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五期/87年9月20日

「佛經語言學」的研究現況

──有關「佛經語言學」的研究專書與論文

竺家寧


「佛經語言學」是未來佛學研究及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

實具有相當可觀的發展潛力及開闊的前景,

讓我們共同來關心這方面的新訊息和新發展。



研究專書

  當前兩岸的研究工作,已發表的著作以及其大略的內容如下。專書方面: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梁曉虹,杭州大學博士論文,一九九一〕

  本文撰寫的主旨,是以漢文佛典中出現的佛教詞語為專門的研究對象,對它作較全面的分析、研究,並把它與漢語詞彙發展的歷史緊密相結合,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佛教——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漢語詞彙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認清佛教詞語在漢語詞彙研究領域內所起的積極作用,明確它在漢語詞彙上的重要歷史地位。

  為此,本文的結構分上、下兩編,內容也就圍繞此兩方面展開。上編主要描寫、分析佛教詞語的構成,分音譯詞、合璧詞 (1)、意譯詞、佛化漢詞 (2)、佛教成語五個部分。通過對佛教詞語的構成所作的較全面的描寫、分析、歸納,使人們能對佛教詞語有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了解。

  下編共分五個部分:佛教詞語的構造為現代漢語、外來語的吸收樹立了樣板;因翻譯佛經、著述佛典而產生的佛教詞語,充實了漢語詞彙的家族;成批的佛教詞語的構成,豐富了漢語詞彙的構造方式;佛教的輸入及發展,加速了漢語雙音化發展的過程;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水乳交融,促進了佛教詞語與漢語詞彙的水乳交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促進了漢語口語化的發展。

  整個下編意在把佛教詞語的研究與漢語詞彙的發展相結合,揭示佛教本身作為文化的一種型態,對漢語詞彙——漢民族文化的載體的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 朱慶之,文津出版社,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

  本文是在通讀了中文全部佛典的基礎上寫成的,主要目的在於從漢語詞彙史的角度,在佛典中所見,比較系統地介紹出來,同時也儘可能地探討一下那些語料的本質及其在漢語詞彙發展上的價值。

  本文的主要工作在於:第一、揭示漢文佛典對中古漢語詞彙研究的重要意義;第二、探討翻譯佛典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巨大影響。

  本文的討論完全依據漢文佛典材料,只是在個別地方涉及少量的中土(世俗)文獻,這樣做一方面與論題的範圍有關,另一方面與作者對佛教材料的價值的認識有關,在作者看來,中古時期的漢文佛典以其數量和質量而言,應當用來作為中古詞彙史研究的主體語料。

  上面兩篇是博士論文,下面我們再看看幾篇碩士論文:

〔《南北朝佛經複音詞研究》,顏洽茂,遼寧師大,一九八一〕

  南北朝大量梵經翻譯,影響了中土語言。研究此期譯經複音詞,不僅有一般斷代研究的意義,且有考察語言與社會產生「共變」,對詞彙影響的特殊意義。

  本文通過對佛經複音詞 (3) 的結構模式、語意構成、語彙組成, 及外來詞的共時靜態描寫, 構擬此期複音詞的概貌,並從歷時 (4) 角度分析這些詞彙的發展因素,描繪漢語詞彙從先秦到南北朝的複音化過程,從而對其在漢語詞彙史上的地位作出評價。本文語言資料的版本為數經校勘的《頻伽藏》。

  本文內容包含:一、語言資料的版本年代譯者說明;二、佛經複音詞和詞組的界劃區別;三、佛經複音詞結構模式;四、佛經句法式複音詞語意構成;五、佛經外來詞;六、佛經複音詞語匯組成;七、佛經複音詞同素反序現象探討;八、結論;九、附錄。

  作者認為,南北朝佛經複音詞在漢語詞彙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它給漢語詞彙庫增加了一大批新詞;開始打破正統文言對詞彙的禁錮,成為唐、宋白話直接的源頭;它加速了漢語複音化過程;證明漢語詞彙系統是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

〔《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梁曉虹,南京師大,一九八二〕

  本文在前言中肯定了佛教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佛經材料在漢語史上的地位。指出在這方面作專門研究的人很少,而這項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本文所謂意譯詞的定義涵蓋:(一)新造詞,也就是用漢語原有的造詞材料,根據漢語的造詞方法,與梵語詞所概括的內容,另構成一個內容與形式完全統一的新詞。(二)漢語舊詞意義經過有規律的轉移變化,從而表示佛教概念,成為佛教名詞。

  在本書的正文部分討論了:第一、佛家語對漢語詞彙的影響。包括佛家語的大量產生,豐富了漢語詞彙。雙音節佛家語的猛增,推動了漢語詞彙的發展。佛家語轉入常用詞、基本詞的狀況,以及佛家語被廣泛吸收的情形。

  第二、佛家語如何創造的過程。一方面根據翻譯需要,創造新詞。如比喻造詞 (5)、佛家成語的組成、佛家語中詞組的凝煉成詞。另一方面是「舊瓶裝新酒」創造的佛家語。例如借用而形成的佛家語、詞義變化而形成的佛家語、意義引申而形成的佛家語、比喻的選用而形成的佛家語、詞義分隔而形成的佛家語。本文的寫作,為漢語詞彙的研究開拓了更廣闊的領地。

〔《唐宋禪宗語錄的疑問句研究》,伍華,中山大學,一九八二〕

  本文研究唐、宋禪宗語錄的白話問句,材料主要取自《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五燈會元》等語錄,以及頻伽精舍校勘本《大藏經》和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中的所有唐、宋單篇語錄,並儘量旁證語錄外的中古白話材料。

  全文共分四章,約六萬五千字。第一章討論禪宗語錄疑問句的句型。分三節:第一節概述特指問句的主要特點,包括疑問代詞的選用及其語序、省略等問題。第二節討論兩種選譯問句(並列式和反覆式)。主要論述了:(一)「為、為當、為複、還」等關聯詞及其相關句式。(二)以「不、否、無、麼」收尾的問句,均分化為反覆問句和是非問句兩類。第三節討論是非問句的各種句型。

  第二章分八節,討論:(一)誰;(二)什麼;(三)作麼;(四)爭;(五)那;(六)幾;(七)多少;(八)早晚等幾個疑問代詞的具體用法,探討其來源及發展線索。

  第三章討論反詰和探詢,分為兩節,分別考察各種反詰句和探詢句的作用。

  第四章分三節,考察:(一)你、尼;(二)在、那;(三)不、否、無、麼等三組句尾詞的性質和功能。認為問句末的「不、否、無」的性質,應從時代上加以區分,在上古是否定詞,到了唐、宋已虛化為語氣詞。

〔《漢魏六朝佛經代詞新探》,俞理明,四川大學〕

  全書分為五章:一、緒論;二、佛經中的人稱代詞;三、佛經中的指示代詞;四、佛經中的疑問代詞;五、餘論。全文共八萬字。

  書中以佛經材料為主要依據,參考了同時期的其他典籍,著重討論佛經材料所反應的漢魏六朝時期代詞的新成分、新發展。討論了漢魏佛經曾用「子」指第三人稱;東晉以後,由旁指發展為旁稱的「他」,可以指稱某一人稱,特別是第三人稱,是後來成為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的萌芽。己稱代詞「自」、「身」都很活躍,「身」可指第一人稱,出現了「自身」、「自己」、「自我」等雙音節己稱代詞。

  「爾」指代事物性質、狀態以及時間、數量,佛經中用例極多。旁指代詞「別」也見於晉代。括指代詞「一切」由於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疑問代詞「誰」排斥了「孰」,在佛經中作賓語,以後置為常。「何」字排斥了「曷」、「胡」、「奚」等字。問方式和處所,則由新產生的「那」取代了「惡」、「安」、「焉」等字。

  有些雙音節疑問詞簡化為單音節,如「奈何」作「那」。指示代詞中「爾許」(如許)作「許」,也屬同類變化。書中認為漢語代詞內部存在著一個嚴密的系統,這個系統支配著漢語代詞在運用中,因修辭需要而發生的變化,也影響著代詞成分的發展。「奈何」作「那」是在詞義不變的情況下,語言形式的「詞形簡化」。

碩士論文

  台灣方面相關的碩士論文有三篇:

〔《碧巖集的語言風格研究——以構詞法為中心》,歐陽宜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是書的研究目的,在於透過語言形式的觀察,探索《碧巖集》的風格特質。研究方法自結構語言學的橫向構詞分析著手,再擴展至縱向的聯想關係,層層深入語意、修辭、文體、宗風等內涵的研究。而內涵意向的探索,又植基於構詞的結構關係。

  首先由詞彙的共時、歷時研究中,觀察《碧巖集》裡近古漢語文白過渡階段的風格特質。其次,經由同義、近義組及反義、對比組織詞義分析,發現《碧巖集》的常用語意組,多為極具近古白話特質的俗語或俚諺,適可印證文白交融的風格現象。

  在修辭風格方面,中心在《碧巖集》中常見的排比對偶、隱喻象徵、示現倒反;而文體風格方面,就《碧巖集》的公案、示眾、著語、評唱文體,進行不同語境下,不同詞彙、語法風格的探索,並了解其與歷來禪典及禪門教學模式的傳承關係。

〔《維摩詰所說經語言風格研究》,劉芳薇,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本書透過《維摩詰經》三個譯本的比較,探索玄奘、支謙、羅什的語言特色,並討論了語言風格呈現於文體與語法兩方面。

  從文體上,《維摩詰所說經》表現了標準的佛經四字節奏,以及韻、散文交錯的文體形式。 重覆前文語,同格語句 (6) 的鋪排序列,也極為特殊。在句法上,判斷句的大量使用,具有開創性,倒裝以及長句也都表現了該語料的特殊風格。複雜結構的句子被大量運用,例如《維摩詰所說經》多有把十幾個字乃至幾十個字,連綴為一個名詞的複雜詞組,層層疊疊地疊合數個名詞、形容詞、「所」字結構、「者」字結構等,使得句子的結構也趨於複雜化。這與佛經精確嚴密的表達習慣密切相關。

  這種複雜化的句法結構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利用句子成分的擴展,長定語 (7)、長狀語 (8)、長補語 (9) 及其他複合成分(如插入語等)的加入,構成複雜單句。 亦即由較長的修飾詞語作句子成分,形成結構繁複、傳達信息豐富的長句。(二)多用複句。 或以聯合複句集結為龐大的表述群, 或以偏正複句 (10) 詳為申說, 或以多重複句(11) 進行闡釋。 複句結構較單句更為繁複。長句與複句結構之繁複,能夠包含更多的內容,具有集中緊湊的特點,能嚴密地表達思想,有較強的邏輯力量。

  此外,還有正在撰寫中的《東漢佛經介詞研究》,作者林昭君,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其他專書

  《中國佛教文學》,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今日中國出版社,一九九○。

  《佛經文獻語言》,俞理明,巴蜀書社。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文津出版社。

  《佛經釋詞》,李維琦,岳麓書社。

單篇論文

  單篇論文方面,筆者曾撰寫的佛經語言論文有下列幾篇: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頁二五一—二六三,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編印,臺北。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論佛經語言學的重要性〉,《香光莊嚴》雜誌第四十八期,嘉義。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佛經中「唐」字的意義和用法〉,《妙林》九卷二期,高雄。

  ◎一九九四年五月,〈大藏字母九經等韻的特殊音讀〉,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一九九四年八月,〈大藏字母九經等韻之韻母異讀〉,中國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天津。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高雄,佛光山。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西晉佛經中之並列結構研究〉,第五屆中國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ICCL-5),清華大學,新竹。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早期佛經語言之動補結構研究〉,第六屆漢語語言學國際會議( ICCL-6 ),Leiden, Netherland.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頁四一—七○,嘉義。

其他重要的論文包括:

  ◎〈「于」在漢魏六朝佛經中的特殊用法——兼評賈則復「古漢語中有『于』字的兩個問題」〉,顏洽茂。

  ◎〈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朱慶之,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成都),一九八九年二月,頁七四—八○。

  ◎〈佛教詞語小議〉,俞敏語言學論文集,一九八九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源於佛教的時間詞〉,梁曉虹,語文建設通訊,第三十六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漢魏六朝譯經對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影響〉,梁曉虹,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一年六月,頁七三—七八。

  ◎〈佛教與漢語〉,梁曉虹,語文天地,第十九期,一九九二年三月,頁十五—二二。

  ◎〈論佛教對漢語詞彙的影響〉,梁曉虹,語文建設通訊,第二十八期,一九九○年五月,頁十九—二六。

  ◎〈佛經譬喻造詞之特色〉,梁曉虹,語文建設通訊,第三十三期,一九九一年七月,頁十一—十六。

  ◎〈佛經用詞特色雜議:複數稱代詞〉,梁曉虹,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金華), 一九九一年四月,頁一二三—一二六。

  ◎〈從早期佛經材料看古代漢語中的兩種疑問詞「為」〉,俞理明,四川大學學報, 哲社版,第四期,一九九一年,頁七五—八一。

  ◎〈語詞札記〉,梁曉虹、梁贊宏、李廷安、曾華強、曹澂明,中國語文,一九八九 年第二期(總第二○九期),頁一五七—一五八。

  ◎〈佛經對漢語的影響〉,蔡德明,香港佛教三八五期,一九八一年六月。

  ◎〈翻譯文學與佛典〉,梁啟超,收入《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一九七一。

  ◎〈佛典之翻譯〉,梁啟超,收入《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一九七一。

  ◎〈佛經用詞特色雜議〉,梁曉虹,收入《小慧叢稿》,香港亞太教育書局,一九九二。

  ◎〈論佛教對漢語詞彙的影響〉,梁曉虹,收入《小慧叢稿》,香港亞太教育書局,一九九二。

  ◎〈佛教的翻譯文學〉,胡適,收入《白話文學史》,樂天出版社,一九七○年。

  ◎〈佛教詞語小議〉,俞敏,收入《俞敏語言學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漢魏六朝譯經對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影響〉,梁曉虹,南京師大學報,一九九一年二月。

  ◎〈中國的印度音譯學〉,松本文三郎,收入《世界佛學名著譯叢》,許洋主譯,華宇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從早期佛經材料看古代漢語中的兩種疑問詞「為」〉,俞理明,四川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四月。

  ◎〈六朝譯經語法語彙〉,森野繁夫,東洋學術研究,東洋哲學研究所,一九八三年。

  ◎〈晚唐幾種語錄中的白話〉,馬伯樂著.馮承鈞譯,西洋漢學家佛學論集,一九八五年,華宇出版社。

  ◎〈漢魏六朝佛經在漢語研究中的價值〉,俞理明,四川大學學報,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從佛經材料看中古漢語人己代詞的發展〉,俞理明,四川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第四期。

  ◎〈從漢魏六朝佛經看代詞「他」的變化〉,俞理明,中國語文,一九八八年第六期。   ◎〈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若干影響〉,朱慶之,中國語文,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六祖壇經》中所見的語法成分〉,高增良,語文研究,一九九○年第四期。

  ◎〈怎樣研究梵漢翻譯和對音〉,周達甫,中國語文,一九五七年四月號。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胡湘榮,中古漢語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二期。

  ◎〈隋以前漢譯佛經虛詞箋識〉,蔣冀騁,古漢語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二期。

  ◎〈「大乘起信論」的語法有關「依」、「以」、「故」的用法〉,高崎直道著,釋慧璉譯,諦觀,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漢魏六朝佛經所見若干新興語法成分〉,董琨,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冊。

  ◎〈《祖堂集》詞語選釋〉,呂幼夫,遼寧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第二期。

  ◎〈唐代禪家語錄所見的語法成分〉,高名凱,燕京學報,第三十四期。

  ◎〈試論佛教對和語詞彙的影響〉,尤俊成,內蒙古師大學報,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筆者近年所從事的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有兩項:

  第一、題目:早期佛經詞彙研究——西晉佛經詞彙研究。執行期限:八十四年六月一日至八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二、題目:早期佛經詞彙研究——三國時代佛經詞彙研究。執行期限:八十五年八月一日至八十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目前由中正大學中文系所的一個「佛經語言研究小組」進行中。由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佛經語言學」是未來佛學研究及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實具有相當可觀的發展潛力及開闊的前景,讓我們共同來關心這方面的新訊息和新發展。

【註】

(1) 合璧詞: 即一個詞由兩部分組成, 一半音譯, 一半意譯。 例如「冰淇淋」(icecream )。佛經中如「佛法」、「禪堂」、「涅槃相」等。

(2) 佛化漢詞:指用漢語固有詞,表示佛教意義,這是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例如「功德」,本來表示功業與德行,在佛經中則指施善得福報。例如念佛、誦經、布施等行為,依因果律,必得好報。

(3) 複音詞:通常指兩個字組合成的詞。例如「火車」、「平安」等。相對於一個字的詞(單音詞),例如「人」、「車」等。

(4) 歷時/共時:語言經歷不同時代的演變現象叫做「歷時」;一個單一時代的語言結構和系統,叫做「共時」。

(5) 比喻造詞:通過譬喻的運用而造新詞。例如佛經中的「法水」,指佛法能洗滌眾生心中的煩惱塵垢,猶如水有除垢之功。其他如「心田」、「智慧劍」,皆是比喻造詞。

(6) 同格語句: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整齊一致的短語或小句連用組成的句子。佛經中闡釋一觀念時,常鋪排眾多同格語句,反覆申說。例如:「一為見無有量,二為聞無有量,三為利無有量。」

(7) 長定語:用一長串的語詞來修飾一個名詞。例如:「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其中「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就是長定語,修飾名詞「世界」。

(8) 長狀語:用一長串的詞語來修飾一個動詞。例如:「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其中「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就是長狀語,修飾動詞「生」。

(9) 長補語:用一長串的詞語,放在動詞後面,補充這個動詞的意義。例如:「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其中「遊」是動詞,後面的詞語就是長補語,用來補充說明「到那裡遊?」。

(10) 偏正複句:幾個句子結合成一個大句,其中各句子的意義關係有主從之別, 通常以後句為中心。例如:「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11) 多重複句:幾個小句組合成一個複句,一般複句只有一個層次, 結構較簡單。多重複句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層次且結構較為複雜的複句。例如:「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癒。」其中「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癒」彼此間是聯合並列的句子,而各別內部又是由兩個假設關係組成的小句子。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