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29 
論文名稱鄭成功信仰的成立與發展
研究生江鑀萍 
校院名稱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梅卿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的主題鄭成功信仰,指的是鄭成功去世後,被人們神聖化的禮拜情形。鄭成功死後,相傳臺南市民眾很早即把他視為神明加以禮拜。目前臺灣共有94座廟宇以鄭成功為主神,信徒們稱祂為「開山王」、「開臺聖王」或「延平郡王」,習慣上以農曆正月十六日為恆常祭典日。除了民間廟宇拜鄭成功外,臺南市開山路的延平郡王祠則是官方所立的祠廟,自清末之1875年即已存在,因此本論文即從官方之立祠與民間信仰兩方面談鄭成功信仰。但由於時間及體力的限制,民間信仰的部分,討論的對象限定在以鄭成功為主神的廟宇。經由論文主題的研究,筆者希望討論以下五項問題:一、從官方及民間信仰兩方面,看鄭成功信仰的成立。二、分析官方拜鄭成功的動機。三、將信徒建廟拜鄭成功的動機做歸納,並據以對鄭成功信仰進行分類。四、觀察不同動機類型之鄭成功廟在分佈上是否具有區域特性。五、討論鄭成功信仰與鄭姓同姓神崇拜的關係。
  本篇論文除<序論>及<結論>外,擬分清代、日據時代及1945年以後等三個時代進行討論。第一章<鄭成功其人其事>,談鄭成功之幼年、求學過程、抗清以及來臺,最後是鄭成功在臺灣的開拓事業,將他成神之前,做為人的形象具體勾勒。第二章<清代的鄭成功信仰>,探討文獻記錄中第一座鄭成功廟──開山王廟,以確認鄭成功信仰的出現。其次,說明清廷於1875年為鄭成功立祠的經過及意義。最後,透過清代臺灣方志討論鄭成功信仰在清代的發展。
  第三章<日據時代的鄭成功信仰>,先談日據時代將延平郡王祠改立為開山神社之動機及經過。再者從當時的寺廟調查中所記載的主祀鄭成功諸廟統計資料,如數量及分佈,分析鄭成功信仰的發展趨勢。最後透過現存之《寺廟臺帳》、《寺廟調查書》等資料,觀察日據時代鄭成功廟之形成。第四章<1945年以後的鄭成功信仰>,先說明國民黨政府恢復延平郡王祠的過程。其次,列出目前鄭成功廟宇之數量及分佈,並說明其成長與發展趨勢。最後經由田野調查所收集的資料,探討民眾之信仰動機,藉以對鄭成功信仰做歸類。
  鄭成功生前是抗清的明朝遺臣,是驅逐荷蘭人、開闢臺疆的英雄人物,死後受到臺灣人民的崇拜成為神靈。明鄭以後統治臺灣的三個政權─清、日本及國民黨,利用臺灣民眾對鄭成功的崇拜,為了強化對臺控制之政治目的,以各種堂而皇之的理由,將鄭成功供奉於官方祠廟(神社)之中,因此,他去世之後儘管臺灣在三百多年間經歷了三個不同政權,他的聲望和評價依然高高在上,這是他為政府服務所得到的報酬,卻也是身為歷史人物無言的悲哀。
  民眾拜鄭成功的動機大致可分成六類,即牧童傳說類、水井類、地方保護神類、同姓神類、鸞堂類及神明信物類。其中鄭姓對鄭成功的崇拜佔的比例最大,可說是鄭成功信仰傳播與發展的要素。比較有趣的發現是,上述六類廟宇在空間分佈上有集中發展的趨勢,同類型的廟宇通常位於鄰近地區,如牧童傳說類集中在東北海岸及蘭陽平原,地方保護神類則分佈在中部臺中縣、彰化縣及南投縣,同姓神類集中於雲林縣和嘉義縣,鸞堂類以屏東的客家村為主,因而構成鄭成功信仰的區域特色。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