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古代印度觀音信仰之探討
研究生邱光輝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運喜
年度96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藉由資料的搜集、整理、研讀與分析,探討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發展、變革及其在民間的流行與特徵等問題。
  在緒論當中分別從觀音信仰研究現狀來分析中國大陸、臺灣和國外學術界對觀音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章探討以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特別是從學術界關於觀音信仰起源問題、諸觀點的研究,和筆者關於觀音信仰起源的評析;第三章指出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發展,其中有關於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及其流傳、淨土觀音信仰的形成及其與救難觀音信仰的交融,以及對觀音信仰與般若思想的合流,和智慧解脫型觀音信仰的形成等作論述;第四章則是對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變革提出了說明,包括了密教觀音信仰的產生及其早期形態、全面密教化觀音信仰形態的形成,也探討了密教觀音信仰在古代印度社會中的變異與流行的情況;第五章是針對觀音靈驗信仰之客體和主體所作的考察,分別是觀音造像的流行及其基本類型、觀音像靈驗信仰的七種模式、清辯觀音、戒日王即位、戒賢觀音、玄奘在印期間觀音、金剛智觀音信仰信仰事跡之考察;在結論中做出對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發展、變革及民間信仰上的綜合反省和分析,並發現古印度佛教經典所述觀音信仰,和社會中流行的觀音信仰是有所區別的。前者稍重內在自我修持,待佛涅槃後,大乘佛教興起;觀音之信仰即由僧侶,而世俗化、生活化、功利化,簡易化且多樣。既是宗教實踐中的觀音信仰,亦是社會世俗生活中的觀音信仰,使經典型觀音信仰融合了實踐型觀音信仰。
  觀音由古印度婆羅門教之雙馬童神,而為佛陀之尊師,又由佛而菩薩,發願渡一切世間苦,於印度為廣大平民所信仰;然於西元八百年左右伊斯蘭教入侵,造成印度佛教信仰,包括觀音信仰之沒落﹔所幸觀音信仰隨佛教之東傳中國、西藏及東南亞,而發揚光大。尤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觀世音,伴隨著印度人民,中國人民近乎兩千年。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精神寄託和慰藉。人世間只要有不公平、不正義,就有苦難,也就須要觀世音菩薩;只要世上有苦難存在,那麼觀世音菩薩就會永遠存在。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