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502-03 
論文名稱性具與性起思想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林美華 
校院名稱香港能仁書院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羅時憲
年度82
地區香港
提要  「佛性」的內涵可以說是佛陀悟道的理論與經驗的結合。佛陀說無量法,無非就在表詮「佛性」的成就過程。為使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當其面對諸多不同的眾生,則須示多種法門以方便引證,職是之故,「佛性」的本質與內容往往並不固守一味、或作單向的延伸;而是多種方向、多種觸角的發展。這在本文首章「佛性思想概論」文字引述中,可以窺見「佛性」在佛學發展史上確起了很大的變化。
  一般稱為最富中國佛教色彩的天臺宗與華嚴宗,經筆者比較「性具」與「性起」思想之後,雖是各具特色,但也難抹煞互相融攝發明的象。前者如天臺「性具」之佛不斷性惡而斷修惡;闡提不斷性善而斷修善;華嚴之「性起不起」肯定「當相當處就是正知正念」的普遍性與無礙性。這都足以引發出更好、更有意義的道德哲學,甚至更廣闊的哲學思維空間。後者從山家山外的爭論、及後期華嚴諸師於「性起」揉合會通「性具」部份思想的文字記載,可得到充分的證明。
  從佛陀乃至天臺、華嚴諸師描述佛性的內容來看,有一共通不變的理則,就是:佛性不單靠理論的支持,一定得配合實地踐行才能圓滿成就。這理念雖平凡卻是極為重要,可惜往往被一般學佛者所忽略。疏忽的根本原因在人有好逸惡勞之習性,以致造成重理輕行的偏失。本文第五章末後舉「六波羅蜜的莊嚴」同為臺、賢成佛的實踐根據,甚至是諸佛子的必修法門,旨在重申這不可偏廢的重要理念。因為流於泛理論、行為虛無的佛性是無俾益於人事的。
  在今時今日論「佛性」的證成,應結合起「解行並重」、「知行合一」的互相作用關係,並關注到人類在追求「佛性」過程當中、應有泯除一切惡法,力行一切善法的覺性;透過某種自律他律的生活方式,人間的淨土豈不自然呈現!這種以生命的美善之性來契合、感受「佛性」的生命之性,是引發筆者研究本文的動機與目的。
  至於研究的方法,筆者採用縱橫的綜合方法構成本論文的內容與結構。所謂縱──一方面是直接深入臺、賢諸師的「性具」與「性起」的思想核心;一方面從歷史的發展作一揀擇性的介紹。所謂橫──從思想與歷史發展的幅員內找出二性的分岐點與交集點。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