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思想研究:以中國法華注釋家的詮釋為主
研究生陳世佑(釋妙麟)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國清
年度96
地區台灣
提要  《妙法蓮華經》(下或簡稱《法華經》),是初期大乘佛典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一。此經呈現出繼承《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小乘對立的教義,又進一步發展出會聲聞歸一乘的融通思想。此經流傳的地域甚廣,在印度、尼泊爾、中亞等地,都曾有信奉此經的遺跡,在這些地方所留下了一些《法華經》梵文寫本或殘卷。此外,《法華經》中蘊含豐富深邃的義理,中國祖師已做過精闢的詮釋,後代佛教註釋家更積極地疏釋此經,另外,當代學者對其文獻與義理亦有詳密的考察。
  《法華經‧安樂行品》經文內容是給予有志實踐大乘佛法者修行上的指引與方法。空觀與忍辱是菩薩行者必須具備的深厚涵養;身、口、意三業的規範與修持,是修行者打好基礎的階段;誓願菩薩行的精神,是不忘卻要弘法度眾的誓願。所以,〈安樂行品〉指引我們如何行持菩薩道的具體方法,除了須具備空觀與忍辱的涵養外,還要以菩薩的深心立下誓願,在成就佛果後接引度眾。整部《法華經》內容蘊涵深度的義理,並具有濃厚的宗教情操與信仰,可謂修行實踐的良好指引。經文樸實地敘述菩薩行的實踐與利益眾生的事蹟,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成就佛果,達成令一切眾生成佛的理想。
  中國註釋《法華經》著名的祖師:道生、法雲、智顗、吉藏、窺基,對《法華經》作有細密的科判,可藉以窺見〈安樂行品〉的地位。道生《法華經疏》將〈安樂行品〉科判為「明三因為一因義」,〈安樂行品〉四行內容主要指引淺行菩薩具體的實踐。法雲《法華義記》將〈安樂行品〉科判為「開三顯一,以明因義」,主要的意義是在「攝退墮之人」,並教導他們「免危得安,離苦得樂」的方法,以堅定他們的信心。智顗《法華文句》判〈安樂行品〉在跡門,講述「乘乘之法」,即正式實踐一乘道的方法,所述的內容是到達一乘佛果的菩薩行法。吉藏《法華義疏》說明〈安樂行品〉的來意,令迴小向大的聲聞修持菩薩行,意指成就一乘之佛果。窺基將〈安樂行品〉定為「一乘行」。《法華玄贊》指出〈安樂行品〉為「所行之行」,意謂佛陀過去教導的地湧菩薩團體所實踐的弘經菩薩行就是四安樂行。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