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從佛教輪迴觀探究淨土信仰及其應用倫理
研究生楊淨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許明銀
年度96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研究範圍以漢譯經藏資料為主,研究方法著重分析法,並透過對研究範圍內的經典閱讀,再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比較,試圖將佛教輪迴觀作一連貫性之描述,再以文獻解讀作為研究之角度,探討佛教如何在生死流轉的各種面向上展現其宗教的神聖性,進而依淨土信仰的觀點,闡釋其超越輪迴之可能性,以及對現代科學所衍生出的生命倫理議題做檢討與反省。
  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內容對於撰寫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文獻重點舉要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論文架構說明均詳列於此。
  第二章輪迴觀之概念。本章主要說明輪迴的出現與動力來自於無明和貪愛,而構成輪迴的循環現象,即是十二緣起,又因輪迴之場域涵蓋了三界,故藉此之間的串聯與解說,形成輪迴觀之概括。
  第三章佛教之業力觀。眾生之所以生死輪迴與業有密切關係,然而無數之業力又依眾生現世之造作產生增長或消減、且形成複雜的生命現象。故本章以業由惑起來說明諸惑之體,進一步闡釋業的種類,最後解釋報由業感,並舉證強調業力可轉,人人皆可依自身行為轉變而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第四章佛教對「輪迴主體」的解說與發展。佛教緣起無我論的輪迴觀,迥異於古印度奧義書中所安立的「真我」輪迴主體,此為佛法不共於其它宗教的核心教說,也是三法印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本章將分為三個階段,從初期佛教《阿含經》內對「無我」的論證與輪迴主體解釋,到部派佛教時期對「補特伽羅」的看法,乃至輪迴主體在大乘佛教之中的安立過程等進行探討。
  第五章彌陀淨土信仰探究。筆者在本章欲承接先前一系列對佛教輪迴觀的探索,進而導入彌陀淨土信仰,從易行道的觀點,探究其理論的根據及解脫的可能性。文中除了探討彌陀與極樂淨土的淵源外,亦對極樂世界的表象進行解說,最後針對善導的思想內涵、以及彌陀淨土的實踐加以說明。
  第六章佛教生命倫理觀點的省思。台灣現在的社會,正是邁向民主、但也處在過渡期的狀態,人們學習著完成民主的自由,卻也因進退尺度的尷尬而造成許多無謂的傷害。本章欲從佛教生命倫理的觀點,來探討有關墮胎、人工授精、試管嬰兒、代理孕母以及複製人等議題,希望能在現實環境的盲點與護生倫理觀的拉鋸中,提供另一種思考向度。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文之研究成果,共有四個方面,一、背景面:從致使輪迴出現之因素背景探討,其中以循環的過程、和輪迴之場域等進行解說。二、理論面:藉由對佛教業力觀之教理特色分析及說明,可看出因緣果報的複雜性與一般世俗觀點上所認知的落差。再者,從初期、部派、大乘三個時期的變遷中,亦可略窺佛教對輪迴主體的過渡與發展。三、對照與實踐面:從業力輪迴之角度,對照三界眾生因造業輕重不同,所感得果報上的具體差別。乃至於其後淨土信仰依善導思想的開展,論述專依「淨業三福、一向專念」的原則,即可帶業往生彌陀淨土之理論依據說明。四、檢討面:從佛教之角度思考,探討現代社會常遇到的問題,如墮胎、人工授精、試管嬰兒、代理孕母、乃至於複製人等議題的功能與限制,並提出對生命倫理原則的反省。期望藉此一系列輪迴觀的論述,能幫助人們從充滿煩惱慾望的世俗生活,走向身心輕安解脫悟道之神聖境界。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