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405-17 
論文名稱陶望齡與晚明思想
研究生楊正顯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王汎森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明代自萬曆朝後,學術的風向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其中陽明後學的發展尤為顯著。從對王陽明「良知」的詮釋不同,導致了王學內部的分裂,而王艮、王畿、羅汝芳三人的峙起,又帶起了一「新王學」的風潮。而此風潮的主要特色,即是「佛教」思想的滲入,引領其門下弟子入佛教的殿堂。即使是羅汝芳晚年回歸儒家,但此「援佛入儒」的風潮卻不可抑止。筆者從對王畿此脈下的周汝登、陶望齡、陶奭齡的研究上,發現此「援佛入儒」風潮在萬曆初年稱之為「學佛知儒」,其意為透過對佛典的研究,進而能理解儒家的聖賢之道。「未知佛,必不能知儒」,是這種心態的明亮口號。但也幾乎在同時,陶望齡因中進士,而與當時瀰漫著佛學風氣的北京有了接觸,也因友朋的引領,他也有「學佛知儒」的心態,但是此「學佛知儒」的風潮至此又更進一步地成為「以禪詮儒」,其意為用佛教的思想,來重新詮釋過去對孔孟之道的說法,並且尋找儒佛兩家共同的宗旨,而此宗旨在儒家為「朝聞道夕死可」之說、在佛教則為「了生死」,也就是說「超脫生死」為其合一之旨。所以在那時興起了一股「良知了生死」的風潮,故當時的士大夫參研佛學的情況,非常普遍,但是此目的不一定能達成,卻已造成了一些流弊,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狂禪」之風的盛行。這種只求悟入,不重修行的態度,盛行於當世,而這些人又以「理事無礙」或「事事無礙」的理論為盾詞,即使陶周等人試圖透過「念佛持戒」、「遷善改過」等方法,意圖矯正此風,但是也使不上力。此風一直延續到明末,狂禪之盛也導致很多人不信儒也不信佛,視儒家「遷善改過」為無用,視佛家「無因果」,而陶奭齡在當時就極力舉揚「因果」之學,來反駁此論。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