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論《中論》中的大乘中道空觀
研究生華軍 
校院名稱吉林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劉國梁
年度2002
地區大陸
提要  人對於幸福的渴望與追求,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據。絕大部分的思想和理論都是在試圖使人擺脫其現實的存在困境,並揭示出乃至實現人的幸福狀態。然而隨著思想的發展,理解的深化和多元化,處於文明中的現代人類卻不得不面臨更複雜的生存困境和更迫切的生存危機。這一結果也許是我們原初始料未及而今天不得不面對卻又難以自拔的。處在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在外在物欲、原始衝動、乃至理性、邏輯的規範下已經越發難以判斷自身,從而逐步迷失其根本的人生參照,使自身成為板結的一塊外物,而非內在自為的性靈。那種自在的生命根底處的幸福正在離我們飄然而去。也許最終我們將不再能夠代表自身,卻只能幻化為一個確定的冰冷的符號。於是最終我們完成了一個整齊的世界,但卻沒有我們的真實存在。沒有人能回答那個世界是否幸福,因為人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在嗎?他在哪?異化的現象在整個世間泛濫著,它使所有的發展都具有一種對原在背叛的維度,隨時暗含著取消原在的企圖。也許沒有宇宙間的普遍異化就沒有世間的發展,但是如果缺乏對異化的有效節制,所謂發展也就會失去主體真實的意義。從佛教思想上來看,異化是無明造作、妄執斷取的結果。佛教對世間的看法是緣起性空。強調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也就是說,外在的世界是一虛幻的存在。人生的困境來源於對虛幻諸法的妄自執定,將其變現為有,從而形成了外在的異化,脫離自身的欲望由此便開始圍困著人自身。這就是執著於虛幻之有所造成的妄執。因此在佛教看來人的解脫就在於對當下之境的覺悟。當然僅僅於此還並不透徹。佛教大乘空宗在前此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萬法自性本空,不具決定相。對此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龍樹菩薩在其代表作《中論》中圍繞「自性他性」「八不緣起」進行了深刻細緻的解析,所謂八不緣起是指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所謂自性在《中論》中是指一自在完整恒常不異的決定性。《中論》以此為核心通過對諸法存在義中矛盾性的辨析,得出諸法性空幻有的大乘空觀結論,這就從根本上取消了世間諸法存在的實在性。由此出發,任何對自性本空、不具決定相的法象的執著都必然導致人異化狀態下的生存困境。《中論》中的大乘空觀亦是指中道空觀。在《中論》中,圍繞中道空觀有一段著名的三是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所謂中道在此是合空、假言之。佛籍諸法假名,以說諸法自性空之大義,是為中道。《中論》在此方面的論述,比之小乘有部的思想更具根本性的闡釋意義。此外,《中論》又通過雙遣雙遺的遮蔽方式,來強調空亦複空。這就從根本上取消了對空相自身的異化形式的執定,從而建立了一個通體生動的反思機制,最終直達悟化解脫之境,從而完成了人生的終極關懷,在《中論》中它具體表述為中道如來,中道涅盤。總的說來,《中論》所提出的大乘中道空觀為人自身擺脫異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當然,大乘空法對待世間的一些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在其思想理論中,似乎嵌懸著一個原在的前提,它被大乘空法蕩滌掉了。這也許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以上就是圍繞本文思想所做的一個簡單概述。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