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27 
論文名稱神性、溝通、與詮釋:媽祖信仰叢結的社會交往
研究生許谷鳴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謝世忠釋慧開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主要是研究媽祖信仰叢結的社會交往,以及臺灣民間據以建構母神信仰的過程。而研究之步驟,則從社會現象的分析,進入象徵系統的意義探討。民族誌的取材方面,筆者主要是以北港朝天宮為田野地,並輔以新港、大甲、鹿港、草屯等地之田野資料。
  在論述的結構上,筆者分別以廟寺之間、國家與民間、宗教之間、個人與女神、以及個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作為分析範疇,依序探討媽祖信仰的社會交往過程。
  1. 在廟寺間的互動上,筆者首先指出進香中心之間的交往型態,主要是以香火競爭為特色,其表現則是透過媽祖形象地域化的歷史建構而達成的。
  2. 在國家與民間的互動上,筆者從官方與民間、菁英與平民、以及正統與信仰等三個層次,討論了國家與民間不同層次的認神網絡,分析兩者分別採取制式與靈驗的取向,達成國家文化一統性與媽祖形象多樣性的微妙平衡。
  3. 在宗教交通的範類,筆者從宗教神祇、宗教思想、以及神職人員等三個面向,分析女神共有的母性特質、民間宗教復振的綜攝取向、與佛僧住持於朝天宮的設計,所呈現之宗教間相互支援的交往型態。
  4. 在個人與神祇的溝通上,筆者分析了靈力論述與母神信仰的相關性。即個人化的拜拜模式直接塑造了對於媽祖的想像。而信徒和媽祖的直接溝通所獲得之靈驗感受,則成為靈力論述的主要來源。
  5. 在個人之間的互動上,信徒透過進香期間的經驗分享,間接獲得媽祖的靈力訊息。即人神的直接溝通與個人經驗的間接傳布,共同建構了媽祖的母性特徵。
  媽祖信仰的社會交往過程,展現的是漢人女性特質的隱喻。例如廟寺間的競爭,猶如子女間對母親的爭寵。國家與民間相異的認神網絡,表現了民間的調適能力,與國家的男性權威。民間宗教與佛教的互動,進一步指出民間社會的包容力量。而崇拜者與媽祖以及崇拜者之間的社會交往,亦體現了媽祖的母親形象。
  媽祖信仰作為母神崇拜的表徵,隱含了漢人的傳統女性意識,呈現出深層的文化意義。媽祖信仰只強調人神之間的母子關係,換言之,漢人的女神特質,僅涵蓋女性的母親角色,而避開了妻子、女兒等具污染性的社會角色。因此,母神是處女神與女神兩種特質的結合,即同時是處女情結和母性慈愛心理的投射,而這些正是漢人男性所偏愛的女性特質。我們因而可以說,媽祖的信仰叢結不僅是漢人民間社會柔弱特性的自我表徵,媽祖之母神特質亦為漢人男性所創造出來的形象。吾人亦可發現,國家對於民間社會實具有意識型態上之隱性滲透力量。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