要他們聽到何處有高明的沙門或婆羅門,他們就前往與之討論,但卻沒有人可以回答他們的問題,反而是他們回答別人的問題。 就這樣,他們遊遍了整個印度,最後返回故鄉。他們互相約定,假如誰先證得了「不死法」(Deathless State),就要告訴另一個人,這種兄弟般的協定,是來自這二位年輕人之間深厚的友誼。
【遇見阿說示比丘,證得初果】在他們訂下這約定不久,世尊來到王舍城,在伽耶山頂(Gaya Peak)說了「火」的開示(Fire Sermon)後,他想起了悟道前對頻婆娑羅王(Bimbisara)的承諾——當他達到目的後,將再回到王舍城。因此,佛陀從伽耶山輾轉回到王舍城,接受頻婆娑羅王供養的竹林精舍(Veluvana),並在那裡住下。 ◎為阿說示莊嚴威儀所懾被佛陀派遣到各地向世界宣揚三寶功德的六十一位阿羅漢中,有位阿說示尊者(Elder Assaji),他是在佛陀悟道前追隨修行的五位苦行僧之一,後來成為佛陀最初攝受的弟子。阿說示尊者遊方後回到王舍城,有天早上,當他在城中托缽時,被正前往遊行僧寺院的優婆提舍看到。優婆提舍為阿說示莊嚴與安詳的威儀所震懾,心想:「我從未見過這麼莊嚴的比丘,他一定是阿羅漢或向阿羅漢道的人,我為什麼不問他:『你在誰的座下出家?誰是你的老師?你信奉誰的教誨呢?』」 但是當時他想到:「現在不適合問他這些問題,因為他正過街要去托缽,最好依照祈願者的方式跟在他後面。」然後他就這麼做了。 那時,尊者托缽結束,優婆提舍看他走到另一個地方,準備坐下用餐,優婆提舍就以自己所帶的坐具舖設妥當,請尊者坐下。阿說示尊者開始用餐,吃完之後,優婆提舍倒自己水壺的水給尊者,並以弟子之禮對待阿說示尊者。 ◎大沙門的教法當他們禮貌地打過招呼後,優婆提舍說:
阿說示尊者回答:
優婆提舍問:
被問及此,阿說示心想:「這些遊行者反對佛陀的律法(Dispensation),我應該讓他知道這法有多高深。」因此,他說:
這位遊行者回答:
他接著又說:
阿說示以偈頌回答:
在聽到前兩句時,優婆提舍即證了入流道,在他聽完後兩句之後,他就證入了初果。當他證入初果,而還沒達到更高果位之前,他心想:「這兒是可以找到解脫法的」,因而問尊者:
阿說示尊者回答:
優婆提舍說:
優婆提舍接著頂禮尊者的雙足,向他致敬並告辭後,回到遊行僧的園林。 拘律陀看到他前來,心想:「今天我朋友的外表很不一樣,毫無疑問地,他一定發現『不死法』了。」 然後他問優婆提舍這個問題,優婆提舍回答:
然後優婆提舍將他聽到的偈子誦給拘律陀聽,偈頌一誦完,拘律陀就證得初果。拘律陀問:
優婆提舍說:
拘律陀說:
【回鄉度老師散若耶】但優婆提舍向來尊敬老師,因此對拘律陀說:
因此他們前往散若耶的住處,向他說:
散若耶大叫:
他拒絕與他們前往,並向他們談及如果分享他這個老師的位子,他們將享有的名利。 但是他們說:
散若耶心想:「如果他們懂得這麼多,他們絕不會聽從我所說的。」想通這道理後,他回答:
他們問:
散若耶說:
他們勸著:
散若耶說:
他們說:
散若耶回答:
他們回答:
散若耶說:
因此這兩個朋友就離開了,在走之前他們說:
他們說完便離開了。在他們離去後,散若耶的學生也分裂了,他的寺院幾乎空無一人。看到自己的修道院變得空蕩蕩,散若耶因而吐出了鮮血。他的五百弟子與優婆提舍及拘律陀一起離去,其中有二百五十人又折回散若耶的身邊。這兩位朋友加上各自的隨從,與剩下的二百五十人,一起到了竹林精舍。 【成為佛陀的弟子】竹林精舍中,佛陀正坐在四眾弟子中 (3) 說法,當世尊看到前來的這兩位青年時,他告訴眾比丘說:
優婆提舍與拘律陀到了世尊面前,很恭敬地向世尊敬禮,然後坐在一旁。當他們坐定後,向世尊請問道:
世尊說:
這就是二位尊者出家的儀式。 然後佛陀就依聽者個人的性行 (4) 來繼續說法。除了二位大弟子外,其他人已全部證得阿羅漢。這兩位大弟子未能證得三種更高的聖道,是因為他們兩人尚未具足偉大的聲聞波羅蜜智(savakaparami-nana)的緣故。 ◎法名「舍利弗」,證得阿羅漢優婆提舍成為佛陀的弟子後,法名為「舍利弗」,拘律陀則是「摩訶目犍連」。 這時摩訶目犍連尊者住到摩揭陀國的卡拉瓦拉(Kallavala)村中,在此村托缽行化。在他出家後的第七天,當他正在禪修時,疲累與昏沉來襲,但經世尊激勵之後 (5) ,他除去了疲勞,而在聽了世尊詳細解說「界業處」(dhatu-kammatthana)的禪修方法後,就證得了三種較高的道果,並且得到了最高的聲聞波羅蜜(savaka-parami)。 舍利弗尊者則繼續留在世尊身邊,住在一個稱為「豬掘穴」(Sukarakhata-lena)的洞穴中,並前往王舍城托缽。在他出家後的半個月,世尊為舍利弗的侄子長爪遊行僧(Dighanakha)解說如何思惟受覺時 (6) ,舍利弗尊者正站在世尊背後為他搧風。當他隨著世尊的開示思考時,就像分享為別人所準備的食物一般,舍利弗尊者當下得到了最高的聲聞波羅蜜,證得阿羅漢,並獲得四無礙解智 (7) ,長爪則於世尊解說後證得入流果。(8) 也許有人會問:「舍利弗尊者不是比較有智慧嗎?若是如此,為什麼比摩訶目犍連尊者較慢證得聲聞波羅蜜呢?」答案是因為他需要的準備工作較多。這就像窮人要到任何地方時,說走就可以走;但若換成國王出門,則須大費周章地準備,如象與車騎等準備妥當才能成行,這問題也是同樣的情況。 ◎佛陀賦予大弟子的階位在同一天,當傍晚的陰影拉得更長時,世尊召集他的弟子,將大弟子的階位賦予這兩位尊者。有些比丘不滿這種作法,暗中竊竊私語說:「世尊應該將大弟子的階位給最早出家的五比丘才是;如果不是給他們,也要給耶舍(Yasa)領導的二百五十位比丘,或給賢冑部的(Bhaddavaggiya)三十位比丘聖眾,或給迦葉波(Kassapa)三兄弟。但世尊卻略過這些大長老,而給了甚晚出家的這兩個人。」 佛陀詢問他們談話的內容,當他知道後就說:「我並沒有偏愛誰,我只是滿足各人心中所期望的罷了!譬如智者憍陳如(KondaJJa),他在前世的某個收穫季即供食了九次,但他並不想成為大弟子,他所期望的是成為證得阿羅漢的第一人,因而他得此果報。然而,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在久遠劫前,在高見佛(Anomadassi)的時代,曾經生為婆羅門青年沙蘭達(Sarada)與地主西瑞瓦答卡(Sirivaddhaka),他們發願成為佛的大弟子,比丘們!這就是我這兩位弟子當時的心願。因此,我只是給予他們心所期望的,而非出於我的偏愛。」 【長存感恩】以上所述有關舍利弗尊者早期的經歷,是取自《增支部》第一章的註釋,其中有些是來自於《法句經註》相對應的說法。從這些敘述中,舍利弗尊者的個性特質已清晰可見,他所具深刻且持久的友愛性格,在他尚未修道,還是一位在奢華與歡愉環境中成長的青年時,就已顯現出來。在出家後仍一如往昔般地保留這種特質,在他初次對佛法有所體悟,而尚未深入之前,他首先想到的是好友拘律陀以及他們共同的誓言。他擁有的深邃智慧,從他能以一些簡單的字句,迅速掌握佛陀的法要而顯露無遺。更難得的是,他將本性中的謙虛、柔和與那樣的智力結合,並對每一個人都以感恩與禮敬的方式,來表現他的智慧,即使是誤導他追求名利的散若耶也不例外。 ◎終其一生禮敬阿說示尊者因此,無怪乎他終其一生一直尊敬引導他進入佛法的阿說示尊者。《船經》(Nava Sutta)的註釋及《法句經》第三九二頌的註釋中提到,舍利弗尊者只要與阿說示尊者住同一寺院,他總是在禮拜世尊之後,馬上去禮拜阿說示尊者。他這樣做是出自於尊敬,他這麼想:「這位法師是我的第一位老師,由於他的引導,我才得以認識佛陀的律法」。假如阿說示尊者住在其他的寺院,舍利弗尊者就面對阿說示尊者所住的方向,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並合掌致敬。 但是這種行為卻招來誤解,因為其他比丘看到後就說:「已成為佛陀大弟子的舍利弗仍然禮拜四方!即使到了現在,他仍然無法放棄婆羅門的想法!」世尊聽到這樣的批評後說:
那時,世尊向聚集的比丘演說《船經》(9),經文的開頭就說:
◎為曾受布施的婆羅門剃度舍利弗尊者的另一個感恩的事例,則記載在羅陀尊者(Radha Thera)的故事中。《法句經》第七十六頌的註釋中記載,在舍衛城有個窮婆羅門住在寺院裡,做些除草與打掃等服務性的工作,僧眾則提供他食物,然而並不想為他剃度。 有一天,世尊以心觀察世間,看見此人證阿羅漢的時機已經成熟,世尊問聚會的比丘,是否有人曾受過這位窮婆羅門的幫助。舍利弗尊者說,記得有一次當他前往王舍城托缽時,這位窮婆羅門曾將自己乞得的食物,舀了一勺給他。世尊於是要舍利弗為此人剃度,法名為「羅陀」(Radha)。舍利弗尊者以後時時勸導他應做什麼事,羅陀也欣然接受舍利弗的告誡,沒有任何忿恨,照著尊者的教導修習,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 這次,比丘們批評舍利弗的感恩心,並說願意欣然接受勸諫的人,也能得到同樣會這麼做的弟子。佛陀談到這事時說道:舍利弗不僅是在這次如此,他以前就會對任何給予自己善行的人表示感恩並銘記於心。由此因緣,世尊演說了《無私心本生經》(AlInacitta Jataka),這是有關大象感恩的故事 (10)。 【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