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800-09 
論文名稱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
研究生黃運喜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王吉林
年度86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涵蓋時間為從安史之亂至會昌法難,為期約九十年間佛教僧伽制度(僧團)之變化,因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變化極為快速時期,佛教亦不例外。若能釐清此期僧團之變化,對日後會昌法難的發生,以及佛學義理與儒學思想會通、宋代理學淵源等研究助益甚大。全文共七章及結論,其大綱如下:
  第一章:<緒論>,共分二節,對主題架構作概略性敘述,並追述印度佛教僧伽制度的建立與特質。
  第二章:<安史之亂前後的僧伽制度>,共分三節。敘述佛教傳入後我國僧伽制度的建立與演變,唐玄宗的宗教政策,安史之亂對中晚唐佛教的影響。
  第三章:<主要僧團的地域分布>,共分三節。探討安史之亂前後主要僧團在各地的消長,配合宗派興衰及人、地環境生態等空間因素,分析本期宗派佛教發展趨勢。
  第四章:<僧團的內部結構>,共分四節。敘述傳統僧團的內部結構、叢林制度建立的背景、禪宗僧團組織及運作情形、比丘尼僧團的建立與特質。
  第五章:<唐代的僧政管理與政教關係>,共分三節。說明唐代的僧官制度、僧團律令在政治層面中所屬地位,國法與戒律之兩難及調適問題,上層社會的政教關係。
  第六章:<僧團的教育制度>,共分三節。從寺院教育特質看僧侶的義學教育、世學教育、社會教育、參學行腳等,說明佛教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第七章:<僧團的社會功能>,共分三節。以僧團所從事的社會福利事業,以及與社會各階層關係,彰顯佛教之外顯功能。
  結論:針對上述各章節歸納重點及關連性作為論文總結。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