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 
論文名稱臺灣民間佛教「巖仔」信仰之研究
研究生蘇全正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秀政林美容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臺灣「巖仔」信仰的起源與閩、粵地區巖寺信仰有極密切的關係!除了帶來血緣濃厚的祖先祭祀和地緣密切的民間諸神信仰崇拜之外,也傳入中國南方傳統佛教和所謂常民信奉的「民間佛教」信仰。
  臺灣「巖仔」信仰的起源與發展,不僅異於原鄉「巖仔」信仰型態,也異於正信佛教不祀世間神明的信仰內涵,形成具有地域化、社區化、世俗化特徵的民間佛教「巖仔」信仰活動。尤其臺灣的「巖仔」信仰不一定位於山間或洞窟,也有位於平地者,此外也出現隸屬於齋教或新興宗教中的一貫道等情況。
  臺灣「巖仔」信仰為介於佛寺與宮廟之間的寺廟,它與出家人為主體的叢林佛教寺院部份制度一樣但又大異其趣,部份「巖仔」的型態雖然與地方宮廟趨近,卻又有所不同。臺灣「巖仔」信仰以觀音信仰為主體,藉由其普渡眾生的精神,與地方公廟或其他宮廟構成護生濟亡的信仰體系,將佛教信仰納入民間地域性群體祭祀範圍之中,揭示著傳統佛教的民間化與俗信化發展,以觀音佛祖信仰為例,其民間化的內涵表現在和村廟或與社區信仰構成「陰陽共濟」的信仰防護網。其中又以臺灣「巖仔」信仰特有的迎佛祖遶境的民俗慶典化活動最具特色,亦為「巖仔」信仰被納入民間信仰體系,所展現之「民間佛教」特質最具體的內涵。
  在章節內容安排方面,除了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早期臺灣的僧籍管理與臺灣「巖仔」信仰的緣起,分為二節。第一節說明佛教傳入臺灣的時空因素與歷史背景,以及論證明清至日治前期臺灣佛教的僧籍管理與「僧官制度」的實施情況。第二節則探討臺灣「巖仔」的信仰緣起與閩粵地區「巖仔」信仰的關係。
  第三章「巖仔」信仰的內容與分布,分為二節。首先,第一節探討「巖仔」信仰主祀神的型態和類別,並說明「巖仔」信仰的儀式內容與主要祭典、比較「巖仔」與佛寺及宮廟之間的異同,和以「巖仔」信仰為主體,和社區公廟信仰構成「陰陽共濟」的象徵世界之信仰防護網。第二節藉由臺灣地區「巖仔」的調查和數量統計,說明目前臺灣「巖仔」信仰的分布情形及地域特色。
  第四章民間佛教「巖仔」信仰的形成與發展,分為兩節。第一節旨在探討臺灣宗教的發展面向,對「巖仔」信仰的民間佛教特質形成的影響。第二節是探討「巖仔」信仰與傳統佛教的關係,及其產生世俗化特徵的過程,在「居士佛教」和「在家佛教」意涵及實質內容變異下的時代意義,亦即形成臺灣民間佛教特殊性的關鍵和影響之有力機制。
  第五章「巖仔」信仰的個案探討─以臺南縣六甲鄉赤山龍湖巖為例。本章旨在藉由臺南縣六甲鄉赤山龍湖巖作為「巖仔」信仰的個案探討,檢證「巖仔」歷經統治政權更迭、社會變遷、經濟發展,以及在現代多元文化形成之下,如何維繫其本諸佛教教義,並包容民間俗信的祭典儀式和價值觀的獨特性。而同時具備「觀音信仰」與「清水祖師信仰」的赤山龍湖巖即為探討臺灣民間佛教發展歷程的最佳例證。
  第六章結論,總結各章的討論,綜合出「巖仔」信仰的整體特色和意義,並呈現出臺灣民間佛教「巖仔」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在臺灣開發史上及在漢人社會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獨特性、歷史意義,及社會意義,同時也探討「巖仔」信仰在臺灣宗教史上的重要性及其文化意涵。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