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能有機會和大家結緣。方才在大殿向佛菩薩銷假時,看見莊嚴的西方三聖像,見參個人感觸非常深刻。文殊講堂落成不到一年,能有如此莊嚴的佛菩薩像及寬敞潔淨的講堂,歸功於慧律法師和居士們大力護持的結果,我們才能在這兒承受到三寶的法音,共同探求幸福人生的智慧。所以,在進入「慈悲的生活」這個主題之前,見參邀請大家必須先用感激的心,來面對這個充滿了溫暖的講堂!
談到「慈悲」,大家的腦中先會浮現什麼形象或圖案呢?從小到大,我們有否經歷過「慈悲」的經驗?
比如說,有時趕搭公車,急匆匆地上了車,要掏錢買票時才發現,外衣口袋裡空空的,書包裡也是空空的,「糟糕!最後一塊錢什麼時候用掉了?」正急得滿頭大汗,一個善解人意的人,把手伸了出來,「這位同學!先剪我的票好了!」剎時你如獲大赦,「啊!謝謝,你好慈悲哦!」
或者是六月天,穿了一身漂亮的襯衫、褲子,要趕赴重要的約會。不料,半途中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時間已不容許你在騎樓下停留,驀然,一把傘從旁邊打了過來,「我陪你過去!」使你能準時到達,那時你是怎樣的心情?
或者是拿著母親好不容易省下來的學雜費,要到學校註冊,結果弄丟了,正手足無措嚎淘大哭,導師走了過來,「××,怎麼啦!噢,原來是錢丟了,沒關係,這些錢你先拿去繳學費好了!」那時,你是不是很感激!
諸如此類的事例,幾乎是無所不在,處處可見,它們在顯示什麼?只有「慈悲」二字,正因為慈悲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資糧,今天就讓我們以感謝的心情,來面對「慈悲的生活」,也是溫暖的存在,是人生中很嚴肅的課題。
對初參的同學來說,從慈悲心著手,你便可以由自己與他人當中發現和善淳良的寶藏。至於老參同學,由慈悲心用力,你便可體驗悠游任運的生活智慧。
釋迦牟尼未出家前,一天出城,看見農夫在烈日下,翻土耕種,泥土裡一隻隻被挖斷身體的蚯蚓、小蟲,正拼命地掙扎,而天上的鳥兒卻趁機飛下覓食,這幅景象,讓他深深感受到生命彼此爭鬥的苦迫,於是發願:我要為所有的生命找到一個最好的安頓處。基於這個慈悲的強烈動機,他放棄王位,在樹下、荒地上,不管風霜雨露,過著苦行的生活,面對自己的內心,克服種種慾望,六年不變初衷,最後他發現無謂的苦行並不能得到解脫,於是他忍受同伴的譏嫌與背離,獨自一人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七夜,終於找到生命最究竟的依皈──人人皆具佛性,只因無明才流轉生死,佛陀這一大發現成就自己,也帶給所有生命「生」的希望,所以「慈悲」是佛教誕生的一個很重要、很根本的因素。
如果用佛陀修道的歷程來映照我們自己,就會發現一個常見的現象:我們常說臨事要有道德勇氣,才能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可是在實際生活又如何呢?在學校、社團裡當幾天幹部、辦幾次活動,就因挫折而灰頭土臉,最後來個「我不幹了!」實在是禁不起一點苦頭。所以,講到道德勇氣,雖然目標、動機值得讚賞,但最重要的還是臨事的堅持力。
另外當我們面對欲樂考驗時,那就更不用說了。在現代物質豐盛的社會裡,有幾人面對聲色香味能全身而退的?儘管告誡自己:「我不要被欲望束縳」「我不可以縱欲!」但只要內心有另一個理由:「管他的!等吃了再說吧!這麼美味可口的牛肉麵」呼!就順勢下去了,從這裡不難感覺到,當年佛陀要將慈悲的動機成就起來,是多麼不易!
有時我們不免會自問:為什麼我的成就如此有限?為什麼掙扎許久又難以突破?這可從自己所設的目標來思考,如果一切作為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要突破是不容易了,但若心量能擴大為很多人做同樣的一件事,將因為這個慈悲的動機,幫助自己通過煎熬,圓滿達成目標。相信在座不少人有這種經驗。
我再來舉一個佛陀慈悲的事跡,當他八十歲即將入滅時,躺在娑羅雙樹間,示現病苦,林外來了一個叫須跋陀羅的人,要求說:「我聽說 佛陀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他無所不知,我千里跋涉特地前來,有幾個疑惑想請老人家為我解答。」侍者阿難攔住須跋陀羅,「我師父現在已經奄奄一息了,哪有力量為你說法!」佛陀在裡面聽到這席對話,就說:「阿難!只要他需要,就讓他進來吧,不可再阻擋他。」阿難含淚將須跋陀羅領到佛陀身邊。佛陀用僅剩的氣力,開導了他佛法的道理,當場他就證了阿羅漢果。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日,即使臨入涅槃,依然慈悲不捨任何一個眾生,慈悲貫通了佛陀的一生。所以,學佛要不走錯路,就得體認佛在人間的示現,不要學了佛,生活全走了樣,衣服不一樣了,鞋子怪里怪氣,襪子也不穿了,整天披頭散髮像個怪物,那是心外求法的外道。學佛人的生活態度是:待人友善、篤實,更重要的是關懷的層面擴大了,毅力也強了,即使是生病也不忘要接引眾生。
前面界定慈悲與生活、慈悲與佛教的關係後,進一步說明慈悲的內涵──「慈悲心」和「慈悲行」,讓大家了解如何踐行慈悲。
慈悲心包括慈、悲、喜、捨四項,而「慈悲喜捨」的根本在「悲」。「悲」能拔苦,拔除眾生的痛苦,亦即濟助圓滿匱乏,幫人消除壓力、不適。
「慈」可予樂,給與眾生歡樂安穩,甚至希望他過得智慧、幸福。總而言之,能付予關懷,給人溫馨,以付出代替佔有就是慈悲。
2隨緣而「喜」
對大家而言,另外較特別的是「喜」,我對「喜」的解釋是「隨緣而喜」,學佛的人常喜歡說凡事隨緣,但隨緣不是隨便,而是有原則的,它的原則是「隨緣而喜」。
什麼是「隨緣而喜」呢?在看到一件好事,或別人有所成就或得志時,打從內心由衷地為他高興。例如看見同學成績進步,就為他慶賀:「真不錯!你的努力已經得到報償,要再加油哦!」像是自己得到好成績般高興。尤其是看到他人能夠遠離痛苦找回快樂,能真心地為他喝采,這就是「隨緣而喜」。
「隨緣而喜」的最大用意在對治我們每個人心中或強或弱的嫉妒心。嫉妒什麼呢?比如:「你這次出去比賽居然得了第三名,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是我去的話,第一名非我莫屬呢!」「頭髮弄得好看有什麼好炫耀的!如果弄在我頭上一定更合適!」「噢!你今年暑假找到一個打工的機會,薪水真高哇!」心裡卻想:「有什麼好跩的?還不是你爸爸在背後幫你,我要是有那樣的爸爸,待遇一定比你好兩倍!」……像這樣不由自主蹦出來的酸溜溜的心態是人性內,牢不可拔的陋習,大家不妨回想,妒火中燒的滋味好不好受?「喜」就是用來對治嫉妒心,培養為別人開心,與人同樂的習慣,如能這樣,今天有十個人很快樂,你就有十件可樂的事了。
現在很時髦的時代病是──「我好寂寞,好空虛!」雖然吃得飽也睡得好,平常也有休閒娛樂,可是就覺得自己很寂寞、空虛、得不到支持,這是為什麼呢?古聖先賢曾說過:「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現代人習慣於獨樂,尤其看到別人樂時我不樂,妒火中燒,結果是獨樂反而不樂了。想想,當別人快樂的時候你跟他一起快樂,你又怎會空虛、寂寞呢?
培養「喜」的心,就是在涵養肚量,請大家看看這個講堂,就因寬敞才能容納我們,如果我們的肚量也如此寬廣,那真是海闊天空,任你遨遊了,如果心量只有一丁點,俗語稱「鼠肚雞腸」,那麼你將沒有生活樂趣可言,看那人得獎,心裡就不是味道,看這人考上研究所,心裡就酸溜溜的,這是多麼痛苦的生活啊!因此,不要小看「喜」的價值。喜是「喜人所喜,樂人所樂」可以讓自己開拓無限的生活空間,挖掘無數樂趣的寶貝!
3「捨」除好惡
「捨」是對所有的人都能平等看待,不厚此薄彼。由反面解釋也許較清楚,論語上有兩句話:「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各位正值青春年少,這樣的問題特別多,年輕人的特質──熱情澎湃,愛的時候,愛得排山倒海;「惡之欲其死」,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更嚴重的是乾脆同歸於盡。
在這種情況下,你回想佛陀的慈悲吧!慈悲是沒有好惡的,有了好惡必定會使人顛顛倒倒,是非真假沒有準則。佛陀示現的慈悲是尊重、愛惜所有的生命,讓所有的生命都能因而超越苦樂,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大家能了解到這一層,對其他的人就能捨除強烈的好惡,以一種愛惜、關懷的心去對待,不厚此薄彼,在佛教裡的意思就是「怨親平等」,只有真正的平等待人,與樂拔苦,才能成就寬容和智慧。
慈悲行的踐行大致分為四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其中以布施為主,其他愛語、利行、同事則是布施的方法,所以慈悲行的核心就是「布施」。
1布施
布施有三方面: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其中財布施包括錢財、時間、體力、心力等的布施。
一提到金錢布施,也許有人會想:「我們學佛是很清高的,師父您為什麼還提錢呢?未免俗氣了些!」其實在生活中,金錢是再實際不過的東西,生活裡那一樣東西不用到錢,現在有誰身上沒帶錢?學佛的人不但不要害怕談它,還必須學著從布施金錢開始。
以前和同學們談起財布施,同學們總會說:「布施?師父我沒錢哪!現在都是爸媽給錢,我打零工註冊都不夠,怎麼布施呢?等以後有錢再施吧!」現在,我再也不相信「以後才布施」的話了,今天發心布施,今天就把它做出來!
那麼學生怎能布施呢?當你吃麵時,少叫一塊排骨;當你想吃冰時,想想早上是不是已吃過一次;想去打撞球、玩電玩時,就應節省金錢、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就這樣在口腹及欲樂上節制,不管是十元、二十元,當有機會讓你布施時,你就不會說,「我沒有錢」了!
為什麼我堅持著要大家從今天就開始布施呢?這要探究到人根深蒂固的習氣問題,想想如果你每天吃三碗飯,今天只吃兩碗,你大概不到兩點就會餓了,一向習慣吃油膩的食物,今天一吃素就覺吃不飽,這即是習慣。驗證了一句話:人是身不由己地活在自己的習慣當中。因此,你如果希望對自己有一點突破,從中增長一些善的行為,那麼,就從五元、十元的布施開始,養出一個能使自己解脫的習慣來!
台灣目前有一項是聞名世界──「台灣錢淹腳目」,呈視出來的是一種暴發戶的島國民族性格,這個性格正蘊釀著許多的社會問題,暴力色情的惡名,不但流向台灣海峽,也流向太平洋、歐美各地,我們都是生活在此地的人,耳濡目染下,在我們的血液裡、八識田中,不自覺地多少也含有這種暴發戶的性格,今天同學們還在求學,相當純真,但為避免這種暴發戶的性格滋生長養,我們必須防微杜漸,從布施開始著手。
布施從金錢著手,想要改變人性即是從此開始。母親節那天的報紙上刊載著一則動人的消息,著名的影星成龍不但認養了十個孩子,還出資供應多位青年就學,當時看這則新聞,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理所當然啊!你這麼有錢,當然該布施!」可是第二個念頭便反問道:「有錢的人是不是理所當然要布施呢?」所以,有錢與布施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還必須看當事人的意識型態,我想成龍不是有錢之後才開始布施的,因為他回答訪問時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就是認幾個孩子……」「反正可以做做嘛!」他並沒有正經八百、冠冕堂皇地說:「我應該要回饋社會。」
最平常的事往往蘊藏著深遠的智慧,同樣的,布施是懂得人生真諦的人才做的!在我們的社會,許多陰暗的角落尚有許多需要援助的人,鰥寡廢疾、無依無靠的人,如果大家知道,不妨拿出具體的行動,布施金錢,引導他們學佛,如此不但為自己,也為他人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天地。
除金錢布施外,還有勞力布施,各位趁年輕力壯,不管在學校、家裡,為大家服務,跑腿辦事都是可以付出的。對女同學而言,在二十世紀的今天,林黛玉的時代早已過去,勞力的布施已不限男眾,只有如此才能夠將自己投入生活,發揮創造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功利主義意識越強,就越不能將自己布施出去,他的生活將是憂戚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接下來談「法布施」,就是開導別人正確的知見,讓他能夠因為你的開導脫離苦惱,活得更充實、喜悅!
第三個是「無畏施」,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人都知道人天生就有憂慮與不安。譬如將畢業的同學,有人希望再繼續深造,就會猶豫到底是在台灣念書好呢?還是出國留學好?那個學位的出路較好呢?面臨這種抉擇時,心理上總有不安;即使是一般人面對生活上的任何事情,他有大小不同程度的不安,那是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在佛教中,透過對佛法義理的了解和修持的體驗,可以幫助我們超越這些不安。
佛法告訴我們要掌握無常。無常的意義是:我不會永遠如此。換句話就是:我是可以改變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需要為它加上許多積極的條件,譬如慈悲的動機、堅持到底的道德勇氣、永不鬆懈的鬥志,如果我將來想從事貿易的工作,從現在起我就必須加強英文、專業知識,或是運用更多的資訊材料……等,目標設定後,夢想即有實現的可能,儘量去做,自然功不唐捐。
因此,若希望一個人能免於恐懼、不安和徬徨,最好引導他學佛,認識自己、認清現實,掌握方向,然後步步前行,安心篤實,這是最徹底的無畏施了。
總括言之,力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是學佛的根本,如果離了這根本,學佛將得不到一絲清涼,因為你仍然活在自己封閉的習氣裡,看不到別人的存在,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是副什麼德性。所以,請大家從布施開始,不管是錢財、勞力、時間,或是一個友善的微笑,舉手之勞關電燈、洗兩個碗……等,務必把它做出來!
2愛語
愛語是講和藹、和善的話,讓別人由我們的善意而得到鼓舞、安樂。從前有個「不食嗟來食」的故事,描述一位落難的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食」的景況,大家是否知道他寧可餓死的關鍵在那裡?想想若我們用傲慢、輕蔑的態度和語氣,縱使供養的是山珍海味,對方吃得下去嗎?我們好不容易生起一點慈悲心、慈悲行,可是就因為愛語不夠,打了折扣不是很可惜嗎?
我們常聽到禪宗裡的棒喝,只聽得師父一棒下來,學生茅塞頓開,這是不是一種愛語呢?喝斥的背後有著要我們改過反省、要我們活出真實的用心,所以喝斥儘管不是和顏悅色,但它對去除我們惡習有幫助,也稱為「愛語」。
佛家中有一則關於韋馱菩薩護持高峰妙禪師修行的故事。高峰妙禪師每天靜坐時就打瞌睡。一天,他想:「不如到懸崖峭壁邊上禪坐去!如果再睡著,掉下去也就算了!」他果真到懸崖邊去禪坐,無奈瞌睡蟲仍找上門,結果真的一頭栽了下去,正當他絕望地想:「這次真完了!道業未成哪……」沒想到突然一雙溫暖的手把他捧了上來,他感激地問:「是誰救我?」「護法韋馱!」一聽,他簡直得意忘形了:「你看!我就是這麼用功,連韋馱菩薩都來護持我了……天下如我勇猛精進者又有幾個呢!」韋馱菩薩聽了大為光火,接著說了一句大慈大悲的愛語:「很難得的修行人啊!我必須告訴你真相,因為你的驕傲,我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了!」
這個故事主要說的是韋馱菩薩的大慈大悲,能坦蕩的告訴高峰妙禪師:因為你的驕傲,所以我不來護持你,讓他知道錯,也讓他知曉必須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不再被護持。
讓我們回頭來看看現在的人,常常交頭接耳說第三者:「他就是喜歡拍老師的馬屁才會得獎。」「他為什麼能脫穎而出,八成是……」可是當面又是另一種說辭:「哎呀!你真了不起!你的才華真……」等等,表面上你好我也好,私底下卻抨擊別人,這是「鄉愿」的行為,是違反慈悲的。你如能直接地告訴他:「你這行為我們受不了,再這樣子繼續下去,我們任何活動決不再找你……」這叫道德勇氣,讓對方能明白自己的問題,並想辦法改善,青年人應該養具這種健康的意識型態和性格。
另外,還有一種是破壞性的批判。上星期聽到一則令人心痛的報導,自從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許多台胞,包括企業家、榮民……都迫不及待拎著大包小包的物品回大陸探親,結果大陸同胞對台胞的印象如何呢?貧窮的農民說:「他們好有錢,真令人羨慕!」知識分子就說:「台胞,他們只是有錢嘛!」我還聽到:台胞們回到大陸的餐館去吃飯,餐館準備了兩道菜,一道是大雜菜,另一盤是菜豆。一位老榮民馬上脫口而出:這是給豬吃的!脫口而出的話最真實,他以無限的優越感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對著自己同文同種的同胞,然後說:這是豬菜,豬吃的我不吃,我們從來不吃這種菜!大家想想四十年、或二十年前,我們吃的又是什麼菜?飯裡面都是地瓜簽!
時常聽到同學抱怨:我們的學校沒水準,校風不好,他們那些人的作法真令人不敢苟同……。好吧!你拿出你希望看到的校風來!如果你期待班上有什麼樣的風格表現也不妨說出來,甚至帶頭做出來!天下最沒本事的行為是只管破壞性的批判,沒有建設性的想法、作法。
在此想提醒的是:語言上,我們儘管可以「愛之深、責之切」,可是背後一定秉有一份關懷、尊重和愛惜,最重要的還要有付出、布施,將期望用積極的行動做出來!尤其青年人,精力旺盛,如能運用智慧把氣力用在建設性的語言和行為上,我們的社會將會因為你而充滿希望。
3利行、同事
「利行」是指對大家有幫助的福利事業;「同事」是和大家同甘共苦,沒有特權。有的人自覺才華際遇比別人好,走到那兒常自以為高人一等,其實,這種人往往是未出師即挫敗,而他的敗筆就是「我高人一等」,因此他喪失所有的人緣。現在是民主時代,崇尚人人平等,彼此相互尊重,你一開始即存著高人一等的心態,在群體中你變成特立獨行的怪人,等於自畫線框,隔離群體,無法再進步。「同事」就是學習和別人同甘共苦,不把自己列入特權階級。
以上所談的都是慈悲落實的行為,整個過程是「力行」,若你希望你的人生充實、智慧,第一步得先把它變成你生命的課題,回去開始著手,做多少就有多少的收穫,你將會體會到佛法的利益和清涼。
最後,以一句中國古詞「萬里長空,一朝風月」和大家共勉。「萬里長空」天地一片清朗光明,是學佛最圓滿的境界,讓我們回到佛陀「慈悲」的意象裡,聯想力行的「過程」,要想得到「萬里長空」的境界就需先付出難以計量的時間和關切,而且是腳踏實地辛苦的付出。希望同學在學佛的過程中,不要因「一朝風月」而忘卻「萬里長空」,失掉人生的目標;也不要因為掌握大目標,希求「萬里長空」,就不明「一朝風月」,這才是學佛的正確方法,也才是對我們身受的無數慈悲造就,給出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