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73 
論文名稱姨與其儀式表演:當代臺灣女性靈媒的民族誌調查
研究生詹碧珠 
校院名稱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魏捷茲
年度87
地區台灣
提要  在臺灣傳統社會中,通常家庭發生不和、不順遂的現象或突生事故時,許多篤信傳統民間信仰的持家的婦女或是家長,多半會求之各處的寺廟神壇,向神明祈求平安,尋求神明的庇佑。若情況仍未轉好,則認為可能是行事觸怒了家中tso-sian bong hun(祖先亡魂),或是家中亡魂有所求,或是ka-tioh(沖犯到)外方亡魂所致,這時便可能轉向尪姨求助。要求尪姨進行khan-bong牽亡儀式,由尪姨自地府召來家族中的祖先亡魂或是外方亡魂,使亡魂附於尪姨身軀,由亡魂直接與tsu ka(主家)家屬進行對答,以瞭解家族祖先或是外方亡魂作祟及災厄發生的原因及關鍵。而為安撫祖先或外方亡魂,則由尪姨代神明詔示消災解厄的方法,或燒庫錢給祖先或外方亡魂,或另外邀請紅頭法師或道士,舉行phah-sian(打城法事)。透過如超渡亡魂,送亡魂至西方修行,或讓亡魂再投胎轉世,過繼給亡魂做子孫,或冥婚等等各種儀式的舉行,解決祖先或外方亡魂的問題,冀能消除災厄。這種信仰現象,在當代的臺灣社會依然存在,並不因社會、時代的改變而消失。
  本論文主要由研究者作為一個實地參與者的角度觀察牽亡儀式的進行,並透過尪姨個人生命史的建構,來瞭解尪姨與牽亡儀式的可能隱含的社會文化意義。基於語言表演的理論作為研究架構基礎,本論文的書寫策略則嘗試由研究者亦是參與者的視角來觀看尪姨與牽亡儀式,並試圖以一、透過錄音的方式以將儀式的部份論述記錄下來,並以臺語記音的方式抄寫出來牽亡儀式的基本描述;二、以錄影的方式將儀式的進行過程拍攝下來;三、尪姨個人生命史的初步建構等三種方式進行描述與記錄的工作,試圖展現出牽亡儀式的完整面貌。在儀式的初步描述與錄音的工作過程中,筆者有感透過詳盡記錄與語言表演分析理論的配合,確能使我們驗證並察覺隱藏在牽亡儀式之中的主家與亡魂之間的社會互動現象。
  研究發現由牽亡儀式的論述文本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尪姨與顧客之間的整個對話過程,尪姨與顧客之間為了確定「亡魂」的存在,將各自的問題(使用的語詞)放在對話的比較框架之中,因著「共同的語詞」成了尪姨與顧客之間共同理解的基本結構,這些語詞在不同的論述脈絡中可能被賦予不同的意義,但在牽亡儀式中,這些語詞的使用是為了證明「亡魂的存在」,透過這樣的論述對話,尪姨與主家使亡魂的存在變成具體實在的現象,而不再是無可言喻或無以界定的意義與現象。而牽亡儀式中的尪姨與主家的對話內容正顯示出在臺灣傳統中「家庭」或「家族」對個人的重要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