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淨影寺慧遠的彌陀淨土觀研究
研究生黃玉青 
校院名稱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劍鍠
年度96
地區台灣
提要  淨影寺慧遠(523-592)是中國佛學史上第一位對淨土作出系統分類的人,其彌陀淨土觀開啟了隋唐諸師彌陀身土相關的論述,可見其重要性。本文依據前人的相關研究,進一步詮釋慧遠的彌陀淨土觀,得出以下幾點研究成果:第一、探究「淨土」與「極樂」用語的始源,釐清「淨土」、「極樂」的語源、語義,及歷年來二詞的使用情形,另外,考察中國佛典翻譯史,發現羅什之前的譯經者,共有5人使用過「極樂」一詞,「極樂」不是羅什的新造詞,羅什只是採用「極樂」一詞來翻譯「Sukhāvatī」的濫觴。又考察慧遠現存著作,發現其用「彌陀淨剎」及「彌陀淨土」來指稱阿彌陀佛的國土,由此可窺知慧遠視阿彌陀佛的國土為「淨土」。第二、融通慧遠《大乘義章》、《無量壽經義疏》、《觀無量壽經義疏》三本有關淨土著述之說法,得知慧遠對「淨土」一詞的定義,採用的是一個廣義的說法,認為只要是「佛」所居之土,就稱它為「淨土」。其次,其依修行者的業果將淨土分為事淨、相淨、真淨土三類。又關於成就佛土之因,其舉出「法性」、「實報」及「圓應」三種淨土之成因,其中,以法性最為重要,其會遇緣而生起實報土,而圓應土溯本歸源也當是依於法性而有。慧遠又依據《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認為阿彌陀佛壽命終有滅盡之時,不符合佛的真身是不滅不盡的道理,故判其為應身,其佛土為應土。又認為只要修諸業就能往生彌陀淨土。第三、將慧遠與同時代佛教界領袖智顗的彌陀淨土觀做比較,發現二人的淨土分類,雖有可以融通之處,然二人淨土分類的依據並不相同,其次,二人雖皆將彌陀淨土判為「應土」,且認為彌陀淨土是「凡夫」所往生的地方,然二人對彌陀淨土屬不屬三界的看法卻不一致。最後,對於彌陀淨土的往生因,二人的看法也存有差異,慧遠講求靠自力修行往生淨土,不涉宗教救贖的看法,著實較智顗客觀。經由上述比較,更彰顯慧遠彌陀淨土觀的價值。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